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1.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关键在于把这个物体看成质点后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

如果有就不能,如果没有就可以。

不是物体大就不能当成质点,物体小就可以。

例:公转的地球可以当成质点,子弹穿过纸牌的时间、火车过桥不能当成质点 2.速度、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这里都是指“瞬时”,一般“瞬时”两个字都省略掉)。

这里注意的是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 (除非是单向直线运动)3.加速度:0t v v v a t t-∆==∆a ,v 同向加速、反向减速 其中v ∆是速度的变化量(矢量),速度变化多少(标量)就是指v ∆的大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变化率,就是v t∆∆,(理论上讲矢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也是矢量,所以说速度的变a ,不过我们现在一般不说变化率的方向,只是谈大小:速度变化率大,速度变化得快,加速度大)速度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的大小;第三章:4.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常用的3个公式(括号中为初速度00v =的演变)(1)速度公式:0t v v at =+ (t v at =)(2)位移公式:2012s v t at =+ (212s at =) (3)课本推论:2202t v v as -= (22t v as =)以上的每个公式中,都含有4个物理量,所以“知三求一”。

只要物体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上面三个公式就都可以使用。

但是在用公式之前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常见的有刹车问题,一般前一段时间匀减速,后来就刹车停止了。

所以经常要求刹车时间和刹车位移至于具体用哪个公式就看题目的具体情况了,找出已知量,列方程。

有时候得联立方程组进行求解。

在解决运动学问题中,物理过程很重要,只有知道了过程,才知道要用哪个公式,过程清楚了,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

所以在解答运动学的题目时,一定要把草图画出来。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_4π^2(R+h)/T^2h≈3、6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匀加速直线动动的公式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at^2)/2=(vt^2-v0^2)/2a=(v0+vt)t/2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v0+vt)/2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t时刻的速度,又称末速度。

4.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1)V末^2-V初^2=2as(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1500字高中物理必修一主要包括运动学、力学、能量与动量、电学四个部分。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一、运动学1. 物体的位置:位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速度、加速度。

2. 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曲线运动、变速曲线运动。

3. 运动的描述:用图象来描述运动、用函数来描述运动。

二、力学1. 牛顿的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弹簧力与摩擦力:胡克定律、摩擦力的类型及计算。

3. 静力学:静平衡、平衡力的条件。

4. 动力学: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及冲量定理。

5. 万有引力:质点的万有引力、行星的运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弹力与重力的比较。

三、能量与动量1. 功与机械能: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单位、功率的定义及计算、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能与重力势能、机械能的守恒、机械能的应用。

2. 惯性力与非惯性力:匀速圆周运动、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四、电学1. 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电阻和电阻器。

2. 电压与电功:电压的概念、电压和电动势、电功和功率。

3. 理想电源电路:理想电源的作用、电流分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半导体与 PN 结:半导体的性质、PN 结的形成、PN 结的特性与应用。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建立起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时,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习物理过程中要善于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一、运动学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涉及的概念有参考系、质点、时刻、时间间隔、位移、路程、速度、速率、加速度等。

2.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3.质点:o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o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选择参考系。

4.时间与时刻:o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点,而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段。

o时间与时刻的联系:可以在时间轴上找到时间和时刻的对应关系。

o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5.位移与路程:o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o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o位移的大小不大于路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6.速度:o定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o定义式:v=Δx/Δt,速度的单位是m/s。

o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速度大物体运动快,速度小物体运动慢。

o性质: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o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加速度:o定义: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o定义式:a=Δv/Δt,加速度的单位是m/s²。

o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与物体速度的方向无关。

o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o性质:加速度由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共同决定,虽然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有联系,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无必然联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____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学。

1. 位移、速度、加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是一个矢量量。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一个矢量量。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存在着简单的数学关系。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只受保守力作用的系统中,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的总量在系统内不变。

4. 动量、冲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冲量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积累,是矢量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是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热学。

1. 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温度、热量、功和内能等。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物体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度量,是一种物理量。

热量是物体内能的传递方式,是热的能量。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是能量的传递方式。

内能是物体分子和原子的平均动能和势能之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广,它指出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所做的功。

即ΔU=Q-W,其中ΔU为内能增量,Q为系统吸收的热量,W为系统所做的功。

3. 热机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机效率是指热机输出的功与吸收的热量之比。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两种表述,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

