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e3e16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4.png)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而儒家的管理思想通过塑造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这种观念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儒家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倾听与尊重员工的意见,注重关怀与支持员工的成长,通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互信的团队关系,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儒家文化中的“和”与“谐”的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和组织。
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和为贵”的观点,认为和谐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儒家管理者将关注点放在了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上,通过不断调和和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促进组织的长期发展。
再者,儒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致力于塑造一种关怀和关爱员工的管理方式。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德行与道德品质。
儒家管理者将培养员工的德行与道德素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关怀与关爱员工,激发其内在动力,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儒家管理者注重教育与培养员工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质,通过对员工的引导与激励,推动其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组织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儒家的管理思想还注重规范与制度的建立。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强调组织和员工应该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制度。
儒家管理者会建立一套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使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化。
此外,儒家思想还倡导正直、诚实和廉洁的行为标准,这对于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393a5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d.png)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不同朝代和学派的思想家对于管理问题有着各自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而后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在这些思想家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家。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约束和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以身作则,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团队。
儒家的管理理念依靠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待人处事的技巧,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管理者应该以柔性管理而非强制约束,让事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帮助他人,减少人为干预,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
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法约束人。
法家的思想受到法治观念的影响,主张利用法律和制度约束管理,以达到秩序和效率。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才能克服人的自私和欺诈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还有墨家的管理观念,墨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强调以才干而非身份衡量个人,注重选拔人才和提拔有为之人。
历史上的管理者也通过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的运用。
例如,一些领导者把重点放在选拔和培养人才上,通过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考核,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素质。
同时,一些领导者注重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奖励和赏罚,提高员工的动力和工作效率。
还有一些领导者善于化解冲突,通过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和意见的矛盾,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思想的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儒家注重道德,但有时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利益的考虑;道家推崇无为而治,但有时面临现实情况时缺乏应对之策;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但过于重视条条框框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1a22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d.png)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儒家的管理思想,管理之道,为人之道
![儒家的管理思想,管理之道,为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6375a33aaea998fcc220ef9.png)
儒家的管理思想,管理之道,为人之道一、以人为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为人之道: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为政以德: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成语:上行下效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
《大学》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君子不器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能上君:尽人之智君贤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
高明的领导者(所谓贤主),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是用人之人,不是做事之人;追求组织绩效,不是个人绩效,提升领导能力,不是业务能力,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不是直接创造效益。
重人才,重点人才,重点在用。
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
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四、中庸之道中---不偏天下之正道,庸--不易,庸常天下之正理。
庸人,最适合的人。
中庸被看成是“天下之大本”。
过犹不及----“度”;通权达变----“权”;刚柔兼济----“和”。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也!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风时,能把工作做好,当一个人一点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
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完不成本应该完成的工作。
我们讲中庸之道是由变通的,无论是度也好,权也好,最后都要达到“和”,这才是极致。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ba8f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2.png)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简单的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从而造就了“儒商”。
而从儒商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仁”是孔子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全德之名。
“一部《论语》有502章,论仁的内容,有58章,达109次。
仁,实际上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管理,离不开仁。
” 仁,在孔子的解说中,有很多方面的意义。
“樊迟问仁。
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
”(《论语•雍也》)孔子讲仁大都不离伦常日用,“很少抽象思辩和‘纯粹’伦理……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如何做。
”在孔子对仁的界定中, 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仁者“爱人”,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前者是以仁待人, 后者是以仁律己。
郭沫若认为“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做到“仁”,切切实实的贯彻仁的思想,企业才能广纳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形成和睦融洽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间的友善互助的氛围,才能使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礼——纪律严明的治理理念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既是一种规章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礼”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
孔子从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出发,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遵守一定的“礼”,才能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礼和仁出于同一范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对别人恭敬便是仁。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https://img.taocdn.com/s3/m/4b8eb26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6.png)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善良的心态和行为。
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因为它认为人类行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仁人。
一个仁人应该具有同情和理解他人的品质,具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以及具有奉献自己的品质。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一个人的品德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一个德高望重的管理者应该有好的行为,体现人性、仁爱、智慧和公正。
儒家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教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员工、客户和企业做好各种决策。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管理者应该尽己所能保障员工的自由和安全,让他们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领袖应该尽量培养自己和员工的人性和品格。
