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伺服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设计作者:龙凯李刚成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1期摘要:交流伺服驱动系统是机器人设备动作实现的核心,通过电动机旋转产生的力驱动工业机器人各个关节完成相应制定的动作目标,因此设计科学、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是提高工业机器人技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公司电机专用芯片TMS320F2812作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了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驱动;设计;永磁同步电机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0030 引言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甚至工业机器人技术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工业机器人所具备的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灵活的特点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生产环境,机器人动作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伺服驱动电机完成,因此机器人性能好坏与伺服驱动控制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能够满足机器人技术对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系统要求的性能指标,因此该电机成为交流伺服驱动的首要选择。

1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概述随着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材料的不断完善,新型永磁同步电动机已经被各行所广泛应用,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交流伺服驱动系统主要采取闭环控制方式。

根据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数字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控制芯片的体积越来越小,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其实现控制结构越来越便利,可以随时通过编程对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因此其数字化技术越来越高;(2)智能化,随着工业生产环境的不断恶化,要求交流驱动系统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需要其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减少人工参与;(3)通用化,伺服驱动系统一般配有多种控制功能参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改变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模式的工作,保证其符合多种工作环境。

使用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进行伺服控制的策略主要包括:一是恒压频比控制。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

自调整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 新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以实现更加高效、精确的控制效果。
参考内容
引言
伺服系统是一种用于精确控制执行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控制系统。在 许多工业应用领域,如机械加工、机器人控制和电力系统等领域,伺服系统的 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为了提高伺服系统的性能,通常需 要调整其控制参数
4、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交流伺服系统自 调整技术将更加注重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的研究,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控 制系统架构。
结论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是实现高精度、高效率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次演示对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的现状、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详细探讨。通过 分析可知,该技术在未来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 推动交流伺服系统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
01 引言
03 关键技术
目录
02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 技术概述
04 研究现状
05 未来展望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
引言
Hale Waihona Puke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伺服系统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 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和精度要求,交流伺服系统的自调整技术应运而生。 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的现状、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展 望。
关键技术
1、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工作机制的算法,可以通过 学习自动调整参数。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神经网络可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 控制,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然而,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过程较为 复杂,对计算资源的要求较高。

交流伺服电机实验报告

交流伺服电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交流伺服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掌握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方法及控制策略。

3. 通过实验验证交流伺服电机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1. 交流伺服电机的结构分析2. 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3. 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方法4.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策略5. 交流伺服电机的性能测试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 交流伺服电机实验台2.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3. 交流伺服电机控制器4. 功率分析仪5. 数据采集卡6.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交流伺服电机的结构分析(1)观察交流伺服电机的结构,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如定子、转子、端盖、轴承等。

(2)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2. 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1)观察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过程,了解其电磁感应原理。

(2)分析交流伺服电机的启动、运行和停止过程。

3. 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方法(1)学习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电路,了解其工作原理。

(2)分析驱动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及其作用。

4.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策略(1)学习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法,了解其闭环控制原理。

(2)分析控制策略中的主要参数及其调整方法。

5. 交流伺服电机的性能测试(1)连接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启动交流伺服电机,观察其运行状态,记录相关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交流伺服电机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流伺服电机的结构分析通过观察实验台上的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由定子、转子、端盖、轴承等部分组成。

定子由线圈绕制而成,转子由永磁体构成。

当交流电源通过定子线圈时,产生旋转磁场,驱动转子旋转。

2. 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交流伺服电机在启动、运行和停止过程中,其转速、转矩和功率等参数均与输入的交流电源频率、电压和相位角有关。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实现交流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

3. 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方法实验中,我们学习了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电路,了解到其主要由逆变器、滤波器、电机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交流伺服电机

交流伺服电机

交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电机类型,在现代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流伺服电机通过内置的编码器反馈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优势特点。

工作原理交流伺服电机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控制电机转子的位置和速度。

其工作原理包括位置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和电流控制回路。

位置控制回路接收编码器反馈信号,比较目标位置和当前位置之间的差异,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和方向来驱动电机转子转动至目标位置。

速度控制回路根据编码器反馈信号和设定速度值之间的差异,控制电机的转速。

电流控制回路则根据速度控制回路的输出,控制电机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以实现精确的速度控制。

应用领域交流伺服电机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设备和机械领域,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包装设备、印刷设备等。

在这些领域,交流伺服电机可以提供精确的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满足高效生产的需求。

同时,在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用于控制精密的运动系统。

优势特点交流伺服电机相比其他类型的电机具有以下优势特点:•高精度:交流伺服电机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可以实现微米级的定位精度,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应用。

•高效率:交流伺服电机运行稳定,能够提供较高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节省生产成本。

