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剧《长征》之创作
《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
《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长征之歌》是一部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奋勇前行、艰苦奋斗的伟大史诗。
整部歌剧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歌曲、舞蹈、对白等形式,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近代历史中最为艰难的岁月。
观看《长征之歌》,我深受触动,对长征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长征之歌》情节复杂,历时漫长。
它不仅呈现了长征的惨烈、艰难与卓越,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的的信念与勇气。
整部歌剧通过揭示长征中的许多细节,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长征这段历史。
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坚强的信念和毅力。
长征是一次军事战略行动,也是一次思想政治斗争的伟大实践。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不仅面临着空前艰难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对抗国民党军队的残酷追击。
然而,红军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们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与坚定。
他们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民族利益之前,始终奋斗在一线,为了理想信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长征之歌》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塑造得十分逼真。
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但在长征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他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强。
他们身上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和我一样,他们的坚定意志和不屈奋斗精神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启示。
作为观众,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更领略到了他们坚守信仰、为理想而战的精神力量。
观看《长征之歌》使我不禁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以这样的毅力和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想到了自己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对比之下,我发现自己的奋斗还远远不够。
《长征之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鼓励我继续追求理想,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并且时刻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长征之歌》的另外一个突出之处是其歌曲与舞蹈的形式。
歌曲《永远的红旗》和《南泥湾》让我对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屈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论歌剧《长征》中典型人物的角色塑造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论歌剧《长征》中典型人物的角色塑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征程,其磅礴壮丽的气势和伟大胜利的背后,离不开无数英勇的战士和领导者的奋斗和牺牲。
而歌剧《长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的形象,生动展现了长征历史中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本文将从优秀的角色塑造入手,探讨《长征》中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对于整个剧作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部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歌剧,角色的塑造是《长征》成功的关键之一。
各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在外貌、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更关键的是他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再创造,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信念、毅力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观众心中对信念和力量的共鸣与思考。
首先,歌剧《长征》中典型人物的角色塑造体现了对信仰的追求和坚持。
比如,作为歌剧的主角之一,杨靖宇将军被塑造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他面对数次失败和困境,依然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终以生命捍卫了信仰与理想。
通过杨靖宇的形象,观众能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每个人在困境中不放弃追求,勇敢面对。
其次,角色塑造还展现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与心理变化。
例如,林彪在歌剧中被描绘为一个聪明、智勇双全的军事统帅。
他在长征中的领导能力和胆识展现了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智慧与勇气。
同时,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能够看到他内心的挣扎和转变,从一开始的怀疑到最终的坚定,这一心理过程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
此外,《长征》中典型人物的角色塑造还注重塑造个人与集体关系。
毛泽东的形象是整个剧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他被塑造成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但他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英明决策,更离不开广大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通过展现个人与集体的密切关系,歌剧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团队合作才能实现真正伟大的理念。
最后,角色塑造也通过纷繁的人物命运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不公。
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些普通士兵和家属为了信仰和理想,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牺牲,其中一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歌剧《长征》艺术特色浅析
歌剧《长征》艺术特色浅析徐悲鸿曾说,“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八十周年,有人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作作为国家大剧院委约、制作、演出的原创大型歌剧,歌剧《长征》的成功是必然的,但我更愿意将目光投向剧本、音乐、语言等技术层面,来分析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一、虚实结合的线性叙事《长征》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完整地概括了。
在歌剧《长征》中,第一幕《撤离瑞金》、第三幕《遵义城里》、第五幕《过雪山草地》都是叙事、非战斗场面,相对而言较“静”,第二幕《湘江之战》、第四幕《飞夺泸定桥》是战斗性场面,与第六幕《会宁会师》一起,构成了戏剧结构上的“动”,这种“静-动-静-动-静-动”的对比,让全剧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的状态,不仅给了音乐较大的发展空间,更让观众有一种舒适的观感。
除了显性的长征历程,还有一条隐性的线索,那就是彭政委与洪大夫这一对夫妇的生死离别,这条线索在歌剧的第一幕与第六幕出现,在戏剧结构上构成了首尾呼应。
正如编剧邹静之所说,他更愿意将英雄主义贯穿与普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中,而不是讲述完整的故事。
虽然作为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个人悲欢故事在戏剧比例中占比不大,但印青等还是努力描述了一些长征中感人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人物塑造,音乐创作留出了空间。
《长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段,首先,《长征》尊重史实,六幕重大历史事件构成大框架。
其次,剧中的人物设置与艺术情节则是虚实相间,1951年李伯钊创作的歌剧《长征》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而该剧不同,没有刻画领袖人物形象,而是用虚构的人物代替红军英雄群像。
比如红军某团彭政委、曾团长等代表参加红军的军政干部,洪大夫代表医护人员,平伢子代表普通红军战士,宣传干事万霞代表女兵战士。
而剧中的故事也是虚实结合,比如第二幕湘江战役中,白天惨烈的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都入睡了,新兵平伢子突然在梦中大喊“杀敌杀敌”,并带动了其他战士,这场“梦游”的虚构场景,类似于现实战争中老兵常患的“战争应激反应综合症”。
民族情长征魂
民族情长征魂作者:范梦妮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5期摘要:为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先烈,鼓舞后人,传递精神,国家大剧院力邀国内顶尖艺术家,组成了一支一流团队。
历经四年,精心打造出以“长征”为题材的大型中国原创歌剧《长征》。
