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防治和治疗大叶黄杨的白粉病

防治和治疗大叶黄杨的白粉病

病2023-11-08•概述•病原和病因•防治方法•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策略建议目•案例分析与应用录01概述定义大叶黄杨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侵染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枝。

症状病叶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这是真菌的菌丝体和孢子。

病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互相愈合,形成大片白色斑块。

严重时,整个叶片和嫩枝都被菌丝体覆盖,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发育受影响。

定义和症状分布大叶黄杨白粉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特别是在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多的地区更容易发生。

危害该病害对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枝造成损害,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病害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分布和危害•重要性:由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危害较大,防治和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大叶黄杨的健康生长。

同时,对于已经感染病害的植物,及时的治疗措施能够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降低经济损失。

防治和治疗的重要性02病原和病因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

真菌该真菌的病原菌是Erysiphe polygoni DC.,它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只能侵染大叶黄杨。

病原菌病原生物病因及传播途径病因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病原菌的侵染,导致大叶黄杨的叶片、嫩枝和花果受到损害,从而引起植物发病。

传播途径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流动、雨水飞溅、昆虫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从而感染健康的植物。

易感植物和环境条件易感植物大叶黄杨是该病原菌的寄主植物,其他植物对这种病原菌不敏感。

环境条件湿度高、温度适宜、光照不足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这些条件也是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原因。

0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大叶黄杨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修剪和通风,增强大叶黄杨的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定期清洁田园及时清除大叶黄杨周围的杂草、落叶和病残体,减少病害的传染源。

大叶黄杨叶部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大叶黄杨叶部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斑, 病斑上有黑 褐色的霉状 物 , 嫩梢 和 嫩茎上 的病 斑凹陷呈 菱形 ,有绿色 霉

用化 学农药无疑会污染环境 , 给人们的 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 了美化生 活环境 , 近年来笔者对大叶黄杨叶部的 病虫害进 行了一 系列 的试验 ,效果不 错, 现介绍如下。

移栽时注意选拔健壮植株 , 并及 时 换土 , 施 入一定量的有 机肥 ; 采取科学 的浇水方式进行浇 水 , 浇水要适量 , 连 阴雨天要及 时排水 ; 合理密植 , 适时 修
防 治。田间郁闭潮湿、 雨水多时易发生 纹 枯病 , 可用多 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 防 治。虫害主要有金龟子、金针 虫、 粘
大粒多 , 提高产量 。同时增加 叶面细胞 的密度和细胞壁的强度 , 减轻病 害的发
生和防止早衰。一般每6 6 7 m 2 用9 8 % 磷
工拉绳在行间摇晃植株 , 促使花粉散落 传粉 。 时间上应在散粉盛期于无风晴天
时病斑有的连 成一片 , 成 为不规则 形
状。 ( 二) 大叶黄杨叶枯病
及时清除枯枝 落叶 , 集 中烧 毁或埋
沤制肥 以减少菌源 ; 及时摘除病 叶等 。
( 二) 加强管理
发病初期从幼芽嫩 叶的抽生开始 , 为害杨树叶 片、 嫩梢 及幼茎 , 受 害的叶 片上出现近圆形 、 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病
收获 , 此期收获单位 面积产量最高。
剪, 修剪后及时清理 。 ( 三) 药剂防治 每年 的6 —9 月份为重点防治时期 ,



大 叶黄 杨 叶部病 害发 生
( 三) 大叶黄杨 白粉病
情 况
大叶黄杨叶 部病害主要有 3 种: 大 叶黄杨 白斑病 、 大叶 黄杨 叶枯病 、 大叶 黄杨白粉病。 这些病易发生在新生枝叶 及顶部叶片 ,严重 影响植株的生长 , 特 别是新栽的大 叶黄杨 , 如 果不注意土壤 的培肥 及管理 , 则发生较 重 , 一般发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Podocarpus macrophyllus)是一种常见的常绿植物,被广泛用于庭院、公园和街道绿化中。

