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

合集下载

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城市的发展,除了内部的资源和条件,也受到周边城市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各城市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本文将对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进行探讨。

一、城市的竞争城市的竞争主要表现在:1. 经济竞争经济是城市竞争的主要领域。

城市拥有相似的产业,不同的城市之间无疑是经济上的竞争。

各城市在资源配置、投资引导、人才引进等方面会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力图在经济上取得优势。

例如,北京和上海以金融业为主导,两座城市之间在金融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2. 人才竞争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城市之间为了吸引人才,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一些城市推出的人才政策,如落户政策、人才优惠等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

例如,深圳在1994年就推出了特殊人才计划,鼓励创新型人才来深圳参加科技创新,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3. 文化竞争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城市之间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竞争,每座城市都要通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来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

例如,海口市重点发展旅游事业,开展主题不同的活动来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城市长远的文化品牌价值。

二、城市的合作城市间的合作也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之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1. 产业合作城市为了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会在某些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掘合作机会,发挥各自的优势。

城市也可以选择加强区域协同,共同开拓市场。

例如,杭州和苏州,两地都是制造业重镇,两地进行产业协作,互通有无,从而形成“杭州移动门”“苏州农业外贸通道”等共赢合作模式。

2. 互通共享城市间的交通互通和信息共享,也是城市合作的重要形式。

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高铁、飞机都为城市间的物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信息共享、两地数据融合也有利于双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激发创新活力,共谋持续发展。

例如,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之间建立了高铁互联项目“成渝经济区”,在高速公路和航空发展方面提高了两地的联动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23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最新出炉)

2023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最新出炉)

2023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最新出炉)2023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依据泽平微观和智联招聘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整理发现,中国人才招引力10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长沙。

其间京沪深居前三。

分区域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城市人才继续集聚,共有7座上榜,中部有武汉和长沙上榜,西部仅有成都榜上有名。

全国那些城市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人数最多1. 北京:作为中国科技产业的中心城市,北京拥有许多世界级科技公司和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许多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选择来北京工作和生活。

2.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吸引了众多世界顶尖科技公司的入驻。

此外,上海也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吸引了大量国际高端科技人才的到来。

3. 深圳:作为中国“硅谷”的代表,深圳的科技创新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许多国际知名科技公司及其高端科技人才也选择来到深圳,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4. 杭州:杭州作为“互联网之都”,吸引了众多国际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

同时,政府也提供了很多政策和优惠,吸引了更多国际高端科技人才的到来。

5. 南京: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许多国内外知名科技公司及高端人才也选择南京作为发展和生活的首选地。

吸引人才的城市政策建议一是要挖掘本地人才潜力。

引进外地优秀人才十分困难,且流失现象严重。

相较之下,引进本地优秀人才回家发展成本更低、流失率更低,这无疑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当前形势下,引才工作要实现由“引进优秀人才”向“引进优秀本地人才”思路的深化。

一方面,动员用人单位通过线上网络信息平台和线下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发现本地在外优秀人才,打好亲情牌,促进人才回流。

另一方面,要建立本地优秀学子常态化联络机制,做好跟踪联系和帮助,实时传递家乡发展资讯和就业优待政策,鼓励、吸引外出优秀学子毕业后回家发展。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分析框架作者:苏琴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04期[摘要]通过对城市人才竞争力现有理论、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明确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内涵,确立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关键词]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51-03何为城市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包含了哪些要素?能否设计出一套完备的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人才资源管理者服务,并且这套体系能在全国各类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推广并应用实施,这是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1.1 文献检索情况本研究针对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分别在万方、维普与中国知网上对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论文进行了检索,其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专家和学者对人才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相对缺乏,人才资源竞争力指标构建还没有新的突破,原因在于对于人才资源的统计和分类还处于起步阶段,所统计的数据指标有限,我们需要将目前已有的数据和其他方面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同时还需要进行指标测算得出新的数据指标去建立其指标体系。

1.2 学术趋势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人才竞争力”作为关键词对其进行知识脉络分析,结果显示,“人才竞争力”的学术关注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指标体系研究在2006年和2011年为关注热点。

2 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内涵在对理论文献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明确出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相关概念。

2.1 人才竞争力的内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人才竞争力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才竞争力情况,并探讨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因素。

二、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概述中国的人才竞争力因地区差异而存在明显差异。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在人才吸引、培养和利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高薪酬、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完善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而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弱,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不足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

