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描写曹操人物形象的作文
描写曹操人物形象的作文《论曹操——乱世之枭雄》一提起曹操,那可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乱世奸雄,也有人赞他为雄才大略的霸主。
在我看来,曹操就是一个复杂多面的“狠角色”。
曹操这人,首先不得不提他的野心。
这家伙从一个小官做起,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心里那可是一直揣着称霸天下的梦想。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一出,就知道他可不是什么善茬。
为了达到目的,那是不择手段。
不过呢,在那个乱世,没点心狠手辣还真混不下去。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杠杠的。
他善用兵法,以少胜多的战役打了不少。
官渡之战,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面对强大的袁绍,曹操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袁绍给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好比玩游戏,曹操一开始装备不行、等级也低,可他就是能凭借操作和策略,把那些大 boss 给拿下。
曹操还是个爱才如命的主。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他都想招揽到自己麾下。
为了得到关羽,那是各种优待,又是送美女,又是送金银财宝,可惜关羽就是不买账。
曹操心里那个郁闷啊:“我这么有诚意,你咋就不跟我混呢?”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当然,曹操也有搞笑的一面。
据说他有一次打仗,因为自己的多疑,把自己的手下给吓得不轻。
他半夜起来,突然大喊一声:“有刺客!”结果手下们全都慌了神,拿着武器到处乱跑。
最后发现根本没有刺客,曹操却哈哈大笑起来:“看你们吓的,我就是试试你们的反应。
”这曹操,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他有野心、有才能、爱才惜才,同时也有狠辣和多疑的一面。
在那个乱世,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传奇。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他都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曹操。
就像那句话说的:“说曹操,曹操到。
”曹操的故事,永远让人津津乐道。
三国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那么三国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下面是为你搜集三国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三国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曹操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他是建安风骨的开创者,对中国诗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著名的诗作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等。
曹操的诗歌大都是以乐府诗体为创作体裁,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曹操的诗歌中,大多以短句子为主,有很好的韵律,并且,曹操擅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写实主义,将百姓的疾苦很好的反映到了诗句之中,所以,在读曹操的作品时,一方面能体现出东汉末年的社会动态,又可以通过曹操的诗句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曹操还是名出色的军事家,曹操的兵法深得后人的推崇。
曹操在军事上,熟读兵法,并且在他人的军事著作上又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现实总结出带兵之法。
历史上,有一起官渡之战,说的就是曹操,曹操当时与袁绍对峙,曹操的兵力单薄,相反,袁绍的军队庞大。
并且,曹操占据了不利的位置,曹操根据地形地势和将士们商量找到了攻击的方法,曹操很聪明,他擅于把握人的心理动机和状态,进行作战。
在这场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获得了胜利。
曹操还是著名的政治家,曹操在治理国家政治上很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他善于发现人才,并且都能很好的进行提拔重用,在经济方面,曹操在北方大兴水利工程,使北方的农田都得到了很好的灌溉,增加了粮食收入,保障了国库的充盈。
曹操的故事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且拥有叱咤风云的一生。
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财富和军事兵法经验,而与他息息相关的故事,也有很多。
曹操断发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则。
曹操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朝廷的重臣之一,曹操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是,曹操也有底层贫民情怀,他非常能体会底层百姓生活的疾苦,在他大量的诗歌作品中,都能看出曹操以反映百姓疾苦的感慨。
一次在行军过程中,途径一片麦田。
刚好是麦子成熟的季节,但是周边百姓们都很忌惮曹操的军队,于是纷纷躲在家不敢出来收麦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形象也是极其复杂的。
在不同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具有多重性格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在历史上,曹操是被公认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聪明机智,具有卓越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他深谙人事、用兵之道,曾在混战纷争的末年创立了魏国,统一了三国。
曹操的权谋手段和军事策略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精于用兵,将士敬慕他的领导才能。
曹操在白马坡、官渡、赤壁等战役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以少胜多的战绩背后,是他灵活机动的战略和出色的计谋。
其次,曹操也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统治者。
他广招贤才,重用文人,让他们为政府出谋划策、文风翩翩地撰写文章。
他创造了文化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得后来的魏文化逐渐充实丰盈起来。
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文学才子,他以文学才华和豪情激昂的武勇,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形象。
曹操的诗文笔势雄奇,气势磅礴,对于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操还拥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面,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从文学、历史到法学、兵法,几乎无所不通。
他为人正直,勤于学习,他的《庐山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曹操的学识和才华也赢得了很多君臣的敬佩和钦佩。
然而,在曹操的形象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特点。
曹操的权谋手段常常被人诟病为阴险狡诈。
他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诈骗、欺压百姓,甚至杀戮无辜。
他与袁绍展开的长时间的对抗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手段,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手。
他的一些行径也引来了广泛的批评和讨伐,被一些文人视为暴君。
此外,曹操也经常遭受后世文人的批评与诋毁。
正因为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他的形象也承载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有的人把他视为英杰,有的人则将他看作淘气流氓。
而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战败,更是让他遭受了不少后世文人的责难。
总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复杂形象的人物,他的形象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国谯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曹操机智聪明,冷静沉着,深谋远虑,以其智勇才智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时,曹操也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善于诗文,尤其擅长写五言诗。