它的深绿色叶子和紧凑的形态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修剪植物。

然而,像其他植物一样,大叶黄杨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白粉病(Powdery mildew)。

白粉病是植物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它通常以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在植物叶片上显现出来。

本文将介绍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症状、传播方式和防治措施。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症状通常在叶片的上部表现出来。

初期病斑呈现为白色的绒毛状物质,随后慢慢扩展成覆盖整个叶片的白色粉末。

感染的叶片通常会出现萎蔫、变形和早落的现象。

如果病情严重,大叶黄杨的整体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植株的衰弱和死亡。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下传播最为迅速。

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包括空气中的孢子传播、受感染的植物碰触、被风吹过的带有孢子的灰尘等等。

因此,一个感染了白粉病的大叶黄杨植株可能会迅速影响到附近的其他植株,从而引发病害的蔓延。

为了防止和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首先,要保持植物周围的干燥环境。

白粉病最喜欢潮湿和阴暗的环境,因此保持植株周围的通风和光照对于防止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其次,定期修剪和清理植株的叶片。

如果植株上已经出现了白粉病的症状,应该及时修剪并清理受感染的叶片,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此外,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来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传播,如有机磺酸盐和化学合成的杀菌剂。

但是,使用药剂时要遵循正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防治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来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合理调节土壤的养分和湿度,保持植物的健康状态,有助于提高大叶黄杨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机会。

此外,选购健康的苗木,并定期给植物施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一、园林植物白粉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其发病症状、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大致相同,可为害月季、紫薇、大叶黄杨、黄栌、石楠、卫矛等多种园林植物。

1.紫薇白粉病主要侵害紫薇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染。

嫩梢和花蕾也能受侵染。

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为圆形病斑连成片。

严重者整个叶片枯黄,引起早落叶,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转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

该病菌在生长季有多次再侵染。

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尤其秋季发病严重。

2.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多发生于叶背。

但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圆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

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

病叶、病梢为病菌翌春的初侵染来源。

春、夏、秋季都可发生。

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

3.黄栌白粉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为闭囊壳。

病菌还侵染嫩梢。

该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

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病情发展迅速。

4.芍药白粉病病害先从植株内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发生。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随后整个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片、叶柄,茎部也受侵染。

严重时白粉状物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枯黄且发脆,但一般不脱落。

高热潮湿气候和雨水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园林植物白粉病防治方法1.减少侵染来源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春季抽梢前剪除病芽、病枝,集中销毁;生长期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和病梢,及时疏剪过密枝。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布和危害•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和症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措施•结论目录01引言大叶黄杨白粉病现象叶片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大叶黄杨叶片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可能是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症状。

表面光滑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叶片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凹陷。

圆形或椭圆形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叶片上的白色粉末状物质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

大叶黄杨白粉病会使得叶片变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叶黄杨白粉病对植物的影响叶片变黄大叶黄杨白粉病会使得植物生长受阻,导致植株矮小、分支减少。

植物生长受阻如果不及时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会使得植物逐渐死亡。

植物死亡提高景观效果大叶黄杨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通过防治白粉病可以提高其景观效果,美化环境。

保护植物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目的是保护植物不受病害的侵袭,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减少经济损失如果大叶黄杨感染白粉病,将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和死亡,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通过防治可以减少经济损失的发生。

防治的目的和意义02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布和危害大叶黄杨白粉病在华北地区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布情况华北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在华东地区也较为常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大叶黄杨生长,但也存在白粉病的问题,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等省份。

华南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叶片失去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叶片受害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枝条,导致枝条发育不良,易引起落叶和枯梢,影响大叶黄杨的生长和观赏效果。

枝条受害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危害情况抗逆性下降感染白粉病的大叶黄杨抗逆性下降,易受其他病原菌的侵染,增加了植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生长受阻大叶黄杨感染白粉病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阻,植物生长受到抑制,高度和冠幅增长缓慢。

