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适应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作 上 的问题 。考 验 的道路 : 即使 有 着 神 奇朋 友 的 帮助 , 英雄仍 需 自己亲 身面对 挑战 , 走过考 验 的道
路 。在 这一 阶段 , 雄 会 面对 很 多 新 旧文 化 的 冲 英 突 , 要 逐 渐 学 会 接 受 新 的事 物 , 养 “ 界 心 需 培 世
态” 。最 后 的胜 利 和 回归 : 程 的 下 一 阶 段 就 是 最 旅
适 应 的 过 程 。 本 文 将 探 讨 五 种 主 要 的 文 化 适 应
还 是外 国人来 到 中 国学 习文 化进 行 合 作 , 文化 跨 交际都成 了一个 必不 可少 的部分 。跨 文化 交际活 动实质上 是一个 文化适 应 的过程 , 因此 , 文尝试 本
对 文化适 应特别 是文化 适应模 式 的相关文 献进行 综述 , 加 以实 证分 析 。 并
格 ()eg 最 早 提 出 的 , 为 这 种 现 象 作 出 了详 ( r) b 他
细 的定义 和解释 :文化 冲击 是 由我们失 去 了所有 “ 熟悉 的社会 交流 标志 和符号 所带来 的焦 虑所 引起 的。这 些标 志和符 号包 括 了我们 日常生 活 的各 种 方式 : 怎样订 购 、 怎样购 物 、 么时候 回答 、 么时 什 什 候不 回答 。这 些 符 号可 能 是 言语 、 姿势 、 表情 、 风
部分 , 我们都 依 靠 这上 百 种 的符号 来 维 持 我们
路易斯 ( us 建 构 理 性 寻 求模 式 的 目的在 I i) o 于更好 地理 解从 一种组 织文 化进 入另一 种组织 文 化时所 发生 的文 化 适 应过 程 , 这 一 模 式对 于 任 但 何 一种 跨文 化转换 都 同样有效 。 在 这个模 式 中 , 当人 们 进 入 一个 新 的文 化 环 境 时 , 们将 深刻 地 感 受 到新 旧文 化 之 间 的变化 他 和差 异 , 并感 到 惊 奇 。这 种 惊 奇 将带 领 人 们 进行 理性 寻求 。一 般 来说 , 种 理 性 的来 源 通 常有 三 这 个方 面 : 人 背景 、 他 有 过类 似惊 奇 感 的人 , 个 其 以 及本 地 人 的 解 释 。人 们 在 理 性 寻 求 各 种 解 释 之
跨文化交际研究:互动与适应
IN FOCUS特别策划跨文化交际研究:互动与适应能生活在这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我感到无比幸运。
我在美国堪萨斯的一个小镇长大,从未想到过有朝一日能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与世界各国频繁密切的跨文化互动。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和日本得到发展,以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当时我正在厦门大学学习汉语。
1993年我从堪萨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便举家迁至上海,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至今。
当时,中国派出很多高端人才远赴国外学习。
这些人才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适应当地的文化却困难重重。
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我工作的部门鼓励我开设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而后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跨文化教育、培训和研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逐渐发展起来。
跨文化交际学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的丰富研究基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Edward T. Hall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但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重要研究。
早在19世纪,德国学者Herder和Bastian就提出了跨文化比较的概念,虽然还较为笼统。
在英国,人类学家Edmond Tyler界定和探索了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Franz Boas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力图从内在视角理解文化。
他的学生Margaret Mead、Florence Kluckhohn和Ruth Benedict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不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比较。
20世纪40年代,Murdock 在耶鲁大学开展了跨文化调查和人际关系区域档案项目,Kluckhohn在哈佛大学也开展了文化比较项目。
所有这些有影响力的研究都为当今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20世纪70年代,以文化与语言交际、大众传播、社会心理、跨文化教育、培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相关学会和期刊纷纷出现,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相关学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飞速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跨文化交际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深,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与合作。
这使得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体和团队的影响。
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这种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同时,它也可以提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
首先,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个拥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减少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通过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个体能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合作伙伴关系。
这对于促进合作、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至关重要。
其次,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组织需要跨国合作和管理。
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理解并尊重当地的商业习惯和规则,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能力的提升将使得个体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职业发展。
此外,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团队合作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跨国公司中,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和视角。
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巧妙地融合这些多样性,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将成为一个更加有创造力和高效的团队。
而这种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将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然而,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个体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跨文化敏感度。
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指对其他文化的敏感和理解。
除此之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开放心态也是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基础。
只有愿意去接触、学习和适应不同文化的个体才能够真正地在跨文化环境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adaptation/adjustment)是由互动者的文化精神引领的一种持续的博弈(infinitegame)过程。
Carse(1986年)认为,持续的博弈不是“以赢为目的”,而是“为了无止息地玩下去”。
因此,跨文化适应就是两个文化体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它是指对立的两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平衡与共生的和谐状态。
换言之,跨文化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增加“理解→尊重→接受”就是跨文化适相互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的尊重、以及延伸互相接受的空间。
