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美学理论的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技术化制作,个体性极强的艺术创造活动退化为可 人的表达即风格传统艺术观念就不存在了。杰姆逊指
以大批量生产的复制行为。比如在电影中运用数字技 出:“类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可以说‘类 术的先驱、美国导演卢卡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他 像’描写的正是大规模工业生产”,[4](P197) 当然包
说,“我在发展数字技术方面的主要兴趣在于加快电 括电影,数字技术使复制更加便捷。类像的特点在于
纪 70 年代末,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 • 卢卡 传统艺术作品为对象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来套大量依赖
斯的影片《星球大战》开启了电影制作数字时代的新 现代科技的新艺术、新艺术语言和形态,简单地指责
纪元。此后,不论是在制作领域还是在放映阶段抑或 技术对艺术造成的损害,既不利于理性地厘清当代艺
是美学观念上,数字化进程的突飞猛进都为传统的电 术实践中存在的价值和问题,也不利于理论对自身的
默片、黑白、有声、彩色,到现在的高科技数字电影, 要的是分析问题,客观地审视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带来
每一次大的变革无不有赖科技的推动。如今数字技术 的那些推动和变化,也直面那种颠覆性的僭越和挑战;
的出现使电影影像产生了质的变化,为电影带来了颠 以及面对这些变化,传统意义上那些经典的艺术和美
覆性的改变,开启了电影艺术与文化的新纪元。上世 学理论如何做出自己的调整和适应。如果还是按照以
“机器的产物”。数字技术大量介入影视甚至完全取 以传统艺术史的讲述很少涉及的技的层面。以绘画为
代胶片,作为摄影机拍摄对象的现实越来越不存在, 例,美术史的讲述很少涉及绘画的技术手段。这一方
越来越不重要。影像世界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远,甚 面由于这时的艺术其技术的物质要素比较简单,而且
至毫无关系了。对人的审美心理、接受心理发生了重 其手段的变革对于艺术本身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
资料生产所凭借的方法、手段、能力或设备。艺术也 古老的两种观念是模仿说和表现说,但传统上无论是
需要相应的技术,这就是所谓的技艺或技能,就传统 侧重模仿性的艺术还是侧重表现性的艺术,它们的一
艺术而言,主要是偏重于手工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对 个共同特征在于,创作这些艺术的手段和创作所体现
艺术的大量介入则是晚近的事,尤其是电影,被称为 出来的形式,也即“技”于“艺”是融为一体的。所
艺术家(策划、制片、编剧、导演、演员、剧组人员、摄影机)
电影
↑↓
艺术品(语言、形式、结构、影像、叙事、形态、类型)
↑↓
接受者(观众、批评家、媒介舆论、影院、营销)
以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为纲,以这四个要素为切入 点,思考数字技术大量介入电影艺术对艺术理论、美 学理论带来的新问题,既具有理论上的现实价值,也 不无艺术实践意义的参照价值。
化,也给美学和艺术理论带来更大的冲击,引发了许 家(Artist); 欣 赏 者 或 读 者 (Reader)。“ 艺 术 多新话题。以至于有理论家宣称我们迎来了一个“后 四要素图式”:[1](P6)
世界

作品
/\
艺术家 欣赏者
把这个四要素原理运用于电影,电影也有“四要素”或四种关系:
世界(现实或真实、客观的或虚拟的影像世界) ↑↓
代主义艺术对于手段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颠覆传 电影”的时代。
统绘画手段而做出的一种革新姿态。但随着摄影、电
为了便于清楚地分析这种突出的分离带来的艺
影等完全依赖科技发展的新的图像艺术类型的出现, 术各个层面的具体变化,这里不妨借用美国艺术理
技术手段完全独立,以至于在电影行业里,专门分出 论家 M•H• 艾伯拉姆斯提出的艺术品或艺术的四要
影工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也在以潜移默化的 批评性反思和摆正对于艺术创作实践的介入姿态。
方式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电影观念。在制作领域,
基于此,借助于对电影这一科技和艺术融合最为
数字高科技以其高度逼真的技术手段以及虚拟现实的 紧密的艺术类型在当前出现的新变化的分析,可以为
表现手法,使得人工置景以及历史场景复原变得轻而 我们理解新的艺术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艺
型体现出群体创作的智慧:比如建筑、园林等,但由 作,而是摄影机的作品;摄影机是机器,摄影机是对
34
艺科论坛
Art S&T Forum
人的眼睛和视角的一种模拟甚至代替。这里发生的是 难发现,对于电影而言,媒介、载体的技术决定性的
一个被杰姆逊称为“非人化”的过程,个人天才的作 一面上升了。进一步就电影本身来分析,数字电影与
小)。团队协作的特点,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基础上的影像的真实感更为强烈,这就是所谓电影比
加剧了人的主体地位的降低。导演、演员、编剧等在 现实还真实的原因。在数字化的时代,采用数字虚拟
