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模型)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物体的影响可忽略例如:平动,转动。
质量很小,体积很小的物体二.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
①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是可以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一旦选为参考系就认为是静止的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如果没有说明,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④在同一问题中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三.坐标系:直线运动通常为一维坐标系平面内曲线运动通常为二维坐标系空间内复杂运动通常为三维坐标系第二节时间与位移一.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点。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线段。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路程:有大小但无方向(标量)。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
3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位移: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路程≥位移注意:1.只有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2.物体在某一运动中,唯一可能等于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
三.标量和矢量1.标量:有大小无方向的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四.物体的位置变化与位势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1m/s=3.6km/h4.性质:矢量:大小;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5.平均速率与瞬时速度①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注意: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一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物理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了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
1.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类型。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来描述。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必须使用速度-时间图像来描述。
2. 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类型。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无需接触即可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需要考虑物体所受到的各个方向的力,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可以使用三角形法则的逆运算来求解。
4.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5. 惯性与质量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的惯性由其质量决定。
质量是物体对于力的作用具有惯性的量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集合特性。
6. 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形式。
静态平衡要求物体受力合力为零且力矩为零,动态平衡要求物体受力合力为零且力矩不为零。
7. 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的弹性特性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的性质。
弹性变形遵循胡克定律,即变形与外力大小成正比,与弹簧常数成正比,与弹簧长度变化的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某某某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某某某象(即位移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某某某象(速度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特定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某某某。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是我们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篇,而第一章往往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的重要部分。
第一章主要涉及运动的描述,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比如说,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远大于地球的半径,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对公转的影响极小,此时地球就可以看作质点。
但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就不能忽略,就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
二、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要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
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如果以车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为参考系,人就是运动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应以观察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三、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常见的坐标系有一维直线坐标系、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直线运动中,我们通常选择直线坐标系,也就是数轴。
在数轴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位移则可以用末位置坐标减去初位置坐标来计算。
四、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
比如 8 点上课,8点就是时刻。
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
比如一节课 45 分钟,45 分钟就是时间间隔。
要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没有长短,而时间间隔有长短。
五、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比如,一个人绕着操场跑一圈,他的位移是零,因为他的初位置和末位置相同;但他的路程是操场的周长。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1.1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础学科。
在人们的认识中,物理和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中独占一席之地。
1.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物理量、单位、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运算、物理规律的表述和应用等。
1.2.1 物理量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因此,对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它们的大小、方向、性质和状态),进行的测量和计算,就是对物理量的研究。
1.2.2 物理量的单位物理量只有"多少"是无法表示出来的,还必须有单位。
用于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是设计好的、已经公认的以及实际可以使用的数量值。
例如:量的单位、零的单位、时间的单位等,才能表示出多少。
1.2.3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确定物理量的大小、不确定度和综合测量等。
1.2.4 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的运算包括直接的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和间接的过程,还有其中的特殊形式。
1.2.5 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的表述包括必然性、集合性和形式性,还有应用性。
1.2.6 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规律的应用不仅包括下列方面,还有前面和后面的和许多其他的应用。
1.3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物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实验前的准备、实验的过程和实验后的处理等。
1.3.1 定性实验定性实验的基本思想是得到有关物理现象特征的实验结果。
例如:测量天地的大小,重力,惯性,种种力,电磁基础等。
1.3.2 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定性实验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通过测量来得到实验结果,由测量结果推论几种规律。
例如:测量天地的大小,重力,惯性,种种力,电磁基础等。
1.3.3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前的准备涉及到实验系统,实验布置,实验仪器等方面,还有实验人员的职责。
1.3.4 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指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要求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写》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总量,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与位移的变化方向一致。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用a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当加速度为正时,表示物体在加速;当加速度为负时,表示物体在减速。
4. 时间:时间是运动发生的持续过程,用t表示,是一个标量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
三、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1. 位移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等。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米每分钟(m/min)等。
3.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等。
四、运动的图像和图象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如果是匀速运动,图像是一条直线;如果是变速运动,则图像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3. 加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如下:-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包括位移、路程、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等。
- 基本概念:物理运动、位移、路程、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匀速直线运动。
- 基本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合成、运动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重点内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在于位移是物体运动的路径长度,而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大小,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
运动合成和运动分解是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来分类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位移大小和方向与时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大小和方向与时间的关系。
- 拓展内容: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后续学习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物理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如下:-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
