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革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变革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对当代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总结,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书中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作者指出了当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变革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如何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本书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传统与变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当代社会中的独特风景线。
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协调发展
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协调发展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变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逃避的现实。
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抛弃传统文化,仅迎合潮流的时尚和价值观念?或者,我们应该坚守传统文化,拒绝变革,对现代社会抱有怀旧的态度?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是并非完全对立的,它们可以在协调发展中共存。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我们民族身份感的来源。
传统文化包含者我们的历史和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形象的体现。
我们不能完全放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将失去了自己的根基,会感到迷失和无归属感。
但同时,社会变革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和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创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带来和谐和稳定。
传统文化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它培养了我们的个人素质和社会道德观念。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例如,尊重和谦卑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和冲突。
所以,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协调发展,既能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社会变革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一些方面可能会被忽视或者被曲解。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和道德规范,可能被现代社会视为陈旧和无用,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其次,社会变革还可能导致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价值观和观念的出现。
这些新的观念可能迅速传播并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教育。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这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来实现,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和有吸引力。
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的冲突与调适
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的冲突与调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传统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与调适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独有的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等的集合。
而社会变革则代表了社会在经济、科技、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变化。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动态的关系。
首先,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精神象征,是该民族的灵魂所在。
人们对于文化传统有着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和认同。
然而,社会的不断变革往往会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新的技术和思想的引入,往往会与传统文化产生冲突。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喜欢通过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来沟通和交流,这使得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书信往来形式逐渐消失。
这些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会引发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抗和担忧。
然而,正因为冲突的存在,社会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适和变革。
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要意识到,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可阻挡。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一些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传统可能会被淘汰。
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而是让其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例如,在中国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上,传统的走亲访友、吃饺子、放鞭炮等习俗依然被保留,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也开始用微信来互发新年祝福,通过网络来购买年货,这些新的方式成为了春节传统的一部分。
此外,社会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
随着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文化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人们开始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例如,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在20世纪初传入西方,被西方观众所喜爱,并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文化交流与调适的现象使得不同文化能够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点,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格局。
综上所述,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与调适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
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古代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底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世界,承载着传统和价值观。
然而,在时代的变革下,古代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产生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
一、社会变革对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古代社会中,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的朝代更迭、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发展的变化,都会对古代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变革使得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着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
例如,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主导文化的核心。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式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思潮和观念开始涌现,例如道教和佛教的引入,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这种社会变革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二、技术进步对古代文化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古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新的科技手段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为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中国人发明了纸张和毛笔,并独创了水墨画技法,使得绘画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这一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绘画的表现形式,也对艺术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三、文化交流对古代文化的影响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也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文化交流往往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使得古代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以及西方的羊毛和矿产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各自的地区,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互通。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所认知和传承。
四、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当代价值古代文化的传统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审美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读了关于中国传统与变革的相关内容后,那真的是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和魔法的大箱子,啥新奇的想法都冒出来了。
咱先说说中国传统,这就像家里传了好多代的老宝贝,拿出来都闪着岁月的光。
像那些传统节日,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全是喜气洋洋的。
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感觉就像被浓浓的爱和团圆的味道给裹住了。
还有端午节的粽子,那可不仅仅是个食物,那是对屈原的纪念,每一口咬下去,都像是在品尝历史的韵味。