•响应速度快:交流伺服电机响应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从静止到目标速度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

•可编程控制:交流伺服电机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各种运动模式和轨迹规划,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总体而言,交流伺服电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其高精度、高效率和快速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支持。

本文简要介绍了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优势特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交流伺服电机的基本知识。

交流伺服调速原理

交流伺服调速原理

交流伺服调速原理伺服调速是一种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对伺服电机的控制,实现对机械设备的精确调速。

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伺服调速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交流伺服调速原理为主题,介绍其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一、基本概念交流伺服调速是一种通过改变电机的输入电压频率来实现调速的方法。

它利用交流电机的特性,根据电机转速与电压频率的关系,通过调整输入电压的频率,来控制电机的转速。

这种调速方式具有调速范围广、动态性能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精确控制的工业领域。

二、工作原理交流伺服调速原理基于矢量控制理论,通过控制电机的磁通和转矩,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在交流伺服调速系统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

1. 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感知电机的实际运行状态,通常包括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转矩传感器。

传感器将所感知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以实现对电机的闭环控制。

2. 控制器:控制器是交流伺服调速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接收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计算出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经过放大和变换后,送入执行机构。

3.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通过控制信号来执行相应动作的部件,通常是电机。

执行机构接收控制信号后,通过改变输入电压的频率和幅值,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三、应用领域交流伺服调速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精确控制的场合,如机床加工、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印刷设备、纺织设备等。

它能够实现对设备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 机床加工:交流伺服调速在机床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实现对工件的高速、高精度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交流伺服调速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中广泛应用。

它能够实现对生产线的快速响应和高精度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印刷设备:交流伺服调速在印刷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能够实现对印刷速度和张力的精确控制,提高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研究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研究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创新,交流伺服系统作为现代主力驱动设备,在机器人、数控机床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电机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多样。

本文以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为题,简单介绍几种电机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交流伺服电机;矢量控制;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0 前言交流伺服电机定子的构造基本上与电容分相式单相异步电动机相似.其定子上装有两个位置互差90°的绕组,一个是励磁绕组Rf,它始终接在交流电压Uf 上;另一个是控制绕组L,联接控制信号电压Uc。

所以交流伺服电动机又称两个伺服电动机[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流可变速驱动技术的发展,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有了突出的发展,各国著名电气厂商相继推出各自的交流伺服电动机和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并不断完善和更新。

交流伺服系统已成为当代高性能伺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使原来的直流伺服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已经商品化了的交流伺服系统是采用全数字控制的正弦波电动机伺服驱动。

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在传动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1 交流伺服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1.1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现状伺服控制系统虽然应用已久,大量应用于结构简单的直流电机,在结构复杂的交流电机应用中还无法达到人们理想的效果,使得应用受到限制。

由于直流电机控制简单,长期应用于各种领域。

直到年,德国西门子工程师提出了矢量控制方法,将交流电机解耦后再控制,使交流电机能够和直流电机的控制性能有极高的相似之处,解决了长期阻碍交流电机发展的控制问题。

交流电机冰开始广泛在伺服控制领域应用起来,未来必将取代直流电机,在伺服控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由于各项相关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应用不断深入,验证了交流伺服系统的稳定性。

发达国家的电器公司在伺服控制领域,直流电机已经由交流电机完全代替。

伺服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

伺服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

伺服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伺服阀是一种常用的液压元件,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用于精确控制液压系统的流量和压力,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性能。

伺服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是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精确控制的关键因素。

一、开环控制策略在伺服阀的控制系统中,开环控制是最基本的一种策略。

开环控制是指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没有反馈回路的控制方式。

具体而言,开环控制策略中,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然后直接通过控制阀送至伺服阀,从而控制伺服阀的开启程度。

这种控制策略简单直接,但缺乏对输出信号的准确监测和修正,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操作误差的影响,无法实现高精度的控制要求。

二、闭环控制策略为了提高伺服阀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闭环控制策略被广泛采用。

闭环控制策略是指在反馈回路中引入传感器,实时监测输出信号,并通过控制器对信号进行修正,从而使得实际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尽可能接近。

闭环控制策略通过控制器中的误差调整,通过反馈机制实现控制精度的提高。

其中,控制器根据误差信号进行计算,并输出一个控制信号对伺服阀进行驱动。

具体情况下,闭环控制策略可以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

1. 比例控制算法比例控制是最常用的闭环控制算法之一。

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误差信号的大小,以比例关系调整伺服阀的输出信号。

具体而言,误差信号经过比例增益的放大,得到比例修正量,该修正量与误差信号成正比,通过增加或减少输出信号来调整伺服阀的开启程度,实现对输出信号的修正。

2. 比例-积分控制算法比例-积分控制算法在比例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通过积分误差信号,累加误差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输出积分修正量。