克劳修斯表述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开尔文表述指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某某某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某某某象(即位移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某某某象(速度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特定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某某某。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速度速率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无方向联系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定义式tx vtv av vv单位m/sm/s2m/s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a 不是由v 、△v 、△t决定的,而是由F 和m 决定。

v 由v 与v 0决定,而且t a v ,也由a 与△t 决定方向与位移x 或△x 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与△v 方向一致由0v v v或t a v决定方向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x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③v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v v v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关键在于把这个物体看成质点后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

如果有就不能,如果没有就可以。

不是物体大就不能当成质点,物体小就可以。

例:公转的地球可以当成质点,子弹穿过纸牌的时间、火车过桥不能当成质点1.速度、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这里都是指“瞬时”,一般“瞬时”两个字都省略掉)。

这里注意的是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 (除非是单向直线运动)2.加速度:0t v v v a t t-∆==∆a ,v 同向加速、反向减速 其中v ∆是速度的变化量(矢量),速度变化多少(标量)就是指v ∆的大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变化率,就是v t∆∆,(理论上讲矢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也是矢量,所以说速度的变a ,不过我们现在一般不说变化率的方向,只是谈大小:速度变化率大,速度变化得快,加速度大)速度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的大小;第三章:3.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常用的3个公式(括号中为初速度00v =的演变)(1)速度公式:0t v v at =+ (t v at =)(2)位移公式:2012s v t at =+ (212s at =) (3)课本推论:2202t v v as -= (22t v as =)以上的每个公式中,都含有4个物理量,所以“知三求一”。

只要物体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上面三个公式就都可以使用。

但是在用公式之前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常见的有刹车问题,一般前一段时间匀减速,后来就刹车停止了。

所以经常要求刹车时间和刹车位移至于具体用哪个公式就看题目的具体情况了,找出已知量,列方程。

有时候得联立方程组进行求解。

在解决运动学问题中,物理过程很重要,只有知道了过程,才知道要用哪个公式,过程清楚了,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

所以在解答运动学的题目时,一定要把草图画出来。

在草图上把已知量标上去,通过草图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物理过程和对应的已知量。

如果已知量不够,可以适当的假设一些参数,参数的假设也有点技巧,那就是假设的参数尽可能在每个过程都可以用到。

这样参数假设的少,解答起来就方便了(例:期中考最后一题,假设速度)。

注: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一些推论公式,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会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4) 还有一个公式s v t∆=∆(位移/时间),这个是定义式。

对于一切的运动的平均速度都以这么求,不单单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可以(例:跑操场一圈,平均速度为0)。

(5)位移:02t v v s t += 4.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用的推论(一般用于选择、填空) (1)中间时刻的速度:0/22t t v v v v +==。

此公式一般用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某点的速度(或类似的题型)。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中间位置的速度:/2s v = 梦梦 (3)逐差相等:221321n n s s s s s s s aT -∆=-=-==-=……这个就是打点计时器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基本原理。

相等时间如果看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相等的时间,以及通过的位移,就要想到这个关系式:可以求出加速度,一般还可以用公式(1)求出中间时刻的速度。

(4)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5.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分析如果一开始,规定了正方向,把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写成负值,那么公式就跟之前的所有公式一模一样。

但有时候,题目告诉我们的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如:汽车以a=5m/s 2的加速度进行刹车。

这时候也可以不把加速度写成负值,但是在代公式时得进行适当的变化。

(a 用大小)速度:0t v v at =- 位移:2012s v t at =- 推论:2202t v v as -=(就是大的减去小的)特别是求刹车位移:直接2002v s a=,算起来很快。

以及求刹车时间:00v t a=这里加速度只取大小,其实只要记住加速用“+”,减速用“-”就可以了。

牛顿第二定律经常这么用。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实验步骤:关键的一个就是记住:先接通电源,再放小车。

常见计算: 一般就是求加速度a ,及某点的速度v 。

T 为每一段相等的时间间隔,一般是0.1s 。

(1)逐差法求加速度 如果有6组数据,则4561232()()(3)s s s s s s a T ++-++= 如果有4组数据,则34122()()(2)s s s s a T +-+=如果是奇数组数据,则撤去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就可以。

(2)求某一点的速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12n n n S S v T++=图2-5比如求A 点的速度,则2OA AB A S S v T+= (3)利用v-t 图象求加速度a这个必须先求出每一点的速度,再做v-t 图。

