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哈尼梯田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景观,以其壮丽的自然美景和千年的耕作传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分析哈尼梯田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哈尼梯田是一个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哈尼人通过耐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梯田能够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保证稻田的灌溉和排水。

这一系统为哈尼梯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近年来,哈尼梯田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田耕作技术的传承受到威胁,对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旅游开发对哈尼梯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哈尼梯田的壮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然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也会给梯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度的人流和建设活动可能会对耕作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面对这些挑战,哈尼梯田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加强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耕技术和管理方法。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和农业大数据分析,优化农田管理和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破坏性的开发活动。

同时,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农耕方式,如有机农业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应该与当地农民和社区合作,共同保护和发展梯田景区。

减少对梯田景区的人流量,设置限制和规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动文化传统和保护梯田的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最后,合理规划和管理梯田的经济发展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1 特点(1)哈尼梯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将山体分为三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寨脚造梯田。

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易于人居住,宜于建村;而村后山头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时山林中的动植物,又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和蔬菜;村下开垦万台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

梯田的建造完全顺应等高线,减少了动用土方,又防止了水土流失。

这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素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

(2)哈尼梯田是一个活态的农耕文明博物馆哈尼梯田范围广泛,田块面积各异,形态千差万别,地形复杂,自然与文化景观丰富。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相应的文化习俗活动,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以农业这一经济活动保持着生态、社会文化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

其因时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管理理念,使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脱离自身资源与环境基础的变化,而是与自然协同进化。

(3)哈尼梯田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应对战略与资源基础哈尼梯田系统中,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技合性遗产,其价值挖掘、动态保护、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生态、农业、林业、水利、民族、民俗、经济、管理、旅游等众多学科和部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第五是社区,社区或以社区为基础的机构更能适应当地特定的社会和生态条件,更能代表当地的利益和喜好,更了解当地生态变化过程和传统的资源管理实践,能更容易通过当地适应的传统途径和管理实践调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对他们所代表的当地人生计有关的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行动更有责任感。

哈尼旅游景点

哈尼旅游景点

哈尼旅游景点
哈尼旅游景点是指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其拥有许多独特的景点和自然景观。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哈尼旅游景点:
1. 梯田:哈尼梯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梯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梯田分布在山坡上,形成了壮观而美丽的景色。

2. 红河谷:红河谷是哈尼地区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壮丽的自然风景。

你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观的峡谷、瀑布和森林。

3. 桂林传统村落:桂林是哈尼地区最大的村庄之一,拥有传统的民居建筑和文化风俗。

你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的哈尼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传统服饰、民俗活动和手工艺品。

4. 新平托普:托普是一个哈尼族村落,与梯田相辅相成。

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哈尼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5. 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哈尼地区的一个热带雨林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你可以在这里参观热带雨林、探索丛林、观赏瀑布和温泉。

以上是哈尼旅游景点的一些例子,游客可以在这些景点中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情。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导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你可能会想到、用到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看到哈尼梯田的感觉,有一个词一定少不了,那就是“震撼”,屏声敛气的震撼,如电击般的震撼,荡涤心灵的震撼……从海拔140米到近2000米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不足一亩,小的不够一平方,弯弯曲曲却都又按照等高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面山坡上最多的能有3700级的梯田。

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青藏高原沿着红河流域来到哀牢山区(一说是西北氐羌民族与怀揣谷种,身负犁锄,懂得如何用沸水浇开顽石开辟田地的百越民族相遇,交融碰撞后,就诞生了一个新民族——哈尼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古越人血管中流淌着饭稻羮鱼的血液)(见《每天学一点:青田鱼稻共生系统》)。

在继续下面的故事之前,要先交代下红河自治州的地质气候背景。

红河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河流的切割,造成深沟高壑的地形,最低处海拔140m,最高处3000m,绝对高差2700-2800m,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区,年均温度为25℃,在高海拔的阴湿高寒区,年均温度为11.6℃,其间温差达13.4℃,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低海拔处的蒸发量大,一年的蒸发量能达到2000-3000mm,水汽上升到山顶处遇高压冷气团,变成云雾或降雨,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红河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变化莫测,雨水丰沛,这又使年降雨量达到1600-3000mm,所以元阳的山被人称为“一座湿漉漉的大山”。