这样可以更精确地修正系统的动态性能,减小稳态误差。

3. 比例-微分控制算法比例-微分控制算法在比例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分环节。

微分环节通过对误差信号的变化率进行测量和修正,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微分修正量与误差信号的变化率成正比,通过减小输出信号的变化速度来减小振荡和超调现象。

伺服的转速控制与抗干扰措施

伺服的转速控制与抗干扰措施

伺服的转速控制与抗干扰措施伺服系统是一种精密的运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等领域。

伺服的转速控制和抗干扰措施是保证伺服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转速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抗干扰措施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速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常用的转速控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伺服系统的误差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并将控制量传递给执行机构,从而实现控制目标。

在实际控制过程中,需要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控制要求来调节PID参数,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二)速度模型预测控制速度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模型的优化控制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预测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转速,并根据控制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优化求解,从而得到最优的控制方案。

速度模型预测控制通常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高的模型准确性,适用于对系统动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

二、抗干扰措施的设计与实施(一)滤波器设计在伺服系统中,由于环境干扰、信号噪声等原因,传感器测量数据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设计滤波器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参数。

(二)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一种根据系统状态和外界干扰变化自动调节控制策略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时调整控制参数、模型参数等来适应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外界干扰变化,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常见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滑模控制等。

(三)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一种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控制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设计具有鲁棒性的控制器,在系统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的作用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常见的鲁棒控制方法包括鲁棒PID控制、H∞控制等。

(四)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伺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传感器故障、执行器故障等问题,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需要设计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策略。

伺服控制器的位置闭环控制策略

伺服控制器的位置闭环控制策略

伺服控制器的位置闭环控制策略伺服控制器是一种常用于工业应用中的控制设备,它可以通过对电机的位置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

在伺服控制系统中,位置闭环控制策略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控制方法。

本文将介绍伺服控制器的位置闭环控制策略,包括其原理、应用和优势。

位置闭环控制策略是一种将实际位置与期望位置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控制器输出的方法。

具体而言,位置闭环控制策略通过使用位置传感器来获取实际位置,将其与期望位置进行比较,计算出位置偏差,并将偏差作为反馈信号输入到控制器中。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和控制算法来调整输出信号,以使实际位置逐渐接近期望位置。

位置闭环控制策略的主要优势之一是提供了高精度的位置控制。

通过不断地比较实际位置和期望位置,并根据位置偏差来调整控制器输出,可以使伺服控制器的位置控制精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对许多工业应用来说非常重要,如机械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等领域。

此外,位置闭环控制策略还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通过快速响应实际位置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位置闭环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的震荡和非线性影响。

这使得伺服控制器在面对外部扰动和系统参数变化时能够更好地保持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位置闭环控制策略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伺服控制器,如直流伺服电机控制器和交流伺服电机控制器等。

无论是数字控制还是模拟控制,位置闭环控制策略都可以提供良好的性能和控制效果。

在实施位置闭环控制策略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选择合适的位置传感器对实际位置进行测量非常重要。

常用的位置传感器包括编码器、脉冲计数器和激光测距传感器等。

其次,控制算法的选择也是关键。

PID控制算法是一种常用的位置闭环控制算法,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最后,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与执行机构之间需要进行合适的信号转换,以实现实际位置的调整。

除了位置闭环控制策略,伺服控制器还可以采用速度闭环和电流闭环等其他控制策略。

防空多管火箭炮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策略

防空多管火箭炮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策略

1 引言
基于现代 多管火箭炮 技术的 多管火箭 炮位置 伺 服系统是决定其 防空反导性能 的关键 。由于多管火
箭炮弹炮 比较重 ,不平衡 力矩大范 围变化及 发射状 态时负载阻力矩和转动惯 量变化较大 ,加之 多管火 箭炮不 同弹种共架发射 带来负载变化 ,故对 多管火 箭 炮 位 置 伺 服 系 统 控 制 策 略 要 求 较 高 ,传 统 火炮 控 制策略不能很好适应 多管 火箭炮这种大负载 、大转 动惯量变化及强干扰场合 。故对防空型 多管火箭 炮 位 置伺服系统结构及控制策 略进行分析 。
2 Ai De e s o c s o . r f n eF r e mma dAc d my Z e g h u4 0 5 , h n ) C n a e , h n z o 5 0 2 C i a
Ab ta t Th e ma e tma n ts s n h o o ss r o sr c : e p r n n g e i m y c r n u e v mo o sa o t d t o sr c h t rwa d p e o c n tu t e AC o i o e v y t m f t p st n s r o s se o i
d g t lc n r l wa d p e y s s e s e d c r l n o ii n c r l o to ;t e p s t n f e b c s g t e e r m i ia o to s a o t d b y t m p e ic e a d p sto ic e c n r l h o ii e d a k wa a h r d f o o
适 应 、滑模 变结构 、模 糊控 制 、单 神 经元 等控 制 关键词 :多管火箭炮;永磁 同步伺服 电动机;滑模 变结构控制;模糊控制 ;单神经元控制

