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28d8b2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7.png)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是好朋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篇11、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行业忌语,比如门卫最讨厌人家说“看门狗”,做生意的不想听到“奸商”,出家人则不喜欢两种动物,道士忌讳“牛鼻子”,而你要是当着和尚的面骂“秃驴”,修行再好的大师也跟你急。
有句话说“骂人无好口”,一旦发生了冲突,你越是忌讳啥,对方越会说给你听。
有个文士落魄时,尝寄宿僧寺,时间一长,大和尚小和尚都欺负他,书生一气写了首诗:一夕灵光出太虚,化身人去意何如。
秋月不用炉中火,凡子心头一点除。
这首诗表面上看没啥,一分析问题就大了,诗中隐的是“死秃”二字,看来书生是真急了,连骂“秃驴”都嫌不过瘾,前面还要加点形容词修饰修饰。
关于“秃驴”,还有个故事和苏东坡有关,杭州有一个品行不端又爱钱好色的住持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很快写了幅对联给他: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这位花花住持挺高兴,马上挂了出去,结果许多人看了之后都捧腹大笑,原来这也是个字谜,谜底就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似乎很喜欢拿和尚寻开心,像苏东坡这样的,能和他相处几年不被气死的当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考虑到苏东坡的和尚朋友太多,咱们这章不玩“编年体”了,临时改“纪传体”,主要谈谈佛印,稍带着把其他几位也给聊了。
2、东坡参禅,趣味盎然。
我们还记得苏东坡初至杭州写了这么句诗——“名寻道人实自娱”,下面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苏东坡确实是“自娱”。
这天一大早,苏东坡就跑到庙里来找大通和尚了,到了门口不进去,拍着庙门口的石狮子有板有眼的叫:“秃驴何在?”老和尚正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做运动,一听有人跑到庙里来污辱动物,手搭凉棚转了个圈,笑着说:“东坡吃草!”在苏东坡的和尚朋友中,“大通”属于高僧阶层,不过这位“大通”什么都通,就是一见女人就不通。
女人,他从不正眼看一下,至于偷着看不看,那就只有天知地知还有他自己知。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acc65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3.png)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佛印和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友谊故事。
佛印,原名张栻,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擅长写诗,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之间的意境。
而苏东坡,则是宋代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文在当时就颇受欢迎,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佛印和苏东坡二人有一次相遇是在一场诗会上。
当时,苏东坡正在与人交谈,佛印恰巧路过,便被苏东坡的谈吐所吸引。
他们在诗会上相互交流了一番,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他们的友谊源自对文学的共同热爱。
佛印和苏东坡都是文学家,他们对诗词的独特见解让彼此叹为观止。
他们常常一起讨论文学创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在文学上,他们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使得彼此的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除了文学上的交流,佛印和苏东坡的友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常常一起游山玩水,品茶聊天,互相倾诉心事,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他们的交往中,友谊的种子不断生长,终于结出了硕果。
然而,友谊的考验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有一次,佛印因为一些事情受到了朝廷的责罚,被贬到了远离苏东坡的地方。
这段时间,佛印和苏东坡无法常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减淡。
苏东坡时常给佛印写信,寄去自己的诗作和心意,希望能够给佛印一些慰藉。
佛印在异地的日子里,也不忘回信给苏东坡,他用自己的诗作回报苏东坡的关怀。
尽管相隔千里,但他们的友谊却更加坚定。
最终,佛印的贬官之事过去了,他得以重返苏东坡身边。
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次考验,也更加懂得了珍惜彼此。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的。
无论身处何地,真正的朋友永远都会在心中。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是文学上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会遇到一些离别和考验,但只要我们怀着真诚的心,用真挚的友情去对待彼此,就一定能够像佛印和苏东坡一样,共同书写一段美好的友谊故事。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eda8f9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f.png)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佛印,是一个富有智慧和慈悲的佛教高僧,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佛学著作,对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苏东坡,则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两位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物,他们之间却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佛印到临安城(今杭州)讲经说法,苏东坡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前去拜访这位大师。
苏东坡向佛印请教佛学道理,佛印深知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于是也向苏东坡请教文学和政治方面的知识。
两位才华横溢的大家在一起交流学问,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佛印教导苏东坡修身养性,修心养性是佛教一贯的宗旨,佛印希望苏东坡在政治生涯中能够坚守初心,忠于国家和人民。
苏东坡则向佛印请教文学创作,苏东坡的诗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对人民的热爱而著称,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感染更多的人,让人们心怀希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交流中,佛印还向苏东坡讲述了许多佛教故事和佛理,启发了苏东坡的文学创作灵感。
苏东坡也向佛印倾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政治理想,两人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这段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领域的人才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佛印和苏东坡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彼此的学识增长,也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更加卓越的成就。
