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地球化学

合集下载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培训课程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培训课程

烃源岩类型
根据有机质类型、成熟度 等参数,确定烃源岩的类 型及生烃特征。
烃源岩热演化史
通过同位素分析等方法, 研究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 及其对油气生成的影响。
储层地球化学分析
储层岩石学特征
分析储层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 孔隙特征等,研究其对油气的储
集性能的影响。
储层流体性质
通过测定储层流体的组分、密度、 粘度等参数,了解其流动性能及
应用技术创新 针对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需要研发更加高效、精准的地球 化学勘探技术和分析方法。
多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地质学、物理学、数学等,以 推动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的深 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基本原理
油气成因与演化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油气成因类型
从有机物质的形成到烃类的生成,再 到油气的形成,这一过程需要数百万 年的时间。
根据成因,油气可分为有机成因和无 机成因,其中有机成因油气是最主要 的类型。
油气演化过程
随着地壳运动和温度压力的变化,油 气会经历未成熟、成熟、过成熟和生 油窗等阶段。
目的
培养学员掌握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的基 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其在油气 勘探、开发及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
培训对象与要求
对象
油气勘探、开发及研究领域的专 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高校相 关专业师生。
要求
学员需具备一定的地球化学基础 知识,具备一定的油气勘探、开 发及研究经验,能够积极参与培 训活动,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02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概述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定义
总结词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油气在地下形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
– 进行油藏地球化学描述,解决勘探问题; –划分原油族群/组群,推断源岩有机相; –确定成藏时间和期次; –示踪油气运移/充注途径、充注点,判 断卫星油藏的方位; –油藏动态监测,混采油层产能分配等。
主要理论基础
油气成藏的充注模式
源 块 充 状 注 砂 是 岩 等开 油 19 发 藏 87 的 的 逆 充 首过 注 先程 模 建。 式立 单 油
焦油席与石油柱来自同一油源,形成于高渗透率油层, 沿地质界面 (油水界面、泥质隔层)分布,导致沥青质 沉淀的原因为:

• • • • • •
重力分异~脱沥青作用 气体注入脱沥青作用 原油混合作用 压力下降引起原油沉淀沥青质 油藏内部原油的成熟作用(石油的热降解作用) 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
NSO化合物(
原油族群在油气运移、充注研究中的应用
原油族群/组群的划分
• 原油族群 (Oil population):具有相同或 相似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相同源岩有机相, 来自同一烃源灶,应属于同一油气系统的原 油 • 原油组群 (Oil family): 同一族群的原油, 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次生演化(如成熟作用、 运移效应、生物降解作用等),可进一步分 异为不同的组群。 • 一般也可以先划分组群,然后在组群的基础 上,进一步划分族群。
油藏流体混合机理( England和Mackenzie,1989)
•油藏一旦注满,石油柱/含油区(oil leg)
将以低速度进行物质重新分配,逐步建立 油藏流体力学上和化学上的平衡 •分子扩散作用/密度驱动的混合作用,或二 者的综合作用是引起油藏内部发生混合作 用的主要机制
• 分子扩散
–单个石油柱垂向上,扩散过程在地质时 间上是快速进行的:100m的高度范围,在 1Ma内可建立起重力分异的浓度梯度 –一个大油田含油区内横向上,扩散过程 在地质时间上是缓慢的:化学成分的非均 质性(浓度梯度)可维持几十Ma

莫北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莫北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构 造型 油 气藏 ; 层 主要 为 三 角洲 前 缘亚 相 的 储
河 1坝 、 : 水下分 流河 道砂 质沉 积物 , 3 岩性 为 中粗 粒 长石 岩 屑砂岩 和 岩 屑 砂岩 ; 隙 类 型主 要 以粒 间 孔 孔和 粒间溶孔 为主 , 并见基 质溶孔 和粒 内溶孔 , 孔 隙 连 通性较好 _。 l J
第 3学研 究
・0 3 1・

¨芝

I _



2 50
2 0O
I0 5
l 0 0
50
距夸 时 l 目 Ma
囤 1 盆地 腹部 吉地 温地质模式
F g 1 T eg o gcl d l f a o e ea uei ecn r fJ n g rb s i. h e l i o a mo e o l t p e mp rt r t t o u g a a i n h e e n
( 周 中 毅 、 长 毒 , 9  ̄ 据 潘 39 )



[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二 二二二二 二 二二 二=二二Ⅱ
[二 二 二] 二
距夸 时 间 / Ma
囤 2 奠北油 田油气藏埋藏史 圈
Fg 2 T eiutaino h la d g srsr 0rb r dhsoy i h o e i f l i. h lsr t ft eol n a e ev ' u e it r t eM b iol i d l o i n e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3 期
成 都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 L OF C ̄ GDU UNI VERS TY I OF TEC I ENOLOGY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一、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原油的化学性质国外公认的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特征是:高硫(> 1.0 %), 低API度(20~30),Pr/Ph<1.0,Ph/nC18>1.0,偶碳优势CPI<1.02、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①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单峰态,②广泛检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和C21~C45规则和不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③规则甾烷以C29甾烷占优势,一般占40%~60④C31~C35升藿烷系列相对较发育,且明显受盐度控制。

