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为了取得真经度化众生拯救人们的苦难)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为了取得真经度化众生拯救人们的苦难)唐僧法师作为《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他为何要冒险前往西天取经呢?原因之一是为了取得真经,以度化众生并拯救人们的苦难。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解释唐僧取经的意义。
唐僧真名唐玄奘,是唐朝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学识的僧人。
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弘法时所留下的《大乘起信论》、《法华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珍贵经典受到了唐僧的崇敬。
唐僧深知这些真经对信仰者的重要性,于是他誓愿前往西方印度寻找这些经书。
第一个理由是为了取得真经。
佛教的教义以经典为基础,其中包含了诸多教义和救度法门,可以帮助众生得到教益以及拯救人们的痛苦。
唐僧深明真经的珍贵和意义,因此他决心亲自前往西天,以确保这些经典能够安全地带回中原。
其次,唐僧希望通过取得真经来度化众生。
佛教强调以智慧和慈悲心度化众生,帮助他们解脱痛苦。
唐僧深信通过传播佛法,将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
因此,他希望通过亲自前往西方取经的方式,将真经带回中原,为人们带来教益和指导,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拯救人们的苦难。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人民因为妖魔鬼怪的肆虐而受苦。
唐僧深感人民的苦难,他心怀慈悲,希望带回真经后能够利用这些佛法智慧来消灭妖魔鬼怪,保护人民的安全,并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通过取得真经,唐僧还能够加深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
取经的过程中,唐僧遭遇了各种困境和试炼,这些都是对他信仰和修行的考验。
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唐僧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法,并增进自己的修行。
这也符合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解脱境界。
总结起来,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真经,以度化众生并拯救人们的苦难。
他深信真经对于众生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传播佛法以及消除妖魔鬼怪等方式来帮助人们获得解脱。
唐僧还借此机会加深了自己对佛法的修行和理解。
他的冒险旅程为《西游记》增添了无数的故事和教义,也让读者们对佛教和智慧的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玄奘西行背后的故事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玄奘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艰难的求法之旅,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以下是一些关于玄奘西行的有趣事实:
1. 出发背景: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北方发生严重的灾荒,朝廷允许百姓自谋生路。
玄奘乘此机会,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旅。
2. 边境难关:在经过凉州(今甘肃武威)边境时,玄奘被守关卡的士兵发现。
凉州都督以朝廷禁止百姓出境为由,试图阻止他。
但当地慧远法师被玄奘的求法精神所感动,派弟子帮助他偷偷越过边防,混出了玉门关。
3. 途中援助:在旅途中,玄奘遇到了一位熟悉西域地理的老人。
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送了他一匹曾十五次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的老马,助他一臂之力。
4. 高昌国王的支持:玄奘在高昌国受到了国王的接见。
他以绝食表明心迹,最终感动了高昌王。
国王不仅妥协,还用举国之力资助玄奘西行,提供了足够的行囊装备以及派遣学习佛法的弟子随行。
5. 隐秘前行:在凉州之后,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
沿着河西走廊,他来到了瓜州城,继续他的西行旅程。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之路,深得中国人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民间神话,更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信仰、一个文化、一种精神。
而唐代大唐玄奘法师也曾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取经。
他的西行,不仅具有学术的意义,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
一、对印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公元7世纪中国的佛教处于全盛时期。
若不是唐僧和其他中国和尚到印度学习佛教,印度的佛教文化就可能会逐渐消失。
从国家层面看,唐太宗的多次派遣使节到斯里兰卡求得真身宝藏就是成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玄奘历时十九年去寻找这个宝藏。
玄奘还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引导中国佛教的发展,大量翻译了印度的佛经和佛教著作,被誉为“翻译家玄奘”。
二、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上,中国与印度是两个文明古国,它们在文化方面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玄奘所体现出的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更是两个文明古国之间最显著的文化交流。
玄奘的西行,可以视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某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玄奘和印度僧侣们的交流,展示出中印文化的互通之处,同时也拓宽了智慧的边界。
