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兴亡与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看楚汉传奇,悟做人之道2

看楚汉传奇,悟做人之道2

第五集张良:买人刺秦,失败。

做人之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着严格的计划,任何事都不像你想像得那样简单。

即使是初汉三杰之首的张良,也难逃失败的噩运。

赵高:奸计,有心机,皇帝的影子。

下属特质:有果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定位是成功的前提。

刘邦:徭役之重,令人室息。

了解民间疾苦,替老百姓着想。

领导特质:体恤民情。

第六集刘邦:完成一百人任务。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路好走,铁杆朋友帮他是成功的基础,铁杆朋友是用真心换来的,是仗义换来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领导特质:有方法,有策略,能笼络人。

萧何:布置更艰巨的任务。

中层领导特质:布置任务讲方法,讲策略,善于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能抓住主要矛盾,推心置腹,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蛮干,替下属着想,象征性替下属分担任务,堵住下属的嘴。

刘邦:领导特质:布置任务也是讲方法,将困难亮明,看下属的反应,进行任务分担,责任由一人变为多人。

做下属思想工作:充分了解下属的困难,说出自己困难和无奈,但总要解决问题,身先士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萧何对他有恩,人心都是肉长的),话虽无奈,但尽可能为下属排忧解难,为下属争取利益,但能力有限,只能做到仁之意尽,获取下属的支持。

樊哙:抓壮丁。

下属特质:鲁莽,做事不讲方法,但忠诚,义气,易感情用事,容易成为领导的伙伴,率先表态,起带动作用。

周勃:我回家安顿一下,去不去,两天给个准信儿。

下属:既要照顾领导,又要给自己留好退路,说明有智慧,有头脑,克服困难,追随上司,后来终成为西汉有名的将军。

刘邦:将周勃老娘接过来,由刘邦家人照顾。

领导特质:设身处地为属下着想,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和属下同呼吸,共命运,将心比心。

属下哪个不是肝脑涂地,舍命努力工作。

张良:救项伯一命,所以日后项伯屡屡帮助张良也就是这个原因。

领导特质:有头脑,有方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项羽:买马,故乡的马。

体恤楚国民情,思乡情深意切。

最新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最新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中国管理智慧和现代企业经营》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指导教师:史振厚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学生姓名:王猛学生学号:090205225摘要:刘邦能以布衣与群雄角逐中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建立大汉天下,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

驾驭两大集团,合理的团队结构,守弱积强,熟谙阴阳之道,取得巨大成功。

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

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

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

诸侯王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的集权,它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后,刘邦就开始了剪除诸侯王的政策。

关键词:西汉刘邦功臣集团用人之道刘邦,沛县人,而他的第一班也是最亲近的一班人就是丰沛集团。

刘邦巧妙的利用自己性格的优点,广交朋友,为人够义气,虽说有流氓习气,但在当初,在他那一批人中确实大哥形象,利用感情的投资,为后来在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丰沛集团是籍贯在刘邦早年活动频繁、颇有影响的丰、沛、砀及其附近地区,并且与刘邦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物关系群体。

秦末,刘邦为泗水亭长时,这个集团已经有些规模了,在彼此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认同和心理依赖,这就构成他们事业的基础。

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为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相互之间有归同趋向的帮派出现了,其实也就是无所事事的流氓而已,但在后来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而且,刘邦触犯秦法,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主动为其开脱责任。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他经常考虑和着力解决的便是如何吸纳使用天下人才;在“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帝业”夺取政权的实践中,他更深深体会到,人才是成败的关键,同样,他从秦王朝“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而导致政权丧失的教训中,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政权同样离不开人才。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史就是广纳人才、量才而用的最好佐证。

以史为鉴,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可带来诸多启示。

事例一:刘邦在启用陈平时,手下群臣罗列了“囚大罪状”:徒有堂堂外表而无实学此其一;“居家盗嫂”品质不好此其二;“事魏不容,归楚不忠”政治上不可靠此其二“受诸将金”贪污受贿此其四。

刘邦经过调查,查明了原委,力排众议,“委陈平以护军中尉”。

【启示】其根本是识才和护才的问题。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浪潮,如何着眼企业的生存发展,透过现象鉴别人才与庸才,便成为衡量领导者自身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作为领导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独具识才之眼。

特别是对那些才能尚未完全显现,却具有很大潜力的人,要刀争做到知人、知面、知心,全面了解,区分清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原因,防止以偏概全、以貌取人或人云亦云。

识才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伯乐相马”半封闭式做法,在工作中创造平等竞争的舞台,让马走上赛场,在比赛中“识马”、“相马”。

对发现的人才,要有护才之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样,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才,也或多或少存在于其长处相伴生的短处。

要敢于和善于同一切轻才、忌才、抑才的行为作斗争,做到不因权势所迫而屈从,不因情面所惑而让步,敢于碰硬,敢于阐述和坚持自己的意见。

事例二:在楚汉分争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作为拥兵自重的齐王韩信,深知自己的份量,用删通的话说,“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也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但韩信深念刘邦平时“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厚待之恩,虽删通再三劝说,终不忍背汉。

