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中切诊在针灸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中切诊在针灸中的应用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脉穴位除了为治疗外,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司外以揣内,如何通过经脉、穴位的反应了解脏腑疾患,《灵枢经》对气口诊经脉之虚实,原穴段五脏之疾,络脉辨寒热虚实,六经诊痹症等方面均有论述。
1 气口人迎诊经脉之虚实
《灵枢?经脉第十》“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医者在针灸临床中,必须通过诊脉来了解病人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的盛衰,以及疾病所涉及的脏腑、经络、病位、邪正力量消长,为治疗指引方向,并据此确定针刺治疗的取穴、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深浅、留针与否及时间的长短,而后才施用相应的针灸补泻手法等。医者若能精通脉理,熟识脉象,就可以圆机活法,洞悉病机,把握住疾病的动向。《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及《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载了脉诊法,并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指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1]。
脉口又名气口属手太阴肺经,肺为五脏之长,可测知五脏之气,故气口候阴主里(五脏病变);人迎属足阳明胃经,胃为六腑之源,故人迎侯阳,主外(六腑病变),可测知六腑之气;从寸口可以测候
阴经之气,从人迎可以测候阳经之气,从而得之阴阳的虚实和是否保持平衡的情况,这样也就掌握了阴阳的演变规律。《内经》就强调要根据脉的异常变化来判断针灸的禁忌。如《素问?疟论》提出“无刺浑浑之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强调对过于虚弱的脉不可针灸;《灵枢?卫气失常》认为“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灵枢?终始》认为“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异而为他病矣”。这些均是以气口人迎之虚实指导针灸。
同时,切脉亦可判断病情进展。如《灵枢?五色第四十九》“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着,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2 原穴段五脏之疾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既指出了五脏之疾从十二原治之,更指出,五脏之疾可以从十二原的反应中做出诊断,从而为切诊指导针灸选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灵枢?本输》发展了六腑原穴,将五脏的原穴记为五输穴之“输”,还记述了六腑的原穴。“膀胱……过于京骨,京骨为原;胆……过于丘墟,丘墟……为原;胃过于冲阳,冲阳……为原;三焦者,过于阳池,阳池……为原;小肠者,过于腕骨,腕骨……为原;大肠……过于合谷,合谷……为原,”同时去除了膏、肓之原,在《灵枢?本输》中心经的原穴仍用心包络的原穴大陵代之。
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至于六腑的病症,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还进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胆病者……取阳陵泉。”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现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和实验证明,当邪犯机体时,往往在其所犯相应脏腑原穴可以出现阳性反应。黄玉建通过对原穴的局部的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部位,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同时他还提出,通过原穴可判断病人的性格,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等[2]。天津中医学院通过对人体经络原穴进行阶跃脉冲响应的测量并解析出穴位特征值,对人体原穴的量化检测,发现已经存在或者还在潜伏着的疾病,为进一步发挥原穴的诊断作用提供了科学手段[3]。
3 络脉辨寒热虚实
《灵枢?经脉第十》“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老,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指出可以根据络脉颜色的青赤判断寒热,色黑者为久病。
络脉亦可辨虚实。《灵枢?经脉篇》谓;“凡此十五络脉者,实则
必见,虚则必下”。“凡诊络脉,……其青短者,少气也。”说明根据络脉的长短及充盈情况,可辨别病证的虚实。络脉的充盈与否是由脉络中的气血多少来决定的。气血充足则络脉丰满,气血衰少则络脉空虚短小而下陷。因此,临床上见到络脉充盈、扩张、延长或高出皮面,其色或青或赤,则为实证。络脉塌陷,短小,色泽苍白或呈青色,可见于两种情况:一为真元不足,气血亏损,如失血,失水之后,可根据络脉塌陷的程度,判断病情的轻要;一为局部脉络塌陷,是由于气血凝滞,络脉闭塞不通所致,此为虚证,如脱疽等证。
络脉亦可辨气血。络脉不同的色泽和形态反映了病证的在气在血,是以气滞为主或以血瘀为主。辨别病证在气在血,主要观察络脉形态的改变。络脉只出现色泽变化而无形态改变,其色或青或赤,病变多在气分而无瘀血之象。而络脉一旦出现形态改变,则为病在血分,常有瘀血存在。或脉呈团块状壅滞于局部,或扭曲如蚯蚓状,或血络局部出现结节样变化,及血络向四周扩散呈蜘蛛状,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瘵阻所致。若为气血凝滞日久的重证,则络脉的色泽可呈现黑色。
络脉结合皮部可以定病变部位[4]。皮部是经络系统在皮肤的分布,既是经脉的分区,也是络脉的分区,它同络脉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关系。正如《素向?皮部论》所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以经脉为纪”。所以说各经皮部即是该经脉气血渗灌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