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关节痉挛患者的康复罗格
脑卒中的康复锻炼
脑卒中的康复锻炼(一)康复目标:最大限度的改善、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回归家庭和社会.(二)康复锻炼方法1.抗痉挛模式(患者在仰卧位时)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头部:患侧颈部侧屈,面部转向健侧。
躯干:患侧躯干向患侧侧屈并向后方旋转。
肩胛骨:后侧,下沉。
骨盆:上抬并向后方旋转。
肩关节:内收、内旋。
髋关节:伸展、外收、外旋。
肘关节:屈曲。
膝关节:伸展或过伸。
前臂:旋前。
踝关节:跖屈内翻。
腕关节:屈、尺偏。
趾:屈、内收拇指:内收、屈曲。
手指:屈曲(1)躯干抗痉挛模式:由于患侧躯干的背阔肌,使肩关节下降的肌肉(斜方肌)的痉挛和患侧躯干的感觉减弱或者丧失常常导致患侧躯干短缩,牵拉患侧躯干的屈肌将缓解异常的肌张力,从而达到矫正患者的姿势—-牵拉患侧躯干使之伸展.方法:A.牵拉躯干患者健侧卧位,治疗师站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扶起肩部,另一手扶起髋部,双手做相反方向的牵拉动作,再最大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钟。
B.桥式运动C.患者被动从仰卧位→俯卧位(向健侧翻身)D.中心关键点的控制(2)肩部抗痉挛模式:A。
肩向前、向上方伸展。
B。
巴氏握手,向前向上举.C.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抓住患侧上臂,另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下面并向前上按摩活动肩胛。
D.患者卧位上肢向上举90·向上伸。
E。
治疗师将患侧上肢外旋位并充分上提。
(3)上肢抗痉挛模式:是患侧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指和拇指外展位。
(4)下肢抗痉挛模式:轻度屈髋、屈膝、内敛、内旋下肢,踝关节背屈、伸趾。
(5)手的抗痉挛模式:a.巴氏握手b.将患侧腕关节、手指伸展,拇指外展并使之处于负重位c.将腕关节处于伸展位,再牵拉拇指和手指d.患手屈曲痉挛时,治疗师将该腕屈曲使手指打开并牵拉e.双手抱膝运动。
脑卒中痉挛的康复策略
河南省人民医院 康复科 钱宝延
中国卒中现状
高死亡率 高患病率
腔隙性脑梗死 中国卒中死亡居世界第二
高致残率
发病率120-180/10万人 每年新发病例大于200万 每年死于卒中约150万人
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 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 致残率约80%,复发率41%
1
痉挛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上肢(屈模式): 肩胛骨-上提、后缩 肩-外展、外旋 肘-屈曲 前臂-旋后(旋前) 腕-屈、内收 拇指、指-屈、内收 上肢(伸模式): 肩胛骨-前伸、下压 肩-内旋、内收 肘-伸 腕-微伸 拇指、指-屈、内收
痉挛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肢(屈模式) 骨盆-上提、后缩 髋-外展、外旋 膝-屈 踝-背屈、内翻 趾-伸 下肢(伸模式) 髋-伸、内旋并内收 膝-伸 踝-跖屈、内翻 趾-跖屈、内收
二、运动疗法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运动再学习等 一直是治疗肌痉挛的主要康复手段。
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示波器或扬声器的反馈刺激 ,有助于受试者对不同肌肉运动单位进行控制(如进 行松弛或肌肉收缩运动),从而达到全身松弛及神经 肌肉功能再建目的;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通过电流直接刺激痉挛肌 肉,使之产生强烈收缩,引起肌腱上Golgi腱器官兴 奋,经神经纤维传人脊髓内,产生反射性抑制主动肌 痉挛的作用,或通过刺激拮抗肌收缩来交互抑制主动 肌痉挛; 热疗或冷疗——冷疗法是指肌肉在极低温度环境下 。肌肉神经传导速度减缓,肌梭兴奋性降低,从而使 肌肉痉挛程度得到抑制;热疗法是通过刺激皮肤温度 觉感受器,减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从而降低肌梭兴 奋性,可短时间缓解肌肉痉挛。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由于脑卒中后脑组织的损伤,患者常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痉挛是常见的表现之一。
痉挛指的是肌肉在无自主神经指令的情况下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和松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一直是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进行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康复治疗的时机、工具和方法。
首先,康复治疗的时机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因此,要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以期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在康复治疗的工具和方法方面,研究发现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例如,通过物理治疗手段,如功能电刺激、热疗、冷疗等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肢体的运动能力。
另外,通过运动疗法,如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功能。
此外,对于特定的症状和病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手段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康复治疗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更能满足患者的特殊需要。
每个患者的痉挛状况和康复需求都可能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康复计划制定。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康复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而且,在实施康复治疗的时候,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佳的证据显示,在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方面,综合性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最有效的。
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恢复。
