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贵族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贵族礼仪
篇一:现代礼仪
第六章引见礼仪(20XX-05-2416:38:07)
标签:杂谈
第六章引见礼仪
第一节引见的基本原则与礼仪
一、自我介绍的场合与礼节
二、引见他人的原则与礼节
三、国际间常用的见面礼俗
一、自我介绍的场合与礼节
①技巧和原则——时间适当,力求简洁;吐字清楚,充满自信;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②场合与时机——本人希望结识他人时;他人希望结识本人时;本人认为有必要令他人了解或认识本人时。
引见他人,即是指作为第三者的介绍
人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即被介绍人)引见的一种介绍方式。
这种方式从被介绍双方的角度看,又可叫做“经人介绍”或“他人介绍”方式。
引见(介绍)他人的八种时机和情况
在家中,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
在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来访者;
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同亲友前去拜会亲友不相识者;
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个交际圈;
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引见他人必须遵守三项基本原则
“女士优先”原则
“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
“后来居上”规则
介绍他人相识时的基本礼节
把男方介绍给女方
把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
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
1、握手礼
2、注目礼
3、鸣炮礼
4、碰杯礼
5、亲吻礼
6、拥抱礼
7、鞠躬礼
8、合掌礼
9、戴黑纱礼
第二节名片的设计应用与礼仪
一、名片的由来
二、社交名片的设计准则
三、名片交换的礼节
一、名片的由来
名片源自于中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称屡有变化,样式各有不同。
秦汉时叫“谒”;汉末称“刺”;六朝时叫“名”;唐时称为“膀子”或“拜帖”;宋代谓之“牒件”;明朝唤为“名帖”;清时又称“名刺”,同时也出现了“名片”的叫法。
名片的流传
名片传入其他国家是在唐朝时期。
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拜帖”的使用就由达官贵人之间扩散到了商人之间。
之后,由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名片又
由中国传入了日本和西方,渐渐地便成为了当今世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见面礼。
二、社交名片的设计准则
第一、展示自我,突出个性的名片设计
第二、简单、亲切的名片设计
第三、反映个人生活情趣、职业爱好的名片设计
第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名片设计
三、名片交换的礼节
第三节求职应聘的礼仪与技巧
一、应聘前的准备工作
二、富有成效的面试礼节
三、成功应聘的面试技巧
一、应聘前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可行性信息
(二)认真准备个人资料
(一)选择可行性信息
1、信息采源注重真实
2、准确定位人职匹配
关于自我评价与定位;
关于职业及环境的分析:(1)分析用人单位的地域特点、行业特点、性质特点等;(2)分析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3)分析所求职业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工作环境;分析职业的前途及工作待遇等。
(二)认真准备个人资料
1、求职信
要求:书写规范;谦恭有礼、情真意切、突出特点
2、个人简历
注意:(1)关于你的信息综合能力;
(2)关于你的准确性与简洁;
(3)关于你的诚实与经历;
(4)关于你的高雅气质与特长;
3、其他资料
二、富有成效的面试礼节
(一)适度装扮整洁大方
(二)准时赴约只身前往
(三)举止得体服从安排
(四)称呼合理言谈适度
(五)表情自然专心致志
(六)适时告退莫忘致谢
三、成功应聘的面试技巧
(一)下定决心以柔克刚
(二)逆向思维“丑”中取胜
(三)研究对方面陈其“过”
(四)未聘先评“方案”敲门
(五)胸襟宽阔欣赏“对手”
(六)激情创业考官认可
(七)“见微知著”决定成败
(八)学历必要经验重要
复习思考题
1、自我介绍应把握哪些时机与场合?
2、引见他人应遵守哪三项基本原则?
3、演练并领会现代国际交往中常用的见面礼仪
4、握手应注意哪些礼节与禁忌?
5、名片交换的基本礼节是什么?
6、“人职匹配”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7、请结合所学知识为自己设计一张(份)合乎礼仪要求的社交名片(求职简历)
8、求职应聘应掌握哪些基本礼节和技巧?
中国人力资源网的调查显示:
1、过长的简历毫无作用;
2、传统邮递效果更佳;
3、硬性指标要过硬,如六级英语证书、专业背景、学校名声、在校成绩、户口等;
4、外企重视英语和学校;
5、总体印象比所学课程重要;
6、简历表大好,易增加录取机会。
第一章寻根问礼(20XX-05-0816:51:51)
标签:杂谈
第一章寻根问礼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概念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西方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三、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礼仪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萌芽时期例子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
(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篇二:现代礼仪
第一篇礼仪概论?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国公民文明素养的标志。
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体现国格;在人际交往中,利益体现人格。
?