他们应该有先进的思想,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并有发展团队和组织的能力。
领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需要以身作则,让员工感到尊重、理解和关爱,提醒民以德移民,以自身成长的优质品质为其他人的榜样。
除此之外,员工与领袖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员工需要感受到领导的慷慨自然,让他们心生感动、内心警醒,而领袖也需要理解员工的处境和态度,在必要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仁可以让我们关注和尊重他人,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持久和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以仁为中心,提升个人和团体的道德水平和素质,精心呵护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未来。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68d11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2.png)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文化对于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儒家管理思想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塑造组织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观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意义。
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它们构成了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石。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关心。
在管理实践中,仁义是指管理者应具备对员工的关爱和尊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的礼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规范和行为方式。
管理者应该注重遵循这些规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组织中,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员工行为规范和组织文化,让员工享受到公平和尊严,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智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意味着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儒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智慧,能够解决问题和指导员工。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通过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变革和挑战。
信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意味着诚信和守信。
管理者应该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与员工进行真诚的沟通。
只有建立信任,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组织发展。
儒家管理思想还强调品德教育和人才培养。
儒家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儒家重视人才培养,认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激发员工的潜力,使其自我实现。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关系和人的尊严。
在现代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利益,营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诚信和信任,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和员工关系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4e1e32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e.png)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德行修养,认为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服从。
儒家学说称之为“君子”,具备仁、义、诚、信等美德。
君子得道则德是管理者应当追求的目标,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仁爱和诚信。
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关注下属的利益,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实行仁爱之心。
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要善于施爱和接纳他人。
同时,诚信也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管理者应当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促进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儒家管理思想还强调政治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君子之德,具备明智、宽容、公正的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分权,遵循礼制和法律,保证公正和稳定。
管理者应当具备明智的眼光,正确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应当宽容包容,不偏私,不偏听,公正对待团队成员。
第四,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
儒家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管理者成功的关键,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团队的和谐和凝聚力。
管理者应重视沟通和协商,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机制。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对下属的关怀和支持,要激励下属,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最后,儒家管理思想注重领导能力。
儒家学说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等。
管理者应当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准确的决策。
同时,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要求,倾听他人的声音。
此外,管理者还应当具备激励能力,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德行修养、仁爱和诚信、政治思想、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https://img.taocdn.com/s3/m/704499275901020207409c88.png)
1、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
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施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义”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礼是规范,义是协调。
5、儒家的管理思想。
“仁”是核心;“德”,为政以德是重要的管理思想;“礼”是儒家外在的管理规则。
6、儒家实质是社会伦理学,是社会管理与政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约束与规范是“礼”的管理功能之一儒家管理强调道德的内驱力,道德的自律与自觉,但也不忽视管理的约束机制。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即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齐一,“礼”是人的行为的指导。
”,“礼”具有法律的功能,因而它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孔子在颜渊问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在进一步问其具体内容时,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这段话说明,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受“礼”的约束,只有合于“礼”的才能作,不合于“礼”的就不能作,“礼”具有约束人的行为的功能。
孔子强调,人的行为要“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必然要受礼的约束,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所以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
”即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
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
儒道法管理思想
![儒道法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134ae2172ded630b1cb6db.png)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以“人”为中心,以自身修养为起点,讲以德服人和正人正己,以教化为手段,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通过改变人的内心里的观念和认知来达到让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
儒家主张“德治”,强调“自律”,出发点是“人性善”。
强调恩泽、教化、感染,以人为本;提倡“德治”和“仁政”,主张“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恪守中庸,防止“过”和“不及”两个极端,把握好“度”,做到节用有度,任废有度,赏罚有度,褒贬有度;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注意成员之间协调与和睦,又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先义后利”,对人则“先利后义”;强调“为政在人”,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倡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二.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人性本恶,以“法”为中心,重在以威和刑来治理国家。
很明显,法家比儒家更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法家的思想主要包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以法治国。
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
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说。
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道家管思想想的核心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之论和“以柔克刚”之术。
其中涉及到管理原则、管理态度、管理方法、管理策略等几个方面。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道,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讲无为而治,讲以柔克刚,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把握大的方向和趋势。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登高望远,尊重规律,顺应潮流,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追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调“政简刑轻”,反对“繁复苛重”,减少干预,放手放权,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强调“以正治国”,抓重点,抓关键,重“内治”,辨方向,谋大略;强调“谦下”为本,“常善救人”,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