这段故事也告诉我们,修身养性、修心养性是人们在不同领域中都应该注重的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人们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它不仅是两位伟大人物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融。
这段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无界限,只要心怀真诚,就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成功。
愿我们能够像佛印和苏东坡一样,虚怀若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91540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f.png)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美,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苏东坡”。
佛印(约1043年-约1118年),字子由,号横塘老人,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之间有一段传世佳话。
苏轼和佛印是同乡,也是好友。
苏轼在政治上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而佛印则是隐居在横塘,专心致志于书法和绘画。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佛印,见他正在书房里挥毫泼墨,气氛十分专注。
苏轼笑着说,“佛印兄,你这书法画得也太差了吧,我看还不如我呢!”佛印听后微微一笑,说道,“东坡兄,你诗词文赋的水平也不见得就比我高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辞间充满了玩笑和调侃。
然而,当苏轼看到佛印的书法作品时,却被惊艳到了。
佛印的书法虽然不拘泥于规矩,但却别具一格,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超脱凡尘的感觉。
苏轼不禁赞叹道,“佛印兄,你的书法真是超凡脱俗,令人叹为观止啊!”佛印也不甘示弱,笑着说,“东坡兄,你的诗词更是千古流传,我望尘莫及啊!”两人互相夸奖,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从此以后,苏轼和佛印常常交流书法和诗词,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苏轼在佛印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和个性化,使自己的书法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而佛印也在苏轼的诗词中汲取灵感,使自己的绘画更加富有诗意和情感。
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切磋不仅使两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不仅是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书法、诗词、绘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生动写照。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无界,友谊无国界。
无论是诗词、书法、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学习、去传承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我们才能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交融。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76032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4.png)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书法皆传世,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而佛印,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们之间有一段动人的师徒情谊,也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相识于苏东坡在黄州任知州的时候。
当时,佛印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苏东坡对他的才华刮目相看,开始亲自指导他的文学创作。
佛印对苏东坡的教诲非常虔诚,每天勤奋地钻研文学和书法,苏东坡也对他格外器重,赞誉他是“我门下第一儿”。
有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决定让佛印写一篇关于“风”的文章。
他对佛印说,“风,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诗人的灵感之源,你能否写一篇关于风的文章,让我看看?”佛印点头答应,他虽然年轻,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洞察力。
不久,他献上了一篇名为《风的声音》的文章,文中描绘了大自然中风的吹拂和呼啸,以及风带来的各种声音和情感。
苏东坡读后赞叹不已,他认为佛印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从此以后,苏东坡对佛印更加关注和支持,他不仅在文学上给予佛印指导,还在生活上给予他悉心照料。
佛印也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的文章越来越有深度和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好景不长,苏东坡因政治上的不公被贬谪到远方,与佛印分离。
佛印倍感失落,但他仍然努力坚持着文学创作,他用文字传达对师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苏东坡也时常在书信中鼓励他,寄予厚望。
终于,苏东坡的贬谪期满,他得以重返京城。
他与佛印再次相见,两人情深意重,师徒情谊更加深厚。
他们一起创作文学作品,相互交流心得,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们的合作成果也为后人所传颂,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师徒情谊,更是一段文学传承的佳话。
他们用才华和情感编织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留下了永恒的文学光芒。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师徒情谊可以超越时空,文学创作可以传承不朽。
愿后人能够铭记他们的故事,继续传承文学的光辉。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c889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9.png)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佛印(1024-1104),字瑞珂,号佛印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两人同为眉州人,同为北宋文学家,同为政治家,同为书法家。
两人不仅在文学、书法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因其深厚的友谊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传奇。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们在眉州的少年时代。
两人同在眉州读书,志趣相投,情投意合。
他们一起读书、写字、练习书法,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们共同的兴趣使得他们成为了彼此的知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苏东坡与佛印一同投笔从戎,先后在政治上有过多次合作。
苏东坡曾任职于眉州知州、岳州通判、湖州通判、杭州通判等职,佛印也曾在政治上有过卓越的表现。
在政治上,他们一同推崇“致良知”、“致知明志”,主张清政廉政,为人民谋福利。
他们的政治理念深受人民爱戴,也为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在文学上,苏东坡与佛印也是同样杰出的。
苏东坡擅长词、赋、散文,佛印则以诗文著称。
两人在文学上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他们在文学上的交流互鉴,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技艺上都有很高的水准,成为北宋文学的佼佼者。
