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
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
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
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
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
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
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
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
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
《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
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
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
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
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
来与唐建立关系。
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
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几十万匹丝织品,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
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
渤海在政治上接受唐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
此后历世诸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
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
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
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
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
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大力传播中原文化。
从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
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渤海政权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南诏是一个奴隶主政权,和唐朝关系密切。
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
皮逻阁曾派他的孙子凤迦异到长安,唐玄宗把一个宗室女子嫁给他,并送给他许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个大乐队。
在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50年中,总计不下千人。
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掳去手工业工匠数万人,从此手工业发达起来,水平与蜀地不相上下。
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汉族、白族、彝族的祖先们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南诏共统治了165年,它的建立,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开发了云南地区,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
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
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
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
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
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参见泾阳之战)。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
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苑君璋归附,二年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
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
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
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并州都督李?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
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李?大军截击,大败。
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
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
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
李靖令李?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
李靖军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
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
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乘千里马先逃。
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
唐俭亦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
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点评: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长途奔袭战。
唐太宗选择战机得当,李靖以骁骑奇袭与李?包抄堵截密切配合,全歼颉利可汗部,灭掉东突厥汗国。
此后,唐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
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