03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1).ppt

03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1).ppt
单元六 交流伺服系统
第三节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
●基本要求: 1)认知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结构和工作原 理 2)了解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策略 3)认知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和主要参数
●重点和难点: 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交流伺服系统
反馈控制
-伺服控制的特征
➢ 实现误差的自动校正
➢ 实现高性能的重要手段
四、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
和直流电机相比,它没有直流电机的换向器和电刷 等缺点。 和异步电动机阻损耗减小,且转 子参数可测、控制性能好;成本高、起动困难等 缺点。 和普通同步电动机相比,它结构简单,体积小、重 量轻,效率高。
五、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 主要参数
表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永磁同步电动机由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
查看5611交流伺服电机图片库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 1-旋转变压器;2-永磁体;3-电枢铁芯;4-电枢三相绕组;
5-电机转轴
二、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
插入5631无刷直流电机 的工作原理动画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三、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策略
1.恒压频比控制 2.矢量控制 3.直接转矩控制
速度反馈
减速器
运动
负载
工作台
直线光栅尺
速度环
电机电源
伺服 放大器
丝杠
0 to ±10VDC
位置环
控制器
对位置 速度 力矩进行精确的控制
伺服控制系统的优点(1)
❖ 提高机械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 提高生产过程的柔性,减小系统建立时间 ❖ 提高设备的生产率 ❖ 提高加工制造精度,减少废品
伺服控制系统的优点(2)
❖ 零速时的满额扭矩输出 ❖ 超低速的平稳运行 ❖ 简化原有的机械系统,提高性能

说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说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说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伺服电动机是一种常见的电动机类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它具有精确的位置和速度控制能力,因此在许多需要高精度运动控制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

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如下:1. 结构组成:伺服电动机由电动机本体、减速器、编码器和控制器组成。

其中,电动机本体负责提供动力,减速器用于减速并增加扭矩输出,编码器用于反馈电机位置信息,控制器用于处理和控制电机的运动。

2. 反馈控制原理:伺服电动机通过编码器实时获取电机位置信息,并将其与设定的目标位置进行比较。

控制器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位置误差信号,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电流或电压来调整电机的运动,使得电机能够精确地到达目标位置。

3. 闭环控制系统:伺服电动机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即控制器不仅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位置误差信号进行调整,还根据预设的速度和加速度要求来控制电机的运动。

通过不断调整电机的控制信号,使电机能够稳定、可靠地按照预设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运动。

4. PID控制策略:伺服电动机控制器中常采用PID控制策略,即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比例控制根据位置误差信号的大小进行调整,积分控制根据位置误差信号的累积量进行调整,微分控制根据位置误差信号的变化率进行调整。

通过综合利用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使电机能够快速、平稳地到达目标位置。

5. 动态响应能力:伺服电动机具有较高的动态响应能力,即能够快速响应控制信号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迅速调整电机的运动。

这使得伺服电动机在需要频繁变换位置或速度的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综上所述,伺服电动机通过反馈控制原理和闭环控制系统,以及PID控制策略来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而又有效,可以满足高精度运动控制的需求。

在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系统要求选择适合的伺服电动机,并合理设置控制参数,才能实现最佳的运动控制效果。

伺服电机同步控制工作原理

伺服电机同步控制工作原理

伺服电机同步控制工作原理伺服电机同步控制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系统对电机的转速、位置或角度进行精确控制,使其与给定的目标值保持同步。

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全面解释伺服电机同步控制的工作原理。

1. 伺服电机结构,伺服电机由电动机、编码器、控制器和反馈系统组成。

电动机负责转动,编码器用于测量电机的转速、位置或角度,控制器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信息调整电机的输出,实现同步控制。

2. 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同步控制的核心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根据给定的目标值和编码器反馈的实际值之间的误差,通过控制器计算出合适的控制信号,驱动电机输出力矩或转矩,使电机的运动与目标值同步。

3. 反馈系统,伺服电机同步控制中的反馈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编码器等反馈装置,实时测量电机的转速、位置或角度,并将实际值反馈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使电机能够精确地同步到目标值。

4. 控制器,伺服电机同步控制中的控制器通常采用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根据误差信号的大小和变化率,计算出合适的控制信号。