- 基本概念:力、合成、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 基本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 重点内容:力的合成和分解是根据力的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来分类的。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圆周运动的特点是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拓展内容:力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物理运动的重要方法。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整理(必修 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第二节 质点和位移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第三节 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2.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3、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 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 0向上,加速度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 =v 0-gt ,h =v 0t -12gt 2(向上为正)若v >0,物体上升,若v <0,物体下落若h >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 <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考点三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t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第三章相互作用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轻杆轻绳轻弹簧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四章力与平衡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四、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x 合=0Fy 合=0五、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 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一、对称法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把不具对称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二、相似三角形法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式,根据此式便可确定未知量.三、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合力为零.三个力可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由正弦定理列式求解.四、三力汇交原理物体受三个共面非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F x =F x 1+F x 2+F x 3+…y 轴上的合力: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y F x.第五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二、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 =-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2.揭示了力的本质.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考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相同点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3.适用范围(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三、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考点一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1.求解思路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概念:用于简化实际物体的理想化模型,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关注其位置和运动状态。
2. 参考系:选择作为参考的物体,用于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
参考系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3. 标量和矢量:标量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值大小,如路程;矢量描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等。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对应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时间间隔对应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篇2一、质点、参考系、坐标系1. 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用来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考虑它的质量。
2. 参考系: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常见的参考系有地面、惯性参照系等。
3.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基准。
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来描述空间中的位置。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位移等于末位置向量减初位置向量。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三、运动学的基本公式1.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s/t。
平均速度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
2.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极限法求得,即当时间趋近于零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了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3.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即a=(v-u)/t。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四、抛体运动1.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平抛、斜抛和竖直上抛三种类型。
2.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内部资料高一物理学习资料物理必修知识点综述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第二节时间和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
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题所用的坐标系。
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路程位移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矢量和标量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矢量标量公式:δx=x1-x2公式:δt=t2-t1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δx/δt单位:米每秒(m/s)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图像(v-t图象):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a=δv/δt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从v-t图象看加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就饿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内部资料高一物理学习资料速度第2章匀速直线运动研究第1节实验:探索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2节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3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第4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运动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制作速度时间图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能量的转换和传递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1. 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特性或性质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
物理量分为基本量和导出量。
国际单位制(SI)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度,其中包括7个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
2.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仪器直接得到物理量的数值,间接测量是通过其他物理量的关系计算得到。
3. 误差和有效数字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称为误差。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有效数字是指测量结果中能够表达出来的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仪器的精度。
4. 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和幂运算。
运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5. 物理实验和数据处理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进行物理实验时需要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6.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阶段。
古代物理学主要研究力学和光学,中世纪物理学主要以哲学为基础,近代物理学则是在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7.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方法和数学方法。
实验方法是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取实验数据,理论方法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和理论分析来解释实验现象,数学方法则是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数学工具。
8. 物理学的应用领域物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
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的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物理量的运算、物理实验和数据处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1.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篇一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理解: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
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2.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篇二1、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③平衡条件的推论: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篇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假设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第几秒〞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一时刻或*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一样。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是物理必修一课程的开篇章节,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量和国际单位制,以及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运动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狭义的物理学只研究非生物领域的物理现象,而广义的物理学还研究生物领域的物理现象。
二、基本量和国际单位制物理学研究的基本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这些基本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有对应的单位。
1. 长度的单位是米(m),符号为m。
2.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符号为kg。
3. 时间的单位是秒(s),符号为s。
