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与作用

合集下载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统治者对政治体制的重新组织,它是为了建立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而建立的,从而使政治机构效率更高并实现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和政治目的。

本文将探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三省六部的权力机构、三省六部的行政职能以及三省六部制的重要性。

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唐朝三省六部制是由唐高祖李渊提出的,他将权力机构归入明制,并将地方政府统治机构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即“监察御史”、“司礼校尉”和“秘书处”。

此后,在统治者的推动下,这两个主要部门分别发展出“太学”、“中书”、“司徒”以及“司空”、“司马”、“尚书”、“武穆院”等六个主要部门,构成了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的权力机构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中,共有三大权力部门,即:“监察御史”、“司礼校尉”、“秘书处”。

“监察御史”部门是审查政务的权力机构,负责检验官员的工作,并监督官员执行政令。

“司礼校尉”部门是整理社会关系的权力机构,负责统一文书档案,保持社会秩序,定郡县政令,以及发布法令和政策。

“秘书处”部门是收发官费的权力机构,负责管理各种官方事务,如审理书信、会议安排、官费支出、审理犯罪案件、处理重大特殊事件等。

三、三省六部的行政职能“监察御史”部门主要负责监察官员的行政工作,要求政府官员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提高政务处理水平,还负责审查犯罪案件和报告,严格监督官员向帝国集权的统治者报告行政工作,以及政府官员的薪水、奖励等事宜。

“司礼校尉”部门主要负责发布政令,要求官员敦促百姓遵守法令,保持社会秩序,以及协助招抚山贼,制定郡县政令,建立军队政策,维护国家稳定,积极参与建设社会福利等工作。

“秘书处”部门主要负责收发官费,管理官方事务,审理书信和法案条款,审查官员的个人绩效,处理特殊特殊事件等。

四、三省六部制的重要性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为建立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实现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及政治目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官员不仅可以精确地审查和处理政务,而且可以通过审查官员的绩效,对不称职的官员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稳定,确保政府决策和行动的高效执行。

隋朝三省六部制名词解释

隋朝三省六部制名词解释

隋朝三省六部制名词解释
隋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其最深远的影响远比皇帝制度重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时更好地管理着大量的政治职能,构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政治机构系统。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代启用的一种政治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下:由三省(太守、司徒、司马)构成的上议院和六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吏部、工部)构成的下议院组成。

六部分别负责发布官员任免、收发财物、税收、审判犯罪、文武礼仪、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服务,三省分别负责参议、祭祀和视察边境等政治职能。

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立了可行的机构形式,使政府更多元化。

由三省组成的上议院侧重于政治职能,负责参议、祭祀和视察边境等任务,六部组成的下议院则负责发布官员任免、收发财物、税收、审判犯罪、文武礼仪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从而减少了官吏的腐败。

此外,隋朝三省六部制也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三省由皇帝任命,各职能不受武将统治和任免影响,很好地保证了中央权力的统一,六部及其职能也由中央直接领导,从而增强了官员的责任意识,控制地方的官员,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政治管理。

隋朝三省六部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推进了中国古代政府的发展,而且给中央集权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助力。

虽然隋朝早已成为历史,但三省六部制的政治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朝,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构了古代官制,有效地管理了官方职能,减少了官吏腐败,强化了中央集权,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2012-10-03 19:0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②作用: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③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文化专制发展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明清达到顶峰6特点:君主主宰国家;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并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7.评价(1)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

③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公共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面为主流。

但在下降时期,消极作用明显,严重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机构体系,以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介绍唐代行政机构体系的组成和职能。

一、中央行政机构1. 三省六部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

这六个部门分别负责文官、财政、兵事、刑狱、工程和礼仪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

2. 中书省:中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重大事务、起草诏令、管理官员任免等。

中书省设有官员,如中书令、中书侍郎等,由宰相或高级官员担任。

3. 门下省:门下省是唐代的宫廷机构,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政务和谕旨。

门下省设有官员,如门下侍郎、门下省都水监等。

4. 尚书省:尚书省是唐代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各部门的文件和档案,协助处理政务。

尚书省设有官员,如尚书令、尚书郎等。

二、地方行政机构1. 道:唐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道,道是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由道尹负责行政管理和监督。

