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近20年来“综合创新”文化观研究述评
到广泛的认同 , 来愈成 为人们 的共 识 当然 , 综 合创 新” 愈 “
文化观不可避免需要进一步深化 与拓 展 , 为推动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 繁荣 与发展 贡献 更大 力量 本文现将 近 2 0 年来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概述如 下
论—— 多元文化综 合创新 哲学 》 三卷 于黑龙 江出版社 出版 。 20 04年 , 张岱 年研究 》 书于清 华大 学 出版社 出版。2 0 《 一 05 年陈来 主编 《 不息集—— 回忆 张岱年 先生》 一书 由北 京大学 出版社 出版 20 0 6年 , 中国哲学 的转化与 范式—— 纪念 张 《 岱年先生 九十五诞辰 暨中国文化综 合创新学术研 讨会文集》 中州古籍 出版社 出版 。 学 术界还 召开了多次学术 会议 对“ 合创新 ” 综 文化 观进
一
、
研 究概 况
进入 2 0世纪 8 0年代 以后 , 有不少学 者展 开对“ 合 就 综
创 新 ” 化 观 的研 究 。特 别 是 19 文 9 0年 方 克 立 先 生 最 早 对 “ 综
合创新” 文化观表 示心 契和赞同 , 并进行 了新的概括 、 阐释 与 发挥以后 , 方面 的研 究 更深 入 了 根 据我 的统 计 , 仅是 这 仅 专 门研究“ 合创新 ” 综 文化观的论著就有 :
与文化论争》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 社 出版 此 朽系统 而详细 , 地论述 了张岱年先生 关于文化 问题 的一些基本 观点 , 是第 一 部系统阐明“ 合创新 ” 综 文化观( 在该 书中称“ 合创造 论” 综 ) 的文化学专著。全书共 1 , 中第 -N第八 章 , 体分析 2章 其 具 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 、 中西 文化 的差 异 、 国传统文 化 的 中 体系结构 、 中国传统 哲学 、 学 艺术所 取得 的重要 成就 以 及 科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 因素 和严重 缺 陷; 九到第十 一章 , 第 评
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论文导读::方克立先生。
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研究方克立先生,湖南湘潭人,1938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著名历史学家方壮猷之子。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1]1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港台及海外思想文化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并引起极大的关注。
主要论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主编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大辞典》、《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一代宗师,方克立先生对中国哲学有着厚重的情感。
在所写的大量学术专著中,在所作的大量学术演讲中,他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现代新儒家存在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了中肯的评定。
在一定意义上说,先生对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致思确立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精神方向。
在两十多年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先生学思精严、规模宏远、成绩斐然。
然而,限于文章篇幅与个人学识研究,此文谨以先生学术思想之部分即主持编写现代新儒学丛书、现代新儒学综合性论述及现代新儒家的个案分析为研究主体。
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
一、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大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勃兴才日渐浮出水面,因而其研究路向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一次访谈中,方克立先生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理论方向。
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
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及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所项目(2012XWD-S0101)。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阐释并大力弘扬,是方克立先生深化和发展了的境界或曰深化境界,表现出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从高明到创进的推展;“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或最新境界,在马、中、西三“学”中,蕴含“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方能成大用”的意旨。
标签:方克立;张岱年;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马魂、中体、西用”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久弥新的文化讨论,在中、西、马三大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立互动、交汇碰撞的思想格局中,方克立先生非常明确自觉地心契、赞同张岱年先生主张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并积极地对其加以阐扬、深化和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不断升华并达到新的境界,为中国哲学的健康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这种理论贡献主要就是方克立先生继1997年出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之后,近期又推出的结集新著《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两部著作具有内容上的连续性,可以称为姊妹之篇。
一、心契、赞同张岱年先生主张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在80年代文化讨论的各种观点中,自己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①。
这是方克立先生反复申明、一再表示的哲学和文化观点,标志着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这里姑且称之为方先生对“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契同境界。
方先生认为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张先生一生的哲学和文化道路是走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领域。文化领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象、特点和规律。研究文化问题,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张岱年先生在这方面见解独到,别树一帜,他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又指出:“文化是发展的”,而这种发展“都是符合辩证法的。”正因为文化领域是合乎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所以,“研究文化问题,当用科学方法,然而于一般所认为的科学方法外,还须用对理法,惟用对理法,才能既有见于文化之整,亦有见于文化之分;既有见于文化之变,亦有见于文化之常;既有见于文化之异,亦有见于文化之同。”张岱年先生所说的“对理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
论文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3.要发挥好文化资源的作用,不要再图文化主导的地位
儒学从其固有的体系来说是适应了宗法小农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在新的世纪它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居于文化主导的地位。要发挥好文化资源的作用,就要求一方面要打碎儒学固有的体系,只有这样儒学的精华才有可能得以彻底的“解放”,而不至于被固有体系所窒息;另一方面,应当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将被“解放”出来的儒学精华有机地融汇到马克思主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去,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只有这样,儒学在中国才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才能融汇到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去,融汇到世界先进文明中去,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人文价值功能。
