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方言研究
陕西定边话的体范畴
陕西定边话的体范畴定边话体范畴包括完整体和非完整体。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定边话的体范畴兼具北方官话体范畴和晋语体范畴的某些特点,又体现出一些独特之处。
标签:定边话体完整体非完整体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西端,在方言分区上处于中原官话和晋语的过渡区域。
定边话总体分为中原官话秦陇片的“秦陇”语系及“晋语”语系两部分。
本文研究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秦陇”语系的定边话的体范畴。
语料为民间传说的录音转写材料和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材料。
一、关于“体”的概念“体”这一术语来自西方语法中的“aspect”,普遍认为“体”是一个语法范畴。
美国语言学家Comrie在其著作Aspect中说:“…,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 read,he is reading,and he used to read in English is equally an aspectual distinction,so aspect is a category even in as familiar a language as English.”。
汉语关于“体”范畴的概念众说纷纭,叫法有“动相”“(情)貌”“动态”“体貌”等。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认为“体”是“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用添加前缀、后缀或变化中间元音的方法来表示。
‘体’表示所叙述的动作的类型和动作是否持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认为“体的范畴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过程”,都把“体”定义为与动词密切相关的一个句法范畴。
体范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反映动作、事件在一段时间进程中的状态,着重于对进程中的事件的构成的观察。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把“体”分为两类:从外部观察事件所获得的完整体(perfective aspect)和从内部观察事件所获得的非完整体(imperfective aspect)。
二、定边话的体范畴定边话的体范畴包括完整体和非完整体。
陕西省定边镇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调查研究
陕西省定边镇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调查研究作者:董盼盼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定边镇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新老派的语音差异进行调查、描写、比较与分析,认为其复杂的语言环境、语言心理及普通话的影响是形成定边镇方言新老派差异的主要原因。
这种影响随着年龄的递减而增大,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减小。
关键词:定边镇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一、概说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最西端。
地理坐标在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之间。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的记录,定边县的方言总体可以分为中原官话和晋语两个部分。
[1]定边镇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镇内的方言有老新派之分。
二、定边镇方言新老派的语音比较笔者采取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受访人员共100人,分为四组,如下表所示。
受访者人群中 15-20 岁的多为中学生,20 岁以上的有教师、公务员、医生、普通群众等。
三、定边镇方言新老派语言差异的社会调查参照老派音系,笔者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分四个年龄阶段,在定边镇展开调查,以了解老派和新派声母、韵母、声调差异的实际情况。
结合老派的音系及上表反映的情况我们发现:1.声母(1)从表一的“避”字新老派的使用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派全浊声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轻化后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年纪越轻读p的人越多,年纪越大越少,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新派的语音。
(2)中古疑影母齐齿呼字老派多读n母,新派普遍读零声母。
年纪越轻读零声母的人越多,年纪越大越少,且31—59岁的中老年人也更倾向于读零声母,15—20岁的女性无一人读n。
(3)中古泥来母字声母老派在洪音前读l,在细音前读n,31—59岁的男性处于从l向n 的过渡阶段,15—20岁的女性无一人读l。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1)
方言词调查身为一个地道的人,曾经为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耳闻目睹,方言粗旷豪迈,倍感亲切。
历史上,方言曾经作为官方通用语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其容博大精深。
相传汉字为文字处补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 4000 多年历史了。
方言划分更是细致,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市、市、市、市、市;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土,母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
炎帝语言与炎黄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近似,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由于我家在关中一带,所以我将着重介绍关中的方言,比方许多独特读音的字,与许多词语。
众多方言中的字词都有其历史依据,古今诸多名著量运用方言充分的表达了话语的准确性。
关中方言的许多词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制度等。
首先介绍一些方言的词语:举些例子,一、两个人在外地碰面会冲动地说“咱俩是乡党〞这样的话在别人看来定不理解,其实“乡党〞就是老乡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乡党方言来历。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
“乡〞和“党〞。