三、影响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因素 1. 人才政策各个地方政府对人才的政策导向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等。

而其他地方政府则需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提高人才竞争力。

2.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与人才竞争力密切相关。

一线城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则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3.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竞争力密切相关。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人才。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转变传统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才吸引和留住的重要因素。

一线城市相对安全、便捷的社会环境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才。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社会环境质量,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

四、提升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策略 1. 加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

2.加大教育投入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同时,建立跨地区的教育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3.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城市间竞争的焦点逐渐从资源转向了人才。

人才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城市的人才竞争力也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本文将分析不同城市的人才竞争力,并比较其优势和劣势。

首先,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大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人才资源,这是因为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

同时,大城市也拥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汇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在人才数量上,北京拥有中国最高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最多的高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在,为北京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在人才质量上,北京不仅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拥有众多的沙龙、讲座和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的顶尖学者和专家。

此外,北京还拥有各类创新人才,如创业者、科技工程师等,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北京的人才竞争力。

与北京相比,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也是一个拥有强大人才力量的城市。

广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商贾涌入,这为广州带来了丰富的商业资源和商业人才。

此外,广州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香港和澳门,也吸引了许多国际人才涌入。

另外,广州还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些高校为广州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

然而,仅仅拥有大量的人才是不够的,城市还需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福利待遇。

这包括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住房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不仅拥有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上海。

此外,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金融和商业精英。

《2024年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研究》范文

《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各地区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人才政策的对比研究,分析各政策的优劣,为提升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各地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出台了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对区域人才政策进行竞争力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相关数据和政策文件进行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官方发布的人才政策文件、各地区人才发展报告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报告。

四、各区域人才政策现状及特点1. 政策类型与内容各地区人才政策在类型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如某些地区侧重于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包括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而另一些地区则更注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文化交流机会等。

2. 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因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政策实施得当的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人才队伍较为稳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较为显著。

五、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分析1. 政策优势与劣势各地区人才政策在优势和劣势上各有千秋。

例如,某些地区在政策扶持力度上较为突出,为人才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待遇;而另一些地区则在政策灵活性和创新性上表现出色,为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部分地区在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上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 政策竞争力评价评价区域人才政策的竞争力,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的吸引力、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政策应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同时,政策应具备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给人才带来不确定性;还应具备可持续性,确保政策的长期效益。

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城市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和迁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流动也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才流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1.城市人才的流入与流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都向城市集聚。

很多人慕名而来,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与此一些人才也因为生活品质、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考虑而选择离开原有的城市,去到其他城市发展。

2.人才流动的方向和趋势在人才流动的方向和趋势上,一般来说,人才的流入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和二线城市;而流出的人才则更多地集中在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较少、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的三线及以下城市。

还有一部分人才是在不同城市之间来回流动,他们寻求更好的发展与生活条件。

人才流动的动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生活环境、薪酬水平、发展机会、个人发展需求等方面的考量。

一般而言,人才流动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薪酬水平、发展机会等,生活环境因素包括教育资源、医疗条件、人文环境等。

4.人才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才流动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才的流入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人才的流出也可能导致城市的人才断层、人才流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城市人才流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缺乏吸引人才的优势和竞争力一些城市虽然有着较好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导致人才流入不足。

这些城市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软硬实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

由于一些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导致人才大量外流,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城市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本身的发展环境,留住更多的人才。

2023年中国31省市人才政策对比及效益评价深度分析报告

2023年中国31省市人才政策对比及效益评价深度分析报告

2023年中国31省市人才政策对比及效益评价深度分析报告报告摘要:一、中国人才政策基本情况1.1人才政策分类1.1.1人才政策分类人才政策主要分为四大类,一以“引”和“留”为主的人才引进保障类政策,二是以“育”为主的人才培养发展类政策,三是以“管”为主的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政策。

1.1.2人才政策类别占比:数量上以人才培养类为主通过在北大法宝政策数据库查询,经过整理去除掉表彰通知、授予头衔、活动评选、行政批复、名单公布、换届通知和任免通知类政策,截至2023年4月底,中国共有地方性人才政策共计3191条,其中以人才培养及发展政策为主,其占人才相关政策的82%。