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收集了云雾甘露和降雨,流入哈尼人修建的4600多条大大小小的环山沟渠,渠水由高山流下,首先满足村寨的哈尼人的生活用水,然后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又流入谷底的河坝蒸发。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摘要:哈尼族是跨中国西南、老挝、缅甸、越南边境而居的古老民族,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耕文化。

而梯田农业是其农耕文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亚热带山区气候垂直立体分布和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立体性分布特征而建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梯田农耕文化得以持续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哈尼族梯田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哈尼族是跨中国西南、老挝、缅甸、越南边境而居的古老民族,现有人口143万余人(2000年统计)。

哈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在古代,他们从中国西北逐步向西南迁徙。

由于其先祖在大渡河一带定居并发明了农业,所以在此后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哈尼族一直在寻找适于农耕定居的地方,在西南高原的平坝驻留和与当地原住农耕民族的交流中,哈尼族的农耕经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于是,当他们迁徙到人迹罕至的滇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后,就将平坝农耕生产方式和技艺移植于山区,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耕文化。

梯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是哈尼族在山区农业中的一大创举和独特的农耕模式。

正是这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保持了滇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和创建了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哈尼族的社会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并维持千年。

在云南亚热带山区农业的多种类型中,红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农业占着十分突出的位置。

在哈尼族山区,梯田蔚为壮观,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而行,从山脚到山顶,埂回堤转、重重叠叠,包裹着重重大山,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层层梯田,是哈尼族农业世代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充分利用亚热带山区气候垂直立体分布和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立体性分布特征而建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这一农业生态系统是在对水资源充分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哈尼族保持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由于云南亚热带山区受南面海洋性季风和海拔高度悬殊的影响,高山区云遮雾罩,降雨充沛;另外,从炎热河谷的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此化为绵绵雾雨,洒洒淋淋,终年不断,在林中汇成数不清的水潭和溪流。

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统中的生态文化

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统中的生态文化

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统中的生态文化黄绍文;关磊【摘要】Water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Hani's terraced eco-culture along the Honghe River; the terraced irrigation system is the lifeline of the culture.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has been through the whole ecosystem, and therefore a complete eco-culture mechanism has been formed.%水是红河流域哈尼族梯Ⅲ生态文化的生命“血源”,梯田灌溉系统是梯田生态文化的“血脉”。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始终贯穿于哈尼族整个生态系统中,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化机制。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哈尼族;水资源利用;梯田灌溉系统;木刻分水【作者】黄绍文;关磊【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昆明6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5哈尼族在早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做出了各种生境的选择,他们尤为注重自己的生存环境的选择和构建,对自然生境选择的基本模式就是村寨后山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寨子两侧要有斜插的山脉延伸,要有常年不断的箐沟溪水流淌。

他们将溪水泉流以开挖水渠引至寨中或寨脚便于利用。

村寨下方延伸的缓坡地带,开垦出来的层层梯田连接着村寨。

这就是哈尼族土地利用模式的一种景观组合,也体现了哈尼族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模式。

森林—水渠—村落—梯田四位一体的有序布局,达到了天然的景观组合,在空间上已经成为缺一不可的生态复合体。

水是人类重要的物质基础,与哈尼族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作者机构: 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
出版物刊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系统;稻作;农耕文明;地理气候;生存智慧
摘要: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余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