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再也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
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为了人的专利。
往往有人称人是“乡党〞。
二、“屋里人〞。
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
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浮现有关。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外清晰,各执其事。
长此以往,关地上便浮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定边方言词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定边方言词语与民俗文化研究作者:刘丹柏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4期刘丹柏内容摘要:方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地方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良好的语言基础,对地方方言加以了解。
但语法及语音研究是无法对语言本身的内涵做出很好的诠释的。
是因为,词语在语言中既是非常活泼的因素,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凝结的结晶,只有通过方言的研究才能充分了解当地方言的魅力。
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从这个地区的词语入手,这样可以相对容易很多。
这篇文章就是要对定边地区的方言词语和民俗文化的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探寻定边地区特有的民俗现象与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定边方言民俗现象民俗文化语言基础方言为我们认识民俗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认识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对地方方言加以了解,就能对民俗文化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词语在语言中是非常活泼的因素,也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方言词语研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一地区的民俗魅力。
本文我们就是对定边地区的方言词语进行系统性研究,探寻定边地区独特的民俗现象和民俗文化。
一.概论(一)定边县概况定边县是陕西省下属的县级行政单位,在地理位置上,定边县地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的交界区域,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地区,是榆林地区西部的一个县。
也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与黄土高原的一个交界地带。
定边地区的北边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前旗相连,南边哲宇,甘肃省的华池县和环县相连接,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东接陕西省的靖边县和吴起县。
定边地区的总面积约有6920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目前在籍人口约30万人。
因为他处于独特的地理地带,是四省的交界之地,又有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南北东西,另外还有307国道的贯通,因此在历史上就有“旱码头”的美称。
一直以来都是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二)方言与民俗的研究概况在方言和民俗研究的整体上来说,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因为地域方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很多学者将方言与民俗研究联系起来,使得方言与民俗的研究逐渐成熟并深入。
榆林地区方言腔普通话语音研究
1 . 声母数量增 加 。榆林 方言 一般有 2 4个声 母 ( 不 包括
的大多数 人在某一段时 间所讲 的方 言腔普 通话 具有较 强 的
一
零声母在 内) , 比普通话 多了 [ 日 ] [ Z ] [ v ] 三个声母 。普 通话
读开 口呼零声母 的字 , 在榆林方 言中有相 当一部分 读 [ 日 ] 声
理论 的补充 。同时 , 对 方言腔普通话 的研究 也有助 于方言 区 人普通话 的学 习, 促进普 通话 推广。方言腔 普通话研究具 有 非常重要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国内对于方言 腔普通话 的研 究始 于 1 9 8 7年 陈亚 川《 闽
母, 如: 文武外娃威。榆林 腔普 通话 中, 常 不 自觉地 将 [ v ] 声 母变为半元音 [ u ] 声母 , 浊音色彩已较淡 , 逐渐向元音靠拢。
通话的语音偏误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
一
普通话 是现 代汉 民族 共 同语 , 方 言 是共 同语 的 地域 变
体 。方言 区的人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时 , 常受 方言影 响而说
出与标准普通话有一 定距 离、 带有方 言色 彩的普 通话 , 我 们 称之为方言腔普通 话 , 也有 人称 为“ 蓝青 官话 ” 、 “ 地 方普 通
时争是插 ; 也有将平舌读成翘 舌的 , 如: 擦蚕砸挫 。后一种现 象 比较少见 , 也 不成 系统。 榆林腔普通话平翘舌不分 , 一是受其方 言影响。普通话 中, 古知庄章三组声 母今 均读为 翘舌 音 ; 而榆林各 地汉语 方 言中 , 这三组声母按一定 的条件分 读平翘舌两组 声母。分读
得 理论 的补 充。本文以榆林地 区普通话 过渡语为考察对 象, 借鉴 第二语 言习得研 究 中偏误分析 和 中介语研 究的相 关理论 , 考察榆林地 区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及其石化现 象。
陕西定边话与绥德话语音比较研究
陕西定边话与绥德话语音比较研究本文介绍陕西定边方言语音特点,主要描写属于定边话范围的红柳沟话。
第一部分描写定边话的声韵调;第二部分将定边话与绥德话进行比较,以凸显其特点。
标签:定边话绥德话语音特点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西端,东距榆林市所在地榆阳区314公里,与本省靖边县毗连;南距省城西安647公里,与甘肃省庆阳地区华池、环县及本省吴旗县为邻;西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70公里,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相连,处在陕甘宁蒙四省区的交界处。
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靖边话属晋语五台片,吴旗话属晋语志延片,华池、环县话属中原官话秦陇片,盐池话属兰银官话银吴片。
但定边话实际上处于三大方言区的过渡地带,据观察,其方言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尤以语音的过渡性最为显著。