由此可见,玄奘西行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的缩影,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对历史的影响和启示玄奘在千年前的实践,对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将佛法传回中国后,还主导翻译和出版大量佛教经文,开启了佛教翻译进入高峰时期,对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为了确保经文的准确性,玄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正了以前的翻译,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风格。
他的奉献和努力,不仅让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承,也为中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传播奠定了基础,对其后的翻译意义重大。
最后,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佛教信仰传播史、国际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亚洲地区和沿线国家文化的联系纽带。
其历史价值和文化阐释的意义,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学习的。
[西天取经的玄奘]西天取经传君令
[西天取经的玄奘]西天取经传君令西天取经传君令篇(1):西天取经的玄奘与丝绸之路的故事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
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
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
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
(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
俗姓陈,名西天取经传君令篇(2):西天取经造句造句是语文中最基础的知识,那么你会用西天取经来造句吗?下面一起来看看西天取经造句吧!西天取经造句往西天取经的路上,越走人越少。
沙僧自从西天取经后,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
余洁菲:后面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除妖,战胜困难的故事某日,悟空大闹天庭,被罚面壁思过五百年,唯一自救的方法是护送唐三藏梁汉文到西天取经。
游戏介绍: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了圣诞老人,他们居然打了起来,汗啊,咱们还是帮帮唐僧吧,好歹也是一国的嘛。
到了唐代,这种“舶来品”再次登场,其原因是,唐朝高憎如玄奖大师等再度西天取经,请来优美的佛教图像,这图像的一大特色,就是薄衣贴体。
你们看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跟玄奘上西天取经,本来是为了救度众生,结果佛菩萨一天到晚送好多妖怪下去害他们,九九八十一个灾难都是佛菩萨弄出来的。
西天取经是指《西游记》中的传奇历险故事,西天取经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事,但历史上确实也有其事。
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西游记》:"西游尽磨难,终见意志坚,愿做菩提树,普渡化众生。
中华五千年 第47集 玄奘西行取经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47集玄奘西行取经1.西行取经背景1.1玄奘个人背景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出生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玄奘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了《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由于当时佛教内部对教义的解释不一,各种经典之间也存在差异,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心中迷惑。
尽管他曾向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抓住机会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个人修行的追求,更是对佛教教义深刻理解和传播的使命。
他的旅途充满了艰难险阻,但玄奘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学识,最终成功抵达印度,学习了纯正的佛教教义,并带回了大量的佛经。
玄奘的弟子有几千人,其中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他们共同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2唐朝佛教发展状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宗教宽容的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佛教政策,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他不仅在政府中设立佛教机构,还将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聘为官职,促使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佛教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
他废止了萨克罕制,解放了海外胡人,并在长安建造了著名的大雁塔,以便储存佛经。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社会的影响力,也为玄奘西行取经提供了前提条件。
到了玄奘西行的时期,唐朝的佛教已经形成了多个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研究达到了高峰。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为了解决佛教内部的教义争议,更是为了丰富唐朝的佛教文化,提高佛教学术水平。
1.3当时中印文化交流概况公元7世纪初,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文化与物质生活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玄奘之路意义和价值
玄奘之路意义和价值玄奘之路是指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印度的过程。
他为了追寻佛法的真谛,历经艰辛跋涉,最终成功取经归来。