1.13人才政策细分类别截至2023年4月底,中国人才引进及激励政策以人才引进和人才住房政策为主,占比分别为49%和30%;人才培养及发展政策以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占比分别为50%和17%o1.2人才政策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政策发展分为3个阶段,2000年开始中国揽才和养才进入探索期,该时期的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较弱。

由于人才政策发布量在2012年前暴增所带来巨大的地区补贴成本,2012年后中国各地区减少各类人才政策的发布,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1.3全国人才政策热力地图沿海经济带相关人才政策数量瞩目:根据对相关人才政策的梳理,沿海地区的人才政策明显多于内陆地区,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可以负担人才政策所带来的成本。

另外,黑龙江地区由于紧邻俄罗斯,其人才政策与沿海地区处于同一梯队。

各省市的十四五人才规划各不同:从各省份的人才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到,北京目前较重视人才培养、西藏和海南偏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安徽和河南则关注人才基金,宁夏、重庆和福建均较重视人才与产业融合。

从整体来看,北京和上海已经偏向于人才管理,而其他省份则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重心。

1.4全国各地区基本发展情况1.5.1各省份GDP及增速:广东省位居榜首,除湖北省外均为正增长。

人才引进与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提升

人才引进与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提升

人才引进与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资源和资本的竞争,而更多地转化为人才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竞争力与人才的引进密不可分,人才引进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首先,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城市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城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城市可以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因此,城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将人才引进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

其次,人才的集聚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个高度聚集人才的城市里,人才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会激发创新的火花,促进城市的发展。

这种“智力密集”效应将使得城市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可以让城市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下去。

再者,人才引进对城市形象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个拥有丰富人才资源的城市,会更受人们的喜爱,也更容易得到国内外投资的青睐。

而这种好的城市形象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人才的引进既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人才引进与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城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引进人才,打造人才优势。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人才资源,城市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希望各大城市都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培育和留住人才,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在全球的城市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人才竞争力排名

宁波人才竞争力排名

潮簟 鳓
07 9 .5
。 蠢 i露 i ^ 蔫 适 自 窑 鞠霞 誊 ; 昏 蕊 鞫
5 厦门 06 6 . 0 青岛 07 7 . 2
,蔼 学 螽 i蓬 羹 i霞 盏 蘑 I I 隧圈 塞 簟 i譬 l I 鬯 i 8
厦门 06 9 . O 厦门 0 1 . 6 6
08 9 .3 08 3 .1

08 5 . 2
08 7 .0 07 2 .3

杭州
鞫羹
08 6 . 4
杭州
麓 瞪
5 7 杭州 南京
一】曦 目 净 鹰 韵 麴

苏州 大连

宁波

08 7 .1

一 嚏 . 幕。 器 警j 。 稍黼黪 _ 睁 - 囊
一一 一 一 一 一 l _ l
1 城市 08 6 .8 深圳 09 5 .1 深圳 08 3 .7 深 甥l 0髓 7 .



黼感 毒 蠹 蠢鞠
广州 08 6 . 0
07 2 .8 07 8 .6

苏州
南京 大连

09 3 . 0

苏州

07 .6 8
。 乏 黪 j ‘崤 l 孵 。 Q 霸 翘 l 曩 。 嘲
9 1 1 1 3 1 5 苏州 青岛 沈阳 长春 温州 07 9 . 4 07 8 . 3 06 1 . 2 温州 青岛 武汉 哈尔滨 长春 07 7 . 9 07 7 .2 06 7 .9
势 。在 人 才 效 能排 名一 项 ,5 市排 名 城
勰簸 潮

绍兴

绍兴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doc17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doc17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doc17一都市人力资本及其对都市进展的作用人力资本, 是指考虑了标准工作小时和工作态度的都市劳动力(包括治理经营者)的数量、质量、潜力、可得性和成本。

人力资本能够被分成众多类不, 依据把握技术的程度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力、熟练劳动力、高级技术和治理人员、科研人员等。

人才竞争力是指与其他都市相比较的都市人才规模、质量、配置、需求和潜在能力。

都市人力资本的规模及变动阻碍都市价值体系。

与其他都市相比, 都市人口、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人员, 为都市价值制造提供了生产和消费基础。

一个都市人力资本投入越大, 在其他条件充分的情形下, 都市产业规模大, 产业综合规模变动快, 都市价值体系大且扩展快。

人力资本质量阻碍都市产业的竞争优势。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投入能够使都市产业获得资源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 通过非价格竞争都市企业可占据更多的市场, 同时, 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投入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