一、礼仪的变迁
(一)礼仪的起源
1、礼仪源于俗
2、礼仪源于祭祀
3、礼仪源于人际交往
1.礼仪源于俗
我国近代思想家刘师培曾说过:“上古之时,礼源于俗”。
原始社会最好的社会习俗,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用以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2.礼仪源于祭祀
豊,甲骨文,像豆形器皿里装满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
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晚期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禮”,强调“礼”的“祭拜”含义。
造字本义:通过献玉的隆重仪式向神灵表示虔敬。
?3.礼仪源于人际交往
古人传说华夏第一对夫妻伏羲与女娲在结婚时,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就有了礼。
(俪皮:成对的鹿皮。
古代用为聘问、酬谢或定婚的礼物。
)
总结:礼仪的产生是风俗、祭祀、人情等交往活动的综合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在各国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
(二)礼仪的发展
1.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前)?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
在黄河、长江中下游
和辽西、燕山地区许
多公元前3500年至
2000年的遗址上,都
发现了“礼制”、“礼仪“
和“礼器”的遗迹。
“以礼配器”等级名分制度出现。
(2)成形期(夏商周至两汉时期)
夏礼最早出现,比较简朴,《诗经》、《礼记》记载当时忠孝之道已基
本形成。
?殷商巫祀之礼发达,礼器复杂多样,肃穆神秘,用于礼乐的乐器也十分发达。
?周礼是我国奴隶社会最严谨、最庞大、最文明的礼仪制度。
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制礼”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祭祀青铜:周公制礼:?商前期兽面乳钉纹方鼎。
礼仪被赋予宗法?鼎用以盛放食物,是祭祀、等级规定。
宴飨等活动中最重要的礼器。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落,诸侯纷争,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荀子:《修身》:“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秦朝:尊尚法家,“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
经”,使儒学所倡导的礼仪真正成为国家礼仪的主流。
由此,中国传统礼仪基本成型。
(3)发展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两宋时期)
曹操父子:倡导薄葬风气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颜之推《颜氏家训》,堪称家礼之典范
隋唐:为礼仪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隋朝制定《仪礼》百卷,整理制定《露布礼》,开皇十四年,定封禅
礼。
唐玄宗在隋礼和《贞观礼》、《显庆礼》的基础上,主持纂修《大唐开元礼》。
《开元礼》以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成为封建礼制的最高典范。
唐末杜佑撰写《通典》,其中《礼典》一百卷,更是仪制研究的里程碑。
宋代理学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维护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
纲、父为子纲,仁义礼智信)不惜一切代价灭绝人欲。
唐宋以后,礼仪开始与朝廷典章制度分离,走向民间。
南宋朱熹《书仪》、
《家礼》
北宋司马光《居家
杂仪》
(4)衰亡期(元明清)
元朝:
蒙古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中原的传统礼仪造成巨大的冲击。
?将民族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将职业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
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认为“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是元朝崩溃的主因,特别注意礼制
的推行,按贵贱等级差别将衣食住行规定得格外严格,礼仪专制、残
暴、僵化。
?清朝:
满族入主中原,再度强化
封建礼教的地位,特别是
将满族礼俗与封建礼俗结
合,推向极端。
如“留发不
留头,留头不留发”、“三跪九叩首”。
(5)新生期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掀起一股礼仪革新的新风,中国礼仪开始进入了一种
自由发展、新旧交替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移风易俗,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从破“四旧”到批“批林批孔批周公”,“礼”和“礼仪”几
乎陷入了泯灭的境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与国际礼仪接轨,形成了现
代礼仪。
2.西方礼仪的发展历程
最早起源于12世纪法国地区的骑士精神,它限制暴躁,约束暴力和伤人的欲望。
?自骑士时代以来,法国人便成了礼仪方面的专家,他们把自己对礼仪的建议和阐述
传播到其他国家。
这些传统从法国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又从欧洲传播
到美洲,现在许多已经成为国际礼仪通则。
如今,大量关于服饰、言行和举止的礼仪书籍,实际上源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的西欧宫廷礼仪。
西方国家的礼仪和道德教育
美国:
一是注重热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
二是注重“责任公民”的教育
三是注重个人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英国:
注重按英国社会传统、用贵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来教育学生
偏重于日常言行和服饰礼仪方面的内容
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教育
提倡培养一种有德性、有礼仪、有学问的绅士风度的人
德国:
教育家鲍勒夫提出了“朴素道德”的新观念
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
举止端正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
法国:
通过开设公民与道德课来进行道德教育
东方国家的礼仪和道德教育
日本:
武士道德教育和庶民道德教育
韩国:
儒学文化影响深厚。
儒家伦理为德育之基础。
注重与社会活动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中锻炼思想。
?二、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的析义
现代礼仪是从传统礼仪演变而来,概括地说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
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
礼貌
礼仪的表现形式:礼节
仪表
仪式
二)礼仪的原则
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
1、尊重的原则
2、自律的原则
3、宽容的原则
4、适度的原则:“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
”
(三)礼仪的特征
1、继承性
2、共同性
3、差异性
4、时代性
5、针对性
三、礼仪的作用
自我完善的基础
组织形象的保证
文明程度的标志
思考:
人类的礼仪起源是什么?
