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清单单元知识点总结合集

适用于北京课改版新教材

北京课改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知识清单、单元知识

点总结合集

学校:

班级:

姓名:

日期:

精编完整版,严格按照大纲编制,教案按照教材目录排列敬请查阅下载

目录

一小数乘法 (3)

二小数除法 (4)

三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7四统计图表与可能性 (12)

五方程 (14)

六数学百花园 (16)

一 小 数 乘 法 一、小数乘整数

1.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它们的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

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它们的积不变。

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小数乘小数

1.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在积的前面用0补位。

(4)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把0去掉。

2.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

一个因数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

一个因数等于......1.,.积等于另一个因数。.........

三、小数乘法的估算及积的近似值

1.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

先用“四舍五入法”把两个因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数,再把这两个整数相乘即可估算出积。

2.在估算过程中,看作的整数如果比原

重点提示: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

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要点提示:

小数乘整数的积的末尾有0时,一定要先点积中的小数点........,.再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知识巧记: 小数乘法并不难, 关键点好小数点; 因数小数位数和, 等同积中小数位; 积中位数如不够, 用0补足再点点; 如果因数不为0, 一个因数大于1, 另一个因数小于积; 一个因数小于1, 另一个因数大于积。

知识巧记:

四舍五入方法好, 近似值来有法找; 保留哪位看下位,

来的因数大,积的估算值大于准确值;看作的整数如果比原来的因数小,积的估算值小于准确值。

3. 由于估算所得的结果不是积的准确值,因此应该用“≈”连接。

4.求得的近似值如果是末尾有0的小数,这个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否则会改变精确度。 四、小数混合运算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同时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五、小数乘法的简算

1.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 )×c=a×(b×c ) 乘法分配律:(a+b )×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

2.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可以使小数混合运算计算起来更简便。 六、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确定解题方法。 再同数5作比较; 是5大5前进1, 不足5的全舍掉; 等号改成约等号, 使人一看就明了。

方法提示: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

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知识巧记: 小数简算并不难, 运算定律莫记乱; 交换、分配和结合, 算完还要再细看。

重点提示: 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a×c+b×c=(a+b )×c

方法提示:

可以用树状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二 小 数 除 法

一、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被除数小于除数,个位上不够商1,应在

提示: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点上商的小数点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除到哪一位不够除时,要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然后继续除。例如,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1)计算方法:

①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②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

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③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例

如,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可以用乘法验算,看商乘除数是否等于被除数,也可以用除法验算,看被除数除以商是否等于除数。

(3)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

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若除..

数小于...1.(.0.除外..),..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

3.商的近似值。

(1)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先看保留几位小数........,.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由除数决定,即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

重点提示:

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所以当被除数是0时,商也是0,如0÷4.5=0。

方法提示: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重点提示:

求出的商的近似值末尾是0时,末尾的0不能去

掉。 易错题: 5.7÷9≈0.6333…

(2)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法”: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不管省略部分最.......高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要向前一位进.......1.。.用“进一法”得到的近似值比准确值大。

(3)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去尾法”: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不管省略部分最.......高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要舍去。.....用“去尾法”得到的近似值比准确值小。

4.循环小数。

(1)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例如,1.666… 1.1363636…

(2)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例如,在1.666…中,“6”是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6”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在1.1363636…中,“36”是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36”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①循环节是一个数字的循环小数,可以只写一个循环数字,并

在这个数字的上面记一个小圆点,如1.666…写作:1.。

②循环节是多个数字的循环小数,可以只写一组循环数

字,并在这组循环数字的首位数字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如1.1363636…写作:1.1

; 3.5437437…写作:3.53。

错解分析:商0.6333…是循环小数,它是一个准确值,不能用“≈”连接。

正确答案: 5.7÷9=0.6333… 易错题:

98989898.9898是循环小数。(√)

错解分析:题中所给的数虽然是由9和8两个数字重复组成的,但是这两个数字在小数部分只重复出现了两次,小数部分是四位小数,这是一个有限小数。

正确答案:? 点拨:

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而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4)拓展提高。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开始的小数叫作...................纯循环小数。......

