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动机的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2、犯罪பைடு நூலகம்机强化的形式 (1)动机的实现 (2)动机的派生 (3)动机的转移 (4)动机的重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非法欲望更强烈 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7、形成犯罪人格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因素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1、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 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 3、条件限制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 2、情绪 3、认识 4、意志 5、犯罪经验 6、犯罪习惯 7、犯罪模仿 8、犯罪准备 9、生理状况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一、主体外因素 (一)外界积极因素 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教育与综合治理 3、情境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 1、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 2、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 3、被害人的态度 4、共同犯罪人的影响 5、惩罚的负效应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一、概念和机制 (一)概念与动因 1、概念: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 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 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 过程。 2、动因: 外抑制:外部强大抑制力的控制与引导。 内抑制:犯罪人内在积极因素的配合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突变模式案例---机遇式
犯罪人周颖(化名),女,21岁,中学毕业后被照顾到某乡医院 当收款员,工作很顺心,她也十分敬业。有一天下午,在下班前 她已将当天收的现金全部入账,下班后又有一位患者交来500元药 费,由于时间很紧,她没给患者开具收据。晚上将这500元钱带回 家,心里开始了复杂的矛盾斗争。这500元现金对于当时工资不到 200元的周颖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加上这钱并没有开收据, 若据为己有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但毕竟是第一次,周颖还是十分 紧张。但原本具有的贪欲心理最终还是战胜了紧张心理,她将这 500元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任何人发现。第一 次犯罪的成功,强化了周颖的犯罪动机,她后来又在同样情况下 进行了几次贪污行为。再到后来,她开始主动制造这种有利于进 行贪污活动的机会。工作3年后,她先后利用工作之便贪污现金近 万元,最终以贪污罪走进了监狱。
原发型渐变模式总结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 法尝试,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心理。这类 人社会化不完全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 形成了不良人格,始犯年龄早,犯罪恶 习深,矫治难度大。
继发型渐变模式案例
犯罪人朱振江(化名),男,54岁,大学毕业后进某工厂工作。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多项殊荣。1994年,他坐上了河南省鹤壁市市政府的第一把 交椅。随着职位的升迁,奉承他的人多了,送礼的人也多了。开始他拒收过礼品和钱物, 并因此得罪过人,遇到过难堪。可后来一想.与其被人说“傻冒”、“清高”,不如做个 顺水人情,既可得利,又能“助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默认了,下水了。到后来 他又觉得,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况且,既然在领导这 个位置上,就应该多帮别人办点事,这样还能落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好名声, 甚至把这种行为同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挂起钩来,这种歪曲的认知方式使他变得心 安理得了。再到后来,他就发展到依“礼”办事了:你给我送礼,我帮你办事;我帮你办 事,你必须得给我报酬,否则他就张口索要,完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为自己牟取私利的 砝码。从1994年元月朱振江担任鹤壁市市长到1997年2月案发前,短短的三年时间,仅查 证落实在案的,朱振江就先后41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金额达16万余元。经河南省新乡 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朱振江已构成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朱振江由一个昔日的市长沦为阶下囚,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属于这种渐进模式。 朱振江早期并没有劣迹行为,甚至被人们公认为优秀人物,但在功成名就之后,有权有势 之时逐渐蜕化变质,萌生犯罪心理,最后落入犯罪深渊。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在犯罪问题中,人的心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犯罪行为往往源自个体的心理演变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

本文将探究人的心理演变,以及如何在犯罪行为中观察到心理的变态。

一、心理历程的演变1. 不满与挫折人的心理演变通常始于不满与挫折。

当个体面临着某种不满或挫折时,内心的负面情绪开始逐渐积聚,这可能导致对外界的怨恨与不满情绪的不断加深。

2. 孤立与自闭不满情绪的积聚往往伴随着对社会的孤立与自闭。

个体可能逐渐退缩,与家人、朋友和社交圈隔离,这种行为为心理演变奠定了基础。

3. 思想变化与极端化在孤立的状态下,个体可能开始对现实产生极端的看法与思想。

他们可能会渲染自己的内心痛苦,并寻求以某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时候,心理演变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4. 动机与计划思想变化常常伴随着动机的产生。

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极端想法,可能开始做出计划并制定行动方案。

这个阶段,心理演变已经达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5. 犯罪行为在动机和计划的驱动下,心理演变进入犯罪行为的最后阶段。

个体可能开始实施各种犯罪行为,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愤怒和恐惧。

而这些行为常常带有冲动性以及对社会的反击意图。

二、心理变态的观察除了心理历程的演变,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犯罪行为中的心理变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变态表现:1. 冷酷无情的行为在某些罪恶行为中,犯罪者表现出一种冷酷无情的态度。

他们可能对受害者毫不留情地施暴,甚至在犯罪过程中享受他人的痛苦。

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常常暴露出内心的扭曲和变态。

2. 心理扭曲与变态欲望心理变态的另一个表现是个体内心中的扭曲和变态欲望。

犯罪者可能对于犯罪对象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或欲望,这种欲望常常超越了正常思维和道德的限制。

