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

合集下载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19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
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
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
丧”,又叫“送终”。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
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者更
26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27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中国丧葬礼仪
1
目录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初丧礼仪 三 治丧礼仪 四 出丧礼仪 五 墓葬礼仪 六 葬后礼仪 七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丧葬礼仪与习俗的起源、重要环节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后有后世子孙来世报答,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以及祭祀。

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二、重要环节1. 家属通知和公告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需要通知亲友以及邻里社区。

这通常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现在的社交媒体进行。

此外,家族还会发布公告,以便更多人了解丧事并前来吊唁。

2. 遣送灵柩在传统中国,遣送灵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家属和亲友会将灵柩从丧家经过,在路途中往往有一些仪式和节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亲友和邻里展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3. 家居清理在丧葬前,家居需要进行清理。

这是为了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并为灵柩的临时存放做准备。

清理工作包括整理家居摆设、打扫卫生和摆放神灵牌位等。

4. 追思祭祀在告别灵柩之后,亲友们会进行悼念和追思祭祀。

追思祭祀是表达对亡者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常常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进行。

家属和亲友会安置神灵牌位,并进行祭拜和燃香祷告,以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5. 埋葬和后事传统的中国丧葬礼仪中,埋葬是最后一个环节。

家族会选择合适的墓地,并进行土葬或者火化。

同时,还会安置墓碑和墓志铭,以便子孙后代纪念。

此后,家属和亲友会进行饭食供奉和探墓活动,以纪念逝者。

三、对人们的影响1. 社会团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实行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在丧亲之时,家族成员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丧葬事宜。

同时,亲友和邻里社区也会前来慰问和帮助。

这种团结有助于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2. 传承尊敬和教育价值观丧葬礼仪和习俗承载着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家族、亲友和社区对逝者的重视。

同时,丧葬礼仪也有助于教育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亲人,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礼记 丧葬文化

礼记 丧葬文化

礼记丧葬文化
《礼记》是古代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丧葬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中国,丧葬文化非常重要,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恩待和对祖先的敬仰表达。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古代丧葬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守孝:丧葬期间,家属要进行一定的守孝礼仪。

这包括剪发、穿孝服、不音乐、不举办喜庆活动等。

这些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家属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展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冠笄:在古代中国,成年男子戴孝帽,而成年女子则戴孝冠,这是丧葬期间的一项仪式。

通过冠戴孝冠,女子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3. 祭祀:丧葬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属会准备食物、酒和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息和祝福。

4. 安葬:古代中国非常注重逝者的安葬仪式。

根据《礼记》的记载,安葬应该选择适宜的地点和墓地,进行具体的埋葬仪式。

墓地的选择要遵循地理风水和世系传承的原则,以保证逝者的后代能够与其联系和祭拜。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关怀,强调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丧葬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死的思考。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的规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细节。

1.停尸仪式:在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亲属们守护逝者度过
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过程被称为“停丧”。

2.报丧仪式:通过发送信号告知亲友和村民,以通知他们有人去
世的消息。

3.招魂、送魂仪式: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可能会迷
失方向,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将其引导回家。

4.“做七”仪式:这是一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通常持续七七四十
九天,以纪念逝者。

5.吊唁仪式:参与者通常会携带衣物或其他礼物,并附上写有哀
悼话语的纸条。

6.入殓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前者指穿上寿衣,后者
则是将尸体放入棺材。

7.丧服仪式:家庭成员穿着特定颜色的服装,以此表达对逝者的
哀悼之情。

8.出丧择日仪式:根据迷信说法,选择合适的日子下葬,以确保
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宁。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丧事七天流程(一)

丧事七天流程(一)

丧事七天流程(一)丧事七天引言•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这一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各个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丧事七天流程1.第一天:停灵设宴–家属停放逝者灵柩于灵堂。