例如,5.,2.777…。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开始的小数...................叫作混循环小数。........

例如,2.18585…。 (5)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二、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准确找出题中的信息,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策略。

三、探索规律:揭示除法中的秘密

被除数和除数......(.均不为...0.).交换位置后.....,.所得的商和原商相........乘.,.积都等于....1.。.用字母表示:如果a÷b=m ,b÷a=n (a 、b 均不为0),那么m×n=1。

方法提示:

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要点提示:

(a÷b )×(b÷a ) =a÷b×b÷a =1

a 、

b 均不为0。

三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平行四边形一样,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特征,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不仅具备长方形的所有特征,并且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重点提示:

在拉动长方形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形状改变,但两组对边的长度不变。

易错题: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定相等,邻边一定不相等。( )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理解不准确,平行四边形一定具备对边相等的特征,但对邻边没有要求,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也可以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引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作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一般能画出两种长度的高。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剪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平.

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

宽.。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 和h 分别表示平行四

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字母公式为S=ah 。

二、梯形

1.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

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对边不相等。

3.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正确答案:?

重点提示: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一组相互依存且对应的概念

(底边上的高,高所对应的底)。

易错题:周长相等的两

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等。(√)

错解分析: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由底和高共同决定

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相等,它们的底和高的乘积

却不一定相等,因此面积不

一定相等。

正确答案:?

易错题:有一组对边平

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

有掌握梯形的特征。“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要注意区分,题中没

在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作梯形的上底和下

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作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

底引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4.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1)直角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作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作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不是

轴对称图形。

5.梯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

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

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

底+下底)×高÷2。

如果用a、b、h、S分别表示上底、下底、高和面积,则

S=(a+b)×h÷2。

6.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可以直接运用梯形的面积

公式来计算,即梯形的面积

.....=.

(.上底

..+.下底

..

).×.高.÷.2.。.

(2)高=面积×2÷(上底+下底)

上底+下底=面积×2÷高

有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

行”,所以是错的。

正确答案:?

重点提示:

一个直角梯形有两个直

角。

要点提示:

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

.........

,.

两个底角也相等。

........

易错题:

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

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

错解分析:两个梯形面

积相等,上底、下底和高不一

定相等,所以面积相等的梯

形不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

形。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才

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三角形

1.三角形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三角形的含义。

由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3)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4)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

2.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作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作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作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作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

(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

..........

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4)拓展提高。

在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一定相等;反之,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一定也相等。

3.三角形的内角和。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正确答案:?

易错题: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错解分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不一定都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才是三角形。

正确答案:?

重点提示: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

两个角是锐角。.......

易错提示:

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易错题:

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一定大于90°。(√)

通过观察发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自拼成了一个平角。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拼起来和它的直角相等,三个角的度数相加的和是180°。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用内角和180°连续减去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即可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直接用90°减去已知锐角的度数,即可求出另一个锐角的度数。

4.三角形的面积。

(1)三角形的底和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则S=ah÷2。

错解分析:这个结论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不成立。

正确答案:?

点拨:

钝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小于9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等于90°。

画法提示:

画高时必须由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当对边不够长时,可以画虚线将对边延长。所画的高用虚线表示

.........

,.并.

标上直角符号。.......

易错题: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有强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这一条件。

正确答案:?

(3)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角形的高h=2S÷a 三角形的底a=2S÷h 四、组合图形

1.认识组合图形。

组合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2.组合图形的面积。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分解,先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或求差。

五、千米2

和公顷

1.认识千米2

和公顷。

(1)千米..2

和公顷是常用的测量较大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千米..

(.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千米..2

。.