论儒家“为政以德”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论儒家“为政以德”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902054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0.png)
论儒家“为政以德”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儒家“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是一种传统的管理理论,它强调
道德,儒家认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德治国,用德引导下属。
这种思想虽然历史悠久,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也有许多启示。
1. 道德为企业的基石: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经营策略和商业
模式,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道德标准。
现代企业管理者应
该坚持诚信、公平、责任和社会责任等道德价值观,用道德来规范
企业的行为。
2. 管理者需要成为榜样:儒家主张管理者“先治其身,后治其家,再治其国”。
管理者要首先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典范。
用“道德”来管理下属,能够建立起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信任和共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
3. 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儒家所强调的“仁”的价值观,强调
关注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让员工感受到
企业的关怀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4. 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儒家的“教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需要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
能够逐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综合来看,“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能够对现代企业管理者提
供很多重要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一下儒家的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一下儒家的管理思想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9bc9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0.png)
总结一下儒家的管理思想要点儒家的管理思想是基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注重道德修养、仁爱和人伦关系的理念,以及崇高的领导者品质和正确的治理原则。
下面将从道德修养、仁爱、人伦关系、领导者品质和治理原则等方面总结儒家的管理思想要点。
首先,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改造。
儒家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鼓励个人要注重自律和自我约束,通过不断的修养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儒家认为,只有个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引导他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儒家强调仁爱的价值观。
仁爱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代表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
儒家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人。
他们应该关心员工的福祉,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以诚信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个人。
通过仁爱的行为,领导者能够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三,儒家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的生活是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度过的,其中包括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各种关系。
儒家强调各种人伦关系的和谐和互相尊重。
在组织管理中,儒家倡导领导者要建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尊重下属的感受和需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倡互助互利。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伦关系,领导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团队并实现组织的目标。
第四,儒家强调领导者的品质。
儒家认为,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修养。
领导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智慧、谦虚、正直等品质。
儒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影响他人,成为员工的榜样。
只有具备这些高尚品质的领导者,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团队,赢得员工的尊敬和信任。
最后,儒家强调正确的治理原则。
儒家认为,政治管理应该基于仁爱精神和道德伦理。
儒家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治理方式,强调君主应以仁者为贤。
儒家提倡"三纲五常"的治理理念,即慈父、忠臣、孝子、强国、安民、和平、文明、富强的治理标准。
儒家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
![儒家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e3426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0.png)
儒家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一、儒家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儒家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信、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提倡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儒家管理制度基于这些价值观念,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以实现和谐社会和有效组织管理为目标。
二、管理者的修养和素质提升儒家管理制度注重管理者的修养和素质提升。
管理者应当以仁爱、礼仪、忠信为核心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管理者的素质提升是儒家管理制度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成长,才能感召他人,推动组织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员工的教育和培养儒家管理制度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养。
员工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儒家管理制度提倡教育员工仁爱、忠信、礼仪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合格的员工和公民,为组织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四、组织的文化建设儒家管理制度强调组织的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的整合,是组织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儒家管理制度倡导仁爱、忠信、礼仪等价值观念,塑造组织的正能量,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谐和稳定。
五、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儒家管理制度还强调社会的治理和发展。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儒家管理制度提倡仁爱、礼仪、忠信、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礼乐教化、礼法治国,倡导和谐共处、公平正义,为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一种传统的管理思路和模式。
总结:儒家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原则,以仁爱、礼仪、忠信等传统价值观念为核心理念,倡导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管理制度。
儒家管理制度强调管理者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养,重视组织的文化建设,强调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为组织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管理指导。
儒家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
![儒家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aa151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f.png)
儒家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儒家的管理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爱、和谐与道德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儒家管理思想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政治和公共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并总结其主要观点。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仁爱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应该遵循仁爱的原则,以实现和谐共处。
在管理中,儒家主张领导者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下属,亲近他们,关心他们的需求,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下属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方式,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管理者应该恪守道德原则,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他主张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始终以诚信、正直、公正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下属。
儒家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注重自律和自我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另外,儒家也强调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孔子认为,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孔子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
儒家管理者注重员工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来提升组织的整体素质。