传统的手工艺就更牛了,什么刺绣啊,绣娘们就像拿着魔法针,在布上绣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简直是在布上开了个小世界。
可是呢,这世界就像一辆一直在往前开的超级大巴,要是一直抱着传统不撒手,也不行。
这时候变革就闪亮登场了。
变革就像是个调皮的小魔法师,到处捣鼓着新花样。
你看现在的中国,科技发展得那叫一个快。
互联网把大家的生活变得像变魔术一样方便,想买啥东西,手指一点,东西就像从魔法口袋里掏出来似的,直接送到家。
移动支付更是厉害,出门带个手机就搞定一切,钱包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传统和变革在一起的时候,刚开始还真有点像两个性格不一样的小伙伴,有点小摩擦。
比如说有些传统手艺,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差点就失传了。
但后来呢,大家发现它们其实可以成为好伙伴。
像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被运用到现代的设计里,那就是一种超级酷炫的融合。
故宫文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把故宫的那些传统图案、故事和现代的小物件结合起来,手机壳上印着故宫的猫,笔记本上画着古代的宫廷画,一下子就让传统的东西变得时尚起来,年轻人都抢着要。
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和变革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舞蹈。
传统是那稳重的舞步,变革是那灵动的旋转和跳跃。
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跳出一支美轮美奂的舞蹈。
它们共同打造出了一个既有着深厚底蕴,又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现代中国。
这就好比一个人,既有老一辈的稳重和智慧,又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样的组合简直无敌了。
咱就期待着中国在传统与变革的奇妙组合下,不断地创造出更多让人惊艳的东西吧。
古代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关系解析
古代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关系解析古代文化传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化传统不断受到挑战和反思。
那么,古代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析。
一、时代变革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冲击1.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也随之到来。
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被互联网等新技术所取代,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技术的到来,使得文化传统得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播,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冲击了传统文化。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同时也为各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然而,对于古代文化传统来说,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而且某些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可能受到部分人的质疑。
3.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伦理观念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某些社会伦理观念的认同度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也对古代文化传统产生了一些影响,尤其是一些涉及性别、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质疑。
二、古代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共存与融合尽管时代变革对古代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古代文化传统就会消失。
相反,时代变革也为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共存的一些例子。
1.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传统文化能够被现代艺术家所借鉴和应用。
例如,在现代舞蹈、现代绘画和音乐等领域中,一些传统元素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创新后,被成功地运用到作品中,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元素不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念。
2.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运用方式是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
传统与变革作文
传统与变革作文传统与改革作文1走过红墙碧瓦的古城,享受古人的典雅韵味。
穿过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聆听快节奏的音符。
现代起源于传统,传统的东西却被现代排除在外。
岁月黯淡了琉璃的芳华,古树中的幽静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古朴古香的建筑也已被高楼林立所替代。
沉浸在现代社会中的喧嚣,迷失在电脑与电视的色彩斑斓中,人们也渐渐没有了古人对书本的那种那种情感,墨香的淡雅或许也只能在书法课上才能找到了。
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也被越来越好的教学条件所埋没。
幽深的宫中,是谁在用玉簪修饰青丝,和亲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宫庭上空。
当她保持自己的人格,断然拒绝贿赂画师之时,这位绝世佳人也注定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出使大漠。
这就是她,王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或许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亦或许是她对自己高洁的赞美吧。
时光荏苒,岁月沉浮。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多少载奋斗而形成的现代,带给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孔孟之学,老庄之道,以前做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但它所宣扬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消失的吗?一直伴随祖先流传至今的传统,正随着我们所谓的现代的发展而消失怠尽了。
我们要使思想扎根于这些优秀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汹涌的“现代”淹没。
让古老的思想重新启迪人性的光辉,让传统的文化重启人们的道德之门。
我们要接受现代的事物,更不能使自己的传统丧失。
倘若孔子与孟子身处现代,要让他们看到现代社会是扎根于修传统文化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莫使传统在现代中横冲直撞,浮浮沉沉,莫使传统闲置一旁,无所作为。
要使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开花结果。
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好。
高高低低的杨柳掩映着高高低低的房屋,红墙碧瓦也会融入到高楼林立当中,现代承载着传统,而传统是人们对现代的期盼。
传统与改革作文2冬风吹过,道路两旁树叶飘零。
天虽冷,但人的心却热得异常,因为,春节就快到了。
大街上满是喜庆的感觉,到处张贴着火红的对联,图画;四下挂满了鲜红的灯笼,纸盒。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变革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的深入探讨,书中呈现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中医、武术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们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信息爆炸、物质文明的冲击等因素,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对其产生了偏见,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更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民族的尊严和自信,更好地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3000字在阅读《中国传统与变革》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本书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演变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艺术和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如山水画、园林和寺庙等。
其次,中国文化注重“礼乐教化”,即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教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尚。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尤为盛行,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中国文化强调“家国情怀”,即注重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这种情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和政治中都有所体现,如《诗经》、《史记》和古代的政治制度等。
二、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中国文化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阶段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哲学思想、政治制度和艺术风格层出不穷,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歌、散文、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对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逐渐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更新。
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变革
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变革社会结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体系,它始终在变化和调整中,文化传统和文化变革是这个体系中的两个方面。
作为社会的重要元素,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化传统代表着一定历史和传承的文化,而文化变革则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这两种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稳定和繁荣的社会文化。
文化传统:历史的积淀与融合文化传统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文化体系,对于这种文化,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和信仰,它们代表了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文化传统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还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它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例如,中华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例如,政府规定的法律条款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可以向观众展示和推广文化传统。