防治大叶黄杨的白粉病

防治大叶黄杨的白粉病

CHAPTER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
病情指数
评估白粉病对大叶黄杨叶片和枝条的侵害程度,根据叶片和枝条 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以量化评估防治效果。
健康状况评估
观察大叶黄杨的生长状况,包括叶片大小、颜色,枝条的伸展和健 康状况,以评估防治效果。
生物量测定
测量大叶黄杨的生物量,包括叶片和枝条的重量和大小,以评估防 治效果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开发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 影响。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综合 防治效果。
发展前景与应用前景
大叶黄杨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和绿篱植 物,其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 研究需要不断探索更加环保和高效的防治方 法。
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法
定期巡查
对大叶黄杨进行定期巡查,观察叶片和枝条的发 病情况,记录病情变化。
取样检测
从大叶黄杨中随机选取样本,进行病情检测和评 估。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巡查和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 估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的可持续性分析
长期效果评估
01
在防治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观察大叶黄杨的生长状况和白粉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 高,对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将更加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
多元化和综合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斑,上面还会覆盖一层白粉。
嫩枝
嫩枝也可能会受到白粉病的侵害, 受害的部位会出现曲屈畸形。
花朵
花朵受害后,会呈现出畸形花蕾,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花朵不能开放。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技术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技术
修剪病枝、病叶,清除 落叶,减少病原菌的传
播。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大叶黄 杨品种,从根本上减少
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01
通过筛选对白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农药
02
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如井冈霉素、春
雷霉素等,对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引种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苗木进行种植, 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 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适度灌溉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湿 或过干,有利于植物健康 生长。
修剪与除草
及提高抗病性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白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
发病规律与传播途径
发病规律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和光照等。通常在 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容易发生,且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流行。
传播途径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雨水溅射和昆虫传播 。
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
大叶黄杨白粉病对大叶黄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产生严重影响 。染病的叶片会出现白色粉斑,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进 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病斑也会影响叶片的美观 度,降低观赏价值。
评估结果
大部分防治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防 治成本较为合理。
经验教训与改进建议
经验教训
防治过程中需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 法,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避免病情恶 化。
VS
改进建议
加强科研和培训工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推广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方法,降低防 治成本。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四川、上海、江西、浙江、河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

危害大叶黄杨。

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

症状:
白粉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的。

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

将表生的白色粉状菌丝和孢子层拭去时原发病部位呈现黄色圆形斑。

严重时新梢感病可达100%。

有时病叶发生皱缩,病梢扭曲畸形、萎缩。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在大叶黄杨展叶时和生长期,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侵染,此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

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

至秋季病菌又产生大量孢子再次侵染病害。

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适当疏枝增强植株通透性,扦插育苗时勿密度过大等,都是防治此病应注意的问题。

2、药剂防治,可喷20%的格润粉锈锉2000倍液,或50%托布津、50%多菌灵500倍液,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10天左右重复一次,喷4~5次。

大叶黄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大叶黄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大叶黄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分析◎高玉龙摘要:在园林绿化这一方面,大叶黄杨一直都是绿化的树种之一,大叶黄杨不仅能够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易于繁殖。

通常情况下,我们能够在城市的公园、街道等地方看到大叶黄杨,但是在近些年来,大叶黄杨的病害问题是我们并不能够去忽视的,这种病害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的绿化,甚至还影响到了某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大叶黄杨病害问题,特别是白粉病,我们应该进一步对这种病害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相应地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去对这种病害问题进行防治。

关键词:大叶黄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我们对大叶黄杨白粉病最主要的了解是,大叶黄杨的叶子的表面、叶背以及嫩稍表面有白色的粉状物出现,并且有着扩大的趋势,这种病害问题,严重地危害到了大叶黄杨的健康生长。

通常情况下对大叶黄杨白粉病进行防治,受到白粉病侵害的部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大叶黄杨枯死,因此,这种病害问题一直都备受专家们的关注。