应的发展方向。
跨文化适应的互动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跨越边际的博弈(aboundarygame)。
本文分两个部分阐述这一论点。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跨文化适应的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从跨越边际的博弈视角对跨文化适应进行理论构建。
一、文献综述作为跨文化交际领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跨文化适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在不同的学科被广泛研究,现有的文献表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
1.研究层面。
Kim(1995年)指出,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分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旅居者(sojourner)在新的或陌生文化中的心理调整。
通过观察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反应和人际交往过程,就可以解释和理解那些新来者,包括移民、短期旅居者、难民和不同民族的成员的再社会化及应对过程。
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主要采用这种个体层面的方法来研究跨文化适应。
群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自20世纪初开始由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引领。
在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心理学家而言,一个主要的学术关注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交往后的濡化(acculturation)过程,这种交往可能会使一方或双方群体产生文化信仰或价值取向的变化。
社会学的学者则从互动过程中权力或资源分配的视角更注重研究群体关系,如少数民族/主体民族或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问题也成为影响交际质量和成效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礼仪、信仰、价值观等方面。
下面列举一些文化适应问题。
1. 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很大,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例如,中文和西班牙语都有四个声调,而英语则没有声调,因此英语母语者较难理解多音节语言的发音。
2. 礼仪礼仪表现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不同文化的礼仪差异很大。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礼仪方面的误解容易引发文化冲突。
例如,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用右手吃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没有这个习惯,甚至有人习惯用左手吃饭。
如果印度人在西方吃饭时要求使用右手,会容易引起误解和不适感。
3. 信仰不同文化的信仰也有异同,比如,印度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不可食用,但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牛肉被广泛食用。
如果一个印度教徒在中国或西方吃到牛肉,会感到不适和无法接受。
4.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家庭和社会责任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文化价值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感。
第二节:解决方法1. 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目标国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的背景、习俗、语言、宗教信仰、社会礼仪等,了解国情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例如,了解一个国家的名胜古迹、历史和文化英雄等能够加强对该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消除文化误解。
2. 尊重他人文化尊重他人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原则。
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尝试理解和接受这些差异。
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文化行为,不应轻易评价,而是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来处理。
跨文化交际适应阶段
Adapt(适应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 环境的生活。
An attitude of appreciation: develop a mor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lture and values it (more creative, expressive and able to take initiative and responsibility)更多的个人了解的新的文
Crisis(危机期)
• The crisis period or the hostility or [hɑˈst lɪti] ɪ frustration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confusion and disintegration
as we ɡreʃən] [dɪsˈ ɪntɪˈconfront differences in values, belief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危机时期或敌意或挫折阶段的特点是常见 的混淆和解体在我们面对价值观、 信仰、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 危 机 期 )
Typical problems: newcomers often [ˈ nuˈk ʌmɚ, ˈ nju-] misread or misinterpret the behavior and speech of the local people because they interpret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home culture grammar. Solution: retreat to an enclave(飞地) (special communities(集体) made up of people from the home culture) Danger: interfere with or delay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Cultural Shock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李勇(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辽宁营口 115000)摘要:对于一个要经历跨文化方式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之中短期访问或长期居住的人来说,文化休克是一种必然要经历的状态。
要想达到最终的文化适应的目的,我们就要了解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式。
本文对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得出了有利于达到文化适应目的的多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人际的交往空间跨越了国籍或文化的限制。
“地球村”的理念正在一步步的成为现实。
随着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增加,那些特定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交往方式等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科学研究也日趋增多。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与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一、文化休克的含义1958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首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从自已长期生存的文化中来到另一种全新的差异文化一门中时,都会有一定时期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上波动现象,这种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性,就是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文化的差异是产生文化休克的最主要原因。
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会形成不同的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习俗,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