同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形式,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地遵循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将传统文化带给下一代,那么我们的文化传统就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变革:新的理念与创新文化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代表了一种新思想和文化理念的变革,可以推动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发展。
文化变革可以发生在不同层面,例如,它可以在文艺方面体现,也可以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文化变革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必然阶段。
文化变革可以激励人们创造新的文化,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例如,电子音乐被认为是新的文化形式,它由科技和音乐融合而成,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再比如,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也被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广泛接受,比如,平等、自由和和谐等概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明、进步、和谐的社会。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经济、社会到文化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通过读书,我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与变革的关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是多年来代代相传的智慧。
而现代则代表着对于传统的批判和改革,是对于过去的一种超越。
然而,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变革也促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经济变革与中国传统经济领域是中国变革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这一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家族企业相对比较稳定,而市场经济的变革给传统经济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在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被重新激发,在现代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三、社会变革与中国传统社会变革是中国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社会结构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再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差距和纷争。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的价值观以及亲情关系等传统因素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道德一直是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四、文化变革与中国传统中国的文化变革是中国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封建礼教和士人文化为核心,而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往往更加开放、多元和国际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既有被淘汰的风险,又有发展的机遇。
然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发展出了新的面貌。
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变革
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变革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数千年的变革与演变。
这种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对于现代社会的变革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历史传统如何与现代变革相互影响。
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有着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尊重权威、注重家庭观念等。
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这一价值观的核心是“仁”,即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公益。
这种关注他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职场和社交场合,人们往往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这与儒家思想中对待他人的态度息息相关。
其次,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注重内心的修持和超越物质欲望,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的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富足具有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平衡和内心的安宁,这与佛教中提倡的修行目标相一致。
此外,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统的手工艺和农业技术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中被结合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产业。
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而中国古老的农业技术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历史传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
另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比如,在教育领域,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讲述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变革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失传,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简单地抛弃,而是应该在变革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根本。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更是我们的灵魂。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但不是僵化不变的。
它应该在变革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变革不是为了否定传统,而是为了使传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只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较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专题一
形成以因素分析法为特征的 学科理论分析框架
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始深入各国教育的内部,力图对作用于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的探究、比较,对各种教育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归纳,论证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扩展到世界大多数国家,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各个方面,以及教育的各个层次上。另一方面,比较教育学科理论的探讨迅猛发展。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比较教育的定义、目的、对象、方法、性质和作用等等的研究日趋完善。
强调理性借鉴,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多样化
在比较教育学科的草创阶段,朱利安首先把描述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方法论问题提了出来。此后,萨德勒认为描述是完全必要的,但只作描述是不够的,提出必须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解释。从此,方法论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几乎所有专业人员都开始重视方法论问题,把方法论作为提高学科科学地位的重要标志来看待,形成了方法论的多样性。如描述倾向的方法论,解释倾向的方法论,应用倾向的方法论,评价倾向的方法论等。
批判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
六、21世纪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世界)
研究内容的扩展与深化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研究体系的国际化和合作化
21世纪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重视个案研究,加深国别教育研究 强化比较研究以及比较学科体系建设 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A
积累外国教育资料
介绍各国教育状况
B
四、19世纪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A
借鉴外国经验
促进本国教育发展
B
五、19世纪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互相访问
01
描述性报导
02
第三节 20世纪的比较教育
中国古代制度的传统与变革
中国古代制度的传统与变革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传承和变革,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会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制度的传统和变革。
一、政治方面:朝代更替,政权更迭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统治者通过遵纪守法和义理道德的规范来巩固统治。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人们所熟知的有封建王朝、科举制度、宗法制度、皇帝的实权等。
从封建王朝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是制度演变的一部分。
例如,夏朝的颛顼、商朝的商汤、周朝的武王,这些权力的交替是由战争、起义和合法继承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历史性和必然性。
而在隋唐宋元明清朝时期,封建王朝的更替主要是由于政权的改革和政治动荡所致。
除了王朝的更替,科举制度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维持了数千年,也一直是政治和文化标志之一。
科举制度把士人的能力与政治地位联系起来,成为“以文代武”的传统特征。
宗法制度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中一种的制度,它是一种可遗传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法制度通过封建礼教和家训家规来约束每家族中家庭成员的行为,这种制度在战争和政治剧变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一些王族名门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固守传统的基础支持。
最后,皇帝的实权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历代皇帝的权力范围、权力机构以及权力的行使都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唐朝时期,唐太宗开始运用宰相制度以分散自己的权力,并且派指挥使取代诸侯的权势。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将最高国家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维护统治。