其中的创造主体角色被弱化了。同时艺术想象的方式 技术制作的电影会让人觉得比现实还要真实,而用纪
与内涵发生了变化。高科技基础上的想象是技术型的, 实手段拍摄的反而觉得与现实有距离。
但随着摄影机的出现,使电影等可复制性艺术在 创作理念上已经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摄影机介 入电影的创作就已经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新的东西, 如巴赞所言:“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 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 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惟独在摄影中,我 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2](P6) 虽然以现在的电
的观点,有对技术主义的激烈批判和人文主义的坚守 和梵 • 高在画《向日葵》系列时,都对于化学知识在
(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有对技术的膜拜,褒扬。 调配色彩上的运用极为重视,更不用说杜尚的《处女
然而,笔者认为面对这种新技术对艺术的挑战,不应 通向新娘之路》对多种创作物质手段的尝试。当然现
33
艺术科技 2011 年第 3 期
分析的内容。由于电影的出现对于传统理论的冲击。 传统艺术的创作主体就是艺术家本人,创作中制作或 技术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手工艺术如建筑、雕塑、工艺 美术等中。在这里艺术家个体的心理、性格、趣味等 特征会明显地烙印在作品之中。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类
影分析理论来看这一理解有些绝对,因为摄影机所拍 摄对镜头的选择背后仍然排除人的意识的介入(即使 是纪实性很强的记录片亦是如此),但这种观点在某 种程度上的确揭示了传统艺术创作的主体概念受到的 冲击。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电影不再完全属于人的创
术品质和思想内涵的低劣为证。
广度和深度都是传统艺术所没法相比的。具体而言,
相应的,现在对导演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是不仅 影像文本具有本雅明所指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
仅有人文素质,精神,也必须懂技术,要能领导技术 性比胶片电影的拷贝复制还要便捷,用可以无限复制
员工。创作观念也发生变化,从个体创作转而集体上 的复制物、类像取代了独一无二艺术品原作,因此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相应降低,中心化的创造性主体逐渐失去重要性。 传统胶片生成的影像相比,它对欣赏者感官更具冲击
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全方位体现出制 力,对现实的再现性效果和虚拟性都更强、手段也更
作因素的强化,艺术家创作灵感、个性因素被最大限 丰富,后期制作更加方便。数字技术为影像对物质现
度压抑的特点(作者电影在这一点上或许受影响较 实的复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捷和优势,在视听冲击
人员更富于创造力--无论在特技效果还是在后期制 散:尽管对于光晕有不同的阐释,但本雅明的原意是
作方面--并且使电影制片工作来得更轻松。”[3]
指存在于传统的不可复制性艺术上的一种审美感性意
在艺术生产者这一环节,数字技术具有双刃性。 味。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这种意味消散了。在本雅明
其利是制作手段的极大的丰富和快捷化,但随之而来 那儿,“韵味”或“气息”即是对艺术品原作的独一
易举,以假乱真,完美地实现了从“现实”到“空想” 术和美学理论提供参照。为此首先需要对传统艺术或
这一电影造梦的强大功能。
美学理论所处理的基本问题予以澄清,在这一前提下
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我们对艺术与科技这一 再来梳理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科技艺术的出现对这些基
艺术理论经典命题的再反思。技术,是人类进行物质 本问题的挑战。众所周知,关于艺术的本质历史上最
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的原因,只有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 品共有的的审美特性。
域才能理解作为集体创作的电影本身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制作投资、产品发行、大众审美接受等。
3 数字技术为影像艺术提供全新审美性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分析,影像作为艺术作品的
艺术接受层面的问题是传统艺术理论一直比较忽
载体,其制作所依赖的数字技术本身并不具有传统艺 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以电影为代表的可复制