一旦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得以产业化, 形成新产品, 都市产业将能够通过垄断产品的价格获得产业革新租金。

但高级的人力资本优势也是变化的。

都市劳动力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不同都市的居民需求欲望、需求结构及变动是不同的, 它阻碍和牵引着都市资源的配置流淌, 从而阻碍着都市产业进展及都市价值的状况, 因而也阻碍都市竞争力的进展状况。

人力资源的变动阻碍都市价值的制造。

因为人力资源的流淌不仅阻碍都市产业的规模及其变动, 而且阻碍都市产业的素养及其变动。

都市从业人员增长为都市产业的扩张制造了人力条件, 而都市从业人员增长为都市产业素养提升制造了人力条件, 这些都为都市价值的增长提供可能性。

都市创业者即企业家队伍的扩大, 使都市产业扩张成为现实。

人力资源的增长同时表明与其他都市相比, 本都市更具有吸引力。

都市产业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源的增长与之相适应。

都市就业人口过多, 专门是低技术劳动力过剩, 不仅不能促进都市的进展, 而且加大都市进展的成本。

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研究[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的主导力量,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力是推动城市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所以,对于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合理的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对于人才的发展,以及人才的结构与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08-01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国家、企业发展的主宰者,在今天的知识爆炸的时代,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作为城市产业价值体系的构成因素,城市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变动在城市竞争力提高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加入wto以后,国际国内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竞争力业已成为决定—个城市竞争成败,能否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之间人才的竞争所表现出的实力的差异,可以用“城市人才竞争力”来描述。

1 城市人才竞争力内涵城市人才竞争力,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国内国外还没有统一的,直接的的定义。

总的来说,对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概念有两种提法:一种提法是对人才竞争力的独立定义,主要从人才特有的属性以及在竞争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描述。

我国一些学者和研究单位都对其作了具体定义。

总的来说,城市人才竞争力主要是指在城市这个特定的地域性组织内,其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及效能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或比较优势。

另外一种提法是将其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多种评价指标中的一种指标来定义,对其分析和评价主要用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测评。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它城市相比所具有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发展的能力。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在倪鹏飞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硬竞争力中的一类指标,它统指城市劳动者的数量、结构、素质、教育和就业状况。

《2024年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研究》范文

《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各地区纷纷出台了各具特色的人才政策。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人才政策的对比分析,研究其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人才政策的重要性人才政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可以有效地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人才政策的实施还能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区域人才政策现状目前,各地区在制定人才政策时,都充分考虑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从政策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等方面。

不同区域在政策制定上各有侧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体系。

例如,一些地区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些地区则更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四、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对比1. 政策内容对比在政策内容方面,各地区都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在具体措施上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地区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吸引高端人才,一些地区则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一些地区还注重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提供各种培训课程和项目,帮助人才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2. 政策效果对比在政策效果方面,各地区的差异更加明显。

一些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来就业和创业,推动了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而一些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则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这主要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关,也与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执行力有关。

五、提升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力的建议1.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政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与改进思考

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与改进思考

才竞争力 主要 是指在城市这个特 定的地域性组织 内 , 其人才
资源 的数量 、 质量 、 开发 及效 能等 方面 的综合 实力 或 比较优
势。
面 的城 市竞争 力展开 。而人才 , 作为 知识 的载体 , 在今 天 的
后工 业化时代 ( 识经济或新经济时代 ) 已成 为新经 济增长 知 ,
相对 于上述 基于 国际竞 争力 和城 市竞 争力建 立 的人 才
其 中人 力资源就作为—个独立 的部分被 提出来 , 但未 就其概 念作具 体定义 -。国外 G aoe e等学者认为 , 5 】 r vt1 n t" 城市竞争力 由城 市活动和场所共 同决定 , 力资源是场所 中的一个关 而人
的一个重要 因素 , 其评价指标正受到越来越广泛 、 深入 的关注和研 究。综合分析 、 比较 当今 城 市人 才竞争力指标体
系及我 国城 市人 才发展 的总体趋势 , 在人 才结构与产业发展 , 才技术创新 能力与人 才经 济效 率 , 人 需要 修补 两个指
标 : . 才战略规划竞争力 ;. 1人 2 非公有制人才 比率 。 关键词 : 才竞争力 ; 人 指标体 系 ; 比较 ; 改进 思考
Vb. No 3 18 .
J n .0 6 u e20
城 市 人 才 竞 争 力 指标 体 系 比较 与 改进 思 考
周 敏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 江苏 南京 20 1 ) 10 8
摘 要: 随着 国际 国内城市之 间人 才竞争的 日趋激烈 , 才竞 争力作 为推动 经济 增长的 中坚力量和城 市竞争 力 中 人
中图分类号 :9 2 C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5 92 0 )3—0 3 1 0 —0 0 (0 6 0 0 3—0 3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最新数据)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最新数据)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最新数据)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长沙(见图表)。