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将定边话划归陕北方言区的“上面话”;张盛裕、张成材两位先生在《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分区(稿)》把定边话划归中原官话的秦陇片。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把定边话划归中原官话的秦陇片。
两种划分的分歧在于,前者着眼于方言区域与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的一致性,而后者对方言的分区侧重于方言本身的特点。
本文认为定边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
《县志》载,定边方言总体可分为中原官话秦陇片的“秦陇”语系及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语”语系两个部分;分为四个方言区:即定边话、安边话、南山话和外狩话。
其中定边话包括县城(大部分居民)、贺圈、红柳沟、盐场堡等乡镇。
本文以红柳沟镇人①(红柳沟镇位于县城西南,与定边城老住户方言一致)调查对象,重点考察定边话。
一、声韵调表(一)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在内说明:①声母只见于”我”字;②北京话t、t‘、声母在定边话中,有的读为ts、ts‘、s,如“指”“迟”“使”;有的读为t、t‘、,如“制”“吃”“实”。
(二)韵母37个资支纸是分,即有[n:]、[in:i]、[un:u]、[yn:y]四对韵母之分。
盐池花马池镇方言单字调及两字组连读调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重要项目“定边方言语音的过渡性特征研究”(syjs201725)。
作者简介:董盼盼,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方言学。
盐池花马池镇方言单字调及两字组连读调调查分析董盼盼(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摘要:本文重点调查了盐池花马池镇方言的单字调和两字组连读调,详细地描写了花马池镇方言的声调面貌,发现其阳平与去声正趋于合并,即将从四个声调变为三个声调,且在连读调中也不能区分。
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其阳平与去声相混不清的形成机制及演变路径,希冀为边界方言的发展演变提供更多动态的语言事实。
关键词:单字调 两字组连读调 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69-02一、概况盐池县花马池镇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北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临甘肃环县,西靠本区灵武、同心县,东接陕西定边县。
同其地理位置一样,其方言也属于多省区接壤的边界方言:北部晋语大包片,西部兰银官话银吴片,东部和南部是中原官话秦陇片。
关于盐池县方言的性质,国内学者对其界定存在分歧。
张盛裕、张成材(1986)在《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中指出“盐池话有四个单字调:阴平(半高平)、阳平(中升)、上声(高降)、去声(低升),且盐池片只有盐池一处,特点是古入声字不论清浊一般都读去声,只有少数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
[1]张安生(1991)在《宁夏盐池话的语音状况及归属》中指出:“县城正位于两小片的交合处,老派话(60岁以上)去声不太稳定,游移于高升和中升之间,间或有混同与阳平的,但整体特征仍高于阳平,与阳平尚可区分,同于东南小片,新派(60岁以下)两调即已相混,都读低升,同于西北小片。
”“地处两大官话临界地带的盐池话,语音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古入声实际派入阳平,不同于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盐池话的归属应当重新考虑”。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摘要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西方言作为全国方言中的重要一支,不仅有着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还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陕西方言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方言间的差异和联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陕西方言的特点及其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地位,进而对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提供参考。
1. 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是地域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
陕西方言作为陕西省地方特色的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对陕西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历史渊源、语音特点、词汇特色以及与普通话的关系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陕西方言文化。
2. 方言的产生与发展方言的产生与发展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陕西方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朝时期,随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陕西方言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方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点,并与其他方言发生了一定的差异与接触。
3. 陕西方言的语音特点陕西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陕西方言的声母较为丰富,包括的音素范围广,而韵母则相对较少。
此外,陕西方言的声调也有其独特之处,具有多变和变调的特点。
4. 陕西方言的词汇特色陕西方言的词汇特色主要源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陕西方言有较多的土语词汇,这些词汇与当地的农耕文化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同时,陕西方言还有许多独特的俗语和成语,反映了陕西地区的习俗和思维方式。
5. 陕西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陕西方言与普通话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两个主要的语言形式。