陆地面积广阔的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会形成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是以个人服务于集体为主导的。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作者:石卉来源:《唯实》2009年第11期摘要:随着世界逐渐变成地球村,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海外求学经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学习交流,这些都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U型模式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42-03作者简介:石卉(1987- ),女,江苏泰兴人,上海财经大学 (SUFE)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更加广泛。
无论是中国人在海外寻求深造、制造商机,还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进行合作,跨文化交际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对文化适应特别是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加以实证分析。
一、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在不断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换句话说,文化适应就是在一种与我们生长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渐获得交流能力的过程,或者文化调整、适应的过程。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
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會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
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适应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常见。
无论是在旅游、学习、工作还是商务往来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而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跨文化意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及其对交际行为的影响有所认知和理解。
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对他人的价值观、习俗、信仰和行为方式给予尊重和理解,从而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和偏见。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好的关系。
其次,文化适应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对新文化的接纳、理解和融入的过程。
文化适应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等,以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适应新文化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尽量接纳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不将自己的文化观点强加于他人,而是倾听和理解他人所持的观点和理念。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事物和文化特点,做到包容和包容。
其次,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和礼仪。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比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面子和团体利益,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更为重要。
只有通过学习和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此外,语言能力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必备技能。
能够熟练地运用他人的母语不仅可以加深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还能表达我们对他们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当然,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语言学习课程、与他人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最后,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语言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
跨文化交际整理
跨文化交际整理Global village(全球村):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Melting pot(熔炉):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Cultural Diversity(文化多样性): refers to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of a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reg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Culture(文化):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Enculturation(文化适应): all the activities of learning one’s culture are called enculturation.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 the process which adopts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another culture and develops an increas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Ethnocentrism(民族优越感): the belief that you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is superior.Source(源):The source is the person with an idea he or she desires to communicate. Encoding(编码):Encoding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n idea into a symbol. Message(信息):The term message identifies the encoded thought. Encoding is the process, the verb; the message is the resulting object.Channel(通道):The term channel is used technically to refer to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coded message is transmitted. The channel or medium, then, may be print, electronic, or the light and sound waves of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Noise(干扰):The term noise technically refers to anything that distorts the message the source encodes.Receiver(接收器):The receiver is the person who attends to the message. Decoding(解码):Decoding is the opposite process of encoding and just as much an active process. The receiver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y assigning meaning to the symbols received.Receiver response(接收者反应):Receiver response refers to anything the receiver does after having attended to and decoded the message.Feedback(反馈):Feedback refers to that portion of the receiver response of which the source has knowledge and to which the source attends and assigns meaning. Context(语境):Generally, context can be defined a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and which helps define the