【启示】其实质是留才和爱才的问题。

从楚汉相争看管理选人用人

从楚汉相争看管理选人用人

从楚汉相争看管理选人用人导读:1、刘邦的用人特点2、项羽的用人问题3、管理水平看如何选人用人三年亡秦,五年灭楚的刘邦继秦始皇如”:“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是刘邦谦虚吗?他公开说自己不如自己的三个下属,不是在贬低自己吗?接着刘邦话锋一转:“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邦手下的能人并不都是完美之士,刘邦不仅知人善任,还善于不拘一格的利用人才。

刘邦的队伍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喽敬是车夫。

单说陈平是西汉初年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之一,陈平曾“六出奇计”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也在很多关键时刻救了刘邦。

但是在他初投刘邦时,曾有很多同僚诋毁他的品行,说他“盗嫂受金”,人品不行,不能重用。

刘邦也有所质疑,但是经过与陈平深入沟通后,不仅重赏了陈平,还升了陈平的官。

这种力排众议、任人为能、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刘邦与韩信的对话也反映了刘邦的用人水平,而且是善用能人。

刘邦问:“你看我能领兵多少?”韩答:“陛下可领兵十万。

”刘邦又问:“你可领兵多少?”韩答:“多多益善。

”刘邦不悦,问道:“既如此,为何你始终为我效劳,又为我所擒?”韩答:“那是因为我们两人不一样呀,陛下善于将将,而我则善于将兵。

”知人,是指了解一个人。

善任,是指善于安排任务给别人。

只有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知道如何用人。

刘邦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下属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根据下属的性格特征长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刘邦用人还体现在他心胸宽广,不计前嫌。

在他得了天下时,曾经封赏功臣,但是有些没有封,于是他就在思考怎么封,有一天他在宫殿里走,看见一群人坐在地上交头接耳,好像在议论什么。

刘邦就问张良,那些人在说什么?张良告诉陛下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就不相信,怎么好好的就想谋反了?张良说,“陛下不知道,您登基后封了功臣,大多是自己的亲信,还有些是得罪过您的人,受了处分。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大战略”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大战略”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大战略”楚汉争霸历时四载,刘邦以弱胜强,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主要原因在于刘邦制订的大战略:在用人方面,他善用人长,广纳善言,用人不疑;在利益方面,他能够克制私欲,与百姓同利,分利于臣下,兼顾各方利益;在制定战略方面,实行整体战略,正面坚守,两翼牵制,敌后攻扰,军事进攻与反间并行,并且重视后方根据地建设。

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使得刘邦在楚汉战争这场持久战中败而不亡,取得最终的胜利。

标签:刘邦;用人战略;利益共享;整体部署所谓大战略,“就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再单纯依靠军事斗争,而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手段,即间接路线”①(p21)的思想,本文着重从刘邦用人的谋略,善于兼顾各方利益以及整体的战略布局,三个方面探讨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构建的大战略。

一、用人大战略(一)善用人长“如何用人是衡量一个政治家心理因素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②(p87)。

刘邦出身平民,在楚汉战争的洗礼中,政治手段日趋成熟,楚汉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刘邦统治集团内君臣合力作用的结果。

刘邦善于利用臣下的长处,汉初三杰是刘邦用人艺术的鲜明写照。

刘邦称赞此三人皆人杰,认为“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 ③(p381)。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汉高祖刘邦能够取得天下绝非偶然,知人善任使其身边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人才各尽所长,使得整个集团的结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

在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固守、建设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兵、粮饷,让刘邦在爭霸战争中无后顾之忧,可以说萧何支撑起了刘邦屡败屡战的基础。

张良与刘邦互相视对方为知己,张良的长处在于,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顺刘邦,是刘邦的主要“智囊”。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韩信用兵如神,在楚汉战争中屡立奇功。

从他率军出陈仓,到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在拜将时所献汉中对,成为楚汉战争中刘邦军事部署的基本方略,韩信影响了楚汉战争的走向。

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 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

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 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导语:《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

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

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

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且把三国中两股敌对势力魏蜀两国的灭亡方式做出比较。

蜀汉与曹魏,一个是真亡,一个是假亡。

三国归晋,蜀汉在邓艾、钟会的夹击下,不堪一击,弱智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是真的死掉了。

而魏国虽说不久也“亡”,但却是篡位而“亡”,说白了就是换了姓氏不同的新主子,魏的主体并没有亡,且一直很强大,只不过改名叫“晋”,不再是曹家天下。

两股敌对势力为何下场如此迥异?这与两国“大当家的”一脉相传的“用人之道”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两位“大当家”刘备与曹操,一个缔造了蜀汉,一个创建了曹魏。

