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

合集下载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其粮食国际贸易对全球粮食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中国粮食进出口的现状入手,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粮食价格的影响。

分析了中国粮食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的粮食进口与国际贸易关系紧密相连,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局势。

展望了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未来发展,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全球影响,粮食市场,粮食价格,贸易挑战,进口贸易,贸易关系,发展趋势,粮食安全,地位,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粮食产量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受到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国际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粮食进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的粮食进口需求逐渐增加。

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端进口粮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的粮食出口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中国的农业总体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导致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也对其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和关税政策等都对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背景复杂多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地位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

1.2 中国粮食进出口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和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农业人口。

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成为全球粮食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约1800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15%。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研究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研究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研究粮食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需求之一,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加重要。

面对国内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问题,我国不得不加大粮食进口力度,以保障国内的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粮食安全视角探讨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

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进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达到133.75万吨,比2018年增长9.9%。

其中,大豆、小麦、玉米和大米是我国粮食进口中的主要品种。

在我国的粮食进口中,大豆占比最大,是我国进口粮食的重要品种之一。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而自产大豆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所以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一直比较大。

此外,小麦、玉米和大米也是我国进口量大的粮食品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粮食进口贸易关系到国内粮食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严重不足,为了保证国内对粮食的需求,我国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尽管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给了国内粮食市场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进口贸易对国内农业的冲击。

由于我国的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大豆、小麦、玉米和大米等主要品种上,这些品种的过量进口会对国内种植业造成影响,导致国内农业的产业链失衡。

2、价格稳定性较差。

由于粮食进口贸易的价格波动性较大,再加上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不健全,这就使得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性较差。

3、风险因素较大。

我国目前的粮食进口贸易主要依赖于少数几个主要供应国,这就使得我国的粮食市场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

一旦供应国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市场将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另外,在粮食进口贸易中,还存在着一些贸易壁垒的问题。

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限制性的技术壁垒,会限制来自其他国家的粮食进口,不利于我国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1、鼓励国内粮食生产。

粮食贸易状况分析报告

粮食贸易状况分析报告

粮食贸易状况分析报告中国粮食贸易状况分析报告1.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由于其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中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一直稳步增长。

然而,由于国内资源和环境限制,中国粮食生产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全部,因此中国一直依赖于粮食的进口。

2. 粮食产量和消费情况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近几年一直保持在6亿吨左右。

然而,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将达到7亿吨以上。

3. 粮食进口和出口情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由于国内产量的限制和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一直对谷物、油籽和棉花等农产品进行大量进口。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额稳步增长,2019年粮食进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

而在出口方面,中国的粮食出口相对较少。

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和糖等。

尽管中国的粮食出口量有所增加,但出口额相对较小。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更倾向于保障国内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4. 粮食贸易政策和合作中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来保障国内粮食供应。

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进口关税和配额措施,以控制进口量和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

中国与许多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鼓励增加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合作,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5. 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面临着保障粮食供应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然而,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限制、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带来挑战。

此外,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倾向也可能对中国的粮食贸易造成影响。

然而,中国市场庞大且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为农产品出口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结论中国是全球粮食贸易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国际关系中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

国际关系中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

国际关系中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存,也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稳定。

本文将探讨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性1.农业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农业贸易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有助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然而,贸易壁垒、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都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2.粮食安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生存,还涉及到国家间的经济和政治博弈。

粮食短缺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极端天气、病虫害、土壤退化等问题,使得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2.粮食浪费与贫困:全球范围内存在严重的粮食浪费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过度消费和浪费加剧了贫困和不平等,影响了粮食安全。

3.国际贸易争端:由于贸易壁垒、关税、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贸易争端频发。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政策对话和信息分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通过联合研究、技术援助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灾害影响。

2.建立公平、透明的贸易体系:取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

加强非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确保国际市场价格的稳定。

3.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鼓励发展中国家采用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促进粮食援助与贸易:加强国际粮食援助机制,确保贫困国家获得足够的粮食援助。

同时,推动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5.提高粮食安全意识: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粮食浪费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度。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与国家粮食安全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与国家粮食安全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与国家粮食安全作者:林楠徐一丹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摘要】大豆、水稻、玉米、红薯等作物的出现,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食物品种与产量的增加带动人口增长从而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同时,全球营养过剩的人口也随之逐步提升,由此人类对食物的健康标准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粮食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

因此本文围绕全球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与国家粮食安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贸易格局粮食安全前言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

这使得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在愈加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挑战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这就让粮食贸易渐渐成为了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又是粮食进口大国,因此我国粮食贸易中的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和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在经济效率方面来看,对我国粮食安全可能构成威胁的并不是口粮保障问题,而是饲料粮食和工业粮食需求持续的增大,而国内的粮食生产资源不能够支持这种扩张的趋势。