一、大叶黄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一)通风透光当相关人员进行大叶黄杨栽培时,就需要去了解怎么样去栽培这种植物,首先要注重的一方面是大叶黄杨的整个生长的环境,要想大叶黄杨没有病虫害的威胁,在刚开始种植大叶黄杨的时候就要做到防治结合。

我们都知道大叶黄杨生长的环境,要尽量地通风并且还要透光,这样不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

而大叶黄杨白粉病通常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出现,相关人员在栽培大叶黄杨的时候,需要去了解它的生长环境。

相关人员对大叶黄杨进行种植,一般都是选择春夏两个季节,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气候条件是很合适的,并且大叶黄杨在春天夏天生长也最快。

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去检查是否有病虫害问题的产生,虽然大叶黄杨在春夏两个季节生长的速度比较快,但是仍要注重一个地区气候的变化,夏季的高温天气不利于病虫害的出现,大叶黄杨白粉病也不容易产生,但如果一个季节多雨,那么病害问题特别是白粉病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而秋天这个凉爽多雨的季节很容易发生病害问题。

白粉病15

白粉病15

1.名称:大叶黄杨白粉病分布:上海,四川,山东,江西等。

症状: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多发生于叶背。

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园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园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

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

发生规律:大叶黄杨白粉菌发生的侵染,与寄主植物叶片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一般只侵染幼嫩叶片,因而发病的峰值主要决定于抽梢的情况。

一般峰值出现于4-5月。

同时,病斑的发展也与叶的幼老关系密切,随着叶片的老化,病斑发展受限制,在老叶上往往形成有限的近园形的病斑,而在嫩叶上,病斑扩展几乎无限,甚至布满整个叶片。

以后,病害发展停滞下来,特别是7-8月,在白粉病病斑上常常出现白粉寄生菌,严重时,整个病斑变成黄褐色。

在发病期间雨水多则发病严重;徒长枝叶发病重;栽植过密,行道树下遮荫的绿篱,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低洼潮湿等因素都可加重病害的发生,绿篱较绿球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控制种植密度,注意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降低小环境的湿度;结合修剪整形及时除去病梢、病叶,以减少侵染源。

(2)建议用劳恩格润菌杀600倍液喷雾防治。

连用2次,间隔10-15天。

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2.名称:槐树白粉病分布:全国症状:主要发生在叶两面,叶面多于叶背,叶两面初现白色稀疏的粉斑,后不断增多,常融合成片,似绒毛状,严重的布满全叶,后期常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

(1)3.名称:月季白粉病分布:全国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

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

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大叶黄杨作为一种常绿灌木,是城镇街道、广场、公园、单位庭院、小区绿地的最常用绿化植物之一。

由于其生长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管理措施较为粗放,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较重,严重影响着城市绿化景观。

调查研究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可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防治措施,达到控制危害、美化环境的目的。

1.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1)大叶黄杨白粉病。

白粉病是大叶黄杨育苗和绿化带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正面,叶背也时有发生。

病斑圆形白色,周边为放射状,严重时,小病斑合成边缘不清晰的大片白色粉斑,擦去白色粉层,可见到黄色斑。

造成叶片皱缩,病稍扭曲,提早落叶。

白粉病病原为真菌,还可为害其它黄杨类植物。

病原以菌丝和子实体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黄杨生长期病菌可多次侵染,6—7月高温高湿、种植过密有利于病害发展。

8月30摄氏度以上高温情况下病情下降,到秋季又出现发病小高峰。

(2)大叶黄杨炭疽病。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黄褐色小点,病键交界不明显,以后病斑扩大,后期发病部位发黄,病斑上出现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排列成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状,常常造成叶枯,提早落叶。

炭疽病病原为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也可以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植株病组织上越冬。

翌年春末分生孢子借昆虫和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气孔或伤口侵入,黄杨生长期可受到多次重复侵染,每年以夏秋季节发病最重。

一般在植株伤口较多、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氮肥施过量、植株生长细弱的情况下病情加重。

(3)日本龟蜡蚧。

属同翅目蜡蚧科。

除危害大叶黄杨外,还可危害其它150多种木本花卉、果树;食性很杂,繁殖力强。

危害严重时,寄主新稍及叶背布满虫体,常引发霉污病,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开始产卵,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蚧壳内,每头雌成虫平均可产卵1000粒左右,卵期20天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初孵若虫爬到叶片上危害,固定刺吸汁液,其后分泌蜡质物,逐渐形成星芒状蚧壳。

大叶黄杨常见的病害,您中招了吗?

