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防治玉米褐斑病
几种玉米病虫害的田间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21年第7期
三、玉米粗缩病
(一)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
玉米苗期最易感病,在玉米长出5~6片叶即可显症,心叶不抽出且变小,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面沿叶脉上有蜡白色的隆起条纹,节间粗缩,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郑单958等。
2.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3.适当调整播期,不提倡过早麦垄点种玉米,大蒜茬应在4月套种,使玉米苗期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
4.药剂防治,玉米感染上粗缩病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只能以防为主,减少飞虱虫源。
防治方法:
0.2%
2用10%的吡虫60~80 mL,起病急,702等;667 m 250%多菌灵可湿7~10 d 喷施会飞善跳。
倍液或10%(一)危害症状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玉米田新发现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危害隐蔽性等特征。
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时期。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表土下2~5 cm 处为害幼苗,在玉米3~4叶期,幼虫咬幼苗基部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致使幼苗枯死,5~10叶期咬断根部,造成玉米幼苗易倒、枯死。
(二)防治方法
由于二点委夜蛾潜伏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为害玉米根茎部,一般施药防治效果不好。
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0 g 兑水50 kg,将喷雾器喷头拧下,顺茎喷浇,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部周围30 cm 害虫藏匿的地方。
ZHIWU BAOHU
植物保护。
玉米、苹果、杨梅、豇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玉米、苹果、杨梅、豇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有哪些?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是世界性病害,那么玉米、苹果、杨梅、豇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详细了解一下。
一、玉米灰斑病1.播种期在5月上中旬种植的玉米,玉米灰斑病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从脚叶开始,7月缓慢发展,危害至中部叶片,在8月份发病逐步加重,迅速暴发流行,到9月中下旬到达最高峰,形成所谓的“秋风病”。
一般田块玉米灰斑病的病叶率达99%,病情指数达30以上;发生重的田块,玉米灰斑病的病叶率达99%,病情指数达90以上,短期内致玉米全株枯死。
病害在玉米生育期内呈“S”型曲线流行。
2.药剂防治方法:在目前的发病初期选用10%苯醚甲环唑粒剂1500倍液(每亩40克兑水60公斤),或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亩100克兑水60公斤),或选用30%己唑醇悬浮剂(20g/亩,兑水45公斤),每7—10天防治一次,共防3次。
在发病较重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减轻发病。
二、苹果灰斑病1.引起苹果灰斑病的病原物有2种:梨叶点霉和叶生棒盘孢。
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
北方果区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
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为害也较重。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降雨多而早的年份发病早且重。
国光品种易感病。
2.防治方法:发病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
灰斑病发生多在秋季,所以应重点抓好后期防治。
发病前以保护剂为主,可以用下列药剂:1:2:200倍式波尔多液;200倍锌铜石灰液(硫酸锌0.5:硫酸铜0.5:石灰2:水200);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300-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三、杨梅灰斑病1.该病菌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的真菌引起的。
2.防治方法:(1)春季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减少病害传染源。
玉米褐斑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玉米褐斑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摘要:当前,在基层地区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很多种植户坚持传统的种植模式,过量使用化肥,过度使用农药,使得土壤中有害生物和各种害虫的虫卵数量显著增加,病虫害呈现加重流行的态势,不利于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因此,应加强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明确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将玉米病虫害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加重流行之后造成严重的危害。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引言我国玉米需求量相对较高,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玉米种植面积及玉米需求量对其种植方法进行研究。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因素,相关人员应在对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真正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1玉米褐斑发病症状玉米褐斑病一般集中出现在玉米6~10片叶时,即为玉米大喇叭口期,当玉米生长至12片叶后,发病率明显降低,玉米褐斑病发病后的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茎秆及叶鞘等,一般会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上部叶片蔓延最严重的位置一般在叶片及叶鞘连接处,且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大向上扩展。