并且,国内粮食产品自身的安全质量与国家检验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中国粮食出口的一个关键问题,而由于我国市场自身的竞争力不强,因此很难占据国际市场领先地位,这就会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出口,进而影响我国对粮食的调控能力[1]。

现阶段中国受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加。

2008年以来,中国由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从此在国际粮食进口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06亿吨,同比增长8.19%。

随着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国受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影响的可能性将增加,这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1]。

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贸易政策

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贸易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粮 食 贸 易 的外 部 条件
随着 工 业 化 、 市 化 的纵 深 发 展 , 可 预 见 的将 城 在
来 , 国粮 食 生 产 面 临 三 个 “ 可 逆 ” 一 是 土 地 ( 别 中 不 : 特
自己 自足 )还是 自立 ( 托 自己生 产 、 有 足 够 支付 能 , 依 并
力 购 买 ) 如 果 是 自立 , 一 步 的 问题是 “ 大 程 度 上 实 ; 进 多 现 自给 ” 。粮 食 的 自给 程度 是 执 政 者 政 治 目标 与 经 济 目标权 衡 的 结 果 , 映 的是 执 政 者 的 目标 偏 好 。五 是 反 政 府 能 力 。由 于粮 食 生产 与 消费 在 时 间和 空 间 上存 在 矛盾 , 于“ 属 季产 年销 ” 粮 食 储 备 发 挥 了均 衡 供 给 、 , 平 抑 价格 、 吐余 缺 的 “ 吞 蓄水 池 ” 用 , 为 政府 保 障粮 食 作 成
两 个 市场 ” 剂 粮 食 生 产 余 缺 是 符 合 理性 的 。二 是 比 调 较 优 势 。受 国 内资 源禀 赋 、 口规 模 的 限制 , 全 自给 人 完
的粮 食 安全 模 式在 经 济上 是 缺 乏效 率 的 。三 是 消 费 结 构 。经 济发 展 、 活水 平 提 高 引 发 了粮 食 生 产 结 构 与 生 消费 结 构 的矛 盾 , 口国 内生产 过 剩 的粮 食 品 种 , 口 出 进 国 内需 要 、 不 生产 或生 产 不 足 的粮 食 品种 , 发 展 的 但 是 必 然 。四是 政府 偏 好 。是 自足 ( 切 由 自己生 产 、 到 一 做
是 必 要 的 ; 政 府 偏 好 、 府 能 力 和 劳 动 力 就业 看 , 从 政 粮

21世纪初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

21世纪初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

21世纪初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摘要】21世纪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

在国际粮食市场情况方面,全球粮食价格波动频繁,对我国粮食进口和储备构成了挑战。

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需要在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的同时合理调整进口政策。

面临国际粮食安全挑战,我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粮食生产和储备水平。

通过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确保粮食安全。

在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我国需要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力的提升,并制定更加全面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应对策略包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措施。

国际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重大,我国应积极应对,确保粮食安全稳定。

【关键词】粮食安全、国际环境、21世纪初、粮食市场、贸易、挑战、形势、措施、影响、发展趋势、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问题,而在21世纪初,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际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国际粮食市场情况、国际粮食贸易形势以及国际粮食安全挑战。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国际环境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21世纪初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旨在揭示国际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 正文2.1 国际粮食市场情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粮食市场的情况备受关注。

国际粮食市场主要受到供需关系、政治因素、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供需关系是国际粮食市场的核心。

全球粮食需求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而供应受到气候影响、种植面积变化等因素影响。

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粮食价格和市场稳定。

政治因素也对国际粮食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一些国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可能采取粮食出口限制、关税等政策,导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进而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入世以来我国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l 业发展 】 农
农盈经济
2 1/ 0 08
入世 以来我 国粮食 贸易与粮食安全 问题 分析
◎刘 永 胜 张淑 荣 兰德 平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入世以来我 国粮食 贸易及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 ,得 出:从 总量 来看我 国实现 了粮食 自给 的 目标 。基