玄奘之路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具有深远的价值,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玄奘之路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壮举,取经历程的写作成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使我们能够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通过玄奘之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与周边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了解到佛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影响。
其次,玄奘之路具有宗教意义。
玄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了了解佛教经典的真谛,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在取经过程中,他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着他内心的信仰。
玄奘通过取经,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献,也成为了佛教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后世佛教徒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再次,玄奘之路具有文化意义。
取经过程中,玄奘不仅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风情,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印度。
他不仅学习了印度的语言、文化和佛教教义,还将自己的文化思想传播给了当地人。
借由玄奘之路,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
最后,玄奘之路具有道德价值和指导意义。
玄奘在取经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对佛法真理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持戒。
他对待每一位遇到的人都充满了同情与慈悲,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给予了真诚的帮助。
通过他的榜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学者和修行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汲取其中的正能量,追求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
综上所述,玄奘之路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信仰的宣扬,是文化的传播,更是道德的典范。
玄奘之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对待他人充满同情和慈悲,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追求。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唐太宗登基不久,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
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
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在28岁那年,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
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也没有传说中与之结拜,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
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
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
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
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
当他们两人快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槃陀担心玄奘一旦被驻军抓住会连累到自己,几次想提刀杀死玄奘。
玄奘郑重承诺后,石槃陀打消了恶念,回瓜州去了。
从此,西行路上只剩下玄奘与老瘦马。
到了第一个烽火台,纵然玄奘轻手轻脚,还是被驻军发现了,守卫校尉王祥听闻面前这个满面灰尘的僧人竟是玄奘,大为惊讶。
一番深谈过后,王祥被打动了,决定放玄奘继续西行,还为他指明了去路,告诉玄奘第四烽火台校尉是自己的亲戚,通过时只需报上自己的姓名即可。
玄奘顺利通过了第四烽,避开了第五烽,进入了浩瀚的大沙漠。
可途中又无意打翻了水囊,五天四夜没有喝一滴水,就在他奄奄一息的危急关头,老瘦马找到了珍贵的水源,带他走出了沙漠,来到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国。
与伊吾相邻的高昌国王麴文泰欣喜而恭敬地迎接玄奘,并恳请他留下担任国师,玄奘以绝食表明决心。
麴文泰与他结拜为兄弟,准备了大量金银、物资,派25人,随带30匹马护送。
同时还修书24封信给沿途的24个国家,附上谢礼,以助玄奘顺利西行。
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
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玄奘取经历程称得上是一场壮举,他的佛法传播更深深地影响到此后的中国,包括周边国家,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首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中第一个就是来自本国的阻止。
当时天下刚定,唐朝根本不允许国人出镜。
所以玄奘最初想要得到国家的扶持递上西行的申请书时,是没有回应的,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这一点与电视剧有着较大出入,电视剧是为了美化唐太宗。
事实上,玄奘之所以能够成功西行,是自己乔装打扮,混入灾民中偷渡离开。
离开长安之后,玄奘还遇到了一路阻拦他的军队和士兵,在他人帮助下,玄奘离开了凉州。
此时的玄奘状况已经十分凄惨,马匹死了,僧人也离开了,也而就是说现在的玄奘只能孤身步行前往。
在穿越沙漠时,他差一点被士兵射杀。
在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举步艰难,而此时更不幸的是他赖以生存的水被倒翻了。
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没有水,并且还迷了路,在这般艰难的状况下,玄奘竟然坚持了整整5天,并且成功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目的地的第一个国家——高昌国。
在高昌国中,由于国王的赏识,硬要留下玄奘,但是玄奘不愿更改自己的决心,所以就绝食抗议,最后高昌国的国王妥协了,放玄奘离开。