玉米褐斑病一般由叶尖部位开始发病,叶尖颜色明显变淡,会出现浅褐色小块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叶片颜色会逐渐褪为红黄色,病斑面积增加。
若叶片整体发病,正常叶片颜色与粉红病斑颜色交替存在。
若为叶脉发病,则明显可见其叶脉病斑显著,且会随着叶脉走向遍布叶片各个部位。
随着玉米褐斑病的逐渐发展,其病斑表面会出现破裂、散发褐色粉末等情况,是典型的玉米褐斑病判断标准。
2玉米病虫害的流行原因2.1 栽培不科学要想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就需要从栽培管理角度入手,构建完善的栽培管理方案。
但从当前的玉米生产现状来看,基层地区的很多农民群众一直坚持经验式的栽培管理模式,种植不科学,玉米植株生长比较瘦弱,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给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从而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栽培管理期间不能够做到科学栽培,定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玉米植株比较瘦弱,田间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情况下十分适合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从而加重各种病害。
玉米褐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褐斑病防治技术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二是农民朋友们在施肥时往往只重视氮肥,忽视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一是施足底肥。
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
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
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
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
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
应注意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枣庄玉米中后期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枣庄玉米中后期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摘要:详细介绍了枣庄市玉米中后期常见的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以期为该市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顶腐病、玉米瘤黑粉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66-011、玉米褐斑病1.1 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杆。
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多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褐色,后期黄褐色斑点成片,整个叶片上呈黄绿相间症状,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叶布满病斑,造成叶片干枯。
1.2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的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
高温高湿利该病的发生。
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
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1.3 发病原因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其次,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导致该病的发生。
另外,空气温度高,湿度大也容易发病。
1.4 防治方法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少田间湿度。
发病地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三唑酮、50%扑海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间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喷后6 h内遇雨应在雨后补喷。
减少箘源。
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地,有效促进植株病残体的腐烂,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2、玉米顶腐病2.1 症状特征该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多数发病植株的新生叶片上部失绿,叶片边缘产生黄化条纹或叶片顶部腐烂并形成残刻或叶片枯死,重病植株雌穗瘦小并多不结实。
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