本文旨在从该歌剧的民族性音乐创作特征、歌剧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性与创新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探析这部中国原创歌剧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中国原创歌剧;《长征》;艺术特色一、歌剧《长征》的创作背景歌剧《长征》以“信仰”和“理想”二词为创作关键词,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史诗的气魄,以此歌颂中国工农红军为理想与信仰英雄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信念。
如同大剧院院刊《用艺术致敬〈长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歌剧《长征》是作曲印青音符中的浪漫主义,是编剧邹静之剧本里的锦衣热油,是指挥吕嘉挥棒下的激情与信仰,是导演田沁鑫和杨笑阳脑中的朴素和本真,是舞美设计马岩松笔下的山河故事……”主创团队将伟大的长征精神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展现给了广大观众。
二、《长征》的民族性艺术特征歌剧题材的民族性,决定音乐创作也应该具有民族性。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印青将民族音乐元素贯穿整个过程,吸取红军沿途各地民间音乐的底色,汲取了江西、陕北、湖南、贵州、福建以及西藏等多个地区民间音乐特色元素。
在歌剧整体创作中,西洋歌剧以交响为主体中融合了民族音乐的歌唱旋律,在感情表达方式上追求革命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力求生动、形象地再现红军长征途中的伟大行走,以此来表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充满质感的真实进程。
如遵义城里的小商人刘平权出场时,演唱了贵州的地方性民歌;藏族群众祝福工农红军顺利平安翻越雪山,原封不动地运用了西藏弦子的音调;体现“红色基因”的主题歌《三月桃花心中开》则贯穿了全剧,形成全剧结构的脊梁、内容的核心。
该曲曲调取材于江西民歌的音调,故具有浓郁的江西民歌风格。
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朗朗上口,是一首旋律质朴、风格优美的歌谣体分节歌。
歌剧《长征》的创作特色及唱段分析
歌剧《长征》的创作特色及唱段分析作者:李鹏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8期【摘要】歌曲《我的爱人你可听见》选自歌剧《长征》。
《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以“长征”事迹为题材,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印青作曲、邹静之作词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
歌剧通过剧中人物彭政委、曾团长等人的感人事件,凸显工农红军百折不挠、团结互助、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
本文从歌曲《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唱段分析入手,旨在演唱处理方面理解和把握,提高舞台的表现力,从而精确地诠释此作品。
【关键词】歌剧《长征》;《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唱段分析;中图分类号:I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081-01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创作歌剧《长征》,历时四年策划编排,2016年7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公演。
歌剧《长征》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吕嘉指挥。
歌剧《长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具有史诗的气魄、民族风格和特色,它取材于我国本土故事,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们百折不挠、团结互助、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以及英勇事迹。
歌剧《长征》的创作将民族音乐元素贯穿全剧,作曲家追求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伟大行走,全剧场景充满真实性。
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印青延续了“宣叙调要中国化,要让老百姓听着顺耳”这一理念,表现出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中国歌剧音乐在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时,又能被大众所接受,形成中国特定的“本土化”。
一、《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的唱段分析《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歌剧《长征》中的一首插曲,是彭政委的一首经典唱段。
此歌剧题材创作具有民族性。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曲调优美、情感真挚、朗朗上口,这也是“旋律之王”印青的创作特点:浓郁的民族风格。
歌曲的第一段表现出革命战士对自己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展现出有了心中的那份爱的支撑,不管长征路上多么艰难险阻,革命最终会取得胜利,感情表现相当细腻。
歌剧《长征》的创作特色及唱段分析——以《我的爱人你可听见》为例
三 、歌曲 《我 的爱人你可听见》 的演 唱处理
(一 )气 息 处理 该 曲 歌 词 质 朴 且 充 满 诗 意 ,音 乐 旋 律 质 朴 、优 美 ,在 演 唱 时 ,要 求 头 腔 与 胸 腔 相 结 合 ,声 音 与 气 息 恰 当结 合 ,尤 其 是 歌 曲开 头 “我 的 爱 人 你 可 听 见 ” ,音 域 达 到 小 字 二 组 f, 演 唱 时 要保 持 气 息 的 均 匀 、连 贯 。最 后 高 音 部 分 的 时 候 ,要
音 乐 研 究
81
戏剧之家))2018年第 08期 总第 272期
歌剧 《长征》 的创作特 色及 唱段 分析
一 以 《我的爱人你 可听见 》为例
李 鹏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郑州 450044)
【摘 要 】歌 曲 《我 的爱人你 可 听见》选 自歌剧 长征》。 长征 是 国家大 剧院 以 “长征 ”事迹为题 材,
精 神 ,通 过表 现 长 征 过 程 中的 感 人 事 迹 ,也展 现 了 红 军 战 士 字 尾 归 韵 干 净 利 落 。 只有 做 到这 样 , 才有 利 于 听 众 听 明 白歌
们 积 极 、 乐 观 向上 的 精 神 气 质 。
【关键词 】歌 剧 长征》 ; 我的爱人你 可听见》 ;唱段分析 ;
中图分类号 :I6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8)08.0081.叭
为 纪 念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胜 利 80周 年 ,国 家 大 剧 院 创
(二 )歌 词 分 析
作 歌 剧 《长 征 》 ,历 时 四 年 策 划 编 排 ,2016年 7月 1日在
歌剧《长征》观后感
歌剧《长征》观后感歌剧《长征》观后感我有幸观看了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何洁创作的歌剧《长征》,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
观后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在这部歌剧中,何洁巧妙地运用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了一幅宏大而又真实的长征画卷。
从音乐到舞台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长征的艰辛和伟大。
剧中的配乐激昂有力,交响乐与中国传统乐器的结合使得音乐更加独特。
演员们的表演也是精彩的,他们用精湛的演技将红军战士们的忍辱负重、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看这部歌剧,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长征的艰苦与危险。
剧中的场景变换迅速,我仿佛置身于湘江边、雪山顶、草地上,感受到了红军们穿越险恶环境的勇气与毅力。
他们面对敌人的追捕、自然灾害的侵袭,始终坚持着信念,向着胜利前进。
每一次的胜利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次的牺牲都是铸就伟业的奉献。
除了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这部歌剧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剧中,我们看到党的领导者们的智慧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他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红军指引方向。
同时,剧中也展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他们为红军提供了食宿和情感上的支持,成为红军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观看《长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是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红军的长征精神,即坚持斗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总的来说,观看歌剧《长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通过音乐、舞台和表演,将长征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
它既是一部艺术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让我们铭记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激励我们在困境中奋发向前,不断追求进步。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的新路径——评印青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
/
/
2016年第12期
78
身 ,
给大家
菜 队
入
英勇 牲 [1], 外 草地的矛盾 [2] 等
人的生
战马 文 哪
要的矛
盾, 彭 委是留 音 撑
伤 是跟战 们
’ 要矛盾‚ 增
剧 的
空间, 很好地体 了 者的歌剧思维
二、 体 歌剧思维的音乐结构
部长 小 的音 剧需要 美的宏 构架, 需要 用于整体或局部的 结构力
唱了咏 调
的心 你鼓荡 , 音调 在长 途中 首
桃花心中开 缅 谁 来侵犯
牲的战 , 全剧 , 生了全剧音
圣的自
宏 结构力 [3]
