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学

合集下载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云私塾讲义-第1部分经济学基础(下)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云私塾讲义-第1部分经济学基础(下)

中级经济基础云私塾考点集训讲义第7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本章主要考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形态及计算方法2.宏观均衡的基本模型3.消费理论及投资乘数4.影响总需求及总供给的因素【本章考点串讲】考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形态及计算方法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国民总收入(GNI):就是过去所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5、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A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普遍使用的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基本指标B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C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收入D国内生产总值仅具有价值形态和产品形态E运用收入法核算GDP,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答案:CDE解析:通过本题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形态及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

(1)国内生产总值具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D选项错误。

(2)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C 选项错误。

一.消费理论(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0<β<1)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注】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函数即:消费=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储蓄函数储蓄=收入-消费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单选题]1.我国实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是()A.按投资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劳分配D.按劳分配(江南博哥)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单选题]2.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属于()制度A.收入分配制度B.资源配置制度C.所有权制度D.生产制度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单选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

A.价格由市场决定B.社会经济资源由市场配置C.社会主义公有制D.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单选题]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B.全民所有制C.国有经济D.集体所有制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单选题]6.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称为()A.资源配置B.资源配置制度C.资源配置理论D.资源配置方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资源配置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单选题]7.以下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说法正确的是()。

A.在所有制上,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在分配上,基本经济制度是指按需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在经济体制上,基本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经济体制D.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B选项错误,基本经济制度是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是“按需分配”。

经济基础第一部分经济学四收入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政策

经济基础第一部分经济学四收入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政策

1、政府在收⼊分配过程中的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收⼊的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在微观领域中进⾏,在市场上实现。

初次分配的收⼊⼀般都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及⼯资或薪⾦。

实际上,前三项是由⽣产要素带来的收⼊(资本带来利息或利润、⼟地房屋等带来租⾦),⼯资或薪⾦则是劳动带来的收⼊。

按劳分配和按⽣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两种基本的收⼊分配⽅式。

在微观分配领域,个⼈收⼊分配也以这两种⽅式为主。

国家或政府对个⼈收⼊的调节,应主要在宏观领域进⾏。

国家不应该过多⼲预微观领域的分配,因为微观领域中的主要分配⽅式——按劳分配和按⽣产要素分配,都需要通过市场来定价,这是市场可以做好的事情,政府⼲预则可能导致⽣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从⽽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例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对个⼈收⼊的调节应集中在 ( )。

A.微观领域 B.宏观领域 C.物质⽣产领域 D.⾮物质⽣产领域答案:B2、个⼈收⼊分配的调控⽅式和居民可⽀配收⼊的含义调控⽅式:国家通过税收和转移⽀付⽅式;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通过接受个⼈捐赠或个⼈缴纳,再以某种⽅式分配给个⼈的形式。

含义: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收⼊就是居民的可⽀配收⼊。

⼀般包括消费和储蓄,对⽣产者还包含投资在内。

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个⼈收⼊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种收⼊分配⽅式。

实⾏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物质条件是相对低下的社会⽣产⼒发展⽔平,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性质。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特点:按劳分配通常表现为按劳动贡献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实施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国家,⽽是企业,只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内实现,收⼊多少要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这些特点决定了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平等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只能在⼀个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现。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1章)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1章)

1.3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3.1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实或证伪,因此,实证分
析具有客观性,即实证的命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所以实证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经济如何运行。即实证分析只说明经济现象是什么,而不做任何主 观评价。
1.3.2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
Page 2
1.1.1 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物质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之间关系的一门 学问,是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 会科学。
根据经济学理论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微观 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块。前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研究资源 利用问题。
[学习目标] 掌握稀缺性、选择的概念; 了解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 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清楚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第1章 经济学导论
Page 1
1.1经济学概述
1.1.1 经济学的概念 1.1.2 经济学的起源及发展 1.1.3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 问题。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因而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 是规范分析不具有客观性,不同的分析者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1.3.3规范分析与ຫໍສະໝຸດ 证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在于:第一,有无价值判断。 第二,二者要解决的问
1.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研究对象不同 2.解决的问题不同 3.研究方法不同 4.基本假设不同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6分)【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考点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考点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考点4】市场与市场体系★【考点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点6】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如森林)和经过加工的(如布匹)。