此外,儒家也主张领导者要关注员工的人生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目标。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儒家管理思想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正确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人们发挥最大的潜力。
儒家管理思想注重通过正确和有效的管理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孔子主张君主要以仁爱和德行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来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他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才能,以便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d5e27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7.png)
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品行和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培养。
其目的是通过正确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人的道德提升。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的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平天下。
儒家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管理之责,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
君子作为领导者应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形成人民与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儒家强调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是提升人才素质、塑造人的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
儒家管理思想中,培养人才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的内容包括礼仪、孝道、道德规范等,通过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再次,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友情、师生关系、君臣关系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认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品行,注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儒家管理思想还包括了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
儒家提出了“德政”、“亲仁爱邻”、“以德化人”等重要原则,旨在通过正确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人的道德提升。
儒家管理方法注重以德治国,注重塑造人的道德品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严格的尺度和规范来管理人的行为。
总之,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了君子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培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
该思想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管理思想最具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资料
![中国历史上管理思想最具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54a4a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7.png)
中国历史上管理思想最具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资料
1.儒家:仁义礼智信(核心);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注意:孟子的性善论与之后学习人性假设理论中麦格雷戈的Y 理论观点相贴近,而荀子性恶论则与麦格雷戈的X理论相贴近。
2.道家:无为而治(核心);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注意:无为而治强调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与之后学习的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的自由放任型相贴近。
3.法家:法治(核心);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有效的法”取决于二因素:术即正确的管理方法与势即管理者权威)、李斯
4.商家:乐观时变即注重市场的变化(核心);代表人物:范蠡、白圭(治生之祖)
5.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核心);代表人物:墨子。
《儒家管理智慧》课件
![《儒家管理智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b6a5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4.png)
02
儒家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可以应用于员工关系管理,中庸之道的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员工培训和发展等方面。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03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PART
02
总结词:诚信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领导力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领导者要以诚信为根本,言行一致,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PART
03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组织建设智慧
2023
REPORTING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组织成员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这种情怀激发了人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促进了组织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和清代等不同时期,每个时期的儒家学者都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儒家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企业文化建设
01
儒家管理思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3
REPORTING
总结词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
详细描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管理者需要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儒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把握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变化。
总结词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和谐、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
总结词
儒家管理思想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儒家管理名句
![儒家管理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63aaffd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d.png)
儒家管理名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的高尚、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成长。
在儒家思想中,管理是一种道德行为,强调管理者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以下是儒家管理名句,旨在启迪管理者对于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这是儒家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在管理中,这个原则可以被理解为“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权利和利益,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而是考虑员工的需求和感受,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即要注重本质,立足于根本,从本质上提升组织和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管理者应该关注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注重发扬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要具备的三种素质:知识、兴趣和热情。
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但知识并不足以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还需要对管理工作有兴趣和热情,才能够真正做好管理工作。
4. “治人者必先自治。
”——《大学》这句话意味着管理者要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管理他人。
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引领者。
5.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荀子》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要以道德为先,以德治企业。
管理者应该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注重员工的道德教育和精神激励,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的企业文化。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要虚心学习,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学习,与员工共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中的启示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中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f610af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2.png)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中的启示摘要:儒家管理思想包括人本主义管理思想、领导的管理思想、“礼治”的管理思想、人治的管理思想、教化的管理思想和激励的管理思想等。
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凸显人本主义精神,教育领导者应具备“君子”的德行和素质,警惕儒家思想的局限对教育管理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教育管理启示一、儒家管理思想简介儒家思想作为指导中华民族2000多年发展历史的重要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中的许多管理思想,依然值得现代组织借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儒家人本主义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重视人民的作用。
孔子曾经在与鲁哀公对话中提到:“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上言论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可见,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民的作用,尊重人民。
