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史纲“三”有关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通过几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所丧失的权利: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5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分析点)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上都具有封建性的特征。
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些特征开始瓦解,主要表现在:(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此以后,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但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
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地位。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2)社会阶级关系变动。
旧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一些变化。
就地主阶级来说,有的转化为官僚地主,有的转化为城居地主。
农民阶级一部分向贫农和雇农转化,一部分成为了产业工人后备军。
同时,导致了新的阶级的产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变化。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出现两大历史任务。
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确实在各个方面给中国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中国工人阶级的优势:第一,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史纲政治知识点总结
史纲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政治1. 封建政治古代政治中的封建制度是指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统治权的基础,通过皇权下放土地给予贵族,贵族再分封给诸侯、大夫和士族,形成等级制度和封建社会。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长期存在,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在古代政治中,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家中长期存在,并成为了这些国家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 帝国制度帝国制度是指一个帝国国家的政治组织和运作方式。
在古代政治中,许多大型古代国家都采用了帝国制度,例如中国的秦、汉、唐等朝代、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等。
4. 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以意大利政治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政治理论。
该理论强调政治家应该以目的为重,对手段不择手段。
在古代政治中,这种政治理论曾经对政治家和政治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政治1. 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制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控制力非常强大。
在近代欧洲的许多国家中,都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度,例如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俄罗斯的沙皇专制时期等。
2. 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国家的君主与议会之间通过宪法界定各自的权力和职责,君主不能随意行使权力,而是根据宪法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统治。
在英国就有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治制度也被一些其他国家所采用。
3. 法治法治是指国家政权、政治行为和社会生活都受法律约束。
在近代政治中,许多国家开始注重建立法治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最高的权威。
4. 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由人民或其代表行使,人民有选举、言论自由和平等权利,国家的政治决策是通过多数民意决定的。
在近代政治中,民主制度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实践,成为了一些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019考研政治史纲各章节重点归纳(03)
2019考研政治史纲各章节重点归纳(03)1.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单选)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斗争C、台湾高山族人民抗日斗争D、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斗争2.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单选)A、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B、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C、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3.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瓜分和灭亡近代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B、中华民族实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C、清政府的抵抗D、近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在于:( )(多选)A、存有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B、以前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C、存有着很多迷信、落后的倾向D、对帝国主义的理解还处在理性理解的阶段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章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6月,在青浦(今属上海市)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9月,又在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不久因伤重死去)。
1863年1月,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1867年,美国派海军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娇(今恒春)登陆,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击毙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
1874年,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痛击。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
2019考研政治史纲历史事件总结
【篇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会议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1)内容: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意义: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篇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意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胜利原因: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胜利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⑤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
【篇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内容: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
②结束了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
③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⑤中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提纲(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提纲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考研政治的重要知识点
2019考研政治的重要知识点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就目的来讲,它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广度和深度来讲,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就性质来讲,它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各方面创新,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进。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道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
史纲知识点总结时政
史纲知识点总结时政一、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社会最早的阶段,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 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迁徙逐步分布到全球各地。
3.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和采集狩猎。
4. 原始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图腾、宗教等方面。
二、古代社会1. 农业社会的兴起:农业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开始有了土地私有制、耕作和畜牧。
2. 城市的发展:农业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3. 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古代社会中,奴隶制度成为主要生产方式,贵族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日益激化。
4.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古代帝国大多以君主制为主,如中国的封建制度、罗马的帝国制度等。
三、中世纪社会1. 封建社会的兴起:中世纪社会的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封建领主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
2. 宗教改革的兴起:中世纪是宗教改革盛行的时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国家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
3. 中世纪的城市经济:中世纪时期城市经济兴起,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
4. 中世纪政治变革:中世纪政治体制开始朝着封建国家和君主专制制度转变。
四、近代社会1. 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成为主导,推翻了封建制度和专制统治。
3. 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兴起:近代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形成了一系列殖民帝国。
4. 近代国家的政治发展:近代国家政治发展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不同政治体制,各国政治格局日益复杂。
五、现代社会1. 社会主义的兴起:现代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现代以来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的独立和自由。
2019考研政治复习知识精品教育.doc
2019考研政治复习知识2019考研政治复习知识(一)1、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内容: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2、遵义会议内容: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党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是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
3、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内容:(1)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2)提出党的建设问题两个务必: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内容:纠正了“左”倾错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意义:把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2019考研政治复习知识(二)(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019考研政治史纲重要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9考研政治史纲重要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三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三章一、章节特点史纲第三章是革命史部分,讲述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帝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这一章节在史纲中的地位是重点章节,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章节的考点容易考查选择题和分析题。
二、复习重点史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及其内涵,革命派和改良派双方论战的三个核心问题。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帝国1.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2. 中华民国的建立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1. 封建军阀统治的形成。
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
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对于这种情况。
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