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而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痉挛状况和康复阶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制定和调整。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需要综合考虑康复治疗的时机、工具和方法。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常常伴随肢体功能的丧失或受限。
其中,痉挛是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文总结了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首先,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是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可以通过促进肌肉收缩和神经适应性,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
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肌肉拉伸、主动和被动运动练习,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并减轻痉挛的程度。
此外,针对痉挛常出现的肌肉间的力量失衡,通过针对性的肌肉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肌力平衡,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其次,物理疗法也是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
研究显示,物理疗法可以通过热敷、冷敷、电疗和按摩等手段,刺激皮肤、神经和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功能,减轻痉挛的程度和频率。
物理疗法还可以帮助患者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加关节运动范围,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第三,药物治疗也是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
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左岩石碱和托吡酯等,可以通过影响神经传导和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减轻痉挛和肌肉僵硬的程度,改善肢体活动能力。
然而,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监控和调整。
最后,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也是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环节。
脑卒中后痉挛不仅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医生、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此外,应通过心理治疗和咨询等方式,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提高他们的康复动力和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以及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脑卒中后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和老年疾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脑卒中康复-痉挛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康复-痉挛期的康复治疗作者:罗红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第10期卒中后肌肉痉挛(PS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与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综合征。
包括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卒中早期,肢体瘫痪多为软瘫(患者感到肢体软绵绵的、无力,可伴随感觉缺失)。
随着颅内病灶的恢复和主动运动增加,患者不活动的手脚由于肌肉和韧带的固定、短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产生一种僵硬的感觉。
还有一种情况,大脑损伤后,肌肉自身保持弹性的能力也发生了异常,有些肌肉表现出过度紧张,医学上称之为肌张力增高或者痉挛状态。
这时患者会感觉这些肌肉僵直,肢体往往不由自主地保持于某个姿势,使得主动活动非常困难。
即使能够保留部分主动活动,也会出现动作不灵活的现象。
脑卒中后恢复进程一般为四个时期,即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后遗症期。
痉挛期在Brunnstrom分期中相当于Ⅱ~Ⅲ期,是引起脑卒中后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
此外,痉挛更容易形成褥疮,既增大护理难度,又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降低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影响其身心健康。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风后肢体痉挛期表现,以及如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痉挛期肢体僵直,不由自主脑卒中后的肢体痉挛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
上肢常表现为肩关节紧贴胸壁、肘关节屈曲、手指握拳状;下肢常表现为足下垂、内翻,膝僵直或膝屈曲。
通俗地讲,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患者的胳膊肘端着放不下来,手指扣在掌心打不开,严重时肘窝、掌心出汗不易清理,产生臭味,屈曲的指关节还容易出现皮肤破损;行走时由于足跟、足内侧不易放平,膝关节控制不足,踝背屈不足,导致患侧下肢沿弧线摆动,呈画圈步态,步态不稳,迈步费力,容易摔倒,严重的还会由于足外侧皮肤、足趾过度承受压力产生疼痛和皮肤破损。
有些脑卒中患者发生痉挛的肌肉可能只局限于几块肌肉,但却对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如下:
1. 评估:在康复训练开始之前,患者需要在专业康复医师的帮助下进行评估。
这个评估过程是为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
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同时家属要做好保护工作,避免在锻炼过程中发生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