但是离开后的玄奘又遇到了雪崩,之后他的身边就只有两名弟子陪伴在身侧。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数不可数,多次还威胁到了他的性命,幸好玄奘没有放弃,终于到达了印度习到了正宗的佛教经典。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玄奘西行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正是玄奘西行后带来的佛教经典,促成了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
玄奘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并且常常跟随同样出家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的经论和典籍。
两兄弟常常在国内到处云游拜访高僧,得到了慧休等高僧的指导,在十几年的积累下,玄奘的佛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佛学上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唐僧取经》PPT课件
过了整整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了印度。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他成了最有学问的高僧。
说一说: 你喜欢课文中的唐僧,还是喜欢《西游记》中的唐僧?
在书中勾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我立志去西天取经,就是死在路上也心甘情愿。
沙漠里真热呀!玄奘解开皮水袋想喝口水,一不小心,水袋落到了地上,水全洒了。
玄奘忍着干渴,继续前进。他一直坚持了四五天,最后渴得昏倒在地。
是什么力量使玄奘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前行的呢?
执著
读一读
取经 和尚 研究 发源 瓜州 劝告 拿着 甘甜 解渴 忍受 挣扎 狂奔 一汪清泉 绿洲 坚持 整个
多音字
挣
zhēng (挣扎)
zhèng ( 挣钱、挣断)
唐玄奘取经途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他是怎样做的?
唐僧取经
- .
《西游记》
沙僧
猪八戒
孙悟空
唐僧 原型:玄奘
唐代高僧,旅行家,本姓陈,名祎,俗称唐僧,唐三藏,他早年在全国各地学佛讲经,有感于佛经的翻译版本中错误很多,各派对经的解释、理解
玄奘取经名词解释
玄奘取经名词解释
玄奘取经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佛教高僧玄奘大师,为求取真经到中国佛教圣地——天竺(印度)游学,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文化交流和保存印度佛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玄奘取经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在也成为了一种比喻,形容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不断努力的行为。
在您的情况下,玄奘取经就是需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去达成各种目标的意思。
玄奘西天取经佛教传播者
玄奘西天取经佛教传播者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播者,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历尽艰险,一路西行,最终成功取得了佛经,将佛法传播到了中国。
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玄奘的事迹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当今世界的佛教影响深远。
玄奘,原名陈士遗,是唐代人。
他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世家,自小对佛教充满了憧憬和兴趣。
他年轻时就立志要走遍天下,学习不同地方的佛法,并将之传播给更多的人。
于是,他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一段崎岖的佛法之路。
玄奘西行取经可谓是一段充满了艰险和困难的旅程。
他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各类险恶的妖魔鬼怪。
然而,玄奘并没有退缩,他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寺,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佛经。
从那烂陀寺起,玄奘开始了回国的旅程。
他沿着相同的道路返回,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险阻。
但是,玄奘经过多次的奋斗和努力,坚持不懈地前行。
他与妖魔斗智斗勇,在佛法的力量下战胜了各种敌人,最终成功将佛经带回中国。
玄奘取经回国后,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
相反,他将佛法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他在长安建立了大慈恩寺,创办了佛学院,并亲自授课。
他还将大量的佛经翻译成中文,使更多人能够理解佛法。
他的翻译工作对于推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玄奘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被后人称为“西天取经”,成为了一段令人敬仰和崇拜的传说。
他的奋斗精神和智慧在今天的佛教界仍然可以找到,对于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佛教传播者。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取得了佛经,将佛法传播到了中国。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的历史故事-玄奘和尚取经
唐朝的历史故事-⽞奘和尚取经 ⽞奘为我国古代佛教发展作出了巨⼤贡献,⽆论是他西⾏所取得的佛教经纶还是他回国后对佛经的翻译,对我国的佛教发展和兴盛都起到很⼤的作⽤。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奘和尚取经 ⽞奘是长安⼤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huī),洛州缑⽒(今河南偃师缑⽒镇,缑⾳gōu)⼈。
⼗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
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听说天竺地⽅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肃武威)。
当时,朝廷禁⽌唐⼈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发现,叫他回长安去。
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门关附近的⽠州(今⽢肃安西)。
⽞奘在⽠州,打听到⽟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百⾥,中间没有⽔草,只有堡垒旁有⽔源,并且由兵⼠把守。