: 全剧音乐宏 结构
纵
全剧,
但是全剧结构
的 ’ 梁‚ , 更是内容 牲的红 精 , 是革 英
的 ’核心‚ 红 的体 , 漫 鲜
唱 看
圣的 剧
自 谁 来侵犯 表 的是意 的 ’ 部 部 人 ‚[4] 战 声 唱的 中的 抹瑰
解 , 总能用简洁但 战 总结都相
们的思想疙 , 在 的笔墨 染
的战役中 的形象 是 中人物
精彩,
和 , 直接表
活 换 湘 战役 战斗的 和红
泸 桥 爬雪山 草地用 在 的战斗精 而党中央 撤离 金的
, 剧 长 , 并
途中 开的遵 通 勾画 四是 艺术 的小情节,
, 采用 在 层部队 中央 , 谓 结 在 述 幕 的 识
战士 伢 突然在睡梦中紧 地 ’杀敌杀敌‚ , 激 综 症‚ 的表 想到 那场战
龄和阅 , 种类似 ’战
烈等 剧矛盾 剧发展 剧矛盾是 歌剧发展的 要 力, 是 曲家施展身
手的空间 在 很歌剧中, 人物 系 身就 满矛盾, 但 长 30 人物, 但 们是战 或 民 系, 是 剧 的
歌剧《长征》观后感
歌剧《长征》观后感《长征》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歌剧,以揭示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为骨干,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艰难的长征路,描绘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侵略和剥削的人民斗争场面;在叙事、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成就,让我这位观众感到震撼和感动。
歌剧《长征》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以歌舞表演,舞蹈与体操等多种方式为呈现媒介,把宏大的历史和艺术精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音乐表演方面,该剧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技巧,而在舞美方面,则为观众呈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舞台表演。
该歌剧的叙事传达出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力量,让我加深了对抗战时期革命战争和红军长征的理解和认识,抒发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坚持自由、平等、公正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在观看《长征》这部精品歌剧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谛,感受到在民族困境之中,一股深深的民族自信心和坚定的革命决心在人们中间悄然升起。
这股力量不顾巨大的困难和逆境,以坚韧的毅力开创了中国的伟大历史和现实。
在该歌剧的表现中,几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舞台剧中,鲁迅先生一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日记等方式,深情地为人民群众展现了追求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的内心愿望。
同时,红军指挥员陈毅也成为我心灵的点睛之笔,他深沉坚定、冷静明智,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向我们揭示了真正有理想和信仰的革命者应有的其它素养。
与此同时,红军队伍中的战士也是该剧中的一大亮点,他们的辛劳与斗争,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
他们顶在长征途中的极端环境下,不断挑战人类极限,咬着牙坚持和奋斗,这种坚持和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钦佩。
总之,《长征》这部歌剧作品无论在音乐、舞美、编剧、导演及演员方面都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被舞美、音乐和剧情所深深打动,反复回味。
最后,我可以体会到几个深刻的启示。
国家大剧院印青作曲《长征》的剧情
国家大剧院印青作曲《长征》的剧情
《长征》是一部中国史诗歌剧,由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合力打造。
以下是其剧情简介:
该剧通过音乐、剧本创作和导演的诠释,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历程。
在音乐方面,作曲家印青为剧中的红军战士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动人细腻的音乐作品,如《三月桃花心中开》《寒夜中》等,最终铸就而成荡气回肠的史诗性歌剧作品。
在剧本创作方面,剧作家邹静之通过长征艰苦卓绝的表象,读懂了烽火岁月里仁人志士为理想信仰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表现一个个小人物在长征中所经历的命运抉择、情感起伏、理想求索、生命意义,塑造典型化的红军群体形象,体现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
导演田沁鑫与杨笑阳在红色传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力图向观众传递“行走的力量”,更唤起青年一代对理想信念的思考与追寻。
此外,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还将在7月27日至30日迎
来第十一轮演出,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长征》的演出介绍或票务平台了解更多关于这部作品的详细信息。
浅谈歌剧《长征》之创作
浅谈歌剧《长征》之创作作者:朱意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6期摘要:歌剧《长征》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历时四年打造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
以作曲家印青为首的国内领军创作团队以兼具鲜明民族色彩,同时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风格,圆满完成了该剧的创作。
笔者以观众的角度,从舞美、剧情结构、配器、声部编排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感和看法,以期能对今后的国产歌剧创作提出一点完善和改进的空间。
关键词:创作舞美结构配器声部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06-02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于2016年推出了历时四年打造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
歌剧《长征》策划于2012年,以“思想上有高度、艺术上有水准,笔力上有温度、内心中有情怀”为创作标准,力邀著名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等国内领军创作团队中的艺术家。
四年来艺术家们和全体演职人员呕心沥血,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磨砺,攻克了舞美、音乐、人物塑造、戏剧冲突等各方面的一道道难关。
作曲家印青以既有民族色彩,又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当代风格完成了全剧的音乐创作。
长征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目,难就难在创作者需要在各个人物层次上兼顾,导演田沁鑫在强化主要人物的同时照顾到小人物,力求突破以往的歌剧表现形式。
全剧以长征路线为主线,前后依次分为《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主要演员(A角)有:阎维文饰彭政伟、王宏伟饰平伢子、王喆饰洪大夫、龚爽饰万霞等。
全剧在“我们有热血、我们有梦想,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力量;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强,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人类的光芒!红军万岁!长征万岁!”的大合唱中结束。
这部歌剧的杰出成就有目共睹,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热爱民族歌剧的普通观众,就这部剧的观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舞美上,该剧与以往民族歌剧相比场面空前宏大,三面半包围结构的LED背景立体鲜明,位于中间的部分上方纪念碑式不断滚动的黑白头像代表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不计其数,交相辉映闪过的红色背景光暗示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
论歌剧《长征》中“红军群像”的形象塑造
第41卷第2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41N o.2 2021年4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21论歌剧‘长征“中 红军群像 的形象塑造吕舒妍(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㊁黄梅戏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歌剧‘长征“是一部以塑造 中国工农红军 群像为主题的军旅戏,‘长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运用歌剧艺术手段塑造了彭政委㊁曾团长㊁洪医生㊁万霞㊁平伢子等一系列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统一的成功艺术形象㊂从由‘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等经典构成的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传统角度考察,‘长征“是一部男人戏㊁军人戏,充满阳刚之气和军旅气质㊂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歌剧;‘长征“;印青;形象塑造;红军群像中图分类号:J8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1)02-0084-06收稿日期:2020-12-03D O I:10.3969/j.i s s n.2096-7020.2021.02.14作者简介:吕舒妍(1991-),女,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教师,硕士㊂歌剧‘长征“是2016年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委约剧作家邹静之㊁作曲家印青创作的一部原创歌剧,是长征题材音乐作品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1]㊂与‘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等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经典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不同,歌剧‘长征“是一部绝对的男人戏㊁军人戏,在近30位登场人物中仅有洪医生㊁万霞和杜鹃三个女性角色,且洪医生与杜鹃仅在第一幕和第六幕中出场,三个人的戏份和唱段相对于全剧来说非常少,可以说是作为 