依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段的曹操说法,天下英雄唯此二人。

如果英雄要分类,刘备乃枭雄,曹操乃奸雄。

按罗贯中的本意,枭雄刘备代表向善的力量,奸雄曹操代表恶,因为拥刘就是拥善,抑曹就是抑恶,所以《三国演义》“拥刘抑曹”。

这里,笔者且不论“拥刘抑曹”有没有错,单就刘备与曹操的道行而分,刘备作得是君子状,而曹操是个无遮拦的真小人。

不同的道行有不同的“用人之道”,不同的“用人之道”预示着两国的不同命运。

“君子”刘备爱才重德。

纵观蜀汉阵营,至少表面上,多是“有德之士”,从诸葛亮到“五虎将”,个个忠义,关羽关云长,忠心赤胆,乃义的化身。

诸葛孔明,鞠躬尽瘁,代表不二的智生活常识分享。

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

城. 正在 山东 平定 诸侯 叛 乱 . . 刘 邦想
趁 项 羽 后 方 空 虚 . 打 项 羽 一 个 措 手
三类 人才 , 区别 对待
在 整 个 灭 秦 和楚 汉 战争 r f 1 . 没 有 一 座 城 池 是 刘 邦 攻 下 来 的 . 没 有

不及 . 且 自信 满满 果然 . 他攻 占了 彭城 但 没想 到 . 项 羽很 快率 领 3万 人马 杀 回 刘邦 5 6万 人 马被项 羽 打 得 溃不 成 军 . 2 0万 人 战死 刘 邦 坐 着一 辆 马拉 的板车 一路 西逃 。追 兵
彭越 和英布 这 一年 .韩信 一 鼓 作
气. 灭 掉 了黄河 以北 的所有 诸侯 . 楚 汉之 争到 了最 关键 的时 刻
刘 邦 的 军 队 已 经 打 到 了 楚 国 境
“ 无赖 ” 在 当年 . 能文 能 武 的人不计
其数 . 为什么“ 无赖 ” 的刘 邦 最 终成
就 了帝 业 7
三个人 平分
百姓 供应 粮 草 . 我又 不如 萧何 : 论 领
兵 百万 , 决战沙场 , 百 战百 胜 , 我 不 如 韩信 。可 是 , 我能 做到 知人 善 用 ,
与秦 军交 战正 酣之 时 .刘邦 一路 西 进. 没 有遇 到像样 的抵 抗 . 经 过几 次
不痛 不痒 的 战斗之 后 . 兵 临 城 下 公 元前 2 0 7年 , 秦 朝 灭 亡
内. 准 备与 项羽在 垓下 会 战 刘邦 约 定韩 信 、彭越 、英 布的 部 队一起 合 围. 但 是他 们就 是按 兵不 动 韩 信甚
刘 邦登 基那 一 年的 五月 .他 在 洛 阳开庆 功宴 . . 宴 席上 。 他 总结 了 自

刘邦用人之道_为人处世

刘邦用人之道_为人处世

刘邦用人之道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刘邦用人之道,欢迎阅读!刘邦用人之道1、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

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2、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管理的关键在人才。

我们搞企业管理也不妨一下刘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经营管理中善待比我们更强更优秀的人才。

3、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

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4、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5、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6、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

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

浅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浅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萧何曾在小沛任功曹,在刘邦起以后一直跟随辅佐刘邦,帮助刘邦成就伟业。萧何一直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其起义军进入咸阳。众人皆留恋秦国的宫殿、美女、珠宝,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对金银珠宝,美女都视而不见,直奔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留待日后查用。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没。萧何做官多年,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佩服。
1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刘邦最初看不起知识分子,对戴儒冠来求见他的儒生非常傲慢。刘邦与楚人陆贾论治国之策时,“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局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从“乃公”一词可以看出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对于刘邦的这种作法,郦生给予了批评。“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并提出在陈留建立根据地,囤积大量粮食的发展策略,刘邦听取了郦生的建议,并逐渐改变了对儒生的态度。
4对臣下坦诚相待,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
刘邦对臣下都能坦诚相待,对臣子提出的问题都能据实回答,刘邦尊重臣子。刘邦先入关中,项羽认为刘邦会阻碍自己的争霸大业,想借鸿门宴除掉刘邦,刘邦得到消息,向身边的谋士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时张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沉默一会回答说“固不如也”。刘邦对自身的情况毫无隐瞒,全都据实回答。刘邦的这种坦白使得其手下能根据刘邦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敌策略,取得战争的胜利,政权的稳定。
刘邦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对立下功绩的臣子进行封赏,定萧何为首功。汉高祖刘邦封萧何为侯,食邑八千户。其他臣子对这个封赏不服,皆发表感慨,“臣等身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刘邦闻知此事后,对大臣们说:“你们知道猎人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现在你们就相当于猎狗的功劳,只能捕捉野兽,而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都是自己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只带两三个人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宗族几十人追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臣们听了都无言以对,刘邦的这种赏罚分明,使得手下更加信服刘邦,从此更加用心辅佐刘邦,最终帮助刘邦取得了秦末战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善于用人定天下作者:李晓越 2009-04历代封建帝王中,最会用人的当属汉高祖刘邦。

