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数学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解决问题”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策略二、让学生置身情境,自主获取信息。
首先是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
然后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策略三、引领学生处理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对熟悉的生活情景作深入观察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当学生仔细观看了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例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对于“每个方阵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这是学生以前学过的一步计算乘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重点板书“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这两个数学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数学分析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策略四、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多种解题策略。
首先,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其次,交流算法,归纳整理。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再次,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最后,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策略五、梳理思路,内化新知。
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回顾整理,达成共识;二是练习巩固,解决同类。(主要是让学生对刚学习的新知识从总体上进行梳理,切实掌握解题思路,然后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形成技能。)
策略六、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现实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策略七、概念为本,夯实基础。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归根到底就是“加、减、乘、除法”意义的具体应用,“解决问题”时,计算方法的选择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意义来选择的。因此“加、减、乘、除法”概念的建立必须清晰、牢固。由于现行西师版教材对一些无法用小学知识进行定义的概念没有下定义,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概念,并给这些概念下一些描述性的定义。
策略八、“解决问题”“四步”教学策略。
数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用“四步”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一步:复述题意,初步了解
数新课标教材的解决问题通常以对话形式出现,照搬书本对话读题不利于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因此,要求学生用间接的方式来复述题意,尽量使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如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
学生看图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这样读题:“男孩割草18千克,女孩比男孩少割6千克。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以间接的方式读题,读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提取信息,细化问题
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信息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呢?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将题中显性与隐性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出来。如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列出如下信息:
信息:
①每个茶杯4元
②每盒有6个茶杯
③买3盒
问题:一共要多少元?
将情景转化成数学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会明显提高。
第三步:构建模型,列式解决。
不少学生在解题时,用盲目的试算和猜测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实际上,这是学生思维逻辑性还不强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学模型,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列式解答。如上述的例①是求和问题,例②是求积问题。
第四步:反思过程,说“数”解“式”。
小学生往往做完一道题,说不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至于自觉地检查、调整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更差。但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可以逐步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