二、经济方面:市场经济实践,商品交换形式变化和政治方面相比,经济的变化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自然经济、礼仪经济、市场经济的变革,这些变化切实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传统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
传统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传统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一、引言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制度的演变与转型。
这些演变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革新的突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旨在通过对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探索,揭示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封建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状态。
随着秦朝的统一,封建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完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出现矛盾和不对称性。
这种矛盾在两汉时期达到顶峰,为中国历史上新的社会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三、夏、商、周:古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起源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夏代的社会制度被认为是最早的封建制度之一,具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商代则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形成了贵族特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始形态。
周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从封建制度向更加复杂的封建制度转变。
周代的分封制创造了较为完善的封建社会制度,并通过镇压西周诸侯的叛乱,实现了王权的集中。
四、秦汉之际:中央集权与区域分权中国历史上的秦汉之际,是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以统一六国的方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中国社会。
然而,在统一之后,区域分权的思想再次兴起,汉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将大权下放到地方,以维持统治。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社会等级的分布与流动。
五、秦朝的垮台与两晋南北对立秦汉之后,社会制度的演变迎来了新的阶段。
秦朝的垮台引发了两晋南北对立的局面,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变革。
两晋时期南方的吴、越诸侯国重新恢复了一个地方统治的局面,南北分裂的局面成为中国制度演变的主要特征。
六、隋唐之盛:大一统与世界触点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新一轮变革。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税务1101 贺双双1402110106暑期读书笔记——《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
他的着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号称“头号中国通”。
此书从远古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跨度几千年,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
身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中华文明是何等灿烂辉煌,中国文明是博大悠远,于是小时候的我们莫名得就有了一种身在这片土地的幸运感。
当我们随着时间长大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国家其实曾经落后而又贫穷。
时间封印住一切,过往的事情已无人能改,但对事情的记述却难免作者的或有意或无意的局限性。
西方史学家与我国史学家的一大不同是全球视野。
国内史学界一向固步自封,只知埋头钻研故纸堆,却不知放眼世界。
费正清等一些西方史学家,擅长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里进行东西方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让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看待我们的国家。
从这本书书中我弄明白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漫漫数千年,却一直以中央集权的政体延续至今?又为什么中国曾经很长时间里,在技术,文化多方面傲视全球,却从来没有发展中今天西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有许多讲解。
这本书以类似塞缪尔·亨廷顿的角度阐述了东亚文化圈的起源。
即地理上的原因,中亚的荒漠,南亚的茂密雨林,东边的海洋,将东亚在现代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一直就作为一个相当封闭的文明圈在独立发展,而其中中华文明又是绝对的主体。
上溯自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因为对抗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以及农业文明对抗游牧文明骚扰的客观需要,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中央集权形式的统治结构。
对比之下,也就能理解古希腊城邦及其早期共和民主能诞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又多岛屿环海条件下的原因了。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与变革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与变革古代政治文化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历代王朝不断演变,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不断变革。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与变革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自古以来,政治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古代政治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礼乐文化传统礼乐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官方节日、正式宴会、祭祀活动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了官员和民众的行为,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
在古代,礼乐传统为政治生活提供了框架,并成为了政治文化的基石之一。
2.官僚文化传统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还表现在官僚文化中。
在古代,官员被视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程序被任命。
官员们在政治活动中承担重要的职责,负责政府和社会的管理。
他们的行为及思想体现在官僚文化中,这成为了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代表。
3.思想文化传统思想文化对于政治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追求和谐与道德美德。
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政治生活,也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行为和想法,成为了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政治文化的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古代政治文化也不断的进行着变革。
古代政治文化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到秦汉之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政治制度。
各个王朝在统治时期都会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政治制度的变化中,重要的贡献是王朝建立和分裂。
2.思想文化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代思想文化也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及其哲学体系对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
从古代的礼仪制度到文学艺术,从哲学思想到科技创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变革。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礼仪制度被奉为重要的社会规范,人们注重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儒家思想的兴起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还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上。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诸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作品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古代绘画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花鸟画等传统绘画形式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京剧、杂技、曲艺等表演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变革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
尤其是在政治、科技和思想领域,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朝代更替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上。
从封建时代的王朝更迭到近代的共和革命,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转变。
这些变革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
科技创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变革方面。
中国古代科技在农业、冶金、造纸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科技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并与其他文化交流和融合。
思想领域的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这些思想体系相互影响、交相辉映。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国家,而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又面临着许多变革和挑战。
读完《中国传统与变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艺术文学、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逐渐淡化,甚至失传。
因此,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变革中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这些观点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读完《中国传统与变革》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内容提要】教学模式的研究70年代肇始于美国,80年代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本文是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一个尝试。