本达到 了 9%的粮食 自给率 ,但粮食 生产 波动幅度依 然较 大,另 ̄ z粮 食贸 易结构来看,仍存在 着 “ 5 lz - 大进大 出”局 面,且在粮
从我国主要粮食产 品 贸易量来看 ,谷物类作物是我 国主
( 一)粮食贸易总体 以进 口为主 我 国虽然 是粮食生产大 国 ,但 由于我 国人均耕地面积较
少 ,从 粮 食 类 产 品 的 贸易 来 看 并 不 具 有 比 较 优 势 。如 表 l 要出口的粮食类产 品 ,其 中玉米和大米是净出 口类粮食作物 , 所
粮食 自给率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 区的粮 食供 给满足需求程 度 ,通常用一 国当年的粮食产量 占当年粮食消费需 求总量的 比重表示 。粮食 自给率是从粮食供求平衡角度来测度粮食安
全水平 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 般认为 ,粮食 自给率大干 9%, 5
表明一国基本达到粮食 自给水类粮食产 品的进出 口均价 比呈 下 1. 7 %。据笔者计算在 l9 一0 i 3 9 。 2 。 年期间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 降趋势 ,但该比值仍大于 l ,即出口粮食产品的平均价格低于 幅度 也只 有 12 % ( 中最 低为 一 4 % (∞ 1 ,最高为 48 其 5 7 2 年) 进口粮食产品的平均价格 。20 —0 7年期 间 ,进 出 口均价 8 1 ( 9 0 2 20 .% 1 8年) 。而 2 8 9 ) 0世纪 6 0年代平均 为 S %,7 S o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粮食贸易格局向全面净进口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进口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2013年底中国政府制定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并要求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一、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变化中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贸易国。

从产消变化看,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连续10年取得丰收,但粮食消费不断增长,国内粮食供求总体呈紧平衡格局。

从贸易形势看,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正在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

(一)贸易总量变化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以进口为主。

2002年粮食贸易总量为2931万吨, 2013年达到7917万吨,较2002年增加了1.7倍,年均增长9.5%。

粮食出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02年粮食出口量为1514万吨,2013年仅为120.9万吨。

粮食进口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02年为1417万吨,2013年增至7796万吨(图1)。

中国粮食贸易多数年份呈现净进口,且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净出口量为97.5万吨,2003年开始净进口,净进口量为52.1万吨,2004年之后净进口量不断增加,2013年为7675万吨。

图1 2002-2013年中国粮食贸易量变化情况(二)产品结构变化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品种结构不平衡,且波动较大。

粮食出口以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产品为主,合计占粮食出口量的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

4种产品出口量所占比重2002年为98.7%,此后均保持在90%以上,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为83.6%,2012年为85.5%,2013年为86.3%。

谷物出口以小麦、稻谷和玉米为主,占谷物出口总量的比重多数年份在90%以上,近年来略有下降,但仍占八成以上(图2)。

图2 2002-2013年中国粮食出口数量及比例变化入世以来大豆一直是主要进口品种,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79.9%上升到2003年的90.9%,2004-2006年比重有所下降,在67%-89%之间,2007年之后回升至90%以上,2011年为90.6%。

由于小麦2009年以来净进口量不断增长,2010年玉米首次转为净进口且规模不断扩大,大米在2011年转为净进口并呈快速增长,三大谷物在粮食进口中的比重也快速提高,2013年大豆占粮食进口的比重降至81.3%,而小麦、玉米和稻谷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7.1%、4.2%和2.9%(图3)。

图3 2002-2013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及比例变化(三)贸易伙伴变化粮食进口来源地比较集中。

2013年,中国小麦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合计占小麦进口总量的96%;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1%;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合计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5%;大米进口主要来自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合计占大米进口总量的98%。

粮食出口市场相对分散,主要是周边国家和地区。

韩国、朝鲜、日本和中国香港是主要出口市场,2013年对4市场的谷物出口量占谷物出口总量的86%。

小麦主要出口到朝鲜和中国香港,占小麦出口总量的90%以上;玉米主要出口到朝鲜,占玉米出口总量的90%以上;大豆主要出口到韩国、美国、日本和朝鲜,合计占大豆出口总量的85%以上;大米主要出口到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合计占大米出口总量的80%以上。

二、中国粮食贸易变化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国内需求增长强劲、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农业支持保护不够等长期性、根本性因素的作用,也有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国内产业与贸易政策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

(一)缺口因素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供给方面,尽管中国粮食连续10年增产,但受土地和水资源的约束不断增强,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

需求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口粮消费逐渐趋于稳定或呈下降趋势,但饲料粮消费和工业用粮消费持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资料,2011年中国谷物产需缺口为51.7万吨,2012年扩大至605万吨,2013年进一步扩大至1140万吨。

大豆的产需缺口更大,2013年大豆榨油消费量为6700万吨,而国产大豆仅为300多万吨,其余全为进口。

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产需缺口越来越大,主要粮食产品均呈现净进口局面,粮食整体自给率趋于下降。

(二)价差因素价格是影响粮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价差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粮食贸易。

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但受需求拉动、价格政策及成本推动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稳步提升。

