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沙门氏菌感染.doc
《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沙门氏菌感染2018年《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沙门氏菌感染一、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沙门氏菌的传染方式因各种情况而异。
饮食传染、医院内传染和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为:潜伏期短、突然发病、发病者常限于进食污染食物者、食物常是被同一传染源所污染、集体用膳单位常呈暴发流行、多发生于夏秋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食入染菌食物后8~48小时发生胃肠炎症状。
败血症与伤寒型约为1~2周。
(1)胃肠炎型:即常见食物中毒,多为夏秋季节饮食污染引起集体发病,以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较常见。
临床为一过性呕吐、水泻而致脱水。
(2)肠炎型:以腹泻、腹痛为主,病程迁延,粘液性便。
从粪便培养可得到病原证实。
(3)痢疾型:多见年长儿童及成人,夏秋季节较多,发热,里急后重,脓血便,个别以中毒性痢疾表现,至病原培养才证实诊断。
(4)败血症型:有不规则热或者弛张热,可伴有黄疸及肝功异常、或骨髓炎、体腔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脓胸等。
血培养或脓汁培养可证实,如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
(5)伤寒型:以典型伤寒表现者只占极少数,如鼠伤寒在儿童可持续发热引起类似伤寒表现。
3.实验室检查(1)免疫学检查:肥达反应对沙门氏菌感染诊断意义不大。
(2)病原菌检查:粪便、血液及脓汁或骨髓穿刺液培养。
肠炎型、胃肠炎型及痢疾型由粪培养阳性证实,而败血症及伤寒型则同时作血液或骨髓穿刺培养及药敏检测。
二、鉴别诊断应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化学毒物或生物毒物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伤寒及副伤寒鉴别。
三、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胃肠炎型、肠炎型以酌情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为主。
纠正或防止电解质紊乱、脱水或酸中毒。
呕吐频繁、腹痛、腹泻严重者对症处理。
2.抗菌药物治疗: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不必应用抗菌药物。
对老人、婴幼儿、营养不良、原有慢性疾病、肿瘤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则须用抗菌药物治疗,按药敏给药4~7日。
谨防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在时刻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世界各国发生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非伤寒沙门菌常列为榜首。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确诊的腹泻病例中,非伤寒沙门菌的检出率居各类致病菌的首位。
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显示,2015~2020年期间,在哨点医院就诊的腹泻病例非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显逐年增高趋势。
从年龄分布来看,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检出率较高,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的检出率最高。
沙门菌是肠杆菌科中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菌属之一。
沙门菌属有2600多个血清型,其中约有1400种能感染人类。
沙门菌基于血清型的不同可导致两大类疾病:伤寒和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指除伤寒及甲、乙、丙副伤寒以外的所有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非伤寒沙门菌的危害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以胃肠道疾病为主,一般在感染后6~48小时发病,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
症状通常可持续数天,一周内会逐渐消退。
也有可能发生关节炎、败血症等疾病。
非伤寒沙门菌在哪里沙门菌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体内,生病及带菌动物、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
鸡是沙门菌最大的宿主,主要污染肉、禽、蛋等食品,禽肉及其制品和鸡蛋都是沙门菌最喜欢污染的食物。
根据各国的研究,零售生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达到10%~80%,夏季的污染率更高。
水果和蔬菜甚至干燥食物也可带菌。
而且沙门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肉类食品中可存活一年以上。
非伤寒沙门菌如何传播疾病人群对沙门菌普遍易感,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疾病。
对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例如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感染剂量可以低到一个细菌。
沙门氏菌病PPT课件
呈流行性发生,成鸡为散发。
精选ppt
48
(三) 症状
雏鸡 潜伏期4~5天,发病雏鸡最急性者,无症状迅 速死亡,稍缓者表现精神萎顿,绒毛松乱,双翼下垂,缩 头颈,闭眼,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病初食欲减少,后 停食,多数出现软嗉症状,同时出现腹泻,粪便稀溥,白 色,如浆糊状,肛门周围绒毛污染,有的粪便干结封住肛 门而不能排粪,常发生尖锐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 衰竭死亡。有的出现关节炎和局部化脓,神经症状,病程 短的1天,一般为4~5天,3周龄以上发病少,病程长。耐 过鸡发育不良,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
3 .应用促菌生等活菌制剂,避免与抗微生物 制剂同时应用。
4.预防注射 用仔猪副伤寒弱毒苗,一般可在 30天免疫一次即可。
精选ppt
42
5.发病时,病畜隔离,污染环境消毒,病畜治 疗,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其它畜紧急预防接种或 紧急药物预防。
6.治疗 用药原则是选择敏感药物,以足够的
剂量,早期应用,同时要注意有足够的疗程,以
名字命名的。
精选ppt
4
沙门氏菌形态
精选ppt
5
精选ppt