⑤伽马蜡烷为常见的非藿烷骨架型五环三萜烷。

⑥三环萜烷含量较高二、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原油的性质:原油普遍高含蜡,硫酸盐含量低,具有低钒/镍比(一般小于1)的特点2、原油的烃类族组成:原油的烃类族组成以烷烃为主,环烷烃次之,芳香烃较少,多属石蜡基原基。

3、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①饱和烃馏分检测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并有丰富的甾烷、萜烷类化合物甾烷类生要由C27~C29甾烷、重排甾烷及4-甲基甾烷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

甾类化合物主要为藻类生源产物,但C29甾烷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

在陆相原油中,C29甾烷明显高于C27甾烷②芳烃馏分陆相原油芳经馏分中含有丰富的芳构化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类型有:芳构化倍半萜类与二萜类:前者只检测出卡达烯,后者仅见惹烯和海松烯,属被子植物树脂生源完全芳构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芳构化三环萜烷:主要包括m/z181 及m/z209的两个C24~C26二芳三环萜烷和m/z205的C26 ~C28三芳三环萜烷.芳构化三环萜烷是常规三环萜烷芳构化的产物,属于细菌、藻类生源,但它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常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芳构化三萜类:主要是陆生被子植物生源的奥利烷、乌散烷及羽扇烷芳构化的产物,也有微量细菌生源的芳构化藿烷。

它们大都是在酸性氧化作用较强的湖相沉积中形成的,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苯并藿烷:指示细菌生源,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在煤系地层及湖相腐殖—偏腐殖泥岩中分布较广泛。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评价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评价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评价千百年来,原油是人们一直追求的宝藏之一。

原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能源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原油在能源、化工、医药、食品和其他工业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如何评价原油资源。

1. 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是由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包括烷烃、芳香烃、环烷烃等。

在地球表层或沉积岩层中变质和生物作用的结果,大部分原油都是在沉积盆地的海床沉积物中形成的。

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有机物发生物化作用,形成油气。

原油的颜色、密度、粘度和腐蚀性质等特征取决于成分、来源和化学特性。

1.1 成分原油中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和一些硫、氧和氮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占据原油的绝大部分,包括直链和分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非碳氢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的分布和比例会影响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2 来源根据来源,原油可以分为生物油和岩浆油。

生物油是由化石燃料、生物质和生物残骸等有机物质经历了数千万年的沉积和分解形成的。

岩浆油是由地壳中的一些热液和地热能够将碳氢化合物分解产生的。

1.3 化学特性原油的化学特性包括密度、粘度、黏度、腐蚀性、燃点和含硫量等。

原油中的硫化物会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并导致大气中的酸雨和水体的污染。

2. 原油资源评价原油异质性很大,您需要评价资源以了解其抽取成本和质量。

资源评价是指通过动态模拟、油藏地质性能和储量估算等方法,来评估油藏的可开发性、潜力、质量和其他信息的工作。

资源评价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和投资决策。

2.1 资源评价方法资源评价方法包括实验室测试、实地考察、地质模拟和生产数据分析等。

实验室测试可以通过研究原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来确定其质量和适用用途。

实地考察是通过采样和地质考察等方法来收集油田地质信息。

地质模拟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来预测资源和生产情况。

生产数据分析是通过负载量和采油率等生产数据来评估油藏的开发潜力。

油藏地球化学描述

油藏地球化学描述

含 氮 化 合 物 的 成 因
含氮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在咔唑系列化合物中,因为吡 咯环中的N-H基团可以和其他极性 基团形成氢键,所以可被强烈地吸 附在矿物表面和固相有机物质上, 从而阻碍咔唑类的运移。
如果1,8位置的氢原子被烷基 取代,那么咔唑中的N-H基团将被 有效的遮蔽,使其形成氢键的能力 下降,使运移能力相对增加,因此 称1,8-二甲基咔唑为遮蔽型化合 物。1,8中一个碳位上有取代基的 称为部分屏蔽形异构体,两个碳为 均无取代基的称为裸露形异构体。 裸露形异构体运移最困难,屏蔽形 异构体相比最容易。
(4)全油田广泛具有低渗透率时,密度驱动 的混合作用在地质学上是缓慢的。
油藏混合作用的数量级估算在对来自油藏不同部 分的流体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时具有重要意义。
A
1
34 2
B
1 234
C
1 23 4
深度
深度
深度
密度驱
密度
垂向扩散
密度
动翻转
密度
深度
深度
深度
密度
密度
密度
时间推移
1
4
油藏内混合过程对石油组分和密度的影响
石油组成的混合作用主要包括热对流混合 作用、密度驱动混合作用和扩散作用。
(1)密度驱动混合作用
由于从源岩中生成的、具有不同成熟度的石油不断 地向油藏注入,造成油藏内石油的密度在纵向上和横向 上均存在差异。
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必将产生 流体对流混合现象。影响密度混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3 2
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1.研究内容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包括三方面内容: 油藏流体地球化学剖析,建立油藏地球化学三维 结构模型; 油藏流体非均质性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界定流 体流动屏障,划分流体分隔单元; 确定流体非均质性成因类型,探讨其成因机理。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油田化学知识点总结