陕西方言在与普通话的关系中既有相互影响与交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独立性。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沟通的便利化,普通话在陕西方言的使用中逐渐渗透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 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陕西省定边县南园子村方言音系
陕西省定边县南园子村方言音系摘要:描写定边镇南园子村方言的音系,归纳音韵特点,列表分析《方言调查字表》中古入声字在今南园子村方言的归派。
关键词:南园子村方言;音韵特点;入声归派壹概说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最西端。
地理坐标在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之间。
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
定边镇南园子村位于全县的西北方,与县城紧靠。
历史上关中百姓或军士因屯垦多次移居宁夏、甘肃等地,促使关中的语言及文化向西北扩散。
葛剑雄先生认为:公元前209年筑成的咸阳经云阳,劈山切谷,至九原的直道,这很有可能是移民迁入的路线。
后又经三次內迁和回迁,使西北边地和关中产生了密切的接触。
南园子村现有人口860人左右。
[1] 定边县的方言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划归中原官话的方言。
实际上,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的记录,定边县的方言总体可以分为中原官话和晋语两个部分,定边镇南园子村的方言则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
[2]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南园子村人,为了描述出更为客观的方言面貌,笔者于2017年3月到6月进行了田野调查。
本文主要发音合作人:1.侯殿臣,男,生于1939年,汉族,中专文化,曾当过干部。
2.董治宝,男,生于1955年,汉族,高小文化,曾当过兵。
3.董永春,男,生于1972年,汉族,初中文化,在家务农。
三代世居本地。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3]的划分,南园子村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
先贤时哲有关定边县方言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方言点进行比较的研究:高峰《陕北定边县城通行语的转用和方言接触》(2011);苗丽《陕西定边话与绥德话语音比较研究》(2008)等。
二是对整个西北地区方言的综合研究: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1988)、《陕北话漫谈》(1989);孙立新《关中方言对果摄开口一等歌韵字的读法》(2014);邢向东《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2005)、《陕西省的汉语方言》(2005)等。
关于陕西方言“爷”字的讨论
一、关于陕北晋语“爷”字的讨论
刘育林在 《陕西省志·方言志 (陕北部分)》 [5] 中以“哑音哑 (如绥德读作 ia213-24 .ia)”和“爷爷 (如府谷读作 ie44 .ie)”的形式记录陕北晋语区 19
个点对祖父的叫法,同时纳入比较的西安方言对祖 父的叫法也记录成了“爷爷 (读作 i24 .i)”,其实 西安方言把祖父叫作“爷 (= 夜) i55”;以“外爷” 等记录绥德等 15 个点对外祖父的叫法,如绥德 把“外爷”读作 vei51 .ie,刘先生把吴堡的叫法记 录 成“外哑音 vai51 .ia”。其中的“哑音”应当记录 成“爷”。
父叫作“爷爷”,留坝等处把祖父叫作“爷”。
关键词:陕西方言;“爷”字;亲属称谓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092 (2019) 04 - 0001 - 06
笔者多年来对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兴趣 较浓,成果如 《陕南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异读别称》 [1]、 《陕西方言纵横谈》 [2]、 《陕西方言漫话》 [3]、 《关 于陕西方言“爹”字的讨论》 [4]等。本文拟对陕西 方言“爷”字在亲属称谓等语境的运用情况进行讨 论,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关于陕北晋语 “爷”字的讨论;第二,关于关中方言“爷”字的 讨论;第三,关于陕南方言“爷”字的讨方言略说》 为 [13] 准。关中方言“爷”字的使用频率比陕北晋语高得 多,其呼称特征主要有:1. 把祖父叫作“爷”,外 祖父多叫作“外爷”,把曾祖父、高祖父叫作“X 爷、XX 爷”;2. 舅祖父、姑祖父、姨祖父在关中 中西部也以“爷”来呼称;3.“爷”字的父亲义用 在“父亲与子女们”的语境里;4. 太阳、月亮等有 以“爷”来呼称的。
定州方言连读变调研究的开题报告
定州方言连读变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方言是各种语言中的一种,是一种具有地域特性的语言形式。
方言是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方言中,连读变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音韵特点之一。
方言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了解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定州方言作为河北省话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说话比例。
由于交通的便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定州方言呈现出一部分漏口在定州方言中不断演变的现象。
因此,定州方言的研究对于了解草根文化和民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拟对定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如下:1、定州方言中连读变调的出现及其特征;2、基于实例的定州方言中连读变调的类型划分和分析;3、基于数字化声学技术方法对连读变调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4、经过对定州方言连读变调的研究,探讨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演变历程。
通过对定州方言连读变调的研究,旨在从音韵角度深入了解定州方言的特点和演变历程,进一步发掘定州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资料搜集法:通过调研和分析定州方言的发音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来发掘语言文化资源;2、实地调研法:在定州地区实地调研,收集各种明显带有连读变调的音频资料,并结合图像和视频资料进行考察和分析;3、数字化声学技术法:运用数字化声学技术,对定州方言中出现的连读变调进行定量分析;4、实例比较法:通过对不同语音资料的实例比较,对定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进行分类和分析;5、资料处理法:使用图表展示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定州方言中连读变调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四、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研究定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得出以下预期结果:1、借助声音和文字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全面展示定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特点和类型;2、从音韵角度探讨定州方言中连读变调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3、引导定州方言语言文化发展,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撑。