其中京沪深居前三。

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城市人才持续集聚,共有7座上榜,中部有武汉和长沙上榜,西部仅有成都榜上有名。

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强北京人才吸引力拔得头筹。

泽平宏观研究显示,近年来,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最高而且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

从收入水平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21年我国人均月收入、人均年收入30强城市排行榜》统计数据,北京市表现抢眼,以人均月收入21554元,人均年收入258648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位。

从人才引进政策看,力度较大。

2021年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在放宽年龄和门槛的情况下,不占引进指标的毕业生范围增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符合一定条件可直接办理落户……”上海人才吸引力位居第二位。

泽平宏观研究显示,上海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此外,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

深圳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三位。

近两年深圳人才集聚明显,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但是由于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

广州人才吸引力位居第四位。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广州20XX-2021年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是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排名第五到第十位的是二线城市。

比较不同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

比较不同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

比较不同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因为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能够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因此,各个城市都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机制来引进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的一些城市和他们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从而对比不同的城市的做法和效果。

上海上海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世界级城市框架的城市,上海市有着很多优势,比如说湖泊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氛围、高效的市政治理以及广泛的国际贸易。

但是,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上海市的不少老产业开始衰退。

这时,上海市政府便开始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希望通过引进高端人才以推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1.人才引进政策上海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包括扶持科技型企业和培养高端人才。

为了吸引顶尖人才,政策在学术、科技和创新方面有着优惠措施。

例如,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上海市实施了人才计划,称为“东方学者”和“上海千人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此外,上海还建设了很多研究机构,如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机构相互协作,打造富有创造力的创业环境。

同时,上海还为新兴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产业配套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

2.机制对于上海市政府而言,人才引进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些机制需要便用和有用。

上海市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人才引进体系,包括各种引进渠道、岗位聘任、引进程序和入职培训,以确保高端人才的入职和生活质量。

此外,上海市还系在政府头脑机构和各个行业的实践中实现创新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北京北京是中国的国家首都,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级城市。

正因为这些原因,北京在吸引人才方面较为优越。

但,为了确保北京市的发展,政府还是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1.人才引进政策北京市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关注培训年轻的技术人才、跨行业人才以及身居高级管理岗位的人才。

政策中还包括人才置业政策、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人才浸透式入住政策等。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而这种辉煌下的一个共识就是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如何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创新型增长方式顺利转变已经进入了行动而不只是宣传的日程上了。

经济增长方式摆脱粗放式的单纯依靠简单、廉价劳动力的模式所必需的要素正是人才。

提升人才的数量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替代现有粗放增长的过程中应发挥核心作用,而人才的数量和创新能力也需要有相应的环境体制来保证其发挥,这些问题对我国下一步的经济持续增长和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

进一步地,在中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状况下,这种意识逐步在加强,即当今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国的持续强盛靠的正是高水平的人才竞争力。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不难,但回答下面的问题对决策者、研究者都会是一个挑战:从国际的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人才状况强弱地位究竟如何?如何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去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回答有关制度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对事实的清晰认知基础上,本文对既有文献的回顾认为,有关中国的人才竞争力在国际上的地位的研究还是空白。

本文的贡献正是尝试着填补这一空白,针对这个对于研究者和决策者的紧要问题进行研究,从国际视野角度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大样本的数据进行核算,回答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如何这一问题。

这有利于正确评价和预测中国人才实力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未来变化,分析形成的原因,进而设计有效的制度来改善提升和制定前瞻性的人才强国政策。

我们从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四个维度提出了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设计出一个具有操作性、可比较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应用在58个主要国家1999-2006年的情况比较之上。

研究发现中国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在世界25位,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的位置分别为第22、36、11、21位,认为人才环境在四个维度上的明显滞后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人才争夺战中三四线城市提升人才引进软实力对策完善