在书法上,苏东坡与佛印同样有着很高的造诣。
苏东坡擅长行书、草书,佛印则以楷书见长。
两人在书法上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被誉为经典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东坡与佛印的友谊也在后世留下了许多佳话。
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赠给佛印,佛印看后很是赞赏,便在诗的旁边题了一幅对联送给苏东坡。
对联上写道,“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
这对联成为后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流传甚广。
总的来说,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是一段传奇的友谊。
他们在文学、政治、书法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友谊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仅需要共同的兴趣爱好,更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f9f48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6.png)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文学理论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米芾、蔡京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
佛印,字佛朗,号横塘老人,是苏东坡的好友,也是他的书法艺术导师。
两人在书法上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始于苏东坡任职杭州时。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结识了佛印。
佛印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深受苏东坡的钦佩。
苏东坡向佛印请教书法,佛印也不吝赐教,两人常常在一起讨论书法艺术,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在与佛印的交往中,苏东坡不仅在书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从佛印那里学到了谦逊和谨慎。
苏东坡原本性格骄纵,但在佛印的影响下,他变得更加谦和,更加注重学习和进步。
佛印不仅在书法上为苏东坡指点迷津,更在品德修养上为他指引方向。
苏东坡和佛印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佛印去世。
据传,佛印去世后,苏东坡非常悲痛,他写下了“横塘水暖鸭先知,一脚踢翻天下事”的诗句,表达了对佛印的怀念之情。
苏东坡在佛印去世后,更加珍惜他们在一起学习、切磋的时光,他常常在书法作品中题写“横塘老人”以示纪念。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书法交流的佳话,更是一段真挚的友谊。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友谊可以让人在书法上有所提高,更可以在品德上得到升华。
正是有了这份真挚的友谊,苏东坡才能成为一位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造诣,更在为官清廉、为人谦和的北宋名臣。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他们的友谊和学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更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友谊可以超越时空,书法艺术可以传承千年,只要我们怀揣着真诚的心,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真挚的友情和丰硕的成果。
有趣的对联故事
![有趣的对联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b6c65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b.png)
有趣的对联故事有趣的对联故事有趣的对联故事1苏东坡和佛印谈论佛事,佛印大吹什么佛力无边、佛法无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在帘子后面偷听着,便想刺他刺,就写了一句拆字联,叫使女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一看连说:“有意思,有意思!”便念给佛印听: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见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认输,经过一番思索,终于对上了这个拆字联。
写出来,交给了东坡,东坡看后又交了苏小妹,苏小妹一看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一天,苏小妹正和苏东坡吟诗作对,不料,佛印走了进来,她急忙躲藏帐中。
佛印见此情形,即口占一联: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
小妹想:这和尚真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起兴,被你冲散,你还吟诗戏我。
好,待我回一联骂你一句。
于是,念道: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水浸葫芦!”苏东坡拍手称妙。
佛印只得摸着光头苦笑。
有趣的对联故事2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
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
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
对联写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
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有趣的对联故事3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
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
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
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
”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
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ed6c65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1.png)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而佛印,则是苏轼的好友,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两人风格迥异,但却在文学上互相启发,共同谱写了一段美妙的故事。
苏轼和佛印二人在文学上有着很深的交情。
他们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友谊,更是相互切磋,相互启迪。
苏轼的文笔清新自然,佛印则擅长写作豪放奔放的诗文。
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碰撞出的火花,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动力。
苏轼和佛印的友情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据传说,苏轼曾在佛印家中借宿,佛印在夜间起身写作,苏轼也跟着点起灯笼,为他提供灯光。
这种默契和相互扶持的友情,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在文学创作上,苏轼和佛印也常常相互影响。
苏轼在文学上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而佛印则偏向于豪放、奔放的笔调。
两人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却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情感表达。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如今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友情的故事,更是一段文学的传奇。