(3)劳动资料(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对矛盾)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1)人的要素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2)物的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关联】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对比】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因为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①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②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③分配和交换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公有制)(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①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主)②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地主)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③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成本函数,可以分析不同产量下 的成本变化,从而制定合适的价格策 略,实现利润最大化。
收益函数
收益函数是描述在一定市场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收益 与产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函数。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收益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市场条件下,生产 者通过销售某一产量的产品所能获得的总收入。它反 映了市场需求与产量之间的经济关系。
总结词
总结词
通过收益函数,可以分析不同产量下的市场需求和收 益变化,从而制定合适的销售策略,实现利润最大化

详细描述
收益函数是用于研究市场需求和制定销售策略的重要 工具。
利润函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利润函数是描述在一定市场 条件下,企业的总利润与产 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函数。
利润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市场条件下,生产者 通过生产某一产量的产品所 能获得的净利润。它反映了 企业盈利与产量之间的经济
市场机制的优缺点
市场机制具有高效、灵活的优点,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但同时 ,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机会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原理概述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下一个最佳选择。机会成本可以帮助我们评估 资源的价值,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机会成本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广泛应用于资源分配、生产决策等领域。例如,企业在决定生产 什么产品时,需要考虑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即放弃生产其他产品的收益。
详细描述
通过生产函数,可以分析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对产出的影 响,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函数
总结词
成本函数是描述在一定产量下,生产 要素的投入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一 种函数。

经济基础_第一部分_经济学基础

经济基础_第一部分_经济学基础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考点一: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含义 备注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构成要素: 1.购买欲望(愿意)2.支付能力(能够)供给 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构成要素: 1.愿意 2.可能考点二: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消费者的偏好 (一般同向) 生产成本(反向)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同向) 生产技术 产品价格 (一般反向) 产品价格(同向) 替代品的价格 (“煤气和电”一般同向)相关产品的价格 互补品的价格 (“汽车和汽油”一般反向)预期 (是指消费者的预期)预期(是指生产者的预期)其他因素(国家政策、广告宣传、商品品种,质量等)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生产要素的价格)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考点三: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是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 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P D D’Q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偏好增强、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涨、互补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Q供给曲线是供给和价格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

(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PS S’Q(供给量)考点四: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_概述)_图文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_概述)_图文
定?
18
2、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Rational)
理性的经济行为:指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
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在作出一项经济决 策时,总是会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 找到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给定的劳 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即—产生最优 化的行为。 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些 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 "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 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 厂取水口"节节败退"。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 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 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16
现代经济中的政府的作用
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促进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
17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1、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春节火车票为什么难买? 为什么明星的报酬如此之高? 为什么世界石油价格会增长? 为什么银行的利率时高时低? 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生活水平如此低劣? 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很高,一些国家物价稳
资源的稀缺性的假定: 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资源是有限的。
10
பைடு நூலகம்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需要 第三社会需要 第四尊重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需要
11
一个永恒的矛盾;一个永恒的主题。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并不全是由个人的选择所引起的 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 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减去所有的显性成本或者 会计成本以后的余额。
没有考虑隐性成本,也就是企业使用的早已占有的、并非购买 亦非租用的要素进行生产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在会计记录中体 现不出来,但经济分析中必须考虑这部分成本。
2、经济学的方法论
(1)实证与规范 实证:实证表述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它可能是真
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 规范:规范表述是关于看法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价值判断标准,对同样的事实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对 这些看法,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 (positive economics),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 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 必须付出代价,即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 出来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经济学(Economics)
(1)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人和社 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以使用可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生产性资 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commodities),并把物 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不断 增长的无限需要的科学。
1、稀缺与选择
➢ 稀缺性—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 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因此, 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 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品
➢ 选择—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 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 产生经济学。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我们的定义: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品和劳务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习题
“资源是稀缺的”指( ) 1.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2.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4. 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耗尽 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是( ) 1.产品效用不同 2. 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3.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4. 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原有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会( ) 1.向左移动 2. 向右移动 3. 不发生任何改变 4. 不能确定 区分下列表述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在中国有太多的贫困 增加汽油税将减少污染
02
行为理性化是关于经济主体行为方式的假设。其含义是经济主体在进行选择是遵循最大化原则 。
01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理性人
行为理性化假说包含两层意思: 行为主体具有一个目标函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受这一目标的支配,也就是行为选择和目标之间具有逻辑一致性。 所以,理性行为可以说是将自己的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行为。
1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含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义,就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2
表1-1 稀缺资源的约束意味着大炮与黄油的均衡
5
3
4
2
1
0
15
12
9
6
3
黄油 (百万磅)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ppt课件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ppt课件