–家人应设宴款待吊唁的亲友。

2.第二天:守灵祭奠–家属及吊唁者继续守灵。

–举行祭奠仪式,祭拜先人。

3.第三天:安葬仪式–举行丧葬仪式,将逝者送入坟墓。

–家属在坟前行祭拜礼。

4.第四天:临终祭拜–家属前往逝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祭奠先人。

–祭拜过程中,供奉食品、烟酒等物品。

5.第五天:报答亲友–家属准备礼品,回访吊唁的亲友。

–以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传达家族的姓氏。

6.第六天:亲友离开–吊唁的亲友逐渐离开,返回各自的生活。

7.第七天:解除丧期–丧期结束,家属解除丧服。

–进行解丧仪式,标志着丧事的结束。

注意事项•家属需要遵守丧期期间的丧葬礼仪,尊重先人。

•各个流程中,应尽量避免过于奢华、浪费或过于节省。

•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尊重丧事七天的传统,给予支持和理解。

结语•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先人的一种方式。

•通过遵守相关流程和礼仪,家族间的凝聚力和感情得以进一步加强。

补充亲友之间的互动1.慰问礼品:亲友在丧期期间会前来吊唁和慰问家属,慰问礼品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常见的慰问礼品包括白花、水果、糕点和茶叶等。

2.吊唁辞:亲友在前往吊唁时常常会准备一份吊唁辞,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家属的慰问。

吊唁辞应简洁而庄重,避免使用过于生动和活泼的词语。

3.高朋满座:在停灵设宴和回访的过程中,亲友之间会有一定的互动交流,以缅怀逝者和传递问候。

这种互动有助于加深感情,强化家族之间的联系。

4.丧礼常识:在参与丧事七天的过程中,亲友应留意一些丧礼常识,比如避免穿着过于鲜艳的服饰、避免使用幸灾乐祸的语言等。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维护丧事的庄重和尊严。

敬仰传统习俗1.尊重传统: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遵守传统习俗能够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中国文化中的丧葬礼仪受到了长久的传统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敬畏。

下面将对中国的丧葬礼仪进行探讨。

中国的丧葬礼仪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几千年来经过了演变和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传统。

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中国的丧葬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无论在哪个地方,人们普遍会采取一系列标准的程序来进行丧葬仪式。

首先,中国的丧葬礼仪通常始于逝者的告别仪式。

在这个环节中,亲友们会聚集在一起,为逝者送行并表达对其的追思之情。

逝者的家属会在逝者的灵柩前摆放献花和燃香,并进行一段庄严的追思仪式。

整个过程中,人们会静默或低声陈述对逝者的回忆及怀念之词,以示最后的敬意。

接下来,中国的丧葬礼仪进入与葬礼仪式。

一般来说,有两种常见的葬礼方式:土葬和火葬。

在传统的土葬仪式中,逝者的灵柩会被运送到坟地,家人与亲友们会早早地等候在那里。

根据中国信仰,土葬能将逝者的魂灵归还于大地,使其得到永久的安宁。

在火葬中,逝者的遗体会被带到火化场进行火化,将灰烬保存在骨灰盒或骨灰塔中。

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中国的丧葬礼仪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共同的仪式。

亲友们会穿上素服,表示对逝者的悲痛。

在葬礼现场,会有牧师或宗教人士主持仪式,进行祷告和默哀。

而后,会有亲友们前去献花、燃香、摆放祭品,并祭拜逝者的灵位,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

此外,中国的丧葬礼仪还有其他一些传统习俗。

例如,逝者的家属会在丧期内戴上白色或黑色的服饰,表示对亲人的悼念。

同时,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事情,因此,逝者的家人会在丧期内进行一段时间的禁忌期,避免参加喜庆和繁杂的活动。

总结来说,中国文化中的丧葬礼仪是一个沉重而庄重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它是一个悼念和缅怀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人们可以安抚自己内心的痛苦,同时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之情。

丧葬礼仪不仅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庄严,也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敬重。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丧葬民俗文化范文

丧葬民俗文化范文

丧葬民俗文化范文丧葬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特定社会或地区在丧葬仪式上所遵循的礼仪、习俗和传统。

它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丧葬民俗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表示敬意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丧葬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内容。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民对于丧葬仪式非常重视,尽管在传统观念中人死之后,灵魂已经离开了肉体,但仍然认为丧葬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对逝者亲属的慰藉,也是对社会和谐的维护和尊重。