communication. Pragmatics(语用学):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that language has on human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emantics(语义学):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words.Denotation(本义): the literal meaning or definition of a word --- the explicit, particular, defined meaning.Connotation(转义): the suggestive meaning of a word --- all the values, judgments, and beliefs implied by a word, the historical and associative accretion of the unspoken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literal meaning.Taboo(禁忌): some objects, words or actions that are avoided by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or in certain culture for religious or social reasons.Euphemism(委婉语): the act of substituting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term for one considered harsh, blunt, or offensive Chronemics(时间学): The study of how people perceiveand use time. Monochronic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doing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Polychronic time being involved with many things at once.Proxemics(空间学): the perception and use of space.Kinetics(身势学): the study of body languageParalanguage(副语言): involving sounds but not words and lying betwee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A planetary culture(行星文化): a culture that integrates eastern mysticism with western science and rationalism Intercultural person(跨文化的人): represents someone whos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limited but open to growth beyond the psychological parameters of his or her own culture园林工人:landscape engineer 理发师:tonsorial artist 清洁工:sanitation engineer 补鞋匠:shoe rebuilder 发疯的:soft in the head 撒谎: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 偷窃:to take things without permission 劳资关系紧张:industrial climate天网恢恢...:justice has long arms 棋逢对手:diamond cut diamond金玉良言:golden saying 肥缺:fat office 船到桥头自然直:you w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you get to it 宁为鸡头,勿为牛后: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牛饮:drink likea fish 如履薄冰:tread upon eggs1.What are the four trends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villag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despread migrations2. What are the three ingredients of culture?Artifact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s people produce);behavior (what they do) ;concepts (beliefs, values, world views…) (what they t hink) 3.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Culture is shared; culture is learned; culture is dynamic; culture is ethnocentric4.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is dynamic; irreversible; symbolic; systematic; transactional; Contextual5. How is gender different from sex?Sex: biological、permanent、with an individual property.Gender: socially-constructed、varied over time and across cultures、with a socialand relational quality.6.. How is Chinese addressing different from American addressing?The Americans tend to address only with given names while the Chinese may use the full name. Even when the full names are used in some formal accessions by the Americans, the given names would be placed before the surname while the Chinese would do the opposite.Chinese often extend kinship terms to people not related by blood or marriage while the Americans seldom do so.The Chinese tend to address the people with titles but in English only a few occupation or titles could be used.7.What are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M-time and P-time?M-time is noted for its emphasis on schedules, segmentation, punctuality and promptness. It features one event at a time and time is perceived as a linear structure. P-time is less rigid and clock-bound. It features several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and time is perceived as more flexible and more human-centered.8. What has influenced the gender socialization?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there are two primary influenceson gender socialization: family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and recreational interaction among children.9.What are the American/Chinese cultural values like in terms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put forward by Kluckhohn and Strodtbeck? (ppt中的补充内容)As far as the human nature is concerned, American culture holds that it is evil but perfectible through hard work. As to the relation of man to nature, they think mankind can conquer nature. They also have a linear time concept and therefore they are future-oriented. They focus on doing and think that only actions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ey are quite individualistic and therefore they focus less on the benefits of the group.As far as the human nature is concerned, Chinese culture holds that it is good but corruptible without proper education. As to the relation of man to nature, they think mankind can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hey also have a cyclical time concept and therefore they are past-oriented. They have a being-and-becoming attitude towards activity and think that man should keep an inner peace as nothing is eternal. They are quite collective and therefore they focus more on the benefits of the group.)。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国际贸易、旅游、教育等领域中,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历史上,还体现在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方面,这对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造成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对于提升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一领域的初步了解。