2. 肢体训练:肢体康复功能训练一般先以大关节松动训练为主,渐进性进行肌肉抗阻练习,帮助改善肢体关节强直、肌张力较高的状态。
通常先对四肢关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动作,注意此类动作应由专业医生操作。
后期逐渐配合进行小关节功能训练,主要训练手腕、脚腕、手指等部位的关节。
3. 其他训练:在进行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可以开展认知功能训练和语言功能训练,有条件的话可以同时配合心理疏导。
请注意,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瞳孔的测量与观察),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必须介入。
王强教授:浅谈脑卒中后痉挛的康复治疗
王强教授:浅谈脑卒中后痉挛的康复治疗嘉宾简介王强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山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在神经康复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能够解决神经康复专业的疑难杂症,为山东省神经康复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导语脑卒中慢性期(发病后3个月)患者痉挛发生率可高达46%,并且常伴有瘫痪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脑部损伤越严重,痉挛发生率越高。
虽然目前尚无法预测卒中后痉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但在卒中发生早期可采取预防措施,并随着病情的进展紧密观察,进行有效的治疗。
痉挛定义痉挛比较经典的定义是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长度延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是躯体运动反射的基础,也是常态姿势反射的基础。
牵张反射属于脊髓反射,而大脑皮层对这一反射起抑制作用,如果大脑皮层或支配脊髓的皮质脊髓束受损,就可能导致牵张反射亢进,如腱反射亢进。
所谓速度依赖,是指牵拉的速度越快,肌肉的张力就越高。
王教授特别强调,痉挛与挛缩是不同的,挛缩是由于肌肉、韧带,以及关节囊长时间制动而导致,与痉挛成因不同,二者不应混淆。
痉挛对人体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股四头肌痉挛可以支撑躯体站立,局部痉挛促进血液循环等等,但绝大部分痉挛对人体功能和正常生活是有害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个人卫生,如手部肌肉痉挛导致手握的很紧打不开,不能洗手,再如下肢内收肌痉挛,导致大小便受影响,都会引起个人卫生问题。
2、影响美观,痉挛患者从外表可以一眼看出来,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产生不利影响。
3、最重要的一点,痉挛可导致运动功能下降,还可能引起疼痛,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痉挛的临床处理影响到患者功能和正常生活的痉挛都需要进行临床处理,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非药物治疗王教授指出,痉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中,运动疗法非常重要。
脑卒中后解除肢体痉挛的几种方法
脑卒中后解除肢体痉挛的几种方法脑卒中后解除肢体痉挛的几种方法脑卒中后病人常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受损等。
脑卒中后,大约65%的病人出现痉挛,适度的痉挛是有益的,但过度的痉挛是有害的,痉挛可妨碍对病人的护理,使病人出现疼痛,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阻碍病人康复进程,导致病人康复时间延长。
因此,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十分重要。
目前,痉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痉挛的处理多采用跨学科、多专业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矫形器治疗、神经阻滞等。
本文就常用的治疗痉挛的方法叙述如下。
1 物理治疗1.1 运动疗法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
以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等易化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一直是康复医学治疗偏瘫痉挛的主要方法,也是最基础、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其内容包括:①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功能位):包括病人在床上、轮椅、椅子上都要保持正确的体位;②被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患侧肢体全范围的被动关节活动,每天2次。
上述2种方法是处理痉挛的基本方法,可有效地防止由于肌张力升高和肌肉活动不平衡而发生的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
③被动牵张训练:被动的、缓慢的长时间1/4页牵拉痉挛的肌群,可激化出对痉挛的抑制作用。
④手法按摩及空气压力治疗机治疗:手法由远端向近端按摩瘫痪肢体或用空气压力机治疗,可以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肌张力,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⑤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衡杠内进行站立训练,站立时患侧下肢可踩斜板,牵拉小腿三头肌群。
每日训练2次,每次30~60 min。
1.2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①冷疗法:包括冷水浴、冰袋、冰块等。
作用机制是抑制肌梭的活动,降低神经传导及传导速度,增加软组织及关节的黏弹性。
开始肢体运动前,可以先进行冷疗,让病人痉挛肌肉放松和缓解肌肉疼痛。
脑卒中痉挛期康复护理体会
脑卒中痉挛期康复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偏瘫;痉挛;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约80%-90%有某种程度的痉挛。
