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学习中医知识。我阅读了很多的医学名
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伤寒注家、温病
学家以及明、清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
眼界大开,学识随之不断提高。
在这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
系。学中医理论,目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
病和治病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就贯串一
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清人陈修园为什
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
’
够。因
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
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
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他们
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第一》的情
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
一般地讲,理论质最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
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
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
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
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
共鸣。这样,才能休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最少看它四瓦遍,亚对其中的六经
提纲证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应熟背牢
不断发展,临床资料的大量总结,我们发现
它在叙证方面有的则过于省略。例如:五个
泻心汤的“心下瘩”是以无痛为主,但从临
床上来看,痛的与不痛的两种情况皆有。这
是事实,用不着大惊小怪。
另外,心下痞,也可出现心下隆起一包,
形如鸡卵大小,按之则杳然而消,抬手则又
随之而起,这个包起伏不定,中实无物,不
薄白而润。乃直告其父:你的孩子患的是风
寒外感,吃一服发汗的药就会好的。其父对
我说:村中无药,买中药须到总场,惟时已
午后,且交通不便,只有埃于明日。故又
说:“先生为何不用针灸治疗,而何必用
药?”他不知道我对针灸亚非所长,姑应其
请,以慰其心。于是,为针大椎、风池、风
府等穴,而实未料定能效,然令人惊奇的是
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
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
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
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
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
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
现在谈谈自学的问题。自学是每一位科
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
一辈子,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病前在太阳无形之气分,今在太阳有形之水
分。治法,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使水
邪去而经气达,则外证自解,而所有诸证亦
可痊愈。乃用桂枝去桂加获等自术汤,服一
剂而建。
(2)我校已故老中医陈慎吾,生前曾治
一低热不退的患者.经多方治疗,而终鲜实
效。切其脉弦,视其舌水,问其小便则称不
利。
陈老辨此证为水邪内蓄、外郁阳气、不
针后患儿周身竟出了透汗,热退身凉而病
愈。
我本不是针灸医生,因为到农村,诊箱
内备有一套医针,以为偶尔之需。至于我的
配方选穴,是遵照《伤寒论》的“先刺风
池、风府”和“当刺大椎第一间”的精神进
行的。
通过针刺发汗解表的事实告诉了我,太
阳与经络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再重温足太
阳膀胧经络脑下项,行于腰脊和“太阳、三
等。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
致有两种形式:
一
‘
’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
《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
《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
业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专师们,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偏重于传授
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一《、伤寒
所补的人。学习中医也蚁忌纸上谈兵。应该
看到,不沦任何·家名酱,也都有一分为二
的问题,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
中发展的问题。如果离开实践,就很有可能
.了J.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而对
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以《伤寒论》来说,它是一部公认的经
典巨著,是中医临床的指南。但由于医学的
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
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
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
《素》,推崇《伤寒论》、《金殴要略》以
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
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
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
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
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
恻碑
一
她i留动舟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月匕京中医学院古典‘著教研室性任、教授刘渡舟
〔作者小传〕刘渡舟(1917~),江宁营。县人。毕尘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和
研究,成绩率著。主要著作有一《伤·寒论通洛,讲座
.
》、《伤寒论选读》、《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韭曾主编全国高等中桂枝去桂加获菩白术汤确实无
误,使这个问题得到澄清。
(1)陈修园在清嘉庆戊辰年间,曾治
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的病。症状是头项强
痛,身体不适,心下发满。问其小便则称不
利。曾吃过发汗解表药,但业不出汗,反增
加了烦热。
,
切其脉洪数。陈疑此证颇似太阳、阳明
两经合病。然谛思良久,始恍然而悟,知此
雾一样了。·
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
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经典著作系
统地学了一邀,这就为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
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
鉴》中的临床课程,如《编辑杂病心法要
诀》、《编辑妇科心法要诀》和《编辑幼科
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
合,难以奏效。”它指出“背”是为了书
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
清是为了临床辨证。由此可见,((金鉴》所
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
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
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
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
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
得宣达的发热证,与《伤寒论》第28条的么
义基本相同。乃疏桂枝去桂加认等白术汤,
三剂小便畅利,发热随之而愈。
通过这两个治例,完全可以证实六经和
经络脏腑有关,桂枝去桂加袄等自术汤也是
山乃若中医学洗学捉没有错误之可言。
趁此机会,我想顺便谈谈如何学习《伤
寒论》的问题。
学习《伤寒论》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
阳也,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的一句
话,是说得多么中肯。
循经取穴的方法,经在前而穴在后,所
以有穴必有经络的存在。太阳主表的关键,
在于它的经络行于背后,而连于风府,故为
诸限主气。以此推论,则经府相连以及膀脱
为水府,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故育尸兰
焦膀脱者,膝理毫毛其应”、气津皆行于表
的说法。由此可见,太阳,实际上是膀耽与
么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呢?不过是强调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我很喜欢《三国
志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对东昊谋士程德枢
所讲的一段话,他说:“若夫小人之儒,惟
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
笔下贝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
万言,亦何取哉?”