一、文化适应性的定义文化适应性是指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交流和互动中,根据其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和态度观念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等。
只有适应了不同文化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任。
二、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文化和习惯可能差异巨大。
如果没有文化适应性,人们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让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文化适应性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信任、增强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领域中,文化适应性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国际贸易中的业务关系。
比如,在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时,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和交往礼仪有助于建立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有效避免合作中可能的摩擦和冲突。
在旅游领域中,文化适应性同样非常重要。
旅游是人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体验不同文化的一种途径。
但是,在旅游中,很容易遭遇到文化差异和交际难题。
如果游客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行为规则和习俗,不仅能够更好地享受旅游的乐趣,还能够减少出现冲突和误解的机会。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水平,个人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策略
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策略
1. 研究对方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研究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念、礼仪规范和传统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辞背后的意义。
这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误解和冲突,并增进双方间的互信和合作。
2. 尊重和包容多样性
跨文化交际意味着我们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并包容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接纳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避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武断的评判或贬低。
通过展示尊重和包容,我们能够建立积极的跨文化关系。
3. 适应性和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中,适应性和灵活性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沟通风格、俗和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包括理解和遵守对方的沟通规则和礼仪,以及适应不同的工作文化和时
间观念。
通过展示适应性和灵活性,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
化环境,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4.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
化沟通能力。
这包括提升语言能力、研究跨文化沟通技巧和增强文
化敏感性。
我们应该努力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言行举止差异,并避免
使用可能会引起歧义或冲突的语言或行为。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以上是四个最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通过学习对方文化、尊重和包容多样性、展示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我们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和共
同发展。
跨文化交际:理解与适应不同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际:理解与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引言在今天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旅游行业还是国际合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跨文化交际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1.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而跨文化交际则是实现这种交流的关键。
只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各国才能加强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并实现共同发展。
2.促进经济发展跨文化交际对于商业领域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和投资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跨文化交际,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市场、消费者需求和商业文化,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和销售策略。
3.增进人民间的友谊与理解跨文化交际不仅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也有助于增进人民间的友谊与理解。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可以增加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相互理解有助于消除偏见和误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与共存。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方法1.学习对方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媒介,学习对方的语言是理解对方文化的重要第一步。
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
同时,与对方用母语交流也有助于建立更亲密和信任的关系。
2.研究对方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对方的历史与文化是理解对方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
通过学习对方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3.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关键。
它指的是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
通过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并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冲突和偏见。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性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性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跨国交流和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能适应不同的文化,我们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是冲突。