20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2 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0
万 奴 卫 方红姣
(. 1 湘潭大学 哲学与社 会学学院 , 湖南 湘潭 4 0 ;2中国社会科 学院 研究生 院, 北京 10 0 ) 1 5 . 1 1 0 12
关键词 :0世纪 ; 2 文化保 守主 义; 民族民主运动 ; 现代新儒 学
摘 要: 为2 作 0世纪 中国三 大思潮之一的文化保守主义 , 其产生与发展与 西方现代化的扩张背景下的 中国民
中人的异化问题那么非西方的后发展国家的文化保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守主义则更鲜明地以维护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主要特征在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紧张关系中强调立足帜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它的核心孑于传统又力图融会古今也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全面检讨和猛烈批判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修 订 日期 :0 6 0 — 0 20 — 4 1 ; 2 0 — 8 2
基金项 目: 湖南 省哲学社 会科学基余 (6 B 1 0Y 7 )
作 者 简 介 : 红 姣 , 潭 大 学 哲 学 系 讲 师 , 周社 会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哲 学 系 博 上 。 方 湘 中
族 民主运动 密切相 关。 其发展 过程 中有几个 比较重要的学派 , 以现代 新儒 家学派为主要 代表 。 在 尤 文化保 守主义有
新儒学
大陆新儒学思潮平议2014-07-30 14: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我有话说2004年7月,当代中国的大陆新儒家学派通过贵阳儒学会讲公开集体亮相,标志着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年来,这一派在中国的思想舞台上十分活跃,自称已从边缘走到了中心。
对这样一个思潮究竟怎么看?对话人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世保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林存光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东超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方克立:2004年7月,当代中国的大陆新儒家学派通过贵阳儒学会讲公开集体亮相,成为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
如果以1989年蒋庆在台湾《鹅湖》杂志发表《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一文为大陆新儒学之发端,那么这种思潮客观存在已有1/4个世纪了。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不过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大陆新儒学思潮也不例外。
十年来,这一派在中国的思想舞台上十分活跃,自称已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其影响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想请各位就以下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大陆新儒家学派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主张,其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是什么?大陆新儒学与当代中国其他各派思想处在一种怎样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与港台海外新儒学的关系,与大陆学界崇儒而不反马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他们进行的舆论斗争和社会组织活动有什么特点,在今天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如何,未来前景如何?今天,我们只能从总体上初步谈一谈,有些具体问题还需要日后深入分析和研究。
1 “崇儒反马”的基本立场张世保:公开宣称要以儒学、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宪法确认的指导思想地位,是大陆新儒学最核心的思想观念,也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蒋庆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在当今中国大陆,一种外来的异族文化——马列主义——在国家权力的保护下取得了‘国教’的独尊地位”,“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关系作者:刘文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虽然不产生于同一时期和国家,但是在现代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的关系是不可避免要面对的。
本文试着分析了两者的相通之处,主要以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理论来研究二者的关系,最后论述了方先生马魂、中体、西用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来说明其理论更加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学;方克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的主导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缺遗失了很多。
现代社会儒学该怎样完成现代化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除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之外,还要与中国悠久深厚的优秀传统哲学有直接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论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的想通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的相通之处1.马哲的实践观和儒学的知行观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研究者都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哲学。
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唯一的检验真理的手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说了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在中国儒学中并没有实践这个具体的词语,但是存在着知行合一的思想。
这里的知,在孔夫子那里当名词有时会指智慧,而行就是具体的躬行实践,知行合一则是由宋代的王阳明提出的。
有句诗“力行而后知之真”,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
2.以人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的相通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的、精神的创造者,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力量。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中国传统儒学中,自尧舜禹起就非常很重视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儒学的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人本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3.对未来社会的预想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经过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方克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方克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摘要:方克立先生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
方先生在组织、领导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不仅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方先生所说的“同情地了解”,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发自生命根处的依赖感、根源感和认同感,而且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说的“客观地评价”,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意义(价值)、现实意义(价值)以及前瞻意义(价值)给以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所说的“批判地超越”,一方面的工作为“批判”,即指出研究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的工作是“超越”,即在“批判”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原则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三句话,虽然是针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而提出的,由于方先生将其贯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因此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方克立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