6
精选ppt
7
沙门氏菌形态:
精选ppt
8
沙门氏菌形态(电镜下)
精选ppt
9
精选ppt
10
2 .沙门氏菌的生物型
沙门氏菌依据其对宿主的感染范围,可分为
宿主适应血清型 只对其适应的宿主有致病 性,很少使其他宿主发病,包括:马流产、羊流 产、猪霍乱,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 沙门氏菌(A.C)、伤寒沙门氏菌。
精选ppt
60
(五)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初步诊断,确诊
其他沙门菌感染,其他沙门菌感染的症状,其他沙门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其他沙门菌感染,其他沙门菌感染的症状,其他沙门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是由各种沙门菌(Salmonellae)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常统称为伤寒沙门菌,虽然亦属于沙门菌属,但由于传统习惯及伤寒、副伤寒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故已作另题介绍。
因此,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沙门菌病(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
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食品、蛋制品和乳制品等而引起发病。
由于致病菌及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和局部化脓感染型。
此外,还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和无症状感染等。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沙门菌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自1885年由Salmon和Smith于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以来,至今已发现2000多个血清型。
根据其生化特性,可分为1,2,3a,3b,4,和5六个亚属。
每个亚属按菌体抗原(O)与鞭毛抗原(H)结构特点分为各种血清型。
大多数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沙门菌属于第一亚属,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suis)、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病牛沙门菌(Salmonel-labois-morbificans)和鸭沙门菌(Salmonella anatis)等。
各个亚属的沙门菌都有其生化特性。
根据分离的沙门菌对各种盐类和糖类的利用、分解能力,以及被0-1噬菌体的裂解作用,即可识别该株沙门菌属于哪一亚属。
沙门菌是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为(0.6~1.5)μm×(2.0~5.0)μm,菌体周围有较多鞭毛,属于周毛菌类。
绝大多数沙门菌都能运动,而且相当活跃。
沙氏门菌
沙氏门菌属是肠杆菌科的一大属.该菌属种类繁多,约有2000个血清型,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是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鸭沙门菌.沙氏门菌的生命力较强,对外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食物中可存活数日至数月.但不耐热,加热至100度立即死亡.潜伏期为12-14H,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有脓血和黏液;多数患者体温升高,可达38度以上;严重者出现抽搐,寒战,惊厥,昏迷.病程3-5,预后良好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沙门菌感染。
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近十余年来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加,多见于婴幼儿。
【病原学】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
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
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
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 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亦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nontyphoidalsalmonellosis)。
多侵犯2岁以内多病体弱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
我国的发病高峰为5~7月。
该病特点是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
二病因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以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最为常见。
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菌型繁多的肠道致病菌。
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者如食物中毒,仅数小时,但多数为1~3天。
2.临床分型临床可分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伤寒型)与局部感染型。
另有健康带菌者。
(1)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病原。
因吃了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
临床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症状。
潜伏期只有几小时,起病急,病程短只有1~2天。
如食物中含活菌多而毒素少,则潜伏期可长达2~3天。
起病较缓,病程可长到1周以上。
症状为呕吐、腹泻,年长儿诉腹痛,伴高热。
腹泻多表现顽固、难治。
每天大便6~15次。
粪便性质多样化,常先为水稀便然后成黏液、脓血便或血水样便,均有腥臭味。
患儿多伴有脱水、酸中毒。
由于新生儿对水和电解质代谢调节功能欠完善,故易发生低钠血症。
腹胀较常见,病重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也可伴有肝、脾增大,咳嗽,肺部啰音,充血性皮疹,黄疸,严重者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并发肠穿孔。
(2)败血症型(伤寒型)中毒症状重,热度高,热程长。
表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充血性皮疹多见。