【本节主要考点】
1、影响供给的因素
2、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变动情形
【本节内容】
一、供给的含义
含义
供给
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
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 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2024/2/15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20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需求规 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需求曲 线
反映需求和价格的对应关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曲线)
需求的变化情形有两种: 1.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
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点移动)。
2.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例题1:2011单选题】在构成商品需求的基本要素中,除
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外,还应包括(
)。A. 消费者的潜在源自入B.消费者的支付能力C.产品的市场价格
D.产品的生产成本
【答案】B
【解析】通过本题掌握需求的构成要素。
2024/2/15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7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例题4:2010年多选题改编】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
A. 消费者偏好
B.互补品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
D.生产成本

第1章 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学课件

第1章 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学课件
定义 市场运行简图(不包含政府) 市场机制 (3)混合经济体制
3.贸易的好处
(1)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
经济学基础 1. 12
市场运行简图
公众需求 消费支出 公众(消费者)
产品市场
厂商供给 销售收入
厂商(生产者)
要素收入 要素供给
要素市场
图1-2市场运行简图
生产成本 厂商需求
供求关系 货币流向
经济学基础 1. 16
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表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区别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基本假设 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有能力纠正
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
整个国民经济
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多用实证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供<求
价格
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
价格
3)功能 ➢ 传递信息 ➢ 提供生产与竞争动力 ➢ 配置资源 ➢ 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及收入水平
供>求
经济学基础 1. 15
实训1
1.实训目的
熟练掌握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理论 能运用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2.实训内容与要求
详见教材P15 练习题 五 第1题答案
前者属客观分析,后者为主观判断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以后者为指导 对具体问题,多用实证方法;对高层次的决策问题,多用规范方法
经济学基础 1. 18
1.4.1 学习经济学的收益
为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 有助于正确解读经济信息与经济政策 有助于理性地参与经济活动
经济学基础 1. 19
第1章 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部分经济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巿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必须注意,需求与通常所说的需要是不同的。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可见,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1)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但是,人们的消费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缓慢地变化的。

(2)消费者的个人收人。

消费者收人一般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均收人。

收人的增减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人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反之,收人减少,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3)产品价格。

这是指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所谓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等。

一般来说,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其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5)互补品的价格。

所谓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等。

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

(6)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于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就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就会推迟购买。

(7)其他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其中,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定义与目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

它涉及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之间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行为。

第二部分: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第三部分:供求关系和市场
供求关系是指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则涉及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部分:货币和通货膨胀
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的一种资产。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升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第六部分:国际贸易和全球化
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交换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全球化则涉及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和相互依赖。

第七部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修复市场失灵。

第八部分: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影响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和衰退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以上是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国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部分-经济学知识

全国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部分-经济学知识

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

(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及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及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及需求的变动()。

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商品品种B.国家政策C.商品本身的价格D.消费者偏好答案:C(三)需求规律需求规律:一般情况下,需求及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市场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需求:一定时间内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两大构成要素)需要则不需要支付能力市场需求: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1)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1.产品价格:价格和需求变动呈反方向变化(最关键因素)2.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产品上涨,会刺激提前购买(现期需求增加)3.消费者偏好:其他因素不变,消费者偏好增强,引起需求增加4.消费者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5.替代品价格:使用价值相近,可以替代满足需要的商品。

需求和替代品价格呈同方向变化6.互补品价格:指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需要的商品。

商品需求和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7.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2)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需求函数:Qd=Qd(p)需求规律:需求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需求的变化情形有两种:1.产品价格因素的影响—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线不动,点动)2.非价格因素的影响—需求变动:由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需求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线动,右上方位移)市场需求曲线也就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加总第二节市场供给供给:是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铺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1.产品价格:其他条件不变,产品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化呈正方向变化。

2.生产成本:成本和供给呈反方向变化;最主要因素3.生产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成本而影响供给4.生产要素价格及国家政策:要素价格高,成本大,供给少,反方向变化5.预期:生产者对销售预期,预期越高,供给越大,呈正方向变化。