中国的丧葬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丧葬礼仪、丧葬习俗和丧葬制度。

丧葬礼仪是指丧家举行的一系列与葬礼有关的仪式和仪容。

传统的丧葬礼仪包括穿孝服、拜祭祖先、守孝、入殓、送葬等环节。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规范具有重要影响,主张要尽孝道,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对亲属的慰藉。

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丧葬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习惯和传统。

中国丧葬习俗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有所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对于丧家的亲属和朋友,人们会去探望慰问,送去慰问品;在饮食方面,丧家要举行祭祀仪式,亲属朋友、邻居亦要尽孝节;在服饰方面,丧葬期间人们要穿孝服,并戴孝帽,在珠宝和颜色上也要有所限制。

丧葬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于丧葬事务的规定和管理。

中国的丧葬制度从古代开始就非常完整和严格,尤其在王朝时期。

由于丧葬是人类不可逃避的现实,因此国家必须对丧葬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皇帝和王公贵族的丧葬都有专门的制度和规定,包括葬礼形式、葬地选择等。

而普通百姓的丧葬制度则相对简单,但依然有一定的规范。

丧葬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丧葬民俗文化也在逐渐转变和调整。

比如,一些地方已经取消了烧纸的习俗,而采取了环保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和表达哀思。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也是当时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古代丧葬礼仪文化的常识。

首先,古代丧葬礼仪的种类与形式很多。

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不仅是一种敬祭死者的仪式,也是一种表示情感与尊严的方式,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对死者的敬意与悼念,丧葬礼仪的种类和形式因此也有很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祭祀、丧服、灵车、火葬和坟墓等。

这些丧葬礼仪都有其各自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例如祭祀用来追思故人,表示敬意和哀思;丧服用来表示亲属或朋友对死者的悔恸和哀悼之情;灵车用来让死者安葬,在途中也能表示亲友对死者的敬意与哀思;火葬用来消除死者的肉体,让其灵魂得以超脱苦难,重返天堂;坟墓则是安葬死者的场所,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得到安息。

这些丧葬礼仪的形式和种类说多了,还是要有实践才行。

其次,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信奉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体系,那么这些思想对于丧葬礼仪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重视生命,尊重生命,认为失去亲人的悲痛应该表现出来并深刻感受生命的可贵;道家思想则认为一切都属于天地自然,生死也是自然的过程,因此寻求超脱生死的境界;佛家思想则强调因果转换,死是一种解放,而死后的灵魂也能逃脱轮回。

这些思想对于丧葬礼仪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人们处理生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和思路。

再来,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常体现出尊卑差别。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身份地位和等级差别,因此丧葬礼仪的丰富程度也有所区别。

例如,按照《周礼》的规定,君王的葬礼要比一般百姓的葬礼要隆重得多,其中还包括了纸币、青铜器等物的陪葬。

这些丧葬礼仪的差别既反映了尊卑差别有多明显,也反映出社会等级体系和儒家礼仪思想的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仪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括婚礼、葬礼、宴席等各种场合的仪式。

其中,丧葬仪式在文化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于丧葬仪式的严肃和庄重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中国的丧葬制度分为四个阶段:死亡告知、丧期居丧、后事处理和祭扫扫墓。

首先是死亡告知阶段。

一旦有人去世,家人们就会马上通知亲戚朋友,并开始穿着孝服。

孝服是指为表示哀悼之意而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为白色或黑色。

死者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块白纸上,贴在家门口上,以示这个家庭正在举行丧事。

接下来是丧期居丧阶段。

根据古代中国的传统,丧期的长短与死者的身份和亲戚关系有关。

丧期一般从3天到3年不等。

对于直系亲属的丧期要相对较长,而对于远亲的丧期则相对较短。

家庭成员在这个时期都要穿戴孝服,禁止参加娱乐活动和喜庆场合。

在居丧期间,亲友们前来吊唁,通常会送些哀悼礼品如纸钱和酒粮。

然后是后事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家属需要把死者的灵柩准备好,通常是用木料做成的棺材,并放上与死者相关的物品和他喜欢的东西。