曹操的诗文中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抒发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 often 描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乱世的苦难,篇篇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启示了他对于情感之苦的深刻理解。
曹操以其才华横溢而被后世称为“曹文瞒”。
其次,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精明强干,善于权谋,深谙政治之道。
曹操曾经在中央政权混乱的东汉末年,渐渐崛起,并在乱世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他精心策划,狡猾机智地巧妙利用各种政治手段,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
他鼓励农桑,发展经济,重用人才,使得势力稳步发展。
曹操专注国家大事,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曹操同时也是一位崇尚礼义廉耻的人。
他注重纪律,倡导廉政,从不溺于酒色财气之中。
曹操奉行儒家的思想,崇尚礼义之道,尊重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鼓励士人治国平天下,提倡文化教育,尊重各类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才干,就能获取重用。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有一些阴暗的一面。
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他常常采取冷酷无情的手段,对待敌对势力和政治对手毫不留情。
他曾经屠杀袁绍的九个城邑,导致了无辜百姓的死亡。
他有时也显露出一些权谋之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亲情和友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是一个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为了实现社稷安宁,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他善于用人,重用贤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他是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统治能力。
他以其智谋过人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建立起了健全的政权,并且在经济、军事和行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他坚决反腐败,重视人才选拔,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使得他领导下的国家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
其次,曹操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干。
他以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勇猛的战斗力,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军队并成功地征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他在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等战斗中明显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以迅猛的攻势击败对手。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丰富的文学才华使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文化艺术的支持者。
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情,创作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曹操也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形象和行径。
他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和策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与刘备和孙权等对手的斗争中,曹操常常以权谋权,不择手段,从而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争议。
总的来说,对曹操的人物评价应该综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和文学成就来看待。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既有赞许也有批评,但无论如何,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所作所为仍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
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
菩萨心肠。
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
当时写这个遗令,就
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
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
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
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
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
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
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
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
唠唠叨
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
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
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几点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饱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开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参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但凡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方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假设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假设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说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破袁绍后发现"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谋士建议"逐一点对,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袁谭死后,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这镇南将军."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并一举反攻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哀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假设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松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奉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非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诈作中风"〔第一回〕,"借王垕头"〔第十六回〕,"攻打徐州时令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第十回〕;征袁谭时,一方面令军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第三十三回〕,杀吕伯奎全家后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等.曹操成为反面人物形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于历史书上记载着曹操的那些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性格特点,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正具有代表性,于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就抓住这些特点,编成故事讲唱,逐渐形成了曹操这一反面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并使人民认识现实生活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唤起人民同他们斗争.