刘邦本人既没有秦始皇的残忍果决、唐太宗的英明神武,又没有成吉思汗的英雄气概,就连鲁莽好杀的项羽似乎也比他在后世有更多的“人气”。

但是他却能开创汉朝盛世,对汉民族起到深远的影响,连唐太宗也“言必称汉”。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他善于用人。

智以用计,谦能择言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时,对刘邦的用人分别有两次很高的评价,他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两次评价,前者是针对刘邦的谦,后者是针对刘邦的智。

智而不谦,就会变成刚愎自用的纣王、隋炀帝;谦而不智,就会变成没有主见的袁绍。

既要能用计,又要能择言,才能最终成功。

一次,刘邦在成皋战场作战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

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说齐国这地方的人奸猾伪诈,南面还有楚人虎视眈眈,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

刘邦立即勃然变色,大怒道:“我在这里危在旦夕,他却想称王!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

聪明的刘邦立即明白了张良的意思,于是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

也亏得刘邦机灵,这一番“复骂”天衣无缝。

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刘邦的谦虚和智慧相辅相成,才成功解决了这一被困危机。

刘邦的谦虚还体现在他并不只是听张良陈平这些有名谋士。

只要别人的进言有道理,无论出身地位,他都乐于纳谏,这更显示出了他“择言”的眼光和度量。

刘邦迁都长安就是因为一个叫娄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4.29 看《楚汉传奇》读刘邦用人之道

14.29 看《楚汉传奇》读刘邦用人之道

14.29 看《楚汉传奇》读刘邦用人之道刘邦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

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孔子讲施政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

你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

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

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

由于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

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

但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

刘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从楚汉相争看刘邦的用人之道

从楚汉相争看刘邦的用人之道
CH INESE PUBL IC SERVANT S
吏治通鉴
DE C/ 1998
从楚汉相争看刘邦的用人之道
◆李 沈
公元前 202 年 ,刚称帝的刘邦 设 酒宴 与 群臣 畅谈 汉军 取 得胜 利 的原因 。一些将领说 ,这是由于刘 邦能及时将攻占的土地赏给功 臣 。刘邦说 :“你们只知其一 , 不知 其二 。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里之外 , 我不如子房 ( 张良) ; 治理 国家 ,安抚百姓 , 供给军需 ,我不如 萧何 ;指挥百万大军 ,战必胜 , 攻必 取 , 我不如韩信 。我能使用他们这 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项羽 有个范增 , 却不能用他 , 所以才败 在我手下 。”很明显 , 刘邦的意思 是说 ,人才是胜利的决定因素 。
对待人才上 , 刘邦不拘一格 , 广为招揽 。季布原是项羽手下的 一员猛将 ,在楚汉战争中曾多次使 刘邦受挫 , 刘邦恨之入骨 , 悬赏千 金捉拿他 。战后为躲避刘邦追杀 , 季布卖身为奴 ,但最终还是被刘邦
发现 。然而 ,此时的刘邦是一国之 君 , 深知“千军易得 , 一将难求”的 道理 ,使他真正意识到季布是一位 不可多得的忠勇贤士 ,因而不仅未 杀季布 ,还封他为郎中 。季布后来 对大汉帝国忠心耿耿 ,做出了不少 贡献 。
然而 , 纵观刘邦在对待人才 上 , 也并非从其举事开始就十分重 视 , 而是随其霸业思想的不断强 化 , 楚汉战争的曲回险艰 , 才使他 深 深感 悟 到 ———得 人 才者 得 天 下 。公元前 208 年闰 9 月 ,刘邦奉 楚怀王之命率部从砀( 今山东与安 徽交界的砀山) 出发西进 。当队伍 经过陈留县高阳时 ,有个很有才干 的儒生郦食其求见 。郦进门时 ,见 刘 邦正 坐 在床 边让 两个 女 子为 他 洗脚 , 便只作揖而不跪拜 , 并说 :

张良拜师的文言文翻译

张良拜师的文言文翻译

汉高祖元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

张良,字子房,少时家贫,好学不倦,尤善谋略。

时逢乱世,良心向往江湖,欲寻一高人指点,以期平定天下,安邦定国。

一日,良行至江苏淮阴,偶遇一老者,鹤发童颜,神采奕奕。

良见老者举止不凡,心生敬仰,遂上前拜问:“老丈何人?能教我何等技艺,以助我平定天下?”老者微笑不语,缓缓道:“吾乃鬼谷子,世人皆言吾善谋略,实则吾不欲争名夺利,只愿隐居山林,修身养性。

”良闻言,心中大喜,忙跪拜道:“良久闻鬼谷子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若能得老丈指点,良虽死亦无憾。