比例项用于响应误差的大小,积分项用于消除稳态误差,微分项用于响应误差的变化率,从而实现快速而稳定的同步控制。

5. 控制策略,伺服电机同步控制可以采用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或力矩控制等不同的控制策略。

位置控制通过控制电机的位置,使其与目标位置同步。

速度控制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使其与目标速度同步。

力矩控制通过控制电机的输出力矩,使其与目标力矩同步。

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

6. 反馈控制算法,伺服电机同步控制中常用的反馈控制算法有位置反馈控制、速度反馈控制和力矩反馈控制等。

位置反馈控制根据位置误差进行控制;速度反馈控制根据速度误差进行控制;力矩反馈控制根据力矩误差进行控制。

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反馈控制算法。

综上所述,伺服电机同步控制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系统、反馈系统、控制器和控制策略等多个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电机的精确同步控制。

并行组合控制策略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并行组合控制策略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 I D, a c h i e v i n g h t e a d j u s t me n t c o n r t o l o f t h e s y s t e m.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d e s i g n e d p ra a l l e l c o m—
p a c t s y s t e m p e r f o r ma n c e, p a r a l l e l c o mb i n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i s p r e s e n t e d. S l i d i n g mo d e c o n t r o l l e r a n d RB F n e u r a l n e t wo r k PI D c o n t r o l l e r o f p o s i t i o n l o o p a re d e s i g n e d. Th e s l i d i n g mo d e c o n rol t c a n r e s ra t i n
e f f e c t s o f p a r a m e t e r u n c e t r i a n t i e s a n d e x t e r n a l d i s t u r b a n c e a n d t h e o n l i n e p ra a me t e r a d j u s t me n t s o f t h e p r o —
p o r t i o n,i n t e g r a l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o f he t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P I D c o n t r o l l e r we r e r e a l i z e d b y t h e RBF n e u r a l n e t wo r k

伺服系统的安全控制策略

伺服系统的安全控制策略

c ue s s m a g rp o l ijrd Ai n t h rp sd po lm,it d c e ui o t lsrtg ein a s y t d ma e o e pe nue . mig a tep o o e rbe e nr u ea sc r y c nr t e y d sg o t o a
O 引 言
伺 服 系 统 亦 称 随 动 系 统 或跟 随 系 统 ,是 自动 调 整 系 统 中 的 一 种 类 型 ,已广 泛 应 用 到 3 0监 控 摄 像 6。
头 、数 控 机 床 、机 器 人 、 军 民用 雷 达 系 统 、光 电跟 踪 设 备 等 领 域 。伺 服 系 统 是 闭环 控 制 系 统 。 高精 度 伺 服 控 制 系 统 中往 往 包 含 有 位 置 环 、速 度 环 和 电流 环 ,每 一 环 路 都 有 控 制 信 号 和 反 馈 信 号 共 同 参 与 , 可 以对 位 置 、速 度 和 力 矩 进 行 精 确 控 制 。环 路 中 反 馈 信 号 相 当重 要 ,如 果 反 馈 信 号 丢 失或 出 现 异 常 , 就 会 引 起 整 个 控 制 系 统 的 工 作 不 正 常 。 例 如 :三 环 中 位 置 反 馈 信 号 丢 失 或 异 常 ,就 会 导致 位 置 环 开 环 或 反 馈 信 号无 效 ,使 系 统 无 法 精 确 控 制 或 者 出现 抖 动 现 象 :速 度 环 反 馈 信 号 丢 失 ,将 导 致 无 法 控 制 速 度 ,如 果 此 时 功 率 驱 动 仍 然 有 效 , 将 使 整 个 伺 服 系 统 不 可 控 地 高 速 动 作 ,俗 称 “ 车 ” 飞 ,将 会 使 伺 服 系
r a i a i n ofhi h a c r c rp e l o e v y t m .T k n h e v y t m f s m e t p f e e to o tc lta k n e lz to g c u a y t i l — o p s r o s s e a i g t e s r o s s e o o y e o l c r — p ia r c i g

pq控制策略

pq控制策略

pq控制策略pq控制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策略,用于实现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在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pq控制策略广泛应用于伺服系统、电力系统、机器人等领域。

本文将从概念、原理和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pq控制策略。

一、概念pq控制策略是一种基于位置和速度的控制策略,通过对位置和速度的控制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精确控制。

其中,位置(p)是指系统的位置信息,速度(q)是指系统的运动速度。

pq控制策略通过对位置和速度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动态响应、稳定性和精确性的要求。

二、原理pq控制策略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位置和速度的控制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精确控制。