油田化学知识点总结

油田化学知识点总结1. 原油的组成和特性原油是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主要由碳和氢构成,同时还包含少量的硫、氧、氮和金属元素。

原油的特性包括密度、粘度、凝点、闪点、硫含量等,这些特性对原油的开采、运输和加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油藏地质和油藏流体油藏地质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包括油藏构造、沉积环境、孔隙结构、渗透率等方面的知识。

油藏流体则包括原油、天然气和水,它们的组成、性质和运移规律对油田的开发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油田水处理油田开采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水,其中包括地层水、采出水、注水等。

这些水中含有各种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和微生物,需要通过水处理工艺进行处理,以满足生产和环保的要求。

4. 油藏采收工艺油藏采收工艺包括常规采油、压裂、水驱、气驱等各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和优缺点。

了解不同的采收工艺对于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案非常重要。

5. 油品加工原油经过加工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包括天然气、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等。

不同炼油工艺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的产品,了解加工工艺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非常重要。

6. 油田环境保护油田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

需要通过环保工艺和措施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 油田化学品油田化学品主要包括各种助剂和添加剂,用于改善采收工艺、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

这些化学品包括表面活性剂、缓蚀剂、脱水剂、防蜡剂等,对于油田的生产和运行都起着重要作用。

8. 油田储运原油和炼油产品需要进行储存和运输,这涉及到储罐、管道、船舶、铁路、公路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储运技术对于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运输非常重要。

上述是油田化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油田化学作为涉及化学、地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的技术能力。

在未来的油田开发和生产中,需要进一步深化油田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地球化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循环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石油勘探中,地球化学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藏的类型、评估石油资源和预测油田的开发潜力。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分析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沉积岩中的有机质,确定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和有机质类型等参数,从而判断沉积岩中是否具有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力。

通过对有机质的热解实验和热模拟实验,可以评估油源岩的成熟度,进一步推测石油的生成和运移过程。

二、地球化学勘探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土壤、岩石、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等不同介质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示踪物,帮助确定潜在的油气藏。

通过研究这些示踪物的组合和特征,可以找到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区域,指导勘探人员开展准确的勘探工作。

三、地球化学技术在油藏评价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研究油藏中的岩石、矿物和流体等样品,了解油藏的物理性质、化学特征和地质背景,对油藏进行评价和描述。

通过分析油藏样品中不同石油组分的比例和性质,可以判断石油的类型、质量和资源量,为石油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四、地球化学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石油田中的油气示踪物和地层水的化学组成,了解石油田的产油机理、油藏补给方式和储量分布规律,为油田的有效开发和提高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调查地下水对油气开发的影响和石油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地球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不断深入,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地下水、土壤、沉积物和大气等介质中的石油污染物,了解石油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为石油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地球化学技术在石油勘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勘探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油藏评价和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地球化学技术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新技术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新技术

一、棒薄层-火焰离子化 色谱分析(TLC-FID)
仪器特点
日本生产的雅特隆( Iatroscan)TH—10 MK 型及雅特隆(Iatroscan)MK—5型 装 备 有 火 焰 离 子 检 测 器 ( FID ) , 并 与 Peerkin—Elmer LCI—100 型 积 分 仪 连 接 (Karlsen和Larter,1991) 色谱棒有二氧化硅棒( Chromarod-S, 孔径 60 , 颗 粒 大 小 5m) 和 氧 化 铝 棒 (Chromarod-A)。
0.040 0.302 0.119 0.062 0.084
0.071 0.727 0.220 0.164 0.135
0.272 4.201 0.853 0.826 0.529
不同成因或沉积环境的原油,在色谱 分析所得的化合物组成和含量上一定存 在差异。这种差异即称为“色谱指纹”, 利用这些指纹的差异可判断油层的连续 性及混采油层中各单层产量的贡献。
C26 C17
C35
0
20
40
60
80
原油色谱指纹
研究程序
先通过标准化程序确定石油整体性质(API、含硫量和碳 同位素组成);再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离石油中的 饱和烃、芳香烃、极性组分和沥青质,对原油及各个组分 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或者对岩样进行热抽提—气相色谱或热 抽提—气相色谱—质谱对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在确认化 合物组成、结构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从气相色谱图上 固定选择一批配对的相关烃类,计算每对化合物的相对组 成(采用相邻的或相隔近的峰计算峰高比率);采用极座 标方式,绘成表征气相色谱指纹分布的星状图,可用来区 分 原 油 族 群 , 辩 别 油 藏 流 体 的 连 通 性 ( Kaufman 等 , 1990)。研究表明,用气相色谱指纹技术确定油层连通性 是成功的,尤其在应用传统的方法(如地层压力测试、测 井和示踪剂)有困难时(Hwang等,1994)。