陕西方言研究论文索引(1980——1989)
陕西方言研究论文索引(1980——1989)作者:李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本文将1980年至1989年学者研究陕西方言的论文编为索引,同时简要评述了期间陕西方言研究的概况。
关键词:陕西方言索引作者简介:李涛(1986—),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
一、概说:陕西省的汉语方言种类较多,包括“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以及少量贛语。
”(邢向东 2007)本文将1980年至1989年间学者们研究陕西方言的相关论文加以梳理,汇编成索引,按时间先后排列。
并简要评析了期间陕西方言研究的概况。
二、论文索引:[1] 刘育林《陕北方言概况》,《延安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2] 张展华《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人文杂志》,1980年第4期[3] 薛生民《吴堡方言词汇研究》,《语言研究与教学》,1980年第5期[4] 薛生民《吴堡话里“来”字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5] 刘育林《陕北话的分界》,《延安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6] 薛生民《吴堡方言本字考》,《语言研究与教学》,1981年第3期[7] 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8] 张崇《也谈吴堡话“来”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9] 刘勋宁《陕北清涧方言的文白异读》,《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10] 孟维智《西安话中的语气词“些”》,《语文研究》,1983年第2期[11] 孙立新《户县方言的连读变调》,《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12] 刘广和《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语文研究》,1983年第3期[13] 张成材《中古合口三等韵字在岐山方言中遇知组、照组、日母读开口》,《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14] 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83年第3期,1984年第1期,1984年第2期[15] 张崇《延川话中保留的表示“看”的一组古语词》,《延安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16] 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再探》,《语言研究》,1984年第2期[17] 尉迟治平《论隋唐长安音和洛阳音的声母系统》,1985年第2期[18] 邢向东《神木方言的语法特点》,《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定边话与普通话
定边话与普通话的对比材料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西端。
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定边方言划入中原官话秦陇片。
定边方言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划归中原官话的方言,事实上,在定边方言的内部,既有中原官话又有晋语。
《定边县志·方言》将定边方言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定边话、安边话、南山话和外狩话。
其中,定边话指定边土著方言;安边话指安边镇及其附近的方言;南山话指西南山区的方言;外狩话指长城以北乡镇(如白泥井、周台子等地)的方言。
白泥井、周台子等地位于长城之外,《定边县志·方言》的作者很自然地把该片方言命名为“外首话”,可能不知道本字就记成了“外狩话”,我们猜测,大概是该作者联想到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有狩猎习俗使然。
2009年9月、2010年3月,我们对定边方言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山话和定边话声母、韵母、单字调系统完全相同,只是定边话分布在城区和靠近城区的滩区,西南山话分布在较为偏远、交通也不很便利的山区,所以西南山话语音变化相对滞后。
西南山话与定边话的差异是地域因素造成的同一种方言内部的细微差异,因此本文把定边方言分为三个小片(将西南山话归入了定边话片),并把“外狩话”改以代表性定边方言。
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
就我们定边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以一些实例进行解析:一、从文字的释意中解释:01、“nia”稳---“nia”,压,压稳,有沉住气之意思。
02. 昂---哦,恩,答应某人做某事03. 可---语气助词,没实际意义,例如:回可,死可,上可,哈可,进可,串可呀?......04. ...蓝...--- ...了...05. 鸟---痒。
《青海和硕特土语词汇研究》范文
《青海和硕特土语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资源。
其中,和硕特土语作为该地区的一种重要语言,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青海和硕特土语的词汇,揭示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研究背景和硕特土语是青海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硕特土语的使用逐渐减少,相关研究也相对滞后。
因此,开展青海和硕特土语词汇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推动语言学和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青海和硕特土语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及词汇特点。
其次,深入实地调查,收集当地居民使用的土语词汇,并进行分类整理。
最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将和硕特土语词汇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异同和特点。