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和佛印被誉为“文学双璧”,他们的友情和文学成就,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永远熠熠生辉。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不仅仅是两位文学家之间的友情故事,更是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
他们的友情和文学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为文学史上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的经典。
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东坡与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174f4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2.png)
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和佛印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们之间有一段令
人感动的故事。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官员,他的文学才华和政
治见解都备受人们的赞赏。
而佛印则是苏轼的好友,也是一位杰出
的书法家。
两人不仅在文学和书法上有着共同的爱好,更是志同道
合的知己好友。
据传说,有一次苏轼在写诗时遇到了困难,无法得到灵感。
他
向佛印求助,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佛印听后,便拿出了一幅自
己的书法作品给苏轼观赏。
苏轼看后,深受感动,立刻找到了灵感,写下了一首动人的诗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苏轼和佛印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友谊,更
是在文学和书法上相互启发、相互鼓励。
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展
现了他们高超的文学和书法技艺,更是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给我们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
好友的支持和鼓励。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向朋友求助,
寻找灵感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苏轼和佛印一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总之,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动人的友情故事,更是
对我们的人生和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
让我们在追求文学和艺术的
道路上,不忘友情,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不得不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cfef20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1.png)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用现在的话讲可谓是一对好基友,两人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一、“尸骨”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二、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
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三、一起论佛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四、其人之计苏轼挚友佛印。
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
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
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五、巫山河水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无”、“巫”谐音。
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辙听了,对哥哥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62e3c0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9.png)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
有一天,苏东坡正在山间游玩,忽然遇到了一位行脚僧人,名叫佛印。
佛印虽然外貌简朴,却给人一种庄重和慈爱的感觉。
苏东坡和佛印一见如故,便邀请他到自己的书斋中一起品茶。
两人相谈甚欢,佛印的慈爱和智慧给了苏东坡很大的启发。
苏东坡深受触动,决定请佛印做他的师父,学习佛法。
从此以后,苏东坡每天虔诚地跟随佛印,学习佛法并修行。
佛印教导苏东坡要慈悲待人,心怀善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苏东坡的努力下,他的领悟力和悟性迅速提高,成为了一位深得众人尊敬的佛学大师。
他的作品充满了慈爱、智慧和人性,被誉为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然而,苏东坡既是一位文人,又是一位政治家。
当政治斗争的浪潮涌起时,苏东坡无法置身事外。
他遭到了一些敌对势力的陷害,被贬谪到远离家乡的地方。
佛印听说苏东坡被贬谪,深感遗憾。
他亲自前往贬谪地看望苏东坡,并鼓励他要坚持佛法的教诲,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佛印的指导下,苏东坡学会了超脱名利和情感的技巧,他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佛法的修行上。
尽管时光匆匆,苏东坡的信仰和修行依然坚定不移。
最终,苏东坡的坚持和勇气得到了回报。
他被平反还乡,重新回到了他心爱的家乡。
苏东坡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和佛法的弘扬,直到晚年。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那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守信仰和修行,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善念。
通过真正的修行,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力量和智慧,克服一切困难,成为更好的人。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453755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1.png)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佛印和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佛印,原名张栻,是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擅长草书,尤其擅长行草,被誉为“行草第一”。
而苏东坡,则是宋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宗师”。
据传,佛印和苏东坡曾有一次相遇。
当时,苏东坡正在写诗,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墨。
佛印看到了他的困扰,便主动将自己心爱的墨递给了苏东坡。
苏东坡接过墨后,感激地看了佛印一眼,然后继续了他的创作。
这一幕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佛印和苏东坡之间的美好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人雅士不仅在于才华横溢,更在于他们的情怀和胸怀。
