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余秋雨《道士塔》原文.doc
道士塔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原文】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一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
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
只见塔心是一个木,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
夕阳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
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王圆箓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杂互溶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
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
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
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
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
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
这些记述的语气都很平静,但我每次读到,脑海里也总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一直晃动着那些草刷和铁。
“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余秋雨道士塔
余秋雨道士塔第一篇:余秋雨道士塔“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辨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
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
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
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
(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对当代散文的超越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
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
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
……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
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
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道士塔实用版 绝对精美!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 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 夏、元等时期、千余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石窟492 个,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这就是敦煌!
余 秋 雨
fū 敷药 Xīn 歆羡 dǐ 官邸 Jiǎo 缴纳 qiǎ 关卡
tān 坍塌 zhàn 蘸一蘸 shuò 朔风 līn 拎来 ruò 偌大
qīng 倾泻 qī qiāo 蹊跷
zhì 呆滞 chì 炽热 huì 忌讳 gāngà 尴尬
sù 溯源
hān 憨厚 nuò 一诺千金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 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 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 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荣誉称号。是目前全球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 的作家. 他是20世纪90年代比较受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他以深沉 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 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 时至今日,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 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樊锦诗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1963年北 大考古系毕业。凭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奉献精神和 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她勇敢地走进了大沙漠,一 呆就是40多年。
席臻贯与敦煌古乐的破译
• 伯希和将他并不认识的唐朝曲子带了回去,小心 翼翼地供奉在巴黎图书馆,成为法兰西的国宝。 最早看到这卷古谱的中国人是刘半农先生。刘半 农在痛心疾首之余,将这25首曲谱一古脑儿抄了 回来,展示给音乐界的朋友。然而谁也看不懂。 • 这个历史的重担落到席臻贯肩上。 • 他首先破译了古谱中前人未能破译的符号。他认 为,唐代的音乐、舞蹈、诗歌是合而为一的,是 三位一体的。音乐的节拍必须符合舞蹈的节拍和 诗歌的节拍。 打开天门的钥匙找到了!
《文化苦旅》之《道士塔》_高中生
《文化苦旅》之《道士塔》短短一段开篇描写,余秋雨先生以他细腻的文笔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凄凉、悲怆的年代。
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如此地悲凉,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片空地愈发的诡异。
就在这片令人生畏的空地上,有这么一座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箓。
对于我这个对历史不太通晓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无疑是陌生的。
不过,作者很快就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一个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农民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就这么个逃荒的道士,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抱着这样的好奇,我很快看完了这一章。
心情十分凄凉,我去过那个曾经很辉煌的地方——敦煌石窟,但却不知道就在这美丽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凄惨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这是最能触动我心的段落,此时我的心仿佛也在滴血。
可是,在我们谴责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时,有没有想到他也是敦煌文化宝藏的发现者?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
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
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
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那可就错了,他们懂,只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他们还在拿这无形的“敦煌学”文化和运费在比较,他们只知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时的价值,却没有彻底明白它们对于国家的价值!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却阻挡不了国外的学者、探险家、考古家的明智,他们不远外里、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在沙漠中穿行,预料着各种困难,只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风采,奢求着能将它的凤毛麟角带回自己的国家研究。
而他们却不知道面对着个肮脏的王道士,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
他们幽默地耸耸肩,而此时在他们的眼里,敦煌文化,变了样子,可想而知,中国,又成了什么个样子?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慨:“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如果......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
道士塔余秋雨
被列强洗劫过的“万园之园”
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 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 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 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 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官员在干什么?
中饱私囊 茶香缕缕
中国是穷。但只 要看看这些官僚 们豪华的生活排 场,就知道绝不 会穷到筹不出这 笔运费。
破坏文物
敦 王道士
煌
廉价出卖文物
文
放任自流
物 满清政府官员 中饱私囊
流
馈赠佳品
失
欺骗
案 国外掠夺者
大量巧取豪夺
假如你是一个旁听者,旁听 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 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怀着什么样 的感情?