”鬼谷子见良诚心,便允其拜师学艺。

自此,良随鬼谷子隐居山林,苦心修炼。

鬼谷子传授良《太公兵法》、《六韬》、《三略》等兵书,并教其纵横捭阖、布阵制敌之术。

良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学得快,用得妙。

鬼谷子见良进步神速,心中暗喜,知良乃可造之材。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良在鬼谷子门下苦修数载,终于学成归来。

此时,刘邦已起兵反秦,天下三分,战乱不断。

良便投奔刘邦,助其平定天下。

良初入刘邦麾下,便以其过人的智谋,屡建奇功。

在楚汉争霸之际,良助刘邦制定“连横合纵”之策,成功击败项羽,一统天下。

此后,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辉煌。

汉高祖五年,刘邦封良为留侯,赐予良田千顷,良辞而不受。

良深知,天下虽定,但江山如画,人心难测。

自己虽学得满腹经纶,但世事无常,唯有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方为上策。

于是,良辞官归隐,回到江苏淮阴,重建故园。

良与鬼谷子相隔多年,重逢之际,感慨万千。

良向鬼谷子道:“师尊,良今日虽为留侯,但深知世事无常,吾愿随师隐居,不再问世事。

”鬼谷子闻言,微笑点头,道:“吾亦知世事无常,良子明智,吾甚欣慰。

吾有一言相赠,愿汝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人生短暂,何不逍遥自在,与吾共度余生?”良顿首拜谢,与鬼谷子共度余生。

岁月如梭,良与鬼谷子相濡以沫,共度春秋。

良虽不再问世事,但心中始终牵挂天下百姓。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驾崩,吕后专权,朝政混乱。

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摘要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可以说得益于他的制胜法宝——用人之道。

他能够知人善任,不仅能够发现人才,并且能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

同时,他用人唯才,不拘一格,他不在乎一个人的名誉好坏和过去,任人唯才。

对部下实话实说,坦诚相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使他们能在现实基础上评估利弊,最大限度的发挥才智。

刘邦能够用人不疑,信任部下,使其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英雄皆归之。

在论功行赏时,刘邦能清楚的判断谁是贡献最大的人,谁为自己创造了最大的价值,明确的判断力使他处置公平。

此外,刘邦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一切从大局出发。

同时,对部下暗中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

而他最大的敌人项羽的做法正好相反,因此最终失了天下。

从现代角度看,刘邦的成功之道正是他的领导艺术,这对当今企业管理尤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邦、用人之道、企业管理AbstractIn the qin war and chu war, liu bang metaphysica can smile finally, say benefited from his winning a magic weapon - employing way. He can not only be able to discover the talents, restraining, and can put their arrangements to the right position. Meanwhile, he employing only only, not stick to one pattern, he doesn't care about one's reputation in the past and a bad only just. To be honest, honest men, to let them feel valued and are trusted, enabling them to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evaluation pros and cons, maximum play intelligence. Liu bang oat bran, trust can employing subordinates, make its have strong power and cohesion, all be heroes. In undeviating, liu bang can clear judge who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person, who create for himself the greatest value, clear judgment made his disposal fair. In addition, liu bang to shun personal enemy, everything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men secretly control, finally succeeded. But his greatest enemy of xiang practice opposite, thus ultimately lose the whole world. From the modern perspective, liu bang avenue to success is his art of leadership, this to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especially with reference.Keywords: liu bang, employing way, enterprise management刘邦的用人之道在秦末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时代,刘邦是最后的佼佼者。

刘邦用人之道的借鉴意义

刘邦用人之道的借鉴意义

刘邦用人之道的借鉴意义秦汉之际,形势风云突变。

所谓“五年之间,号令三嬗。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身草莽的刘邦,能从群雄中异军突起,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到底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对此,刘邦有自己的认识。

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洛阳大宴君臣,讨论刘项得失。

有大臣认为刘邦虽待人怠慢,甚至经常辱骂大臣,却能赏罚分明,与天下同利;项羽虽然仁慈,却妒贤嫉能,不能和天下分利。

刘邦指出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于自己能最终取胜的原因,说了一段颇知名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是韩国贵族,在鸿门宴上曾利用与项伯的交情使刘邦脱身。

在刘项相争的胶着状态,争取了中间力量黥布、彭越、韩信,奠定了胜局;萧何秦时为刀笔小吏,素有方略,后追随刘邦。

刘邦入咸阳时,其他人争抢财物,唯有萧何收集秦的档案资料、典章图书。

入汉中后,引荐韩信为大将。

在刘项相争时,保证了兵员、粮饷的充足供给及大后方的稳定;韩信从小吏擢升为大将后,击灭魏、赵、齐,攻杀项羽,战功冠绝诸将。

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影响深远。

分析刘邦的识人用人之道对现代人才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善用人者须高度重视人才。

刘邦把能用杰出人才归为成功的首要原因,体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执行中更是求才若渴。