佛印和苏东坡都是如此,他们之间的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宽容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而不是冷漠和猜忌。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一些宽容和善良,与人为善,相互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学习他们的善良和宽容,让这份美好的情怀传承下去,让世间充满温暖和希望。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一些宽容和善良,与人为善,相互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佛印和苏东坡,他们的故事,将会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的经典。
让我们学习他们的善良和宽容,让这份美好的情怀传承下去,让世间充满温暖和希望。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42613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f.png)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和苏东坡,一个是印度佛教大师,一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佛印前往中国传播佛法,途经苏州时,苏东坡闻讯前来拜见。
苏东坡向佛印请教佛法,佛印却以“世间万物皆是虚幻”来回答苏东坡的问题。
苏东坡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佛家的一厢情愿,他反驳道,“虚幻固然是一种境界,但世间万物也有其实实在在的存在,如何能说是虚幻呢?”佛印笑而不语。
苏东坡并不满足,他继续追问,“既然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那么佛法又如何能够引导人们脱离苦海呢?”佛印淡然回答,“虚幻固然存在,但并非虚无,正是因为万物皆是虚幻,才能让人们超脱世俗的牵绊,找到内心的宁静。
”苏东坡听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从此以后,佛印和苏东坡成了知音好友。
佛印教导苏东坡禅宗思想,苏东坡则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佛印传颂佛法。
两人在一起讨论佛学、诗词,互相启迪,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多么美好而珍贵的事情。
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仅促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段故事也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洗礼,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虽然虚幻,但并非虚无,正是因为虚幻,才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启迪和交流是多么重要。
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愿我们能够像佛印和苏东坡一样,心怀开放,包容不同,让文化之花在交流中绽放,让世界因交流而更加美好。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5b9a1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f.png)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他的诗词文赋流传千古,影
响深远。
佛印,是苏轼的好友,也是他的书法启蒙老师。
两人在书法上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苏轼年轻时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很多书法名家求教,但收获甚微。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印。
佛印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深受苏轼的敬重。
苏轼向佛印请教书法,佛印欣然答应了。
从此,苏轼每天都会去拜访佛印,向
他请教书法。
佛印不但耐心指导苏轼,还给他传授了很多书法的技巧和心得。
苏轼对佛印的教诲十分虔诚,他勤奋学习,不断钻研,终于在书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苏轼的书法水平逐渐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而佛印在苏
轼的成就上也感到非常欣慰,他常常对苏轼说,“你的进步是你自己的功劳,我只是给了你一些指导而已。
”。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更离不
开自己的努力。
苏轼虽然得到了佛印的指点,但更重要的是他对书法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
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佛印对苏轼的教诲和帮助,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书法家的胸怀和境界。
他
不但乐于助人,还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心怀喜悦。
这种师生情谊,更是令人感动和敬佩。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书法的传承和学习经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
承和力量的激发。
他们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也正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af87b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3.png)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是流传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系列富有哲理和幽默色彩的民间故事,体现了两位好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佛法智慧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其中几个经典的故事:
1.佛印眼中的苏轼:
•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说:“我看施主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后得意地笑了
笑,然后他打趣道:“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是什么吗?你
就像一堆牛屎。
”佛印微笑不语。
后来,苏东坡把这件事
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告诉他,佛印心中有佛,
所以看到的都是佛;而苏轼心里想到的是牛屎,所以看到
的就是牛屎。
2.禅诗斗智:
•苏东坡与佛印经常通过诗歌互相切磋,如他们以“水月”
为题进行过禅意对话,苏轼写有“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
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看后批了一个字
“屁”。
苏轼大怒,立即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结果佛印
只淡淡地说:“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打过江
来了?”此故事揭示了修行应言行一致,心性要达到真正
的平静。
3.烹鱼之辩:
另有一则故事讲述苏东坡擅长烹饪,并以此考验佛印的定力。
一日,苏东坡精心烹制了一条鱼,请佛印品尝。
佛印
尝后赞不绝口,苏东坡借机调侃说:“您吃鱼又何尝不是
杀生呢?”佛印却回答说:“你只见我在吃鱼,不见我也
在放生。
”寓意禅宗主张超越世俗表面,见到事物的本
质。
这些故事均展现了苏东坡与佛印二人深厚的友情、高超的智慧及豁达的人生观。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b69d6c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7.png)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