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玉米是我国的重要食粮作物之一,然而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攻击,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及早发现病虫害,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玉米灰斑病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和穗部。
发病后,叶片上出现大大小小的灰色或灰棕色斑点,边缘呈不规则形状,斑点中央逐渐变为黑褐色,有时会融合成大块。
玉米穗部也会出现小斑点或小黑点,对玉米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
防治对策:从栽培环境和措施入手,加强玉米田的管理和土壤调理,保持田间通风,及时清除田里的落叶和玉米秸杆,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用10%的醋酸溶液浸泡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烘干后再进行种植。
发病初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氟硫菊酯悬浮剂等药物进行喷雾防治。
玉米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叶面。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微小的橙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转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
严重的感染可以使玉米的叶面完全变为深褐色,同时出现明显的椭圆形孢子堆。
防治对策:在田间施行稻草还田、留茬保水、深松排灌、合理施肥等措施,增加玉米的养分供应,从而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可用50%百菌清、25%多菌灵等药物喷施防治。
玉米褐斑病又称玉米属褐斑病,由侵染玉米的真菌所引起。
玉米褐斑病生长于土壤表层,其孢子在水分充足时产生,腐烂的根系则有助于病原菌的滋生。
发病初期,玉米叶面出现黄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或黑色,边缘呈现歪曲状。
防治对策:在田间施行十二年一闲或间作种植等方式,及时清除玉米田里的残渣秸杆、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发病初期可用40%多菌灵、25%呋喃丹等药物进行喷雾防治。
玉米螟又称玉米螟虫或玉米晚节虫,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害虫。
该害虫受母性发育的受孕能力所控制,产卵期长达两个月,一年内可繁殖3~4代,并且会带病菌进入作物内进行危害。
玉米螟幼虫以玉米苞叶为食,破坏叶面组织结构,造成小斑点、叶尖干枯、叶片萎缩等症状。
鲜食甜玉米常见病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现水渍状灰绿 色小 点 , 以后沿 叶脉向两端扩展 , 成中央灰褐 形 色边缘红褐色梭形至纺锤形的大斑 。空 气潮湿 , 病斑上产生灰 黑色霉状物 ,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严重时多个病
植 物 医 院
诛
鲜食甜玉米常见病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姚 丽 姚 红
( 吉林省集安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1 鲜食 甜 玉米褐 斑病
褐斑病为甜玉米 的主要 病害 , 分布广泛 , 发生普遍 , 甜玉米 种}_ 区都有发生。 曲 地 —般府抹率 2%~ 0 造成轻度经济损失 , 0 4 %, 严 重时病株可达 6 %~ 0 显著影响甜玉米 的产量与品质。 0 8%, 11 症状 : . 此病 可危 害叶片、 叶鞘 、 茎秆和苞叶 , 以叶鞘受害严 重。染病初期为浅黄褐色小点, 逐渐变成红褐色至紫红 色近 圆 形至椭圆形坏死斑 , 隆起呈疱状 , 相互汇合形成不定形大斑 , 病
3 鲜食 甜玉米 叶斑病
叶斑病为甜玉米 的重要病害 , 分布较 广 , 在部分地 区发生 危害。一般年份零星发病 , 病情较轻 , 对生产无 明显影响 , 少数
1 发病规律 : 菌以休 眠孢子囊在土 中或病残组织中越冬。 . 2 病
甜玉米生长 中后期通过风雨 、 气流传播到叶鞘和 叶轴 内 , 温暖 高湿病菌萌发侵染引起发病 。气温 2 ~ O 3 3 ℃和高湿条件下发病
开始发病 , 粉、 授 灌浆 、 乳熟期为病害侵染高峰 , 此期间多雨 、 多 雾或露重 , 病害发生严重。 33 防治方法 : . 参见甜玉米大斑病。根据 此病特点 , 对果穗危 害突出, 防治 时除对叶片施药外 , 应注意保护果穗 , 还 最好掌握 在果穗 冒尖期喷药防治 。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作者:冯艳梅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09期摘要阐述玉米褐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并提出其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药剂防治两方面的内容,从而为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发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9-0084-01玉米褐斑病原来仅零星发生,一般不造成产量损失。
近年来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均有夏玉米受害严重的报道。
2006年我市部分玉米田块褐斑病发生较重,尤其是主栽品种郑单958病情更为严重。
1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在玉米六叶一心期至大喇叭口期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田间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1)发病由下部叶开始,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并且病斑逐步向叶上部扩展。
(2)发病由叶尖开始,叶尖褪绿,出现不规则的浅褐色小斑,叶肉褪色为红黄色,出现一大片的病斑。
(3)发病部位由叶中部开始,或是中部叶的叶中部开始,叶面先出现褪绿小点,再出现不规则的浅褐色小斑,叶肉褪色为红黄色,出现一大片的病斑。
(4)整叶发病。