例如,韩信起初不过是从项羽方面投奔而来的下层小吏,并不受重视。

在经萧何推荐,刘邦亲自和韩信会谈后即把韩信从一个下层小吏直接提拔为一军大将,展示了过人的用人智慧和用人魄力。

二是善用人者要知已不足。

刘邦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将行政管理工作、军事工作和战略谋划工作全权委托给张、萧、韩。

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短处,才能对下属的过人之处有客观的认识,对下属取得的成绩和过失给予包容。

当然,刘邦对自己的认识也非常到位,正如韩信评价的那样,即善将将而不善将兵。

“楚汉之争”的启示

“楚汉之争”的启示

“楚汉之争”的启示前几天和同事聊起最新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非常佩服剧中的袁朗,他那种霸气给我很大的震撼,一个做管理的人如果做到那个份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

接着聊起了刘邦,带来一种好奇,我决定把楚汉之争对管理方面的的启示与大家分享,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指出见谅。

启示之一:提到刘邦,大家都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人说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人说刘邦深谋远虑,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的确,刘邦大手笔的用了韩信令当时群臣目瞪口呆。

韩信何许人也?在项梁项羽那里是当门卫、站岗放哨,到刘邦那里当了招待员,因犯法被夏侯婴刀下留人送到萧何,后韩信向萧何纵论天下被萧何赏识,因此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再后来萧何向刘邦推荐直接任命他为总司令(大将军)。

颇与当年毛主席赏识林彪相似。

刘邦不拘一格用韩信,其实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心里没底,但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许多将军都跑了,实在没有人了,不用韩信用谁?再说刘邦何许人也,史记记载其为没有文化、酗酒好色、好骂人、农民出身(虽然后来当了亭长)、没有武功、力气小、不会用兵带兵之人,就这么个人,你说他行军打仗只能听别人的,再说萧何推荐的,能有错吗?再再说,他任命韩信后也后悔了,只是没有可用之人。

启示:刘邦重用韩信为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自己军事能力差,这方面只能被人摆布,并非后人所说那么伟大。

但是给作为管理人员的人来说启示很深远,用人要不拘一格,不见得要一步步提升部下,是人才就要大跃进提拔,跳出以前的圈圈,而且视野要开阔,打开霍布森马圈。

启示之二:上面提到刘邦没有文化、酗酒好色、脾气大、农民出身(虽然后来当了亭长)、没有武功、力气小、用兵带兵能力有限,那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接收他人意见和批评。

听别人意见不觉得是耻辱,陈平可以批评他,韩信可以批评他,萧何也可以批评他。

他不懂不会装懂,启示:作为管理者来说,尤其是到一个新的管理岗位时,在不懂的时候就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在自己薄弱环节更要如此。

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的用人

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的用人

作者: 王铭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14页
主题词: 刘邦;楚汉战争;用人政策;西汉王朝;吴广起义;秦王朝;战争指导;统治权;公元前;汉军
摘要: <正> 陈胜、吴广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继之而起的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全国统治权的角逐。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刘邦)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①。

经过五年(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浴血奋战,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能消灭劲敌项羽,开创统一的西汉王朝,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由于战争指导双方抱有不同的人才观,执行相反的用人政策,使得汉军能够适应而楚军无法适应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导致刘胜项败的结局。

观楚汉战争谈用人之道

观楚汉战争谈用人之道

A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Personnel Placement from the Story "War between Chu and Han"
作者: 赵列韩
作者机构: 浙江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出版物刊名: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楚汉战争 人才使用 人才建设 用人策略
摘要:楚汉战争的历史说明用人之道的重要性:首先,楚汉战争胜败的原因就在于用人之道的不同;第二,韩信离项羽而投刘邦是不同用人观的集中表现;第三,忍人之短,用人之长是刘邦用人之道的特点;第四,失去范增是项羽用人之道不正确的关键;第五,刘邦驾驭人才水平较项羽高的原因;第六,以史为鉴重视人才建设.。