4. 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A),符号为A。
5.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符号为K。
6.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mol。
7. 发光强度的单位是坎德拉(cd),符号为cd。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运动的基本概念有参照系、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1. 参照系是观察运动物体时所选定的参考标准。
常用的参照系有惯性参照系和非惯性参照系。
2.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差。
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位移的导数。
若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相等,则称为匀速运动。
4. 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是速度的导数。
若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增量相等,则称为匀加速运动。
5. 质点是指物体所具有的质量集中于一个点的情况。
在运动学中,常将物体近似看作质点来进行分析。
四、描述运动的方法描述运动的方法主要包括图象法和数值法。
1. 图象法是用图像表示运动的过程。
常见的图象有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速度-时间图象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
加速度-时间图象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分子和原子物理学基础知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第一节: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中介绍了分子和原子,其中介绍了在同一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分子的种类不同,但生成的分子的种类却相同。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第二节:在化学反应中介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摩擦力也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我们把分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还讲述了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且随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可以改变。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3、第三节:有关分子、原子的一些定义和公式。
通过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计算等问题都要涉及到分子热运动的有关内容。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对这部分内容要牢记。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4、第四节:学习完“质量”这个概念后,就要开始讲解有关密度的问题。
要让学生明白密度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同一温度下,所含物质的多少跟物体的体积和物质的质量是有关系的。
另外,通过大量实验探究密度跟压强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去解决问题。
4、第四节:学习完“质量”这个概念后,就要开始讲解有关密度的问题。
要让学生明白密度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同一温度下,所含物质的多少跟物体的体积和物质的质量是有关系的。
另外,通过大量实验探究密度跟压强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去解决问题。
5、第五节:讲解“体积”这个概念,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含义。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第六节:知道了密度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讲到物体质量的问题。
在高一阶段,这个内容很重要,它不仅是整个物理科目的基础,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
要学好物理,对质量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理解质量的含义,才能知道质量的意义;才能知道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与物体的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第七节:通过研究汽车运动的一段视频,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2. 说明: (1)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
同时 ( 如平动 ). 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不计的情况下 ( 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
(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
单为原则 ;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为参考系 .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 x 轴; 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 . 如“3s 末” ; 和“ 4s 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 . 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
五、速度与速率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 ( 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
矢量,后者是标量 .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
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 (v=) ,是矢量,方
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
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 ;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 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
六、加速度
1.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
2. 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
3.公式: a==
4.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
5.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
6.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 (v) 、速度的改变 ( v) 、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
七. 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 . 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
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 . 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
置变化的方向 .
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
速度的矢量差 . 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 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 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 .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 也就是速度
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 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 . 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
易错点 1
找不准合运动、分运动,造成速度分解的错误
易错分析:相互牵连的两物体的速度往往不相等,一般需根据速度
分解确定两物体速度关系 . 在分解速度时,要注意两点:①只有物体的实际运动才是合运动,如物体 A向右运动,所以物体 A 向右的
速度是合速度,也就是说供分解的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 ②两物体沿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 ( 或分速度 ) 相等 .
易错点 2
不能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易错分析:圆周运动分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延伸,在分析
时也要做好两个分析:①分析受力情况,选择指向圆心方向为正方
向,在指向圆心方向上求合外力; ②分析运动情况,看物体做哪种性
质的圆周运动 ( 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 ?) ,确定圆心和半径,③将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相结合列方程求解 .
易错点 3
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运动的特点
易错分析:对卫星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除
受万有引力外,还受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即是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
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GMm/r2=ma对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是适用的,但对赤道上的物体并不适用. 此外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物体,两两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点 4
弄不清变轨问题中的各量的变化
易错分析:首先要理解变轨的实质:卫星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不等于万有引力 . 要想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做离心运动,必须增大卫星的速度,使万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反
之减小卫星的速度,万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卫星则做向心运动 . 卫星的加速度由万有引力决定,所以不同的轨道上的同一点卫星的加速
度相同 . 此部分公式较多,要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要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生搬硬套 .
要重视复习和预习。
做到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
这
样在听课时,能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点上,提
高听课效率,丰富感性认识,从而验证自己预习时对知识的理解,掌
握所学的知识。
也为自己在课外少留疑难问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供
自己支配。
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
实验。
观察是收集材料,积累数据获得感性认识和认识客观规律的一
条重要途径。
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
因。
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
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
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观察要有目的性,在观察时要明确观察对象、条件、要求及观察的计划和步骤。
要重在理解。
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
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
获得知识,要有—个科学思维的过程。
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里只剩下—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
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要学以致用。
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
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纵横联系。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革,对同学们学习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本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处理其它学科中与本学科有关联的问题。
看了 <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