2011 第十七章 油藏地球化学

2011 第十七章 油藏地球化学
通常用(K)值将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 (K)>100×10-3μm2,属极好储层; (K)=100-10×10-3μm2,属好储层; (K)<10×10-3μm2,属差储层。 储层性能越好,密度驱动混合作用所需要时间越短。
3、扩散混合作用
分子扩散是试图研究油藏范围内的热力学平衡 的另一种物质传递机理。与上文中讨论的对流运动相 反,扩散是分子间自由运动而引起的微观现象。
四、焦油席的形成机理
焦油席(Tar mat)是指具有明显界定范围的富 沥青质的石油带,是在不同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石 油中沥青质相对富集的结果。
其化学组成的主要特征是沥青质的含量高,而 烃类组分极低,常不具有流动性,因而是油层中的不 可开采部分,可用棒色谱的分析快速方法进行鉴定和 识别。由于焦油席的成因特征,在石油柱内常成为流 体的流动屏障。在油藏开发方面,区域范围内焦油席 的识别和预测有利于油藏开发方案的调整。
二、油田(油藏)流体的混合作用
1、热对流混合作用
就地质时间而言,由地温梯度变化引起的热对 流作用对储层石油组分的非均质性影响甚微。
2、密度驱动混合作用 随着渐进性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不断向储层 注入,储层内石油密度在纵向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用气油比(GOR)来表征:GOR比值越 高,则地下烃类流体密度越低,反之则相反。显然地 下烃类因密度的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必将产生流 体对流混合。
像Schowalter(1979)指出的那样,由下式可以求出盖 层或封闭层所能支撑的最大石油高度:
油田(油藏)的充注作用过程,理想的概念模 型是:形成油藏的圈闭捕获的是某烃源岩层不同生烃 地质时期形成的油气。烃源岩后期生成的石油通过注 入点到达圈闭的同一侧后,它将如同一系列“波阵面” 那样向圈闭内部推进 在横向上和垂向上 取代先期生成的石 油,结果使先期注 入的成熟度较低的 原油相对远离油源 区。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位素 值都较 低 , 基本 与塔 河 油 区奥 陶系 原 油 、 化 建
厂鹰 山组 油 苗 相 接 近 。与 烃 源 岩 的 碳 同位 素 对
起 基本 处 于生 烃 停 滞 状 态 , 马拉 雅 期 则 是 麦 盖 喜 提斜坡 区及塔 西 南坳 陷区另 一重要 的生烃 期 。
运 用包裹 体 温 度 法 确定 油气 的成 藏 期 次 , 是 相 对 比较可信 的方 法 之一 [ 。该 方 法 主要 是 运 6
黄绿色
蓝 绿 色
> 0. 2oO
47 4 9 6 .0
47 8 8

裂缝充填方解石
未见烃类包裹体 , 见少量黑褐色沥青
6 0
裂缝充填 方解石
含C2 O 油
5 1 ~O
3 6 ~
3 . ~4 . 12 67
4 0

l 8 7~1 2 3 1. 2 . 105 2 .



黄 色
1 2
16 8~12 3 5. 6 . 19 5 5 5

蓝 绿 色 蓝 绿 色
孔 洞 充填 方 解 石


> o. 2oO
孔洞充填方解石
孔 洞 充填 方 解 石
47 2 6



1 ~O 2 2
5~1 5
3 6 ~
期 形成 的裂 缝 和孔 洞捕 获 蓝绿 色一蓝 白色烃类 包
油 表现 为演 化 程 度 较 高 的 轻 质 油 , 少 有 两 期 充 至
注; 生物 标志 化 合 物 及 碳 同位 素 组 成 特 征 对 比显 示, 巴什 托油 田原 油主要 来 源 于寒 武 系烃 源 岩 , 而 与石炭 系烃 源无亲缘 关 系 。

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化学成分、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在油气勘探中,地球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分析地球内外部不同环境中的元素、同位素和有机化合物等信息,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分析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并探讨其重要性。

一、地球化学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基本原理地球化学应用于油气勘探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研究地球内外部不同环境中的元素、同位素和有机物等特征,来揭示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可以获取油气藏的来源、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等重要信息,从而指导油气勘探地质工作。

二、1. 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中常用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油气藏的来源和流体组成。

通过分析油气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油气来自特定沉积环境,判断油气藏类型和地质年代,进而指导油气勘探地质工作。

2. 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含有机物的岩石和地球表层沉积物。

通过分析有机质的组成、成熟度和来源等特征,可以评估有机质丰度、烃类类型和烃源岩的潜力,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和分馏过程。

通过分析油气样品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判断油气的源岩类型和成因,揭示油气形成、运移和沉积过程,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线索和指导。

4.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是指基于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开展的专门的地质勘探活动。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地球化学勘探地质地球化学探矿、地球化学勘探地质地球化学工程测量等。

通过采集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样品特征,可以评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和油气藏分布等,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可以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帮助勘探人员更准确地确定油气藏的位置、规模和品质,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勘探效率。