四、研究结果(一)词汇特点青海和硕特土语的词汇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首先,其词汇构成丰富多样,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性;其次,其表达方式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此外,部分词汇与藏语、汉语等其他语言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体现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二)分类整理根据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将青海和硕特土语词汇分为日常生活类、农业类、自然类、宗教类等几大类。
其中,日常生活类词汇涉及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农业类词汇涉及耕作、种植、收割等方面;自然类词汇则包括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自然现象和生物;宗教类词汇则涉及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三)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对比分析将青海和硕特土语词汇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和相似性。
在表达方式上,和硕特土语具有独特性;在语义上,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有共通之处,体现了语言的共性和交流性。
五、讨论与结论通过对青海和硕特土语词汇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勤方言研究报告五年级
民勤方言研究报告五年级
根据对民勤方言的调研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五年级的报告。
1. 民勤方言的概述:民勤方言是甘肃省民勤县地区所使用的方言。
它属于宁夏黄河流域方言的一支,与汉语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区别。
2. 发音特点:民勤方言的发音较为独特,其中包括语音、音节和调语模式。
例如,民勤方言中的"徐"读作"hoo","他"读作"dal"等。
3. 词汇差异:民勤方言中存在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汇。
例如,"我"在民勤方言中读作"咱","他"读作"彼"等。
4. 语法特点:民勤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有一些差异。
例如,在倒装句中,民勤方言通常喜欢把助词置于动词前面。
5. 方言保护和传承:由于现代化的影响,民勤方言正逐渐面临濒危的境地。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方言资源,我们应该加强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是我们对民勤方言的一些初步研究报告,希望能对你了解民勤方言提供一些参考。
当然,方言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还有很多细节和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探析
152《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而地名作为方言词汇的一部分,同样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这些地名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风貌、信仰、习俗以及文化心理。
而从众多的陕北方言地名词语中可以发现,陕北地名不仅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民俗风貌有关,而且同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颇具关联。
另外,从这些地名中也可以看出陕北人长久以来重宗族、重方位的社会心理,还有他们以“双”为美的审美理念。
[关 键 词] 陕北地名;区域特征;民俗文化;社会心理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探析刘春正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而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深刻地反映了陕北这片土地沟壑万千、纵横交错的地形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民族接触融合的踪迹,反映了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追求安宁吉祥的共同愿望,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
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乃至政治经济物质化的代号,方言地名词语是相对稳定的。
通过对方言地名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陕北方言地名词语中的区域特征(一)陕北方言地名反映地理特征陕北高原地处黄土高原中心,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以及干燥的西北风的侵蚀,加之黄土高原暴雨集中,来势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往往造成山洪暴发,黄土大量流失。
黄土高原在流水的不断冲刷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改变了它原来的面貌。
因此,陕北地面在流水侵蚀下被分割成沟壑交错的沟、岔、崖、圪崂、圪凸、坪、咀、峁,这在陕北地名中多有体现。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
陕北地区沟壑纵横,有许多以“沟”字为名的地名词语,如子洲的赵家沟、王家沟,府谷的三道沟、古沟,甘泉的香水沟。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例如横山的孙家岔、宜川的家岔、延长的青阳岔、府谷的大岔等。
崖:山峰边缘的险峻之地。
以“崖”命名的地名在陕北非常多,如神木的花石崖、米脂的杨家崖、府谷的高石崖等。
圪崂:山中的一处避风之地。
定边方言研究
目录序言 (2)一、地理位置 (2)二、中原官话 (2)三、地方特色与方言语法 (2)(一)构词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2)(二)组句的特殊性和奇异性 (3)(三)具体体现 (4)参考文献 (7)陕西省定边县方言研究内容摘要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西端。
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定边方言划入中原官话秦陇片。
定边方言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划归中原官话的方言,事实上,在定边方言的内部,既有中原官话又有晋语。
定边方言的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相同,但在民间语言交流中相互吸纳渗透,形成许多差异,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方言语法的复杂化、多样化。
