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第三节基督教

2001/12/5 9:35:11

一、沿革

20世纪20年代,中华基督教会成立,上海一些新成立的教堂加入该教派。民国26年(1937年)5月,有闽南人创设闽南堂,借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50号协进中学(今静安公安分局处),后至胶州路260号自设教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英人乐灵生受美国南浸信会之派来上海虹口设第二浸信会堂,后命名为怀恩堂。抗日战争时被迫撤离虹口,由戚庆才牧师在境内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觅得空地,于民国31年建成现时的怀恩堂。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立的中国内地会,于民国28年12月在境内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25号设立自由教堂,即今新恩堂。

40年代,基督教徒在自立、自养的浪潮中,纷纷建立独立性的教会,境内主要有倪柝声创立的基督徒聚会所,赵世光创立的灵粮堂和竺规身的中华基督教堂等。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一些大教堂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占用,被迫来境内设堂。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些独立

性小教堂失去依托。边仲生、竺规身、盛永保等中国籍牧师联合这些小堂成一体,用泰兴路耶稣堂的灵工社之名,组成灵工团,境内有凯乐堂等11所教堂参与联合。

解放后,基督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怀忠堂牧师戚庆才是全国“三自”爱国运动40位发起人之一。1956年,破获占据在基督教徒聚会处的倪柝声反革命集团后,广大基督教徒受了一次爱国教育。

1958年,为改变教派隔阂,全市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境内所有教堂合并于怀恩堂、锡安堂、乌鲁木齐北路聚会所和灵粮堂4处,怀恩堂为联合礼拜筹备会驻地。“文化大革命”时,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怀恩堂恢复为区的联合礼拜堂,对外开放,不分宗派。1982年11月,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成立,选举张芹国为主任。1987年12月15~16日召开区第二届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代表会议,选举唐守临为名誉主任,张芹国为主任。1989年9月24日,新恩堂成为怀恩堂分堂。新恩堂曾被称为“万国教堂”,是全市唯一可用粤语做礼拜的教堂。

境内曾有39所基督教宗教场所,其中外国人创设或外国教堂驻沪分堂有10所。教会宗派林立,内中属中华基督教灵工团的最多,共有11所。境内基督教徒最多时有6000余人,1987年有近5000人。

二、宗教场所

1.怀恩堂

位于陕西北路375号,系区基督教联合礼拜场所。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由美国南浸会派宣教士乐灵生创建于清宣统二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入王家厍(今北京西路605弄32号)。因场所小无法容众,民国29年,遂在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买地建房。民国31年竣工,民国32年加建2层,翌年春落成,堂内可容纳千人以上。1958年,上海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该堂成为新成区联合礼拜堂。1960年为静安区联合礼拜堂。“文化大革命”时停止宗教活动。1980年复堂,1982年,在该堂召开区第一次基督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怀恩堂堂务委员会,选举戚庆才为堂务主任。1987年12月15~16日召开区基督教徒第二届代表会议,选举戚庆才为第二届怀恩堂堂务委员会主任。在该堂登记和受洗礼的信徒共4300人,是一个人数较多的教堂,经济完全实现自养。1986年11月起,信徒中有35位医师及护理人员举办医学咨询服务,每年有数千人次就诊。

该堂经整修焕然一新,大堂由1幢中3层旁2层的楼房组成,东南角有一高耸的钟楼,另设小教堂。大堂的礼拜实况用闭路电视传播到各小礼堂。礼拜时可容纳2000人以上,是上海各基督教会可容纳人数最多的教堂之一。

2.新恩堂

坐落在乌鲁木齐北路25号,是怀恩堂的分堂,占地2.71亩,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955平方米。

该堂建于民国28年,系内地会英国传教士所建。当时教会事务、传教活动全由外国传教士控制,该堂是外国教徒聚会之所,俗称“万国教会”,正式名称为“上海公共礼拜堂”。1951年外国教徒离沪前,物色与其宗教礼仪较接近的中国教会和教牧人员接管该堂,遂由新闸路国语礼拜堂、凤阳路家庭聚会、基督教团契3个较小的教会联合接办该堂,名为乌鲁木齐北路聚会所,由杨绍唐牧师等主持。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该所属长宁区。1960年区划变动后,属静安区。1962年命名为新恩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9年3月,房屋全部归还,作为怀恩堂分堂,着手整修,保持该堂原有格调,1989年9月24日正式复堂开放。该堂每个礼拜天下午特设粤语礼拜,深受广东籍信徒欢迎。

3.锡安堂

前身是中华基督教会。希腊人裴雅各来沪,在今康定路588号创设荣耀会,后因经济不支回希腊。民国26年,竺规身继承裴的衣钵成立教会,定名中华基督教堂。民国37年,康定路房屋被盛家收回,只得由信徒出资,向外募捐建堂。1950年,买下延安中路1125号1.13亩地(原周家花园)建堂,经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协助,1952年新堂竣工,是年4

月5日举行落成典礼。它是解放后上海首建的大教堂,竺规身任该堂主任牧师,根据圣经注释“锡心平安”,题名为“锡安堂”。竺又是灵工团执委会主席,团址即移到锡安堂。该堂能容纳600人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徒参加怀恩堂联合礼拜。

4.灵粮堂

全称为中国基督教灵粮世界布道会上海灵粮堂。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接受西差会津贴的教会多陷入困境。赵世光牧师发起组织国人自立、自养、自传的教会,创设灵粮堂。民国31年,借静安寺路协进中学聚会。在“三自”宗旨的影响下,参加的信徒骤增。有人捐献乌鲁木齐北路严家宅土地一块,民国34年,即建简陋教堂迁入聚会。民国36年,信徒增至1085人,严家宅教堂不敷使用。由信徒捐款后购得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187号,先建一砖墙结构的临时聚会所,1956年4月始动工兴建,全部费用由信徒历年来奉献积累。是年8月1日晚,举行新堂落成暨建堂14周年感恩礼拜。

5.南阳教堂

系由上海基督教徒聚会所演变而成。建于民国37年,坐落于南阳路123—145号,占地4.71亩,建筑面积2207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初,基督教聚会所几名教友,在今铜仁路240弄(文德里)设立福音书屋,并设堂礼拜,名为文德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