此型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胃肠型并发,称混合型。
此型易合并休克与脑水肿。
(3)局部感染型婴儿多见。
①脑膜炎多发生在2岁以下。
发病最高是在3个月以下。
亦可发生脑室膜炎。
②局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哭闹不安,然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局部红、肿、热、痛,最后形成脓肿。
脓肿切开引流以后很快愈合,脓液可培养出沙门菌。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2.1 潜伏期:一般为 6 h~48 h。
偶尔长达 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
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
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
病程一般为 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
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 GB 4789.4 进行。
4 诊断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 2-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 3 月~9 月。
第四节沙门氏菌
TSI(排除A/A H2S-结果 ),靛基质,尿素,KCN,赖氨酸
H2S+ 靛+ 尿- KCN- 赖+ 甘露醇 山梨醇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H2S- 靛- 尿- KCN- 赖+/- ONPG - 沙门氏菌 非沙门氏菌
非如左述的各种反应结果
BPW:缓冲蛋白胨水 MM: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 TTB: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 SC:亚硒酸盐增菌液
生物学性状-形态特征
大小0.6~1.0×2~3um,无芽胞, 一般有鞭毛(鸡沙门菌除外),无 荚膜,多数有菌毛,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 氧。
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 pH值为6.8~7.8。 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大小一般 为2~3mm,光滑、湿润、无色、 半透明、边缘整齐。 血平板上:中等大小的灰白色菌 落。
5.血清学技术提供了培养物菌种的鉴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4-2003
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
前增菌法 25g+BPW225mL
36 ℃ ± 1 ℃ 一般4h,干蛋品18h~24h
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
直接增菌法 25g+灭菌生理盐水25mL 检样匀液25mL +MM (或TTB)100mL
目前至少有67种0抗原和2000以上血清型, 所致疾病称沙门菌病。
致病性-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
肠热症 -----伤寒病和副伤寒病总称,由伤寒杆菌和 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两次菌血症。
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杆菌感染, 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
预防食物引起的疾病:非伤寒沙门菌感染2
预防食物引起的疾病: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什么是沙门菌感染?沙门菌属细菌主要分布在动物肠道内,菌型繁多,对人类和动物均有致病性。
沙门菌感染是我国和世界各地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能够引起肠热症为主的伤寒、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除此之外的沙门菌称为非伤寒沙门菌。
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腹泻属其他感染性腹泻,属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血清型。
非伤寒沙门菌在全球范围流行,婴幼儿感染率较高,60%-80%病例为散发,也可呈暴发。
在英国,非伤寒沙门菌列食源性疾病暴发病因首位;在美国,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第二位。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表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呕吐,一般可持续4-6天,大多数人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就可以痊愈,但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发展得比较严重,如小孩、孕妇、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非伤寒沙门菌如何进入食物中?非伤寒沙门菌可以通过动物(如牛、尿、老鼠等)粪便污染食物。
由于非伤寒沙门菌广泛存在于这些动物的肠道,动物粪便能携带细菌并污染水及食物。
食物制作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沙门菌交叉污染,如刀、砧板、购物篮或者厨师的手被沙门菌污染后就可以污染其他食物,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什么食品容易受非伤寒沙门菌污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病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各种食物。
沙门菌可以污染猪肉、鸡蛋、水果、蔬菜,甚至一些商品化食品,如花生酱。
●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无法通过肉眼发现食物中的非伤寒沙门菌,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是能够大大减少沙门菌感染的风险。
我们能够做到的是:1.在肉类食品处理前后,请认真清洗您的手、砧板、刀具的表面。
生、熟食品处理和保存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1 / 2。
沙门氏菌感染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沙门氏菌感染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拥有广泛的宿主。
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适合人和动物。
它们可以生活在哺乳、爬行、鸟类、昆虫和人类胃肠道。