利用油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划分含油气系统

利用油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划分含油气系统
( 立 荣 , 0 0) 烃 源 岩 特 征 的 相 似 性 增 加 了 油 源 对 比 的 难 度 。 鉴 于 此 , 源 对 比 必 须 在 窦 20 , 油 综 合 地 质 和 地 球 化 学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究 油 一 岩 之 间 的 成 因 关 系 ( o e , 9 7) 在 勘 探 实 研 Jn s 1 8 。 践 中 , 时 缺 乏 成 熟 烃 源 岩 样 品 , 给 油 源 对 比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困 难 和 不 确 定 性 。 本 文 试 图 有 也 通 过 中 非 中 部 苏 丹 Mu a l g d盆 地 N g r u aa坳 陷 的 含 油 气 系 统 研 究 来 阐 述 综 合 应 用 地 质 和 地
( ) 源 岩 特 征 本 区 块 以 前 的 操 作 者 C ern公 司 曾 通 过 大 量 生 油 岩 、 油 样 品 的 2烃 hvo 原
维普资讯
地 质 科 学
20 年 02 1 0 月
CHI NES J E OURNAL OF GEOLOGY
利 用 油 藏 地 质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综 合 划 分 含 油 气 系 统
窦 立 荣 程 顶 胜 张 志 伟
( 国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北 京 10 8 ) 中 00 3
经 历 了 早 白 垩 世 、 白 垩 世 、 三 . 四 纪 3 个 裂 谷 发 育 阶 段 ( are d, 9 8 Mc ru t 晚 第 第 F i a 1 8 ; Hag e e h
a . 19 ; 秀 林 等 ,0 0 。 结 合 地 震 和 钻 井 资 料 , 测 白 垩 系 沉 积 岩 厚 达 60 0 m 以 上 。 1 ,9 2 王 20 ) 推 0 含 油 气 层 系 为 白 垩 系 ,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4个 ( ) : b a r 自 群 组 A u G ba组 、 et B ni u组 、 a r 和 D 群 A a 组 。 中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集 团 公 司 自 19 ml 9 6年 获 得 苏 丹 六 区 块 的 勘 探 许 可 证 后 , 本 坳 对

惠州26-2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惠州26-2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 化学描述 成为现 实 。 通过 该技 术 , 人们 更深 刻地理
本 文采 用油藏地 球化 学技 术 , 分析 了HZ 2 6 - 2 -1 A
解 了油藏 中的 两个非 均 质性 ,即储 层的非 均质性 和流 井珠海 组和珠 江组 井壁取 心储 层样 品 5 7 个 。分析 内容 体 的非均 质性 ,更准 确地观 察 与判断 到 了许 多横 隔于 包括岩 样抽提 物绝 对含量 、 族 组成 、 岩石热 解 、 饱和烃
取心深度( m)
2 l 0 7 . 5
E OM( 1 0 )
6 2 8
E 0M/ T0C
9 . 1
S a t / Ar o
1 . 5
NOS ( %)
2 2 . 3
As p ( %)
2 1 . 9
地化录井解释
水 层
2 2 l 1 . 0 2 2 l 8 . 0 2 2 2 3 . 0
储 层之 间的沥 青垫【 2 1 。 色谱分 析 , 并 对重 注入 史是 一项 非常 有价 值的研 究 工作 。 当石 该 井油藏地 球化 学剖 面 ,分析 了该 油藏 垂向 上的非 均 6 洼 陷发 育史 油 注入 储层之 后 ,石 油储 层 内的地球 化学 作用 诸如混 质性 、原 油成 因及次生 变化 。结 合惠州 2 源 作用 、 生 物降 解作用 、 水 洗作用 和蒸 发分馏作 用等 控 和沉 积史 、 惠州2 6 - 2圈闭和 油藏 等资料 , 根据 HZ 2 6 - 制 石油在 储层空 间上的 非均 质性 。 利用 储层 中包裹体 、 2 —1 A井和 HZ 2 6 -3 -1 井D S T测 试原 油 中生 物标志 化 残 余烃 和储 层石油 的总体 组成 和生物 标志 物分 子的 组 合物 组成特 征 , 综 合分析 了该 区油气 的充注 历史 , 探 讨 成特 征 , 结合 成岩 史 、 流体 史 、 热 演化 史和油藏 地 质资 了惠 1 2 6 -2 南部 断裂和 周边断 裂在不 同地 质时期 的封 料等 ,研 究油藏 的石油群 族 、可 能烃 源灶 、次 生变 化 、 闭性 与开 启性 。 油 气运移 方 向、 充注历 史及断 层的封 闭性与 开启性等 。 惠, k l l 2 6 - 2 -1 A ( HZ 2 6 —2 —1 A)工业油 流井的 成 功 钻探 ,标 志着 惠州 2 6 -2 油 田的发现 。惠 州 2 6 - 2油