因此,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性的研究。
一、文化适应性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化适应性指的是个体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时,适应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符合当地文化的能力。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适应性不仅可以避免沟通上的误解和冲突,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文化适应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1. 个人特质和经验个人特质和经验对文化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个人的开放性、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适应性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适应新的文化。
此外,一个人的经验也会影响他们的文化适应性。
比如,经历过多次跨文化交往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了。
2. 调节焦虑的能力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和不适应。
因此,调节焦虑的能力也是影响文化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和处理焦虑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文化适应性。
如果一个人缺乏处理焦虑的能力,那么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很容易感到不适应。
3. 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的文化之间差异的程度不同,这也会影响文化适应性。
如果两个文化的差异度很高,一个人的适应难度也会相应地加大。
三、提高文化适应性的方法为了提高文化适应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增加跨文化经验增加跨文化经验是提高文化适应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跨国旅游、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可以增加跨文化的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2. 提高跨文化的知识和意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比如,了解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适应问题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适应问题第一章: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涉及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适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适应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影响着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适应两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语言适应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适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母语不同、用语方式不同、语音语调不同等因素会影响着人们的交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言适应问题:1. 语言障碍问题当人们面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时,语言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没有共同语言使得人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习另一种语言是必要的。
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如参加语言课程、交流会等等。
2. 语义和用语问题即使在使用共同语言的情况下,语义和用语差异也可能造成一些麻烦。
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了解当地的行话和俚语,以避免使用不恰当或冒犯性的用语。
在需要与当地人沟通时,要多加注意。
3. 语音和语调问题语音和语调也是语言适应中的问题之一。
人们的发音往往反映了他们来自何方和他们的文化背景,这可能会导致交流上的困难。
要克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参加口音课程来练习口语和语音,培养流利的发音和自信的语调。
第三章:文化适应的问题除了语言适应之外,文化适应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问题。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冲突、不适当的言行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适应问题:1. 礼仪和礼节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仪和礼节规范,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混淆和误解。
例如,有些国家的人可能在交谈过程中直接询问他人的私人问题,但在其他文化中,这被认为是冒犯性的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尊重当地的礼节和礼仪规则。
2. 沟通方式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沟通方式,这可能导致沟通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喜欢说话直截了当,有时缺乏礼貌;在其他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貌和敬意,往往使用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
跨文化适应
与当地人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联系
主动与当地人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 思维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犹豫寻求帮助和支持 ,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
保持开放心态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3
社区资源
社区提供的文化适应培训、心理咨询等资源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跨文化适应的挑战。
04
跨文化适应的挑战与困难
心理适应问题
文化冲击
初到新文化环境,个体可能会经历文化冲击,表现为焦虑、失落 、无助等负面情绪。
认知失调
新旧文化观念、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认知失调,影响 心理健康。
身份认同困惑
乐观面对生活
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 办法。
寻求心理支持
在需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等专业支持,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 跨文化环境。
06
跨文化适应的实践案例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适应
尊重当地文化
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尊重并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 观和消费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 言障碍可能导致个体在新文化环 境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工作适应问题
01
工作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方式、工 作习惯可能存在差异,如时间观 念、任务优先级、团队协作等。
02
工作期望与要求不 同
不同文化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可 能不同,如工作态度、工作效率 、工作成果等。
03
学习当地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当地语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地文 化。
u- 曲线跨文化适应模式
u- 曲线跨文化适应模式跨文化适应是指一个人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环境时,能够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