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到⽠州通缉他。
如果经过堡垒,⼀定会被兵⼠捉住。
⽞奘正在束⼿⽆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个胡族⼈,名叫⽯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奘喜出望外,变卖了⾐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槃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门关。
他们在草丛⾥睡了⼀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想到⽯槃陀⾛了⼀程,就不想再⾛了,甚⾄想谋杀⽞奘。
⽞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了。
打那以后,⽞奘单⼈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
约摸⾛了⼋⼗多⾥,才到了第⼀堡边。
他怕被守兵发现,⽩天躲在沙沟⾥,等天⿊了才⾛近堡垒前的⽔源。
他正想⽤⽪袋盛⽔,忽然⼀⽀箭射来,⼏乎射中他的膝盖。
⽞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停⽌射箭,打开堡门,把⽞奘带进堡垒。
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帮他盛⽔,还送了⼀些饼,亲⾃把他送到⼗⼏⾥外,指引他⼀条通向第四堡的⼩道。
玄奘取经的当代意义
玄奘取经的当代意义
以下是玄奘取经的当代意义:
1. 促进文化交流:玄奘取经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重要,玄奘取经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弘扬佛教文化:玄奘取经是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今社会,佛教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玄奘取经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弘扬佛教文化,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培养精神品质:玄奘取经的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但玄奘始终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最终完成了取经的使命。
这种精神品质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4. 推动文化创新:玄奘取经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了印度的文化和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新变得更加重要,玄奘取经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进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玄奘取经的当代意义非常重要,它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文化交流、弘扬佛教文化、培养精神品质和推动文化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1。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1. 背景简介唐玄奘,大家都听说过吧?他可是个传奇人物,生活在唐朝那会儿。
这个小伙子从小就对佛教情有独钟,心里憋着一个大梦想:去印度,找回真经。
你想啊,那个年代可没有飞机、火车,基本上就是靠两条腿走路,像是在玩“真人快打”。
所以,这个决定一出,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
难不成他想要“走一走,看看”?当然不是啦,他可是有大理想的,想要把佛教的精髓带回中国,普度众生。
2. 取经之路2.1 开始启程好了,咱们言归正传,唐玄奘的取经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
他从长安出发,走了不少地方,越过了高山、穿过了沙漠,那些地方一个个都不简单,像是在挑战他的人生极限。
你能想象吗?大沙漠里没有水,简直是个考验,连喝水的地方都得靠运气。
他一路上真是有苦说不出,但又心怀坚定。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2.2 路上风波可是,困难真是接踵而至。
唐玄奘在路上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麻烦:首先是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拦路给我,第二是遇到了大风沙,沙子刮得他连眼睛都睁不开,感觉快成沙雕了。
还有一次,他差点迷路,差点在荒山野岭里打转。
你说,这也太让人心慌慌了吧?不过,唐玄奘这个人可是有毅力的,咬咬牙,继续前进。
每次遇到困难,他总是告诉自己:“再苦也得扛着!”就这样,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来到了印度。
3. 在印度的见闻3.1 学习佛教经典到达印度后,唐玄奘的心情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他四处拜访寺庙,跟很多高僧学习,简直是充实得像个海绵,疯狂吸收知识。
这个过程真是乐趣多多,有时候他和那些僧人聊得火热,竟然连忘了吃饭。
你想啊,古代人可不像现在,有外卖送到家,肚子饿得咕咕叫,那可是实打实的考验啊!3.2 拾取真经不过,真正的收获还在后头。
唐玄奘在印度待了十多年,终于收集到了657部佛教经典,这可不是小数字,简直像是捡到了宝藏。
想象一下,带着这些真经回国,肯定能把佛教的智慧传播得更广。
他的努力,真的是值得称赞,像是“千锤百炼”的铁匠,越打越亮。
玄奘取经唐朝对佛教的宏大贡献
玄奘取经唐朝对佛教的宏大贡献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玄奘取经对佛教的宏大贡献不可低估。
玄奘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虔诚的信仰,在唐朝推动佛教的繁荣和发展,使佛教在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玄奘为佛教做出的贡献。
首先,玄奘取经对佛教的宏大贡献体现在他的翻译工作上。
玄奘十分尊重佛经原文,并且深知佛教的精义在于其思想内涵。
他自觉传达佛经的真正内涵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玄奘亲自领导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将大量佛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可以说,玄奘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唐朝的传承。