各种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1%~20%以上。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可引起胃肠炎、伤寒、败血症、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状,统称沙门氏菌感染(即沙门氏菌病)。
这种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但在不久的将来,年轻人(尤其是1岁左右)、老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服用过抗菌药物的人更容易感染。
致病菌常见于肠炎、鼠伤寒、猪霍乱、鸭和新港沙门氏菌。
药物实际上更适合衣服。
摄入污染沙门氏菌的食物或饮料是感染沙门氏菌的唯一途径,因为沙门氏菌病通过粪口传播。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拥有广泛的宿主。
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适合人和动物。
它们可以生活在哺乳、爬行、鸟类、昆虫和人类胃肠道。
各种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1%~20%以上。
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
如家禽、家畜屠宰时的卫生条件差,肠腔的沙门氏菌就可污染肉类。
此外,肉类等也可在贮藏、市场出售、厨房加工等过程中通过各种用具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场购买的生肉有1%~58%污染沙门菌。
鸡蛋或鸡蛋产品的污染来源可以是家禽卵巢或输尿管,也可以是粪便、肥料和土壤中的沙门氏菌通过完整的蛋壳进入鸡蛋。
一般来说,在许多由鸡蛋混合而成的蛋粉或其他产品中,感染率相当高;乳制品及其产品,如冰淇淋和袋装熟食,也会被沙门氏菌污染。
以上动物源性食品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媒介。
一些以动物器官为原料的生物制剂,酶、激素、胆汁盐、食用染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
发展中国家经常因水污染而爆发,污水灌溉和生熟是散发或家庭集团流行的最常见原因。
人的直接传播往往以护理人员的手和医疗设备为媒介,这是医院感染或幼儿园爆发的主要原因。
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肠炎、伤寒、败血症和局部化脓性感染。
儿童其他沙门菌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的诊疗方案
儿童其他沙门菌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的诊疗方案其他沙门菌属感染亦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等。
其临床表现可分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及局部化脓感染型等。
【诊断要点】(1)本病经口传播,通过食物或污染水源而传播,亦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医疗用具、尿布、玩具、奶瓶、奶嘴而发生院内感染,多例新生儿室流行与此有关。
(2)临床常见为胃肠炎型,约占75%,病菌多为鼠伤寒沙门菌,其次为猪霍乱沙门菌,常造成新生儿室流行。
急起病,发热伴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呈水泻带有黏液,有恶臭,个别带脓血。
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
热程3~5d或更长。
伤寒型以长期发热为主。
败血症型多见于婴幼儿,持续发热1~3周或更长,血培养阳性。
局部化脓感染型可引起多处化脓病灶(化脓性胸膜炎、心包炎、骨髓炎、关节炎、脑膜炎或深部脓肿)。
(3)粪便培养分离出病原菌。
亦可从血、脓液、骨髓和其他体液如胸腔积液、脑脊液中检得病原菌而确诊。
【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严格消毒(过氧乙酸、福尔马林或戊二醛等消毒液),对新生儿、小婴儿吐泻症状重或高热拒食者,应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
加强支持疗法(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氨基酸)。
(2)药物治疗:选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处方】处方1: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治疗。
下列第三代头孢菌素任选1种。
处方2:一般患儿抗感染治疗。
下列药物任选1种。
或氨苄西林50mg/k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青霉素皮试阴性)。
【注意事项】(1)新生儿和小婴儿沙门菌感染应视为重症,必须用抗生素治疗,一般用2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必用。
疗程:败血症2周,脑膜炎4周,骨髓炎4~6周,胃肠炎10~14d。
脓肿应切开引流。
新生儿不用氯霉素和磺胺药,三代头孢菌素为首选,疗效不佳时换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或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静脉滴注。
《沙门氏菌病》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沙门氏菌病的发病原因,症状,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治疗和 康复信息。
疾病简介
什么是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食物中毒,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和腹痛。
引起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
沙门氏菌是一种细菌病原体,可以在动物体内生长并在排泄物中散播。人们通过摄入带有沙 门氏菌的食物而感染该细菌。
您接触到动物、宠物或其排泄物,或者
到过感染沙门氏菌的地区,请务必及时
3
洗手。
饮食卫生与食品安全
保持厨房卫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肉 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和蛋类。储存生鲜食品时,请 注意分开储存,避免污染其他食品。
疫苗接种和准入检查
在一些高危地区,疫苗接种是一个有效 的预防措施。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疫苗 接种是进入该国家或地区的必要条件。
症状与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病的常见症状
感染后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和腹痛,症状 会在24小时内出现。
沙门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通过口服感染。人们通常通过食用带有沙 门氏菌的食物感染,沙门氏菌也可以通过家禽、家 畜或宠物等动物进行传播。