走进哈尼梯田(二)--水沟——梯田的命脉

走进哈尼梯田(二)--水沟——梯田的命脉

哈尼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根据自然现象,充分利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沟,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远肥方法——自然冲肥法。
原始森林中积蓄了大量的腐烂物质和野放牲口的粪便。当雨季来临时,这些天然的肥料就顺着水沟泻入梯田。哈尼人根据这一自然现象,把日常的生活垃圾、人畜的粪便,全部堆积在一个大水塘中。每到栽秧季节,开动山水、搅拌水塘,这些肥料就会顺沟而下,流进梯田。
莽莽哀牢山,山路十八弯,地无三尺平。这样一个绿色大水库虽然给哈尼梯田提供了天然丰厚的用水,却也将另一个难题横在了哈尼人面前。
这里山高谷深,坡岭纵横、行走不便、哈尼人田间运输的工具只有靠人背马驮。要把肥料运到田间给庄稼施肥,这可是横在哈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②本网未注明的文/图等稿件或者在来源处未注明“红河哈尼梯田网”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红河哈尼梯田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冬春时节,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山、水、梯田浑然一体,辨别不清究竟是山水成就了哈尼人,还是哈尼人成就了山水……
坐在山坡上,举目四望,除了山,还是山。在哀牢山沟壑纵横的山坳里,哈尼人的梯田最大的每丘有几百亩,最小的只有簸箕大小,一席蓑衣就能盖住。
走进哈尼梯田(二)--水沟——梯田的命脉
首页 >> 专题栏目 >> 其他专题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走进哈尼梯田(二)--水沟——梯田的命脉
水沟,是梯田的命脉所在,是哈尼人的命运所系。对于水沟,哈尼人象对山林一样加以爱护。
“红河哈尼梯田”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红河哈尼梯田网”或者在来源处注明了“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和“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红河哈尼梯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红河哈尼梯田”网站,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哈尼梯田稻作中水量的判断

哈尼梯田稻作中水量的判断

哈尼梯田稻作中水量的判断(实用版)目录一、哈尼梯田概述二、哈尼梯田的水量判断1.梯田海拔高度2.降水量3.蒸发量4.水源和灌溉系统三、哈尼梯田水量判断的意义四、总结正文一、哈尼梯田概述哈尼梯田位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主要分布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

其总面积达到 82 万亩,梯田级数最多达 3700 多级,开垦历史已有 1300 多年。

哈尼梯田拥有独特的灌溉系统和奇异而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为一体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其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宏大规模,更是世界罕见。

二、哈尼梯田的水量判断1.梯田海拔高度梯田的海拔高度是影响水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拔高度决定了梯田所处的气候环境,从而影响降水量、蒸发量等。

在哈尼梯田,海拔高度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梯田所需的水量也会有所不同。

2.降水量降水量是决定梯田水量的重要因素。

哈尼梯田所处的地区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在 1500 毫米以上,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3.蒸发量蒸发量是指水分从梯田表面蒸发的速度。

在哈尼梯田,由于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蒸发量也有所差异。

低海拔地区的蒸发量较大,需要更多的水分补充;而高海拔地区的蒸发量较小,所需的水分相对较少。

4.水源和灌溉系统哈尼梯田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的泉水和雨水。

通过独特的灌溉系统,将水源引入梯田,保证梯田的水分供应。

灌溉系统包括渠道、水槽、水闸等设施,它们的设计和建设都需要根据梯田的海拔高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保证水量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三、哈尼梯田水量判断的意义正确判断哈尼梯田的水量,对于保证梯田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梯田的海拔高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可以为梯田的水利工程建设、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梯田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总结哈尼梯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灌溉系统和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世界所罕见。

高考地理小专题——梯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梯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梯田农业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阳县水稻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海拔1200~2000米的哀牢山区、红河河谷,梯田景观已有1300多年历史,梯田级数达到几百级甚至上千级,海拔跨度为1400~2000米,类似的高山水稻梯田面积共有17万亩之多。

哈尼人把梯田、森林、村寨、沟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品、美丽乡村的典范。

水稻梯田景观具有生产、生态、文化与极高的美学价值,2013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元阳梯田景观图材料三:云南南部热带和准热带分布略图(1)说出元阳水稻梯田的特点?(2)分析哈尼人修建水稻梯田的原因?(3)指出哈尼人修建水稻梯田要注意的问题。

(4)阐述元阳水稻梯田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参考答案:(1)规模大(或面积大);海拔高;海拔跨度大,梯田级数多分)(2)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足,溪流众多,水源充足,适合种植水稻;地形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3)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固田埂,防止漏水;修建水渠,保证梯田水源供应(4)景观独特(规模大、海拔跨度大),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历史悠久,是哈尼民族农业文明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庞大的“梯田—森林—村寨—沟渠”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典型例题二:(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

