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商丘古城规划格局的意境

合集下载

古城布局对新城规划的借鉴--以商丘为例

古城布局对新城规划的借鉴--以商丘为例

本 文 以商 丘 古城 规划 为 典 型 , 主要 通 过 研究 商 丘 古 城 的城 市 布 局及 其 布局 的精神 内涵 等这 些 历 史资 源 ,发 掘 其 现实 价 值 , 不
仅对商丘新城城市规划提出具体建议 , 也希望为现代城市发展与 历 史 资源 利用 的 战 略思 路 , 发表 一 管之 见 。
用提出几点意见。
为 适 应发 展 , 旧城改 造 、 新城 建 设 已成 为 重大 社 会 问题 。商丘 作 为河 南 的东 大 门 , 处 在京 九 铁 路 线 与 陇海 铁路 线 的 交叉 口 , 是 苏鲁 豫 皖 四省 结合 部 的 区域 中心 城 市 。近 年来 国

随 着 本 不 近 断 ” 、 年 “ 提 生 来 高 态 国 协 家 调 经 ” 等 济 建 高 城 速 理 发 念 展 的 、 社 兴 会 起 的 , 社 进 会 步 对 以 城 及 市 “ 以 的 人 要 为 求
文化 , 深 入居 民生 活 之 中 。
家“ 中部 崛起 ” 政策的提出, 使 得 商丘 市 道 北城 区越 来 越难 以跟 上 当今 社会 快 速 发展 的需 要 。城 市 改 造 成为 当务 之急 , 但 想 要 做 出 个合适 的城市规划却和许多正处于改造 当中的。现代 的城市改造为了解决 困难 , 常常采取借鉴情 况相似的优秀城市规划案例的方法 , 同时也应积极借鉴城市前身 所具有宝贵的资源 。古城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的城市建构 , 在 历史上对地方经济、政治和人 民生活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于当代城市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 商丘亦是典型。现存商 丘古 城距 今 已有 五百 多年 的历史 , 具 有 很 高 的历 史 价 值 和研 究 价
又修 建 城 堤“ 护城 堤 , 州城 四外环 围 。 ” 虽 然现 如 今黄 河 改 道之 后 , 大 规模 的 水灾 对 商丘 的 影 响很 少 , 但 随着 人 类对 人 与 自然关 系认 识 的加 深 , 在 城市 规划 上 逐 渐认 可 一 种 与 自然 在现 代 化 基 础 上 的 和谐 共 生 的城 市 观 。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商丘古城调研报告摘要:通过对商丘古城的调研分析,了解商丘古城的街道空间布局、建筑传统风貌、道路标识系统、停车设施、道路布局、市政设施等现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知识与保护现状,找出商丘古城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商丘古城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而后借鉴其他优秀古城保护案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提出修改方针与建议。

关键字:商丘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古城简介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的河南省商丘县。

现存地上的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地处豫、鲁、苏皖四声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得天独厚,通讯联系便达,自古就有“中原锁论”之称。

史书上曾记载“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奥区;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襟带河齐,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者。

”1.1古城历史沿革古城历史悠久,在长达四千年的文明史中,做过古帝王都、王国都、郡国都、陪都和附治、州治,也曾做过省府的临时驻地与县府驻地,历史上曾是黄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1城墙商丘古城的城墙有砖城、城郭、城湖部分构成,建于1151年,其走势构成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内方。

城墙全长9000多米,其中内层砖城周长4347.5米,城楼高6.67米,顶宽6.33米,基阔10米,外包1米宽的砖墙,内为夯土。

城上有角楼四座,炮台13座,警辅32初,垛口3600个,城墙虽然经历战争和风雨水患,但保存基本完整。

城门为拱券式,有东西南北四门,至今保存完好,其中东门名曰宾阳,南门名曰垤泽,西门名曰拱阳,北门名曰拱辰。

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城门外的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有各有一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又有“四门八开”之说。

其中南北城门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坐落在古城中轴线上,雄伟壮观。

商丘古城环境调研(精选5篇)

商丘古城环境调研(精选5篇)

商丘古城环境调研(精选5篇)第一篇:商丘古城环境调研商丘古城环境调研分析及解决措施一、主要论点研究分析 1.1、交通要素分析:商丘位于亚欧大陆桥东段的陇海铁路与全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交汇处,以及拥有连霍高速公路,是客货集散,内外客流换乘、集散地。

以及城市内部城市公共交通非常便利。

1.2、市场距离要素对客源影响要素分析:旅游区景色特点、文化影响力及市场距离是对客源意向影响的三大重要因素。

尤其是市场距离对客源的影响力最大,即一个旅游区对周围地区居民吸引力,这个距离范围小于等于1000km。

1.3、旅游景点的集群要素:1.3.1、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 年)的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商丘县城,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商丘为华夏之邦商品、商业、商文化发祥地;1.3.2、古城南门外东侧,便是著名的河南应天书院,它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1.3.3、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火神)的祭祀演变成盛大的庙会,距今已延续四千多年的时间。