丧葬过程也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亲友们会在灵柩前唱挽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然后,根据家族的传统或宗教信仰,丧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土葬、火葬和水葬。

土葬是将死者埋在地下,火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烧成灰烬,水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投入水中,使其沉入水底。

最后是祭扫扫墓阶段。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家属会前往祖坟扫墓和祭拜祖先。

扫墓是指清理坟地周围的杂草和病虫害,祭拜则是向祖先致敬并向其祈福。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祭祀过程中,除了摆放祭品如鲜花、水果和食物之外,还会燃烧纸钱,以供给祖先。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亲人的关怀和怀念。

通过这样的制度,人们可以沉痛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并表达对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种延续家族血脉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中国传统丧事礼仪

中国传统丧事礼仪

中国传统丧事礼仪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

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名族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

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其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文化在内外冲击之下,渐渐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丧葬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它的根。

虽然在外表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上不可能轻易的了断。

‘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出于寻根探源,也处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我对传统礼仪表现出了深深地兴趣。

一、孝的观念
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

我们从孝的根本含义‘事亲’看来,为人子咋样才算是孝呢?概括说来孝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而在事死方面尤为重视,丧葬礼仪可以看做是对事死方面的展现,对事死的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证据。

二、历代强化孝的教化功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形式通过丧葬活动。

三、随社会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繁荣,丧葬礼仪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来检验子孙后代是否孝顺。

把事死放在与事生同样的地位,其实质事凸显事死的重要性。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4 火葬
葬式之一。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御览》卷 七引《庄子》佚文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这与其所从事的 游牧经济生活有关。至今,四川茂汶以北地区的羌族仍行火葬。 在族源上与古羌人有关的藏、□、纳西、拉祜、哈尼、普米、 怒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现在仍有部分地区保持此种习俗。 在西藏,活佛、上层□嘛和部落头人死后行火葬。因民族和地 区不同,火葬的仪式和方法也不尽一致。四川、云南大小凉山 □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 加掩盖。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 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 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 收骨灰送往高山的方式,如下: 2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 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江西龙虎山悬棺崖葬,其为古越文化的遗迹, 亦是现存最为完整的崖葬。近期,关注龙虎山微博,有机会亲临龙虎 山,探寻绝密悬棺之谜。崖葬习俗早在中国古代濮、 越、 巴、僚、 汉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中国 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 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 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 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崖葬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将葬具 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称崖洞葬;②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的称崖墩 葬;③将葬具放置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的称崖窟葬;④在悬崖上凿孔 钉木桩搁置葬具的称悬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
(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 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 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 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 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 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 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预备仪式:在亡者去世后,家属会将其遗体清洗和穿上整洁的衣服。

然后将亡者遗体放在灵堂中,供人们前来祭拜。

家属也会邀请专业的丧葬承办人来进行后续的安排和流程。

2.烧香祭奠:在丧葬仪式中,家属和亲友会燃点香烛,并行三鞠躬,向亡者表示敬意和怀念。

此外,还会在丧礼中焚烧纸钱,以供给亡灵在冥界的生活所需。

3.打点浮装: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还有一个特色环节称为“打点浮装”。

这是指义工通过点化和加工亡者的尸体,使其看起来更加整洁美观,体现对亡者的敬意和尊重。

4.奠酒敬烟:在丧葬仪式中,主持人会带领家属和亲友进行奠酒和敬烟仪式。

家属会将酒倒在地上,以示对亡者的敬意,同时还会向天空敬烟,以暗示将逝去的亲人送到天堂。

5.敞开灵棚:在葬礼仪式最后,家属会敞开灵棚,让亲友们可以亲自观看遗体。

这个环节旨在让人们有机会一睹亡者的容颜,表达他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6.送殡行礼:在丧葬仪式的最后,亲友们会前往墓地或火葬场,进行最后的送别仪式。

他们会在墓前燃烧纸钱和香烛,向亡者祈福,并向亡者的灵魂表达敬意和告别。

这些传统的丧葬礼仪,不仅是对亡者的一种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和安慰。

通过这些仪式和习俗,家属和亲友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思念之情,告别逝去的亲人,并为亡灵祈福。