同时,这一形象在北宋以后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定型的三百多年间不断丰富和成熟的演变过程中,还受到过民族斗争的影响.那时,汉族人民习惯于把北方的异族入侵者和统治者比作曹操.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反面艺术形象的产生,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合理性.曹操的形象基本上到达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会丧失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因为它并不附庸于历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无论怎样根据史实来给历史上的曹操"翻案".另一方面,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简单地混淆起来进行"翻案",就会导致对古典文学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哀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饱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附:参考文献《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三国启示录》刘天锡著天地出版社《三国演义与人才学》葛楚英著远流文化出版社。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2篇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2篇(一)曹操,又称魏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刘备、孙权等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统一北方,建立了三国魏的政权,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充满智慧的治国理政,精湛的军事才能,文学造诣深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从一些方面来说,他是一个枭雄,他精明利落,手段毒辣,不拘小节,不畏强权,敢于冒险。
然而,从另外一些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和国家建设者,他把统治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坚定自己的信仰,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历史上备受敬仰和追捧的人物。
曹操有许多坚强的品格和崇高的追求。
例如,他一生致力于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家,他的国家政治取向和目标非常远大,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纲领的国家建设者。
他在治国理政中遵循昏君弑君的古代原则,以勤政为根本,以法度为准绳,着重培养干部,制定法令,改善民生,巩固边防。
他尊崇文化,重视教育,开创了以士人为官的先河。
他还以身作则,力行仁政,减轻百姓税赋压力,落实平等的土地政策,号召百姓讲学识字,提倡教育和智慧,并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广泛推广农业技术和手工艺术。
曹操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许多举措,都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国家建设者的睿智才干和远见卓识。
曹操把军事打造成了自己的赖以生存的工具。
他精通兵法,懂得激励士气和调动部队的能力。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支不堪的北军改造成为一支精锐的战胜全国的军队,获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尊敬。
他认真研究敌人的特点,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奇袭战术,取得了许多著名的战役胜利,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
他南征北战,打出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北方国家的雏形,并在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国时期的奠基人之一。
曹操在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十分值得推崇。
他在诗歌、音乐、书法、书信等方面都有过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诗歌方面,他以豪放、慷慨、开阔的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观刈春》、《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是头等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曹操的人物形象给我的启发
曹操的人物形象给我的启发曹操的人物形象给我的启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有着无私的人才荟萃之心,又有着阴险的政治手段和残忍的战争策略。
这个形象给我的启发如下:1. 坚持目标并勇敢前行曹操有着极强的目标意识和责任心。
他在九岁时便定下了“必取天下”的宏伟目标,并为此不断奋斗。
曹操勇于承担领袖责任,带领部队参加战斗,迎接新的挑战。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应该坚持目标,并为之不断前行。
2. 掌握技术和学习能力曹操是一个精通武艺和文学的人物。
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而在军事方面,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曹操的成功离不开他在技术上的卓越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对于现代人,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并不断进修。
3. 勇于担当和决策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决策常常非常果断,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能保持冷静。
他在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中都通过精准的军事决策赢得了胜利。
这个例子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畏惧,应该敢于担当和决策,并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4. 克制情绪和不轻信谣言曹操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物,他能够冷静地分析事实和形势,而不被情绪和谣言左右。
例如,在华容道之战中,曹操没有相信谣言,而是冷静地以智取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做事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信传闻和谣言,否则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5. 尽力而为,不为成败所累曹操最终没有实现他的“必取天下”的伟大志向,但他一生努力,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曾经说过:“士有进退,以义为重。
今日之事不尽人意,明日之事还待明日。
”这说明曹操尽力而为,不为成败所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尽力而为,做正确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成败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总结曹操的人物形象是十分复杂和多面的,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我们也应该像曹操一样,勇敢前行,积累知识和技术,勇于担当和决策,保持冷静和克制情绪,不为成败所累。
曹操人物评价
曹操人物评价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以其精细的战略布局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扬名于世。
他建立并领导了骁勇善战的军队,并在众多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最著名的战绩是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确立了他在三国时期的统治地位。
他的战略思想注重实力平衡和稳定发展,主张集中兵力,巧妙运用兵法,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标。