商丘还有“ 白云寺庙会”、“芒砀山庙会”、“ 玉皇庙会”、“ 伊尹墓庙会”、“ 木兰庙会”、壮悔堂、侯氏故居、穆氏四合院、永乐园、张巡祠、八关斋、商祖祠、燧皇陵和文庙等著名旅游景点。

1.4、文化影响力、知名度、名人典故等要素:1.4.1、商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荟萃之地。

此外,商丘还是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1.4.2、因古有宋国、宋州、宋城之称,故商丘手绣亦称“ 宋绣”。

尤其是织工细致、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彩素雅的抽纱刺绣,北宋时曾风靡汴梁;1.4.3、北宋宰相、改革家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家境贫寒的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改革失败后,范仲淹定居商丘,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请他到书院任教,一时间,“从学者不远千里而至”,应天书院由此名声更盛;1.4.4、“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对这位侯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这部孔尚任所著的传世名作,知道的人应该很多,但对其内容,能说出来的人又屈指可数了。

商丘古城文化风貌保护性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商丘古城文化风貌保护性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商丘古城文化风貌保护性旅游开发规划研究作者:付翔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起来的。

传统城市的现代型转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仅仅留于形式的模仿。

古城文化保护,既要保护其形式,也要保护其内涵,怎样有机更新才能既不损害整体历史美感与风貌又能实现现实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对商丘古城旅游开发规划的角度探讨关于我们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古城保护;文化传承;生态规划;商丘古城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78-02一、目前现状及问题(一)商丘古城背景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新城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也随之加快,很多古老城市的传统文脉及建筑风貌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沦为缺少历史根脉的城市,古城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对古城改造和规划的过程中,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其整治和改造,保护好原始的古城文化风貌,从而协调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

商丘古城是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墙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50米,总面积1130m2,并被水域面积达8000多亩的护城湖怀抱其中。

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渗透进这方水土,商丘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于是“商丘古城”名扬其外。

古城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城墙、城湖、城廓“三位一体”、外圆内方,形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以及优美的护城湖水利风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沉淀及大量的文化遗迹,现已开发为旅游项目。

旅游开发较集中在由城墙北门“拱辰门”至城墙南门“拱阳门”的中山北街以及直穿古城南部城湖的中山南街沿岸,街道两侧名胜古迹众多、官宅府邸毗邻,钱庄、店铺、作坊林立,成一字线性串联分布,形成了具有古城风韵的集旅游观光、购物娱乐、休闲游憩中心。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PPT课件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PPT课件

2021
14
商丘古城简介
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 城。建于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古城由 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建于明正德六年( 1511 年 )。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 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
2021
15
商丘古城
2021
16
选址顺天应地,追求取法自然的功利与宗教意境 俯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巨大的古铜钱 币,镶嵌在黄河故道与济水之间。外为土筑的城 郭,呈圆形;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商丘古 城外圆内方的格局是对所处环境地形地貌的精确 把握,折射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特定环境条件 下人地关系的智慧创造,饱含了古人积极应对天 地关系的生存经验(实为顺天应地和谐共存的一 种表现)总结及其理论提升
南门和北门位置相对, 西墙中门恰好位于西墙中间, 西墙南门和北门位置亦 对称。刘园园指出: 这倒很符合5周礼# 考工记6所载"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 三门"中旁三门之说
北门
2 属砀郡睢阳县辖地, 城曰睢阳城, 因其位于睢 水北岸为名。
2021
10
汉代梁国都城(梁国都)
北门为蒙门、南门为卢门、 东南门为垤泽门、西北门为 曹门、北门为桐门。外城或 称郭城, 目前仅知有一门名称 为桑林门。
宋国都 城
2021
7
内城空间形态
宫殿区
东城 西城
内城又可 分为东城 和西城, 东 城为宫殿 区, 有宫殿 建筑物沃 宫。西城 可能为作 坊区和居 民区。
作坊区和居民区。
2021
8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都南 亳(今商丘)。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 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商丘古城规划格局意境之探析

商丘古城规划格局意境之探析
■ 羹 i{ — — 日 t i 域 ±
目 重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是 中华 文 的 发 祥 地 独 特 俯时全 城,
内 .形似 一 E大
古铜钱 f — 圈1 2} .城墙、城湖、 域郭
= 位 一 体 格 保 存 完 好 (目 5 ). 城 内 地 i 呈龟 背形 ,地势 向南稍倾 棋盘状 , 街 道 布 局 有 盘 口 整 有 序 (圈 6 }. 城 内 ∞ 水 井 、
商丘
O n Ari i C n e to o om p st n o t tc o c p i n f rC s o io f i S a g u An i n i h n qi ce tCt y
陈 道 山
Ch n D o h n e a sa
中 目 舟 美 亏 TuI 9 n H1
.仍以鞍完好的奎 屹 经 战 乱 m
. # ^} t
月 ” n . £t
i f 豫 束 ★ 地 。 整 座 古 城 规 划 整 , 布 月 台