其次,玄奘取经对佛教的宏大贡献还表现在他的学术研究方面。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玄奘曾多次前往印度朝圣,并亲自领悟佛陀的教导。
他精研佛法,系统化地整理佛教教义,提出了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著述《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的游历见闻和学术研究成果,成为后来研究佛教的重要参考文献。
玄奘在学术领域的贡献使得唐朝佛教在思想上更加丰富和系统。
此外,玄奘取经对佛教的宏大贡献还体现在他在社会上对佛教的推广。
玄奘在取经归来后,并未停止他的宣传活动。
他游说皇帝和官员,向他们阐述佛教的理念和智慧,并号召人们信仰佛教。
他还在长安建立了大雁塔,收藏了大量佛经和佛教文物,供人阅读和学习。
玄奘用自己的行动和活动,以及为人们提供真正的佛教教义和经典,为佛教在唐朝的传播树立了榜样。
最后,玄奘取经对佛教的宏大贡献还体现在他所建立的教育机构和培养的弟子上。
为了传承佛教,玄奘在长安创办了大唐三藏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弟子,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玄奘的学术传统,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弟子不仅在学术上承传佛教教义,还积极推广佛教的理念和道德观念。
他们成为佛教在唐朝的支撑力量,让佛教在中国持续繁荣。
综上所述,玄奘取经对佛教的宏大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翻译工作、学术研究、社会推广和教育培养。
玄奘西行知识点总结
玄奘西行知识点总结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末年的著名高僧、佛教翻译家,因其西行取经的壮举而流芳百世。
他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大德,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而闻名于世。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事件,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奘西行的背景1、扶携唐太宗的政治环境玄奘西行取经之前,唐太宗已经在位,刚刚消灭了国内的农民起义,取得了中原的统一。
玄奘西行时,权臣武则天已经掌握政权,这使得玄奘西行的政治环境并不十分安稳。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玄奘西行取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佛教经典、佛学思想、佛教文化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同时中国的佛教思想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体系。
二、玄奘西行的动机和准备1、学术方面的准备玄奘西行之前,曾经师从名僧大智禅师学习佛学,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十分熟悉印度佛教的学说,对佛法有很深的理解。
2、政治环境对玄奘西行的影响玄奘西行取经的时代,南北朝时期的异族征战给中国佛教在经学上造成的严重影响,形成了佛教百家争鸣的复杂思想格局,同时中国有学者特意从于章经顶礼佛像等行为攻击佛教,这促使玄奘下定决心,载经西行,弘法利生。
3、玄奘西行的动机在玄奘求法取经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佛教经典与印度佛教经典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者认为这也是玄奘西行的一个重要动机。
玄奘西行的动机来源于对佛典真经的追求,同时也是出于对中印佛教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感受,也是为了增进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玄奘西行的历程1、出发和到达印度玄奘西行取经的时候,刮风的日子,买了船,放弃了已经规划好了美好的生活,在春秋笃信和尚的陪伴下,顺着深圳星月,经天津,经西亚,到了印度。
然后到达印度,继续向南洋大地运气。
2、取经的重要意义玄奘表示,中国文化笔下的所有宗教经典并非全为佛经,不敢依照随意传奇书下去全是对是佛经,至少在佛经内关之一种广度智慧开朗的宝庄一半书大部英裔书不是这部分初有说,是无事可上城天在明处一下,不旷度如何放的智慧是白 be就不怀也等是围棋适时揍极脑了成要点全部开始于是了玄奘生气了不姓也受得自己也敢慢兔放说就是交代给日藏宇下的佛乏。
玄奘与孙悟空的取经之路
玄奘与孙悟空的取经之路在古代中国的文学经典《西游记》中,我们熟知的玄奘和孙悟空是两位重要的角色。
他们一同踏上了取经之路,通过各种冒险与困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本文将以故事的角度展开,描述玄奘和孙悟空在这段旅程中的艰辛与成长。
第一章:命运的相遇太上老君看透了唐玄奘的修行潜质,决定让孙悟空做他的护送人。
于是,玄奘与悟空两人在命运的安排下,在盘丝洞相遇。
孙悟空因为老牛的引荐,来到了盘丝洞寻找重要的法宝。
而玄奘则是因为上天派遣,寻找取经之路的真经。
第二章:携手踏上旅程两人的初次相遇并不顺利,孙悟空起初并不情愿成为玄奘的护送人,不想受制于人。
但最终,他考虑到自己能从这趟旅程中获得的修行机会,决定加入玄奘的队伍。
第三章:险境与磨炼在取经之路上,玄奘和孙悟空遇到了无数的险境和磨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在火焰山的经历。
火焰山是一片炽热的地狱,凡人无法通过。
但孙悟空发挥着他身怀神通的厉害能力,运用火眼金睛和筋斗云,成功地保护了玄奘,并帮助他们顺利通过了火焰山。
第四章:团结与友谊在旅程中,玄奘与孙悟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共同面对各种困境,通过相互帮助与合作,成功解决了许多难题。
孙悟空因为悟性高,机智聪明,往往能在危急时刻想出对策,而玄奘则因为善良和智慧而深受孙悟空的尊重。
第五章:无数的磨难取经之路上,玄奘和孙悟空经历了种种磨难。
他们曾被妖魔围困,遇到了兵器精灵的考验,也差点被危险物品迷惑。
然而,他们毫不气馁,始终相信自己的初衷,坚持前行。
第六章:成功取得真经经过一路的奋斗与努力,玄奘和孙悟空最终到达了西天取得真经。
他们对于修行的坚持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这项挑战。
在面对如此众多的磨难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让人由衷地敬佩。
结语:玄奘与孙悟空的取经之路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旅程,但他们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相互的帮助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信念和团结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西游记的由来
玄奘取经原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贞观三年(629),他为追求佛家真义,经历百余国,费时17载,前往天竺取回梵文大小乘经论律657部。