其中,位置控制是通过对系统的位置信息进行反馈控制,使系统能够达到期望的位置;速度控制是通过对系统的速度信息进行反馈控制,使系统能够以期望的速度运动。

具体来说,位置控制是通过对位置误差进行反馈控制来实现的。

位置误差是指期望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差值。

系统通过测量实际位置,并与期望位置进行比较,计算出位置误差,然后根据位置误差的大小来调整输出信号,以使位置误差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期望位置。

速度控制是通过对速度误差进行反馈控制来实现的。

速度误差是指期望速度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差值。

系统通过测量实际速度,并与期望速度进行比较,计算出速度误差,然后根据速度误差的大小来调整输出信号,以使速度误差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期望速度。

三、应用pq控制策略在伺服系统、电力系统和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伺服系统中,pq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伺服电机的位置和速度的精确控制。

通过对伺服电机的位置和速度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加工工件的精确定位和高速运动。

在电力系统中,pq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位置和速度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的稳定控制,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机器人领域中,pq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通过对机器人的位置和速度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动作的精确控制,满足不同任务的要求。

火箭炮交流位置伺服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

火箭炮交流位置伺服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

俯 仰 角 变 化 曲线
Fi 2 Va yi g. r ngofun l nc om e ba a e化 曲 线
Fi 4 Va yi g o l vai n g. r n fe e to r a yi e ta otr n ri
中 图 分 类 号 : 3 TP 1 学 科 分 类代 码 : 1 8 5 0・ 0 文献标识码 : A
多管 火箭 炮位 置伺 服 系统 较 防 空 高炮 而 言 有 其 自身 的 特点 ,即多 管 火 箭 炮 由于 弹炮 质 量 比较 大 ,
不平 衡力 矩大 范 围变化 以及 发 射时负 载阻力 矩 和 转 动惯 量 变 化较 大 ,加 之 多 管 火箭 炮 不 同 弹种 共架 发
l方位驱动 电源 l
D/ A
转 换 器
火 箭 炮 方 位 回转 机 构

●●
电流反馈 ———广——一 l —
速 度 反 馈
R 转 换 DC 模 块
方 位 旋 转 变 压 嚣
图 1 多管 火箭 炮位 置伺 服 系统 结 构 原 理 图
Fi 1 Stuc u al a a o g, r t r gr m fpo ii e v yse M LRS di s tons r o s t m of
维普资讯

l ・ 2
火 炮 发 射 与 控 制 学 报
能 的不 断提 高 和价 格 的不断 下 降 ,使 稀 土永 磁 交 流 伺 服 系 统成 为 交流 伺 服 系 统 的发 展 主 流 ,本 文 将 永 磁 同步 伺 服 电动机 ( MS P M)应 用 于多 管火 箭 炮 位 置 伺 服 系统 ,构 成 多 管 火箭 炮 数 字 交 流 伺 服 系 统 ,

永磁同步电机及控制策略

永磁同步电机及控制策略

永磁同步电机及控制策略1 引言 (1)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1)2.1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1)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3)3 交流伺服系统的几种主要控制策略 (5)3.1基于稳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5)3.2基于动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5)(1)矢量控制 (5)(2)直接转矩控制 (6)(3)反馈线性化控制 (6)(4)自适应控制 (6)4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矢量控制 (6)4.1 永磁同步电机中的坐标变换 (8)① Clarke变换 (8)② park变换 (10)i=0控制原理分析 (12)4.2d4.3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 (13)4.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原理 (14)1 引言对于一个完整的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系统,是以电动机为控制对象,以控制器为核心,以功率变换装置为执行机构,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指导下组成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

这类系统控制电动机的转矩、转速和转角,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运动机械的运动要求。

对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首要问题是对控制对象进行准确而完备的数学描述。

随着永磁材料的不断开发及成熟,永磁电动机在交流伺服系统中拥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永磁电动机一般在转子或定子上装有永磁磁钢,以产生恒定磁场,由于永磁体可以产生很强的磁场,所以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较小的体积,从而使得永磁电动机伺服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运动伺服系统中。

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2.1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 (PMSM)的特点是用永磁体取代绕线式同步电动机转子中的励磁绕组,从而省去了励磁线圈、滑环和电刷,以电子换向实现无刷运行。

PMSM 的定子与绕线式同步电动机基本相同,要求输入定子的电流仍然是三相正弦的,所以称为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