2.公顷和千米2

之间的进率。

1公顷=10000米2 1千米2=100公顷=1000000米2

3. 千米2

、公顷、米2

之间的换算方法。

千米2

换算成公顷,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反之,向左移动两位;公顷换算成米2,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反之,向左移动四

位;千米2

换算成米2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六位,反之,向左移动六

位。 提示:

计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时,要找准对应的数据。

方法提示:

由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四 统计图表与可能性

一、统计表

1.认识复式统计表。

某电器连锁店2011年四种家用电器销售情况统计

2012年2月

提示:

如果表头中已标明单位名称,填写栏中数据时不需要加单位名称;如果没有标明,填写栏中数据时,数据后要加单位名称。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统计表,即复式统计表。

是表头,店别表示竖栏的类别;种

类表示横栏的类别,即四种家用电器的名称;销售额

/万元表示栏中的数据。

“合计”是指两家分店每种家用电器的销售总额。

2.简单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简单统计表只对某一项目的数量进行统.................

计.;.复式统计表的统计项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复式.....................统计表的表内部分比简单统计表的表内部分复杂。......................

联系:都分为表外和表内两部分...........,.表外部分都包......括统计表的名称和制作时间。.............

二、平均数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

先求出每组数据的总数量...........(.用每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个数....),..然后求出全部数据的总数量及总份...............数.,.最后用“总数量.......÷.总份数”求出平均数。.......... 三、统计图

认识并绘制复式统计图:

1.复式条形统计图: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直条表示不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每组中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数据,需要用不同颜

重点提示:

计算时,将同一竖栏中的数据合在一起,填在对应竖栏的合计处。

方法总结: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提示:

1.画直条时,一般先画一种直条,再画另一种直条。

2.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时间,并注明图例,图中..的直条宽窄要相同........,.单位长度....要统一。....

色(或底纹)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组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把各组数量进行对比..........,.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四、可能性

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物体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所占的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反映出物体数量的多少。可能性大,对应的物体数量相对较多。

重点提示: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一、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

2.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便写法。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数字是1时,可以省略不写。例如,1×x 可以写成x ;3×x 可以写成3x ;8×b 可以写成8b ;a×a 可以写成a 2

,读作a 的平方,表示两个a 相乘。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并求值。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当字母的值确定时,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也随之确定。

(2)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将字母的值代入原式,直接计算求出得数即可。 二、方程

易错题:

a 2=(2)×(a )

错解分析:

a 2表示两个a 相乘,不表示a 的

2倍,应是a×a 。

正确答案:

a 2=(a )×(a )

方法提示:

将数据代入原式求值时,原来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被省略的乘号要还原。

1.等式和方程。 (1)认识等式。

把相等的量、式子或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就成了....................等式。...

例如,329-9=180+140 3a=9b a-8=b+9

(2)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解方程。

(1)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步方程

①一步方程可以直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

解。

②形如ax=b (a ≠0)的方程的解法。 ax=b

解:ax÷a=b÷a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x=b÷a

③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

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④方程的检验:把求出的x 的值代入原方程,看方

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不相等,则不是原方

易错题:

3x+12是方程。(√)

错解分析:

3x+12中虽然含有未知数,但只是一个式子,并不是等式,因此不是方程。

正确答案:? 重点提示:

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

提示:

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一个动词,是指演算的过程。

重点提示:

解方程之前要先写“解”字,再计算。解方程时等号要上下对齐,且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

六数学百花园

一、密铺。

1.认识密铺。

2.密铺的意义。

用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地砖铺地,可以使它们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通常把这种铺法叫作密铺。

3.通过动手拼一拼可知: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六边形等都可以单独密铺;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图形进行搭配也可以密铺;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密铺。

二、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趣味名题,出自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因其计算同一个笼中鸡和兔的只数而得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

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

假设法的过程是假设—计算—推理—解答。

假设全是鸡,则兔的只数=(实际腿数-鸡的只数×2)÷(4—2)。

假设全是兔,则鸡的只数=(兔的只数×4—实际腿数)÷(4—2)。

方程法:根据头数和腿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重点提示:

多边形可以密铺的条件:拼接在一起的边相等,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

重点提示:

用“假设法”求“鸡兔同笼”

.............

问题时

...

,.假设笼子里全是兔时

.........

,.先求

..

出的是鸡的只数

.......

;.假设笼子里全是

.......

鸡时

..

,.先求出的是兔的只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