孔明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纵多,而不
成其经济学问,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
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必然枉费一番心
机,半途而废。记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说
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石柞磨锈
针,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铁石为
开”啦,“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
香”啦,都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
持学习而不畏难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
利。
本着这种精神,我刻苦自励,寒暑不辍
伤寒论》和《金脸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犊过几年私塾,古文
一
有点基
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业不大。但对老
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
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的内容时,尽管老师
讲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
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
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
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
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
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
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
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
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以《医宗金
鉴》奉为圭巢。
《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
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
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乃指令吴谦、
刘裕铎本着“酌古以准今,荃繁而摘要”的宗
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
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1742年方始告竣。
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
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
护。
清代医学大师徐灵胎,在《镇疾自言》
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洱,未
有目不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
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
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
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而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么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
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
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
儿又看另一本书,好像蜻蜓点水。这种杂乱
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然学无所成,
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
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殊不知,凡
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
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的精神向难处深钻以
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
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
时把《医宗金鉴·编辑伤寒心法要诀》和陈
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业要背诵
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
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
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
经络的概括,业不是一个空洞的名称。这就
是中医的传统理论。否则,那就违背了中医
的理论,而实为中医之所不取。一
二、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的争议
《伤寒论》第28条的桂枝去桂加获等白
术汤,《医案金鉴》认为去桂是去芍之误。
从此,遵其说者大有人在,形成了去桂和去
芍的两种观点而纠缠不清。我想通过以下两
但是,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
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还得有人指点一
1081年第1期
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要有时间保
证,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要有必要的工
具书和参考书,如果有上图书馆的条件那就
再理想不过了。
自学也有三忌。一忌浮:指自学之人,
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
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之
多病,经常延医服药,币接近了中医,业以
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
营口行医为生,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
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
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
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基础阶段:我学了张、马合若的
《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
过气的凝聚或消散。所以,也管它叫“心下
痞”,而不能另叫其它的病名。关于这个特
殊的心下痞证候,也没能写进书中。
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丢验证理论的是
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为此,我想把《伤
寒论》存在争论的两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
下:
一个是六经的实质是否与经络有关?一
个是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是去桂还是去
芍?这两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多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辩论,而在
临床实践上则很少有人加以说明。为此,应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问
题的解决。
一、六经与经络是否有关
有一年,我在天津汉沽农场巡诊至北泊
的一户农民家中,恰巧这家一个十五岁的男
孩正在发烧而且头疼。
试其体温为39.6℃,切其脉浮,舌苔则
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
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
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
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
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
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有机地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卜匕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
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
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
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
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白文的荃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
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伤寒注家、温病
学家以及明、清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
眼界大开,学识随之不断提高。
在这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
系。学中医理论,目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
病和治病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就贯串一
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清人陈修园为什
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
’
够。因
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
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
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他们
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第一》的情
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
一般地讲,理论质最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
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
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
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
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
共鸣。这样,才能休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最少看它四瓦遍,亚对其中的六经
提纲证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应熟背牢
不断发展,临床资料的大量总结,我们发现
它在叙证方面有的则过于省略。例如:五个
泻心汤的“心下瘩”是以无痛为主,但从临
床上来看,痛的与不痛的两种情况皆有。这
是事实,用不着大惊小怪。
另外,心下痞,也可出现心下隆起一包,
形如鸡卵大小,按之则杳然而消,抬手则又
随之而起,这个包起伏不定,中实无物,不
薄白而润。乃直告其父:你的孩子患的是风
寒外感,吃一服发汗的药就会好的。其父对
我说:村中无药,买中药须到总场,惟时已
午后,且交通不便,只有埃于明日。故又
说:“先生为何不用针灸治疗,而何必用
药?”他不知道我对针灸亚非所长,姑应其
请,以慰其心。于是,为针大椎、风池、风
府等穴,而实未料定能效,然令人惊奇的是
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
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
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
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
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
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
现在谈谈自学的问题。自学是每一位科
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
一辈子,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病前在太阳无形之气分,今在太阳有形之水
分。治法,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使水
邪去而经气达,则外证自解,而所有诸证亦
可痊愈。乃用桂枝去桂加获等自术汤,服一
剂而建。
(2)我校已故老中医陈慎吾,生前曾治
一低热不退的患者.经多方治疗,而终鲜实
效。切其脉弦,视其舌水,问其小便则称不
利。
陈老辨此证为水邪内蓄、外郁阳气、不
针后患儿周身竟出了透汗,热退身凉而病
愈。
我本不是针灸医生,因为到农村,诊箱
内备有一套医针,以为偶尔之需。至于我的
配方选穴,是遵照《伤寒论》的“先刺风
池、风府”和“当刺大椎第一间”的精神进
行的。
通过针刺发汗解表的事实告诉了我,太
阳与经络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再重温足太
阳膀胧经络脑下项,行于腰脊和“太阳、三
等。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
致有两种形式:
一
‘
’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
《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
《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
业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专师们,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偏重于传授
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一《、伤寒
所补的人。学习中医也蚁忌纸上谈兵。应该
看到,不沦任何·家名酱,也都有一分为二
的问题,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
中发展的问题。如果离开实践,就很有可能
.了J.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而对
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以《伤寒论》来说,它是一部公认的经
典巨著,是中医临床的指南。但由于医学的
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
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
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
《素》,推崇《伤寒论》、《金殴要略》以
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
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
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
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
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
恻碑
一
她i留动舟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月匕京中医学院古典‘著教研室性任、教授刘渡舟
〔作者小传〕刘渡舟(1917~),江宁营。县人。毕尘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和
研究,成绩率著。主要著作有一《伤·寒论通洛,讲座
.