盔,炮 1 座 ,瞢辅3 处 .垛口3 0 个. 3 2 60 城墙 目 战 争和R 水患 .但保 存基 本完
格 有 着 鲜 可 辨 的 祝 竟 形 象 . ^ 视觉 . ^ 留 《 .商 E 城 ∞ 规 划 格 月 有 着 精 厚 重 化 雇 蕴 .^ 文 意 螗 融 谐 ,耐 人 寻 味 商 丘 古 城 规 局 有 着 一 个 7 先 ^ 智 慧 、 情 感 &
内 可 看 城 全 馥 . 外 观 城 湖 全 。 车 城
1 相对 .求门偏南, n慵北 ,被^ 有 ] 意地错开 一条街道.出现 7 中轴缒 别柑 与
变 两 个 首 f目 6) 自 城 外 是 宽 阔 的 护 城湖 . 绕全城 . Ⅲ达80 0 0多 亩 . 湖 中 一

商丘古城规划格局意境之探析

商丘古城规划格局意境之探析

商丘古城规划格局意境之探析
陈道山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05
【摘要】商丘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外圆内方的格局,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运用中国传统意境概念来分析,商丘古城的构图设计极富个性与特色,它是在对所处特定环境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寓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与地方文化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的智慧创造,彰显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天人合一"关系的匠心独运,这种格局不仅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更蕴涵耐人寻味的意境.
【总页数】4页(P142-145)
【作者】陈道山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1
【相关文献】
1.古城布局对新城规划的借鉴--以商丘为例 [J], 尚方圆;童凡纾;张玉峰;王宋
2.商丘古城"天圆地方"格局的文化意境解读 [J], 陈道山
3.浚县古城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格局特征初探——兼论城市格局及其历史沿革研究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 [J], 王炎松;张金海;陈牧
4.基于全域古城复兴规划体系的西安古城宏观文化格局引导研究 [J], 田涛;程芳欣
5.古城旅游景观意境的构成要素探析——以凤凰古城为例 [J], 彭夏岁;许亦善;郭进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商丘古城:地平天成的龟城

商丘古城:地平天成的龟城

72
J o u na r l o f UES TC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Au g . 2 0 1 3 , V o 1 . 1 5 , No . 4
的现 实需要 ,古人 寄望 冥冥之 中的上 苍给 予眷 顾 , 便 有 了所 谓 的求 “ 神 ”活动⑨ 。于是 ,在谙 熟水 土地 脉 、悟 彻历 史 文脉 、尊 重地 域个 性 的基础 上 ,虑及 水 陆两 栖动 物—— 龟 这 一具有 象 征意 义且 威猛 强大 的“ 天下 神物 ” ,参照其 形象进 行城 池 的规划 设计与 布 局 ,就成 为 商丘 古城 之所 以成 为 “ 龟象 ”城 池 的 设 计逻 辑 。事 实上 ,为 了抵 御黄 河水 患 ,古城 的规
下神物 ” , 认为上 天 的 旨意 往往要 通过 龟传 达示人 。
如影 随形 ,因 “ 龟 者 ,上 隆法天 ,下平象 地 ” ,天
思 想 、文化 、政 治 、经 济 、社会 等方 面追 根溯 源 , 才 有可 能对 商丘 古城 的规划 、布 局乃 至形 制成 因理
解得 更加 透彻 。
外 圆 内方 的形 制意 涵 阴阳所 和 、天地 之合 。因此 ,
探讨 ,用历 史 的眼光 和辩 证 的观 点 ,对 “ 商丘 古城
是否 龟 城 ” 、“ 商丘 古城 为什 么要 建成 龟城 ”等 问题
进行 系统 性 的研究 。 环顾 中国 的历史 文化 名城 ,无不 是 中华传 统文 化 的集 中表现 地 。研 究历 史文 化 名城 , 固然应 该重 视它 的外部 形制 与 空问布 局 ,更应 当重视 其文化 渊 源 的梳 理 、文化 内涵 的挖 掘 、提 炼与 阐发 。在 人类 社会 不 断演 进 的历 史长 河 中,任 何城 市 的外在 形制 都 是 由其深 刻 的人文 内涵 和地 域特 征所 决 定 的 。从

商丘古城---城市规划与建筑漫谈论文

商丘古城---城市规划与建筑漫谈论文

商丘古城关键字:古城布局历史文化旅游业商丘古城原名归德府城,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即1511年,距今已489年了.商丘从秦到唐时称睢阳,宋称应天府,金至元、明、清多称归德府。

城东南的古雎水岸边,遍布着龙山文化的遗址。

古城是河南商丘的老城区,位于今天的新城南面。

从四千多年前开始,人们就已经在此建立城池。

但是由于此地地处平原,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上黄河泛滥,古城曾多次被毁和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