敦煌壁画总面积约 45000平方米 。内容多为佛经故事。
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张飞 人 形 大 艳、象家,花已所线鸟经熟条、广识清动 泛 。 晰物 运 壁 ,等 用 画 使。 于 虽 人反 舞 经 不弹 蹈 千 得琵、百不琶绘年赞的画的叹造和风古型文沙代和学侵艺各作蚀术具品,匠姿中仍师态,然们的已色的反弹飞经彩精骞出使天为鲜湛无 量 艺术和创造精神。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琵西古寿代 艺 等术国家古们代在艺民 术族 之化 长的 ,基 是础 中上华,民吸族取发了达伊文朗明、的印象度征、。琶希域各腊经朝 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图的
1、有人说:余秋雨能从 书中见2到、活情的感山上水主楼要台表、现活 的在历:史对人文物化;、又对能历从史山的水一楼 台种、反历思史。人物之中,见到一
道士塔
zhì 呆滞 chì 炽热 huì 忌讳 gāngà 尴尬
敦 煌 石 窟 的 罪 人
一
血色黄昏 道士其人 引子 道士塔——罪人塔
试加小标题
二
一片惨白 草刷与铁锤 等一等 毁坏文物
三
荣耀与耻辱 狼烟与茶香 走向何处 我好恨 出卖文物
四
敦煌学在中国 走过道士塔 牢记历史,研究文物 尾声
道士塔——罪人塔 思考:文物散失,流落异国,这个罪责应 该有谁来承担?
家不等于房子,仅仅有亲人是不够的,还 要有亲情、温馨和关爱。
我把我能想明白的交给了学术; 我把我能想明白的交给了课堂; 我把我想不明白的交给了散文。 ——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 学者、散文家。主要散文 著作有《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霜冷长 河》、《文明的碎片》、 《行者无疆》、《千年一 叹》、《借我一生》等。
读过《文化苦旅》的人也许会想象作者余秋雨 是一位思虑过度的苦行僧;而关注报纸上一些批评文 章或文化圈里小道消息的人,又或许会认为余秋雨是 个偏激的爱出风头的、听不进批评的人,事实上他是 一位乐观随和而健谈的智者。他从小就喜欢读雨果的 作品,所以对人生的悲剧性、人生中的苦难有深刻的 认识;但他又喜欢苏东坡,颇受其达观个性的影响, 有追求隐于田园的理想。他下乡到农场,恢复高考后 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留校后著述颇丰。十几年前 就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他担任各种协会会长 的邀请不计其数,而他最大的愿望是彻底恢复一个单 纯的文化人的身份。他23次辞职终获成功,目前只挂 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头衔,还带硕士、博士,大 部分时间“隐居”在深圳。
明确:作者对当莫高窟家的王道
士,既对其愚昧麻木表示痛恨,又 对其出卖文物表示愤慨。对敦煌文 物在王道士手中被盗掠,作者的心 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不愿被盗掠, 但是针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又深 表遗恨,因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保 护文物。
《道士塔》
藏经洞——中国的荣耀和耻辱由此吞吐
光绪二十六年 (l900年), 王圆箓 发现了藏经洞,里 面完好保存着历代 文书、写经、文物 4万余件。它轰动 了世界,形成了敦 煌学。
•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 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 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 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 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 的。 • 莫高窟17窟(藏经洞) •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 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 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 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 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 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 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 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 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1.
2. 3.
心理活 14页,第二部分形容王 动、细 道士 节描写 第三部分,中国官员与外 对比 国学者 想象
王道士与外国学者和中 国官员的行为
4、反语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作者敬佩的
四 万 多 件
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日本私人
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韩国汉城博物馆
592册
14册 2000余册
印度、瑞典、奥地利、原东德
……
道 士 塔
文章各个部分写的是什么?
• 第一部分: 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
和莫高窟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特别写出
道士塔 (余秋雨)
这就是敦煌!