人才争夺战中三四线城市提升人才引进软实力对策完善

人才争夺战中三四线城市提升人才引进软实力对策完善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不仅一线城市,连三四线城市也开始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推动城市发展。

由于各地的条件和环境不同,三四线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软实力不足。

本文将围绕人才争夺战中三四线城市提升人才引进软实力的对策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了解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引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三四线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足。

相对于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知名度较低,缺乏吸引人才的品牌效应。

其次是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灵活和吸引力不够大。

一些地方对于人才引进的政策限制较多,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足也使得人才不愿意前往三四线城市发展。

是城市的软件环境和生活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三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提升人才引进软实力的对策1. 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吸引力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是加大城市的推广力度,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大型活动、举办展览会、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增加城市的曝光度。

其次是优化城市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和人才的进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前来发展。

最后是加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2. 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吸引力为了提升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可以从政策上进行调整和优化。

首先是制定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

可以给予人才更多的住房和生活补贴,降低税收负担,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发展。

其次是加大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3. 优化城市的软环境和生活设施建设在城市软环境和生活设施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首先是加大对于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最新的人才需求调查报告,以下是各城市人才需求状况的概述:
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北京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特别是科技、
金融、互联网和创新领域的人才需求尤为突出。

北京也是国内外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
业热点。

2.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上海对金融、贸易、物流和服务业人才
的需求很高。

此外,上海也在积极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

3. 广州:广州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制造业人才。

另外,广州也有较大的服务业和互联网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

4. 深圳: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业孵化地,对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非
常强烈。

尤其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通信等高科技产业领域,深圳对高级工
程师和技术专家的需求量大。

5. 成都: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城市,对软件开发、互联网、电
子商务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成都也是中国西部许多国际公司设立的地方,因此
对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量也较高。

总体来说,中国各城市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都在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调整,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人才缺口的挑战。

因此,不同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会
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而有所不同。

人才流动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人才流动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人才流动与城市竞争力提升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而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拥有足够多优秀的人才。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其流动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人才流动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一、人才流动是城市竞争的必然结果城市竞争的本质是资源的竞争,而人才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成功的城市不仅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而且能够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才的流动在城市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有的人是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而外出寻找机会,有的人是因为家庭原因而需要搬迁到其他城市,还有一些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而选择迁居他城。

人才流动并不是一种负面的现象,它不仅能够促进人才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够为城市带来新的思想和经验。

当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流动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机会。

二、人才流动对城市的影响人才流动对城市的影响非常显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才就没有经济发展。

当一些高素质的人才离开一个城市时,这个城市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

同样,当一些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一个城市时,这个城市的经济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

2. 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人才的流动还会对城市的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他们的到来会为城市带来多元的文化,拓宽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广度。

这有助于城市的文化发展。

3. 对城市治理的影响人才的流动还会对城市的治理产生影响。

当一些素质较高的人才进入一个城市,他们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为城市的治理、运营等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指导。

三、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技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下是几个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技巧:1. 创新创新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城市创新意味着城市中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靠市场创新,不断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是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比较一城市人力资本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指考虑了标准工作小时和工作态度的城市劳动力(包括管理经营者)的数量、质量、潜力、可得性和成本。

人力资本可以被分成众多类别,依据掌握技术的程度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力、熟练劳动力、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

人才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的城市人才规模、质量、配置、需求和潜在能力。

城市人力资本的规模及变动影响城市价值体系。

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人口、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人员,为城市价值创造提供了生产和消费基础。

一个城市人力资本投入越大,在其他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城市产业规模大,产业综合规模变动快,城市价值体系大且扩展快。

人力资本质量影响城市产业的竞争优势。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投入可以使城市产业获得资源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通过非价格竞争城市企业可占领更多的市场,同时,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投入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

一旦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得以产业化,形成新产品,城市产业将可以通过垄断产品的价格获得产业革新租金。

但高级的人力资本优势也是变化的。

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不同城市的居民需求欲望、需求结构及变动是不同的,它影响和牵引着城市资源的配置流动,从而影响着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价值的状况,因而也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发展状况。

人力资源的变动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

因为人力资源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产业的规模及其变动,而且影响城市产业的素质及其变动。