今天我们看到的古城是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的,距今已有490年历史。

城郭呈圆形,内城为方形,形状很象一枚中国古钱币,象征着天圆地方。

护城河环城一周。

古城曾多次被黄河所毁,每一次人们都在原来的遗址上重新修建,就在这护城河下就一层层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还有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

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着全城。

城河内有芦苇荡、荷花塘。

特别是城南的水面,据传为西汉梁孝王的南湖,也是老城故址。

唐代的睢阳故城,宋代的南京城和元代的归德府都叠压水下。

突出水面的一个个小岛,就是原来名胜古迹的遗存,如周代宋国的蠡台,孔夫子游宋时文雅台,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宫室、辉华宫、吹富、钓台、女郎台和望云亭,还有雎阳之战时的协忠庙,北宋时的应天书院等。

昔日胜景,只存数岛,留传到今。

巨龙般的护城大堤盘亘在城河外。

这是明嘉靖十九年间(公元1540年)用黄土筑成,用以防水患兵灾的;现在,大堤已成为环城公路。

路边杨柳郁郁,翠柏长青。

古城内外,古迹多如繁星,有远古时的燧人氏墓、帝喾陵、阏伯台、宋微子墓、梁苑的平台、清凉台、三陵台、金果园和官竹等,还有隋堤、八关斋、六忠祠、三圣庙、娥媚台、中五台、小南海等有据可查的古迹l00多处。

现在的商丘古城距今已有470多年了。

其间虽然经过师尚昭,李自成、太平天国和捻军等数十次大的战乱,但它仍以较完美的姿态屹立在中州大地上,成为我国少有的古代城堡建筑城市之一。

城内共93条街道,形状如同棋盘。

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的开题报告

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的开题报告

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商丘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然而,商丘位于黄河南岸,因黄河多次洪涝灾害而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的加强,对商丘古城的空间格局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以商丘古城为研究对象,探讨黄河影响下商丘古城空间格局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探究商丘古城空间格局,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城市布局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对黄河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商丘古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可以为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文献综述在前人研究中,对商丘古城的空间布局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

例如,张锡奎(2012)在他的论文中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的特征和商丘古城格局的演变,指出商丘古城的布局与黄河水文下切和淤积过程有关。

王瑞(2018)则分析了商丘市保护城墙及其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商丘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但这些文献的角度和深度有所不同,有的文献重在对商丘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阐述,有些则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布局规划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

因此,还需对商丘古城的空间格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商丘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丘古城的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整合,梳理出商丘古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进一步探讨黄河对商丘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此外,还将结合实地调查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对商丘古城现有的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进行评价,并对商丘古城未来的城市发展进行预测。

五、初步思路1. 商丘古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商丘古城的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梳理商丘古城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实现。

2. 黄河对商丘古城的影响:通过对黄河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演变过程的研究,探讨黄河对商丘古城的影响,深入了解黄河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如何做商丘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设计

如何做商丘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设计

商丘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设计商丘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设计应该从城市整体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出发,结合商丘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需求,构建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现代城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丘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进行设计。

一、城市总体规划商丘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以“新中轴线”为主线,以商丘古城为核心,向东发展至新区。

新区规划建设宜商宜居的高端商务区和生态宜居区,推动商丘城市向多元发展和现代化转型。

古城规划建设以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为主,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打造精品民宿、文创产业、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文旅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二、建筑设计风格商丘项目的建筑设计风格应该融合古今,传统与现代,体现商丘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

古城区的建筑设计应该以仿古为主,保持传统建筑的风貌,搭配现代设施和服务功能,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新区建筑设计应该以现代简约风格为主,强调功能性与实用性,注重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绿色的城市形象。

三、公共设施建设商丘项目的公共设施建设应该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建设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学校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设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建设交通便利、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优化城市交通流线,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四、商业发展商丘项目的商业发展应该以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为主,打造商务、零售、休闲、文化等多元化商业形态,推动商丘经济的多元发展。

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丰富商业业态,吸引更多人流和消费,提升商丘的商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开发商丘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

商丘项目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体验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商丘旅游产业的发展。

总之,商丘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设计应该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创新,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为商丘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商丘古城庭院设计说明

商丘古城庭院设计说明

商丘古城庭院设计说明
商丘古城庭院设计是以古城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庭院设计。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说明:
1. 庭院布局:商丘古城庭院设计可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即由四栋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

中心可以设置一个小型花坛或假山,作为庭院的视觉焦点。

2. 树木和植物选择:庭院中可种植传统的中国园林植物,如柳树、桂花、牡丹等,以增添古城的氛围和特色。

可以根据庭院大小和布局,选择合适的树木和植物来打造绿意盎然的庭院环境。

3. 园林构造:可以设置回廊、廊架、假山、水池等传统园林构造,使庭院更具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4. 材质选择:在地面、围墙和建筑材料上,可以选用传统的青砖、琉璃瓦等材料,以体现古城的传统氛围。