预防与控制措施
1
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
2
洗手可以有效预防沙门氏菌感染。如果
治疗与康复
沙门氏菌病的常用药物
沙门氏菌病需要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吃饭时请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吃药。
康复与预防复发
大多数人在感染沙门氏菌后可以自愈,如果病情严重,请及时就医。预防复发的最好方法是 保持好的卫生习惯。
案例分析
美国沙门氏菌病爆发事件
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 沙门氏菌爆发事件,涉及到31个州和加拿大。共有 4200多人感染,其中不幸之人有77人死亡。
沙门氏菌病
心外膜混浊、增厚,心脏
表面形成不规则的隆起物
盲肠部膨胀,里面有干酪物
鸡白痢的病变
育成阶段的鸡,突出的变化是肝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 暗红色至深紫色,有的略带土黄色,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小 红点或黄白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质地极脆,易破裂,常见有内 出血变化。
肝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点
禽副伤寒
各种家禽及野禽均易感。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常见。常在孵化后两周之内 感染发病,6~10d达最高峰。呈地方流行性,病死率从很低到10%~20%不等, 严重者高达80%以上。
经带菌卵感染或出壳雏禽在孵化器感染病菌,常呈败血症经过,往往不显
任何临诊症状迅速死亡。年龄较大的幼禽则常呈亚急性经过,主要表现水泻 样下痢。病程约1~4d。1月龄以上幼禽一般很少死亡。
鸡白痢
病初食欲减少,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临诊症状。同时腹泻,
排稀薄如浆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
结封住肛门,影响排粪。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生 尖锐叫声。
病雏绒毛松乱,两羽下垂,拉黄白色稀粪封住肛门
鸡白痢的病变
因鸡白痢而死亡的雏鸡,如急性死亡,则病理变化不明显。 病期长者,在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 或结节,胆囊肿大。
统称为禽副伤寒。
鸡白痢
各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2~3周龄以
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
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鸡白痢 本病在雏鸡和成年鸡中所表现的症状和经过有显 著的差异。 有的病雏出现眼盲或肢关节肿胀,呈跛行临诊症
状。死亡率低。耐过的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慢性患
传染病学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传染病学第四节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typhoidal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病原学]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
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XXXX个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
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
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其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
感染动物的肉、血、内脏可含有大量沙门氏菌。
也存在于蛋类(鸡蛋、鸭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腊肉、火腿、香肠等)中。
因此,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畜及鼠类。
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707例小儿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细菌学分析
707例小儿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细菌学分析
张宝昌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1989(017)011
【摘要】本文报告天津市儿童医院707例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型分布及流行病学分析。
发病年龄以新生儿居多,占56.5%。
从住院和门诊患儿粪便、血液、脑脊液、脓液、腹水和咽拭等标本分离培养,共获非伤寒沙门氏菌1353株,分属于4个血清群,8个血清型,其中43.1%为国内近年新发现的婴儿血清型。
本组病例证实非伤寒沙门氏菌除可成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重要病原菌外,还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甚至还可导致肺炎、化脓性感染等。
并首次报告沙门氏菌婴儿血清型和山夫顿堡血清型所致新生儿败血症。
【总页数】3页(P647-649)
【作者】张宝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15
【相关文献】
1.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91例临床分析 [J], 林秋君;程贤芬
2.76例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药物性变化 [J], 李丽娟;谢俐萍;晏明佑
3.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21例临床分析 [J], 陈刚
4.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附9例临床分析 [J], 柳龙根
5.西宁地区98例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的调查 [J], 王青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科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粪便细菌培养为非伤寒沙门菌的患儿临床特征,非伤寒沙门菌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模式。