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量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学基本上属于传统型教学;通过教师访谈和质的研究,传统型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得到了诠释与印证。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在教育教学观上,质的研究主张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学内容不是事先安排的固定经验和材料,而是师生在沟通和相互影响中的意义交流。
[3]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自身单维度的认知活动,它是包含师生作为人而具有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诸方面系统的生命的交流。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主张一种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风格,提倡走进课堂和师生当中去采集最真实的数据。
同时质的研究也不忘对教育教学事实的制度、文化乃至意识形态背景做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改革的建议。
研究者正是在以上理论精神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的,本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Focusgroup、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方面。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应用Spss和Exel等统计工具对样本较大的课堂观察做一些定量的分析,以求在整体上对研究的主题有更好的把握;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正是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量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频数图为对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作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招募课堂观察员,对课堂观察员进行培训。
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观察,我们回收了108份有效样本,并用Spss10.0和Exel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附图行为项目注:系列1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系列2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行为项目从1-19分别表示:1、讲授2、板书3、老师提问4、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或练习5、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6、声象7、老师形体或实物演示8、讨论9、学生神入10、学生主动回答11、学生被动回答12、学生主动提问13、教师赞许学生14、教师批评学生15、教师回答学生提问16、沉默17、窃窃私语18、混乱19、布置作业。
在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中,我们定义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两个概念。
高频行为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至少在四个时间段内发生过的行为。
而低频行为则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只在一个时间段或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
从课堂行为发生频率图可以看出,19个行为项目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比率为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比率为88.9%。
板书的频数比率分别为35.2%和49.1%。
表明在108份有效样本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88.9%。
由此可知,在一般的本科课堂中,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
其余的行为项目中,课堂教学行为频数比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象、学生神入和窃窃私语。
这些行为可以称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中频行为。
剩下的行为项目如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许学生、教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可称为低频行为。
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
三、传统型教学模式:一种分析框架根据乔以斯的经典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4]它是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模型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原型抽象为用符号、文字、图象来表示其结构、关系、状态、过程的简约化了的范型。
模式来自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原来事物表象的复现,而是经过思维上的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了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可见,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它来自教学的实践经验,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指导,它是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抽象、提升的结果。
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乔以斯和韦尔将所有的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8]保罗·D·埃金等人把模式教学法分为着眼于认知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着眼于态度和社会准则发展的模式以及着眼于心理运动能力发展的模式三大类,又将常用的信息处理模式概括为六种:归纳模式、演绎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塔巴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和萨奇曼探究模式。
[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根据本国的教学实践,概括地提出了“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再现—探究”五类(巴班斯基,1984年)。
[6]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风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采取宏观视野,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囊括一切教学模式的理性标准;另一个方向是立足本国实际,致力于从国内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大类教学模式或介绍国外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鉴Charles E 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
在《开放课堂教学》一书中,Charles 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如图[7]:附图依据Charles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把课堂观察中的108个有效样本在四个象限中的大致位置描述出来,得到的是如下的图形:附图从上图可知,在我们回收的108份样本当中,依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样本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这一象限内,有一小部分样本坐落在照本宣科型教学的象限内,只有很少的几个样本处在放任自由型和开放型教学的象限内。
如果用相对光滑的曲线将四个象限中描点的外围连接起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重心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象限的“冬瓜图”。
据此判定,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四、质的研究:从教师访谈看大学的课堂教学量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对大学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我们真正地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课堂行为和教学观念的描述,才可能对“传统型教学”作出精致的诠释。
质的研究的精神还预示着,我们在描述和诠释的同时,还应肩负起一个关键的使命,那就是透过丰富的事实和意义,发现存在于我们教学当中的问题。
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学生的视角我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另撰文分析。
我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访谈了15位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
获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从何而来?在教师访谈中,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是:您一般是如何上课的?一般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您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访谈录A: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上课的?B:因为这个是本科生教学啊,研究生教学还可以宽松一点,但是本科生教学,那你的这个,备课得系统化,你必须得思考,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讲透。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
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
”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
”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
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
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
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
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
”“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
”“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
”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
[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
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
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
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
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叙述一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
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