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礼仪的内涵、原则、作用是什么?
第二篇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社会个体在个人生活领域所体现出来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
主要表现形式为仪容端庄、举止从容、服饰得体、谈吐礼貌。
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
一、仪容端庄
仪容:人的仪表容貌、个人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如手部、颈部)等统称为仪容。
仪容美:自然美、修饰美、内在美
(一)保持身体的清洁
1、口腔的保洁
2、手部的保洁
3、下肢的保洁
4、全身的保洁
(二)掌握修饰的技巧
1、头发修饰
(1)勤于护理
剪发男士应一个月左右剪一次头发;女士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短发型,则
最长不应超过一个月。
洗发无论男女都应3天洗一次,如果是油性头发,则应1-2天洗一次。
梳理头发应当每天数次,这样有益于头发健康,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2)长短适中
男士三不:前不附额,侧不掩耳,背不及领;
女士可以留短发,但一般不理寸头。
(3)适度协调
发型的选择要与脸型、体型、年龄、职业、气质和谐统一。
长脸适合的发型:
蓬松简洁,呈优雅大波纹的长发造型,表现出女性可爱迷人之处。
要用优雅可爱的发式来缓解由于脸长而形成的严肃感。
在发型的轮廓上,要压抑顶发的丰隆,顶部应平伏,前发宜下垂,使脸部变得圆一些,同时,还要使两侧的发容量增加,以弥补脸颊欠丰满的不足。
圆脸型:
应增加发顶的高度,使脸型稍稍拉长,给人以协调、自然的美感。
在梳妆时要避免
面颊两侧的头发隆起,否则会使颧骨部位显得更宽。
宜侧分头缝,梳理垂直向下的发型,直发的纵向线条可以在视觉上减弱圆脸的宽度。
方脸型:
这种脸型的梳妆要点是以圆破方,以柔克刚。
可将头发编成发辫盘在脑后,使人们
的视觉由于线条的圆润而减弱对脸部方正线条的注意。
前额不宜留齐整的刘海,也不宜全部暴露额部,可以用不对称的刘海破掉宽直的前额边缘线,同时又可增加纵长感。
两耳边的头发不要有太大的变化,避免留齐至腮帮的直短发。
倒三角形:
在梳理时要注意扬长避短,便可达到整洁、美观、大方的效果。
适合选择侧分头缝
的不对称发式,露出饱满的前额,发梢处可略微粗乱一些,这样能将年轻女性纯情、甜美、可爱等特点直率地表现出来。
正三角形:
又称梨形脸,头顶及额部较窄,下颚部较宽。
修饰关键点:头顶及
两鬓加宽,尽量
掩盖下巴的宽度。
2、面部修饰
(1)护肤
要弄清楚自己的肤质是油性,干性,还是混合性的,再根据肤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洗
面奶清洁脸部,然后用化妆水或乳液或面霜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
平时,还可定期做一些适合自己肌肤的面膜。
篇三: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
第一章、礼仪的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概念、特点、内容以及作用。
一、概念
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敬人。
新版《辞海》注释道:①礼本谓敬神,引申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④礼物;⑤古书名。
《说文解字》道:礼,度也。
本意为法度、准则、典范
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式和仪表。
礼仪是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