5. 色彩运用:可以运用传统的中国元素色彩,如红、黄、绿等,来装饰庭院。

同时,适度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如云纹、龙纹等,来增加庭院的艺术感。

总体而言,商丘古城庭院设计在保持传统氛围的同时,也要注重现代生活的需求,结合自然环境和空间规划,打造一个舒适、具有文化底蕴的庭院。

商丘古城空间形态研究

商丘古城空间形态研究

商丘古城空间形态研究在中国几千年悠远绵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有大量历经千年岁月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其中完好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却为数不多。

商丘古城就是其中一座,它的历史已超过四千多年。

现存的商丘古城为明代归德府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与此同时,商丘古城还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具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我国有关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我国城市众多,地域文脉和乡土人情风格不一,同时研究方法过于保守,从而导致很多关于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深度不够。

本文致力于挖掘古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并运用城市空间形态原理对商丘古城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商丘古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研究性性资料和建设性意见。

商丘古城是中国一座重要的非典型古城,其独特的空间形态,融合中国古代城市理论中“理性”与“自然”的概念,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别具一格的规划建设理念,更体现出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基本研究内容,其中包含了限定本文研究内容的范围,并根据其研究内容提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第二,综合阐述了城市空间理论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概念基础;第三,概述了商丘古城的保护历史,并介绍了商丘古城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以及建城史,从中引申出商丘古城的主要特色与研究现状;第四,从宏观角度将商丘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进行大体分析,挖掘商丘古城的主要特色,并为商丘古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第五,通过微观角度对商丘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综合商丘古城空间物质要素的三个方面提出对商丘城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保护策略,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第六,本文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商丘古城提出适用于当代的保护策略。

河南商丘古城外圆内方,下面压着南京城

河南商丘古城外圆内方,下面压着南京城

河南商丘古城外圆内方,下面压着南京城
商丘古城格局相当有趣,外围是宽宽的护城河,内是方形的古城,外圆内方的布局,像一个古铜钱,也像一个八卦。

因此商丘古城也被成为八卦城和水上城,这非常形象,很好理解。

实际上商丘古城还有另外一个称呼为城上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虽然现存的商丘古城只是明
朝时期重建,只有500多年的历史。

但是商丘是个有5000多年的历史的千年古城。

三皇之首的燧人氏生于商丘并在这一带建燧明国。

炎帝朱襄氏建都于商丘,五帝之一颛顼曾迁都至商丘睢阳区,帝喾出生并定都于商丘。

帝喾之子契为商族人始祖,封于商(商丘)并葬于此,他的墓被称为商丘,商丘由此得名。

春秋时期,商人后裔微子被封于商丘,建立宋国。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刘武被封于此,建梁国,都城睢阳。

宋太祖赵匡胤发
迹于商丘,当时叫宋州,国号遂定为宋,商丘也被定为陪都应天府南京城。

由于几千年来黄河泛滥,历史上的商丘城被埋于泥沙之下,因此现在的商丘古城(明朝归德府城)下面,叠压着元朝时的归德府城、北宋时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古城。

现存的商丘古城保存非常好,城墙高约6米,顶上宽约6米,基座宽约9米,内城占地面积约1.13平方公里。

商丘古城被评为中国十大古城之一,也是最具潜力的古城。

商朝的都城与建筑商丘的兴盛与城市规划

商朝的都城与建筑商丘的兴盛与城市规划

商朝的都城与建筑商丘的兴盛与城市规划商朝的都城与建筑:商丘的兴盛与城市规划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都城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本文将重点探讨商朝都城与建筑,以及商丘作为商朝时期的重要都城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兴盛。

一、商朝的都城商朝的都城位于黄河流域,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附近地区。

商朝时期的都城一般布局以中轴线为基础,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城是宫殿和王室行政办公区域,而西城则是商业区和人民居住区。

商朝的都城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殷墟的王宫遗址。

王宫是商朝王权的象征,通常位于都城的中心位置,宏伟壮观。

王宫内部通常包括朝堂、宴会厅、寝宫等各种建筑,构成一个完整的皇家居所。

这些建筑采用了木结构,以木柱作为支撑,屋顶覆盖以泥土和青瓦。

王宫的建筑风格注重庄严与精美,反映出商朝统治者的权力与地位。

二、商丘的兴盛与城市规划商丘是商朝的都城,也是商代文化的重要分支,其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规划。

商丘的城市规划在商朝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道路规划与交通便利商丘的道路规划注重交通便利,通常沿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铺设主干道,形成交通网络。

同时,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设置了主要的交通枢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这种合理的道路规划和交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商丘城市的运作效率和发展速度。

2. 城市功能分区商丘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将商业区、行政区、住宅区等进行合理划分。

商丘的商业区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集中了各类商户和市场,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