U-曲线跨文化适应模式是一种描述跨文化适应过程的模型,它描绘了人们在适应新文化时经历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U-曲线跨文化适应模式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文化冲击阶段、适应阶段、调整阶段和稳定阶段。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解释每个阶段。
1. 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个体对新文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好奇和兴奋,同时也可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这个阶段可能伴随着对新环境的探索和对文化差异的感知。
2. 文化冲击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新文化与自己原有的文化存在差异,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和失望。
这是因为个体面临着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语言和社交习惯等方面的挑战。
3. 适应阶段,适应阶段是个体逐渐调整并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个体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规则,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并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阶段,个体可能会感到一种积极的情绪,逐渐融入新文化。
4. 调整阶段,在调整阶段,个体逐渐适应并理解新文化的内涵,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其中。
个体可能会对新文化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并且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文化差异和挑战。
5. 稳定阶段,稳定阶段是跨文化适应的最后阶段,个体已经完全适应了新文化,并能够自如地运用新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阶段,个体对新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点也会对适应过程产生影响。
此外,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可能会在不同阶段之间来回波动,而且适应的时间长度也因人而异。
总结起来,U-曲线跨文化适应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描述人们在适应新文化时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从初始阶段到文化冲击阶段,再到适应、调整和稳定阶段,个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最终实现了对新文化的适应和融入。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与沟通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与沟通跨文化交际是指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与交往。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适应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与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文化适应和沟通。
一、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等领域中。
跨国企业往往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员合作,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文化适应的过程包括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尊重和接纳另一种文化,并适应其中的规则、价值观、认知和行为方式等。
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适应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理解和信任。
只有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推动跨国企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和合作。
2.避免文化冲突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化适应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减少文化冲突的可能性。
3.提升企业形象文化适应是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备的能力之一。
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强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建立与本地人员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二、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信息、知识和感情传递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文化适应的重要手段。
沟通在获得对方信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达成合作目标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沟通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促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可能会对某些问题产生误解,这就需要通过沟通来澄清或解决误解。
通过有效的沟通,各方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意图、需求和期望,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尊重。
2.实现双方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
当双方都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能够更好地互相交流,以达到双方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
3.帮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沟通过程中双方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也会展示出自己所在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适当情况下讨论和了解对方的文化也是很必要的。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什么?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
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972年在东京率先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人数超过两千。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
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
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著作颇丰,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
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拥有能够和你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啊。
比如和其他国家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交流,你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
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
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新编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之一。
本系列教材是外教社组织国内10余所重点高校的专家、教授,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对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倾力打造而成,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化”与国际接轨”这样的字眼,已在中国广泛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是因文化对儿女管教方式 的差异所带来的适应上的悲剧。
• 如今为人父母了,但时代也改变了。不论在东方 或西方,体罚孩子已不再时兴。尤其住在美国, 不仅不能体罚孩子,连动口骂骂管训不成的子女 都得看看窗户有没有关紧,以防邻居误以为你在 虐待孩子,电话一通,警察就来。想起以前的父 母管教儿女之威风,处罚手段之自由,正想一头 撞墙,自悲当今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权力上,给剥 夺得像只无毛的鸡一样。 (京士顿,罗州华人报)