绿叶 来陪衬彭政委㊁曾团长㊁军团长㊁平伢子以及众多红军官兵等男性人物形象,凸显出全剧极具阳刚之气和军旅气质,这也是该剧区别于其他题材歌剧的独特之处㊂下面本文将从人物的戏剧形象㊁音乐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剧中几位重要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㊂一㊁ 军政干部 彭政委的形象塑造(一)戏剧形象彭政委在剧中有着军人㊁干部和丈夫三重身份特征㊂首先,他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深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中央下达转移战线的命令时,他迅速果断地执行了命令并唱道: 红色中华已登了一篇文章,说是放弃苏区或者说转移战线,可以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找到依据的㊂ 此时又体现了他扎实的政治素养,对上级的命令并不是一味的盲从,而是做出了理性正确的判断㊂作为军人,他还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勇气㊂在泸定桥战役中,他身负严重的枪伤,高烧不退㊂在过草地途中,为了能够尽快康复不拖累队伍,他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剜肉取子弹,却始终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此时作曲家创作一首‘最痛,莫如痛彻骨“从侧面刻画彭政委坚韧刚强的军人形象㊂作为团里的干部,他主要负责团里的思想政治工作㊂在湘江战役的当晚,红军损失惨重,战士们产生了消极情绪和挫败感,对革命未来十分迷惘,曾团长也十分不满地对彭政委唱道: 谁为这过错负责?湘江这一仗打的真窝囊!战士们都在问,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 彭政委此时用简洁有效的语言为战士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满怀希望地唱道: 共产主义 那必须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的方向! 红军战士们听完他的一番话语之后信心倍增,士气高涨,更加坚定了心中的革命信念㊂此时体现出了彭政委政治觉悟高,并且十分善于鼓舞士气㊂彭政委虽然是团里的领导人物,但他丝毫没有干部 架子 ,并且非常关爱战友㊂在过草地途中,有一天,天气晴朗,彭政委与平伢子等战士们一同坐在草地上拉起了家常,鼓励平伢子带动大家唱起了家乡的山第2期吕舒妍:论歌剧‘长征“中 红军群像 的形象塑造歌㊂当他发现战士李小牛饥不择食要去喝水潭里的水,他焦急地发动大家寻找粮食,并当机立断地命令大家将皮包㊁皮带交出来充饥,并坚定地唱道: 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活下去! 此刻则体现出了他作为领导所具备的果敢和决断力㊂当他作为洪医生的丈夫,则表现出了柔情的一面㊂他对洪医生的情感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尊重㊁爱护㊁牵挂和心痛㊂彭政委和洪医生在剧中的感情戏非常有限,那么如何能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呢?首先,当洪医生申请留在瑞金照顾伤员时,彭政委并没有试图挽留或是劝说,而是充分尊重她的选择,用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来表达他心中的万般不舍和隐忍㊂之后,洪医生在咏叹调中深情地唱道: 三月桃花开,是你带给我春天,腊月寒风起,是你给了我温暖,漆黑的夜晚,你是我的心中明月 ,体现了彭政委多年来对她的爱护和照顾㊂在长征途中,他一直留意洪医生的消息,可惜毫无音讯,他深情地唱了一曲‘生死与共“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思念以及期待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与爱人的重逢㊂到达陕北,他见到杜鹃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洪医生,当得知爱人牺牲的消息之后,他带着哭腔颤抖地唱道: 这惊雷般的消息啊!闪电啊,扯破了我的咽喉! 表达了他心中巨大的悲痛㊂(二)音乐形象1.彭政委的宣叙调与咏叹调㊂彭政委是剧中的一号男主人公,又是军人形象,作曲家为其设计了大量的抒情性㊁戏剧性和军旅风格的唱段,是全剧着力刻画的最主要音乐形象㊂首先,他作为革命军人,作曲家就要突出他果断㊁坚韧的性格特点,宣叙调的语气不能带有丝毫的拖泥带水㊂如下例是第一幕第8曲‘我们要留下“中的一个片段:曾团长不忍心看着彭㊁洪夫妻二人分离,试图向上级申请让洪医生跟随部队走,彭政委为了顾全大局忍痛牺牲个人幸福,婉拒了曾团长的好意㊂这个宣叙性的唱段颇有进行曲的气质,作曲家采用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手法,并较多地使用等分㊁顺分音型来突出彭政委斩钉截铁的语气感,充分展现出了彭政委作为军人严格服从命令的纪律性㊂谱例1:‘我们要留下“彭政委唱段作曲家共创作了四首咏叹调来塑造彭政委的音乐形象,分别是:‘寒夜中“‘不败的精神“‘生死与共“‘我的心为你颤抖“㊂前两首是刻画他作为军政干部的音乐形象,尤其是在‘寒夜中“中,这是在湘江血战之后,彭政委看着寒夜中相拥而眠的战士们有感而发的一首咏叹调,歌曲内容非常有深意,通过对战事的回忆㊁对英勇的红军战士们的赞颂以及鼓舞士气三个部分展现了彭政委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㊂第一阶段(第二幕361~384小节)彭政委通过对战事的回忆,感叹红军付出的巨大牺牲,表达了他对勇士们的自豪与敬意;第二阶段(第二幕386~422小节)表达了他对红军战士们的赞颂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第三阶段(第二幕427~445小节)彭政委的心态更加坚定了,他鼓舞着战士们: 睡一睡吧战友们,让我们再次凝聚力量,迎接明天的太阳㊂ 三次心理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彭政委作为军政干部,十分爱护战士们,为他们的英勇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激励着战士们为了革命最后的胜利英勇奋斗㊂彭政委的后两首咏叹调篇幅比较短小,刻画的是他作为丈夫的音乐形象㊂在面对心爱的妻子时,彭政委展现出了他情深义重㊁铁骨柔情的一面㊂第六幕中,彭政委得知妻子英勇牺牲的消息后,有一首短小抒情的咏叹调 ‘我的心为你颤抖“,这是彭政委在剧中最后一首咏叹调㊂这首咏叹调回顾了剧中的重要音乐主题,集中采用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的两个核心音调(见谱例2),表达了他心中无限的悲痛以及对爱人舍生取义的敬重之情㊂谱例2:‘我的心为你颤抖“片段全曲的最后一句是彭政委音乐形象的点睛之笔,此时彭政委在经过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之后,带着洪医生未完成的革命理想,重新振作起来向最后的胜利奋勇前进㊂最后的 向前!向前! 音调昂扬,动力十足,尤其是第二个 向前! 作曲家采用了上行纯四度音程,非常具有战斗性和号召力㊂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 起来! )和结尾( 前进! )都是采用上行纯四度音程,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号召力作用㊂作曲家此处的 向前! 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彭政委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决心㊂㊃5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谱例3:‘我的心为你颤抖“片段2.通过核心音调塑造人物形象㊂作曲家为彭政委设计了一个核心音调,首次出现是在咏叹调‘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也可称之为 彭政委主题:谱例4:彭政委的核心音调这个核心音调最初是表达彭政委在面对即将分别的爱人时的惆怅㊁纠结的心情,之后此核心音调在剧中又出现四次,除了最后一次是在彭政委的咏叹调‘我的心为你颤抖“中由人声演唱(参见谱例4)以外,另外三次均由乐器呈示,但都与彭政委的音乐形象紧密相关㊂如在第五幕‘生死与共“的前奏中由小提琴奏出此核心音调,这是对彭政委这个人物出场的预告㊂随后彭政委深情地唱道: 你的爱伴我路漫漫,待到云开破日时,笑看大地换人间! 此时弦乐组再一次奏出此核心音调,与人声部分的 我的爱人 形成呼应,表达了彭政委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之情㊂彭政委的艺术形象总体来说是比较饱满的,全剧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他的三重身份特征㊂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恪守军人的职责,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对于红军战士们而言,他是一位好领导㊁好战友,有着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果敢正确的决断力;对于洪医生而言,他是一位称职的丈夫,虽然剧中对二人的感情戏着墨不多,但不难看出彭政委对爱人的情深义重㊂二㊁女军医 洪医生的形象塑造(一)戏剧形象 洪医生是该剧的一号女主角,她是彭政委的爱人,也是医护人员的代表㊂从她做出留在瑞金照顾伤员的决定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她承载起了如同红色经典民族歌剧中革命女英雄的角色㊂在红军撤离瑞金前夕,伤员同志们不理解上级的命令,纷纷表示: 死要死在团队里,我不留下! 这时洪医生出场了,她耐心地向伤员们解释: 留下来的不只是你们,还有项英㊁陈毅㊁贺昌 这些同志都不走㊂战友们,瑞金是苏维埃的中心,走和留都是在革命,回去吧,请服从命令! 