油藏地球化学中TLC-FID族组分定量方法探讨及初步应用

油藏地球化学中TLC-FID族组分定量方法探讨及初步应用

薄层 色谱一 火焰 离子 检测 ( C F D TL - I )技 术 ( 称棒 色谱 ) 俗 ,广泛 应用 于 医药 、食 品 、生物学 、环境
以及 石 油 化 学 等 方 面口 ] 0世 纪 8 ,2 O年 代 引 入 地 球 化 学 领 域 , 主 要 应 用 于 快 速 分 析 原 油 与 源 岩 抽 提 物
的族组 分[ 。由于棒色谱 受 空气温 度 、湿 度等 环境 因素影 响较 大 ,与 常规柱 层析 可 比性 较差 ,限制 了其 4 ] 在有 机地 球化学 方 面的应 用 [ ] 4 。随着 油 藏 地球 化 学 的 发展 ,需 要 快 速 大量 分 析 原 油 及氯 仿 沥 青 “ A” 的族 组成 ,由于 棒色谱 扫描 速度快 ,操 作简 单 ,有 利于进 行数 据统计 分析 ,因而受 到广泛 重视 ,并成 为
油 藏 地 球 化 学 中 T C F D 族 组 分 定 量 方 法 探 讨 L -I 及 初 步 应 用
木 蕾 中 石 大 北 ) 球 学 院 生 蛋 I 国 油 学(京 地 科 学 / 、 中 石 大 北 ) 气 源 探 国 重 实 室 北 2 国 油 学(京 油 资 与 测 家 点 验 , 京1 4 09 2 J
[ 要 ] 采 用 两种 标 样 方 法 对 新 站 地 区原 油 与 氯 仿 沥 青 “ 摘 A” 样 品 族 组 分 进 行 了薄 层 色 谱 一 焰 离 子 检 测 火
( L - I ) 定 量 分 析 ,分 析 了两 种标 样 方 法 的 差 异 , 并 与经 典 的柱 层 析 硅 胶一 化 铝 法 ( 色 谱 )进 行 对 T C FD 氧 柱 比, 结 合 研 究 区地 质特 征探 讨 了其 初 步应 用 。 结 果 表 明 ,标 样 2法 与经 典 方 法 更 为 接 近 ,标 样 1法 存 在 一

10第八章-油藏地化应用解析

10第八章-油藏地化应用解析

重质组分倾 向于残留在 储层中
棒色谱
三、油气运聚成藏史研究
成藏石油在组成上往往具有非均质性, England 等 ( 1987 ) 以 及 England 和 Mackenzie ( 1989 ) 提 出 , 油 藏 内 部 诸 如 气 油比和生物标志物比值之类石油成分参数的 变化,可以解释为由于油藏石油充注聚集期 间继承性保留的油源相和成熟度的差异所致。
(1)抽提沥青热解
A性量表子酪质P明化较I根含量的:合高S降量极增1许物。为解有性大多的S挥产1很化而原与烃发物好合增油原性类中的大物油,的,的相,的、的尤其S关而原更A2其含峰P性S油轻量是I,2则值,,的在低且代的因热烃低AS表相2P此类解A峰I来关P、可馏的与I源性值分含根S原2于(的,有峰据油高图原其大类油中分油8含量似藏的-3子中量于高沥沥-1含随极青干青分3) 热密度解S1(产的C物相le中对m的大enSt小1z和,可S1用29的7于9相)预对。测大原小油推的测密对度应,原油的 S1<450mg/g,则原油API<14, S1>450mg/g,则原油API>14,为可产油。
(3)根据油田水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 体流动屏障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可以为井内确定 潜在流动屏障提供重要的信息。在水层和油层内, 残余盐分析(RSA)87Sr/86Sr突变通常表明油层间存 在流动混合的屏障。因此,RSA可提供一种预测流体 流动屏障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判别横向上分隔层, 无论在含油区还是在含水区都是可能的(Smalley等, 1992,1995)。
原油密度与全岩热解S1/S2的关系 (Baskin等,1993)
第四节 资源量估算方法
❖ 在油气远景评价工作中,过去主要是定性地评价盆地 生油潜力的大小,而估价盆地生油潜能的定量方法,目 前正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 ❖生油量计算影响因素多,所以方法也多,各种方法在 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陷和不足。 基本上可归纳为:

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含 量 较 低 , 和 烃含 量较 低 , 烃 、 烃 含量 较 高 , 重 烃 ∑C / : 比值 较 低 。固 体碳 同位 素值 具 有 明 显 的二 分 饱 芳 非 轻 z ∑C - +
特 征 , 围 分 别 为 一2 .% 一一2 . % 和 一2 .‰ 一 8 8 o 反 映 古 油 藏油 气 聚 集 成 藏 至 少有 两 期 , 别来 源 于 范 67 o 56 o 91 2.% , 分 不 同有 机 质 类 型 的母 岩 。 据 生 物 标 志化 合 物 、 1 及 单 体烃 同位 素 对 比分 析 , 为 沥 青分 别 来 源 于 下 寒 武统 黑 色 根 占] C 认

h doab n n dl t so y rcro ,a W r i f∑C l O ao 2 /∑c .T esl abni t i c m oio shv i d ir ui 2 r h o dc o oo c o p sin aeab i r s p t m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s b t n l t i o
pat r t her g sfo 一2 7 o 一2 6 a d fo te n wi t a e r m h n 6. %0t 5. ‰ n r m 一2 9.1 t 一2 8 .i d c tn tla tt t g s ‰ o 8. %0 n i ai g a e s wo sa e 0 i— a c u lto ft e p e —e e or n h y r c r o y c me fo d fe e ts u c o k .Ba e n fo lg sa c mu ain o a o r s r i,a d t eh d o a b nsma o r m ifr n o r er c s h l v sd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地球化学》读书报告油气水层的地球化学识别姓名:周道琛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号:131080289班级:研1305第一章概述1.1研究内容及意义测井解释是油气层识别最常用方法,它是依据储层流体物理性质差异解释油气水层。