本文要绍述的就是他在领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时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这三句话最早是方先生回答台湾学者叶海烟先生提出的以何种态度研究现代新儒学问题时讲的,后来他又在《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一文中作了专门论述。
该观点自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有学者还进而提出,这三句话不仅对现代新儒学研究,而且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般的方法论原则。
尊师儒学心得
尊师儒学心得儒学给人智慧儒学给人智慧(大家手笔)方克立《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2日07 版)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
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
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精神。
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我国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
“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为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
“礼”的作用在于定分止争,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家庭就和睦了。
扩大到社会,就是要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伦常秩序。
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依礼而行,整个社会就能安定有序。
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
《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要求读书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新儒学评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等读后
现代新儒学评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等读后
刘绪贻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 上世纪40年代,我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研究中国的儒学统治,发现
它是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近10余年来,正当中国向现代化
迈进的时候,儒学又以现代新儒学的名义卷土重来,常使我不安.今年我抽出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方克立教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和一些相关著作,禁不住根据这些著作对现代新儒学作一简要评介,让一些没机会读这些著作的人们、特别
是青年人,认识现代新儒学的庐山真面目.
【总页数】11页(P109-119)
【作者】刘绪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系,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现代新儒学研究的里程碑──方克立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述评 [J], 耿亮之
2.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回省与展望──写在《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出版之际 [J], 李翔海
3.世纪之交的儒学研究─—读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J], 金
科
4.方克立与现代新儒学研究——兼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J], 柴文华
5.新儒学研究的里程碑──《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述评 [J], 耿亮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华人的世纪,人类的世纪──我的儒学观──与方克立先生商榷(上)
本文说明1,这是1992年6月28我在“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组会,和30日在大会发言的综合。
是我的儒观的概述。
许多观点另有专文。
2,《文艺理论与批评》96年3期,发表方克立先生《要注意研究九十年代出现的保守主义思想》,文章在批评了九四、九五年的所谓“保守主义”思潮(我们称之为中坚思想)后说:“而事实上,早就有人打出‘大陆新儒学’的旗号了。
1992年6月,某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在四川德阳召开的‘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一篇论文,题目《我的现代新儒学观》,公开‘揭学大陆新儒学的旗帜’”。
这说的就是我,是对拙文《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我的儒学观》的回应。
拙文提到的《南开学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下》(90年6 期)正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组长方克立先生的文章。
编者按:因本文较长,将分三次在网站上发表。
前言人,作为生物发展最高阶段的族类,其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本能,此之谓“向上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是以群为单位走出动物界并且永远离不开群体,人是社会动物,此之谓“为公性”。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向上性和为公性的对立统一。
这是认识和解决一切人类问题的基础。
这是人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
和天道地道相对,中国古人称之为人道。
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源于此。
这些关系的发展都以矛盾双方相互促进为理想。
所谓人道主义,就是遵循人的本质和社会实际的规律,不断协调矛盾,促进和谐均衡发展,片面发展任何一方超越界限而妨害、扼杀另一方,必然破坏人性,阻碍社会发展,恶化自然环境。
自从人类作为一个族类诞生以来,就本能地、并逐步自觉地沿着这条规律前进。
思想家都围绕着如何探索、阐释和促进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自己的学说。
而其价值则取决于它所涵容的人道的质和量。
一、孔子是人类思想家1、孔子发现人殷周之际,先民在对天命观的第一次反思中发现“民”是社会的主体,民心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从而为华夏文化开创了民本主义的新方向。
现代新儒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
现代新儒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作者:张家璇来源:《祖国》2019年第09期关键词:文化建设; ;新時代; ;现代新儒学; ;内圣外王; ;人本主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迈进中国特色社会新时代,尤其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与推动。
中华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途程中,曾经创造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遗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本文着重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现代新儒学的文化道德史观,以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恪尽赞言赞力之效。
方克立、李锦全指出:“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之慧命自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 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它主要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政治的内容。