虽然痉挛有助于某些患者站立和转移,或使某些其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水肿,但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通过对脑卒中痉挛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护理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100例,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偏瘫肢体处于瘫痪状态,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1-2级。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人,年龄范围18-69岁,平均年龄36.2岁,男38例,女12例,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29例治疗组50人,年龄范围15-68岁,平均年龄35岁,男36例,女14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28例。
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采取如下抗痉挛康复护理1.2.1肢位摆放将患者置于抗痉挛体位:仰卧位时头和躯干保持一直线,脸朝患侧,患侧上肢前伸过头顶,肩胛骨下垫枕,肘伸直,腕稍背屈,指伸直。
下肢膝外侧垫毛巾毯,髋、膝伸直,踝取中间位;健侧卧位时健侧在下,头、躯干和健侧上肢保持一直线,躯干下垫枕,使肩成90度外展,轻度外旋,腕稍背屈,指伸直,患侧下肢髋、膝屈曲90度并搁于枕上,踝稍跖屈无内翻;患侧卧位时患侧在下,头、躯干和患侧下肢保持一直线,患肩90度屈曲,肘伸直,患侧髋下肢伸直,膝稍屈曲。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
方法分别从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三种方法都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有效。
结论随着进展,现在的康复治疗多选择综合治疗法,这样康复率比较高。
【关键词】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48-02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使得患者出现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姿势与平衡障碍。
痉挛是临床难题,亦是国际医学热点。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此,使偏瘫肢体增高的肌张力降低、甚至恢复正常,在卒中后遗症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治疗肌痉挛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促进了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现将近几年来治疗肌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力、电、光、声、磁、温度等因子来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恢复其身体或局部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治疗痉挛方面,物理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痉挛所引起的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降低肌张力。
它分为运动疗法和一般性物理治疗两大类。
1.1 运动疗法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
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位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
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为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十分重要。
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
【神经康复】脑卒中患者痉挛期与恢复期康复治疗方案
【神经康复】脑卒中患者痉挛期与恢复期康复治疗方案来源:网络、康复汇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恢复期时的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其功能也在逐渐恢复,要应用各种偏瘫康复技术促进功能的恢复。
主动康复训练的次序和强度应遵循瘫痪恢复的规律,先从躯干、肩胛带和骨盆开始,以基本动作训练为重点,按照翻身、坐位、站位和行走,以及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
床上翻身训练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展,做上举、伸向侧方的练习。
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抬起转向翻身侧,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回仰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
每日多次训练。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双上肢自然放置身体两侧,双腿屈曲,双足踏床,缓慢抬起臀部,尽可能长时间的坚持后缓慢放下,此为双桥式运动。
若患者能较容易的完成以上运动时,可进一步训练单桥式运动,即患者悬空健腿,仅用屈曲的患腿做足踏床抬臀训练。
坐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
患者在躯干无支撑的状态下,在床边或椅子上取静坐位,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均屈曲90°,双足踏支持台或地面,分开约一脚宽,健侧上肢撑床或双手置于膝上。
训练者协助或指导患者调整躯干和头至中间位,然后松开双手,此时患者可保持该位置一定时间,然后慢慢地倒向一侧。
随后训练者指导或帮助患者调整身体至原位,反复进行。
此后让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或用健侧上肢,在保持躯干良好控制的前提下,伸向前、后、左、右、上和下不同方向,此称为自动态坐位平衡训练。
当患者在受到突然的推拉外力仍能保持平衡时(被动态平衡),就可认为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
此后坐位训练主要是耐力训练。
站位训练待患者站立后,嘱患者上肢自然垂直于体侧,在逐渐去除对躯干的支撑时保持站立位。
待患者能独立保持静态站立后,嘱患者将自身中心逐渐移向患侧,以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
继而通过患者自身移动重心等动作进行自动态站位平衡的训练。
直至患者能在突然受到外力推拉时仍能保持平衡,即达到被动态站位平衡。
步行训练待患者能做到自动态站位平衡,且患腿持重达体重一半以上并能向前迈步时,便可进行步行训练。
卒中后肌痉挛的康复
-适用于抑制痉挛的PNF技术相关内容-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五.PNF技术
