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政治3、课时:1二、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让学生感受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先剖析文化的内涵、特点,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1、文化的内涵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主学习。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力量。
3、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找及观察生活,收集你所认识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龙应台谈“什么是文化?”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一)文化“万花筒”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a1_72_40_01300000185581125778409161613_jpg.html中国古代私塾/study/view-79821-1.html现代网络文化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show/1/62/9fd3bae55e45fa12.html 泰山石刻/show/1/14/fb63508573a6f8e4.html 泼水节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dispbbs.asp?id=8482604&boardid=1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文化“万花筒”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2)文化的特征(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思想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学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丽【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作为全书的起始,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
因此学好本课,才能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
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
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
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一、新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聊”文化——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讲授新课: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1、合作探究:(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力量。
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初中学生强非常多,比起高一的学生也强一截。
他们已经经历了一年的高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特点,所以教授本课应该问题不大。
唯一担心的是怕他们精神不集中,所以在上课时要特别调动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懂得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各方面影响巨大。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准确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难点:理解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五、教学方法(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意识。
(2) 自学。
以教科书的简单暗示为线索,深入探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互动,探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头脑风暴。
本文从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出发,论述了我国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本课的导言告诉我们,虽然"文化"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但我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文化"的真正含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学生分析】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文化“万花筒”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高二政治上册第一单元《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上册第一单元《体味文化》优秀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上册第一单元《体味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上册第一单元《体味文化》教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一、【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展示:合作与探究问题:动物有没有文化?为什么?
材料:黑猩猩是动物中比较“聪明”的。曾经有人在地上点了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实验者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这一切都让黑猩猩看着。然后再在地上点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此时,黑猩猩会同样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可是将黑猩猩放在船上,在船上放一只空桶,并在船上点一堆火,将船推入水中,黑猩猩只会在船上乱叫,却不知道用桶去舀水来灭火。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知识总结: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3)、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化?)
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
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实践操作,提高能力:
-安排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体味文化”为主题,围绕文化的内涵、特征、影响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积极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请举例说明你身边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思考文化多样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3.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和观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3.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保持作业整洁。
4.小组合作的作业,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组织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
高中政治第01课第01节体味文化教案(必修3)
体会文化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看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剖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力目标】(1)经过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育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2)经过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育辩证剖析能力【感情及态度目标】(1)加强培育文化修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未来为加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文化的内涵讲课说明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课难点】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板书设计)讲课说明【知识重点】1、内涵: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应必定社会经济形态、进而也反应必定阶级或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看法系统,在阶级社会中拥有激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应必定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拥有阶级性。
如:语言学。
2、特点:(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育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和享受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表现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向)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流传、累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其他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髓和糟粕之分。
文化发展中的精髓、踊跃成就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及答案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NO:1编写者:孙凌云审核人:徐学兵一、教学目标1.识记:(1) 文化概念 (2) 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2.理解:(1) 文化概念 (2)文化的力量二、重点难点 1.文化的涵义三、知识梳理1.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文化现象。
3.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等属于文化(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的过程都是。
(动态)(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 ,对。
四、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
这表现出文化( )A. 一种精神力量 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C.人类特有的现象 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
回答4—6题。
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5.“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6.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篇: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与学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第一课 第一节 体味文化 学案
第一、二课时第一课第一节体味文化【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预计课时】:2课时【学习重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轻松预习】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从时间上看),(从空间上看)。
3、文化特色: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①含义: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的形式。
2、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欣赏图画,回答问题。
茶文化 国画 黄山1、 三幅图片中哪些是文化现象?为什么?2、 你认为文化是什么?你如何认识文化的力量?探究活动二: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有文化”或“文化水平高”。
在企业和学校,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读书俱乐部等活动,欣赏音乐、戏剧等文艺节目,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只是,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师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自主学习】1、文化“万花筒〞〔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是什么〔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即时训练1】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某某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某某那么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
这说明〔〕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化的形式及特色,通过南北方在节日上所表现的差异来说明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
①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那么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④说明了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特色。
所以①②③④都从一定角度表达了材料的内容,故此题应选D。
【即时训练2】以下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观摩课教案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冯琳【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计划学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1.1-2 文化的内涵;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观摩课教案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冯琳【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计划学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最新人教高中政治课教案 1.1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嘚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嘚内涵,再探究文化嘚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嘚概念(2)理解文化嘚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嘚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嘚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嘚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嘚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嘚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嘚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嘚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嘚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嘚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嘚作用,增强文化学习嘚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嘚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嘚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嘚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嘚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嘚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嘚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嘚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嘚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嘚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嘚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嘚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嘚力量(即文化嘚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NO:1编写者:孙凌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1)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文化的涵义三、【方法点津】:(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课板书设计:六.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
这表现出文化( )A. 一种精神力量 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C.人类特有的现象 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
回答4—6题。
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5.“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6.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7.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战士器舞姿供他人欣赏;密封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
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8.《西游记》是我国着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
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这说明:(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9.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①与人类社会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③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③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二)问答题1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请评析这一观点。
七.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航天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里的航天精神是:( ) ①文化②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自发形成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2.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⑦园林雕塑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3.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的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4.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