在叶上大片的病斑呈现一段一段的分布,即一段叶是正常的,一段叶是分布着大片的黄中带粉红色的病斑。
(5)叶脉上发生病斑。
在以上4种病症的基础之上,叶的主脉上出现比叶面病斑色深的1~2mm大小的红褐色的病斑,这种红褐色的病斑埋在叶脉之中,像锈病的孢子堆。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这种症状最为典型,是诊断时最应查看的要紧处。
2 发病原因2.1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玉米褐斑病主要在含黄改系亲缘的玉米杂交种上危害,尤其是黄淮海区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病情较为严重。
易发病品种还有临奥1号、蠡玉6号、中科4号、新单22号、新单23号、鲁单981、济单7号、玉禾5号等。
2.2菌源充足近年来,玉米秸秆大面积直接还田使得大量病残体组织混入土壤中,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病原菌。
玉米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适合病菌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较为普遍,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农民们需要认真了解和掌握玉米的病害防治知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本文将介绍关于玉米常见的10种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上常见的真菌病之一,主要具有环形或椭圆形的灰色胞内孢囊,可造成玉米叶片的脱粉、枯黄、死亡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适时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
2.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
它会使玉米叶片出现红棕色或黄色的小点,然后从叶边缘向中心扩展,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预防锈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定期除草和清理病叶、及时灌溉等。
3.叶斑病叶斑病主要是由霜霉菌感染引起的,使玉米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斑点,严重时导致叶片失去功能。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等。
4.褐斑病褐斑病是无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使玉米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斑点,逐渐增大,终至叶片枯死。
防治褐斑病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定期除草和清理病叶、加强肥料管理等。
5.苗期腐烂病苗期腐烂病是由土壤中的细菌和霉菌引起的,主要在玉米种子发芽时发生。
其症状是玉米幼苗出现腐烂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幼苗死亡。
预防苗期腐烂病的方法包括皮肤消毒、保持土壤通气性、选用新鲜种子等。
6.疫霉病疫霉病是由一种疫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影响玉米的穗部、叶片和茎部。
它会导致玉米出现炭疽病样症状,如大量死亡、桔红色病斑、病叶、病茎等。
防治疫霉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玉米田里的死麦草和禾本科杂草、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溉等。
7.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影响玉米的叶片和穗部。
它会使叶片形成白色的粉状物,严重时导致玉米叶片干枯、死亡。
预防白粉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除草、避免过度使用肥料和农药等。
玉米三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三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师微微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2期玉米作为河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它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南方地区的大米,脂肪含量又大于小麦,热量高于高粱,但因为它的生长环境,比较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该病害不仅使得玉米产量下降,还会降低玉米果实的饱满度、含糖量,更不用说有些病害会造成玉米果实上的红斑。
一、影响玉米生长的三种病害1、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小斑病表现为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水渍状青灰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有大有小,而且会沿着玉米叶的叶脉往叶片两端边缘进行扩展,最后覆盖大半个叶片,形成从中心到边缘依次为暗褐色、淡褐色以及青灰色的大斑点,在该病斑的后期,会出现叶片叶脉的爆裂,叶片变黄哭死。
如果恰逢当时天气潮湿,这些灰色的斑点就会长成灰黑色的霉层,形状可怖。
2、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俗称为黄斑病,它与玉米大、小斑病不同,主要危害玉米叶,在叶片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褐黄色斑点,直径1到2毫米左右,病害发展中期,该黄褐色斑点扩大,形成中间枯白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淡黄色光晕的圆圈,时间一长,斑点中心的玉米叶被吃掉,在叶片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孔洞。
因为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该病害的发生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玉米病害防治的主要对象。
