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励志文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励志文章

人生总是有太多的美好风景在我们身边流走又总不在意,当想要把它留下时,它

已走了很远!它让我们拥有了太多的遗憾,也让我们学会珍惜身边的美好风景!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什么样的毕业生不愁工作

就在毕业生们忙着做简历,找工作的当口儿,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通过问

卷调查的方式,为毕业生求职探了探底。这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通过分析回收的166份有效问卷发现:有敬业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外

语好的毕业生最受青睐。

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此次调查中表现得很突出。其中责

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而调查中,没有一家单位表示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道德修

养和主观能动性方面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可见工作中的主观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软素质”,正成为考量一名毕业生的核心指标。

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

训练在高等教育中还很薄弱。用人单位经常碰到招来的大学生随便违约不讲诚信,或

者眼高手低不踏实工作的情况。也难怪调查中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被用人单位一再强调。

与以往的同类调查结果相似,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列为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之一。

本次调查显示,在各项评价标准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能力指标(得票率过半)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60%)、创新精神(59.5%)、学习能力(56.3%)和应变能力(51.9%)。

调查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相比,招聘单位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

视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单位在招聘时都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

和名校毕业生,而是更多地从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用人单位变“精”了,那些单纯

指望凭着金字招牌在找工作时畅通无阻的毕业生们也许就会“傻眼”了。

对于学习能力的考查,一直是用人单位选材的重要标准。此次调查又有了新发现。专业基础知识(51.3%)仍排名第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学习方面的指标,其次是外语水平,有36.4%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重视。对外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学习成绩、

综合测评名次、专业对口和计算机能力等诸多指标。

就业是风向标,它指向哪儿,学生们也往往跟着转向哪儿。按理说,外语只在某

些特殊行业和单位中有较多的用处,但事实上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却明显高出了它的

实际效用。这也难怪校园里一直流行“上大学其实就是念外语,过四六级”的说法。外

语好走遍天下都不怕,仅从就业这个窗口就不难看出它的现实性。

和外语的红火相比,各单位对学生专业对口相对看得比较淡。虽然用人单位一般

也还重视学生的专业状况,但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时又不拘泥于专业状况,显出一

定的灵活性。不过,专业虽然不一定非得对口,但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却

是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两项毕业生素质。

励志文章2: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上周末,我跟朋友去了一趟朝阳公园,站在公园门口,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

一部动画《李献计历险记》。

时隔多年,我依旧认为这是我心中最好的国产动画。

主角李献计因为失恋患上了“差时症”,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打穿一款游戏,因为据

说这款游戏可以帮他回到过去,回到他跟女朋友王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起初,我对剧中的“差时症” 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会让人把一段短暂的时间漫长化,把一段极长的时间短暂化。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李献计要寻找的,不只是王倩,或者说王倩并不仅仅指的

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对青春的执念。

结尾处,李献计终于见到了王倩,但是时间已经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老了。

见到王倩时,就像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心里很平静。

随着年岁增长,我才慢慢理解了李献计彻底的平静下流露出的彻底的哀伤。也逐

渐明白了,差时症其实是一种我们都曾体会过的心理状态。

生物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负责作息和饮食规律,如果被打乱,通常都会自然

调整,俗称“倒时差”。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大多也与此相关。

我们对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目前来说大致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生物钟会逐渐放缓。

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年轻人和老年人分成两组,分别闭上眼默数一

分钟,结果是年轻人基本都在六十秒左右,而老年组却普遍比较慢,大约八十多秒。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年纪大了,认知时钟就会放缓,以至于会觉得时光飞逝。

但是这种说法不太站得住脚,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其实是不变的。

第二种认为:同样的时间,在不同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样。

比如,一年的时间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相当于生命的五分之一,对于二十岁的年

轻人来说是二十分之一,对于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只不过是八十分之一。

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我们会通过对数的方式感知世界”,对世界的认识越多,

就越觉得时间过得快。

同时,这种认知并不仅限于时间,对人的判断也是适用的。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人拥有 100 万,只愿意给你 1 万;另一个只有 1 万,却愿意给你 1 万,你会

选哪一个?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疼你的人,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也是“对数

感知”。

同样是 1 万,比例不同,体现出的价值就不一样。一年的时间其实没有变化,参

照物变了,感受也就跟着变了。

小学的时候,哪怕只是课间十分钟,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乐趣。但是,长大之后,喝杯咖啡,刷刷微博,明明什么也没做,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第三种认为:新鲜的刺激会让大脑觉得时间过得更慢。

第一次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需要接收新的内容,我们就会觉得时间特别长。

可是遇到熟悉的东西,大脑就会调用过去储存的内容,不会再重新处理,就觉得时间

特别快。

比方说上课的时候,如果都是能听懂的内容,就会觉得那节课过得很快。要是很

多东西都不理解,就会觉得很无聊,很漫长。

小时候我们知道的不多,每天接触的多是新的东西,就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像是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去游乐园、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接吻等,这些经

历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日子差不多都一个样,生活也成

了熟悉的流水线。千篇一律之下,当然觉得白驹过隙。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子洒了进来,从桌边爬上屏幕,我看着其中映出的自己,终于

意识到——美好的一天又结束了。不知怎的,心里忽然有些酸涩,我猜是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