》、《伤寒论选读》、《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韭曾主编全国高等中桂枝去桂加获菩白术汤确实无
误,使这个问题得到澄清。
(1)陈修园在清嘉庆戊辰年间,曾治
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的病。症状是头项强
痛,身体不适,心下发满。问其小便则称不
利。曾吃过发汗解表药,但业不出汗,反增
加了烦热。
,
切其脉洪数。陈疑此证颇似太阳、阳明
两经合病。然谛思良久,始恍然而悟,知此
雾一样了。·
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
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经典著作系
统地学了一邀,这就为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
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
鉴》中的临床课程,如《编辑杂病心法要
诀》、《编辑妇科心法要诀》和《编辑幼科
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
合,难以奏效。”它指出“背”是为了书
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
清是为了临床辨证。由此可见,((金鉴》所
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
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
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
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
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
得宣达的发热证,与《伤寒论》第28条的么
义基本相同。乃疏桂枝去桂加认等白术汤,
三剂小便畅利,发热随之而愈。
通过这两个治例,完全可以证实六经和
经络脏腑有关,桂枝去桂加袄等自术汤也是
山乃若中医学洗学捉没有错误之可言。
趁此机会,我想顺便谈谈如何学习《伤
寒论》的问题。
学习《伤寒论》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
阳也,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的一句
话,是说得多么中肯。
循经取穴的方法,经在前而穴在后,所
以有穴必有经络的存在。太阳主表的关键,
在于它的经络行于背后,而连于风府,故为
诸限主气。以此推论,则经府相连以及膀脱
为水府,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故育尸兰
焦膀脱者,膝理毫毛其应”、气津皆行于表
的说法。由此可见,太阳,实际上是膀耽与
么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呢?不过是强调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我很喜欢《三国
志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对东昊谋士程德枢
所讲的一段话,他说:“若夫小人之儒,惟
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
笔下贝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
万言,亦何取哉?”
孔明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纵多,而不
成其经济学问,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
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必然枉费一番心
机,半途而废。记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说
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石柞磨锈
针,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铁石为
开”啦,“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
香”啦,都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
持学习而不畏难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
利。
本着这种精神,我刻苦自励,寒暑不辍
伤寒论》和《金脸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犊过几年私塾,古文
一
有点基
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业不大。但对老
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
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的内容时,尽管老师
讲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
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
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
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
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
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
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
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
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以《医宗金
鉴》奉为圭巢。
《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
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
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乃指令吴谦、
刘裕铎本着“酌古以准今,荃繁而摘要”的宗
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
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1742年方始告竣。
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
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
护。
清代医学大师徐灵胎,在《镇疾自言》
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洱,未
有目不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
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
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
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而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么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
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
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
儿又看另一本书,好像蜻蜓点水。这种杂乱
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然学无所成,
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
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殊不知,凡
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
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的精神向难处深钻以
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
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
时把《医宗金鉴·编辑伤寒心法要诀》和陈
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业要背诵
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
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
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
经络的概括,业不是一个空洞的名称。这就
是中医的传统理论。否则,那就违背了中医
的理论,而实为中医之所不取。一
二、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的争议
《伤寒论》第28条的桂枝去桂加获等白
术汤,《医案金鉴》认为去桂是去芍之误。
从此,遵其说者大有人在,形成了去桂和去
芍的两种观点而纠缠不清。我想通过以下两
但是,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
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还得有人指点一
1081年第1期
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要有时间保
证,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要有必要的工
具书和参考书,如果有上图书馆的条件那就
再理想不过了。
自学也有三忌。一忌浮:指自学之人,
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
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之
多病,经常延医服药,币接近了中医,业以
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
营口行医为生,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
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
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
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基础阶段:我学了张、马合若的
《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
过气的凝聚或消散。所以,也管它叫“心下
痞”,而不能另叫其它的病名。关于这个特
殊的心下痞证候,也没能写进书中。
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丢验证理论的是
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为此,我想把《伤
寒论》存在争论的两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
下:
一个是六经的实质是否与经络有关?一
个是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是去桂还是去
芍?这两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多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辩论,而在
临床实践上则很少有人加以说明。为此,应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问
题的解决。
一、六经与经络是否有关
有一年,我在天津汉沽农场巡诊至北泊
的一户农民家中,恰巧这家一个十五岁的男
孩正在发烧而且头疼。
试其体温为39.6℃,切其脉浮,舌苔则
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
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
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
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
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
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有机地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卜匕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
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
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
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
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白文的荃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