在这些仪式中,亲友们可以在共同的悲痛中凝聚力量,共同面对生命的不可逆转和生死的无常。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改变,一些传统丧葬礼仪已经有所改变和转变。

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人们更倾向于简化丧葬仪式,使之更加庄重而不繁琐。

此外,有些地方也开始推行生态葬,以更加环保和文明的方式处理逝者的遗体。

总之,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表达了对亡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出现改变,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国丧葬的礼仪

关于中国丧葬的礼仪

中国丧葬的礼仪关于中国丧葬的礼仪导语: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而在这些礼仪当中,孝道是最为重视的。

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说守孝。

我们都知道守孝要穿丧服,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而在这些礼仪当中,孝道是最为重视的。

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说守孝。

我们都知道守孝要穿丧服,那丧服是从何时起开始是白色的呢?小编在文中告诉你答案。

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

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

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

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

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

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

“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的寡妇,着虽黑色衣裙,但在丧礼上仍需着白色丧服。

中国人的丧服“尚白”,基于传统文化和心理意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原始禁忌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 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 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 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 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 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 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 接三,某日唪经。 孤子某某泣血稽颡
北京讣闻内容
鸣炮报丧
5
挽留死者的招魂礼仪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以汉族为主的土葬
我国中原广大地区,人民以农业为主业,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入土为 安”成为汉族人的信念。汉代崇尚黄色,历代皇帝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 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 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在历史传承中,报丧礼仪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 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 旧时北京,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用讣闻把消息 告诉给亲友。
七星板
• • • • • • •
三日大殓 擗蛹之礼 入土开路 随葬品 镇钉 停柩 铭旌
前诰 侍封 卫一 龙等 禁宁 尉国 享公 强冢 寿孙 贾妇 门防 秦护 氏内 宜廷 人紫 之禁 灵道 柩御
4 充满宗法等级观念的丧服礼制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 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 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 缌麻。
牛纸活
民间俗信,茫茫 冥间,是漆黑一片的, 倘若没有光亮,即便 有活着的亲人为其指 路、引路,同样也会 迷失方向的。按汉族 民间旧俗,在人刚死 之时,丧家要赶紧用 棉纸制作纸灯,蘸上 香油,从死者床前点 起,点上一盏又一盏 的纸灯,直到大门外。 这一仪式,俗称“点 随身灯”或“引路 灯”、“引魂灯”。
• 南北朝时期,丧葬礼仪汉晋皆采,互为补充。 不同之处,就是盛行渴葬,即未到葬期而提 前埋葬,以速为荣。 • 唐朝时期,丧葬礼仪制度发展非常完善。
这些程序反映了唐朝封建 丧礼的繁缛,也体现了严格的 封建等级待遇的不同。
宋代丧礼基本继承了前代丧礼仪式,只是在 细节方面有意识的作了调整,以更加符合儒家的伦 理道德规范。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葬士而日士月五月七记《 )以葬而、而日而日载礼 。下(殡庶葬而葬而:记 ”逾实,人。殡。殡“王 月际三,大,诸,天制 而上月三夫五侯七子 》 、
近代以后,棺木停放在家中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但一 般也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死后,丧家要举行“七期” 之礼,俗称“做七”。亡灵在家停放,做道场都在“七七” 四十九之内。这主要是受佛、道两教的影响。
。:周 ”“礼 饭 所地 以官 实 口舍 ,人 不》 忍郑 虚玄 事孝说公 死子:羊 ,所 传 不以 忍实 文 露亲 公 其口 五 口也 年 ”, 》 。缘 何 生 休 ·
古人举行“饭含”之含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 饿着肚子到阴间受罪,而让他们有吃有喝。
· ·