永磁同步电动机也由定子、转子和端盖等部件构成。

电机的定子指的是电机在运行时不转动的部分。

定子与普通感应电动机基本相同,也采用叠片结构以减小电动机运行时的铁耗。

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算法探讨

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算法探讨
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面临的最大问题
机理分析和精确建模。因此, 解决方法是 设计对伺服系统的扰动观测器或估计器, 这类观测估计器应该是不依赖于精确机 理分析建模的, 并且利用观测估计结果进 行前馈补偿设计, 与反馈控制设计进行有
机的结合, 形成复合的伺服控制策略。 为了更好地抑制扰动对系统的不利
能充分了解电机系统特性, 根据系统主要
矛盾, 结合电感、 惯量、负载转矩观测等
制系统向集成智能控制的方向发展。除
了可 以采用传统 的比例积分 ( 1 控制. P)
模型参数辨识技术, 设计稳定的、 符合电
机系统特点的自适应控制器。原则上 不 同电机系统、 不同控制方案的自适应控制 设计一般是不同的, 这与模型参数的估计 律和控制算法密切相关。 还有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变结构 滑模控制。滑模控制是一种典型的、 非连 续的控制 , 对有界干扰和模型参数变化具
好,有一定的鲁棒性和抗扰能力。但是,
正控制策略, 也可设计成一般的基于参数
自适应估计 的控制方案。这要求设计者
活性, 同时降低了系统的硬件成本. 显著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 伺服控
由于P 本质上是线性控制器.难以胜任 I 非线性系统的高性能控制需要, 无法克服 系统中负载扰动、 模型参数变化及非线性
堂 堡墨皇旦
9 ・2 00 8
因素的影响, 因而不能保证伺服控制系统
的优异’ 牲能。 近年来 随着现代控制理论 的发展.
在控制策略上可以采取更加先进或灵活 的控制策略。
许多的先进控制算法被应用在交流伺服
二 控制策略
下面以永磁同步电机系统为例展开
控制系统的研究中, 例如改进的P 控制, l 反馈线性化或反推(a ktp ig控制、 b c se p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伺服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些交流伺服系统中常用的控制策略,如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非线性控制、模糊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控制、PID控制、复合控制,并提出了基于GA-BP的PID复合控制方法。

【关键词】控制策略复合控制GA-BP
在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中,高效的控制策略不仅可以弥补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缺陷,而且能够很好的提高系统的各项性能。

高性能的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策略的要求可以总结为:不仅能够使系统能够进行快速的动态响应,且具有高的动、静态精度,且系统要对内外部参数的变化和干扰不敏感[1]。

交流伺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交流电动机,故对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策略的研究有时候也可认为是对交流电机控制理论和策略的研究。

1 矢量控制理论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公司)F.Blaschke提出了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

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以转子磁链为参考坐标,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将定子电流分解成相互正交的两个分量,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然后分别独立控制,故可以将将一台三相异步电机等效为直流电机来控制,获得与直流调速系统同样的静、动态性能,此控制策略已经非常成熟,广泛地应用在siemens,AB,GE,Fuji等国际化大公司变频器上,形成了产品的商业化[2]。

但矢量控制系统结构复杂,计算量大,系统性能会受到电动机参数变化的影响。

2 直接转矩控制理论
矢量控制的缺点是过于理论化,实际应用中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坐标变换,对数学的要求较高,很难保证完全解耦。

故20世纪80年代中期,Depenbrock教授(德国)根据矢量控制的缺点,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理论不用对定子中流过的电流进行解耦,不用进行矢量变换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控制器的结构简单易用。

直接转矩理论利用空间矢量、定子磁场定向的分析方法,把电机和逆变器看成一个整体,把转矩检测值与转矩给定值作比较,容差的大小由频率调节器来控制,产生PWM脉宽调制信号,采用空间电压的矢量分析方法在定子坐标系中进行磁通和转矩的计算,通过跟踪型PWM逆变器的开关状态直接控制转矩。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采用离散式的两点式调节器,对控制异步电动机的磁链和转矩进行计算,并在定子坐标系下直接数学模型,分析异步电动机的磁链和转矩,使转矩的波动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为获得高动态性能的转矩输出,此调节器还能够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加以控制。

其控制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所建立的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能否进一步简化,而是取决于异步电动机转矩的实际状况,它不需要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即并不需要将交流电动机与直流
电动机作比较、等效和转化,故省去了大量的矢量坐标变换与计算,且不需要专门为解耦而简化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也没有通常所采用的的PWM脉宽调制信号发生器,故它的控制结构非常简单、控制信号处理的物理概念明晰、系统的转矩响应快速且无超调,在工程应用上是一种具有高静、高动态性能的进行交流调速的控制方式[3]。