洪医生三言两语化解了矛盾,解开了伤员同志们的思想疙瘩,体现了她聪明㊁睿智并且具有很强的调解能力,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㊂比较可惜的是该剧对她着墨太少,只有两首咏叹调和第一幕‘我们要留下“中的几句唱,缺乏必要的戏剧内容,因此她的戏剧形象略显仓促而单薄㊂(二)音乐形象 洪医生音乐形象的初次塑造是在第一幕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表现出了一个深明大义㊁为了革命的前程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并置身于危险当中的英雄女军医的形象㊂在之后的二㊁三㊁四㊁五幕中再也没有出现洪医生的身影,只在彭政委表达思念的唱段里间接地让观众联想到了洪医生,如第五幕第31曲‘生死与共“中彭政委唱到: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家乡的歌声飞的多远,日夜思念苦,风霜不觉寒,总感到你就在我身边 洪医生作为该剧的女主角,但在剧中戏份较少,在前五幕中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作曲家在最后一幕为她设计了一首篇幅长大的 绝唱唱段 来完成对她艺术形象的最终塑造㊂第六幕中采用了过去完成时展现了洪医生在狱中的 绝唱唱段 ‘告别的时刻就要来到“,这首长达9分钟的咏叹调包括了 告别丈夫 托付幼子 展望革命未来 视死如归 这几个艺术表现环节,并反复出现‘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的核心音调 爱人啊,我的爱人 ,既是对前曲的回顾,也是对剧中重要音乐主题的再现与总结㊂在这首绝唱咏叹调中,没有控诉敌人的暴行,没有太多表达革命忠诚的内容,在 展望未来 的部分也仅仅是一语带过没有展开性的处理,剧作家和作曲家在 告别丈夫 托付幼子 这两个主要环节下了浓重的笔墨,下例是 托付幼子 的片段:谱例5:‘告别的时刻就要来到“片段㊃68㊃第2期吕舒妍:论歌剧‘长征“中 红军群像 的形象塑造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句读处的和声都是S i i (下属)㊁D (属)和弦,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语气中带有一种期待感,表达出了洪医生对孩子浓浓的思念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㊂在绝唱唱段中加入这种类似 托孤 的做法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歌剧‘江姐“中的江姐的绝唱‘五洲人民齐欢笑“中唱到: 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从侧面刻画了江姐强忍个人悲痛㊁一心以革命事业为重,以及她细腻㊁崇高的内心世界[2],在‘告别“中沿用此手法体现了编剧和作曲家向红色经典歌剧学习的创作态度㊂在洪医生的这首绝唱中,作曲家并不刻意渲染 壮烈牺牲 的悲剧性场面以及塑造过于刚毅的女性英雄形象,而是更注重人性,以温柔善良的妻子和母亲的角度来塑造这位为了革命牺牲的女英雄形象,更加符合观众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审美期待㊂三㊁红军战士 平伢子的形象塑造(一)戏剧形象 平伢子是剧中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他的戏剧角色定位是:来自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淳朴青年,热爱红军,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㊂虽然平伢子的戏份和唱段都不多,但却是作曲家印青倾注心血打造的一个人物,因为 平伢子 的原型是印青父亲的一名通讯员,农村出身的他十几岁就参军,虽然没有文化但非常机灵懂事,跟随着印青父亲在沙场出生入死,同时也在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悄然成长㊂不幸的是,在一次敌机轰炸中他身负重伤,牺牲前,他从贴身的衣服里掏出一叠被鲜血浸透的纸币交给印青父亲,用尽全力地说道: 我一直想入党,如果能追认我为共产党员,就把这当党费吧! 印青父亲每每想起此事都泣不成声,这个真实的故事触发了印青打造平伢子 这么一个忠诚朴实的英雄式人物㊂(二)音乐形象 平伢子的初次亮相是在第一幕中,七个青年要求参加红军的唱段‘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同其他六名青年一样,平伢子是一个刚加入红军队伍的热血青年,作曲家在此时并没有突出他的个性㊂第二幕寒夜中平伢子 梦中杀敌 的片段是他的第一次正面形象塑造,平伢子领唱的这个唱段充分表现出了一个警惕性高㊁战斗力强的勇士形象㊂在第五幕过草地途中平伢子带领李文化和老班长一起合唱了‘打支山歌过横排“,这首羽调式的 伪民歌 开头的衬词 哎呀来 的音调素材源自兴国山歌的发端语,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风格[3],塑造了一个来自瑞金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形象㊂由于戏份和唱段十分有限,平伢子的艺术形象此时仍然不够丰满,不够完整㊂作曲家最后为他创作了一首长达十多分钟的绝唱 咏叹调‘我舍不得离开你们“,这首咏叹调通过 回顾生平 展望革命未来 告别红军 视死如归 这个几个环节再次表现了平伢子淳朴善良的本性㊁舍生忘死的可贵精神以及他对红军深深的热爱和远大的革命理想㊂ 四㊁其他角色的形象塑造(一)曾团长 曾团长是全剧剧情正式展开之后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在剧中是一位拥有决策权和领导权的关键人物(红军某团团长),也是团里的军事指挥员,是彭政委工作和生活中的好搭档㊂因此由男中音来扮演比较符合他成熟㊁有一定威严的身份特征㊂曾团长在剧中有大量的宣叙调,绝大部分都是对唱㊁合唱的戏份,仅有两首短小的独唱,分别是第一幕中的‘多么雄壮的队伍“‘欢迎你们“㊂从他的唱段设置来看,曾团长这个角色的戏剧功能要远大于音乐功能,可以说是为剧情的需要而设置的人物角色㊂独唱唱段少并不代表这个角色不重要,曾团长的戏份几乎贯穿了整部歌剧,虽然没有大段的咏叹调,但大量的宣叙调贯穿全场无疑是对演员体力与演唱功力的双重挑战与考验㊂曾团长在剧中几乎没有强烈戏剧性的场面,也没有抒情性的唱段,他的唱段以宣叙性为主,旋律起伏不大,音域基本控制在一个八度以内(小字组e 小字一组e 1之间),体现出他成熟稳重㊃7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的性格特点㊂曾团长由男中音扮演,音色饱满,声线刚中带柔,塑造出了他既有领导者的威信但又不过分严厉的音乐形象㊂下例是第一幕中曾团长欢迎新战士们时的片段,不难看出,连续的前附点节奏重音突出,体现曾团长说话果断有力,革命情绪饱满,但又不失亲切,容易让人产生信服感㊂谱例6:‘欢迎你们“曾团长唱段(二)军团长 军团长这个角色在剧中戏份不多,但非常重要,他在第二幕湘江之战中以最高指挥官的身份登场,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是团里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的领导人物㊂军团长只在剧中的几个关键的节骨点处出现,如第二幕湘江血战㊁第三幕军团长曾团长彭政委三人夜谈中央遵义会议决策㊁第五幕过草地前与彭政委立下三天之约㊁第六幕中宣布红军胜利会师等重大事件㊂编剧和作曲家用非常节省的笔墨塑造了军团长这个领导人物的形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音色的设置㊂军团长的声部是男低音,音色低沉㊁厚重,体现出了他作为团里最高领导人的威严㊂其次是通过剧诗,军团长在剧中只有宣叙调唱段,且有较多的命令式的语气,如第五幕中彭政委高烧不退,军团长与他立下了三天之约: 三天,三天后你的烧退了就跟着部队走,如果三天烧没退那就留下,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这是命令! 剧中类似的剧诗还有很多,都体现了军团长既严厉又充满着人情味㊂(三)万霞和李文化 万霞和李文化在剧中分别代表着宣传干事和文书,印青有意塑造了这两个有文化有理想的知识青年形象,因为他想让观众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红军队伍中许多人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为了全中国老百姓的幸福而投入到革命当中[4]㊂这两个人物正式的亮相是在第三幕后半段的宣传队标语比赛中,两人作为比赛对手出现,此时作曲家对二人进行了正式的介绍:谱例7:‘革命同志你听好“片段万霞对自己名字的形容非常高雅,体现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㊂而李文化的回答更加精彩,刻意拖长的 李 颇有些卖关子的味道,之后的 文化 才是他想 炫耀 的内容,显出他对于自己的文化非常有自信,并以自己的名字为豪㊂标语比赛结束后,紧接是万霞领唱的主题歌‘三月桃花心中开“,作曲家做此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主题歌贯穿的需要㊂主题歌是女声合唱,加入万霞的领唱之后使主题的陈述更加深刻,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二是刻画了万霞的女红军战士音乐形象㊂标语比赛赛场上的万霞是作为红军队伍中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那么此时她带领女红军战士们唱起主题歌,表达了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则是对她女红军战士身份的刻画㊂在第五幕翻越雪山时,万霞独当一面,以一首抒情性极强的咏叹调‘雪啊,雪“贯穿全场,此时她的戏份和唱段甚至超过了该剧的一号女主人公洪医生,足以说明万霞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㊂相对来说,李文化这个角色就显得有些黯淡,第五幕过草地时,彭政委命令他将皮包煮来吃给战士们充饥,他着急地唱到: 政委,这包里面有很多重要文件! ,这里体现了他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塑造了一个称职的文书形象㊂(四)刘平权 刘平权是剧中一位非常幽默滑稽㊁既带有市井之气又有着自己原则和本分的人物,他的出现是该剧的亮点之一,给全剧带来一些喜剧性的色调,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戏剧氛围㊂他的形象塑造主要通过音调和方言来完成,如‘人生在世“的每一句的尾音都是下滑的语气词 啊↘ 哪↘ 呀↘ ,非常有南方地方小调的韵味㊂之后的唱段中也有很多的贵州方言,如 哪个 (哪过)㊁ 困觉 (睡觉)㊁ 朗个 (为何)等,都是典型的贵州方言,贵州方言中能够特有的韵律感和幽默感给歌剧增添了一些灵动,对歌剧整体上严肃㊁悲怆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㊂在音色方面也很有讲究,刘平权的男高音音色比较尖细,音调较高,鲜明地突出了他作为商人的身份象征㊂ 五、红军群像的塑造该剧是一部 红军戏 ,红军群像是剧中绝对的第一主角㊂印青为了塑造一个英勇坚毅㊁有组织有纪律的 红军群像 ,设置了较多的红军合唱,并且大多数都是进行曲风格,非常具有军队气质㊂这些合唱曲的进行曲风格首先体现在鲜明的步伐节奏上,它们的节奏(尤其是歌曲开头句),基本都㊃88㊃第2期吕舒妍:论歌剧‘长征“中 红军群像 的形象塑造以顺分型和等分型为主,强弱分明㊁重拍突出,有一种豪迈㊁稳健有力的行进感;其次在歌曲的速度上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战士们齐步行进的步伐速度约为每分钟116 122步,进行曲的速度依照这个速度来设定,那么歌曲的行进感就会准确到位[5]㊂如第一幕的红军合唱‘我们的自由谁敢侵犯“(=120)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这是作曲家对红军群像的首次描摹,也是该剧的核心音乐主题 红军群像 主题,刻画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正义㊁坚定乐观的音乐性格;第一幕结束曲‘红军一定会回来“(=124)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红军合唱,描画了根据地的红军服从中央下达的撤离命令,抱着革命必胜的决心在夜幕中行军的场面,整齐划一的节奏体现了红军队伍严明的纪律性;第三幕遵义集市中的红军合唱‘这里是热闹的集市“是一首带有叙事风格的歌曲,展现了红军与地方百姓的公平交易以及和睦相处的场景,刻画出了红军这支纪律部队在生活中遵德守礼的良好素质;第四幕中的两首红军合唱‘奔袭之歌“中红军战士们唱道: 喝雨水嚼生米,热血沸腾如霹雳,再向前再向前,革命精神战无敌! 直观地展现了红军泸定桥战役的激烈程度,刻画出了红军顽强的战斗力和意气勃发的斗志㊂随后的一首‘波滔啊,你在我们的脚下“则刻画了不惧艰险不畏牺牲的拼搏精神㊂以上这些乐曲的创作普遍都是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也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毛泽东 延座讲话 文艺思想精神的有效运用㊂除了在合唱曲中正面地塑造红军群像,在一些叙事性的片段中也刻画了红军的不同面貌㊂如第一幕中众伤员同志们接到要留下养伤,而不能跟随部队撤离的命令时,伤员们焦急地唱到: 我不走!