-适用于抑制痉挛的PNF技术相关内容-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六.矫形支具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七.主要的物理因子治疗
痉挛肌治疗仪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卒中我后们肌毕痉挛业的啦康复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痉挛的发病机理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一.痉挛导致关节挛缩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轮椅坐位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三.肌肉牵伸技术
①牵伸前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评估 ②避免过度牵伸 ③避免牵伸水肿组织 ④避免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四.神经发育疗法
关键点的 控制
反射性抑制
摘自文献:杨芳,郭明 《反射性抑制模式与影响张力性姿势在偏瘫患者痉挛期应用疗效对比》
-Bobath技术抑制痉挛的相关手法-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四.神经发育疗法
软瘫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Brummstrom技术
痉挛模式
引导分离运动
正常模式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定义 发病机理 表现和特征 评定 康复治疗 小结
脑卒中关节痉挛患者的康复罗格课件
生活史:烟、酒嗜好 营养状况 脑血管病史,心、肺、肾 内科并发症
1、治疗开始时间 2、药物、手术 3、护理 4、继发并发症 5、家庭照顾 6、经济能力 7、康复开始时间
36
第36页,此课件共49页哦
影响康复预后不理想的因素
1 软瘫持续一个月以上 2 呈去脑强直或去皮质层强直 3 缄默症(akinetic mutisnm)和闭锁综合征( 4 Locked in Syndro) 5 长时间昏迷或植物状态 6 长时间大小便失禁 7 两侧性偏瘫 8 半侧空间失语、身体失语、病态失语等合并 9 抑郁、痴步 10 精神症状 11 深部障碍 12 小脑失调、眼震、复视、注视麻痹假性球麻痹 37
行康复治疗,若病情允许,尽快进行强化治 疗(每天4-6小时的训练)。 ▪ 要学会转移、搬运病人的技巧 ▪ 不能盲目追求“能走”,而是要“走好”。 ▪ 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但不能“无微不至” ▪ 定期门诊,综合治疗
▪ 低盐低脂饮食。 ▪ 按时服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 ▪ 运动训练,改善体质。 ▪ 定期门诊找医生就诊。
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 *肌肉痉挛 *异常运动 *步态异常 *运动保持困难
6
第6页,此课件共49页哦
典型的痉挛模式:上肢
7
第7页,此课件共49页哦
典型的痉挛模式:下肢
8
第8页,此课件共49页哦
关节挛缩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脑卒中后半年内
关节挛缩发生率达60%以上,其中踝关节挛缩占12%。 挛缩的不利影响1.影响功能恢复、功能活动 2.引起疼痛
31
第31页,此课件共49页哦
电动跑台(可减重训练)
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挛缩的原因
▪ 1.瘫痪-关节不活动 ▪ 2.痉挛-优势肌短缩
▪ 肌源性成分在关节挛缩ROM受限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4.75%(制动4 周后),关节周围其他软组织起主要作用。
▪ 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
▪ 1、关节源性限制: ▪ 骨、软骨、滑膜、关节囊、韧带 ▪ 2、肌源性限制: ▪ 肌肉、筋膜、肌腱
▪ 关节挛缩的康复重点
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 *肌肉痉挛 *异常运动 *步态异常 *运动保持困难
典型的痉挛模式:上肢
典型的痉挛模式:下肢
关节挛缩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脑卒中后半 年内关节挛缩发生率达60%以上,其中踝关节挛缩 占12%。 挛缩的不利影响1.影响功能恢复、功能活动 2.引起疼痛 3.引起压疮 4.不利于体位摆放和姿势 5.妨碍护理 6.影响站立与平衡 7.跌倒的风险增加 8.步态改变、甚至失去行走能力 9.影响生活活动 10.影响生活质量
▪ ▪ 蠕变原理 ▪
▪ 动态支具基于蠕变的原理,蠕变过程中,持续的力不变而逐渐发生位移。关节活动受限一 般采用动态支具进行小负荷,长时间持续的牵伸治疗,即蠕变为基础的牵伸。但是动态支 具必须连续佩戴12小时,共需佩戴7.5个月,改善成功率不一致、依从性查,皮肤激惹或损 害大,可对关节软骨造成不可逆性损害,退行性关节炎发生率高。
脑卒中患者的主要障碍
▪ 运动障碍(偏瘫及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协调运动异常及平衡功
能)
▪ 言语语言障碍(失语、构音、吞咽) ▪ 感觉障碍(普通感觉及特殊感觉) ▪ 失用症和失认症 ▪ 智力和精神障碍 ▪ 意识障碍 ▪ 二便障碍
卒中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 肩-手综合征(发病后1~3个月,发生率12-23%) ▪ 肩痛(早期或发病后几个月,发生率8-40%) ▪ 肩关节半脱位(发病后1个月之内,发生率60-80%) ▪ 关节挛缩 ▪ 骨质疏松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直立性低血压 ▪ 二便障碍
▪ 早期挛缩
▪ 肌源性因素、关节源性因素并重 ▪ *关节源性因素占40%、肌源性因素占60%
▪ 晚期挛缩
▪ 重点是关节源性因素 ▪ *肌肉挛缩的比重越来越小(8周21%,16周14%)
▪ 关节挛缩的主要治疗方法
▪ 1.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 ▪ 2.夹板 ▪ 3.关节松动 ▪ 4.牵伸 ▪ 5.温热疗法 ▪ 6.手术等
其中牵伸是中重要的保守治疗手段。适当的牵伸张力可以引起组织的有效延长。目前临床上常 用的关节牵伸支具有限制性支具(如热塑形夹板)和活动支具(包括动态支具、静态进展型支 具)。
▪ 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 ▪
▪ 关节囊等结缔组织具有粘弹性,其短缩后,在张力作用下,结缔组织可以完成弹性或塑性 形变。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外力去除后,组织恢复至原长度即弹性形变,如外力去除后, 组织维持一个新的延长长度,即可完成塑性形变。
• 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 • 预防复发及其它与复发有关的疾病 • 训练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 • 促进病人和家庭的社会适应性 • 鼓励与社区一体化(integration) •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康复治疗的方法包括哪些?