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
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
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
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
2019考研政治史纲115个重要知识点梳理(10)
2019考研政治史纲115个重要知识点梳理(10)“*”的发动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这件事成为“*”发动的导火线。
考点92、 1975年整顿和“*”的结束1975年,*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实行整顿,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
1976年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结束了“*”。
“*”的性质与教训(1) “*”的性质: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 “*”发生的原因。
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②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③把党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当做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
④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3) “*”的教训。
①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决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中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④必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在经济上赢得了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①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①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②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国际环境的改善①新中国把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动人类进步事业作为对外工作的目标。
②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
③万隆会议上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④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为党继续实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
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会议总结
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会议总结1.一大:1921年,宣告共产党成立,提出党的的最高纲领。
2.二大:1922年,提出最低纲领,重申最高纲领。
指出最低纲领,即当前阶段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三大:1923年,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4.八七会议:1927年,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①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5.遵义会议:1935年,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6.瓦窑堡会议:1935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①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批判"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③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7.洛川会议:1937年,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8.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9.七大:1945年,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0.七届二中:1949年,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两个务必11.八大:1956年,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3.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同时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述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考研政 治史纲必备42个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史纲必备42个核心考点考研政治中的史纲部分是许多考生需要重点攻克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下面为大家梳理了 42 个核心考点。
考点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民众身体受损。
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考点 2:《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 3: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由于具有空想性,未能实现。
后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缺乏实施的条件,也未能付诸实践。
考点 4: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等,以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本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考点 5: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该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 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 6: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019考研政治冲刺:史纲必会十大知识点总结
2019考研政治冲刺:史纲必会十大知识点总结考研复习仅剩54天了,大家在题海中也已经奋斗了一段时间了,是时候回归课本,把所有的知识点捋一捋了,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史纲必会十大知识点,赶紧来看看吧!洋务事业的兴办1.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的目的:①镇压农民起义②加强海防、边防③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兴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a.翻译学堂b.工艺学堂c.军事学堂。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1)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①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②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③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④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2019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知识点范文
2019 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知识点范文1840-1919 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二)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1842 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1865 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3、1885 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4、1895 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5、1898 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019考研政治史纲必背42个核心考点(12)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9考研政治史纲必背42个核心考点(12)
考研政治史纲有12大重要部分,共42个核心考点,小编下面带大家来梳理梳理,重要核心考点一定要熟记:
2019考研政治史纲必背42个核心考点(12)
拨乱反正
考点1:为什么要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紧迫性的政治问题。
党要全面拨乱反正,既要揭露林彪、四人帮的罪行,也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否则就不能同意全党思想,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考点2:拨乱反正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一是两个凡是,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两个凡是其实质是继续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只有否定二者,才能实现拨乱反正。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20190502史纲基础3-3 考研政治
史纲3-3
第一~三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1840-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个主要矛盾【帝国-封建】
两大历史任务【独立-富强】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贫农雇农、中农、富农】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
考点13 ☆☆
考点14 ☆☆
考点15 ☆☆
考点16 ☆☆
考点17 ☆☆
考点18 ☆
考点19 ☆
考点20 ☆☆
考点21 ☆☆
考点22 X
考点23 ☆
考点24 X
考点25 ☆☆
1840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蚕食边疆-睁眼看世界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背景&纲领&意义&教
训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目的&纲领&事业&作用
1894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瓜分狂潮-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戊戌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论战&意义&教训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背景&纲领&论战&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考研政治史纲“三”有关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三大论战(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
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
他们还攻击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政策,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比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在回答改良派攻击土地国有乃“欲夺富人所有以均诸贫民”时,反复申明,革命派政策非“损富者以益贫”,而是使“富者愈富,贫者亦富也”,也无疑反映了他们对地主阶级的妥协态度。
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马克思主义论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论者曾经进行过三次大的论争,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同实用主义的论战)”;“社会主义论战(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争论)”;“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这三次大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更多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大法宝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状懂得不多,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变成全国性的大党。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
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三三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提出,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边区、县、乡抗日民主政府是行政机关:边区高等法院和县法院是司法机关。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三大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
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三大口号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发生严重危机,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
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备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毛泽东对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予以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
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
另一方面,革命派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就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
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的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不过,民权主义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革命派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