行政区则是商朝王宫所在地,设有官府和行政办公机构,负责管理和统治城市。

住宅区则是商丘居民的居住地,通常分为高级贵族区和普通人民区,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

3. 水利工程商丘城市规划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

商丘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也面临洪水泛滥的威胁。

为了应对洪水灾害,商丘修建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包括堤坝、水沟、水库等。

建筑初步——古城调研

建筑初步——古城调研

建筑初步——商丘古城调研
一、调研时间:2011-11-29下午
二、调研地点:商丘古城
三、参加调研班级:城规11
四、调研内容:
·古城建筑:了解古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屋顶形式、特色以及镂窗装饰风格。

·古城街道:通过古城街道的调研,了解古城道路布局与建筑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

·南湖景观:通过古城调研,了解古城街区保护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五、调研目的意义:
通过商丘古城实地调研,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和建筑装饰风格,掌握古城街区的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加深对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了解。

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的欲望。

六、调研报告要求:
(一)分组调研商丘古城的街区建筑风格以及道路周边的景观特色:
(二) Word文档要求图文并茂
(三)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

七、调研报告格式:
(一)先综述商丘古城的地理位置、现状
(二)再写商丘古城的平面布局形式(方圆格局,水中城)
(三)接着从以下几方面写内容:
①建筑造型和风格
②屋顶形式
③装饰特色
侯方域故居、穆氏四合院:
八、带队老师:姜书纳、魏理。

浅析商丘古城古建筑布局与结构

浅析商丘古城古建筑布局与结构

浅析商丘古城古建筑布局与结构摘要:商丘作为六朝古都,在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处中原大地具有良田沃土,从古至今都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频繁性,对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的建造形式都有重大的影响,尤其对房屋的建造形式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作用,商丘古城现存的建筑主要建于明末和清时期,在当时被称为归德府城坐落在商丘的淮阳区。

本文通过实地的测绘和场地调研并且通过资料的查询,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对商丘古城进行了考究与思考,然而由于技术和当时人们的不重视,导致古城存在众多问题,就此本文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商丘;商丘古城;历史故居;保护与利用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流中,孕育了中华文明,商丘古城作为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在历史上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众多历史战争事件后,许多的文明成果都已不复存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和人们越来越重视古建筑的保护,近年来我国古建筑的保护措施也越来越完善,具有巨大的文化学习价值,商丘古城在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的大力重视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商丘的历史文脉可追溯到夏,是火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具有不可磨灭的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位,而且作为一大粮食生产基地,自古以来就是将王相争之地,商丘古城具有巨大的历史文献研究意义,在商丘古城的保护措施方面,国家对商丘古城的保护与研究给与巨大的支持,可见商丘古城的文化价值和保护的迫切性。

古城区位图(睢阳区)本文的撰写就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古城的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对遗留的故居古建筑进行解析。

总结并探讨古城的保护文化价值与措施。

1.2 商丘古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此次研究是根据当前古建筑保护的大环境下,对商丘古城进行一次现状调研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相应措施,目前商丘古城的保护措施并不是很完善,许多地方进行了现代手法的处理,并不是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而且为了适应现代的生活习惯在古城中加入了过多的现代元素,对古建筑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破坏,在针对古城的旅游方面的处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是一味的对古城进行商业化利用,导致许多古建筑遭到二次破坏而且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本次就是想通过调研并研究古城的生活现状及周边环境的变化,1.2.2 研究意义归德府古城是明清时期河南九大府城之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对古城的研究和保护不仅仅对河南的文化古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国家的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商丘古城规划改造方案

商丘古城规划改造方案

商丘古城规划改造方案引言商丘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商丘古城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份商丘古城规划改造方案,旨在保护古城的历史遗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历史遗迹商丘古城拥有众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城市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规划改造中,我们将注重以下几点:修缮古建筑商丘古城拥有众多古建筑,如宋亭、明故宫等,这些建筑是古城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们将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修缮工作,保持建筑的原貌,延续历史风貌。

界定保护区域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我们将根据古城的历史分布,界定保护区域,并严格控制在保护区域内的建设活动。

同时,我们将加强对保护区域的管理,禁止私自拆除或破坏历史建筑。

提供游客导览设施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我们将增设游客导览设施,如展示馆、导览图等,方便游客游览古城,并进行相关解说和普及。

提升商丘古城形象商丘古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希望通过规划改造,能够提升古城的形象,使其更加美丽和宜居。

优化道路交通商丘古城内部的道路交通较为拥堵,我们将进行道路改造,优化道路布局,增设交通标识和信号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建设公园绿地商丘古城的绿地资源较为有限,我们将在古城周边建设公园绿地,增加绿化面积,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修建文化广场为了活跃古城的文化氛围,我们将修建文化广场,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和展览,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

促进经济发展商丘古城的规划改造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遗迹和提升城市形象,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挖掘文化产业商丘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将积极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支持创业创新为了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人才到商丘古城发展,我们将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商丘古城城市空间特点分析