”[1]这是迄今为止对现代新儒学所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现代新儒学以创造性地重建传统的方式对中华民族在近现化历程中遭遇的危机与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以期解决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关系问题,谋求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出路,创造性地构建出“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化体系。
现代新儒学所持的“保守”并非通常所谓的泥古不化、规行矩步、不思变通的意思。
韦政通的说法是“批判地继承,创造地发展”[2],这是现代新儒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心态。
他们把近代以来中国之民族危机了解为一种文化危机,一种意义的危机,认为民族精神之重振和民族复兴之路在于重建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又以儒家为正统,所以用“同情”和“敬意”的方式了解传统儒家,重建儒家道德的形而上学,护住中华民族“内在而超越”的文化慧命,乃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题中之义。
(一)文化的民族性在历史观基础上,现代新儒学把民族的发展了解为一部文化的历史,历史文化是民族之客观精神实体的贯彻与生命的实现,因此民族的命运就是文化的命运,文化生命的消亡就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的消亡。
关于“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收稿日期]2017-09-21[作者简介]田文军(1948-),男,湖北鹤峰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魏冰娥(1979-),女,湖北监利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中国学术界曾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形式开展“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这一课题研究因应“文革”以后国内蓬勃兴起的文化讨论热潮,拓展了在中国现代哲学史视阈内对“现代新儒学”的探讨,同时,也关联到新世纪学术界对儒家学说研究的继续与深化。
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作一些具体回顾,重新审视课题组积存的学术成果,回溯课题研究引发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思考,将有益于我们今天继续儒家学说的研究,思考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
一、“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缘起与背景“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立项始于1986年。
课题组负责人为方克立先生与李锦全先生。
1997年,方克立先生接受学界采访,曾回顾“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十年”。
按照方先生的回忆,“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立项的具体时间为1986年11月,立项时即被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
1992年初,“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继续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并被列为“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结题的时间推算,这一课题研究延续了十年之久。
方克立先生曾说,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讨论中提出问题和开始起步的。
从“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立项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符合实际。
大陆学术界将“现代新儒学思潮”作为一个专门课题来进行研究,确实与当时国内轰轰烈烈的文化讨论以及人们在文化讨论中对海外“现代新儒学”的接触和了解联系在一起。
但是,今天,我们再回顾“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立项的缘起,除了肯定课题研究立项时具体的时代条件,还应当肯定“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实际上是近百年来人们探究评断儒家学说价值的继续。
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
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方克立【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06(000)002【摘要】近几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大陆新儒家的一些学说和主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不相符、不相容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在学理上是荒谬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一,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把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等同于"儿童读经",并把"儿童读经"作为在中国复兴儒学(教)的基础性工作,企图以"复兴儒学(教)"来替代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是相背离的.其二,大陆新儒家提出"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立儒教为国教"、"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和主张,这对我国现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公开挑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注意.种种情况表明,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已成为现代新儒学运动新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出场,标志着现代新儒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和重视对大陆现代新儒家及其学说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反人民、反民主的封建糟粕,旗帜鲜明地反对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儒化论.只有这样,儒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总页数】7页(P4-10)【作者】方克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相关文献】1.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评《新世纪大陆新儒家研究》[J], 徐庆文2.大陆新儒学的发展方向——“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宿译丹;3.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评《新世纪大陆新儒家研究》[J], 徐庆文;4.现代新儒学对儒学复兴的三点启示——祝贺大陆版《唐君毅全集》出版发行 [J], 黄玉顺;5.如何面对大陆新儒学——读《大陆新儒学评论》有感 [J], 刘金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克立先生现代新儒学研究论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La y n a gT ah r C l g o r lo in u g n e c es ol e n e
J n .Ol ue 2 l
No. 2
方 克 立 先 生 现 代 新 儒 学 研 究 论 要
周 良发
下。
的首次结集 出版。( ) 2 编辑论著 。现代新儒家论著
[ 收稿日期】 01 0 — 8 21 — 3 2
[ 基金项 目】 安徽大 学研 究生学术创新研 究项 目“ 中国现代文化保 守主义思想 家的文化 民族 主义研 究” [ 作者简 介] 良发 ( 7 一 )男, 六安人 , 徽大 学哲 学 系 士生。 周 19 9 , 安徽 安 博
现代新儒 学研 究是透视方 先生思想体 系的逻辑起点 。
[ 关键词 ]方克立 ; 现代新儒 学 ; 究 研
[ 中图分类号] 2 1 B6
[ 文献标识码] A
一
[ 文章编号]09 74( 1) — 05 0 1 — 7 2 10 05 — 4 0 0 0 2
方克立先生 , 湖南湘潭人 ,98 13 年生 , 著名历史
( 安徽大学 哲学 系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 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作为现代新儒 学研 究公认 的大 家, 方克立先 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 思维方式 , 求厘 清现代新 力
儒 学发展 线 索, 面把握 其丰厚 内涵 。方先 生不仅 发起现 代新 儒 学研 究思潮、 全 主编现 代新儒 学 丛书、 发表 综论 现代 新儒 学文章 , 还对现代新儒 家进行深刻 细致的 个案分 析 , 大地拓 宽 了现代 新儒 学的研 究视 阈。在一 定意 义上 说 . 极