2. 府:道下设府,府是地方政权的中心,由府尹负责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

3. 县:府下设县,县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由知县负责行政管理和社会治安。

4. 乡:县下设乡,乡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由乡官负责乡村事务管理和社会治安。

5. 村:乡下设村,村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由村官负责村级事务管理和社会治安。

三、特殊行政机构1. 皇家机构:唐代设有一系列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机构,如内侍省、内府等,负责皇帝的起居、宫廷仪式和皇室财产等。

2. 特殊管理机构:唐代还设立了一些特殊管理机构,如鸿胪寺负责对外交往,太府寺负责管理财政收支,太常寺负责管理宗教事务等。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由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和特殊行政机构组成。

这一体系在唐代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为后世封建王朝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1. 引言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唐朝,并在随后的几个朝代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该制度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省六部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2. 三省和六部的概念三省指的是盛行于唐朝的三个政府机构,分别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尚书省负责处理内阁机构的公文和文件,门下省负责起草抄录皇帝的命宣,中书省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三省在政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们直接向皇帝负责,负责协助皇帝进行国家事务。

六部是随后建立的财政、农业、兵备、吏治、刑法和礼制六个部门。

各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责,如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农业部门负责农业生产和农田管理等。

这些部门在唐代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职能和权力,并在日后的朝代中得以延续。

3. 三省六部制度的运作机制三省六部制度的运作机制主要是建立在皇帝为中心的政治体系上。

皇帝根据国家的需要,任命资质优秀的官员担任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确保政府正常运作并顺利实施政策。

三省负责汇报和建议给皇帝,而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事项,相互之间互动协调。

此外,三省六部制度还注重考核和监督。

每年皇帝会召集官员进行考核,在考核中优秀者有机会提升职位,而不称职者则可能被降职甚至罢官。

这一举措有效地促使官员们尽职尽责,保证了国家的治理效率和公正性。

4. 三省六部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制度确保了政府职能的合理分工。

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事务,避免了决策的混乱和执行的困难。

其次,制度中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激励了官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通过这种制度,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外的挑战,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5. 三省六部制度的局限性和改革尽管三省六部制度在唐朝及其后继的几个朝代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该制度逐渐形成僵化,过于依赖文官体系,并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现象逐渐出现。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政府行政机构的主要架构,其形成和发展历悠久,反映了唐朝政治内外形势变化,是唐朝帝国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源头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总体框架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

隋炀帝刘秀参考古代制度,建立了五典(即五十三司)的架构,将政府的行政机构和外交机构整合到一起。

但是,隋炀帝的政治架构只能算是一个初期的形式。

明王李渊在其全国实施的“重治大典”中,结合前朝的制度,将政府行政机构中典籍管理部门归到内务府下,参照古代“三省五十司”的制度,又增设了太尉司及几个其他部门,完成了今天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框架的形成。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机构1.务府内务府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最重要的机构,它掌管各种州县内部事务,从宗室及贵族的权限到官有损害百姓的情况,管辖范围非常广泛,也有类似如今的宪法贴牌等违法行为,负责处理及通报政府。

内务府有典籍司、推举官、宰相、中书令四大部门,它们各有不同的职能,而且在各种官府和官员的晋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部户部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第二大部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天下财富和盐类的管理,包括财政、税收、货币、盐税、银币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与内务府相比,它的权力和职责则更加集中、具体化,同样,也在实行典籍和办理内部事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府太府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外事管理的机构,它负责诸多外事管理事宜,包括对外使臣的任命及使外国驻历史之客友好接待等一系列礼仪准备。

除此之外,太府还掌管皇室的礼仪,负责保护皇室的有关事务,以及宣传皇室的号召等各种工作。

4.部兵部作为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兵权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其中包括管理兵营、训练士兵、裁决士兵事件、收集募兵等部分。

同时,兵部也兼职管理民间武术、舞蹈等文娱表演,以及监督民间祭祀等事物。

三、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现代国家的影响唐朝三省六部制反映了唐朝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艺术精神,具有较强的历史意义。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编辑本段发展概述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三省六部制、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待郎(隋称内史待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的长官为待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郎。

三省六部有何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有何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有何积极作用引言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政府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秦朝,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为了实现君主集权的政治目的而设立的。

三省即御史台、大理寺和都察院,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于政府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三省六部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

三省六部的职责分工在讨论三省六部的积极作用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它们的职责分工。