大叶黄杨常见的病害,您中招了吗?

大叶黄杨喜光,稍耐阴,有一定耐寒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能生长,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迅速,分枝也多。

但养护不好,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害。

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易受白粉病危害的是嫩叶和新梢,其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叶面或叶背及嫩梢表面布满白色粉状物,后期渐变为白灰色毛毡状。

严重时叶卷曲,枝梢扭曲变形,甚至枯死。

自幼苗到生长期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黄杨叶片,也危害茎。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生长严重受影响。

防治措施:1.改善栽培条件,栽植点应较高、干燥、光照充足、不积水,土壤深厚肥沃。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氮肥适量;注意抗旱排涝,使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

搞好冬季清园工作,扫除病枝叶集中烧毁;生长期发现病叶病枝及时剪掉烧毁,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初侵染菌源和再侵染菌源。

4. 冬季用劳恩格润佳多防治两次,间隔期一月。

大叶黄杨展叶期和生长期,尤其是4至5月和9至10月,可选用格润格润之星+破千菌兑水喷雾。

大叶黄杨炭疽病:危害症状:初期发病时病菌从叶片的叶肉侵入使病部出现褐色不规则斑点,开始湿腐状,病健界限不太明显,随病菌的发展,叶片上病斑部位枯黄,生出近同心轮纹状小黑点,直观看去分布很有规律。

致叶片提早脱落。

发病规律:温度高、湿度大时发病重,与夏季的降水量和空气湿度有很大关系。

干旱的年份发病轻,遇多雨年份危害加剧。

病菌主要借助病残体,依靠土壤风雨传播,通过枝干皮层裂缝入侵,每年四五月份开始发生,夏季危害加重,可造成整条绿篱带1/2植株的枯死。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