商丘古城城市空间特点分析

商丘古城城市空间特点分析彭勋(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001)一、前言城市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空间集合体,它集合着人的居住空间、聚会空间、行动空间、文化空间等,一个城市的空间特点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形体、容貌和性格,它是城市的重要标志物,因此研究一座城市的空间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丘古城的区位空间优越特殊商丘古城坐落于商丘市睢阳区境内,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是连接中原和江淮地区的重要枢纽和门户,交通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商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之一,是商文化和火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许多姓氏的起源地。

另外,商丘还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交叉于此,未来商丘将成为郑徐高铁、商合杭高铁、雄商高铁的交汇点。

因此,可以说商丘古城的区位空间是非常特殊和优越的。

三、商丘古城的格局空间独具特色商丘古城的空间格局分布,深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道路街道整齐对称、建筑房屋典雅方正,大路小路秩序井然、尊卑分明,呈现出一种协调统一之美。

同时,这种格局空间也融合了不少道家周易八卦理论,首先商丘古城城内有93条街道,按道家八卦理论解释,“三”和“九”都是重要数字,三代表多和无限,有三生万物的说法,有繁荣之意。

而九在八卦中属于阳数的极限,有长久之意。

此外,古城东西两门为了避免五行中的相克说法,中间错了一个街道。

最后,古城内部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呈“龟背”的形状,这样安排从实际应用上有利于排水,但又暗合着敬畏神明、祈求降临平安祥和的寓意。

四、商丘古城的边界空间保存完整边界空间能够勾勒出城市的形态和轮廓,因此非常重要。

商丘古城的边界从里到外依次为:城门城墙、城湖和城郭。

商丘古城的四门以及城墙保存十分完整,东南西北分别为宾阳门、拱阳门、垤泽门和拱宸门。

商丘古城的城湖分为东西南北四面,现存的南城门外的护城湖面积最大,将近3000亩。

剩下的三湖,商丘正在全力扩容疏浚,争取到2020年恢复商丘古城八千亩水面的奇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商丘古城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外圆内方的经典格局,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运用中国传统意境概念来分析,商丘古城的构图设计极富个性与特色,它是在对所处特定环境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寓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与地方文化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的智慧创造,彰显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天人合一”关系的匠心独运,这种格局不仅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更蕴涵耐人寻味的意境。

一、问题的提出商丘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古城。

现存商丘古城(明清归德府城)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才形成城墙、城湖(俗称护城河)、城郭(俗称护城堤)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见图1、图3与图5)。

古城虽历经战乱和风雨剥蚀,仍以较完好的姿态屹立于豫东大地。

整座古城规划严整,布局合理,造型独特,是一座河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古代建筑群,为我们研究古代城市建筑艺术提供了活样本。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来谈文学谈艺术,其实更可以用来谈城市。

意境无非就是特色、氛围、个性与魅力,优秀的城市都蕴藏着一系列最能荡人心肠的“意”,都有自己的意境。

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有着鲜明可辨的视觉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留连;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有着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文意境圆融和谐,耐人寻味;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更有着一个积淀了先人智慧、情感以及理想与愿望的“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给人安全感、亲切感和温馨感。

目前,尽管不少学者对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有所研究,但多是表面肤浅且重复的表象叙述,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内涵诠释创新不多,远不能满足当前商丘古城的旅游开发以及“申遗”的理论需求,尤其将意境概念运用于商丘古城规划格局研究,仍属空白。

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厘清商丘古城规划格局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

二、商丘古城外圆内方规划格局的现状商丘古城为城堡式建筑,规划格局十分独特。

俯瞰全城,外圆内方,形似一巨大的古铜钱币(见图1、图2);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格局保存完好(见图5);城内地面呈龟背形,地势向南稍倾;街道布局有如棋盘状,严整有序(见图6);城内的水井、厕所呈梅花状合理散布于全城,南城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水门(见图6)。

全城周长9000米,其中内层砖城周长4347.5米,城墙高6.67米,顶宽6.33米,基阔10米,外包1米宽的大砖墙,内为夯土。

城上有角楼4座,炮台13座,警辅32处,垛口3600个,城墙虽经战争和风雨水患,但保存基本完好。

城门为拱券式,东门曰“宾阳”,南门曰“拱阳”,西门曰“垤泽”,北门曰“拱辰”(见图3、图4)。

南北城楼均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坐落在古城中轴线上;登城楼远望,内可看古城全貌,外可观城湖全景。

东西城门不相对,东门偏南,西门偏北,被人为有意地错开一条街道,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见图6)。

内城外是宽阔的护城湖,环绕全城,水面达8000多亩,湖中一个个小岛上建有数量不等且各具特色的亭台楼榭。

内城外500米许,是巨龙般的护城大堤,即外城郭,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完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用土筑成,用以防水患兵灾,现已改建成环城公路。

