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的观察和护理

手足口病的观察和护理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 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 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 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 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 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 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 疹感染。
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处于陌生环境,加上害怕穿刺带来的疼痛 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 态度关心、体贴和爱护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消 除其恐惧心理。对于稍大点的患儿要以鼓励的方式 取得合作,不可恐吓威胁。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 症,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 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肢 体抖动,恶心、呕吐、高烧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 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患儿出 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 等症状,且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多 为病毒性心肌炎或肺炎的临床表现。应配合医 生紧急抢救治疗。
心率>150次/分或<80次/分,突然增快或减慢,心律不 齐等均提示病情重.
生命体征的观察
血压120/80mmHg以上要给测血压q1/2h,收缩压> 130mmHg,舒张压>90mmHg给测血压10分钟或5分 钟一次,严密监测,警惕循环衰竭。
特别注意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若出现呼吸浅促、呼吸 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呼吸暂停、双吸气、叹息样及抽泣 样呼吸)、口唇发干、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要 及时给予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 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 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 1、2、3、4、5 型等;肠道病毒 71 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

其中以 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C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 4C可存活1年,-20 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2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2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2年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ea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某ackieviruA,CVA)的2、4、5、7、9、10、16型等,B组(Co某ackieviruB,CVB)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Enteroviru71,EV71);埃可病毒(Echoviru,ECHO)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尔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是最常见的一种。

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临床诊断病例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

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

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手足口病诊疗常规

手足口病诊疗常规

五、鉴别诊断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 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 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 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 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进行鉴别。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重症治疗原则
吸氧、心电监护,适当应用抗病毒药物,控制 颅内高压,静脉免疫球蛋白,酌情应用糖皮质激 素,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严密观 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及早发现危重症征象。
早期机械通气的相关指征
高热,面部潮红、多汗,肢体抖动、易惊、昏迷, 血压进行性升高,心率改变(快或慢),呼吸节律的 改变,四肢末梢皮温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皮肤花斑、紫绀。出现肺水肿才上机,则12小时死 亡率>90%。机械通气关口前移是目前降低手足口病 死亡率的唯一可行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八、治疗(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 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3.病因治疗:可适当选用利巴韦林等 。
八、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 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 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 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 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 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粘膜上发生的斑丘疹、疱疹、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或粪便传播,以夏秋季节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少数病例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做好病情观察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患儿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护理工作:1、一般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的体全身临床症状,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等。

2、静脉输液及静脉用药的护理: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保证药物的准确、及时给予,注意输液速度。

3、发热的护理: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患儿有皮疹不能进行酒精擦浴,必要时使用退热药。

4、做好口腔护理: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漱口,可用金喉键直接喷于口腔糜烂部位,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5、饮食护理: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

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喂养过程中注意卫生,以防发生感染性腹泻。

6、皮疹的护理:手足部皮疹可涂炉甘洗剂。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皮疹。

防止感染。

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做好消毒隔离:每位患儿一支体温计,避免交叉感染,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在日光下曝晒。

病房每天紫外线消毒,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8、并发症的观察:警惕并发心肌炎、观察患儿心率、心律、有无胸闷、气促、面色苍白,观察患儿精神反应、食欲、有无高热及呕吐、有无烦躁哭闹或睡眠不安、观察有无肢体抖动、出冷汗及进行性呼吸困难等其它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但主要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该病虽可在多年龄组引起感染,但常在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

本病如无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2、诊断原则手足口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确诊时须有血清及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3、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

3.1.2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

3.1.3 手、足、口皮肤、粘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3.2临床表现3.2.1 典型病例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

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

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

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3.2.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2.3合并症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3.3实验室检查3.3.1 血液检查的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偏高,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

3.3.2 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升高。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三篇)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三篇)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皮疹等症状,多数患儿病情轻微,一周左右可 自愈,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患者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共同呼吸或咳嗽。
通过消化道传播,如共同进食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 或水。
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中药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对于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采取相应 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退烧、止吐、止泻等 。
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如板蓝 根、金银花等,辅助治疗手足口病。
护理措施
保持患儿舒适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患儿的衣物和被褥
肠道病毒通过口腔和呼吸道进入 人体后,首先在咽喉部和肠道复 制,然后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循环,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 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多个器官 和系统,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
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个体免疫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有关,免疫系统发 育不全或功能降低的儿童更容易
感染和发病。
02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发热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通 常为低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
皮疹
患儿的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红色斑 丘疹,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疹子 周围有红晕,按压时会褪色。
口腔症状
口腔黏膜、舌、齿龈等部位出现疱疹, 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口腔疼痛、 流口水、拒食等症状。
阐述医生如何根据症状进行诊断,以 及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
症状表现
详细描述患儿的手足口病症状,如口 腔溃疡、皮疹、发热等。
病例讨论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6年版【最新】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6年版【最新】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吴起县医院儿科蔡蓉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病原学:为肠道病毒,我国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

