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绪论
一、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宏观整体练习,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科学。

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
整体观念,主导思想;
阴阳五行,论理工具;
脏腑经络,理论核心;
辨证论治,诊治特点;
中医理论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基础: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子百家—社会基础;
长期医药知识的积累—神农尝百草—医药实践基础;
对人体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技术基础;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方法: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体的完整性的认识。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结构上不可分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体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病:具有一定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预后转归的病理过程。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 症即症状与体征。

症状为自我感觉的不适,体征为客观表现。

辩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治则治法的过程。

辩证——论治的前提基础;论治——检验辩证。

同病异治:同种病,因人因时因地因阶段的不同,故证候表现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

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一、基本概念
精气:
气,是充满宇宙的,无形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精即气,乃气中之精。

由来:精源于“水地说”;气源于“云气说”。

二、基本内容:
①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物质。

②精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1.气机:气的升降聚散的运动。

2.气化:形与气之间的变化,气之间的变化,形之间的变化,形自身的更新变化。

③精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中医学应用:
①影响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

②说明中医学的精气学说。

(精气为构成人体的物质)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概念:本义:日光的相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的阴阳属性:
绝对性:事物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

即不可反称性。

相对性:①相比较而存在
②阴阳中复有阴阳
③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二、阴阳学说内容:
①对立制约:相对而立的阴阳双方,在其运动变化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制约、排斥的关系。

②互根互用:
互根:对立制约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单独存在。

互用:对立制约的阴阳双方,存在着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关系。

③交感互藏
交感: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含另外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④阴阳消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⑤阴阳转化: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⑥自和平衡:
自和: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自动维持、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或趋势。

平衡: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部位: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表为阳,里为阴。

功能:五脏,以藏为主为阴;六腑,以泄为主为阳。

②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③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阳不化阴,滋生痰湿
阴阳偏衰:阳不制阴,虚寒内生
阴阳俱虚
④指导疾病诊断
指导四诊;指导辩证
八纲辨证:阳为表实热,阴为里虚寒。

⑤指导疾病治疗
1.确立治则:
(1)阴阳偏盛,损其偏盛。

实则泻之,因时制宜;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阴阳偏衰,补其偏衰。

壮水之主,益火之源
(3)阴阳俱虚,阴阳双补
2.归纳药性
阴:四气寒凉,五味酸苦咸。

阳:四气温热,五味辛甘淡。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行变化。

由来:“五方说”、“五行说”、“五季说”、“五材说”
五行特性:
(1)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
温热、上升、光明
(3)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归类:
1.取像比类法: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与五行的属性向相类比,以确立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根据事物已知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以确立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方法。

二、基本内容(理解,不可仅记忆)
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制化:五行之间存在的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互相生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乘:五行之中某一行被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相侮:五行之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一)说明五脏相互关系,生理功能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
1)五行特性—类比五脏
2)五行相生—五脏促进
3)五行相克—五脏制约
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相互传变)
1)相生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相克传遍,相乘,相侮
3.指导疾病诊断
4.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2)指导疾病传变
3)确立治则与治法
①相生:治则:虚则补母,实则泄子。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
②相克:治则: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藏象学说
概述
一、藏象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外界环境相同应的事物和现象。

二、脏腑分类及特点
五脏:实质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脏病多虚证;脏病多补。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脏病多实证;脏病多泻。

奇恒之腑:中空似腑,藏精似脏。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基础
(二)由表及里的观察—主要
(三)医学实践--验证
(四)古代哲学—系统
四、藏象学说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五脏各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心具有主持心脏搏动以及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生理:胸部舒适,面色红润,舌红活,脉和缓有力
(二)心藏神,主神志
心统帅人的生理活动,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与古代哲学认识,传统文化认识,中医学独特认识有关。

生理: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灵敏,睡眠良好。

心主血脉乃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
二、生理特性
(一)心主通明
(二)心乃阳中之阳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吸清排浊
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机能。