口 含 玉
口 含 珠
口 含 钱
《 金 瓶 梅 》 书 中 李 瓶 儿 画 像
用死者衣冠招魂的例子
李白醉酒捉月图
李太白墓
招魂幡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
祭奠作者屈原的屈子招魂活动
6 魂归故里的送魂礼俗
送魂仪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人们借助所有饯行、送别手段和 运用最为丰富的想象力,为亡灵远去冥间清除一切障碍和辅路架桥, 尽可能创造便利的条件。民间丧葬礼中的“开路”、“过桥”、“起 灵”、“发引”、“出殃”以及“过七”祭奠,“六十日烧船”等各 种仪式都含有此种意义。 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 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 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 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 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 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 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 敷在死者的身上,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这件“衣服” 被人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肉体”和“气息” 的双重联系;魂魄也许会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 状而归附回来。 汉代,“既死之后,则有招魂”。汉魏时期,在沿袭 人死招魂习俗的同时,又出现了招魂葬、招魂殿。所谓招魂 葬,即人在外地或战场上死了,不得其尸,就用死者生前所 穿的衣冠招魂而葬。
1
超度亡灵的“七期”之仪
汉族民间只有未成年者死亡,俗称“毛头鬼”,才随 死就葬;凡是成年人,特别是老人寿终正寝,均有搁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至少三日后再入殓下葬的习俗,俗称“搁三朝”。
矣不其而中《 。生生后记礼 ”,也敛载记 亦;者:问 不三,“丧 生日以三》 而俟日

古代丧礼,停尸仅数日,停柩则要数月之久。

2 宣泄悲痛的奔丧、吊丧礼俗
《白虎通义》:“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忘 不可复得见也。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也。”
• 奔丧
周化礼仪规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闻丧即应以哭答使者, 然后详问父母死因,哭毕即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途中素食, 凡过一处皆哀哭过境,到家则自门外号哭于堂上。如因残病、临 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则寄物以吊。历代,官员如遇父母大 丧,一般皆须去职赴丧,朝廷重臣或身在军中者,皇帝有权诏令 不奔。天子崩逝,自东汉始,往往对诸侯、守臣奔丧加以限制, 以防止地方动乱。 奔丧之礼,自周代以来,历代沿袭。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 际,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 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 谓之“挺丧”,又叫“送终”。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 人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 者更衣又叫小敛。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 甲、修胡须。
中国丧葬礼仪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初丧礼仪 治丧礼仪 出丧礼仪 墓葬礼仪 葬后礼仪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仪更加隆重,以西 汉中期为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西汉中期以前的礼器 西汉中期以后的俑
西汉中期以后,用陶制明器取代实用的贵重器物随葬,是中国古代丧葬 礼俗的一次重大改革,说明上层社会对随葬品的观念有了显著的改变,认为将庄 园中所有财产都制成象征性的陶制明器埋入墓中,比那些数量有限的贵重器物更 有意义,也更能全面展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
• 开吊 一切准备就绪,就是择吉日“开吊”, 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报丧鼓
铜罄
开吊
现代城市祭奠
3 大殓,收尸入棺仪式
• 开光明 • 套米斗 • 棺材 汉族习惯用松柏制作棺材,禁用柳木。 松柏象征长寿,而柳树不结籽,意味着断子绝 孙。寿材做好后不能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 吉利。寿材要放在干燥处,越干燥越好,说是 可以减少死者来世的疾病。寿材要早早漆好, 不然的话,敛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 移尸入棺前,在馆内要放置一块木板,上 凿七孔,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连,故称为 七星板。大殓时纳于棺内。这一礼俗,自隋唐 已有之。
• 覆面
人死,其面部往往难看,生者不忍见,取一 尺见方之冥纸或黑布以掩之,后来逐渐成为一种 礼俗。 清•汪汲《事物原会》说“《七修类稿》 (明•郎瑛撰):人死以纸覆面,小说以为起于夫 差,临终口,‘吾无面见于子胥,为我以帛冒 之。’”由此可见,人死以纸覆面这一习俗先秦 时已有之。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切“ ”遥 想 属 纩 时 , 光 景 甚 凄

方 文 《 述 哀 》 诗 云 :
气遗祀彻“ 。言。乐疾 ”则侍,故 书者清, 之四扫去 。人内故 属,外衣 纩坐,, 以持分加 候手祷新 足所衣 , 。
对于封建制度来说,土葬是最有条件表现阶级与等级差别的丧葬形式。 唯有土葬,才有必要建造并能长久保存标志死者生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