城市从业人员增长为城市产业的扩张创造了人力条件,而城市从业人员增长为城市产业素质提高创造了人力条件,这些都为城市价值的增长提供可能性。

城市创业者即企业家队伍的扩大,使城市产业扩张成为现实。

人力资源的增长同时表明与其他城市相比,本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城市产业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源的增长与之相适应。

城市就业人口过多,特别是低技术劳动力过剩,不仅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加大城市发展的成本。

同样,人力资源的短缺,特别是熟练工人、高级人才的短缺,将限制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

城市人力资源的潜力包括城市的劳动力将来的数量和素质,决定城市价值体系的变动,影响城市价值体系的未来状况,因而是城市竞争潜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而城市人力资源的潜力决定于教育。

教育的规模、质量、教育体系的健全决定城市的人才潜力。

城市人力资源的数量、流动、质量、适应性及其培养,构成了人才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而创业者数量和适合地方发展的教育体系是从人才方面影响城市发展与竞争力的关键。

大量的案例说明人才竞争力对城市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意大利劳动力分布和变动,解释了意大利北部的发达和南部城市的落后地位,以及南部城市与其他地区在生产结构和功能控制上的不同。

在意大利北部,米兰在技术、科学、管理、企业等方面人力资本的丰富,从而使它成为意大利完整的工业中心,紧接着的是都灵,其他的城市像佛罗伦萨、威尼斯只在具体的部门有优势。

在中国深圳,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与深圳人力资本不断得以改善密切相关。

20多年来,深圳市委主要依靠引进人才的方式,较快地形成了一支数量大、年龄轻、层次高的人才队伍。

根据1995年的统计,②1980--1995年,深圳市管干部从8519人增加到85786人,增长了10倍。

深圳的人才队伍一是平均年龄轻。

1980年深圳市管理的干部平均年龄为41.8岁,1990年降至34.2岁,其后大致保持稳定。

二是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例如,1985年,深圳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干部数量仅有170人,1993年增加为3364人,从占干部总数的0.5%,增加到4.9%。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干部,从1980年的10.7%,上升到1995年的37.2%。

值得指出的是,深圳企业干部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是深圳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80年,深圳市专业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重只有15.2%,1995年则为57.4%。

二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的计量(一)指标体系计量和比较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

根据人才竞争力的定义及其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作用,我们设计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人力资本数量F1.1城市总人口数,反映人口实际和潜在规模数量。

F1.2城市从业人员数,反映城市劳动力的投入规模。

F1.3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反映专业技术人才实际规模数量。

F1.4创业人员数量,反映创业领路人的实际规模数量。

2.人力资本质量F2.1成人识字率,反映了一个城市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F2.2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结构层面反映了一个城市人力资本的技术素质。

F2.3创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从结构层面反映了一个城市人力资本的管理素质。

3.人力需求能力F2.1人均消费支出,城市内部人均实际消费需求的数量。

F3.2人均用电量,城市内部人均高档消费的数量。

F3.3人均银行储蓄,城市内部人均投资需求的数量。

4.人力资源的增长F4.1城市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劳动力的流向和变化状况。

F4.2专业技术人才增长速度,反映一定时期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向和变化状况。

F4.3创业人员数量增长速度,反映一定时期城市的创业人员流向和变化状况。

5.人力资源适宜度F5.1城市就业率,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

F5.2熟练工人获得便利性,反映劳动力使用的便利程度。

F5.3高级人才获得便利性,反映人才使用的便利程度。

6.人力资本潜力F6.1中等以上学生/全部学生数。

这是一个替代指标,这项指标从中间产出角度来反映城市的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

F6.2人均公共教育支出。

从投入角度反映城市教育的规模和水平。

F6.3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反映非正式教育的规模和水平。

(二)方法和数据本文根据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状,选择综合竞争力靠前的47个城市。

根据指标数据形成过程的不同,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分成两类,即客观和主客观结合指标。

客观指标的数据直接取自2000-2002年《中国城市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有关部委的专业年鉴和47个样本城市的统计年鉴或年鉴的有关数据。

主客观结合指标,是以一定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专家主观评估形成数据指标。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在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所有指标数据都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在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时,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

数量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原来是用于处理多维随机变量在线性变换下其分量相关问题的,它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运算,按指定的贡献率求出集中原来随机变量主要信息的、相互无关的主成分。