肠道病毒属RNA病毒类的微小RNA病毒科,病毒颗粒小,呈20面体立体对称球形,直径24-30nm.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

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C可存活1年。

因病毒结构中无脂质,故对乙醚、来苏、氯仿等消毒剂不敏感,但不耐强碱,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伏等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人类是已知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染,已可经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疾病流行季节医源性传播也不容忽视。

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大多通过隐形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临床上一儿童患者为主,尤其容易在托幼机构的儿童之间流行。

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分泌物与粪便中就可检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3-5周。

三、发病机理:手足口病(特别是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呼吸道入侵机体后,在局部粘膜或淋巴组织中增生,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随血液播散至脑膜、脑、脊髓、心脏、皮粘膜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由于宿主的防御机制,感染可被控制而停止发展,成为无症状感染或临床表现为轻症;仅极少数患者,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成为重症感染。

医学课件手足口病诊疗常规

医学课件手足口病诊疗常规

早期机械通气的相关指征
机械通气本身即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患儿上呼吸 机后全身花纹无其他处理既迅速消失,肢端变暖〕。 对清醒、烦躁的患儿可酌情选用镇静剂咪达唑伦缓慢静 推,镇静之后按维持静脉滴注。
撤机指征
停用镇静剂后神志转清,无抽搐及肌阵挛,循环 稳定,四肢温暖,无皮肤花纹,血气分析结果理想, 胸片好转,渗出明显减轻或消失。血糖、血乳酸正 常。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
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 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 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 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 病症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 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 学检测进行鉴别。
五、鉴别诊断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 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 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 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 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 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
断。
五、鉴别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缓和性瘫痪(AFP)时需
病例1
❖ 男,14月 ❖ 发热手足皮疹2天,肢体抖动,呕吐1天入院 ❖ 查体:神志清,精神差,手足臀部皮疹,口腔疱疹,
一、临床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 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 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 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 或下降。

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

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

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导致。

该病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幼儿园和学龄前儿童。

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以及诊疗规范进行探讨。

一、临床路径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潜伏期:通常为3-7天。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

2. 前驱期:持续1-2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喉咙痛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3. 手足口症状期:这个阶段持续3-7天。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炎症,患者可出现口腔疱疹、舌红、咽充血等症状。

同时,还会出现手部和足部疱疹、皮疹,以及发热等症状。

4. 恢复期:患者的发热和一些其他症状逐渐消退,通常需要7-10天康复。

二、诊疗规范针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早期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持续高热、口腔粘膜炎症、手足疱疹等症状,结合病史和流行病学资料等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2. 辅助检查:常规的辅助检查包括咽拭子、血常规、病毒抗原检测等。

其中,病毒抗原检测是确诊手足口病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PCR 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

3.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发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进行退热;对于口腔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局部麻醉剂或中药漱口液等缓解疼痛。

4. 防止并发症:手足口病的并发症较少,但仍需关注。

防止并发症的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充足饮水、合理饮食、注意口腔卫生等。

5. 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手足口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任何医疗机构都有义务及时上报,以便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6. 家庭隔离与幼儿园等场所防控:手足口病的传播容易造成群体感染,因此在疫情高发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加强幼儿园等场所的卫生防控工作,包括消毒、通风等。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是关键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监测方案

手足口病监测方案

手足口病监测方案一、背景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易在儿童群体中传播。

为了及时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状况,制定手足口病监测方案十分必要。

二、监测目标本监测方案的目标是: - 及时掌握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包括发病人数、发病地区等信息; - 追踪手足口病病例分布情况,确定高风险区域; - 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监测内容1.病例监测–医疗机构要及时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严重程度等。

–按照相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类和编码,并在病例报告中注明。

2.流行病学调查–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患者的相关信息,如患病时间、接触史、病情发展等。

–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尽可能揪出可能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3.样本采集–对手足口病病例患者进行样本采集,主要包括咽拭子、粪便等。

采样过程需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

4.实验室检测–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核酸检测、血清抗体检测等。

5.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制作监测报告,包括病例数量、病例分布、病例流行趋势等。

四、监测实施1.监测网络–建立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单位。

建立联系机制,定期信息交流。

2.监测人员培训–对从事手足口病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案、样本采集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的知识。

3.数据收集与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收集手足口病病例信息,并按规定上报。

–监测中心要负责收集、整理监测数据,制作监测报告,并定期向相关单位通报监测结果。

4.信息公告–及时公布手足口病监测结果,包括疫情通报、高风险地区提示等信息,以引导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五、应急措施1.当手足口病暴发或高发地区发现时,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监测和疫情排查,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2.加强对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中场所的监测和管理,并配合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