他们可能追求暴力、性虐待或其他形式的变态满足。

3. 自恋与妄想有些犯罪者表现出自恋与妄想的特征。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某个特殊群体的代表,或者被某种特殊力量指引着。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
•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 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 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 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 教育,才不会作恶。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异常人格理论
• (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 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 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 (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 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 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 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 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 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 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 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
1983年5月在无锡举行了中国心理学会 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 次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犯罪心理学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84年开始,政法、公安等院校陆 续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近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学派理论的诞生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 斯特(Liszt F.V.1851-1919年) 反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 论,他提出了犯罪二原论主张, 并认为社会因素是产生犯罪的 决定性因素。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诞生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创立,他 提出了无意识心理现象和人格 理论。其中,人格理论被广泛 用于解释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第一节、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由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突发式、和机遇式等。

(一)渐进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犯罪模式,适合大多数的案例。

特点是:有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具有渐进性;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具有渗透性;由朦胧意向到犯罪心理,具有自觉性;从产生犯罪欲求到犯罪决意具有预谋性。

渐进式之一•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尝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

•社会化不完全或是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如:黄勇渐进式之二•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由于经不起金钱,美女等的诱惑,或受到反动思想的腐蚀,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在其渐变过程中,原有的隐而不现的人格缺陷成为渐变的突破口,暴露出其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全,种下了日后堕落的祸根。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例如:雷政富(二)突发式犯罪人无劣迹无预谋,因突发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卷入犯罪。

时间短,具有突发性、无预谋、犯罪与突然发生的情况有关,具有情境性。

犯罪人不能适应情况变化,认知范围狭窄意志薄弱,不能自控,具有明显的情绪性,与行为人的性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两种情况•(1)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多由人际冲突导致。

•这种突变模式最为常见。

例如:因恶语相加发生口角冲突,因财产纠纷矛盾激化。

因婚姻恋爱反目成仇等。

由于情况发生突然,行为人事先缺乏思想准备,且对方又不肯妥协退让。

致使其难以适应,在不能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采取了不正当或不合理的暴力行为。

加害于对方,而构成犯罪。

“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瞬间丧失理智,心理失衡,一念之差而发生的犯罪。

激情犯罪大多是由人际纠纷的小事引起的,而且实施激情犯罪的犯罪嫌疑人90%以上都没有犯罪前科,只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有统计数据显示,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已占到三分之一。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2019年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轨迹

2019年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轨迹

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轨迹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过分宠溺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有这种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这类少年如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

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偷盗抢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而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无不与其家庭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二)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

这种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

某市去年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不满18岁的占80.5%,这些人大都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甚至大动干戈,用猎枪对射,用刀斧乱砍,其状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三)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严、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

如某校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铝合金材料,并且公然放在家中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从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