我不能留下,我要跟着部队走,死要死在团队里! 体现出红军战士们强烈的革命决心,并将生死置之身外㊂然而在洪医生和彭政委的劝说之下,这些伤员同志们毅然服从了命令㊂这个小插曲体现了红军战士们有着绝对忠诚的革命信念,也有着自己的思想㊂他们在意见分歧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紧要关头又严格服从上级命令㊂再如五幕过草地时军团长担忧彭政委的伤势,命令他留下养伤,众战士们恳切地唱到: 我们会照顾好政委!你放心吧,你放心吧! 此时体现了红军队伍中官兵友爱的战友情㊂剧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段落,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和编剧将目光投向了人性的角度,塑造了一群有思想㊁有血肉㊁有情义的红军形象㊂歌剧‘长征“颠覆了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中女主人公至上的固有创作模式,集中精力塑造了几位男性角色,以两位女性角色作为衬托,这是最适合‘长征“的艺术表现策略㊂尤其是在歌剧‘长征“中,剧作家没有塑造领袖人物或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而是通过塑造红军某团彭政委㊁曾团长㊁军团长以及彭政委爱人洪医生㊁普通战士平伢子㊁宣传干事万霞等几位虚构的人物形象,来完成对 红军群像 的塑造㊂他们之中有军政干部代表㊁有医护人员,还有普通红军战士,这才是长征途中最真实的写照㊂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怀着满腔热血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㊂作曲上普遍性地运用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来书写革命理想主义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㊂参考文献:[1]娄文利.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的新路径 评印青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J ].中国文艺评论,2016(12)76-90.[2]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M ].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134.[3]杨咏.江西羽调民歌的音调特征初探[J ].中国音乐,2004(3)28-31.[4]印青.我是怎么创作歌剧‘长征“的[N ].中国艺术报,2016-07-08(005).[5]栾凯.军旅队列歌曲创作探析[J ].音乐创作,2016(9)77-82.责任编辑 张吉兵㊃98㊃。
民族情长征魂——中国原创歌剧《长征》艺术特色简析
民族情长征魂
——中国原创歌剧《长征》艺术特色简析
范 梦 妮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摘 要: 为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先烈,鼓舞后人,传递精神,国家大剧院力邀国内顶尖艺术家,组成了 一支一流团队。历经四年,精心打造出以“长征”为题材的大型中国原创歌剧《长征》。本文旨在从该歌剧的民族性 音乐创作特征、歌剧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性与创新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探析这部中国原创歌剧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中国原创歌剧;பைடு நூலகம்长征》 ; 艺术特色
[ 参 考 文 献] [1] 向延生.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歌剧《长征》述评 [J].创作评谭,2016,03:14-16. [2] 高音.长征的剧场表达与歌剧艺术的民族化[J].艺术广角,2016, 05:63-66. [3] 印青.我是怎么创作歌剧《长征》的[N].中国艺术报,2016-0708005.
一、歌剧《长征》的创作背景 歌剧《长征》以“信仰”和“理想”二词为创作关键词,采 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史诗的气魄,以此歌颂中国工农红军为理想与 信仰英雄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信念。如同大剧院院刊《用艺术致敬 〈长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歌剧《长征》是作曲印青音符中的 浪漫主义,是编剧邹静之剧本里的锦衣热油,是指挥吕嘉挥棒下的 激情与信仰,是导演田沁鑫和杨笑阳脑中的朴素和本真,是舞美设 计马岩松笔下的山河故事……”主创团队将伟大的长征精神以当代 艺术的形式,展现给了广大观众。 二、《长征》的民族性艺术特征 歌剧题材的民族性,决定音乐创作也应该具有民族性。在音乐 创作中,作曲家印青将民族音乐元素贯穿整个过程,吸取红军沿途 各地民间音乐的底色,汲取了江西、陕北、湖南、贵州、福建以及 西藏等多个地区民间音乐特色元素。在歌剧整体创作中,西洋歌剧 以交响为主体中融合了民族音乐的歌唱旋律,在感情表达方式上追 求革命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力求生动、形象地再现红军长 征途中的伟大行走,以此来表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充满质感的真实 进程。如遵义城里的小商人刘平权出场时,演唱了贵州的地方性民 歌;藏族群众祝福工农红军顺利平安翻越雪山,原封不动地运用了 西藏弦子的音调;体现“红色基因”的主题歌《三月桃花心中开》 则贯穿了全剧,形成全剧结构的脊梁、内容的核心。该曲曲调取材 于江西民歌的音调,故具有浓郁的江西民歌风格。旋律优美动听、 情感真挚、朗朗上口,是一首旋律质朴、风格优美的歌谣体分节 歌。短短八句就做到情景交融,将人物性格表现鲜明,感情变现细 腻。既有乡土中国的诗意,更表达了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 对红军战士深厚的鱼水深情以及爱戴之情。 三、《长征》的歌剧创作理念 在歌剧创作过程中,印青继续延续了“宣叙调要中国化,要让 老百姓听着顺耳”这一理念,写出了一种极具中国化的、有歌唱性 的宣叙调。他对宣叙调进行的多样化的处理,不仅将西洋歌剧的艺 术表演形式与中国的语言风格及特色相结合,试图将其在音乐作品 演绎中还原出来,还将歌剧艺术强烈的戏剧性与大众所熟悉并喜爱 的歌谣体的抒情性相结合,准确又自然地表现出中国人的情绪、情 感和情趣。从而使中国歌剧音乐在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的 同时,又能被中国普通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形成中国特有的“本土 化”, 并由此感受到中国歌剧的精神力量与艺术魅力。如歌曲《惊 雷般的消息》中,在彭政委询问杜鹃状况这一场景中,短短两句 话,情感细腻地再现了当时情景。 “伤已经好了”, 若为等分节奏, 显然就是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陈述句。但作曲家在“伤”字后加了 一个四分休止符,变成“伤——已经好了”,显得有些吞吞吐吐、 吱吱呜呜。言外之意似乎是“我的伤——是小事”,此刻,国家才 是大事。紧接着,彭政委询问“你们还好吗”? 作曲家又用一个四
800字看完歌剧中的长征——弘扬长征精神
800字看完歌剧中的长征——弘扬长征精神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
今天,边肖在这里分享一些看长征剧的感受。
欢送阅读!歌剧长征观后感800字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邀请作曲家殷青、剧作家邹靖之、指挥家陆贾、导演田沁鑫、杨晓阳组成创作团队,历时4年首演的中国原创歌剧《长征》。
早在20xx年,国家大剧院就方案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历史事件长征搬上歌剧舞台,并希望以艺术的形式向广阔青年观众传达长征精神。
NCPA总统陈平就推出的原创歌剧《长征》的意义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有责任通过推出Opera 《长征》来传承长征精神。
目的是把前人的精神财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一代。
这场演出将邀请更多来自“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观看,用歌剧《长征》感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成为饱经风霜的人,鼓励他们前进。
歌剧《长征》以“信仰〞和“理想〞为创作关键词,展现了红军从瑞金出发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夺取泸定桥、攀登雪山、穿越草原,最后与宁胜会师。
与专注于塑造长征领袖形象的同题材作品不同,为了探索长征题材的新表达,在戏剧视角上创新,该剧在充分尊重史实的根底上,通过普通红军战士闪耀着伟大人性的感人事件,展示了长征壮丽的历史图景,忠实地再现了“苦难的荣耀〞。
在歌剧《长征》的创作过程中,邹靖之翻阅了大量史料,以钦佩和温笔,刻画了中央红军某团原团长彭、瑞金红军新兵平雅子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牺牲的军人崇高形象,勾勒出了共产党人坚信和追求理想的姿态和风格。
邹靖之曾说:“读《革命烈士家书》的时候,我被为理想而英勇牺牲的仁人志士的精神深深打动。
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是他们坚决不移的信念。
〞。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在选择作曲家时会三思。
浅析歌剧《长征》的音乐和演唱表达
浅析歌剧《长征》的音乐和演唱表达作者:张武科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观看中国民族歌剧《长征》以后,对剧中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及部分歌剧演员的演唱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长征精神;歌曲演唱;感情表达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03-0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乃至人类革命斗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当年的《长征组歌》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
2016年为了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精心打造了中国原创民族歌剧《长征》,该剧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而展开,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018年1月7日晚,笔者在江苏大剧院观看了歌剧《长征》,该剧长达3个多小时,一气呵成,全剧由序曲、《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6幕组成。