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似,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逐渐完善梯田灌溉系统。

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

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区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

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

(6分)(2)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在中国云南南部红河州有一个勤劳而又奇特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他们常年居住在哀牢山的半山腰。

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造着大自然,用辛勤的汗水依山开垦了几十万亩奇特的灌水水稻田,成为中国农耕作业的一大奇迹,哈尼人因此被称誉为“山的雕刻者”。

当你走进半山腰的哈尼村寨的时候,举目四望,村后高山上的茂密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层层梯田环绕着座座大山,重重叠叠的田埂密如织网。

从上望下去,一块块小稻田犹如一面面镜子,银光闪闪,十分壮观。

哈尼人的灌水梯田到底神奇在那里呢?我们先从那里的水说起。

种水稻自然离不开水。

在哈尼人的梯田里,水以十分奇特的方式贯穿于他们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

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被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顺着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再以梯田为渠,流入下一块梯田,就这样缓缓流动,长流不息,最后汇入了谷底的江河湖泊。

而后,水又在独特的立体气候作用下重新蒸腾为云雾,储藏于高山森林。

哈尼人的梯田就是这样建在哀牢山南段红河和腾条江峡谷海拔300米至1900多米的大小山坡上。

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低山梯田,完美地构成了哈尼人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再说施肥。

“流水施肥”也是哈尼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而独一无二的做法。

在内地和平坝(平坦地段)地区,稻田灌满了水以后一定要就关田保水,以免所施肥料和稻谷用水流失。

哈尼人则是利用高山流水循环施肥。

首先是让来自深山老林的大量腐殖质和人畜粪便顺流而下,自然施肥;二是村中有一个大水塘,家家也有自己的小水塘,平常肥料都积存在这里,插秧时节搅拌池塘,肥水就顺沟而下,流入梯田,只要告诉别人家关闭水口,就可以用自家的小肥塘单独冲肥入田, 即所谓的人工“冲肥”。

哈尼人的年份也是以水稻的种植周期而定的。

每年的二月份开始耕田并给梯田灌水,五月插秧,九月收割。

大面积的梯田,丰厚的稻米,哈尼人从未尝到过饥荒的滋味。

哀牢山区独特的立体气候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为生态系统,灌水梯田十分依赖于独特的自然条件。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史书以及口传家谱考证,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

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

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

哈尼人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这种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劳作传统,不仅创造了哈尼民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系统,红河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和梯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

今天,红河哈尼梯田,这个养育120多万人口的农业文化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

红河哈尼梯田是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

红河哈尼梯田是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史书以及口传家谱考证,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

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生态农业系统。

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m、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是它的山地农耕景观,“三犁三钯”、“夏秋种稻、冬春涵水”是它的稻作农业管理体系;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森林保护体系,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又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

哈尼族梯田

哈尼族梯田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 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 界遗产增至45处。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申报成功,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 仅次于意大国人类学家 欧也纳博士来元阳观览 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 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 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 去。他称赞:“哈尼族 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 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 地艺术家!”
只要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就会看到充满在 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哈尼族梯田
哈尼梯田和聚落,是千百年来 哈尼人民创造的独具魅力的地 理人文景观。在这一层层的梯 田上,土地的完整意义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土地的美,土 地是栖居的家园,土地是活的 系统和生命,土地是充满意味的 符号,土地是值得信赖和人类 以之为归属的“神”。它承载 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平 民的景观和大地的景观的精华。 ——<<中国国家地理>> 最美丽乡村评选 俞孔坚


哈尼族梯田
1、红河哈尼梯田能够大 面积地反映一个特定时期 和特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 式,并寄托于这种生产生 活方式融和多种文化内涵。
2、梯田规模之大,质量之高,系统性之强,极具代表性,可以说是农业文明时 代的一个杰作,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奇迹和世界农业生态的奇观。


哈尼族梯田
3、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 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蕴 含着哈尼民族的精神价值, 体现着哈尼民族丰富的想 像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它是中华民族民间自发而 且赖以生存、世代相传的 一种杰作,是中华民族宝 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 类文明的稀世瑰宝。