▪ 现代康复
• 手法 • 电刺激治疗 • 训练指导 • 药物
▪ 传统康复
• 中医中药(口服、薰蒸、外敷、外洗、浸泡) • 针灸 • 推拿按摩导引 • 其他
适应征:
▪ 病情稳定,即神经功能缺损不再恶化,合并症、并发症稳定 和得到控制;
▪ 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功能障碍、自主活动 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大小便控制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或吞 咽障碍等;
▪ 有充分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 ▪ 有充分的交流能力可以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 ▪ 有耐受主动性康复训练的体质:如支撑坐位可达一小时或可
脑卒中的概念
▪ 脑卒中在医学上称急性脑血管病。它包括
• 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缺血性卒中(脑梗塞、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
脑卒中患者的医疗问题
▪ 早期: ▪ 诊断 ▪ 急救
▪ 主要在综合医院神经科解决。
▪ 恢复期: ▪ 二级预防 ▪ 功能康复
▪ 这两个问题主要在康复专科医院解决。
应用松原理
▪ 静态进展支具是基于应用松弛的原理。应力松弛负荷过程中,位移不变,作用 于软组织上的力随时间减小。与蠕变负荷相比,能更快地使组织达到塑形形变 状态。
▪
▪ 肉毒毒素 一、初步研究显示,肉毒毒素注射有预防挛缩的作用; 二、部分研究提示,肉毒毒素可预防瘢痕挛缩,对挛缩有无治疗作用尚不清楚 。
从事康复活动; ▪ 预计可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禁忌征
▪ 病情过于严重或在进行性加重中,如深度昏迷、颅 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血压过高、神经病学症 状仍在进行发展中等;
▪ 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的感染(吸入性肺炎 等),糖尿病酮症、急性心肌梗死等;
▪ 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 心绞痛、急性肾功能不全、活动风湿,严重的精神 病等。
▪ 挛缩的综合治疗: ▪ 牵伸与药物、训练、手术松解等相结合,效果可能更好。
小结
▪ 一、牵伸的疗效仍有争议,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 究;手法治疗有引起损伤和异位骨化的风险; 二、挛缩的机制及牵伸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三、挛缩的康复治疗策略、方案、对关节软骨的影 响等仍需要大量的研究明确。
脑卒中康复治疗目的
关节挛缩机制:神经肽-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轴
病理改变 挛缩发生的机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设计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及基质广泛的改变:
1.肌节减少 2.关节软骨退变、滑膜缩短 3.关节囊、韧带,和肌肉-肌腱复合体的被动的机械特性的改变。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胶原 纤维增多、排列方向随机、聚合致密和长度缩短。
研究显示从关节制动开始至16周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Trudel G,1999)。
中止训练的情况
1、心率在150以上,或比安静时增加5%以上 2、心率在50次/分以下 3、收缩压上升40mmHg或舒张压在20mmHg以上 4、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下 5、期外收缩频发(每分钟>10次) 6、意识障碍及偏瘫加重 7、出现眩晕、恶心、头痛症状 8、出现呼吸困难及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