了电影摄影、非线编、后期制作等内容。如今,数字 素 原 理 来 展 开: 即“ 作 为 艺 术 产 品 本 身” 的 作 品
虚拟技术的崛起和大量介入给电影的创造、制作、接 (Work); 作为与作品直接或间接相关或对应的客
受心理、观影经验、传播发行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 观 自 然 或 世 界(World);“ 作 为 生 产 者” 的 艺 术
术理论意义上的形式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数字技术 性艺术的出现是艺术接受研究才广受重视。本雅明更
运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形象、画面、音响等。由此不 是赋予复制性艺术对于大众的影像以颠覆资产阶级统
35
艺术科技 2011 年第 3 期
治的革命性意义。如今来看,这种想法显然过于乐观, 的审美效应不同于传统的经典性艺术的静观、沉思的
偏重于视觉奇观化,架空了人文性内涵和心理情感的
另外,艺术文本存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数
含量。停留在刺激观赏者感官的技术型想象,往往缺 字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存在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甚
少传统艺术家体验的真实性、深刻性和理想维度。这 至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这个平台,形成一个更为广泛
可以当代大量娱乐工业批量生产出来的电影作品其艺 的虚拟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艺术的存在拓展的
艺科论坛
Art S&T Forum
关于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美学理论的挑战
陈旭光 刘志 山东艺术学院
1 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性
对二者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价值评判,
众所周知,电影诞生 100 多年来,电影发展历经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无法摆脱,重
大的影响。演员不重要了,人文因素降低了。导演的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技术和艺术的分
作用降低了,更富有艺术性的“作者电影”生存日益 离也日益明显。这其中艺术的创作也越来越重视技术
艰难,艺术风格越来越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
手段的革新。其时在现代主义绘画那里,这一特点就
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很多精辟 凸显出来了。比如修拉在创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的问题是,个人价值的降低、风格的消失,艺术性人 无二性质的体味和把握。“韵味”具有一种珍贵、特殊、
文性屈从于技术性、工业性、娱乐性、消费性。这些 超距离和永恒的特质,甚至常常与仪式、崇拜等观念
无疑是传统以小作坊艺术创作为基础的艺术理论所无 联系在一起,是古典美学意义上的范畴。而电影所带
法应对的,同时这也是当代艺术理论为何会向广阔的 来的审美感受特征则是“震惊”,这也是现代主义作
2 电影艺术家与其作品的时代性 虽然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论也间或有论及接受者或
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的内容,但它还是以艺术家和艺 术作品为关注重心,所以不妨首先来分析在艺术家和 作品层面。也就是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创作论和文本
于这类艺术其技术因素并没有从艺术性中凸显出来, 也没有对艺术本身的形式、内容产生支配性影响,所 以并没有为传统艺术理论所重视。
较之传统艺术的接受范围而言,复制性艺术的出现的 审美效应。影像的快速剪辑使人无暇再看的同时进行
确导致受众更为广泛,也引发了一系列大众审美文化 意识上的反应和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当然本雅明
现象,但受众面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不能被政治所操纵。 所处的时代,电影才刚刚诞生,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
换而言之,以电影为代表的复制性艺术,尤其是现在 稳定的艺术类型,也没有现在高科技的数码技术营造
影制作过程,从而使我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我的 其不表现出任何劳动的痕迹不像任何人工的产品,类
想法。我一直致力于改进我在电影制作方面的能力, 像也与现实真实无关。
因为主要的电影制作过程仍然停留在 19 世纪。数字
从本雅明的思想视角来看,这种影像文本较之传
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它可以使电影制作 统艺术文本在审美特性上的最大差别是“光晕”的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