构词上采用重叠、加缀、颠倒、借用、“的”字组词、后带(sǎn)、儿化韵加“来”字、加“圪”字、保留古词语等手法使之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组句上采用倒装句、假问句、后补句,残缺句、颠倒词序等特殊手法使之具有特殊性与奇异性。
具体体现在行为动词、日常用语、人体名词、衣服、时间、称呼、动植物、形容词等之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定边地名词语反映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定边方言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语言表现形式,更加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对于语言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位置中原官话地方特色与方言语法序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其使用者的具体情感的体现,是一种文明的高度浓缩。
定边地名词语反映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体现劳动人民精神追求。
一、地理位置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东至东南与本省靖边县、吴旗县相接;南至西南与甘肃省华池县、环县相接;西与宁夏盐池县毗邻;北至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相临,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
青海方言使用与传承探微
青海方言使用与传承探微
赵君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4)2
【摘要】方言关系着社会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青海方言具有地域性、存古性、杂糅性的特点,其使用存在使用范围缩小,使用人数减少,代际传承断裂、方言系统弱化的现状,传承青海方言需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学校加强方言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媒体助力方言传承,社会营造方言氛围,个人、家庭构建方言意识。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赵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2
【相关文献】
1.普通话的推广与客家方言的传承——基于广西客家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2.试论青海方言的使用特点
3.电视方言节目与方言的活态传承——方言保护视域下电视方言节目意义与价值探析
4.试论青海方言的使用特点
5.青海汉语方言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序言 (2)一、地理位置 (2)二、中原官话 (2)三、地方特色与方言语法 (2)(一)构词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2)(二)组句的特殊性和奇异性 (3)(三)具体体现 (4)参考文献 (7)陕西省定边县方言研究内容摘要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区西端。
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定边方言划入中原官话秦陇片。
定边方言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划归中原官话的方言,事实上,在定边方言的内部,既有中原官话又有晋语。
定边方言的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相同,但在民间语言交流中相互吸纳渗透,形成许多差异,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方言语法的复杂化、多样化。
构词上采用重叠、加缀、颠倒、借用、“的”字组词、后带(sǎn)、儿化韵加“来”字、加“圪”字、保留古词语等手法使之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组句上采用倒装句、假问句、后补句,残缺句、颠倒词序等特殊手法使之具有特殊性与奇异性。
具体体现在行为动词、日常用语、人体名词、衣服、时间、称呼、动植物、形容词等之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定边地名词语反映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定边方言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语言表现形式,更加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对于语言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位置中原官话地方特色与方言语法序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其使用者的具体情感的体现,是一种文明的高度浓缩。
定边地名词语反映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体现劳动人民精神追求。
一、地理位置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东至东南与本省靖边县、吴旗县相接;南至西南与甘肃省华池县、环县相接;西与宁夏盐池县毗邻;北至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相临,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
二、中原官话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定边方言划入中原官话秦陇片。
定边方言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划归中原官话的方言,事实上,在定边方言的内部,既有中原官话又有晋语。
《定边县志·方言》将定边方言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定边话、安边话、南山话和外狩话。
其中,定边话指定边土著方言;安边话指安边镇及其附近的方言;南山话指西南山区的方言;外狩话指长城以北乡镇(如白泥井、周台子等地)的方言。
白泥井、周台子等地位于长城之外,《定边县志·方言》的作者很自然地把该片方言命名为“外首话”,可能不知道本字就记成了“外狩话”,我们猜测,大概是该作者联想到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有狩猎习俗使然。
三、地方特色与方言语法定边方言的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相同,但在民间语言交流中相互吸纳渗透,形成许多差异,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方言语法的复杂化、多样化。
(一)构词的灵活性及多样性1.重叠。
如:瓶瓶、盖盖、馍馍、饼饼、锤锤、蛋蛋、刀刀、剪剪、桌桌、凳凳、苗苗、杆杆、盆盆、罐罐、桶桶、栓栓、手手、脸脸、袄袄、帽帽、好好的、美美的、扎扎的、干干的、晒晒的、凉凉的、惯惯的、够够的、多多的、光丢丢、亮休休、粘挖挖、癞抓抓、黄拉拉、白达达、秃叽叽、气哄哄、圆腾腾、乱纷纷、美美实实、红红火火、漂漂亮亮、羞羞答答、臊臊刮刮、藏藏摸摸、明明白白、累累赘赘等等。