2013年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平均批发价每吨分别为2488元、4068元、2224吨和4526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71.8%、73.1%、80.6%和81.5%。

国际市场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加上运费、关税和保险等费用后的价格多数年份仍低于国内,使得近年来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

2013年,在全球谷物增产以及供求紧张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国际谷物价格高位回落,进口谷物价格优势更加明显。

大米进口以越南为主,低端越南大米到岸税后价仍比国产大米(晚籼米,标一)批发价每吨约低900-1100元;小麦进口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3月以来墨西哥湾硬红冬麦(蛋白质含量12%)到岸税后价持续低于国内优质小麦销区价,价差从每吨52元扩大至年底的409元(图4、图5)。

图4 2003年以来国内国际大米价格走势注:国内价格指全国晚籼米(标一)销区港口价,国际价格指泰国曼谷(100%B级)大米到岸税后价格,2008年1月份以来的美元汇率按当月银行基准价均价计算。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FAO。

图5 2006年以来国内国际小麦价格走势注:国内价格为河南地区粮食批发市场优质麦价格,国际小麦价格为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价格。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FAO。

入世以后,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等谷物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对大豆进口实行单一关税管理。

根据国内状况还不时采取临时关税政策。

如2004年3月由于国内小麦价格上涨过快,国家对委托中粮公司代理进口的小麦免收13%的增值税,小麦进口成本降低,大大激励了进口商的积极性,2004年中国小麦进口726万吨,比上年增加15.2倍。

出口方面,从2002年4月开始,中国对玉米、小麦和大米实行出口退税,这一政策促进了谷物出口,2002年和2003年出口量分别达到1483.8万吨和2201.5万吨。

2007年以来随着国际粮价上涨,为保证国内供应和市场稳定,中国采取了限制出口的政策,自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了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等粮食和制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其中小麦等麦类加征20%的关税,小麦制粉税率为25%,并对小麦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在政策限制下,2008年谷物出口量为186万吨,比上年减少81%。

由于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小麦价格大跌以及国内供给平衡有余,2008年12月1日起下调了小麦等粮食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2009年7月1日起取消了出口暂定关税。

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汇率变化、国际市场价格变化、进口机会增加等因素也逐渐影响中国粮食贸易格局。

2005年7月起中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2013年12月,1美元兑换人民币6.12元,人民币升值26%。

人民币升值直接削弱中国粮食的价格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粮价波动加剧,除常规的供求关系影响之外,极端气候、原油价格变化、生物质能源政策、美元走势、金融资本投机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对国内粮食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三、粮食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一)粮食贸易对国内供求平衡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谷物贸易快速增长,但对国内供需总量平衡格局的影响有限。

2001-2008年,中国谷物产品总体保持净出口,但净出口量不断减少,由2003年的近2000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32.1万吨。

从2009年开始谷物总体转为净进口,2011年玉米、大米、小麦三大产品全部呈现净进口。

2012年进口增势更加迅猛,净进口1248万吨,2013年增至1358万吨。

尽管主要谷物产品全部净进口,但由于规模不大,进口量不足产量的5%,中国谷物仍保持很高的自给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的进口量均不大,但国内企业采购进口大米、小麦、玉米的意愿强烈。

大豆进口高位持续增长,对供求平衡具有决定性影响。

进口量由2002年的1131.7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6337.5万吨,年均增长17%。

2013年中国大豆总产量仅为1195万吨,这意味着中国大豆自给率仅16%,国际市场的巨大波动给国内稳定供给带来了挑战。

国际大豆价格由2008年12月的最低点每吨290美元上涨到2011年2月527美元的高点时,中国进口大豆支出约增加80亿美元。

(二)粮食贸易对国内产业安全的影响粮食大量快速进口可能会对国内生产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长期来看,粮食大量快速进口会削弱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会对中央政府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新战略目标形成挑战。

如果仅仅是从资源禀赋、国际竞争力等角度考虑,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的各类粮食产品都会像大豆一样进口快速增加,造成生产萎缩、自给率快速下降,粮食安全形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中国粮食安全与贸易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近年来,粮食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粮食的供应缺口,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压力,同时对品种结构进行了调节,这对促进国内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和主要出口国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很大差距,在缺乏有效调控和支持保护手段的情况下,粮食进口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一)需求不断增长与国内资源约束的矛盾加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粮食消费量将呈持续增长态势。

但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加大。

中国人均耕地仅为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农业生产已经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窘境。

在中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极端天气影响频繁的背景下,粮食增产难度将越来越大。

(二)粮食安全新目标与竞争力下降的矛盾加剧2013年中央提出要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需要在有效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农业资源,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