宗气:肺吸入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

(二)主行水
肺的宣发肃降,对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有推动、调节、疏通之用。

①宣发卫气将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

②排泄汗液向下向内布散津液,清洁肺与呼吸道,通水下降膀胱。

(三)朝百脉,主治节
①朝百脉全身血液皆聚于肺,通过肺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经百脉输送全身。

②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津液的机能。

二、主要生理特性
(一)宣降
1.宣发呼出体内浊气;宣发卫气于皮毛腠理;向上向外扩散水谷精微。

2.肃降向下通降,清洁肺与呼吸道;吸入自然界清气;向下向内布散水谷精微。

(二)肺为华盖,为娇脏,喜润恶燥。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主皮毛
①肺气宣发,卫气外输皮毛。

②向上向外布散津液,滋润濡养。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主通气,主嗅觉;喉为呼吸之门户,主司发音。

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时为秋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脾具有将饮食物化为精微,并运送至全身的作用。

助肠胃消化,吸收,将精微运至全身。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脾主统血
统摄血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
脾主运化,气能摄血,脾藏营。

(三)脾气主升
脾有升输精微,升提内脏的作用
气血充足,内脏恒定
二、主要生理特性
①喜燥恶湿—脾主湿,长夏多湿易困脾
②属土居中央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时为长夏,主四季。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一)肝主疏泄:肝为罴极之本。

肝具有疏通发泄人体气血津液,并维持其宣泄畅达的作用。

司宣泄者,肝也;主闭藏着,肾也。

①调畅气机: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促进血行津布,调节男精女血
②调畅情志:调节气血通畅
③促进脾胃运化:促进脾胃升降,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
(二)肝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

①贮藏血液:营养筋目,为经血之源,涵养肝气。

②调节血量
③防止出血
二、主要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将军之官;肝主升发,属木主春。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时为春。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一)肾藏精
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作用。

先天之精——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水谷。

①肾主生长发育,生殖功能。

天葵: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

②促进脏腑气化
肾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肾阳温煦,肾阴滋润。

(二)肾主水
主持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
促进脏腑气化;升清降浊;排泄尿液。

(三)肾主纳气
摄纳由肺吸收的呼吸之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
二、主要生理特性
主蛰守卫;阴中之阴。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骨,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在志为恐,惊,在液为唾,在时为冬。

六腑
七冲门:
飞门——唇;户门——齿;吸门——气厌;贲门——胃上口
幽门——胃下口;拦门——大小肠交汇;魄门——下极
1)胆
中精之府,奇恒之府
藏泄胆汁,主决断,中正之官。

2)胃
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
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
贮存水液,排泄尿液
6)三焦
六腑三焦:通行水液,通行元气,通路。

部位三焦:
上焦如雾,主纳,布散血气,治法如羽。

中焦如沤,主化,化生气血,治法如衡。

下焦如渎,主出,排泄二便,治法如权。

六腑关系
饮食经口入胃,胃受纳腐熟,主通降。

至小肠,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受胆汁。

清者入脾,布散四周,主升至肺,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降至膀胱。

浊者分为浊液入膀胱为尿,浊物入大肠为便。

三焦为通路。

奇恒之府
(一)脑
脑为髓海,肾精化生为髓
与听觉,视觉有关
为元神之府
(二)女子胞
女胞:主司月经,孕育胎儿。

子胞:贮存精液,化生精子。

(三)与五脏关系
脉——心主、肺朝、肝藏、脾统。

髓——肾、心、肝、脾。

脑——肾、心肝脾肺。

女子胞——肾、心肝脾、肺。

脏腑关系
①心肺:气血相辅相成,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②心肝:血的运藏,情志活动。

③心脾:血的形成与运行,心行血,脾统血。

④心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⑤肺肝:气机升降,相辅相成。

⑥肺脾:气的生成,水液代谢。

⑦肺肾:气的生成,水液代谢,阴液相关。

⑧肝脾:气的生成,血的运藏。

⑨肝肾:精血互化,精血藏泄,阴液相关。

⑩脾肾:气的生成,水液代谢,阳气相关
经脉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饮食消化吸收,精微物质化生。

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精气血津液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