哈尼族梯田
这里一年有两百天云海缠 绕,云海停留在海湾里不 肯离去,忽东忽西,忽上 忽下,一会儿无影无踪, 一会儿又弥天大雾,忽而 往下蹿,淹没一层层梯田、 村寨;时而往上蹿,露出 一层层梯田、村寨,一天 如此反复,每次各异。 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 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 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 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 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 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 为著名。

哈尼梯田知识点总结

哈尼梯田知识点总结

哈尼梯田知识点总结一、哈尼梯田的概念哈尼梯田是指哈尼族人民在山区开发的一种农田模式,是以梯式开发方式利用山地丘陵地带进行水稻种植的田地。

因为哈尼族人民居住在地势起伏的山地,因地制宜地开辟梯田来种植水稻,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景观。

哈尼梯田一般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布,具有绵延起伏的连绵性特点。

二、哈尼梯田的历史哈尼梯田建设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尼族的祖先就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这个山区开辟梯田进行水稻种植。

而据民间传说,哈尼族的梯田建设更早,甚至有人认为是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哈尼梯田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形成,元、明、清时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哈尼梯田的特点1. 依山开发的水田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垦出不同层次的梯田,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景观;2. 采用自然农法和有机农业,保持了原始的农业生态环境;3. 哈尼梯田集水利农业和林果业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4.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的精湛智慧和民族特色。

四、哈尼梯田的价值1. 农业价值: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几百年来的主要农田模式,充分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2. 生态价值:哈尼梯田保持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3. 文化价值: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的文化象征,是哈尼族文化的活态表现,对于哈尼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4. 旅游价值:哈尼梯田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五、哈尼梯田的保护与传承1. 加强哈尼梯田的保护意识,加大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保护好原始的梯田生态环境;2. 加强哈尼梯田的传承工作,通过开展哈尼梯田的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哈尼梯田的文化价值;3. 加强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哈尼梯田的经济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哈尼梯田是一个集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景观,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文遗产。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云南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云南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云南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该州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 026.5 mm,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 mm。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对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2、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B.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C.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D.生物多样性增多【答案】1. C 2. A【解析】1. 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不具有防止地震的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选C。

2. 大规模种植咖啡会造成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作用减弱,气候会变得干旱,河流汇水速度加快,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选A。

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谷内年均温约21℃,年均降水量约623.9 mm,年蒸发量却高达3 507 mm,是典型的“热坝”地区。

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主要由黏土、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

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使陷穴间地变窄,其残存的保留原始沟底地形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

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下图示意冲沟上游横剖面。

元阳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

元阳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

元阳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作者:杨崇广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1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了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

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人民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哈尼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十余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达132.52万人。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自唐朝初期(1200年前)的哈尼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定居下来并开垦大量梯田之后,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将哀牢山区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将陆稻改良为水稻,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

1.哈尼梯田的特点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出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2.哈尼梯田的地理成因元阳哈尼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

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生态特色(瞰见 - 坡伏水绕)

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生态特色(瞰见 - 坡伏水绕)

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生态特色(瞰见|坡伏水绕)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此时,在云南元阳县、红河县各乡镇的民众都在抢抓农时,清沟渠、犁秧田、撒秧苗……哈尼梯田里随处可见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

好美的春耕图卷: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隶属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

元阳梯田所在的哀牢山也根据海拔居住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等7个民族。

汉族住得最低,苗、瑶族则住得最高。

哈尼族居住的范围,正好是如今旅游开发的主体区域,这大概也是被称为哈尼梯田的主要原因。

早在唐代初期,哈尼族先民就在山坡开垦田地。

汉文献资料对哈尼梯田的记载始于唐代樊绰所著《蛮书》。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首次提出“梯田“一词。

加上目前元阳地区保存已经传了45代的石刻分水(控制梯田进水量的装置)测算,元阳梯田起码有1300年历史。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和南方绝大多数美景不同,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旺季是冬天。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每年农历10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一连五天,被当地人称为扎勒特,汉语意思为“十月年”。

这是哈尼族的新年,也是秋天转入冬天的标志。

一直到第二年的阴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或者属蛇日起,当地人称为昂突玛,汉语为“祭寨神”,意味着春耕的开始。