【哲学历史】[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哲学历史】[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哲学历史】[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作者简介】太湖文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哲学家。
湖南省湘潭人,是知名历史学家方壮猷之子。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驻大陆代表。
80年代初期,他开创了新儒学的研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规划的重点课题,成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新儒学研究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章背景】本文是作者2003年8月19日在瑞典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上的报告论文。
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早期在北美召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欧洲、澳洲、东亚。
大会由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一流学者集中讨论有关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深层学术问题。
国际中国哲学会是1975年在美国夏威夷注册成立的非赢利的国际学术组织,其宗旨是联络、团结世界各国、各地区热心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努力促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
国际中国哲学会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中国内地和台湾举办过十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07年6月25日在中国武汉举行。
去年7月,我在为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所写的“序”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面对着困扰当今人类的两大难题——生态破坏与文明冲突,古老的中国哲学早已为此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智慧成果,或者说其中早已蕴含着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正确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的智慧。
”(《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走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从这样两个角度来阐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我认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郭齐勇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郭齐勇一、回顾近20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
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
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
这当然只是外缘。
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1983年,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与业师萧萐父教授联手筹划编辑出版《熊十力论著集》。
1984年10月,北大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汤一介等先生共同发起,联合北京及香港、台湾与海外数十位教授,建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由汤先生主其事。
该院在1985-1989年间连续开办了大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讲习班、进修班、函授班等,邀请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诸前辈和美国杜维明、成中英等学者公开讲学。
1985年冬在湖北黄冈,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熊十力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中国文化讲习班。
上述活动开风气之先,成为国内学者从事新儒学研究的先导和铺垫,造成了研究氛围。
1987年秋、1990年底在北京,中国文化书院还分别举办了梁漱溟、冯友兰思想国际学术会议。
1987年,李泽厚先生在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发表了《略论现代新儒家》的专论。
1986年11月,“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被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1992年初又被列为“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方克立教授和李锦全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于1990-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两辑、《现代新儒家学案》一种(三巨册,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11人的学案),还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专人与专题研究系列(后详)。
课题组主要成员20余人遍及国内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
儒学研究
论文导读::方克立先生。
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研究
方克立先生,湖南湘潭人,1938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著名历史学家方壮猷之子。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1]1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港台及海外思想文化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并引起极大的关注。
主要论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主编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大辞典》、《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一代宗师,方克立先生对中国哲学有着厚重的情感。
在所写的大量学术专著中,在所作的大量学术演讲中,他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现代新儒家存在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了中肯的评定。
在一定意义上说,先生对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致思确立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精神方向。
在两十多年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先生学思精严、规模宏远、
成绩斐然。
然而,限于文章篇幅与个人学识研究,此文谨以先生学术思想之部分即主持编写现代新儒学丛书、现代新儒学综合性论述及现代新儒家的个案分析为研究主体。
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
一、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大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勃兴才日渐浮出水面,因而其研究路向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一次访谈中,方克立先生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理论方向。
“我们自始至终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现代新儒学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和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首先详细占有资料,然后对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观点作客观的认识和评析,既肯定其学术贡献,又批评其理论失误”。
[2]371在先生看来,树立正确的学术立场,占有详实的原始资料对展开与深入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分必要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在学术立场上,先生曾以三句话来概括对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态度: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简而之,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须采取更加严谨、客观、分析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廓清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致思。