这一非凡的壮举,本身就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归国后,他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此书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但以宗教家的心理去描绘的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已染上了一些神异的色彩。
后由其弟子慧立、彦悰[cóng]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去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
于是,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为一种“说经”话本,它虽然文字粗略,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但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幷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助三藏西行,神通广大,实际上已成了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型。
取经队伍中加入了猴行者,这在《诗话》流传后逐步被社会认可。
一个其貌不扬的猴精,开始挤进了取经的队伍,幷渐渐地喧宾夺主,这在《西游记》故事的神化过程中关系重大。
这个艺术形象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及道、释两教的故事中长期流传着的各种形象有关。
取经故事中的猴行者,以及后来的孙悟空,其形其神,是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融合了历代民间艺人的爱憎和想象后演化而成的。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
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
在此剧中,深沙神也改称了沙和尚。
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
可窥见这部《西游记》的故事已相当复杂,主要人物、情节和结构已大体定型,特别是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这为后来作为一部长篇通俗小说的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御山峡里有一座北魏、北周时期(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就驰名河西,隋唐时期专震江南,誉满西域的著名的古番禾郡(今永昌县)石佛瑞像寺院,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张掖时,到寺礼佛,亲笔改瑞像寺为感通寺,大业九年(613年),朝廷颂旨,天下寺院一律改作道场,因此,感通寺也称感通道场。
唐肃宗以后吐蕃统治河西时,改感通寺为圣容寺至今。
这里讲的唐玄奘拜谒感通道场就是这座寺院。
唐朝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后的第27个年头的春天,中国著名高僧唐玄奘从五天竺取经归来,越过了终年冰雪的葱岭,踏上了祖国的国土。
玄奘本想走去时的原路,经高昌国向异姓结拜弟兄高昌王还了十多年前离别时互约的夙愿,但当他到达舒沙国后,得知高昌王由于袭击焉耆、伊吾,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派军队平定了高昌国,在高昌国国都交河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实行了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这时,高昌王也已死了,唐玄奘有些悲伤,于是,就向东行五百余里,过斫句迦国(今叶城),又东行约800里,进入了于阗国境。
于阗国王听说唐玄奘归来,十分高兴,马上和群臣与高僧远道迎接。
唐玄奘到达于阗,跟随他的还有高昌弟子,玄觉和其他7名僧人20个脚夫,10头骡子,4匹马。
这里,唐玄奘虽然踏上了国土,心情十分舒畅,但也还心有余悸。
因为他去西天取经时是违背朝廷禁令而偷着走的,现在回来。
太宗李世民窨是什么态度,还能原谅他吗?所以他到于阗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赶快给李世民写信,把一切苦衷和取得的成就告诉太宗,以期得到太宗的谅解和支持。
同时,唐玄奘还计划在归途的路上要办三件要紧的事:一是在西域抄补过信渡河(即印度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二是要到敦煌莫高窟礼佛;三是要到河西名寺感通寺讲经宣法。
而这些事情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况且,回国时,印度戒日王送给他驮经文的大象在过葱岭时淹死,缺少驮经畜力,都需一一向李世民奏明。
唐玄奘在信中说:“沙门玄奘言:奘离马融赅赡,郑玄就扶风之师;伏生明敏,晁错躬济南之学/是知儒林近术,古人犹且远求。
况诸佛利物之玄踪,三藏解缠之妙说,敢惮途遥而无寻慕者也?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传东;然则胜典虽来,而园宗尚缺,常思访学,无顾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践流沙浩浩。
陡雪山之巍巍,铁门,之途,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
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苦辛,心愿获从。
逐得观耆凯山,礼菩提之树;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午泽,发殊俗之钦思。
历览周游一十六载,今已从钵罗耶伽国经迦毕试境,赵葱岭渡波火罗川归还,达于于田。
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
不获奔驰,早谒轩陛,无任延仰之至。
谨遣高昌俗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先闻”。
玄奘送走马玄智后,就抓紧时间游于阗寺院,与当地高僧进行佛教学术交流,并在众寺院高僧的帮助下,一面寻抄在渡信度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一面等候太宗皇帝的回音。
玄奘在这段时里遍游了西域大寺,在西域各国国主和众高僧的帮助下,把过信渡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基本寻抄齐全,了却了他在归途中要办的三件要事的第一件事,心里很是高兴。
但是,派去送信的人,已六七个月了还不见回来,他心里不免有些不安,几天来寝食俱废,于阗国王和众高僧也都坐卧不宁,为他犯愁。
一日,玄奘正在讲经宣道,忽然,有人来报说:“送信人回来了”。
玄奘赶忙走出寺院迎接,拉住送信人的手说:“见到皇上了吗?”“见到了,见到了”,送信人说着掏出了太宗的亲笔书信。
唐玄奘兴奋不已,也来不及进屋拆阅,就站在庭院树荫下读了起来,信上说:“闻师访道残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
