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1.古诗两首》第1课时课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1.古诗两首》第1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e142cf360cba1aa811daae.png)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易读错字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中 断
gū dú
楚 江
fān chuán
孤 独
帆 船
我会写
duàn
断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斤 源源不断 书写指导:左宽右窄。 “斤”竖长而直。 组词:中断 造句:咦,手机信号怎么突 然中断了?
chǔ
楚
结构:上下 音序:C 部首:木 楚楚可怜 书写指导:“林”要写紧 凑,下部撇短捺长。 组词:楚国 造句:楚国是周朝的一个诸 侯国。
ɡū
孤
结构:左右
音序:G 组词:孤单
部首:子 孤独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 部第二笔撇和最后一笔捺 要写得舒展些。
造句:我看见一只孤单的 大雁在天空慢慢地飞过。
fān
帆
结构:左右 音序:F 部首:巾 风帆 书写指导:左右大小相 当,“凡”的竖弯钩要 写舒展些 。 组词:帆船 造句:一只帆船正缓缓地 离开码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即长江。古代 至此回:至:到。此:这里,天 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门山附近。回:回旋。因东西梁 所以叫楚江。 山夹江对峙,江水流经这里激起 回旋。 译文:似乎是浩荡东流的长江把天门山冲断,形成东西 梁山,碧绿的江水流经这里,激起回旋,波涛汹涌。
21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学习 字词
品读 释疑结构 主旨课堂 拓展当堂 检测
1.会写4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 4.体验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 国山河的感情。(难点)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eaad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8.png)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第一首古诗:《人月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表达了岁月如梭,人事如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诗歌分析该诗以描写春天的梨花开放为开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映衬人事的薄凉和匆忙。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句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瞬息万变相连结,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而“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则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富贵之中所感受到的苍凉和虚幻。
授课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写的花开和时间的变迁,感受岁月的流转和变化;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当下。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人生追求的主题。
诗歌分析诗中以作者登高望远的景象为描写开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对事物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观念。
这种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生不断追求的态度。
授课要点1.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山河景色,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
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描绘了夜晚牛渚江上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怀念之情。
诗歌分析诗中以夜晚的牛渚江为,“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以江、树的形象描绘出江边的静谧与孤寂。
诗的后两句“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则以对比手法来表现过去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歌既展示了当下的景色,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b16a0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d.png)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是那两首呢?下面是收集好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盘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那么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那么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3b60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2.png)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夜书所见》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寂: 想象:
异乡—异客—倍思亲
思乡怀亲
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作业设计:
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
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 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 情 操,或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风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 起自己的家乡。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篱落:篱笆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 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第五页,共50页。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
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
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
,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 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 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萧萧:_____ 促织:_____ 挑: _____ 篱落:_____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e2e6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6.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ad3be3ba0d4a7302763a53.png)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学习古诗,听录音范读课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学习第句古诗,回答问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 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学习古诗第一句,回答问题。
诗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 ,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 “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 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86页第一题: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题: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诗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峙,一只小船从阳太升起的地 方悠悠驶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 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外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 愈来愈精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 受就非常突出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https://img.taocdn.com/s3/m/49ab67f3a5e9856a5712606d.png)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李芊孜要求背诵的课文(全篇)1.我们的民族小学9.古诗两首11.秋天的雨13.花钟19.赵州桥21.古诗两首22.富饶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 - 优质资料1 我们的民族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bà)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dǎi)族的,有景颇(pō)族的,有阿昌(chānɡ)族和德昂(ánɡ)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jiāo)、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xiāo梧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cù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
- - 优质资料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xī)蟀(shuài),有的地区叫蛐(qū)蛐。
篱落:篱笆(bā)。
九月九日忆yì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yì乡为异客,每逢féng佳j iā节倍bèi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c hā茱z hū萸yú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切题。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bdeb7c0b1c59eef8c7b4aa.png)
拓展延伸
李白在与孟浩 然分别后的第二年, 又写下一首《江下 行》来怀念友人: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王维的这首 《送元二使安西》,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 挚的惜别之情,饱 含深情,略带惆怅 却不失雄壮。这首 诗以它情谊殷切、 韵味深长而广泛流 传。
课堂演练
1.多音字组词。
zhāo (朝霞) 朝
chshě (舍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堂演练
3.两首诗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 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 恋的感情,也写出来祖国河山的壮丽 美好。
第二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 祝福。
词语解释
天际:天边。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更:再。
字词乐园
词语积累 含有“烟”的成语 浩如烟海 杳无人烟 烟消云散 不食烟火
烟花三月
七孔生烟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第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 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2
2.第二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雨中为朋友送行时劝酒 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重难点解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之”: 去、往的意思; “广陵”: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重难点解析
黄鹤楼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 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 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文人 墨客在此题诗作画而闻名。李白就在此为送别友人孟浩然 而题诗。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66d0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7a.png)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都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萧萧】〖理解〗风声。
【促织】〖理解〗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理解〗篱笆。
【山东】〖理解〗这里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理解〗外乡,外地他乡。
【佳节】〖理解〗美好的节日。
【茱萸】〖理解〗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近义词】寒──冷异乡──他乡【反义词】明──暗寒──热、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课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学习指导1、朗读:⑴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⑵同桌互读。
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⑶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把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大家一起来正音。
2、交流:⑴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⑵全班交流,理解诗意:①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②交流不懂的地方:慢慢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两首》游子吟教学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两首》游子吟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746eb12e3f5727a4e9623a.png)
游子吟
12/6/2021
第一页,共十五页。
谈话(tán huà)交流
(1)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2)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yuǎnmén)吗?