曹操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为他赢得了无数次的胜利,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称赞的将领之一。
除了军事才能,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对统治庙堂和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技巧。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行政机构、改革税制、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他注重稳定社会秩序,提倡勤政爱民,倡导法治和宽容政策。
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原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政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聪明才智、精明能干的政治家,曹操也有着积极的文化素养。
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能以文治国、以武护国。
他酷爱文学艺术,和许多文化名人交往密切,被誉为才子佳人之首。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言文。
他的文风清新优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他在文化领域的才能和收藏激励着许多后来的文人雅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操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评价。
一方面,他被赞誉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一个伟大的统一者和改革者。
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确立了稳定的政权,为后来的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也被批评为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独裁者。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手段,不惜牺牲同僚和平民百姓的生命,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这种双重性使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
《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操人物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历史评价李瓒: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修整者,君也。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
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
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智勇和强大的统治能力而闻名于世。
曹操的性格特点是复杂而多面的,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他的性格特点。
1. 聪明智慧曹操的聪明智慧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运筹帷幄,善于制定战略和策略。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
在政治方面,曹操勤政爱民,善于招贤纳士,并以独特的谋略和手段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军事方面,曹操善于用兵,善于运用火攻、计谋等战术,屡次获得战争的胜利。
在文化方面,曹操精通文学,他的《青囊书》、《三略》等作品影响深远,显示出他才智过人的一面。
2. 果断坚决曹操的性格特点之一是果断坚决。
无论是在政治决策还是在军事行动中,曹操总是果断地做出决策并迅速行动。
他不拖泥带水,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全力以赴地实施,不畏困难和压力。
曹操在对陶谦、袁绍等势力的作战中,都表现出果断坚决的行事风格,以迅猛的攻势击溃对手。
这种果断坚决的性格特点使得曹操能够在战乱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3. 谋略多变曹操的性格特点之一是谋略多变。
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解决问题,常常出奇制胜,以小搏大,以弱击强。
曹操在对抗吕布、刘备等诸侯时,经常运用连环计、声东击西等谋略,使敌人防不胜防。
他还善于分析敌人的心理,抓住对方的弱点,从而取得了许多胜利。
曹操的谋略多变使得他在政治和军事中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4. 善于纳谏曹操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善于纳谏。
他以开明的态度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善于将之融入自己的决策中。
曹操在担任官职时,时常听取各方意见,并不以个人意志为重。
他能够听从贾诩、郭嘉等智囊的建议,并加以采纳,这种开明的态度帮助他做出了许多明智的决策。
曹操善于纳谏使得他的决策更加科学和稳定。
5. 仁爱之心曹操的性格特点之一是有着仁爱之心。
尽管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中有着强硬的一面,但他对待普通百姓和下属却表现出仁爱的态度。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引言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琅邪国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形象复杂多变,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曹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形象呈现。
二、曹操的历史地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东汉王朝内外交困,天下大乱。
曹操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由于他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曹操一生随军征战,多次打败敌对势力,终于掌握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集权制度,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曹操实现了改革革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三、曹操的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外,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熟谙兵法,精通战略布局,善于用兵。
他多次领导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大军面对东吴联军,被炎风大败,这也被后人称为曹操军事才能的一次巨大挫折。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位单纯的战争好战者。
他更愿意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减少流血和伤亡。
他力求稳定与统治,同时也树立起一种仁政的形象。
四、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曹操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意味深长而著称,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雄浑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曹操的文学造诣使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典范。
五、曹操的形象呈现曹操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种多样。
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非常聪明、果断、能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曹操的人物特点包括聪明智谋、果断坚决、勇猛果敢以及权谋政治手段的运用。
首先,曹操是一个聪明智谋的人物。
他具备良好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把握机会。
在战争中,曹操总能够通过利用敌人的弱点、运用兵法战术获取胜利。
他在官渡之战中精确地分析了袁绍的形势,并采取了攻势战术,最终击败了袁绍,确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也精通政治,他善于利用和团结各方势力,通过政治手腕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次,曹操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物。
他决策迅速,敢于冒险。
曹操曾多次面对危机和困境,在关键时刻能够凭借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化解危机。
