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以发展农林产业、乡村旅游等项目为杠杆,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产业扶贫通过贷款、技术培训、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帮助贫困家庭增强抗风险能力、积累资本数量、优化资本组合,推动可持续生计五边形向外扩张,提高贫困户各项生计收入,以实现助其脱贫的目的[1]。

2、精准扶贫: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

精准扶贫的三层次结构

(1)从三个精准到六个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一般认为是两个阶段,即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后的从2013年11月的三个精准,即扶贫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到2015年6月的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2)精准的微观内涵

习总书记所说的六个精准,是非常全面和到位的,也具有微观层次上的精准扶贫的规定与特点,因此,在对精准扶贫的表达和理解上,人们基本上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微观层次上的精准扶贫,主要是具体扶贫行为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与实施,比如扶贫对象识别、判断与评价的精准化,扶贫项目设置的精准化,扶贫活动的要素组合精准化,扶贫活动的相关主体组合及责权利关系界定,具体扶贫活动内容与过程的精细化,扶贫成效的精准化等。

(3)精准的中观内涵

贫困对象的存在和扶贫活动的开展,都不是孤立的个体现象,因此,在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产业关系或区域关系中,需要用精准的关系与要求来对扶贫状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提高这一层次的扶贫的精准性。所以,中观层次的精准扶贫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层次的精准扶贫。扶贫首先是个经济问题,需要从经济上寻找出路,因此,通过利用贫困地区的各种资源条件来发展产业,不仅是扶贫之首选,也是最为根本的出路所在。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比较脆弱的。然而,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并非易事,不管是对贫困地区资源的分析判断,还是对所要发展的产业进行选择,以及各个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确定怎样的权责利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有一个制度设计、组织设计、管理设计等方面的

最优化要求,也就是精准要求或精准标准。

二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精准扶贫。一般来说,贫困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目前而言,扶贫对象多以村为单位来对待,因此,以村为基本单元进行中观考察分析。其实,区域性的精准扶贫,也往往是与相应的产业相联系的,区域内的关系,在经济上就是各种经济活动的联系,就是各种资源利用中的联系。所以,扶贫产业发展也就必定是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是区域内的各贫困户贫困人口之间的一种共同行为。个体性的发展固然可以,但个体之间则还是要形成一定的联系。否则,孤零零的产业发展难度更大。无论这种关系是市场交换的合作,还是技术关系上的合作,或者是经济组织的要素合作,都有一个如何更加精准的问题,也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者是发展成本最低化的问题要解决好。

(4)精准的宏观内涵

在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关于精准扶贫的宏观内涵,人们关注并不多,但我们认为,精准扶贫的宏观内涵是精准扶贫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宏观意义上的精准扶贫,则微观意义上的精准扶贫就可能没有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比如,全面摘除贫困县帽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对所有贫困地区与人口的全覆盖,区域性整体脱贫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就是精准扶贫宏观内涵的最主要的表现。一是时间上的宏观精准,2020年必须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二是对象上的宏观性,比如全国59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三是关系上的宏观精准,贫困片区的整体性脱贫更加具有宏观意义;四是内容上的宏观性。一般来说,尽管贫困体现为个体性,但大多与区域性相关,无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还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贫困的难题在于它的区域性或片区性,从而使得贫困不仅仅表现了经济问题,更表现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精准扶贫实际上包括了贫困片区的整体脱贫。而且,也只有在片区上和整体上脱贫,才能够拔除贫困的区域性、片区性根子[3]。

二、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1、产业扶贫

(1)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

产业扶贫是贫困者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我国能有效地解决贫困者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离不开产业扶贫模式的大力引入。以发展产业的方式达到脱贫目标的产业扶贫,不仅可使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贫困区落后面貌得到改善,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承诺得以兑现,而且也是异地搬迁扶贫、科教扶贫、信息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以及补齐深度贫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支撑[4]。

农民增产增收是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近些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不断强化了产业扶贫力度,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不断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生活环境,使一大批农户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境况。通过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文

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了贫困群众收入的稳步增长。据统计,20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纯收入由2010 年2709 元,上升到2014 年的6141 元,增幅达126. 7%,远高于全省78. 9% 的增幅。人均消费水平由2010 年的2309 元,上升到2014 年的6056元,增幅达到162. 3%,也远高于全省109. 4% 的增幅。恩格尔系数由56. 6%,下降到37. 3%,下降了19. 3 个百分点,降幅高出全省2. 8 个百分点。[5]

2、精准扶贫

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为例。游精准扶贫是农村产业联合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带动的农村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对上述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制作、销售的服务业、电子商务等。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对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乡村,土地流转将使农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参与能实现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和现代产业的联合化。

精准扶贫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开发,有助于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例如建设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以及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根据2016 年8 月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十二五”期间,我国已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约10% 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预计“十三五”期间可以分担17% 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在四川、湖北、甘肃、重庆等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或革命老区,乡村旅游扶贫的效益尤为明显。[6]

参考文献:

[1]胡晗,司亚飞,王立剑.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来自陕西省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78-89.

[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118.

[3]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6):98-104+125.

[4]庞庆明,周方.产业扶贫时代意义、内在矛盾及其保障体系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9(01):149-153.

[5]范东君.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产业扶贫现状、模式与对策探析——基于湖南省湘西州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6(04):74-78.

[6]张莉,邵俭福.精准扶贫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困境及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19(03):3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