精选了长征路上有代表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述,编剧从普通老百姓,最基层的战士,部队中高级军官的视角来呈现,解读不一样的长征历史!以小见大,让观众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感。
其中主要人物有团长,团政委,军团长,普通战士,部队文艺宣传员,红军医生,商人,农民等。
该剧的合唱团是国家大剧院100多名专业合唱演员组成,主演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王宏伟,王喆,龚爽,黄训国,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男中音歌唱家刘嵩虎等实力美声歌唱家组成,力邀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指挥家吕嘉、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组成主创团队。
这部中国原创民族歌剧,在音乐和演唱上带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该剧有大量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曲,现就个人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该剧的作曲是作曲家印青老师,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大作曲家,我列举一些声乐作品的名字,大家就应该知道他了,歌曲《江山》、《天路》、《在灿烂阳光下》、《桃花谣》、《芦花》、《望月》等都是他的佳作!印青老师的作品在我心里一直都是神作,一般的作曲家写作品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写的是自己的感受,而印青老师则不然,他的作品旋律是那种听了感觉是从听众自己心里就出来的旋律,没有陌生感,非常优美,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最可怕的地方是他让你感觉不到他的技巧存在,哪怕你是第一次听到他的作品,都觉得这个旋律已经在你心里很久的感觉,只是他替你写出来了而已,而且旋律又不落俗套。
歌剧长征中的一首咏叹调
歌剧长征中的一首咏叹调歌剧《长征》中的一首咏叹调一、歌剧长征的背景说到歌剧《长征》,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人物。
别误会,这可不是一个枯燥的历史课本,而是一场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艺术盛宴。
它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困苦中进行长征的故事,那个时候的红军战士,真的是一边爬山涉水,一边与命运抗争。
要知道,长征可不是几天几夜的事情,而是经历了好几年,跨越了无数的险峻山川。
想象一下,那些连饭都吃不饱、鞋都磨破了的革命先烈,怎样一步步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
歌剧里,这些英雄人物的命运通过音乐和歌声传递出来,能让你感受到一股热血沸腾的力量。
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二、歌剧中的咏叹调咏叹调嘛,简单来说就是歌剧中那种比较慢的、表达情感的段落。
它不像快歌那样节奏明快,一下子就把气氛带起来,而是用一种平缓却深沉的方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你知道,长征那种艰难的日子,一定有很多人是痛苦的。
有人在想家,有人为了信仰而不顾一切,还有人只是想知道前方到底是什么。
咏叹调就是通过歌声,把这些情感流露出来,听着你会不自觉地就有些动容。
比如剧中,红军战士在跨越大山时,可能心里就会唱着那种低沉的歌,讲着自己的理想、信念,讲着心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那感觉就像是你在熬夜加班时,心里想着:“明天一定能挺过去!”你不知道前路多难,但那股坚韧不拔的力量已经在你心里深深扎根。
歌剧中的这首咏叹调,真的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铁石心肠。
它不像我们平常在KTV里唱的情歌那么直白,而是那种含蓄的力量,你可以从旋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中,感受到人物的内心起伏。
特别是唱到高兴部分,歌声逐渐高昂,仿佛一个英雄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站了起来,准备继续走下去。
就是那种,不管多么困难,心中依然充满希望的情感。
如果你没看过这场歌剧,我敢打赌,你绝对想象不到,一首歌,能有多大的力量。
三、歌剧与长征的情感共鸣其实啊,歌剧《长征》并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历史事件。
以艺术的方式传承红军精神——歌剧电影《长征》短评
以艺术的方式传承红军精神——歌剧电影《长征》短评剧目:歌剧电影《长征》作曲:印青编剧:邹静之指挥:吕嘉歌剧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电影导演:侯克明、王莹主要演员:阎维文、王海涛、王宏伟、王喆观看剧场:大连百丽宫影城观看时间:2018年8月17日以艺术的方式传承红军精神——歌剧电影《长征》短评邢军8月17日,2018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大连站)在大连百丽宫影城开幕。
对大多数观众而言,歌剧是比较有“距离感”的艺术形式。
它以音乐为灵魂,要求观众对音乐以及歌唱艺术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音乐在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
同时,对中国观众而言,歌剧还是“舶来品”,缺少传统的熏陶与培养。
所以,长久以来歌剧从受众的角度看在中国的文艺领域内是极为小众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从2016年起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的“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对歌剧艺术的推广与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电影版无法等同于现场演出,但至少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观众可以借助大银幕去了解与接近歌剧这种相对陌生的艺术形式,弥补无法现场观看剧场演出的遗憾。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大剧院的确担负起了国家级文化平台应有的责任,发挥了文化推广与传播的重要作用。
今年歌剧电影展(大连站)以歌剧《长征》作为开幕影片与大连的观众见面。
《长征》是2016年国家大剧院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出品的原创歌剧。
此次电影版在各地的再次放映属于原创经典的重现与推广,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在欣赏各国经典歌剧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民族原创歌剧。
整部歌剧分为六幕,依照长征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依次是: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
整部歌剧在突出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以史诗的恢弘气势渲染了红军战士们的饱满情感,具有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很容易将观众带回到那段充满鲜血与死亡考验的历史瞬间,重温一段悲壮的赞歌。
观看时,笔者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激情与感慨。
面对沾满鲜血的胜利果实,我们后人要以怎样的珍惜才不会辜负那倒下的一个个英灵,才能告慰那飘零于天地之间的英魂?与歌剧的现场演出不同,电影技术的介入为歌剧的演出增添了新的效果。
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
2016/314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歌剧《长征》述评◎向延生长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震惊中外的政治军事壮举。
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的佼佼者当然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诗词,音乐方面对这些诗词谱写的独唱与合唱歌曲也在广泛传唱。
1965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为萧华的词作谱写的《长征组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拍成了影片。
而1951年8月1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时的大北京人艺包括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戏曲团、管弦乐团等,院长是李伯钊;1952年仅以话剧团为基础新组成的小北京人艺,院长是曹禺)创作演出的三幕九场歌剧《长征》则鲜为人知,它是首次以长征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文艺作品,并首次在舞台上展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这部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创演的作品,汇聚了当时国内许多重要的创作演出人员:编剧是李伯钊、于村、海啸(于村当时是剧院话剧团团长,海啸后来担任过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李伯钊当时聘请的军事顾问是聂荣臻元帅和萧华、陈锡联、李涛上将;作曲者是梁寒光、贺绿汀、杜矢甲、陈田鹤、李刚(其中三个人是抗战前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四个人是抗战以后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导演是焦菊隐(北京人艺总导演,曾经导演过《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等著名话剧)和刘郁民(后曾任中央歌剧院副院长);担任指挥的是黎国荃与李德伦,都是中国音乐界的大指挥家;伴奏的是这个剧院的管弦乐团(源于1946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管弦乐团,团长是贺绿汀);主要演员有英若诚(后来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于村、谷风、方晓天、莫桂新、李稻川、管林、姚学言、石一夫等;剧中登台的人物有近百人次,演出阵容非常庞大。
此剧的主要编写者是著名的红军文艺战士李伯钊。