寓激励于用人之道

寓激励于用人之道

作者: 周勇闯
出版物刊名: 党政论坛
页码: 47-48页
主题词: 赵兵 汉军 楚汉战争 信息沟通 不等于 蒙哥马利 丰田公司 致命弱点 生存需求 人事关系
摘要: 楚汉战争中,有一次汉将韩信以奇特的方式取得了胜利.当时,刘邦一再失利,只有消灭楚的羽翼赵国以绝敌粮道,方能扭转战局.汉军以区区数万之众本无法与赵国抗衡,于是韩信背靠绵蔓水列阵迎敌,并暗遣轻骑潜近赵营以伺机偷换军旗.战斗开始后,汉军难以抵抗,一退再退,直至河边.眼看退路已绝,只得奋力反扑、拚死相斗,竟将赵兵击退.此时赵营内旗号突变,赵兵军心大乱,终致全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的最后全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善于用人的必然结果。刘邦用人,是游士,樊啥是屠夫,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市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彭越是强盗,等等。都被他恰当地使用,各尽所长,帮他建立了一个汉朝。而项羽却不是这样,他胸怀狭窄,刚愎自用,并且疑心重重。如韩生进谏不要迁都彭城,却被他用油锅烹死。重要的谋士良将大都在项羽那里失意,跑到刘邦这边来。就连忠心耿耿的有亚父之称的范增,最终也被他赶走,使他成了孤家寡人。
刘邦、项羽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是汉兴楚亡的必然结果,因此可知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二、今人之鉴
刘邦、项羽的不同用人之道,对目前我们的领导者有许多借鉴意义。
首先,作为领导,用人不要注重出身贵贱,是否有关系后台,而要注重是否有真才实学,即所谓英雄莫问出处。
其次,作为领导,应是一个办大事的人,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不但要用自己的智慧,还要善于运用别人的智慧,即所谓的“借外脑”。
第五,作为领导,一定要心胸开阔,有全局整体观念,善于发现和培养下属的长处,对下属不要吹毛求疵,善于取长补短,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和智慧,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的一些基层领导者在用人观念上还很落后,很不适合现代管理的需要。例如某局长,某单位一位干部先经局里同意考上了研究生,他却不让去读,并说;“读研究生有什么用!多少研究生到我这里找工作我还不要呢!我这里中专生好用得很。”由此可见他的用人观念了,既没有长远眼光。也无全局整体观念,只局限在自己狭小的框框里。这样的基层领导,一方面是法制观念淡漠,以人治为中心,认为我当权就是我说了算;另一方面,唯恐自己的下属超过自己,对知识分子极端看不起,对学历极不重视。要知道,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本领,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首要本领,其价值往往超过了所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价值。一个领导者的胸怀所在,也就是他在事业上有无成就的关键所在。其实,我国现有的国家领导人的学历都很高,都是大学本科以上,许多还是到国外留过学的。尤其是省部级领导大都是很高的学历,许多地市的领导及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是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三、机敏——面对复杂的情况,能够迅速地作出判断及时采取对策。营销无常法,机遇不常存,唯有以灵敏的观察和反应力捕捉战机才能出奇制胜。
四、创造力——对业务人员来讲,与其说是在销售商品,不如说是在推销技巧,而这些技巧很难从教科书中学到,更多地来自自己的独创。
五、勇气——这里所讲的勇气是双层含义。一是取胜的信心,不为困难所吓倒的气概;一是陷入困境,四面楚歌声中保持乐观和自信,并具有拼搏精神。
我长期从事营销管理工作,在长期 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十条业务人员的素质标准:
一、真诚——真诚是基本素质,虽然商场充斥尔虞我诈,更有“无商不奸”之语,但缺乏真诚,就难以取得客户的信任,或者只能暂时骗得客户的信任,最终会失信于人,落得“一场游戏一场梦”之结局。
二、忠实——对公司的忠实。把业务工作作为对公司的奉献,否则,以营销之名,行营私利之实,决不会获得成功。
三、人才机制急需建立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在用人方面都有一个困惑、即“为什么招不到优秀人才?”这一困惑成为令领导们共同头疼的首要问题。他们有不少感触:“人口多的是,人才少得很”、“愿干的不能干,能干的不愿干”、“进来之前像个人才,进来之后是个蠢才”、“说起来样样都会,做起来件件不对”……透过这些困惑,我们对用人之道要进行认真研究。确切地说,当前中国企业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机制”的建立。因此,建立人才机制是迫在眉睫的科学的用人之道。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怎样吸引人、开发人和激励人。围绕着吸引、录用、保持、发展、评价及调整这六大职能,设计开发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组织工作方案。用人的核心是人才的“行为质量”,行为质量是由人员对行为所持的“态度”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匹配程度决定的。因此,人才的辨别与管理就要通过这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管理。
十、礼貌——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以礼相待,是创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以上是说的一些对人才的要求,人才机制还要针对不同单位的状况制订一些吸引人、激励人的制度。科学的用人机制是能够做到“合适的人在台适的位置上”。如果每个领导者都能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调动全员积极性的责任和意识,如果我们的领导都能运用人力资源理论,营造出一个既为人才搭建舞台,提供成长机会,又在机制上使他们具备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催出新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那么,我们何愁没有人才,何愁人才不能尽其才,那么我们的用人之道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现代化的“道”。