3、玉米褐斑病该病害主要造成玉米叶的脱落,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和叶鞘的连接处,一开始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小斑点,斑点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这些小斑点成群出现,且叶片和叶鞘内的也阻止呈红色,发病中期这些小斑点开始长大,最后汇集成一片,在叶鞘和叶片连接处布满褐色病斑,严重时可能在玉米整个叶鞘根部出现一段段的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斑所覆盖的区域发生表皮破裂,两天之后叶片组织和叶脉枯萎,叶子掉落。
二、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措施1、对玉米病害进行预防对玉米病害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就是注意清洁,适时加肥,合理选苗、注意种植密度。
所谓注意清洁就是要在上次玉米收获之后彻底清除当时的玉米病残体,很多农家在玉米果实收获之后,经常会把玉米秆碾碎置于田里发酵,做来年肥料,如果这些玉米都没有发过病害,这种做法当然是既环保又省时省力的,但是如果往年的玉米发生过病虫灾害,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并不能将这些病害彻底根除,反而为他们的大量繁殖提供温暖而湿润的温床,这无疑会对来年春季玉米的生长造成威胁。
夏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 、高 畦栽 培 、排 水 良好及 氮 、磷 、钾肥 比例 适 当 地块 植株 健壮 ,发病 率低 。 21 防治 。 除采 取农 业措 施 防 治外 , 发病初 期 采 .. 2 用 灌根 或 喷雾 的方 法 防治 ,方 法 是杀 细菌 药 +杀 真 菌 药 +叶 面 肥 ( 酸 二 氢 钾 或 喷 施 宝 等 ) 效 果 较 磷 , 好 。一 般 用 链 霉 素 +代 森 锰 锌 ( 甲霜 灵 锰 锌 , 或 或
咬食玉米籽粒。玉米喇叭口期是二代玉米螟危害盛
期 ,此 时螟 虫 处于幼 龄 期对 药物 比较 敏 感 ,是最 好 的 防 治时 机 。 方法 是 用 5 甲基 异 硫磷 颗 粒 剂 按 1 % : 6拌 煤 渣 ,每 株 2g ,撒 入 心 叶 ,或 1 %辛 硫 磷 . 5 颗 粒 剂按 1: 5拌煤 渣 ,每株 1 1 g撒入 心 叶 。
抗病能力 。②提早预 防。在玉米 4— 5片叶期,可 用 代森锰 锌 叶面 喷雾 预 防 。③ 及 时防 治 。玉米 初发 病 时立 即用 疫霉 威 ,或 克抗 灵 喷雾 防 治 。为 了提 高
防 治效 果可 在药 液 中适 当加 些磷 酸 二氢 钾 、尿 素等 叶 面肥 。根 据 目前 多雨 的气 候特 点 ,喷 杀 菌药 剂应 2~3次 ,间 隔 7d ,喷 后 6h内如下 雨应 雨 后补 喷 。 最大 限度 地控 制 玉米 褐斑 病 的发 生 。另 外 ,施 药 时
1 小麦 倒伏 的原 因
1 肥 水 失 当 。底 施 尿 素超 过 1 g 亩 ,磷 酸 二 . 4 5k / 铵 低 于 2 g 0k ;早 追 返 青 肥 或 起 身拔 节 追 施 氮 肥超
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
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我前几天才被玉米褐斑病搞得焦头烂额呢,不过好在现在算是有点经验了。
咱先说说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特点啊。
这玉米一旦得了褐斑病,叶子上就开始长那些褐色的小斑点,就像是脸上突然长了雀斑一样,而且是越长越多。
这些斑点啊,就慢慢让叶子变得不健康,好像人病恹恹的似的。
到后面呢,叶子可能就枯萎了,要是严重的话,整株玉米都长不好,就像人身体虚弱得干点活就累得不行了。
玉米产量肯定就受影响啊,本来能结出好多饱满玉米的,结果因为这个病就大打折扣。
接下来我就讲讲我试过的防治方法。
首先啊,我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多浇水,我寻思着多浇水植物就有活力了,能抵抗病害。
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浇水多了,土壤湿漉漉的,病好像还更严重了。
这就好比人本来就感冒了,你还一个劲儿地给他吃特别油腻的东西,只能加重病情。
后来呢,我就去打听,听有人说用药有用。
我就去买了那些防治真菌病害的药,但是具体怎么用我一开始还很迷糊。
我就按照说明书上大概地去配药,然后喷洒在玉米叶子上。
但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才意识到可能是我配药的比例不太对,也可能是喷药的时间不对。
那怎么喷药才对呢?我觉得要在早上或者傍晚,中午大太阳的时候喷药肯定不行啊,就像人在大中午顶着太阳暴晒,这时候浇水肯定对作物不好。
药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去配,这个可马虎不得,就像做菜放盐,少了没味道,多了就齁得慌。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注意玉米地的通风和日照。
如果种得太密,就像人挤人在一个小屋子里,不通风不透光,玉米就容易生病。
所以种玉米的时候啊,要保持合适的种植间距,让玉米们能舒舒服服地生长,这样它们抵抗病害的能力也会强一些。
这玉米褐斑病的防治呢,还得要早发现早处理。
平时在玉米地里就要多观察,不能等病得很严重了才去着手做防治措施,那就有点晚啦。
我现在每次去玉米地都仔细看叶子的情况,就是怕这个病又严重起来。
另外啊,土壤的肥力也很重要。
我以前没太在意这块儿,有一块地的玉米老是生病,后来发现这块地的土特别贫瘠。
注意预防玉米褐斑病
发生规律
玉米褐斑病的发病高峰期通 常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也就 是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 件、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等 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防治 策略上需要综合考虑。
病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高 温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 害的扩散和流行。
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需要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 喷洒杀菌剂、加强田间管理 等。
02