三、商丘古城外圆内方规划格局的意境探析意境的提出和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中国传统思维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元气论、阴阳五行说和《易》学这三大思想体系,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产物,其形成时间虽有先后的差别,但是这三大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和形成之后,千百年来,均顽强地支配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对华夏美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1]商丘古城的建造绝不仅仅是土木之事,它同时也是文化的结晶,是美的创造,更是意境的展现。

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规划格局不仅与古城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息息有关,更与古城设计与建造者所追求的独特“意境”休戚相关。

其规划设计完全遵守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层层深入,相生相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商丘古城本身就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组合,我们不妨借助“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来对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作一探析。

(一)意境的内涵与特征意境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的一种境界。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者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实境是虚境的载体,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创造,其目的和意向由虚境来体现;虚境制约着实境的表现,其描绘与创造落实在实境。

虚境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

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人们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却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因此,我们说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二)商丘古城外圆内方规划格局的意境探析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六种境界: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真”与“神”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2]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首先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符号、穷研环境地形地貌之规律、精妙处理天地人神之关系的成果,此谓求“真”;其次,在求“真”的基础之上又追求返本归真、冥合天人,以意象作为“真”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神”延伸的方向,此所谓求“神”;再次,“真”与“神”、“虚”与“实”在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最终完成“意境”的虚实相生、“真”“神”谐合,“真”赋予“神”以形象和生命,“神”给予“真”以深度和灵魂。

于是,以平衡、和合为最高境界的宇宙最佳状态便通过天人感应内含于商丘古城,“象征世界”的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如此也便达到了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的艺术境界。

1.选址顺天应地,追求取法自然的功利与宗教意境俯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巨大的古铜钱币,镶嵌在黄河故道与济水之间。

外为土筑的城郭,呈圆形;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

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格局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几千年来生存经验的总结,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结果,是对所处环境地形地貌的精确把握,折射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特定环境条件下人地关系的智慧创造,饱含了古人积极应对天地关系的生存经验(实为顺天应地和谐共存的一种表现)总结及其理论提升。

古城筑城时选址于黄河与济水之间,历史上历次洪水、沙灾、战争等天灾人祸的不期而至,古城先民在与此长期的斗争与适应过程中,用生命和财产为代价所换来的一系列应对灾害的宝贵经验告诫建城者,选址之下还依次叠压着元归德府城、宋南京城、唐汉睢阳城、两周宋国都等城池,为了城池的长久存在,不得不考虑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

“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解放前的三千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纪,平均四、五年就要发生一次。

”[3]事实上,商丘古城的设计与建造者也是这样做的,仅城郭的选址与建造就反复论证并不懈地实践了50多年,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经典格局才正式出现,也只有如此,才使得古城得以历经近500载风雨而传承至今,此为其一,这便是人与世界接触过程中,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有的功利实用境界,这便是求“真”,但还远远不够。

其二,也便是人与世界接触过程中,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信仰境界,此为求“神”。

虽说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状态为“多神并敬,无神为常”,但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囿于人对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在面对天灾人祸之时,也只能寄予上苍给予眷顾了。

也就是说,商丘古城格局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意境,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被认为取法于天地自然。

圆为阳,方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上阳下阴的结合,乃为天地之合;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在设计与建造者乃至世人眼里成为了阴阳相合、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4]2.规划察风相水,追求实用主义的智慧与宗教意境传统风水理论认为,城市道路的规划有四忌,即忌折曲,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忌折曲,是指两个干道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忌讳折曲线形。

折曲处必出现“反弓”,而反弓处会损害临近街坊地段的风水。

斜射的路形在中心放射式城市道路网系统中是常见的,其弊端有二,一是造成干道划分中大量的地块不均匀,不方整,损害用地的风水价值;二是干道缺少良好的朝向,造成建筑布置的困难。

忌四正,是指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宜完全方方正正,即正子午(南北)与正卯酉(东西)向。

传统风水学理论认为正子午是天帝所在,不宜人居。

一般而言,中国南方以通风为主,多选南偏东15度以内;北方以采光、取暖为主,多选南偏西15度以内。

忌裸行是指城市道路如河渠流水,河渠不能无岸无堤,道路也不能无“衣”而裸行,道路两侧应有护路的植物。

商丘古城内城采用南偏西15度的朝向(见图1、图2),采取传统的棋盘式路网格局(见图6),既破了道路“四正”之忌,又有利于城内建筑的采光与取暖,同时也将城内建筑分成了许多方块,非常整齐,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商丘古城南门的东西两侧还各建有一个水门(见图6),通过水门能将城内的水排进护城河。

之所以这样设计,其一,从历史渊源讲,商丘是火的发源地,又是大火星的分野地,故古城主火,从八卦说,南门又主火,火势太盛,如此可能导致城池失火,为保持水火的平衡,就需要加强水的力量,于是设计者便在南城门左右两侧各加设一个水门,加上北(门)为水,由于水火相克相济,便水火调和,这就是采用“三水济火”的方法来实现古城的平衡与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