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 特点
极限分辨率未超过常规 X 线检查;
定位:小于 1 cm 的病灶,易漏诊;
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
不是所有脏器适合 CT 检查,空腔性脏
器(胃、肠),血管造影; CT 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 能和生化信息。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 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
1975年通过CT看到脑组织 Siretom CT Scanner (128x128)
CT工作原理

所谓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简称X—CT或 CT),就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瞄后,由 探测器收得的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经电子 计算机计算出每一个象素的衰减系数,再重建图 像,而能显示出人体各部位的断层结构的装置。 它以断层的图像形式,较清晰地显示人体组织的 细微差别。CT要区分不同的密度组织,则用C T 值来表示,其范围取—1000至十1000,在CT上, 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的表现为增白的高密度影, 如脑出血和钙化。反之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 阴影,如坏死、水肿、脓肿等。
半 卵 圆 区 上 部 层 面
上矢状窦
脑出血及脑梗死 头颅CT表现
脑出血CT表现
A 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B 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C 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D 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E 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 (齿状核)
内囊后肢 室间孔
三 脑 室 上 部 层 面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 状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 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纵裂池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膝部
颞叶
透明隔 放射冠
尾状核体部
侧脑室体部 胼胝体压部 枕叶 上矢状窦
侧 脑 室 体 部 层 面

放射冠:
• 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 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 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六、侧脑室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纵裂池 额叶 扣带回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顶叶 缘上回 角回 上矢状窦 楔前叶
半 卵 圆 中 心 层 面
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 质和脑沟十分清楚。 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 维白质。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放射冠 中央旁小叶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顶叶 中央后沟
蓝色线:代表: “SML”
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眶下线 为基线向上扫至 头顶.层厚:810 mm, 层距: 10 mm

常规扫描
CT头颅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额叶直回 纵裂池 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 中脑 四叠体池 枕叶
外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 海马 鞍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上 池 层 面
额叶直回 海马 脚间池 下丘
外侧裂池 颞叶 中脑大脑脚
鞍 侧脑室下角 上 池 环池 层 面
枕叶
四叠体池
小脑蚓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上眶耳线 SML 眶耳线 OML Reid基线 RBL
头部断层常用基线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上眶耳线( ) :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通过该线 Reid基线(SML 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 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 的断层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
红色线:代表 “CML”或 “OML” 绿色线:代表 “RBL”
头颅横断层CT基本知识 与常见疾病
恩施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孙战风
CT的历史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


1895年,Roentgen发现X射线。从此开创了用 X射线进行医学诊断的放射学--X射线摄影 术,也 开创了工程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新纪元。 1967年,G. N. Hounsfield研制第一台临床用 的CT样机,1971年正式在医院使用。,并首先 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可清晰显示不同平面的脑 实质、脑室、脑池的形态和位置等图像,并很快 用于全身各部位。
正常头颅CT

常规扫描 以OM线为基线,层后10cm,层距10cm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 前界:蝶骨。 后界:颞骨岩部(岩骨)。 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 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颅后窝 前缘:岩骨。 后缘:枕骨。 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 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CT 局限性
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
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
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
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 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 异常影像的观察 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 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 进行动态描述。 分析与判断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 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 正确判断。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 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 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 水的CT值为0。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
组织
脑 灰质 白质 基底节 脑室 肺 甲状腺 肝 脾 胰 肾 主动脉
根据研究目的,行CT检查时沿某一方向所 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扫描,即断层图像。 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横断位:水平面。 矢状位: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 冠状位:额状面。
CT扫描层面
1. 冠状面
2. 矢状面 3. 横断面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纵隔裂 尾状核头 第三脑室 上丘
额叶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岛叶 丘脑
枕叶
松果体
(钙 化)
侧脑室后角 四叠体池
第 三 脑 室 下 部 层 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平扫CT值
25—45 35—60 25—35 35—45 0—12 -500— -900 100±10 40—70 50—70 40—60 40—60 35—50
组织
肌肉 淋巴结 脂肪 前列腺 骨 椎间盘 子宫 精囊 水 空气 静脉血液 凝固血液
平扫CT值
35—50 45±10 -80— -120 30—75 150—1000 50—110 40—80 30—75 0 -1000 55±5 80±10



wk.baidu.com
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 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 (脑岛)。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前与第三脑室连接。
基本概念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 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 顶叶 脑沟
枕叶 上矢状窦
侧 脑 室 顶 部 层 面
七、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 线。 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 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 失。 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 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
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
1.颅脑肿瘤 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 2.颅脑损伤 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
3.炎症及寄生虫
4.脑血管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 下隙出血和脑内血肿等 5.症状性癫痫 6.先天性畸形 7.颅内压增高原因不明者 8.脑白质病和颅内疾患不明者
9.颅脑以外疾患
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 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 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 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 于显示颅后窝结 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 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 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 水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 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 透明隔 穹窿柱 脑岛(岛叶) 丘脑间粘合(中间块) 丘脑 穹窿脚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 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CT头颅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
CT窗口技术
脑组织窗、骨窗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大脑镰 尾状核头部 外侧裂池 穹窿部 丘脑 中间帆池 侧脑室三角区 脉络丛 枕叶 视辐射 额叶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前角 透明隔 内囊前肢 第
苍白球 旧纹状体
豆状核
纹状体 基 底 节 尾状核 壳核 新纹状体
杏仁核 古纹状体 屏状核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 围白质区域。 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 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 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 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 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 的好发部位。 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 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基底动脉 桥脑
颞叶
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
乙状窦
小脑半球
蝶 窦 顶 部 层 面
小脑中脚
小脑延髓池
小脑蚓
鸡冠 直回 前床突
海绵窦
鞍背 第四脑室 乳突气房 小脑半球
小脑蚓部
蝶 垂体窝 鞍 侧脑室下角 垂 桥前池 体 层 桥脑 面
视神经管
二、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颞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 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 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 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 (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 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 字型视交叉。 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筛窦 颧弓 蝶窦 颈内动脉
(破裂孔)
眼球 眼眶外侧壁 颞极 鼓室 乳突气房 岩骨 延髓 桥小脑角池
外耳道 第四脑室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溪
颅 底 层 面 眦 耳 线 层 面
内枕骨粗隆
内直肌
晶状体 眼球
颞叶极部 颈内动脉
蝶 窦 层 面
桥小脑角池
桥脑 小脑半球
亨氏暗区
第四脑室
筛窦 蝶窦
视神经 海绵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