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环境外交
环境外交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通过谈判、合作等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所谓环境外交,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主权国家为单位,通过政府部门和人员使用谈判、交涉、缔约等外交方式,解决和调节环境方面国际关系的所有行为,如探寻增强国际环境合作的途径,国际环境法的制定,国际环境公约的执行,解决国际环境矛盾和冲突等;二是指”利用环境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1]。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基本状况
环境外交,也称生态外交,是观察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一个新视角。

”环境外交通过国际谈判制定国际环境法规,用以规范人的环境行为;通过调整人的环境行为,来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它与传统外交相一致的是,目前的环境外交仍然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本目标和第一位原则的。

”[2]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环保,环保已经成为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并且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1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人口、自然资源和发展会议,到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再到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再度召开的十年一次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国际环境合作逐渐演化成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共同
遵循的道德标准。

除联合国召开的此类综合性全球环境会议之外,各种专门议题的全球环境会议也不断增多。

在预防全球变暖方面,从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国际社会已接连就气候变暖问题开展了十几年的磋商,虽然坎坷不断,但成果颇丰,巴厘岛气候大会的紧张激烈更预示了通向后京都时代道路的坎坷与艰难。

另外,达沃斯论坛、g8+5峰会、亚欧首脑会晤、apec会议等国际会议都把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

议题的变更反映出国际政治开始突破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能源和气候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逼近人类。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09年底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虽然各国并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率的实质性文件,但各国在保护全球环境气候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这是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环境外交方面,中国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表述了中国政府促进可持续发展
的五点基本主张,即”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合作;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八国集团与五国领导人对话会上阐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三条原则:坚持发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指导作用;牢固树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应
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表达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态度,如尽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国际环保技术的交流与转让、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积极与相关地区进行合作等。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温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做出的郑重承诺,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崛起大国的水平,但距离实现全面崛起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中国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大国崛起过程中,中国怎样应对国际社会的减排形势,树立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环境外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是我国急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环境威胁论:当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不断加剧,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呈现出来,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迅速恶化。

近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环境污染的频率逐渐增加,不时出现的污染事件严重影响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有鉴于此,国际社会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西方
媒体关于中国环境威胁论的指责不时出现。

松花江跨界污染曾一度引发俄罗斯远东地区新的反华浪潮,日本宣称中国在诸多方面扩张的证据之一就是中国的工业污染波及日本及其周边国家。

日本、韩国认为沙尘暴和酸雨是由蒙古和中国造成的,提出”中国环境公害论”。

国际媒体报道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部分国家敦促中国承担具体的减排目标,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受到诸多国家的指责。

为此,有人提出:”这在现实实践中将肯定是一种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相互利益平衡与协调的国际环境政治博弈过程,但中国作为成长中的全球性大国必须准备承担不断增加的环境责任,而这绝非仅仅是履行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义务的问题”[3]。

鉴于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国情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国际环境责任问题上的冲突构成了国际环境舞台上的主要矛盾。

尽管自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以来,各国已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达成共识,但这并不能保证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有同样的领悟和制定相同的规划。

西方大国利用一切机会来关注和督促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国际形势。

因此,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中国义不容辞国际责任。

但具体来说,环境问题对中国的挑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来自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政治。

就经济发展而言,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而生态破坏也威胁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

从国际政治上看,西方大国不断把中国的环境问题政治化和扩大化,从环境问题对奥运举办的影响,到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的合作的立场、态度乃至中国发展道路、模式产生的国际环境威胁,诸如此类的中国环境威胁论论调不断涌现。

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重申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战略选择。

因此,面对国际环境问题的立场、态度,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方式,不仅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同时是国际社会观察和评判中国的主要视角。

国家国际地位的保障以政治地位的提升为前提。

中国实现政治地位的提升,需要在融入、适应并逐步改变现有国际体系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环境问题恰好为中国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一个契机。

”作为国际社会公认负有重要政治责任的国家,我国将在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内,逐步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并在加速国内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推动这一国际性的进步事业。

”[4]
三、中国在处理环境外交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1、加强环保意识,切实做好民间环保
通过30年的不断发展,中国中央政府的环境外交机构已经比较健全和规范,但在地方政府的环境机构还不完备,准确说是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合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外部的环境保护合作还较少。

因此,应着力提高环保意识,尤其是提高企业、民间的环
保意识,加强民间环保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自觉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要大力支持致力于环保的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外交中的独特作用。

唯有持续进行环境外交,在国际环境外交舞台上争取主动权、话语权,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在国际环保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

2、不断提高环境标准,抵御”绿色壁垒”
由于中国是一个环境大国,因此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压力非常大。

近几年,国际社会开始高度关注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并且举办了多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会议。

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因此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格外受人关注。

鉴于此,我们既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要践行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切实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在履行环境公约、协议上,在承担的具体责任和任务上,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监督和审查,使具体问题落到实处,以切实履行中国对国际公约的承诺,坚持做好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标准,抵御”绿色壁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时树立良好的环境大国形象
在对外的经济交往中,尤其是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时,要特别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树立良好
形象,尽量避免给西方国家留下中国不顾环保破坏生态的借口。

尤其是在处理与非洲关系时,随着与非洲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问题,国内已经见证先发展后治理的弊端,应使非洲避免重蹈中国的覆辙。

中国在非洲项目的各个环节要重视环保问题。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说:”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缺乏环保意识,西方国家就会借机大肆制造’中国不在乎对环境的影响’之类不利于中国的舆论。

而非洲国家和老百姓也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中国是来帮助我们’或’中国只是来掠夺我们的资源,而给我们留下很多问题’。

”[2]中国政府在鼓励企业到非洲投资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与拉丁美洲、非洲国家的环境合作还有待加强
虽然目前中国的环境合作广发开展,可仍需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的范围。

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合作程度深、范围广。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合作具有更广泛基础,中国与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环境合作还有待加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签订的双边环保合作协定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而与非洲国家签订的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只有两个,与拉美国家的也只有三个。

国际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每个国家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各不相同,所以对待个别环境问题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即便是发展中国家观点也各自有别相同,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上,发展中国家就有不同的声音。

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合作,
有利于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从而促进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海滨.论中国环境外交的实践及其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8,(3).
[2]刘乃京.环境外交:国际力量互动与较量的新界面[j].国际论坛,2003,(6).
[3]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6:117.
[4]庄贵阳.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5:221.
作者简介:方晓鹏(1986-),男,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李忠华(1984-),男,山东泰安人,燕山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