3 滑模变结构控制
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的一些学者,欧曼扬诺夫、依特克斯和犹金等人,开始着手研究变结构控制系统(即VSC)。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使系统的结构随时变化的开关特性的阶跃控制,具有不连续性,即根据系统误差等实时状态,系统结构得以以阶跃方式,有目标地变化,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一种非摩擦的,预先设定好的、滑动的状态进行轨迹运动
滑模变结构具有一套反馈控制律和一个决策规则的特征,切换函数是其决策规则(用输入来衡量当前系统的运动状态,系统所应采取的反馈控制律该瞬间决定),在滑动模式发生的时候,该系统被强迫在开关平面附近滑动,能够保持对系统结构不确定性、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界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良好的鲁棒性,系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动态性能。

变结构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在自动控制领域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它适用的控制任务有运动追踪与镇定等,成为自动控制系统中一种一般的设计方法,
滑模变结构控制不需要任何在线辨识,很容易实现,对参数和外部扰动变化不敏感。

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应用效果还不够尽如人意,比如高的开关损耗,为了保证能够达到的系统要求的较高的加速度和稳态抖动等,需估计一些测量起来很困难的变量等,这使其在工程应用中受到了局限。

4 非线性控制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控制方法没有或很少应用现代控制理论,都只是从物理的关系上构成转矩与磁链的近似解耦控制。

作为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典型代表——交流电动机,为了更能体现问题的本质,可以采用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它的控制策略。

20世纪80年代年,MarijaIlic-Spong等人第一次提出可以将基于微分几何的非线性反馈线性化理论应用于交流电动机的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转子磁链子系统的积分和微分两个惯性环节能根据线性控制器设计理论分别设计,通过对非线性状态的反馈和非线性的变换,实现了异步电动机系统的动态解耦和全局线性化,可以使系统得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5 模糊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控制
随着控制理论和控制策略的发展,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将智能控制引入了交流传动控制中,如目前非常流行的模糊控制盒神经网络控制。

模糊控制理论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是目前智能控制的交流传动中应用比较成熟的可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Zadeh·L·A于1965年提出,模糊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方式,按照人的操作规则进行控制,实现人的控制经验。

模糊控制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将数学和模糊性统一起来,使控制器可以更实在地模仿熟练操作人和专家的控制经验和方法[4]。

模糊控制目前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而又硕果累累的分支,如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水净化处理等的;在专用系统和其它方面的地铁靠站停车、自动扶梯及机器人的模糊控制等。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模糊控制特别适合于非线性、强耦合、参数变化多的控制对象,因此,在交流电动机控制中具有很强的优势。

这里所说的神经网络指的是以生物神经网络为仿生对象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它是由大量简单处理元件(神经元)、模拟电子元件、光学元件等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

是对人脑或自然神经网摹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拟,试图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记忆和处理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系统,但并不是神经系统的逼真描述。

它具有生物神经元的诸多特性,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联想等诸多特点。

神经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交流伺服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神经网络对于具有严重不确定性的系统和高度非线性的控制系统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

此外,神经网络控制策略可以与经典控制理论相结合,凭借其高度的并行性和分布性的特点,以及快速处理纠错,自学习、自适应和自组织的能力,可以与各类控制系统相结合,发展成为神经网络控制,其中非常著名的是BP前向神经网络控制算法控制,很多时候与其它控制理论相结合,或对其它控制理论进行优化后对交流伺服系统进行控制。

6 PI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在工程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也较多,主要是用在三环(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控制系统中。

PID控制(实际当中也有PI和PD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采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控制量的控制方法。

PID控制器的出现已经将近80年的历史,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节方便,已经使其成为交流控制系统重要的控p7 复合控制策略
每一种控制策略都有各有其特色,但对于系统的控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将各种控制策略加以融合,互相补充和渗透形成复合控制。

传统的控制策略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智能控制策略的组合或智能控制策略间相互结合的复合控制的形式以其控制性能良好、易于实现等优点,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各种各样的控制策略集成的复合控制策略,为提高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和寻求鲁棒性较强的更优质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如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等,更或者说可以将现在非常流行的遗传算法GA,BP神经网络与PID控制相结合,既克服了传统PID
控制适应性差,对参数变化大的场合束手无策,抗干扰能力较差的缺点,又利用了BP神经网络自组织、自学习、自联想等诸多优点,可以使PID实现自适应控制,并使交流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但由于BP神经网络的搜索是一维搜索,易陷入局部最小,可以利用GA的全局搜索能力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8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些交流伺服系统常用的控制策略,并非常关注复合控制策略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发展对象,并提出了一种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PID 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殷.基于IRMCK201的2kW伺服系统与灰色PID控制算法的实现.[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辽宁沈阳,2007,24.
[2]胡琳.从新老铣面机的不同看电气技术的发展.装备制造技术.2010,(10)
[3]王赟,史伟强,王文娟.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内江科技.2010,(2).
[4]曾玉金.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及其复合控制策略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杭州,200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