结果:1123例住院患儿粪便细菌培养中检测出100株沙门菌,其中5-9月份共检测出83株,沙门菌检测阳性患儿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分布在29日龄-9岁,≤2岁患儿67例。
临床症状为腹泻,但大便性状及次数不一;发热73例,其中53例患儿体温在39.1℃以上;23列患儿伴有便血;合并脱水25例,轻度脱水13例,中度脱水11例,重度脱水1例;合并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血症)21例,16例为低钾血症;便常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及潜血阳性。
抗生素应用:头孢噻肟8例;头孢他啶76例;美洛西林钠4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2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3例;阿奇霉素1例;头孢孟多酯1例;4例未使用抗生素。
结论: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好发于夏秋季节,≤2岁患儿为非伤寒沙门菌易感人群。
沙门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伴便血;易合并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可以作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时,要警惕沙门菌耐药菌株的产生,根据粪便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更换敏感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
【关键词】沙门菌;临床特征;儿童;腹泻【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110-02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指除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沙门菌引起的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非伤寒沙门菌是腹泻的重要原因。
据估计,全球每年非伤寒沙门菌胃肠炎约有9400万例,其中15.5万例死亡[1]。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沙门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患儿临床治疗面临一定难度。
因此研究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粪便细菌培养为非伤寒沙门菌的患儿临床特征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第四节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typhoidal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
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XXXX个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
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
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其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
感染动物的肉、血、内脏可含有大量沙门氏菌。
也存在于蛋类(鸡蛋、鸭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腊肉、火腿、香肠等)中。
因此,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畜及鼠类。
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
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
此种传播方式可见于医院中,以婴儿室、儿科病房较为常见。
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
食品污染环境造成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结果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
一般幼儿和老年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
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发病率高,症状严重。
(四)流行特征本病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加之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杆菌,可通过质粒介导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已成为流行病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有起病急、潜伏期短、集体发病等流行特征。
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
[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
沙门氏菌侵入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细菌的型别、数量、毒力及机体的免疫状态。
各型沙门氏菌的致病力差别明显,如鸭沙门氏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鼠伤寒沙门氏菌多引起胃肠炎,亦可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
此外机体的免疫状态也有重要作用。
有人发现,摄入大量的沙门氏菌(105~106)才能引起健康人胃肠炎,而婴幼儿、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则少量沙门氏菌即可致病。
胃酸减少,胃排空增快,肠蠕动变慢、肠道菌群失调等,可增加沙门氏菌的感染机会。
沙门氏菌经口腔进入人体内,克服了共生细菌的抑制和小肠粘膜吞噬细胞的作用,得以在肠道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局部微绒毛变性、粘膜固有层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等炎症反应,分泌物增加,并使肠蠕动增快,产生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如沙门氏菌直接侵犯肠内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可达肠膜淋巴结及其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可发生类伤寒型。
细菌偶可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及局部化脓性感染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