玉米褐斑病的危害和影响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降低玉米产量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可导 致叶片枯死,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
减少养分积累
受褐斑病影响的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积累 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产量。
缩短玉米生育期
感染褐斑病的玉米植株生育期缩短,提前 成熟,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调整播种期
避免在干旱或湿度过高的 时期播种,降低病原菌的 传播风险。
案例二
微生物菌剂
使用含有拮抗微生物的菌剂,如芽孢杆菌 、木霉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源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对褐斑病进行防治。
农业防治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农业措施,提 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案例三
01
注意预防玉米褐斑病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11
CONTENTS
• 玉米褐斑病的症状和原因 • 玉米褐斑病的危害和影响 •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 防治玉米褐斑病的注意事项 •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案例
01
玉米褐斑病的症状和原因
症状识别
叶片出现黄色或浅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 点,边缘不明显。
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大的条斑或斑块,导 致叶片枯死。
防治效果也与防治时间有关,如果防治时间 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防治效果。因此,要 尽早进行防治,同时也要持续观察玉米生长
玉米叶子干枯是啥病害,如何防治
玉米叶子干枯是啥病害,如何防治玉米叶子干枯有可能是玉米大斑病或小班病、链格孢菌叶枯病、斑枯病、褐斑病、灰斑病等。
1、大斑病:病发初期,使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2、小班病:抽雄后,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一、玉米叶子干枯是啥病害1、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部位为玉米的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玉米的叶鞘和苞叶。
病发时,往往从下部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往上扩展。
病斑通常为长梭形,颜色为灰褐色或者是黄褐色,长约5-10cm,宽约1cm,部分病斑相连形成更大的不规则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2、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偶尔危害玉米的叶鞘、苞叶和籽粒。
主要分为下列3种类型:(1)第一种:病斑外形为椭圆形,中央颜色为黄褐色,边缘部位为紫色或深褐色,当空气湿度较高的时候,病斑表面会生出灰褐色的霉层,后期时,病叶发黄枯死。
(2)第二种:病斑外形为椭圆形或者是纺锤形,面积较大,中央颜色为灰褐色或浅黄色,没有明显边缘,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的霉层,并且当病斑数量较多时,叶片迅速蔫萎枯死。
(3)第三种:叶片病斑为黄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霉层较少,而叶鞘和苞叶的病斑较大,外形为纺锤形,密集分布有灰黑色霉层,并且当穗部受害时,同样会生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果穗腐烂。
3、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刚开始的时候,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的小圆斑点,后续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的病斑,中央颜色为灰白色,边缘部位为红褐色,发病处和健康处交界十分明显。
后期时,发病处可以观察到黑色的霉层,部分病斑中间破裂,穿孔。
病情严重时,整棵植株的叶片密布病斑,呈撕裂状,后干枯坏死。
4、玉米斑枯病刚开始时,病斑外形为椭圆形,颜色为红褐色,后续变成中央为灰白色,边缘部位为浅褐色的不规则病斑,最终叶片局部枯死。
5、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茎秆、苞叶。
玉米褐斑病发病特点与防治方法
1.发生特点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Phrsodermama-ydis Miyab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病原菌是玉米上的一种专一性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薄壁细胞内,其休眠孢子囊壁较厚,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黄褐色,略扁平,有囊盖。
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其次是在叶鞘及茎秆上。
病斑首先发生在顶部叶片的尖端,病斑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mm,在叶鞘和茎秆上的病斑较大,直径可达3mm 。
发病严重时,小病斑常相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组织破裂,叶细胞组织呈环死状,散发出黄褐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休眠胞子。
病害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
玉米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病原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孢子,并形成侵染丝,侵染玉米,导致玉米发病。
