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有的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对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分别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双方的鼓励和批评,才能更好地成长。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部分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仍有所欠缺,对父母的关爱和期望体会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父母的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的关爱,懂得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鼓励和批评相结合,更好地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鼓励和批评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教学资料。
3.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一起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父母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他们的表现。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父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
《青山不老》说课稿一、说教材《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
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第22课。
本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展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教材内容丰富,情感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六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对鲁迅先生有一定了解。
但本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中的对比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学习诗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中的情感。
2.对比教学法:分析诗中不同类型的人,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准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对比学习。
3.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对比手法,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单元单元分析单元导教《有的人》四篇课文,以及习作《有你,真好》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对黑暗的旧社会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以想促悟,读中悟情的方法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紧扣单元目标: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习作要求是要把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拟好自己的习作题目;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会写2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9个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思维能力: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
审美创造: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会写23个字,会写29个词语。
阅读1.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课文和资料,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3.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表达1.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2.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3.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4.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单元任务群设计】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2)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
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走近鲁迅”展开,让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同时这也是描写人物的一单元,是怎样呈现人物形象依然是学习的重点。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本诗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在教材中,这首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诗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但鲁迅先生的事迹和作品对学生的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可能缺乏深入思考,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感悟鲁迅精神。
4.激发学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4.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鲁迅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2.准备鲁迅先生的事迹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随后,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简要讲述鲁迅先生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鲁迅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2.助读资料:(1)走近作者:臧克家(1905—2004),汉族,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农民诗人”。
主要作品: 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课文背景: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有的人》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CATALOGUE
目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教学内容反思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策略反思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反思
思考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堂参与度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对学习有热情,是否能够与同学合作,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
情感态度
01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描述不同人对鲁迅先生的态度,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文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情感的同时,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贡献和精神品质。
二.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
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鲁迅先生的贡献和精神品质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尊敬伟人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尊敬伟人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鲁迅先生的照片等。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阅读。
3.鲁迅先生简介:准备鲁迅先生的简介,方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回忆鲁迅先生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这幅画像,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请你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他。
生:这是鲁迅先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2.导入新课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
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1)补充创作背景师:作者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这样说道: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
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2)再读思考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生1:读了第1小节,我知道了作者在诗歌中写的两种人分别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先生。
生2:前一种人是反动派,他们只是躯壳活着,如行尸走肉,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
后一种人是鲁迅先生,虽然他的生命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3)梳理结构师: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
生: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二部分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三部分为第5~7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你划分得很准确。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师: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2)交流反馈,探究写法生1:我发现这首诗中“有的人”反复出现,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有的人”是指两种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有的人》教案初中
《有的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把握。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有的人》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诗歌《有的人》的配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有的人》,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验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诗歌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有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7课《有的人》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第27课《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2.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0月19日写下了一首《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那么,诗中歌颂了鲁迅的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有的人》。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zāng xiǔ shuāi臧克家不朽摔垮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多音字当 dāng (当时)dàng (上当)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dāng)时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当(dàng)为时已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2.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名师教学设计一、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关注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关注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点1.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 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两种人的形象,明白不同的人的下场2、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3、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2、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教法和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学生读鲁迅的诗歌《自嘲》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本组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那么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说出来。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
板书课题《有的人》二、新课传授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文中到底写了哪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汇报交流、明确。
1、有的人活着,却是行尸走肉,对人民,对社会,对他人却一点也没有帮助,这种人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2、文章里一共写了两种人。
一种是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讲解“不朽”的意思)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情愿做野草,给人们做牛马的人,这两种人的下场也各不相同。
分别读出他们的下场,两种不同的人的代表人物各是谁?他们两种不同的下场,进行鲜明的对比。
3、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重点指导边读边理解“刻”从这个字里,明白那些反动派,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的丑恶心思,以及骑在人民头上的那种不可一世的丑陋嘴脸。
与甘心为人民做牛做马的革命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摔”“烂”字里理解人民对那种人的无比憎恨,从“永远记住”和“青青的野草”体会出人民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排比的句子运用,从而理解对比、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
比赛读,读中升华读出对欺压人民的反动派鄙视和轻蔑。
读出对为人民做好事的人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从读中体现出来,读写结合、文本迁移。
部编小语六上八单元(《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大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小语六上八单元(《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大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学习主题:走进鲁迅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学习情境: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在鲁迅的身上闪烁着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走近鲁迅就是走近一个时代,就是走近民族精神,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1.阅读与鲁迅相关的文学作品,能从多角度感受鲁迅形象,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体会其精神境界。
2.能够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资料作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关注文中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并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塑造生活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材解读统编教材六上第八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习作要求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
《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 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引入: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交流:(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
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读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教学提示:尤其一些背景知识的缘故,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困难一些,因此,对于诗中一些难点,以学习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自学。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诗句。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5、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2、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
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