值得注意的就是作图问题,根据描绘的这些点做一条直线,让直线通过尽量多的当向两边延长交于y 轴。

求斜率的方法就是在直线上(一定是直线上的点,不要取原来的数据点。

因为这条直线就是对所有数据的平均,比较准确。

直接取数据点虽然算出结果差不多,但是明显不合规范)取两个比较远的点,则2121v v a t t -=-。

7.自由落体运动a g =(1)最基本的三个公式t v gt = 212h gt =22t v gh =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比例关系(3)一些题型A .关于第几秒内的位移:如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h ∆,求自由落体高度h 。

设总时间为t ,则有2211(1)22h gt g t ∆=--,求出t ,再用212h gt =求得h 。

也可以设最后1秒初的初速度为1v ,则有2112h v t g t ∆=∆+∆(这里t ∆为1s ),可以求出1v ,则212v h h g=+∆ B .经过一个高度差为h ∆的窗户,花了时间t ∆。

求物体自由落体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差h 。

与题型A 的解题思路类似。

C .水龙头滴水问题 梦梦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找出滴水间隔。

弄清楚什么时候计时,什么时候停止计时。

如果从第一滴水滴出开始计时,到第n 滴水滴出停止计时,所花的时间为t ,则滴水间隔1t t n ∆=-。

(因为第一滴水没有算在t 时间内,滴出第二滴才有一个时间间隔t ∆,滴出3滴有2t ∆。

)这个不要死记硬背,题目一般都是会变的。

可能是上面滴出第一滴计时,下面有n 滴落下停止计时;滴出一滴后,数“0”,然后逐渐增加,数到“n ”的时候,停止计时;等等建议:一滴一滴地去数,然后递推到n 。

求完时间间隔后,一般是用在求重力加速度g 上。

水龙头与地面的高度h ,如果只有一个时间间隔则22h g t =∆;(t ∆用t 、n 表示即可) 如果有两个时间间隔则22(2)h g t =∆ 以此类推8.追及相遇问题 (1)物理思路有两个物理,前面在跑,后面在追。

如果前面跑的快,则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大;如果后面追的快,则二者距离越来越小。

所以速度相等是一个临界状态,一般都要想把速度相等拿来讨论分析。

例:前面由零开始匀加速,后面的匀速。

则速度相等时,能追上就追上;如果追不上就追不上,这时有个最小距离。

例:前面匀减速,后面匀速。

则肯定追的上,这时候速度相等时有个最大距离。

相遇满足条件:21s s L =+(后面走的位移2s 等于前面走的位移1s 加上原来的间距L ,即后面比前面多走L ,就赶上了) 总之,把草图画出来分析,就清楚很多。

这里注意的是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前面刹车,后面匀速的。

不能直接套公式,得判断到底是在刹车停止之前追上,还是在刹车停止之后才追上。

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12m/s 的速度经过某一站台时,司机发现一名乘客在车后L=8m 处挥手追赶,司机立即以2m/s 2的加速度刹车,而乘客以v 1的速度追赶汽车, 当(1)v 1=5m/s (8.8s )(2)v 1=10m/s (4s )则该乘客分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2)数学公式求解数学公式就是由21s s L =+,列出表达式,代入数值,解一个关于时间t 的一元二次方程。

根据∆进行判断:如果∆>0,则有解,可以相遇二次; ∆=0,刚好相遇一次; ∆<0,说明不能相遇。

求出t 即求出相应的相遇时间。

也可以将方程进行配方。

(s ∆>0)1/2a 20()0t t s -+∆=,说明无法相遇,在0t t =时刻,1/2a 20()0t t s --∆=,说明在0t t =时刻,求出方程等零的解t 即可得到相遇时间(刹车问题这里经常会出错)。

1/2a 20()0t t -=,说明在0t t =时刻刚好相遇一次。

数学方法相对来讲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问题,但是物理思想比较少,如果一味的套用就容易出错。

就比如上面的那道例题。

推荐使用物理思想解题,别一味的套公式。

把草图画出来,就简洁很多了。

数学的公式自然就列出来了。

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9.弹力产生条件:1。

接触 2。

相互挤压(弹性形变)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点点接触,垂直于切面,即弹力过圆心,或其延长线过圆心。

绳子对别人的拉力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弹簧的弹力拉伸的情况下与绳子一样,但还可以被压缩。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 kx =,这里的x 是指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拉伸0x l l =-,压缩0x l l =-。

(即x 为大的减去小的)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