(3)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12/6/2021
游子吟
第二页,共十五页。
12/6/2021
第三页,共十五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6/2021
第十三页,共十五页。
课后练习
生活中你的父母(fùmǔ)是怎样关心的你的?“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儿女能否报答父母(fùmǔ)之恩,你会怎 样报答呢?
12/6/2021
第十四页,共十五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二单元 ·第5课。第二单元 ·第5课。游 子 吟。孟郊(751—814),中唐诗人,湖州武康人。(唐 孟郊)。吟 线 临 密 迟。慈母/手中
慈母(cí mǔ)/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6/2021
第八页,共十五页。
诗句欣赏
慈母手中线,游子(yóuzǐ)身上衣。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在昏暗的油灯(yóudēng) 下,正给准备出门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地缝 制衣服。
12/6/2021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草似儿女,怎能报答春天阳光 般的母爱呢?”
12/6/2021
第十一页,共十五页。
升华(shēnghuá)
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父母的爱,伟大无私。通过儿子(ér zi)临行前的一些举 动来表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号召我们要懂得父母 的那份爱之心,努力奋斗,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9e7c03964bcf84b9d57bea.png)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教学
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一小教师教案
总第___课时
课题
21古诗两首
年级
三年级
教学
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课时教案备课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课时教案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e42b59939e314332396893ba.png)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课时教案备课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学习《夜书所见》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三年级-第三单元-古诗两首
![三年级-第三单元-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6712fb1f4431b90d6c85c712.png)
。
下面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看谁
读得正确、流利。
好,现在老师读题目、作者,你们读
诗句,好吗?老师先开始:夜书所见,叶
绍翁,(学生读的录音)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学习古诗的方法:
1、 解释题目 2、了解诗人
3、明白诗意
4、体悟诗情
5、吟诵诗文
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就是写下自 己晚上看到的情景。 作者叶绍翁是南宋诗人。他有一首诗 《游园不值》,诗中的后两句:“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特别有名。 我们了解了诗人,怎么弄懂诗意呢?
融进去,听老师读一遍,好吗?
谁愿意和老师一样去读一读诗? 自己先练读。 诗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你能 背下来吗?现在,同桌互相背一背,
背不下来的可以再读几遍。
谁来试一试?请你背背看!
背的比较流利,再加入一些
感情就更好了。
大家一起背一遍。 好,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
首诗了。
清朝有一位诗人查慎行,写
了一首诗,诗的题目和《夜书所
见》很相似,叫《舟夜书所见》,
请大家读一读。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古诗大意: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在河面闪现。 好象萤火虫,静静的映照着水面。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渔灯的光亮随着细浪散开,仿佛无数颗星星,在 河面上不断闪烁。
再读诗。
请同学们听一听别的诗句,比如“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再比 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听到这些诗句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很忧 伤?没有。为什么你读《夜书所见》的时 候会有这种感觉?可以再看注释;可以看 插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诗中的哪 一句、哪个词向你传递着这种愁绪? 有 的同学已经开始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 觉已经有了落脚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https://img.taocdn.com/s3/m/554335c06137ee06eff91857.png)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1、《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原文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2、《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4cf6d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d.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月光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仰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故乡。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月光和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亲情的独特情怀。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描述了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深深地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深情呼唤。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它们不仅教育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更要懂得感恩和尊重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们。
同时,这两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