正因为十月年和祭寨神这两个节日的存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便是元阳梯田最适合旅游的时候。

因为这段时间农业耕作已经结束,梯田中要被灌满水进行养土以备来年耕种,加上元阳年均雾期180天和年均1400毫米的降雨量,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云海神奇壮丽。

哈尼梯田核心景区为多依树、坝达、老虎嘴三大部分。

景区内是一个环形公路,老虎嘴看日落,最佳拍摄时间在傍晚前后,坝达看壮美,多依树看日出,最佳拍摄时间在早上5-8点左右。

日出前的十五分钟,多依树上空的云和梯田被霞光渲染成瑰丽的玫红色,如镜像般呈现方向相反的色彩渐变,宏大壮观的梯田盛景也被光线修整得层次分明。

哈尼梯田古代分水制度

哈尼梯田古代分水制度

哈尼梯田古代分水制度
哈尼梯田古代分水制度是一种独特的灌溉系统,主要应用于中国云南省哈尼族地区的梯田农业。

该制度采用了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通过人工开凿渠道、挖深井泉和修建水坝,将水源分配到梯田各处,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这一制度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哈尼族人的农业产出和生活水平,而且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淘汰了哈尼梯田古代分水制度,但是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仍然被广泛地传承和保护着。

- 1 -。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

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 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 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 集,旱地耕作越谷区”, 高山区因低温降雨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河 坝区蒸发量大,高山区云雾密度大、降雨丰富。 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 流29条,总长700余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6.9亿 立方米,地表为20.81亿立方米,地下水6.09亿 立方米,可利用1.47亿立方米,这些江河就是元 阳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 现的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如南沙地区最大 蒸发量1995年竟达2306.5mm)。巨量水蒸汽随 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高寒区”受到 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年均雾期180天 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 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 云海格外神奇壮丽的原因。
元阳梯田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 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 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 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 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 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 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 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 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 —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 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 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 的美丽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在中国云南南部红河州有一个勤劳而又奇特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他们常年居住在哀牢山的半山腰。

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造着大自然,用辛勤的汗水依山开垦了几十万亩奇特的灌水水稻田,成为中国农耕作业的一大奇迹,哈尼人因此被称誉为“山的雕刻者”。

当你走进半山腰的哈尼村寨的时候,举目四望,村后高山上的茂密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层层梯田环绕着座座大山,重重叠叠的田埂密如织网。

从上望下去,一块块小稻田犹如一面面镜子,银光闪闪,十分壮观。

哈尼人的灌水梯田到底神奇在那里呢?
我们先从那里的水说起。

种水稻自然离不开水。

在哈尼人的梯田里,水以十分奇特的方式贯穿于他们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

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被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顺着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再以梯田为渠,流入下一块梯田,就这样缓缓流动,长流不息,最后汇入了谷底的江河湖泊。

而后,水又在独特的立体气候作用下重新蒸腾为云雾,储藏于高山森林。

哈尼人的梯田就是这样建在哀牢山南段红河和腾条江峡谷海拔300米至1900多米的大小山坡上。

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低山梯田,完美地构成了哈尼人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再说施肥。

“流水施肥”也是哈尼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而独一无二的做法。

在内地和平坝(平坦地段)地区,稻田灌满了水以后一定要就关田保水,以免所施肥料和稻谷用水流失。

哈尼人则是利用高山流水循环施肥。

首先是让来自深山老林的大量腐殖质和人畜粪便顺流而下,自然施肥;二是村中有一个大水塘,家家也有自己的小水塘,平常肥料都积存在这里,插秧时节搅拌池塘,肥水就顺沟而下,流入梯田,只要告诉别人家关闭水口,就可以用自家的小肥塘单独冲肥入田, 即所谓的人工“冲肥”。

哈尼人的年份也是以水稻的种植周期而定的。

每年的二月份开始耕田并给梯田灌水,五月插秧,九月收割。

大面积的梯田,丰厚的稻米,哈尼人从未尝到过饥荒的滋味。

哀牢山区独特的立体气候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为生态系统,灌水梯田十分依赖于独特的自然条件。