由于测井解释受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桨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一些低阻油气层及气层和凝析气层时,常常出现偏差,油气水界面也难以确定。

地球化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储层残留烃的化学性质识别油、气水层,它不受储层岩石成分及储层流体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弥补测井解释方法的不足,为油气水层的识别提供一种新方法。

文章详细研究油层、凝析气层及水层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层、气层和水层的抽提物含量、荧光强度与荧光分布以及储层烃的碳数分布完全不同,可用来识别油气水层。

1.2特点和发展历史地球化学方法可弥补测井解释方法的不足,它根据储层岩石抽提物的化学性质(碳数分布)直接识别油、气水层,避开储层岩石成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烃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油气水层识别的好方法。

众所周知,油、气水储层烃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可根据储层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识别油气水层。

Maness等(1977)曾用储层热解烃的色谱特征识别油气水层;B!skinDK和Hunag等(1995)〔2〕用储层烃饱和烃色谱识别油气水层,指出油层、气层及水层抽提物碳数分布明显不同,并成功地用来识别美国海湾油田和尼日利亚等油田油气水层及油气水界面。

本文拟用储层烃地球化学特征识别油气水层。

研究表明,油、气水储层烃含量、储层荧光强度及烃类的碳数分布明显不同,可用来识别油气水层,确定油气水界面。

油气水层解释评价是油田勘探开发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钻一口井,地质家们就想知道,它有多少个含油气储层,含油气性怎么样,产油产气性怎么样,能产出多少液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是什么,有多少,产液性,产出量”,油气水层解释工作就是要解答这些问题的。

油气水层解释又可分为测井解释、录井解释、综合解释等,国际上的惯例是以测井解释为核心,在解释中参考和应用录井现场资料,也称之为测井综合解释或综合解释。

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大多数油田都采用这种模式。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主要是用于生油岩的评价以及原油的地球化学分析,在各大院校及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完成该项分析工作,为石油地质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检验等提供服务。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了储层岩石热解色谱分析技术,法国石油研究院Tissot和 Espitalie 等人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 Rock-Eval 仪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该项技术引入此行业,并由此衍生出了地球化学方法。

我国在1988年研制出国产的岩石地化热解色谱仪,并在胜利、南阳、大庆、辽河等油田开始试验应用,在排除泥浆有机添加剂对油气显示识别的影响、轻质油层及时发现等方面见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储层岩石热解分析仪已发展到第七代。

由于国际大公司并不提供油气水层解释评价服务,地化方法在油水层评价中的应用技术开发主要是靠国内各油田专家们的努力探索。

多年来,李玉桓、郎东升(1999)等在地化评价技术的理论研究、试验探索以及方法建立与检验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完善了地化分析流程、分析操作标准,建立评价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

郎东升等在大庆油田轻质油层中的试验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章典型研究实例介绍以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为例,介绍了最近在该区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判别油气水层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3.1 油气水层地球化学识别常见参数油气水产层类型不同,反映了储集层含油气丰度的差异,因此,对于地球化学响应,应着重考察能够反映储集层含油气丰度的指标参数。

前人研究认为,不同地区、不同油藏油气层的荧光和地化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其评价标准也有所差异。

基于准噶尔盆地55口井含油气性评价的分析总结,制订了全盆地油气水层识别的参考标准(表1)。

由于不同地区成藏地球化学背景的差异,表1中所列参考标准在具体地区进行应用时需要注意差异性。

以氯仿沥青A含量为例,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产层的研究,提出油层、凝析气层、含气水层、水层,氯仿沥青A的含量分别介于0.132 6%~0.233 4% 、0.106 2%~0.169 0%、0.053 9%~0.106 1%、0.013 9%~0.078 1%。

对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的研究表明,油层岩心的氯仿沥青A含量通常要大于1.0%,而非油层岩心的氯仿沥青A含量均低于1.0%,为0.4%~1.0%.此外,当氯仿沥青A含量低于0.6%时,储集层中通常不含油(水层和干层),其中,水层是0.01%~0.4%,干层小于0.01%(图1)。

这种变化趋势与前人在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总体一致,但具体指标仍有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气层岩心的氯仿沥青A含量一般很低,如1块气层样品(基003 井,2915.9 m,J1s12),其氯仿沥青A含量仅38.32×10-6,这说明氯仿沥青A 含量主要反映的是储集层中油的丰度,这与镜下显微观测一致,要在气层的判识中加以注意。

在应用岩心分析结果评价油气产层类型之前,要注意确认其代表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判识过程中,还一定要首先详细了解油气运移成藏过程,然后参考表1中的标准进行综合判识。

3.2 油气水层地球化学识别新参数的探索实际上,油气在地层中与岩石及水发生着复杂的有机—无机化学作用,因此,识别油气水层,不仅要用过去通常使用的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还可以应用无机地球化学方法。