•
文化认同的特征
1. 自我认知的中枢(central to the self sense) • 文化认同的启动是由自我声明(avowal)或他 人归因(ascription)所导致。 • 自我声明是对人宣称“我是某某人”或“我是 什么”;他人归因指一个人的认同是别人认为 他是什么,他就自认为是什么而形成的。
第二节 文化震荡的症状与面向
• • • • • • • • • 症状 过度关心饮水与食物的品质 过度依赖同文化的人 动不动就洗手 惧怕与异国人接触,敌视当地人 心不在焉,无故走神 无助感,容易为小事动怒 时常想家,感到寂寞与闷闷不乐 失去信心和耐心 偏执狂,精神分裂
文化震荡的方面 • 第一,对新环境心理调试之需求所带来的紧绷的 压力(stress)。 e.g. 他乡如己乡,浓淡无碍 催人的心肝,白人的头发 • 第二,失落感(sense of lose)。 e.g. 昨日主人今日客,同是天涯沦落人 • 第三, 排斥(rejection)的感觉。 e.g. 文化优越感(cultural superiority)
• 犹记得抵达美国不久,有一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 慢跑。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 金发丽人。没想到在擦身而过之际,她脸带微笑, 嫣然对我说了声“嗨”!一向自认长相平庸,既 无玉树临风之姿,亦无小白脸之貌,所以在女同 胞面前吃不开,早就习以为常。现在居然有如此 美女示好,难道是国内诸姝有眼不识泰山,还是 番婆的要求太低? (李宽宏,世界日报) • 可别会错意,以为天将美色给你。“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都是美国人对陌生人有 礼貌的寒暄用语。
个人弹性能力(personal flexibility)
• 双文化适应期(biculturalism)/完全适应期(full adjustment stage)/熟练期(mastery period) • 发展了独立自主(autonomy)的功力,展现了双 重认同(dual-identity)的能力。 • 能够妥善应付困难或烦恼忧心之事。
• 文化震荡的起因 • 社交与人际互动 • 留学生——特殊人群: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 Furnham & Bochner研究发现,文化震荡与 三项因素有关: • 一是文化本身的差异; • 二是个人的差异; • 三是旅居的经验。
❀跨文化适应的感情四阶段论: • 着重在旅居人内心受到文化震荡的冲击,经由感 情高低起伏的变化,逐渐改善及慢慢适应目标国 文化的个人成长过程。 • 疏离感(alienation)(排斥) • 边缘化(marginality)(“三明治”) • 濡化(acculturation)(入境随俗) • 二元性(duality)(自主性与独立)
歧视(discrimination)
• 第四,错乱感(confusion)。 • 即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对信仰、价值观和该版 样的角色感到迷惑或错乱。 e.g.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以和为贵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第五,异常的情感反应。 e.g. 焦虑感(anxiety),恶心感(disgusting) 或惊慌失措等心理。
• 文化认同的形成 • 通常经过三个阶段: 1. 未审的文化认同期(unexamined cultural identity) • 视自己的文化为理所当然而完全加以接受。 2. 文化认同的搜索期(cultural identity search) • 开始思考自己与周遭事事物物的关系。 3. 文化认同的完成期(cultural identity achievement) • “看山又是山” • 多重文化人(multicultural person)
❀负面影响(negative influence) 后遗症 不正常行为(abnormal) • 高低起伏不定的情感经验(affective experience) 或情绪(mood)。 • 影响当事人知觉与认知评估的能力(perceptualcognitive appraisal)。 • 影响整个机体性表达(organismic expression)。 • 行为不稳定。
• 跨文化适应的心理失衡论 • 把文化震荡当做心智健康的失序(mental health disorder)来处理。 • 缺乏行为技能(behavioral skills)所致。 ❀跨文化适应的悲叹论(grief) ❀跨文化适应的宿命论(fatalism) ❀跨文化适应的训练与治疗(training and therapy)
第五节 文化认同
• 自认归属于哪一个文化团体,对跨文化交际具有 强大的影响。 • • 认同的种类 • 主要有三大类: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自我认同 (personal identity)
•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人对特殊文 化或族群所具有的归属感。(内化intenalize文化) •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个人在一个文化内, 因隶属于某个团体而形成的。 • 自我认同(personal identity)是对自己的看法, 认为自己就是这种人或那种人。(个人生活与生 存的基本依靠)
2. 动态性(dynamic) • 人是文化的产物,对文化的认同也具有动态性。 随着个人与经验的增长,文化的认同也随之变迁。 • 文化认同的变迁,在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鲜明度 (salience),在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强度 (intensity)。 3. 对比性(contrastivity) • 团体或社区意识的对比:“我们” VS. “他们”
• 这些例子,俯拾皆是, 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常见的事件与当事人的反应。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的本质与意义
•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泛指对一个新文化环境 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 •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在居于异国的人们, 适应新文化过程所产生的矛盾、焦躁、烦恼与痛 苦的心理冲击(psychologicl shock)。 • 一个阶段 / 等同于
❀教育震荡(education shock) • 指国际学生在学习时,对教育系统与学院生活的 适应过程。
❀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 • 旅居人的文化与目标国文化之间的差距。 • 可作为旅居人在异乡疏离感与心理苦楚的指标。
文化震荡的影响 ❀正面影响(positive influence) • 学习本身具有某种程度的变迁(change),不同 情况提供不同的机会以求解决的方法。 •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 挑战的刺激感(provocative)。 • 学习的作用与效果,通常必须在个人的压力和焦 虑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显现出来。 • 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法。 • 强化了当事人的学习能力。
• 文化震荡的意义 • 一般到其他国家短期旅游的人们 • 为了工作、事业或求学,必须身居异国一段时间 的旅居者(sojourner)
• 吾人日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文化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突然间的异地失灵。
• 模糊性(ambiguity) •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 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 这是对美国人讲独立、重竞争的文化价值 观的适应不良。
• 来美国后不久,在大学城的商店购物,素昧平生 的祖母级店员找钱时,居然称呼我“蜜糖” (honey),叫我大吃一惊。“蜜糖”不是电影 里夫妻、情人的互称吗? (张纯瑛,世界日报)
• “不是的,这是美国人人情味的表现,没 有什么私情关系”。这“大吃一惊”是对 美国人社交生活方式的适应不良。
❀角色震荡(role shock) • 指个人因环境的更换,原来的个人地位突然消失 了的失落感。
❀转换震荡(transition shock) • 指为了配合新环境做出了巨大改变时,所承受的 压力与痛苦。 • 或叫文化疲乏(cultural fatigue),压力适应 (adjustment press)
跨文化适应技巧论 • 只要习得目标国文化的交际技巧,旅居人的适应 过程就会一帆风顺。 • Kohls • Gudykunst & Kim • Chen:信息技巧(message skills),行为弹性 (behavior flexibility),互动经营 (interaction management),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 • 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 第六,丧失了面对新环境的能力。 e.g. 满腹乡愁无人诉说,活得枯燥无味,渴望多睡 觉,吃喝失去节制,无缘无故掉眼泪,突发洁癖, 老觉得身体不舒服,etc.
第三节 文化震荡的种类与影响
文化震荡的种类 ❀语言震荡(language shock) • 来自于不熟悉目标过的语言。 • 语言本身隐含着一个文化的价值信仰和社交关系 的线索。 e.g. 鸭子听雷 错把冯敬当马敬
危机期(crisis stage)/挫折期 (frustration stage)/敌对期 (hostility stage) • 文化震荡的代表期。 • 迷惑、失序、挫折感。 • 我族主义(ethnocentrism)的优越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