2、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的温湿度。

论-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论-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选择 有代表 样 点 ( 调查总叶数 X 9 )X 1 0 0 。
树龄 8 a以上 的大叶 面积 占整个叶面积 4 0 %以上 ) 。病情指
害, 不仅发生范 围广 , 而且危害程度重 , 1 . 2 发病规 律调 查
影 响到 大叶 黄杨 生 长发 育 ,从 而影 响 1 0个 ,每 点 选 择 l 0株 ,从 2 0 1 3 年 1 1 . 3 药剂 防治试验
更适 合 用于规 划 式对称 配植 ,是 河南 1 材料与方法 省 南阳 地 区常见 的 园林绿 化 植物 。近 1 . 1 供试植 物 年 来 ,白粉病 成 为大叶 黄杨 的 主要 病 黄杨 。 面积 1 1 % ~2 0 %) ,7 级 ( 病班 面积 占
整 个叶 面积 2 1 % ~4 0 %) ,9级 ( 病 班 数 =∑ ( 各级病叶数 X相对 级易 U 值)/
预算 结 果是 不能 擅 自更 改的 ,执 行 过 到重 视 ,财 务预 算 管理 部 门的设 立也 可 更好 地 监 督 管 理林 业 的 发 展 建设 ,
程 中也 要制 定完 善 的流程 以方 便各 项 会慢 慢 得到 实现 。首 先 ,应 做 的是加 进而促进我 国新时期的建设进程 。 内容 的落实 ; 最后 ,要做好 监督工作 , 强财 务 预算 管理 的科 学性 ,促进 整 个 对 各项 财 务支 出进 行详 细监 督 ,避 免 财 务预 算管 理行 业 的科学 发 展 ,从而
到 其观 赏价 值 。大叶黄 杨 白粉 病是 由 月开 始 每 隔 1 5 d调查 1 次 ,至 1 2月 1 . 5 . 1 供试 药剂 l 5 %粉锈宁 W C( 江
正木 粉孢霉 【 Oi d i u m e u o n g mi j ' a p o n i c a e 底结束 , 发病高峰期每隔 7 d调查 1 次, 苏克胜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市售 )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生物防治效果:引入天敌控制病原菌,对环境友好且长期可持续,但见 效较慢,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配合使用。
综合以上防治案例与实效评估,针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建议综合 应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方法,定期监测病原菌数量和植株生长状况, 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以保护大叶黄杨的生长和健康。
06
CATALOGUE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研究展望
引入天敌
保护和引入白粉病病原菌的天敌,如寄生蜂、瓢虫等,通过天敌的 自然控制作用,降低病原菌的种群数量。
植物诱抗剂
使用植物诱抗剂激发大叶黄杨自身的抗病潜能,提高植株对白粉病 的抵抗能力。
04
CATALOGUE
大叶黄杨白粉病治疗技术
化学治疗
选用合适农药
选用具有内吸性、残留低、对病原菌有效的农药,如三唑酮、烯唑 醇等。在病害发生初期,按照推荐剂量进行喷雾防治。
•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白粉病真菌在 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斑点,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导致叶片黄化、早衰、甚至死亡。
病害症状
01
02
03
叶片出现白色粉斑
初期叶片表面出现小而圆 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并 连成片,形成白色粉状覆 盖层。
叶片黄化、早衰
受白粉病影响的叶片叶绿 素含量下降,叶片黄化, 提前衰老。
化学防治
适时施药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有效的杀 菌剂,如三唑酮、烯酰吗啉等, 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
2-3次。
轮换用药
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轮 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提高
防治效果。
注意安全间隔期
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遵守 安全间隔期,以免对植株造成药
害。
生物防治

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和识别

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和识别

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和识别大叶黄杨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感染于黄杨属植物上。

这种病害在国内十分常见,给园林绿化和观赏植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和识别,方便园林绿化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更好地保护黄杨属植物健康,延长其寿命。

一、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病因和症状1. 病因:主要由真菌引起,常为白色或黄色孢子菌。

幼苗和嫩枝较易感染。

2. 症状:(1)叶片出现黄白色斑块,最开始是叶片背面,然后扩散到叶片正面。

(2)很快叶片就会开始卷曲,叶片逐渐干枯和坏死。

(3)果实会出现瑕疵和斑块,严重时会导致冷害,并影响黄杨属植物的成长和生理健康。

二、大叶黄杨白绢病的诊断和识别1、了解黄杨属植物的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排查黄杨属植物叶片出现的斑块。

2、通过观察叶片的颜色和斑块,合理分析黄杨属植物是否感染黄杨白绢病。

3、通过取样检测,使用放大镜能够准确地发现和分析霉菌斑点。

三、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1、剪除患病部分,清除白垩粉和病菌,避免继续传播。

2、增强黄杨属植物的抵抗力,加强养分供给,保持树冠和根系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采用生物防治加强防治效果,如使用有效的有机杀菌剂,有利于保护黄杨属植物健康。

4、提高黄杨属植物的环境条件,避免遭受高温高湿的环境和极端的温度波动。

5、加强渗透,增加土壤透气性,保证黄杨属植物生长和健康。

四、结论大叶黄杨白绢病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植物病害,会给黄杨属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大叶黄杨白绢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同时也明白了黄杨属植物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的过程中,合理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很大程度地帮助我们保持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园林绿化的美化和保护。