据此,提出了2项新的识别参数。

(1)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是指含油包裹体的矿物颗粒数目占总矿物颗粒数目的比例,为Eadington等首次提出,他们通过对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一些油气田资料的分析,认为可用GOI参数来反映储集层含油饱和度:油层、运移通道和水层的GOI 指数分别为大于5%、1%~5%、小于1%.国内的情况类似。

但到目前为止,未有关于具体含油气盆地不同油气水产层GOI指数判识指标的建立。

本次工作获得的33组GOI分析数据为0.025%~17.8%.取每组GOI分析数据中的最高值作图(图1),GOI数据主要分布在1%~10%.并且,GOI数据的变化与产层类型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从干层—水层—油水同层—油层,其每组GOI数据的最高值分别为小于6%、6%~7%、7%~11%和大于11%.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GOI数据与储集层含油气丰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并且从干层样品中GOI 数据最高值(6%)来看,GOI等于6%可能是判断本区油源流体影响与否的重要参照标准。

储集层含油气丰度的强弱可以反映在包裹体的GOI组成上,这也说明油气包裹体的形成与储集层含油气丰度有密切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对气层来说,GOI值较低,小于1%,说明在仅有天然气充注时,油包裹体难于形成。

(2)储集层成岩方解石Mn的丰度受油气流体的影响,储集层处在一种酸性流体介质中,因此,储集层中的方解石和长石类弱碱性矿物易被溶蚀。

因此,这类矿物的溶蚀程度可作为储集层的含油气丰度。

尤其是方解石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对原油性质几乎无选择性,因而它能较客观地反映原油的充注信息,可用来研究油气充注和储集层的含油气丰度。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的结果表明,Fe和Mg的丰度与油气产层类型之间不存在相关联性,但Mn的丰度与油气产层类型之间却表现出了较好的线性关系。

从干层—水层—油水同层—油层,Mn含量的平均值和最高值依次升高。

从干层样品的最高值0.98%来看,MnO 含量1.0%也许可以作为判断油源流体影响与否的参考标准,而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样品的MnO含量平均值一般要分别为高于2.5%、1.5%~2.0%、1.0%~1.5%(图2)。

随储集层含油气丰度变化,原油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会相应升高或降低,进而通过烃-水-岩相互作用从原油转移到成岩方解石中,因而方解石中的元素丰度也会升高或降低,这就是典型元素Mn的丰度与油气产层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原因。

此外若储集层含油气丰度存在差异,则其碳酸盐岩矿物中生物成因碳与非生物成因碳的来源与贡献会出现差异,其同位素,特别是碳同位素相应地会有所体现。

当含油气丰度较高时,生物成因碳的比例相对升高,会造成碳同位素偏负,反之会偏高。

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会有相当数量的有机酸和多种类型的气体产生,包括CO2和H2S等,这些气体排放到地层中后会改变地层水的组分和化学性质,使地层流体pH值降低而变为酸性,并对矿物产生溶蚀作用,影响到矿物组合特征。

因此,储集层的矿物组合常与油气水层的类型有关。

上述2种潜在的无机地化响应指标,值得一步深入研究。

3.3 天然气(凝析油)层识别天然气(凝析油,密度小于0.80 g/cm3)层的识别是油气水层地球化学识别领域的一个难点。

对于气层和凝析油层,如果没有液态烃类充注,则难以发生烃-水-矿物的有机—无机反应,同时岩心在取样后,烃类散失严重,因此在表1所列的各项指标中,通常表现出干层或水层的特征。

如果有液态烃类的话,则在有机地化的识别中类似于油层,很难识别出气组分。

在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气层、气水层岩心的油气显示级别总体不高,多为荧光级,氯仿沥青A含量相对较低(<0.5%)。

凝析油层岩心的油气显示级别都是荧光级,氯仿沥青A含量小于0.3%。

因此,这给判识带来了不确定性。

作者试图通过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手段来寻求新的识别指标。

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性质的反应相对灵敏。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该区原油的碳同位素总体变化小于3‰,未有大的差异,所以,重点讨论生物标志物特征。

经对比分析发现,三环萜烷的分布形态可用来较好的判识气层、凝析—轻质油层。

以陆西地区浅层为例(图3),气层、轻质油层的三环萜烷C20、C21、C23主要呈下降型和山峰型分布,且C20丰度高于C23丰度;而油气层和重质油层则主要呈上升型和山峰型分布,并且这种山峰型的分布与气层和轻质油层的山峰型有所不同,即C20丰度低于C23丰度。

因此,图3中可较好地将气层、轻质油层与油气层和重质油层区分开来。

此外,对于气层,其典型特征是三环萜烷相对五环三萜烷丰度很高(两者主峰比值通常大于 2.0),这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油气层。

三环萜烷C20、C21、C23的相对丰度反映了有机质的生源组成特征。

对于陆西地区来说,山峰型和上升型的C20、C21、C23分布形式分别代表下乌尔禾组和风城组原油有机质特征。

据此,气层和轻质油层中的原油可能主要来自于下乌尔禾组原油的贡献,而随油质变重,其中风城组原油的贡献逐渐增大。

由此,C23相对C20的丰度逐渐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