敦煌的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苍茫
浩翰的沙漠突然中裂,高低错落的几百个洞窟 在陡直的岩壁上蜂窝般排开,每个洞窟中都绘 满了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千年古画,这种奇 迹确实是惊心动魄的。一百年间,来自五洲的 各色人等在这里频繁出没,中国学界更对这里 蒙受的屈辱刻骨铭心。而人类的知识体系中, 却有了一门博大宏富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把敦煌莫高窟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沙漠上的美术馆"不 再只是中国的国宝,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拥 有的珍贵财富。
(4)“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 明,敦煌再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明确]这话表明中华民族的屈辱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中华 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非王道士时代所能比 拟。话中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敦煌学 在中国
大概是1935年的一个秋日, 年轻的画家常书鸿在法国塞 纳河畔的一个书摊上偶然看 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 画册,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1943年,常书鸿抛弃内地优 裕的生活,携妻带子奔赴荒 漠戈壁,筹办国立敦煌艺术 研究所。喝着莫高窟前宕河的咸水、睡着土 炕、点着油灯,常书鸿先生开创了敦煌艺术 遗产的保护事业,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
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 除了王道士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 些人又是做什么的?作者对他们(包括 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 卷(愚昧无知) 痛恨、无奈
外 国 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 当(狡诈欺骗的本质) 讽刺、批判、谴责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 箱,席子乱捆(腐败无能) 愤恨无奈——根本原因
1914至1915年,俄人鄂登堡盗去写经在3000件 以上另有丝织艺术精品150余方,壁画500余幅……
道士塔 (余秋雨)
敦 煌 学
在 中 国
大概是1935年的一个秋日, 年轻的画家常书鸿在法国塞 纳河畔的一个书摊上偶然看 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 画册,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1943年,常书鸿抛弃内地优 裕的生活,携妻带子奔赴荒 漠戈壁,筹办国立敦煌艺术 研究所。喝着莫高窟前宕河的咸水、睡着土 炕、点着油灯,常书鸿先生开创了敦煌艺术 遗产的保护事业,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
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 除了王道士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 些人又是做什么的?作者对他们(包括 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 卷(愚昧无知) 痛恨、无奈 外 国 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 当(狡诈欺骗的本质) 讽刺、批判、谴责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 箱,席子乱捆(腐败无能) 愤恨无奈——根本原因
在译谱最紧张的日子里,他居然可以几个月不下一次 楼。就在那么短短几年里,席臻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体重从130斤下降到最后的70斤。几年里,席 臻贯的头发全白了。 临死前的两天,他拉着龚仁兰的手,挣扎着断断续续 地告诉妻子:“有一件事,我一直没有给你说。敦煌 古乐破译后,一家美国出版公司托人和我接洽……当 时我在北京……愿意出高价买断……《敦煌古乐》的 版权……可我,可我,…… 可我考虑我是中国人,破译的又是中国的古代音乐, 是不能……卖给外国的……应该,应该由咱们自己来 出版……” 一个大写的中国人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1994年10月6日清晨6时,席臻贯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他死的时候才52岁。 摘自《敦煌之恋第三章》
本文艺术特色 1.形式上创新.突破了“托物咏志”的传统模 式,融入了小说笔法,个性独特,被称为“小 说化散文” 2.独到的视野.作者以新的视觉描述剖析离我 们久远的历史文化,具有一种沉重而又浩大 的历史感. 3.诗化的语言,鲜活生动,有感染力;语句 都用情感着色,具有丰富的表意内涵。 4.较多运用对比、讽刺手法.
道士塔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畅所欲言) 深 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畅所欲言)
(二)外国劫掠者?(细节描写) 外国劫掠者?(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1.(劫掠前):“他们不远千里,风餐露宿, 1.(劫掠前):“他们不远千里,风餐露宿, ): 朝敦煌赶来”“ ”“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 朝敦煌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 烟” 2.(劫掠中):“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 2.(劫掠中):“ ): 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 ”“他们只得 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他们只得 幽默地耸耸肩” 幽默地耸耸肩”。 3.(劫掠后):他们不断暗示, 3.(劫掠后):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 ):他们不断暗示 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第61窟(五代)百戏娱乐 61窟 五代)
第79窟(盛唐) 79窟 盛唐) 童子
敦 煌 壁 画
敦 煌 飞 天
唐 代 舞 乐 壁 画 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
敦 煌 彩 塑
敦 煌 彩 塑
伯希和在藏经洞 道士 王圆箓
斯坦因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 利用王道士的无知, 利用王道士的无知 , 廉价骗 购 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 四箱、 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 四箱 、 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 。 第三次探险( 1913- 1915) 第三次探险 ( 1913 - 1915 ) 再次到敦煌, 再次到敦煌 , 从王道士手中 获得五百七十余 件敦煌写本 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 出土文物和文献, 出土文物和文献 , 主要入藏 伦敦的英国博物馆、 伦敦的英国博物馆 、 英国图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 书馆和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 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 馆 ( 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 博物馆) 博物馆)。
2018-2019-道士塔原文【余秋雨】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道士塔原文【余秋雨】导语:《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道士塔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化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二十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记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高中语文-《道士塔》余秋雨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安岳峰门寺被“野蛮 ”修复的古代佛造像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 议。古朴、浑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层彩漆, 姹紫嫣红。佛像原本的造型、发饰、衣品纹络 及庄严感也荡然无存,被网友称为“毁容式修 复”“农家乐审美”,很多业内人士则深感痛 心。峰门寺位于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开凿于 南宋。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 门寺进行培修,修建了保护房30余平方米。由 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工匠对龛内造 像进行重绘。
修复文物更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 “百里千刀一斤漆”是指采集修补漆器 用的大漆,房山的一个漆农一晚上大概可 以割六十颗树,并于太阳升起的前五个小 时内收集,忙碌一晚上大概可以采漆八两
故宫文物修复木器组的年轻小伙子轮 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 半斤鱼鳔胶,而鱼鳔胶又是木器修复不可 或缺的材料,木器修复老工匠们当年修太 和殿龙椅就用的这种胶。
斯坦因
道士塔
晚霞泣血,阳关道。 敦煌惨白, 泪滔滔。 沙漠狼烟, 茶香飘。 此恨绵绵, 何时了。
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 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 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 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 保护国家主权。由此可见,保护祖国历史文 化遗产的责任不仅仅落在那个时候的年轻人, 在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们,也落在将来一代 代的年轻人的肩上(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
月牙泉
鸣沙山,一览无余好风光
莫高窟第332窟
第159窟(中唐) 菩萨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第45窟(盛唐)天王
第172窟位于宫殿楼阁的飞天
国莫
人高
华窟
纳壁
尔 盗 粘 走 的 壁 画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赏】《道士塔》和《莫高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前者提示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之悲剧,那么,后者则是对这一灿烂文化的赞叹和歌颂。
两篇文章归结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
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
两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
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
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
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
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
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历史已过新的一页。
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足以警策每一个中国人:决不能重蹈覆辙。
赏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余秋雨:道士塔_1
余秋雨:道士塔一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
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
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
夕阳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
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王圆箓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
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
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絜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