在赤壁之战中,他决定放弃追击敌军,遵循军师荀彧的意见,避免了孙刘联军的反击导致全军覆灭。
曹操还展现了他的果决和无畏的勇气,他在宴会上杀死了董卓,为整个中原地区的政局带来了重大改变。
第三,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敢的人物。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中,曹操都展现出了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果敢的行动。
他亲自领兵征战,屡建战功,体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的勇武本色。
曹操对待敌人也毫不手软,他斩杀了不少敌对势力的将领,以震慑敌军。
最后,曹操善于运用权谋政治手段。
他擅长运用智慧和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曹操能够伪装自己,与对手周旋,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在与刘备的较量中,曾让刘备误以为自己大意而不加警惕,最终被曹操抓住机会围杀,显示出他出色的心计和权谋手段。
总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聪明智谋、果断坚决、勇猛果敢以及权谋政治手段的特点。
作为一个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既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有非凡的政治手腕。
曹操的人物特点使他成为这部古代长篇小说中备受瞩目和争议的人物之一。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无法盖棺定论。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三国志》中,说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曹操的“熊”就在于曹操在军事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曹操小时候就很喜欢兵法之类的书籍,等到曹操稍大时,父亲发掘了曹操的才能,便对曹操进行提拔,让有机会带兵打仗,在战场中,培养自己的带兵技巧;后来,曹操深得东汉皇帝的信任,给予了曹操很高的权力,曹操便开启了征战之旅,曹操不仅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曹操还大量的召集天下有才之士进行重用。
曹操在军事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并且率领军队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与他的幕僚是分不开的,曹操的手下都骁勇善战,在军事部署上有很高的天分,所以,一群英雄汇聚在了一起,必定会有很大的作为;曹操的“雄”还表现在曹操深得百姓的疾苦,虽然曹操家境优渥,但是曹操却深知百姓的水深火热,所以在曹操的很多作品之中,都是以妇女应底层人民艰难生活为主要基调,曹操以身作则,不穿华服,并且提倡从简的生活作风。
这些都可以表现出曹操的雄。
曹操的奸在于,曹操有很大的野心,曹操胁天子,想要自己当皇帝一说。
曹操戎马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加上曹操在政治治国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有些功高盖主的意味;曹操还是位瑕疵必报的人,报复心理较强。
除此之外,在他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害怕吕伯奢知道后对他报复,于是他又杀了吕伯奢,足以看见曹操是位心狠手辣的人。
曹操有什么特点说起曹操,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说曹操是一代枭雄,有人说曹操是一代奸诈之臣。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并且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留下了诗歌作品至今依然被人传唱。
曹操无疑是一位全才,他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他在政治上也大有作为,期间,曹操在北方大兴水利,保障了农业的生产,以及实行屯田制,巩固了国家政权,为国家的安定做了保障。
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8篇
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8篇出色的作文促使我们在写作中不断挑战自己,作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篇1在历史上,我最崇敬的人就非曹操莫属了。
他很英勇而且抱负远大,非常善于用人,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表现出了他的英勇,因此成功的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在建安十三年,他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虽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但他在战争中十分坚强。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
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没人比得上。
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敢没人比得上,虽岑彭武功没人比得上。
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不同一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反正什么样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政治上,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
曹操的生性是很诈的,但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要得人心就须有宽宏大量度的气度和既往不咎的政策,于是他就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几点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破袁绍后发现"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谋士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袁谭死后,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这镇南将军."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并一举反攻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诈作中风"(第一回),"借王垕头"(第十六回),"攻打徐州时令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第十回);征袁谭时,一方面令军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第三十三回),杀吕伯奎全家后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等.曹操成为反面人物形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于历史书上记载着曹操的那些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性格特点,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正具有代表性,于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就抓住这些特点,编成故事讲唱,逐渐形成了曹操这一反面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并使人民认识现实生活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唤起人民同他们斗争.同时,这一形象在北宋以后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定型的三百多年间不断丰富和成熟的演变过程中,还受到过民族斗争的影响.那时,汉族人民习惯于把北方的异族入侵者和统治者比作曹操.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反面艺术形象的产生,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合理性.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会丧失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因为它并不附庸于历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无论怎样根据史实来给历史上的曹操"翻案".另一方面,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简单地混淆起来进行"翻案",就会导致对古典文学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附:参考文献《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三国启示录》刘天锡著天地出版社《三国演义与人才学》葛楚英著远流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