它可以用来计算多变量样本的相对数值,即构造样本的指数。

三中国47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比较(一)人力资本竞争力综合比较在人力资本竞争力比较中,列前10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重庆、成都、南京、济南、武汉。

最后10名依次是:舟山、湖州、海口、珠海、威海、台州、惠州、泉州、嘉兴、秦皇岛。

在这方面,大城市明显优于中小规模城市。

(二)人力资本竞争力构成要素比较人力资本竞争力指标由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人力资源质量指数、人力资源配置指数、人力资源需求指数和人力资源潜力指数综合而成。

1.人力资源数量指数比较列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重庆、上海、杭州、石家庄、青岛--苏州(并列)、徐州、烟台、温州,最后10名依次是:沈阳、舟山、海口、珠海、秦皇岛、厦门、深圳、长沙、南昌、长春。

人力资源数量指数由城市总人口数、城市从业人员数和城市从业人员增长三个指标组成。

这三项指标的比较依次如下。

城市总人口数比较。

列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重庆、天津--武汉、广州、沈阳、西安、杭州、南京。

最后10名依次是惠州、佛山、威海、绍兴、海口、舟山、秦皇岛、珠海、南通、嘉兴。

城市从业人员数比较。

列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重庆、哈尔滨、天津、广州、武汉、沈阳、成都、西安。

最后10名依次是舟山、湖州、珠海、秦皇岛、威海、嘉兴、绍兴、海口、惠州、常州。

城市从业人员增长比较。

并列比较第一的17座城市是:重庆、常州、佛山、惠州、湖州、嘉兴、宁波、南通、泉州、石家庄、绍兴、苏州、台州、威海、温州、徐州、烟台。

最后10名依次是:沈阳、武汉、天津、长春、深圳、南京、大连、海口、厦门、长沙。

发展较快的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从业人员增长较快;相反,发展较慢城市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则相对缓慢。

这其中,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在近期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2.人力资源质量指数比较列前10名的分别是北京、沈阳、武汉、深圳、哈尔滨、杭州、重庆、青岛、宁波、西安。

最后10名分别是舟山、秦皇岛、惠州、湖州、泉州、威海、绍兴、嘉兴、昆明、佛山。

大中城市的人力资源质量明显高于小城市。

人力资源质量指数由从业人员素质、专业人员指数和创业人员指数三项组成,各项比较如下。

从业人员素质比较。

前10位依次是:北京--杭州(并列)、南京、福州、上海、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海口、厦门。

最后10名是台州、惠州、秦皇岛、东莞、中山、温州、湖州、重庆、石家庄、泉州。

大城市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高于中小城市。

专业人员指数比较。

前10位是北京、郑州、石家庄、合肥、深圳、中山、沈阳、武汉、上海、长春--福州--济南(并列)。

最后10位是温州、湖州、海口、舟山、嘉兴、台州、绍兴、南昌、秦皇岛、惠州。

创业人员指数比较。

前10位是重庆、武汉、杭州、哈尔滨、沈阳、青岛、深圳--西安、成都、大连--温州。

最后10名是无锡、威海、舟山、南通、泉州、秦皇岛、珠海、佛山、郑州、惠州。

3.人力资源配置指数比较前10名依次是上海、杭州、天津、苏州、无锡、嘉兴、深圳、北京、长春、青岛。

最后10名分别为珠海、舟山、昆明、烟台、湖州、大连、南通、台州、秦皇岛、成都。

经济增长较快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好于发展相对缓慢的城市。

人力资源配置指数由城市就业率、熟练工人获得便利性、高级人才获得便利性三项指标综合而成,他们的比较分别如下。

城市就业率比较。

前10位城市为东莞、台州、中山、惠州、佛山--温州、福州--深圳、嘉兴--泉州--绍兴。

最后10名为武汉、沈阳、长春、徐州、石家庄、长沙、郑州、济南、哈尔滨、秦皇岛。

由比较可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就业率居全国之首。

熟练工人获得便利性比较。

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天津、上海、无锡、南京、广州、杭州、绍兴、苏州、温州、中山。

最后10名是湖州、舟山、珠海、南昌、昆明、烟台、厦门、惠州、成都、郑州。

高级人才获得便利性比较。

前10位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长春--杭州、苏州、合肥--济南--嘉兴--青岛--泉州。

最后10名是台州、珠海--东莞、舟山--中山--烟台--南通--大连、武汉--威海--秦皇岛--南京--昆明--常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