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
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
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
这些记述的语气都很平静,但我每次读到,脑海里也总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一直晃动着那些草刷和铁锺。
“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道士塔
文章各个部分写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
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 和莫高窟的关系 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特别写出 了他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的行为,以及作 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 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写这场悲剧的终结.既写出了中国敦煌研究 家的辛勤工作,也写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 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 乱,难以言说的痛苦
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 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 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 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中国官员无赤肠, 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 护国家文物, 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 饱私囊; 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 排除危险。 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 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王发现藏经洞后
中国官员: 王圆箓: 外国冒险家: 外国学者: 作者驳斥:
放任不管, 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贪图私利, 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欺骗掠夺
抢救遗产, 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无基本前提, 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 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 义愤, 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
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 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 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 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 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 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 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 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 恨无穷。
四.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
• 坍弛 • 凛冽 • 歆羡 • 偌大 tān chí 坍塌,废置无用 坍塌, lǐn liè 刺骨地寒冷 xīnxìan 羡慕 ruòdà 这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余秋雨《道士塔》原文篇一:道士塔《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
)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
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
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一)第一部分:1.时间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这个塔的拥有者是谁?明确:王圆菉(王道士)提问:这是一个道士,可是莫高窟是佛门圣地啊?为什么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
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的?明确: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
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
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2.既然这样,那么王道士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明确:“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提问:刚才我们也说了,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
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不了解)(二)第二、三部分1.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讲一讲,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第一、二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四组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过程中大家要手脑并用。
(三分钟后)A:都看完了吧,好,第一第二组的同学谁来给我们说一说王道士究竟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明确:(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首先是把洞窟刷白,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
B: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明确: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小结:除此之外,XX同学刚才也说了王道士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道士,对道教还真带有几分的虔诚。
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同学们能不能再说的准确一点,明确:雕塑。
C:正确。
是雕塑。
看课文,“才几下”明确“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师:同学们知道吗?关于莫高窟还有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箓悄悄的毁灭着。
(留了一会空白)2.除了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王道士还做了什么?第三部分又给我们讲了些什么事?第三、四组的同学?(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概括)明确:(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明确:将文化遗产卖给外国者。
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中国的)再具体一点。
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好,我们一起看到这部分的第1自然段,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A:“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
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
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
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
这些文物卖给了谁?明确: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补充:其实啊,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
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
那同学们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就老师目前查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
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
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
同学们,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气愤、遗憾、伤心难过)(三)品味情感1.对外国官员提问: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
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明确:“偌大的中国”一段提问:好,请你告诉我们,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老师再给大家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同学说“悲愤”,同学们能不能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无奈、遗憾痛惜)A: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B: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总结: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
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
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明确:愤恨提问: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明确:对中国文化的深爱,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
好,除了刚才XX同学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2.对中国文官明确:第二部分第1自然段(真不知道…….是由?)提问:A作家的情绪怎样?B: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C:请坐,还有其他的吗?3.对中国学者明确:第四部分A:同学们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大家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明确: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小结: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激昂)。
还有其他的吗?4.对王道士明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A: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你会不会去去阻止?。
B:说的不错。
但是老师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
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呢?你先坐下来。
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这一段文字。
C:现在,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是什么?明确: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D:所以,即使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
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小结: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
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
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谁?王圆录。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