三省六部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能,相互之间互补合作,共同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各部门的职责概述:1.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言行举止,对于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2.大理寺:负责司法审判,对于各种案件进行调查、判断和裁决。

3.都察院:负责监督地方政府的行政工作,确保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得到贯彻执行。

4.吏部:负责选拔和管理官员,进行官吏的选拔、考核和任命等工作。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的制定和执行,管理宫廷和宗教仪式。

6.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包括兵员的征召、训练和编制等。

7.刑部:负责司法事务,进行刑法的制定和执行。

8.工部:负责工程和工程预算的管理,包括土木建设、水利管理等。

9.户部:负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包括税收征收、财政预算等。

三省六部的积极作用1.维护政府权力的稳定性:通过三省六部的制度,可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官员的权力行使,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可以对官员的不法行为进行调查和严惩,确保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2.促进政策的透明和公正: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确保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能够建立在公正和合理的基础上。

同时,都察院的监督机制可以防止地方政府滥用职权和违反政策的行为。

3.保障司法公正和法治:大理寺和刑部作为司法机构,负责审判和执行刑法,确保司法的公正和法治的实施。

他们对于各种案件的调查和判决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作用。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流行的太平盛世政治机构之一。

它由玄宗时期改组而成,自一百多年一直使用至宋朝,并在日本的五代十国时代中,影响了日本的政治架构。

该机构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18年)就开始实施,至贞观二十一年(741年)止,一直实行了一百多年。

三省六部制由三个省、六个部组成,即中央机构三个署台形成的省,以及由贵族、内侍、文官、外官、兵官、刑官六个部组成的部。

其中,三省包括国务院、太学和户部,六部中最重要的是内侍部、文官部和外官部。

国务院是实行朝政的最高机构,由中央政府实施。

它负责制定朝廷的政策、制定颁布法令,掌控宪官机关和各种机构的管理。

此外,国务院还负责总理审议国家重大事务,并提出朝廷行政上的资质质量和政策要求。

太学是唐朝的教育政府,它负责掌管书院的日常管理,以及教学秩序、学生的考试、编写官方政策,以及面向国内外学者的开放。

此外,太学也负责收集和报告朝廷所需要的报告,并编写档案,以便政府依据。

户部则主要负责税收与金钱管理,掌管经济资源、担保朝廷的财政收入,以及改善官吏的福利状况等任务。

此外,它也负责收集朝廷的税务统计报表,以及负责登记私人财产、收支档案编写等事宜。

内侍部是唐朝中央实施的最重要六部之一,负责实施朝廷的日常外交,同时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统管各省的外交事务。

此外,内侍部也负责筹备朝廷活动、颁布朝廷奖章,以及管理唐朝的殿堂宴会等门类。

文官部负责维护公共行政赋予贤良、管理吏部、训纪政令、总理军务、掌管刑法、治理经书等工作,其职能覆盖了唐朝政府的大部分领域。

外官部负责与外国政府的外交关系,负责举行外国使节的宴会,编组政策,以及管理各地的外交机构和外官。

此外,外官部也负责协调海外商业与外国关系。

兵官部负责驻守在各处的军队,以及维护朝廷的安全。

它负责掌管兵力的编制、补充,以及协调军事行动,并负责推行朝廷武装巡逻。

刑官部则负责执行法律,负责掌管罪犯,管理刑狱,责成吏部审判犯人,以及维护政府的安定。

隋唐官僚制度

隋唐官僚制度

隋唐时期的官僚制度介绍
隋唐时期的官僚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主要特征。

1.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其中,尚书省的主要职责是行政,其下设六部,其中吏部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和调动。

其他部门还包括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户籍财政、教育礼仪、军事部署、法律刑狱以及工程事务。

2.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的六个职能部门,分别为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隋朝开设了科举制,使得官员任用更加公平和开放。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使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如御史台和巡察使等,负责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谏官制度,为皇帝提供咨询和谏言。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官僚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监察和谏言制度。

高二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一、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二、两税法的意义
(1)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2)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4)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结构图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地方
州(郡) 县
三省六部
二、三省六部制
7、作用: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 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 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省六部的意义与影响:
二、三省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
6、特点: 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 牵制和监督;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
(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 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 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 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 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 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 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 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 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概述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
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工部
发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制,它是基于君主专制的制度体系,由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和六部(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组成。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了君主权力的控制和分工,又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三省六部制在政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政权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具有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省承担着制定政策和处理国家大事的职责,而六部则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这种分工不仅保证了政令的及时传达和执行,而且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高效和有序。