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
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且末迎接。
”玄奘看完信,兴奋无比,立即向于阗国王传达了皇帝旨意,并提出辞行。
于是,于阗王选派了驮经畜力,又派了一支部队护送,于阗王亲自相送了二三十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有了太宗的御旨,一路上官兵迎送,不长时间,就来到了沙州(今敦煌)。
玄奘到得敦煌,是贞观十八年约七八月份,虽然节令已是秋天,但天气还很炎热,娇阳似火,一股股热浪扑面而过,很有在印度的感觉,但这里比较干旱。
玄奘在离开于阗前,就写信给敦煌石窟和番禾感通寺的主持,说明要到石窟礼佛,要在感通寺讲经,同时,太宗御旨早已到达沿途各州郡县,各地的官府和寺院都在认真准备迎接。
所以,玄奘未到敦煌,就有一支人马在流沙以西锓接。
玄奘达敦煌后,受到了佛祖般地礼拜欢迎,场面隆重而热烈。
当时的敦煌,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唐朝已开凿洞窟几十个。
由于玄奘没赶上敦煌正月进行的为期七天的结坛之日,所以,他决定住上三日。
他首先用一天时间礼拜了佛像和参观了所有佛窟,又用了两天时间,同当地僧侣畅谈了16年的取经过程,交流了佛教学术情报,使众僧侣大开眼界,如沐甘露。
玄奘在经过肃州、甘州时,都受到了地方官员和僧众的热烈欢迎,作了短暂地停留,就径直取道往番禾郡感通寺而来。
感通寺,这个誉满中华、名噪西域的河西名寺,玄奘原先就听说过它的威名,去西天取经路过河西叶,只因朝廷下旨严加盘查,不敢露面,所以没敢去礼佛。
这次回来,他在去西域各国谒寺礼佛时,就有人向他说了番禾感通寺和石佛瑞像的神奇传说,也亲眼看到了西域各寺院里都供奉着番禾瑞像佛画像。
他到敦煌千佛洞礼佛时,又看到了隋末唐初开凿的洞窟里已绘有凉州番禾郡御容山石佛瑞像和刘萨河和尚的画像,所以他对这座寺院产生了更加崇仰的敬意。
同时,这次取经回来的情况与去时大不一样,有了皇帝的旨意,一路又有人迎送,什么事情都不让***心,他心情十分愉快。
他已作好了精神准备,打算在感通寺住上十日,给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之地的河西僧侣,把他在五天竺学到的真经宣讲给他们,用佛的教化的力量统一西部佛教界的经论,为大唐的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晴空。
玄奘在张掖郡和番禾郡送,迎队伍簇拥下,一面向感通寺进发,一面欣赏着河西走廊的西部风光:挺拔葱郁的祁连山高耸入云,延绵千里,东西于南;雄巍壮丽的龙首山逶迤磅礴,峰峦叠嶂,顺卧于北;独峰兀立的焉支山,林草茂密,晴岚飘逸,搁于两山这间,形成走廊蜂腰地带;广袤连片的千里草原,油绿青翠,一望无际,肥壮的羊群、牛群、马群、驼群到处可见;驿道两旁种植着大片庄稼,金黄耀眼,十分可爱,农人们正忙着秋割;一簇簇的村庄,一顶顶的牧帐,择地而建,一派兴旺景象。
玄奘看着这一切,心里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朝朝代代都很重视河西走廊这片要塞之地的原因了。
原来,凉州府和番禾郡,在接到皇上御旨后,在一月前就开始作迎接玄奘的准备工作,紧接着又收到了三藏法师要在感通寺讲经的书信,这样以来,估计前来听经的河西各郡县和附近郡县的僧侣一定很多。
所以,凉州总管府组织河西各郡县,抽调了大批人力,准备了大量物资,并拨出专银,全力作好接待工作。
并推荐番禾郡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为总主持,凉州副总管一人及番禾郡副吏一人共往协同。
要求一定要办好玄奘大师的讲经大会,迎接仪式要隆重而热烈,客僧们的食宿诸事均应妥善安排,总的要求是:要展示出凉州、番禾之盛。
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的壮举,已传遍了凉州大地和邻近郡县,仅前来听经的僧侣就达三四千人,因此,慧敏大师深感责任重大,半月来,他同几位协同的官员与几位高僧,就没有好生休息过,但是,由于州郡县的大力支持,各项准备工作井井有序,凉州总管十分满意。
仅就食宿一项来说,除番禾郡和番和县腾出了大批房屋,准备了很多素斋堂店以外,还在感通寺上下的御山夹里搭起了五六里长的屋帐,临时建起了五六十座餐饮点,商店摊贩无计其数,充塞了整个峡谷。
站在金山向下俯视,真有点眼花燎乱。
八月末的一天,是玄奘来感通寺的大好日子。
当玄奘一行行至水泉驿时,远道前往锓接的州、郡、县官员和17名学识渊博、德行高尚的高僧就等候在那里。
玄奘下马施礼,众官员和众高僧行过了大礼,请玄奘和迎、送队伍简单用过了准备好的素食,继续赶路。
当玄奘他们来到了番禾御山峡西口处时。
这里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有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领头,带着183名名僧和500名僧徒,高举宝幢,打着七色旗帜,命着香和花,声势浩大的前来迎引。
到达感通寺时,约有两千僧众和几千信教群众,早已站在寺院内外、河道两旁,手执鲜花彩带,敲锣打鼓,高奏佛乐,热烈地欢迎这位从五天竺取经归来的大唐圣僧。
玄奘走在最前面,错后两三步,是慧敏大师等十几位高僧和所有前往迎接的名僧,两旁是州、郡、县官员,队伍整齐肃穆,场面宏大而热烈。
玄奘一面行走,一面双手合掌,笑盈盈地向欢迎人群点头致意。
他身材魁悟,神彩奕奕,气宇轩昂,头上的莲花御帽和紫红金线袈裟闪闪发光。
玄奘边真诚边招头观赏着人群夹道两旁的巨大幢幔,一幅竖立在寺院门口的幢幔上面,绘制着释迦牟尼佛像,其他幢幔上写着佛教“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文字或图画,图画上画着观世音莘萨,感通寺石佛瑞像、刘萨河、鸠摩罗什、云无忏等佛界圣僧的画像;两棵逼真的菩提树竖立于寺门两侧,……。
这一切,仿佛是彩云降落人间,又似幻雾从峡谷升起,真是盛况空前,令人警叹!玄奘法师走着看着,心境特别宽畅。
没想到这座感通寺的兴旺程度,竟能与长安的佛寺比美。
按照大会的安排,当天请玄奘法师歇息,第二天参拜像,诵经祈祷,并由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汇报河西佛事情况以及感通寺的发展历史;第三天由玄奘法师开始讲经。
一切按大会的安排顺利进行。
第二天的活动,不到申时都已进行完毕。
玄奘法师在听了慧敏大师讲述了感通寺圣容瑞像的由来后,若有所思,接着他给众高僧讲述了他在西天听到的一个传说,他说:“我在印度谒寺拜佛时,那里的高僧讲,他们听他们的法师讲过,大约在120年前,那座寺里原有一双佛像,一天,彩云弥天,雷电交加,人们正在惊疑中,忽然,从寺里飞出一尊佛像,升入高空彩云间,向东飞走了,人们不知所措,待到寺院里看时,一双佛像只剩一了,这件事传流了下来,成为印度佛教界一大奇事。
直至今日,谁也不知道那另一尊佛像飞到哪里去了。
今日听大师说得这么具体生动,从时间上来看,印度那座佛像飞走是120年前,大约是公元六世纪前期,你讲的中国北魏明帝正光元年石佛出现,正是这个时候,他们说120年只是概述,今天算起来基本相合啊,只着4年。
这座瑞像,一定是印度那座佛像,是因为有圣僧刘萨河的预言应验的,当然,这一定是佛祖早有安排的。
众僧侣听了,无不啧舌惊讶,称颂佛祖的大能。
玄奘法师听完慧敏大师汇报、参观完寺院、僧舍,登上寺后山顶时,才发现这里群山环抱,松柏茂密,寺院宏伟,亭台星列,僧舍延绵二三里,很是壮观。
那巍巍的汉长城映入于烟霭之中,峭峻的金山高耸在彩霞之间,加之绿水绕寺,青扬翠柳蔽郁峡谷,不知名的花树辉映其间,使得环境非常佳丽,仿佛像西天佛地的一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