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
苏东坡与佛印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
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
"佛印听了很高兴,说:"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
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
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
"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
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
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
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
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
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
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
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
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
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
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
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
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镇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d4091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2.png)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深受后人的喜爱。
而佛印,则是苏轼的好友,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们之间的交情,以及在文学上的交流,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苏轼和佛印二人相识于苏轼的任官地黄州。
当时,佛印还是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对文学充满了热情和才华横溢。
而苏轼则是已经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扬的文学大家。
两人在文学上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因此很快便成为了朋友。
他们之间的交情源远流长,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们在文学上的交流
与切磋。
苏轼的文学造诣颇高,而佛印也是文学界的佼佼者,因此二人在文学上的交流,常常能激发出许多火花。
他们互相推敲、互相切磋,使得彼此的文学造诣都得到了提高。
在他们的交流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们互相题赠的诗文。
据传闻,苏轼
曾经赠送给佛印一首诗,以表达他对佛印的敬佩之情。
而佛印也不甘示弱,回赠了苏轼一首优美的诗篇,表达了对苏轼的敬重和友情。
这些诗文流传至今,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他们之间的交情,不仅仅是在文学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交融。
他们
互相启迪、互相鼓励,使得彼此在人生道路上都能够得到滋养和成长。
他们的友情,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友情的故事,更是一段文学的传奇。
他们在
文学上的交流与切磋,不仅激发出了彼此的文学才华,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友情和交流,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一、佛堂里,正和佛印大师一起打坐参禅的大学士苏东坡突然问道:“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
“像一尊佛。
”佛印说。
“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佛印见苏东坡非常高兴,也问道。
“像堆牛粪。
”苏东坡说。
佛印知道苏东坡又趁机“嘲弄”自己,也不在意,只是笑而不语。
苏东坡以为赢了佛印,回到家后,就眉飞色舞的向妹妹苏小妹叙说了一遍。
苏小妹却正色道:“心如佛,所以看人像佛。
心如粪,所以看人如粪。
哥哥,你实在是比不上佛印禅师的境界啊!”
相由心生,境随心现。
这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你怎么看待工作,它就是怎么样的:无论什么工作,如果你把它看得低贱,它就会成为低贱的;如果你把它看作高尚的,它就会成为高尚的——即使在一般人眼中它是低贱的。
因为你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来做这件工作时,它就会因你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的行动使之变得高尚起来。
责任心和热情可以使一份低徽的工作变得高尚起来。
所以林肯说:只有卑下的人,没有卑下的工作。
有责任心的人可以将卑微的工作变得伟大,而缺乏责任心的人则会将崇高的工作变得卑下。
二、知道佛印和尚还是从语文课本的《核舟记》了解他的。
佛印是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
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
佛印和苏轼那就是一铁磁。
不过佛印很低调,但是很善于调侃,最经典的事情就是苏轼问佛印:“我在你眼里是什么?”佛印说:“您就是一尊佛。
”苏轼又说:“你在我眼里是什么知道不?”佛印笑而不答,“你在我眼里就是一坨牛粪!”说完哈哈大小、扬长而去。
回到家后,苏轼把和佛印的对话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你这个SB,自己吃亏了还笑得那么HIGH,人家佛印看你是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但是你……让人笑喷的同时不禁想起了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猫吃了亏却不知为何。
有一次,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突然拿出一把写有苏轼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笑指着河岸上有只正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好参禅,偏偏水平有限,曾有一次,作一偈差人送与佛印,中有“八风吹不动”语。
佛印看后,批“放屁”于后,东坡大怒,过江问罪,佛印曰:“既‘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
”苏轼吃闷亏,还得拜服。
佛印总是很会调侃和还击苏轼,但往往俩人都不吃亏,吃亏也不生气,谁叫人家哥俩好呢?
三、在苏轼的和尚朋友中,有一位佛印以机智捷才著称。
佛印出生富庶,博学多才,精于佛法,但从未打算出家。
皇帝亲自接见佛教徒,以示对佛教抱有好感。
苏轼把佛印推荐上去。
皇帝见佛印面容不俗,颇具才情,钦赐度牒。
佛印因此只好出家。
他与苏轼的故事中,大多有一些哲理的味道。
一日,苏轼与佛印游一寺院,进山门,见两金刚像(降妖伏魔之意)。
苏轼问:这两个金刚哪个更重要?佛印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至殿内,见一观音,手持念珠。
苏轼问:观音自己是佛,手持念珠向谁祷告?佛印答:向自己祷告阿。
苏轼问:为何?佛印答:你也知求人难。
求人不如求己阿!
“鸟”这个字在民间俚语里,有一个意思颇为不雅。
苏东坡想以此字跟佛印开个玩笑。
苏东坡说:“古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
比如说:时闻啄木鸟,疑是敲门僧。
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佩服古人以‘鸟’对‘僧’的聪明。
”
佛印说:“这就是我以‘僧’的身份与君对坐的理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