在资料收集上,作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先生提出具体详尽的研究思路:首先系统地搜集整理最基本的资料,然后进行系列的专题和专人研究。
自现代新儒学研究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以来,先生主持编写了大量研究丛书。
⒈研究论集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
集》第一、二集,是国内现代新儒学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出版。
⒈编辑论著现代新儒家论著的编辑工作分成“学案”与“辑要”两个部分:一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家学案》分上、中、下三册,详实地展示了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成果。
二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陆续推出的《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则侧重于港台及海外现代新儒家理论成就的介绍。
⒈研究丛书《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由于体系庞大,故而分成两类:专题系列研究由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主要有郑家栋《本体与方法》、韩强《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评述》、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等;专人系列研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涵盖了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张君劢、马一浮、贺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现代新儒家主要人物。
二、现代新儒学综论
方克立先生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的地位,除了主持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还身体力行,撰写了大量综论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文章。
虽然先生研究论文不是最多的,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坚定的学术操守,淋漓尽致地勾绘出现代新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和总体风貌。
从已发表的综论性文章来看,先生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范围,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理论难题和现实困境及现代新儒学未来前景几个方面进行了周详深湛的研究。
1、现代新儒家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方克立先生认为,由于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尚在起初阶段,还不能对现代新儒家下一个精准完备
的定义。
事实上,由于学术界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理解不同研究,人们对哪些人是现代新儒家,哪些人不是的问题尚存在较大分歧。
当代学者李泽厚、刘述先、陈鼓应、张岱年对哪些人是现代新儒家提出自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经过多年的探究、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推演,先生把现代新儒家定义如下:“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
[3]11基于此界定,先生确定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钱穆、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为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并以此为研究范围。
先生指出,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现代新儒家新生代领袖人物之一的杜维明曾多次指出:“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贺麟属于第一代人”;“继续着他们的事业的学者,有熊十力在海外的一些学生,像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人”;“我们则属于第三代人”。
[4]他大体上同意杜维明先生的划分理论,“这一发展轮廓的描述,我是基本赞同的”。
[5]56在此基础上,先生从时间上对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作了进一步规范:1920——1949年为现代新儒学的第一阶段;1950——1979年为现代新儒学的第二阶段;1980——至今为现代新儒学的第三阶段。
2、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理论难题及现实困境。
先生认为,现代新儒学与原始儒学、宋明儒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现代性”,即直陈“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
换言之,现代新儒学一方面认同传统儒学,另一方面“援西学入儒”,走融合古今中西之路。
有鉴于此,先生把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二、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三、道德形上的哲学追求,四、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近来以来,中西文化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为挚爱传统文化,以“重建儒家价值体系”为职志的现代新儒家,他们毕生致力于解决这些理论难题。
先生以为,现代新儒家的努力与探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但至今成绩不佳。
他指出,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返本开新”的学术思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返本”与“开新”、“内圣”与“外王”相脱节的百年难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新儒家在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仍未能作出有力的交代。
在先生看来研究,由于现代新儒家未能处理好儒学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方略“陈义过高,不切实际”,[6]50因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响应者寥寥无几,影响甚微。
并进一步指出,尽管现代新儒家中不乏饱学之士,也个个著作等身,名扬海内外,但在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真正的群众基础,形成有效的新儒学文化运动,新儒学的影响基本上还停留在学院内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中间,一般的中国人并不知晓何谓现代新儒学,谁是现代新儒家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现代新儒家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与深思,那么在今日中国遭受冷遇的状况将不会改变。
3、现代新儒学的未来前景。
21世纪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儒学在新世纪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儒学的现代命运是现代新儒家和每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极富现实感的当代学者,先生积极参与此问题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他认为展望儒学的未来前景必须正视两个问题。
⒈儒学的本质先生认为,为了弄明白儒学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必须搞清楚儒学的属性。
作为维护中国近两千年社会秩序稳定的意识形态,儒学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想体系。
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说,还是从其实质内涵和功能作用来说,儒学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
[7]106但是,作为一个包罗万象庞杂硕大的思想体系,儒学融摄了大量先人对宇宙、人生、社会的认识成就,如重视伦理教化与道德修养、重视现实的人生、重视承续历史传统。
这些成就既是先民对世界的理性认知,又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对儒学本质的辨析中要做到“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