元阳县地处滇南横断山脉的支脉哀牢山的南段。

在我国境内,大多数山脉都是东西走向,而横断山却是个例外,它从西北部插入云南,由支脉云岭继续向东南延伸,接近滇东南边陲的红河毗邻越南的一段就是哀牢山。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山脉,它将云南的气候切成两半。

冬天,较弱的东北冷空气很难翻越哀牢山影响以西地区,因此,山的东部气温明显低于西部;夏天,哀牢山西部处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雨丰沛,而山的东部由于地形闭塞,干热少雨。

如果从空中接近这座云雾蒸腾的神秘山脉,你会发现这里是不同气候的微缩景区。

从最高处海拔3074.3米的西隆山,到最低处海拔仅76.4米的红河出境处河谷,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依次排列,形成变化多端的立体气候。

哈尼人为什么选择居住在半山区呢?他们认为半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气候四季如春,冬暖夏凉。

往上走,高山区森林密布、气候寒冷。

山下气候潮湿,瘴疠流行,旧时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不宜人的生存,只有半山,既适合生存又适宜稻谷等庄稼的生长。

所以,哈尼人从中国西北部迁入云南后,选择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半山区居住。

灌水梯田是哈尼人在哀牢山上雕刻出来的卓越作品, 奏出了大地的韵律,奏出了田园交响曲,他们把哀牢山变成了真正的艺术品。

千百年来,哈尼人依赖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聪明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空间中,较少有来自外界的干扰。

当年也许是出于生存的无奈,挥动锄头和铁锹向荒山野岭宣战。

现在,在哀牢山区几乎所有哈尼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埂回堤转、重重叠叠,道道梯田环绕着座座大山,在四季的流转中变幻出不同的色彩。

早春二月,灌满水的梯田像镜子一般映射出阳光、白云和蓝天;五月插秧,田野一片翠绿,生机勃勃;九月水稻成熟,金灿灿,黄橙橙;水稻收割以后,哈尼人把稻草扎成一匝匝的立在田埂上,喂牛、沤肥或用稻草修建哈尼人独特的杆栏式建筑——蘑菇房,雨季还可以防洪。

勤劳的哈尼人从未停止寻找新田地的工作,“山的雕刻者们”年复一年地向荒山开战。

阳春二月开山的那一天,男人、女人和孩子组成长长的人群,数也数不清的哈尼人布满了整个山坡,就如同两千多年前一样,他们万众一心向大山挥起了铁锹……
撰文张晓航
得益良好生态循环系统云南元阳梯田干旱不叫“渴”
[世华财讯]在云南应对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之时,该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却未受到太大影响。

元阳县梯田管理局局长介绍,这得益于该地长久以来坚持退耕还林建立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

据中新社2月25日报道,24日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获悉,在云南正全力抗旱保民生以应对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之时,该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却未受到太大影响,目前正如期放水“泡田”准备春耕。

今年虽然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梯田地区出现部分缺水现象,但整体并不严重,村民用水基本能够就地解决。

当地村名告诉记者,目前大春生产还没开始,稻谷才开始育苗,干旱天气对该地造成的影响不是很大,只要4月份有雨,大春生产不成问题。

据元阳县梯田管理局局长王剑平介绍,云南省虽然正在遭遇罕见大旱,但元阳多依树梯田灌溉用水还算充足,这得益于该地长久以来坚持退耕还林建立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

据悉,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梯田附近没有一座水库,水源大多来自梯田上端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

山顶上一片森林,山中一群村落,村落下面是梯田,林子里流出的溪水先供村里生活,剩下的流经村庄后用来灌溉,这就是元阳19万亩梯田灌溉体系的奥妙。

王剑平表示,正是由于多年来对生态系统的较好保护,千余年里该地虽然经历过几次大旱,但损失都不是很大。

2005年初的大旱中,也只有少部分梯田里的水干涸,而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严重缺水的情况。

“人栽树,树涵养水分,水浇田。

”他用一句话总结了梯田的生态体系。

自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降水超常偏少、气温超常偏高,造成全省16个州市不同程度干旱。

截至目前已有597万人和359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甘蔗等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
面积达85%以上,预计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5万亩、报废400万亩,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李云静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