2.发病原因2.1连年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田间病菌逐年增加。
由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导致玉米连年重茬连作;同时,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导致病原菌在田间逐年积累。
而且用秸秆沤肥后未经高温充分腐熟,施入田间后,也造成田间病源菌的增加,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必要的菌原条件。
2.2田间脱肥,玉米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
一般不施基肥或施用量较小,同时玉米苗期追肥量过小或过晚,导致玉米5~8片叶时,土壤肥力不足,田间出现脱肥现象,营养不良,叶片发黄,抗病性降低,是引起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2.3气候条件。
在玉米的生长季节即玉米出苗后,降水频繁并出现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长时间降雨,田间大面积积水,易诱发此病。
3.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
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
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
玉米褐斑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
的降 雨量 分 别 为 2 . 6 i n l r l 、8 8 . 6 mi l l 和 3 9 2 r n m . ,而
7月 上 旬 平 均 气 温 达 到 2 5 . 9℃ , 降 雨 量 为 3 3 . 9 I T I I T I ,相 对湿 度 为 7 6 %,高 温 高湿 的环 境 为玉 米 褐 斑病 的发生提 供 了有 利条件 。 4 _ 3 推 广 的 品种 。玉 米 褐 斑 病 在 浚 单 2 0 、郑 单 9 5 8上 发 病 较 重 ,其 它 主 推 品 种 如 蠡 玉 3 5 、 承 玉 3 5 8号等 发 生较 轻 ,但 后 两者 本 身 不抗 褐 斑 病 ,遇 条件 合适 会 有重 发生 的可 能 。 4 . 4 管 理 的粗 放 。农 户 一 般 苗 期 较 少 施 肥 , 中期
全 部布 满病 斑 ,在 叶 鞘上 和 叶脉 上 出现 较大 的褐 色 斑 点 ,叶鞘 、 叶脉 上 的 病斑 较 大 ,红 褐 色 到紫 色 ,
常连片 致 维管 束坏 死 ,随后 叶片 由于 养 分无 法传 输 而 枯死 。成 熟病 斑 中间 隆起 , 内为褐 色 粉末 状休 眠 孢 子堆 ,休 眠 孢子 埋 藏于 叶 肉细 胞组 织 中 ,叶 片上
t l t防 治 策 略 。
关 键 词 : 玉 米 褐 斑 病 ;发 病 规 律 ; 防
2 0 1 4年褐 斑病 发 生早 于 去年 ,7月 7日始 见褐 斑病 , 比去 年早 2 0 d 。褐斑 病主 要 发生在 玉 米 小喇 叭 口至大 喇 叭 口期 ,此 阶段 是 叶片 、茎 秆伸 长 的营
蕊
摘 要 :近 年 来 。随着农 业 种植 结构 调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异名 玉米黄斑病 简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图片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为害症状
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周围有浅黄色晕圈,成熟病斑一般长2~5mm,宽1~2mm,大的可达7mm×3mm。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有灰黑色霉状物。该病症状变异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
2
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
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从拔节到出穗期间,若降雨集中,田间湿度大,再加上气温适宜,可造成病害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mm,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栽培因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单种玉米比套种玉米发病轻。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01
整株黄点型。一般是整株叶片发病,叶片上出现密集及大小分布较均匀的小黄点,使叶片和植株呈现失绿发黄,密集的小黄点老熟后变成褐色的孢子堆,内有休眠孢子。孢子堆不破裂。
02
局部褐斑型。主要发生在叶鞘、叶主脉上。病斑浅褐色,叶肉组织变为红黄色。主脉发病,病斑红褐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1
2
3
玉米褐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异名 玉米细菌性条叶枯病、玉米细菌性叶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方法防治玉米褐斑病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 发布时间:2009-09-24 编辑:全兴
(一)发生规律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
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特别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低洼地、连作地发病重。
(二)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玉米生长期合理施肥、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及时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一次,喷2-3次;若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则效果更好。
喷药时,要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和叶鞘。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