讲义_中级经济基础知识_习题强化_张 宁_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讲义_中级经济基础知识_习题强化_张 宁_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例题】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观点,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

A.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平台B.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C.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制D.企业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企业形成的理论。

科斯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例题】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A.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变B.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变C.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D.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临界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例题】在生产者行为分析中,生产者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这一基本假设,是()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A.经济人假设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C.生产者均衡理论D.股东利益最大化『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一基本假定是“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例题】假设资本投入不变,当某一生产者使用的劳动数量从4个单位增加到5个单位时,总产量从38000件增加到39000件,平均产量从9500件减少到7800件。

则其边际产量为()件。

A.600B.1000C.1200D.1500『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本题中边际产量=(39000-38000)/(5-4)=1000(件)。

【例题】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含义是()。

A.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B.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变动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C.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增的D.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减的『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含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参考)-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参考)-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参考)-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单选题]1.直接与间接两种宏观调控方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A.调控的目的不同B.国(江南博哥)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C.平衡社会总供求的效果D.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

直接与间接两种宏观调控方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

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知识点。

[单选题]2.收入分配公平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由()所决定的。

A.劳动的特点B.社会分配制度C.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收入分配公平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由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知识点。

[单选题]3.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A.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B.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C.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D.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知识点。

[单选题]4.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

A.国有企业B.国民经济关键行业C.国民经济总体活动D.国家政府机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知识点。

[单选题]5.政府增发国债以扩大政府投资属于()。

A.扩张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C.扩张性货币政策D.紧缩性货币政策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经济学一、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货币各种曲线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通货膨胀成本资本循环与周转市场理论社会主义个人分配制度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一、相关概念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一般认为GDP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标志。

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008某省】以下关于GDP的阐述,正确的有()。

A.GDP是指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综合B.GDP是指在本国领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综合C.GDP的确核算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D.一般情况下,一国的GNP应大于GDP『正确答案』ABC【2007某省】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正确答案』T『答案解析』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4.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收入法:收入法是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

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Y = DPI + TY = C + S + T2.支出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

以支出法核算总产出Y = C + I + GY = C + I + G +(X - M)第二节货币一、货币(一)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铸币和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中产生的。

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三)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四)信用货币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特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是债务货币;具有强制性;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三、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一)货币供给1.货币供给量:又称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在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2.货币层次划分(1)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货币的流动性(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层次的划分通货;货币;准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二)货币需求1.货币需求的概念(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有希望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愿望,同时人们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2)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需要货币数量的总和。

2.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收入状况,信用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人们的心理预期。

第三节各种曲线一、消费函数(1)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2)如果我们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

(3)C = a + bY (1 > b >0)。

(4)a,自发性消费,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5)bY,诱致性消费,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其中b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一般表示为MPC 。

二、储蓄函数(1)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2)如果我们以S代表储蓄,以Y代表收入。

(3)S = - a + (1-b)Y(1 >b >0)(4)a,收入为0的时候的储蓄。

(5)1-b,边际储蓄倾向。

一般表示为MPS 。

(6)MPC+MPS=0三、IS曲线(1)产品市场平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此时I=S(2)斜率(1-b)/d: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3)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反之,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4)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四、LM曲线(1)货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L = 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在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

五、IS-LM模型商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1)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y决定I,而I受r影响,r由M决定。

(2)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

Y又影响M,从而影响r。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六、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需求总量↓价格水平↓,需求总量↑(2)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提高。

伴随着利率的提高,投资支出下降,进而导致产出下降。

相反,较低的价格水平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下降。

伴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支出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

七、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在着成正向变化的关系。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经济政策目标1.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政策1.在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总目标一般是: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公平分配和资源最优配置。

2.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3.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2008某省】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正确答案』T三、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2.货币政策的目标(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汇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

(3)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①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2007某省】试分析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

『正确答案』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国家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不安全经济因素,有效的抵制通货膨胀。

2)再贴现①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

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财政松;货币紧经济发生严重通货扩张时:双紧经济中出现通货扩张又不太严重时:财政紧,货币松经济严重萧条时:双松【2007某省】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采取的政策有()。

A.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D.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正确答案』D第五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2.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

2.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发生动荡,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