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药效防治试验-精选文档

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药效防治试验-精选文档

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药效防治试验The Occurrence law of Euonymus japonicus Powdery Mildew Diseaseand its Control Efficacy Test by fungicidesGao 'Ena ( 1) Chen Fengge (2) Zhang Xinfeng ( 3) Sanmenxia City People 's Park Management Office in Henan Province Sanmenxia472000;2.Zhengzhou Municipal Senda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Zhengzhou 450000;3. Sanmenxia City GuoguoPark Management Office of Henan Province Sanmenxia 472000 )s : We preliminarily studied the symptom , occurrence regularity , the effect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spore germination of the powdery mildew disease of Euonymus japonicus and then carried out its control efficacy test, we found out the better controlmethods by fungicides.最为常用的绿篱、 修剪造型和背景植物。

近年来由于大叶黄杨白 粉病 Euonymus japonicus powdery mildew 的严重发生,影响其 在三门峡市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 对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 药效防治进行初步研究 [1-3] 。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技术大叶黄杨易受白粉病危害的是嫩叶和新梢,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叶面或叶背及嫩梢表面布满白色粉状物,后期渐变为白灰色毛毡状。

接下来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一、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大叶黄杨的被害组织内和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

翌春在大叶黄杨展叶和生长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感染,成为病害初次侵染的菌源。

病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每年春、夏、秋季产生大量孢子多次侵染叶片和新梢,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此病发生,秋季凉爽多雨利于发病。

栽植于树荫下的大叶黄杨发病重;嫩叶、新梢发病重;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

二、防治方法1.改善栽培条件,栽植于干燥、光照充足、不积水,土壤深厚肥沃的地区。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氮肥适量;注意抗旱排涝,使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

4.合理使用药剂及时防治,注意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喷药细致周到,注意喷布内膛和叶背。

冬季用3度的石硫合剂防治两次,间隔期1个月。

大叶黄杨展叶期和生长期,尤其是4至5月和9至10月,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至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等,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7至10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4至5次。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上的常见病害,分布较广,受其危害时,叶片、新梢上生白色粉状霉层,降低其观赏性。

因此,我们要做好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外寄性真菌引起、潜伏期短、流行快的叶部病害。

该病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27℃,所以每年的5-6月以及9-10月间是该病害的发病盛期。

病原及发病规律
引起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真菌属于子囊菌白粉菌目,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的芽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从春季至秋季均可发病,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幼嫩新梢和叶片,其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的上面都会出现白色的粉状物,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削弱了植物的生长势并降低其观赏的价值,发病严重的甚至是引起植物叶片的卷曲,枝梢的扭曲,乃至植株的枯死。

该病害除侵染大叶黄杨外,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金心黄杨等大叶黄杨变种以及扶芳藤等卫矛科植物也都不能幸免。

症状
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幼嫩新梢和叶片,其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的上面都会出现白色的粉状物,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削弱了植物的生长势并降低其观赏的价值,发病严重的甚至是引起植物叶片的卷曲,枝梢的扭曲,乃至植株的枯死。

该病害除侵染大叶黄杨外,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金心黄杨等大叶黄杨变种以及扶芳藤等卫矛科植物也都不能幸免。

防治方法
改善环境:
1、注重改善大叶黄杨的生长环境,使之通风透光。

2、合理灌溉、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人工防治:
1、清除植株上白色粉状物。

可先用刷子对其刷扫,再用清水加适量洗衣粉冲洗。

2、剪除感病较重的病叶、病梢,并集中处理。

3、对普遍感病,且株龄较老者,可结合更新复壮对植株进行修剪防治。

化学防治:
1、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劳恩格润杀菌剂菌杀600-800倍液结合格润快刻600-650倍液进行均匀喷施叶面,以叶面喷透不滴水为宜,可及时铲除病菌,预防病情恶化。

2、病害中期或高峰期可使用格润格润之星300ml结合格润破千菌100ml,进行均匀喷施,以叶面喷透不滴水为宜,连续使用2-3次,间隔期为15天,严重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友情提示:无论是白粉病也好,还是一些其它常见的植物病虫害也好,我们在对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中都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这样才能避免病症的发生和扩大,尽量降低植物的受伤害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