四、结束语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尔!”是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天地之大,四海之广,哪里没有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人才呢!关键是缺乏去发掘、培养人才的人,甚至有些人还要去阻挠人才的发展。自古以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重视人才的事迹不胜枚举。凡得人才者,事业由此兴,失人才者,事业由此败,汉楚的兴亡就是一个鲜明的见证。当前我国的企、事业以及行政单位,一些单位是生机勃勃、兴旺发展,工作效率很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可有些单位是却暮气沉沉,毫无生机,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是在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上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诚冀我们的领导者都能做伯乐,去发现千里马,荐贤于世,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做现代的刘邦,大胆地发掘、培养、使用人才,为我们的科教兴国,繁荣经济,富国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希望我国的人才机制能够尽快地建立和完善,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建立我国科学的用人之道。
一、刘邦项羽的用人之道
汉楚相争的故事尽人皆知,刘邦项羽斗智斗勇,精彩纷呈。然而使人感触最深的是他们两人用人之道的差别,造成了汉兴楚亡的结果。
刘邦和项羽是陈胜吴广起义后纷纷揭杆反秦的两派主要力量。项羽的兵力和声威比刘邦大得多,他们相争期间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并被项羽阻挡于函谷关外,欲进不能,欲退无路。可是最后垓下一战,刘邦取得全胜,项羽自刎乌江,楚国覆灭,刘邦建立了汉朝。
日本管理之父松下幸之助的人才标准有十条:一、不忘初衷而虚心向学的人;二、不墨守成规而经常出新的人;三、爱护公司,和公司成为一体的人;四、不自私而能为团体着想的人;五、能作正确价值判断的人;六、有自主经营能力的人;七、随时随地都有热忱的人;八、能得体支使上司的人;九、有责任意识的人;十、有气概担当公司经营重任的人。松下不仅“量才用人,恰如其分”。同时非常重视培养人才。松下育才的七把钥匙是i一、强烈地感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二、要有尊重人类的基本精神;三、明确指示经营理念和使命感;四、彻底教导员工企业必须获利;五、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和丰富福利待遇;六、让员工拥有梦想;七、把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基础。松下营造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使松下公司能够长期持续地发展壮大。而松下幸之助本人也已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家。
六、理想——对销售业绩永不满足,时刻以高标准激励自己不为点滴成绩所陶醉。其销售目标永留有余地。
七、勤奋——在营销过程中,能够做到付出比他人更多,使体力和精神得到百分之百的利用。
八、博学一一虚心好学,处处留心,事事留意,逐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适应其工作的知识结构。
九、热情——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待人接物充满热情,心胸开阔,保持乐观。
最有讽刺性的故事是在用韩信上两人的不同态度。韩信出身贫寒,他投奔项羽时,范增屡屡荐举,项羽认为他出身低微不重用他,只给他一个执戟郎官的低微职务。韩信曾向项羽上书献策,立意深远,出语不凡,然而却被项羽撕碎,还要降罪。幸亏项伯劝导才得以免罪。张良在项伯处见到此文后,大吃一惊,认为此人有潘溪子牙,莘野伊尹之才,真天下奇士,大将之才,正是刘邦所急需统帅大军的将才。因此,张良假装卖剑投韩信住处,劝说韩信弃楚投汉。范增曾经对项羽说过,韩信须当重用,若不用须杀了,以除后患。然而项羽不以为然。韩信投汉后,刘邦立即修拜将台,拜韩信为元帅,统管三军。韩信以明修栈道,暗渡除仓,先取三秦,次收六国诸侯。结果,那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败在这个被他看不起的执戟郎官手下。
第六,作为领导,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人才,而且要注重培养人才。清末的两汉总督曾国藩,即有敏锐的识才眼光和强烈的培养人才意识。他说;“人才有转移之道”、“人才以陶冶而成”、“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他具有世间所罕见的发现人才的特殊价值的本领,大至总督,小至营哨,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举荐曾国荃是他的亲弟弟,举荐左宗棠。不计先前过隙。近代著名的李鸿章、彭玉麟、罗泽兰等都是曾国藩一手培养推荐出来的。他认为,人才一要发现,二靠培养,而培养是最关键的。他的部下,大多是他培养扶植起来的,他举荐培植的人才不计其数。曾国藩说;“欲求自强之道、求贤才为急务。”不仅注意当时人才的需要去培养现实可用之才,而且还以远见卓识,倡导洋务运动,培养未来可用之才。他认识到“驭夷之道,贵识夷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同治十年他奏请朝庭每年选派20岁以下的学生到国外学习,使西方擅长的技术能为中国人掌握,以强国强民。清政府接受了曾国藩的奏请,首批派了三十人出国学习,开创了中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学生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在中国留学史上:曾国藩是第一功。
再次,作为领导,要善于知人,但知人不易,得人更不易。要知人就要善于察人,要得人就要善于用人,不察不用,即使人才就在身边,也会视而不见。
第四,作为领导,首先自己应该是人才,更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韩诗外传》说“荐贤贤于贤”是非常有道理的。例如刘邦用韩信,刘邦本人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胸怀宽阔,在韩信夺得齐地时,正是刘邦被项羽围困,盼望韩信来援救之际。韩信却派人来请封,要刘邦封他做假齐王,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之计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趁人之危请封,如果刘邦不冷静而不封他,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刘邦取得天下后问韩信:“带兵打仗我不及你,为何我统治天下呢?”韩信说;“我是将兵的才,陛下是将将的才。”领导者应该是帅才,但不可能事事都如将,也不必要担心自己的下属强于自己,超过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