2.加缀。
如:溜溜光、饿得慌、碎碴碴、油花花、憨娃娃、愣大大、这点儿、哪会儿、差不多、近得很、死了、哭了、门子、虫子、盆子、铃子、刀子、蒿子、羊子、箱子、雀儿、鸦儿、猪儿、狗儿、这么多、那么少、怕死人、气死你等等。
3.颠倒。
如:跑赛、球赛、热天、冻脚、害灾、红眼、嚷叫、荒草、生瓜、馋羊、冷冬寒天、纷纷乱乱等。
4.借用。
如:“戏有多好看”。
“她红着脸说话。
”“人有些怪毛病”。
“这件事黄了”。
“话说得满在理。
”这里就借用了形容词“多”、“红”、“怪”、“黄”、“满”作了副词状语。
5.“的”字组词。
如:歪的、损的、热的、凉的、瞎的、好的、浅的、薄的、狗的、牛的、谝的、粘的、囊的、能的、鳖的、抖的、精的、蒙的、洋的、土的、穿的、戴的、铺的、盖的、吃的、喝的、烧的、煨的等等。
6.后带(sǎn)。
如:“快来!” 快走!”“慢些!”“你吃!”“快喝!”“甭哭!”“别闹!”“凉咧!”“看烫!”等等。
带表示催促、乞求、警示及不耐烦等语气。
7.儿化韵。
如:酒瓶儿、茶盅儿、豆芽儿、肉片儿、毛桃儿、石榴儿、圆圈儿、像片儿、脸盆儿、气罐儿、吹笛儿、唱歌儿、悄悄儿、乖乖儿、高高儿、多多儿、人样儿、对象儿、口诀儿、书本儿、小猫儿、牛犊儿、筐攀儿、犁把儿、奶嘴儿、调羹儿、貌盖儿、光秃儿、口袋儿、麦穗儿、鸡儿、猪儿、羊儿、鹿儿、蛾儿、蜂儿、鸟儿、燕儿、葱儿、蒜儿、坛儿、罐儿、月儿、馅儿等等。
8.加“来”字。
如:“你在哪达来?”“我在王家来”。
(闻见腥膻味问)“你吃啥来?”“我吃羊肉来”。
(看见满身泥巴问)“你干啥着来?”“我上房泥来”。
(发现碗被打碎了问)“这是谁来?”“不是我来,是他来”。
“你去街上来没有?”“去来”等等。
9.加“圪”字。
如:圪台、圪梁、圪坨、圪瘩、圪堆、圪卷、圪截、圪抓、圪扒、圪、圪桩、圪搅、圪柳、圪弯、圪尖、圪嗯、圪囔、红圪丹丹、蓝圪茵茵、黄圪灿灿、端圪峥峥、水圪淋淋、酸圪溜溜、圆圪墩墩、亮圪闪闪、绵圪茸茸、尖圪竖竖、热圪腾腾、绿圪争争、白圪刷刷、胖圪念念、好圪端端等等。
10.保留古词语。
如“嗾”shòu(指使狗咬)、“捋”1ǚ(用手顺着条状物抹过去)、“聒”guó(杂音刺耳)、“籴”dié(总买东西)、“粜”tiào(出卖粮食)、“蜇”zhé(被虫子叮咬)、“先后”xiànhòu(妯娌)、“菢”(母鸡孵蛋,菢小鸡)等等。
(二)组句的特殊性和奇异性1.倒装句。
如:“肚子疼的我。
”“你看能的他。
”“亮堂堂的月亮。
” “火辣辣的太阳。
” “黑洞洞的夜晚。
” “明晃晃的电灯。
” “快断气的老牛。
” “吃屎的是狗。
” “有毒的是蛇。
” “门上站着讨吃子。
” “水坝里泡一本书。
” “受罪的是你。
”等等。
2.假问句。
如:“羊肥了?”“猪胖了?”鸡杀了?”“狗喂了?”“草铡了?”“麦收了?”“吃得香吧?”“睡得甜吧?”“事情办妥了?”账算清了?”等等。
这种句子前面都像定语,而后面又带询问。
3.后补句。
如:“狗肉不吃”、“凉菜不要”、“这衣服好看”、“那大夫不走”等,全是把动词用在后面作定语,听完全句才能明白意思。
4.残缺句。
如:“家里穷得没法。
”“车上挤得没法”。
“生瓜苦得没法”。
“有水脏得没法”。
“钢笔秃得没法”。
“想嫁羞得没法”。
这些句子如果分别加上“过”、“坐”、“吃”、“喝”、“写”、“说”才显得完整,但不加这些字,读者、听者也能明白其意。
5.颠倒词序。
如:“好人品”也说“人品好”;“坏毛病”也说:“毛病坏”;“认不得”也说“不认得”;“材料好”也说“好材料”;“特别的富”也说“富得特别”;“丑得出奇”也说“出奇的丑”;“哭得伤心”也说“伤心地哭”;“晒得要命”也说“要命的晒”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形式。
如“把“拿着”也说“拿上”;把“等候”也说“等一等”、“等等”;把“来不及”也说“赶不上”、“跟不上”;把“上面”也说“上头”、“高头”;把日光浴”说成“晒太阳”、“晒阳阳”;把“去外婆家”说成“串外家”、“回老家”。
(三)具体体现1、行为动词搁就哈:蹲下来秃舌子:大舌头马趴子:向前摔倒跳团不咧:形容孩子好动脑摇的不愣愣的:不通意相忙:帮忙相哄:帮忙拾掇:收拾死开:走开样打乱抡:没谱瞎干2、日常用语疯跑野扛:指不安于现状到外边寻乐山格崂:山壑诺了:饿了炕了:渴了受松:可怜的人(贬义词)矬子:矮子干啥个咧:做什么事呢咋蓝:怎么了么事:没事么得:没有是说撒着了:你说什么呢串该:逛街胡奇:土块拔死了:很冰很冰行行:巷子哈术:规矩脱笑:让人忍不住笑个里个老:到处趟了:掉了钵子:碗儿松:坏的很么哒:没问题该门:大门整言:玩弄日他:弄坏了应自:正适合末觉门:形容不满足挑担:同一个老丈人的女婿之间的关系锻死人蓝:形容忙的很末哈术:没礼貌个六:弯曲看门:照门,看家松钩子:没有胆量哈雨:下雨残:厉害忽来:回来此:娶呻缓:呻吟憋脑茎:小气笔了:完蛋了十砍:爱表现自己愣头青:做事不思考的人一哈:一下康且:长寿含:咸冷子:冰雹该:街末马达:没问题迷:泥哈子:瞎子碎猴青:骂孩子的话愣松,糊脑子,朝了,灰了:骂人的话恼的不行了:累的撑不住了垢痂:污垢狗的很:自命清高咋势:嚣张变刺刺:和正常人行为不一样十洒:指女人不守妇道串门子:制花心的男子3、人体名词碾窝:眼睛拐ler(英文读音)腿:O型腿哈巴子:下巴碾杂毛:眼睫毛比斗:巴掌板浪:脖子捶头:拳头个堵:骨头波罗盖子:膝盖划拉骨:脚踝了巴:肋骨猪娃子:小腿不齐儿:肚脐眼子甲:指甲争耳子:耳光背锅子:脊背弯曲决片子:脚流酣水:流口水4、动植物洋柿子:西红柿个桃:核桃牛牛:小型昆虫末子:麦子鸡不刺:鸡的胃三野:土豆鸡泡:母鸡草驴:母驴叫驴:公驴结子:阉割过的公羊骚虎:公羊毛油叶:白角虫粪爬牛:屎壳郎次怪子:猫头鹰巧儿:鸟嘶婆子:用来比喻泼辣的女人伢狗:公狗癞瓜子:蛤蟆米仓仓:鼠的一种5、衣服盖体:被子擦擦:衣兜腰裙子:围裙拉锁:拉链奶易儿:衣兜6、时间前尚:上午后尚:下午尚喔:中午儿个:现在夜儿天:昨天呢活儿:过去,那阵子日他了:弄坏了号儿:后天黑地:夜晚内折儿:那会儿年四:去年白忍:白天7、称呼娘娘:姑姑故舅答:姨叔妻国:妻子的哥哥牙辈子:丈夫的哥哥未爷:外公未奶:外婆大大:父亲的兄长活祖儿:对大五辈人的称呼国:哥哥8、形容词拘劲:好愣个蛋:愚蠢葱翠:简直桑碾:缠的让人烦二半吊子:二百五克里马叉:快点能的:得意呢大大:那里日脏:脏,不整洁故实:一下录:绿胡日闹:干坏事板菜菜的:长的脸部平整脱笑:搞笑日鬼:说谎话搞搭:不讲究半切子:半个二六子:流氓灰个蛋:做事鲁莽结克子:结巴道栽子:很差劲嚎鼻子:哭嚼筋:做没成果的事心疼:可爱坏仔儿:坏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定边地名词语反映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定边方言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语言表现形式,更加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体现劳动人民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1]刘育林,安宇柱,《陕北方言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0[2]冯登宁;靖边方言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3]刘育林:《陕北人学习普通话教程》,1993[4]吕廷文:《浅议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文化》,《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5-2[5]曹晖:《陕北方言词典》读后,语文研究,1994-4[6]《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7]《定边县志·方言》,定边县志编纂委员会[8]王六著:《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上、下),,紫禁城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