此外,三省六部制也为君主提供了集中决策的基础,使得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以维护。

其次,三省六部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和军事装备的生产,户部管理国家财政,吏部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这些部门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经济管理和合理的资源配置,三省六部制为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此外,三省六部制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做出了贡献。

礼部负责管理国家礼仪和礼节,刑部负责司法审判,这些部门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秩序。

通过规范行为规则和维护公平正义,三省六部制为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福祉。

然而,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由于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腐败的产生。

官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三省六部制对地方自治和民众参与政治的限制较大。

地方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种体现,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隋唐五代三省六部制

隋唐五代三省六部制

在朝廷,除了上述五省外,还有太常、光禄等“九寺”以及国子、将作等“五监”。它们表面上似乎相当于秦汉的九卿,但实际上由于朝廷大政都归于三省六部了,它们只能办理一些具体事务工作。
2.监察职官系统
中国的御史监察制度发展到隋唐,已经比较成熟,监察机构的设置更加健全,监察职官的分工也更加细致。
发信人: curecut (无敌小混混),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发信站: 两全其美 BBS (Thu Jan 13 23:08:12 2005), 本站()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趋于成熟的时期。封建的职官制度发展到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方面使得那些负责皇帝私人事务的官署和官吏同朝廷的政务机构相脱离而自成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得封建官僚机构的设置更加完备、官吏的职掌分工更为细密,体现了整个封建职官制度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内史省,即过去的中书省,长官为内史令;后来改称内书省,长官称内书令,副长官为内书侍郎,专掌机密,草拟诏令,参议朝政。属官还有内书舍人、通事舍人等。内书令在炀帝时已不常置,多以内书侍郎行其职。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掌管审查政令,内书令草拟的诏敕如有违失,门下省可以给予封驳退还。属官有给事黄门侍郎,掌纠正奏章违失;还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都是谏官。
唐朝也有“三师”、“三公”,同隋朝一样,是属于恩宠性的赠官。
2.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可参见表1。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是什么有哪些作⽤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三省(1)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政⼤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权的枢密院合称“⼆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政由中书省外派的“⾏中书省”即“⾏省”掌握。

明初沿⽤,洪武⼗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2)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千⽯,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逐渐扩⼤,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左相、黄门监,皆因时⽽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来。

是魏晋⾄宋的中央最⾼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权⼒机构之⼀。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诏令。

六部(1)吏部吏部为管理⽂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发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1、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国家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统治者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北京燃烧器油泵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5、唐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6、五代 制度与唐无异,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实际上宰相并不掌握权力。三省形同虚设。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办理,成为宋代以差遣为正官的开始。 7、宋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会要·职官》“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但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现象、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头衔。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二《三省》:“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代通常二相并任,较唐朝时少了许多。也有独相一人或三相并置的。三相并置时,以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次相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二相并任的,首相并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 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 南渡后,凡事力图复太祖、太宗旧制。建炎三年,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中书与门下二省为中书门下。 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遂为定制。 8、元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9、明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10、清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

隋唐三六部制特点和作用

隋唐三六部制特点和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汉代刺史 监察的主要对象。监察会起到什么作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澄清吏治、 惩治腐败。
一、中央制度
1、行政制度(君权与相权) 2、监察体制 3、选官制度
(夏商周) (汉朝) (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 世袭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等级
品德 才能
门第 高低
组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 三者长官都是宰
地位 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相,相权一分为
、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加强的皇权
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
地位 并趋向巩固
权制进一步完善
宋代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政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






(二府)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 不溃散。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 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 族危机。
一、中央制度 二、地方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代 秦汉
唐 宋 元
建社会偶有采用
与 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 郡守和县令都
中 立于中央政府,并且 由皇帝直接任
央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免。(官僚政
关 。(贵族政治)
治——垂直管

理)
行省制度 确立于元,行 至今。
中央最高行政 机关中书省的 派出机构,其 行政长官直接 对中书省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
(一)隋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

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

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

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2)作用。

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

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

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

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
代行职权。

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

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

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光宅元年(684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

(2)作用。

唐朝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作用。

[参考资料]
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李琪:《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沿革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蒋建新、周宝砚:《唐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效能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