其次,儒家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领导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对于领导管理思想的界定主要是从阐述领导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儒家思想认为,领导者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君子不器。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不应当满足于获得某一方面的技能,而应该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以寻求“道”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只有掌握自然之道、人世之道,才能成为领导国家的佼佼者。
领导者不是凡夫俗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掌握天道,才能对内妥善处理各种朝政,对外应对四方,不辱使命,保护和指引国家走向富强。
二是举贤任能。
领导者应当鼓励举荐贤能者为国家服务,并对贤能者委以重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措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才的重视,并阐述了举贤任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三是讷言敏行。
作为君子,对自己的言行应当保持谨慎,并保持敏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姓名:王超班级:108 学号:10413849【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儒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一﹑儒家思想概述(一)儒家思想的产生1﹑创始人:孔子2﹑产生背景: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孔子的主要思想: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涵义十分广泛,所谓仁者,即“爱人”,就是爱别人,但最重要的是爱父母。
孔子还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并希望把这种主张推及当政者。
②“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与“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不孝就是不仁。
③“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对“周礼”十分崇敬。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
孔子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④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⑤天命思想:孔子认为天道无形无状,然而四季的运行与万物的长成,都在天的法则之中,天无言而有作为,人看不见天的作为,而能见天的事功。
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的掌控中。
人须禀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应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⑥教育思想: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
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他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仁”的境界。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孟子的主要思想: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
3﹑荀子的主要思想:自然观: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
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
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
认识论:荀子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和“天君”)的作用。
性恶论:荀子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
他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
伦理思想:荀子提出了一种以性恶论为基础,以礼为核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伦理学说。
他所谓的“礼”,对奴隶制宗法制度有所改变。
但他又特别强调“分”、“辨”、“别”,主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正名思想: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创造了以正名为中心和目的的逻辑体系。
他详细阐述了名的作用、名的认识基础以及制名的原则和方法。
荀子十分强调正名。
他所谓的正名,就是要使名正确地反映实,做到“名闻而实喻”、“名定而实辨”。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一)儒家管理思想的积极性第一,儒家管理思想是古代最完备的、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论。
它以人本为核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以富民安人为宗旨,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的管理模式,它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的最高管理理论成就。
第二,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天地之性人为贵”出发,儒家对其治理思想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探索,从管理模式的人性论基础,到管理手段的和管理方法的人性化,人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和谐理想等等,都是儒家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问题,并且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人类管理的巨大贡献。
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孟子的“仁政王道”的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荀子的“隆礼重法”是一种“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它是以人性恶为其基础的。
第四,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
同时,还应用宽猛相济的管理手段,必要时也必须要运用法律的猛的惩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第五,儒家强调政治清明和富国富民始终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家不但强调政治要文明,还强调要勤政廉洁,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要正,是遵守礼法的模范;同时,“富国富民”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为财富是国家、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
第六,儒家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效率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儒家的人格为水型人格,即刚柔相济型人格。
它包含了仁义、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为以及宇宙之道等。
儒家的水型人格易于上下级的沟通,易于领导权力的有利发挥,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等等。
第七,儒家的用人之道,从人才的教育理论、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以及人才政绩的考核与奖赏,都作了认真的分析。
如何用人不仅是古代管理中的大问题,也是今天的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科技管理、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企业管理中的大问题。
管理是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这种生产力得以变成现实的关键。
第八,儒家的社会理想和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不但使人们加深了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它的现实感,使儒家学说的生命力跃然于纸上。
对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
儒家管理思想有其明确的目标追求,充分表明其系统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第九,儒家管理思想的思维方法,中道中和是儒家思想方法的特点。
儒家用中道和谐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了和谐的世界观,得出和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认识,于是他们力图用和谐的管理方法去追求和谐的社会目标,进而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消极性1﹑儒家讲“三纲五常”,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一个秩序的概念,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家与这一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统治阶级比老百姓更需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而儒家思想正好顺应了这一意愿,儒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的文化思想工具。
2﹑儒家核心思想中“礼”是最优先的,但其重视程度已经偏离了儒家中庸思想的轨道。
礼变得繁琐使人虚伪和做作,礼变得程序化使人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质,礼变得复杂化也使人到了头痛的地步。
3﹑儒家的所说的管理的理想境界,是缺乏一些实施的前提的,目标的理想化使得儒家的很多思想不能很好的实施下来,儒家的一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在当今的实际操作中,他说的“小国寡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影像产生的思想。
4﹑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家重视理论教育,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儒家重“行”却轻视劳动实践,使儒家后世沦为犬儒。
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李庆著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2.《荀子评传》孔繁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 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翟廷晋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5.《孟子研究论文集》王兴业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6.《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肖万源徐远和主编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7.《中国圣人论》王文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8.《儒学与21世纪》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9.《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著东方出版中心1996版10.《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周继旨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