李伯钊1911年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925年在家乡重庆加入了共青团,同年从上海去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1930年回国后不久进入江西苏区,转为共产党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Ping Jian
浅谈歌剧《长征》之创作
朱意南阳师范学院
摘要:歌剧《长征》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历时四年打造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
以作曲家印青为首的国内领军创作团队以兼具鲜明民族色彩,同时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风格,圆满完成了该剧的创作。
笔者以观众的角度,从舞美、剧情结构、配器、声部编排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感和看法,以期能对今后的国产歌剧创作提出一点完善和改进的空间。
关键词:创作舞美结构配器声部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06-02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于2016年推出了历时四年打造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
歌剧《长征》策划于2012年,以“思想上有高度、艺术上有水准,笔力上有温度、内心中有情怀”为创作标准,力邀著名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等国内领军创作团队中的艺术家。
四年来艺术家们和全体演职人员呕心沥血,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磨砺,攻克了舞美、音乐、人物塑造、戏剧冲突等各方面的一道道难关。
作曲家印青以既有民族色彩,又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当代风格完成了全剧的音乐创作。
长征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目,难就难在创作者需要在各个人物层次上兼顾,导演田沁鑫在强化主要人物的同时照顾到小人物,力求突破以往的歌剧表现形式。
全剧以长征路线为主线,前后依次分为《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主要演员(A角)有:阎维文饰彭政伟、王宏伟饰平伢子、王喆饰洪大夫、龚爽饰万霞等。
全剧在“我们有热血、我们有梦想,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力量;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强,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人类的光芒!红军万岁!长征万岁!”的大合唱中结束。
这部歌剧的杰出成就有目共睹,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热爱民族歌剧的普通观众,就这部剧的观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舞美上,该剧与以往民族歌剧相比场面空前宏大,三面半包围结构的LED背景立体鲜明,位于中间的部分上方纪念碑式不断滚动的黑白头像代表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不计其数,交相辉映闪过的红色背景光暗示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
剧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前所未有。
剧情结构上,整体上首尾呼应,终曲之前响起合唱《三月桃花心中开》照应主题,随即以进行曲节奏慷慨激昂的旋律“张开双臂迎接人类的光芒”结束。
然而战争过程中进行到有人脱队的情节唱词就突然联系到共产主义,没有任何铺陈,过渡略显简单粗暴,人物形象较为扁平,使观众不禁联想到建国初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些作品中的平面化、脸谱化的英雄和工农兵们。
建国初期基于导演编剧水平的限制,这种情况情有可原,时代发展至今,我国文化艺术水平高度发达,人民欣赏水平加速提高,不可仍以这样单一的舞台处理方式面对观众。
配器的选择和运用上,该剧在乐器色彩上突出了以铜管乐器为主,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辅的整体设置。
铜管乐器组的大量使用突出了该剧的军旅题材,伴奏乐器的选取值得肯定。
声部编排上,红色题材的表现往往离不开雄伟壮阔的齐唱,但如果通篇布满大合唱难免把弓拉得太满,脱离了情节起承转合的发展规律,使人不免有些审美疲劳。
在重
6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
唱中,剧中每个声部不够清晰,而层次分明才能突出戏剧冲突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
这方面有相当多成功的例子,如同为印青老师创作的民族歌剧作品《运河谣》中的合唱《大豆、白米、花生》层次清晰、旋律朴实明快,生动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市井生活,唱之朗朗上口,易于流传。
而《长征》在演出之后虽剧情、舞美广受好评,但其中的主要旋律还是鲜为人知,并未广泛传播。
这类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如果不能广泛传唱,显然就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
喧叙调旋律感较弱,是民族歌剧创作的普遍问题。
如歌剧《原野》中宣叙调旋律佶屈聱牙,由大量的不协和音程组成,不仅没有歌唱性,并且旋律进行与人物情景、语气没有任何关系。
印青老师在歌剧的写作过程中,试图照顾到这些问题,探索着如何将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等艺术形式与中国的语言特点巧妙结合,如何将歌剧音乐所具有的戏剧张力和人们所熟悉喜爱的歌谣体旋律相结合,要准确而自然地表达主人公的情绪同时又不失该歌剧整体风格的国际化,不丢失国际化风格的同时又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是一个难于兼顾的问题。
众所周知,汉藏语系不同于日耳曼语系和斯拉夫语系,汉语是声调语言,如果宣叙的旋律不按照声调的走向来写,只有节奏重音而没有语气重音,那么就会造成唱的不如说的好听。
照搬西方歌剧旋律创作手法的结果是:词曲两层皮,即使吐字没有问题,也完全搞不懂演员表达的什么。
笔者认为,其实宣叙调的创作不妨考虑向姊妹艺术学习,以歌唱状态的台词代替,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八大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中许多优秀的对白至今脍炙人口,这些都是优秀的先例。
在角色选取上,歌剧演员的角色往往是根据声部决定,而美声唱法歌唱演员身材普遍偏胖,但既然是舞台就是视听艺术,人物形象要符合角色的设定。
众所周知,红军战士长征过程中日常饮食吃草根煮皮带,条件相当艰苦,而扮演军团长的男低音演员身材肥硕,观众对一个大腹便便的红军首长极难产生代入感。
笔者长期从事声乐教学,懂得歌剧以唱为主以演为辅的道理,但许多优秀的老艺术家为戏增重、为戏减重,即说明作为一个优秀的舞台演员,第一要务是要塑造角色,当然也包括为角色塑造自己的身材。
另外,一些美声唱法的歌唱演员在演唱中寻找发声状态和声音位置的潜意识动作(俗称“起范儿”)造成的硬起音,影响了旋律的连贯性。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声状态,西洋歌剧发声特点是以腔行字,而中国语言在歌唱中的特点为以字行腔;美声唱法由印欧语系中产生,在将这种歌唱方法融入进汉藏语系演唱的运用过程中的产生一系列问题时至今日并未妥善地解决,如何巧妙地处理仍然有待商榷和完善。
这方面也有不少优秀的例子,如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她的演唱涉猎面广泛,涵盖创作歌曲、民歌、歌剧等方方面面,代表作有创作歌曲《党啊亲爱的妈妈》《中国大舞台》《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歌剧《伤逝》、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吐字清晰,感情真挚,丝毫没有违和感,对中国语言在美声唱法演唱中的处
理至今少有人能超越。
全剧中到达遵义一幕的音乐创作最为出众,咏叹调《三月桃花心中开》旋律婉约柔美,万霞扮演者青年歌唱
家龚爽的演绎堪称完美。
这首歌曲的旋律在之后的剧情
中分别以女声合唱、女声独唱、混声合唱等形式多次出现,富于地域特色,情感真挚,优美动听,表现了革命根据
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深厚的感情,突出军民一家、唇齿
相依的主题。
当全剧结束,观众们走出剧场大门的时候,
口里仍哼唱这的就是这首歌曲。
好的作品不能脱离民族
音乐的土壤,要懂得从中汲取养分。
前辈的作品中有很多
优秀的例子如《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之《遵义
会议放光辉》中苗族山歌音调的二重唱,浓郁的山歌风味
描绘了万物苏醒、生机盎然的新春图景,旋律优美流畅,
至今让人记忆尤新。
该剧在现代民族歌剧创作中取得的成就显然毋庸置疑,但一部优秀的新作不能仅靠强大的阵容、华丽的舞美
和演员高超的技术撑场面,具有教育意义的成功作品不
能仅仅是作为资料片存放起来,要常演常新,丰富其精神
内涵,真正起到教化作用,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除年少
成名的王宏伟以外,如龚爽、黄训国,都是歌剧舞台上的
新锐。
艺术的传承,要放在历史语境下讨论。
许多后继无人
的悲观论调忽视了一点,继承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不断
发展的,即使是过去某个时代的杰出艺术家,功底未必赶
得上现在的大一学生。
任何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变化是不
变的,青年一代演员的雄厚实力值得我们喝彩。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的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壮举。
红军将士们在长征途中,用理想与
信念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应该被永远铭记。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的集中体现。
微瑕不掩瑜,歌剧《长征》仍然是建国以来红
色题材的民族歌剧中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所
涵盖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军队的坚毅品格,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
积淀。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俄]库兹涅佐夫.歌剧演员创作时的思考与台词[M].陈复君译.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7
Yi Shu Ping 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