第05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05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返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 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三、萌发犯罪意 即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 动或意图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五、犯罪决意 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做出了最后决定
返回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基本含义: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 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 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 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一)内化机制 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 2.模仿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机制
(二)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三、量变质变机制 四、防御机制 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 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 自我保护的方法。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一)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 2.犯罪过程中 3.犯罪后 (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 1.在侦查过程中 2.在讯问中 3.在审判中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情境 犯罪行为
二、犯罪情境
1、侵害对象 2、现场条件 3、现场气氛
三、意志选择行为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2、刺激情境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 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三、反应性行为
特征
1、不是事先预谋的 2、刺激情境的作用大 3、没有或只有短促的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突发式 机遇式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5、犯罪意向萌发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1、互动律 2、心理选择律 3、“量变-质变”转化律 4、反馈-强化论
表现形式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3、习惯性犯罪行为 4、变态反应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一)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表现
1、自我辩解 2、犯罪决意形成状态 3、等待犯罪时机时的焦虑状态
(二)犯罪人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影响因素: 1、犯罪经历 2、犯罪人的个性 3、犯罪的准备程度 4、情境因素 5、犯罪的组织性
(三)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 2、异常行为表现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一)条件 (二)类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条件 (二)症状
(三)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3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9
•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 强调不要就罪论罪,决定刑罚时应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灵活掌握。“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自作不典, 或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 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尚书· 康 诰》)意思是说,有人罪过虽小,但并非过失而是故意, 且一犯再犯,不知悔过,此人不可不杀;反之,有人罪过 虽大,但属于过失偶犯,而且知错认罪,愿意悔过,乃不 可杀。 • 董仲舒提出“原心论罪”,主张将心之善恶作为定罪量刑 的主要依据。他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 精华》)。就是说,对待犯罪问题,不仅 要以犯罪事实为依据,还要追查犯罪动机,把两者结合起 来。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 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 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 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 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 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 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 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 三 章
犯 罪 心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Leabharlann 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 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Part Two.
犯罪心理的形成
Part Three.
犯罪心理的发展
Part Four.
犯罪心理的转化 与矫正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 产生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犯罪 心理的影响:家 庭氛围、家庭教 育方式、家庭经 济状况等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犯罪 心理,认识到其危害性
改变环境:改变生活环境,避 免接触不良影响,建立健康的
人际关系
自我激励:鼓励自己,相信自 己能够改变,保持积极的心态
持续努力:改变犯罪心理需要 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不要期望
一蹴而就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会关系和信任
社会帮助与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 支持和关爱
朋友帮助:朋友之间的互助和 陪伴
社区支持:社区提供的各种服 务和支持
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心理 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个人努力与改变
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 助,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 者等
设定目标:设定改变犯罪心 理的目标,并制定计划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贫 富差距等不良社会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网络环境:网络暴力、网 络诈骗等不良网络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个性特征的影响
性格内向:容易 产生孤独、自卑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独来独往的杀手吸引着他!
❖ 12岁时看过一部录像 《自由人》,感觉杀 手很酷!很想体验!
❖ 罪恶的种子开始播种 他的心田!
平淡无奇的生活
❖ 1990年,联中毕业。 ❖ 1991至1993年,在驻马店市一民办的电子技术学校
读书。 ❖ 1994至1995年,在驻马店市歌舞厅当音响师。 ❖ 1996年跟其姑父在驻马店市干建筑活。 ❖ 1997年在家务农,没有外出。 ❖ 1998年随父母在新疆伊犁打工。 ❖ 1999年在家务农,秋季到新疆拾棉花。 ❖ 2000年以后一直在家务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维持原动机 (2)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
突然接到 家人电话
这是犯罪者内部抑止犯罪动机的作用
(3)犯罪动机受阻后的钝化
警察突 然出现
未意料的情况或极其意外的变化,犯罪
动机受阻,无力克服,被迫放弃
(4)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
受害人
扒窃
反抗
犯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
犯罪达到目的而未被发现
犯罪被及时发现
–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 为定型化
•个性化阶段
–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 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 性、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
•职业化阶段
黄牛党
–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背包党
四、犯罪心理的弱化
实施犯罪
快速受到 打击
贩卖毒品
获得负 面感受 怀疑自己 的能力
第三节 犯罪心理 的历程
第一小节 犯罪心理的 发展变化
一、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
•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和 主动型
•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 而犯罪的类型和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 和习惯型
•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划分:业余 型和职业型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心满意足,得意洋洋
精神紧张,提心吊胆
逃避打击,施展反侦查伎俩 良知尚存,后悔自责
黄勇智能木马 杀人案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 销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 击,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 出逃。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 验不同,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 出的心理和行为也有所不同。
犯罪行为,也可以看成是意 志行为。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包 括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与 执行决定阶段,也就是犯罪准备 与犯罪实施直至犯罪结束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犯罪人特定 的处境,会引起犯罪人特定的心 理活动。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两种准备
黄勇智能木马 杀人案
抢劫
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格状况的发展变化
常态心理 犯罪心理
常态心理 犯罪心理
一切 向钱看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犯罪初期的动机冲突与动机形成 2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动机的维持或变化 3犯罪后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强化
扒窃
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
固和加强。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 这种过程就会继续得到发展。
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的原因
•犯罪体验的愉悦感所带来的正强化影 响(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 学习理论) •惩罚的负效应:受处罚后,变本加厉
入室盗窃
犯罪心理强化后的表现
•犯罪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加 •犯罪动机转化更加简单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犯罪行为向恶性方向发展
三种心理交错, 侥幸占上风,
一直保持 到审讯阶段
动机反复
比较
选择
决定
行为反常
心神不定
注意力分散
行为诡秘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犯罪行为是一种危害社会、触 犯刑律的行为。因而,犯罪人在实 施行为时有着与其他行为不同的心 理特点。
实施时遇到无 法克服的障碍
削弱 信心
弱化犯罪 动机
犯罪心理弱化的层次和类型
表 层
暂时型
弱 化
假象型

渐进型


反复型


醒悟型


停止型

故作悔悟 伺机犯罪
贩卖毒品
时好时坏,有一 定犯罪经历的人 大多属于该类型
有契机受启发,猛然醒悟,在 初犯和偶犯中时有发现
犯罪心理被打破消 除,回归社会
第二小节 犯罪人在犯罪 过程中的心理
不干? 精神准备
干?
物质准备 怎么干 干什么
动机斗争
确立目的 准备方法和手段
准备程度 和结果相关
选择个人最熟悉 最习惯的动作、
器具等
兴奋
焦虑
认知敏感 选择明显
动机反复
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侥幸 焦虑 紧张
行为反常
认知敏感 选择明显
更多了解 侵害对象 作案工具 作案技术 警方动态 相关法律
侥幸焦虑紧张
扒窃
犯罪未被及时发现,惩罚滞后
犯罪未达到目的,也未被发现
三、犯罪心理的强化 入室盗窃
•犯罪心理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
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 化、个性化、多方向性化的过程,是从 初犯到惯犯、职业化的变化过程。
•犯罪心理形成后,经过实施犯罪活动, 渡过隐蔽作案或流窜作案的犯罪生涯, 一般情况下,其犯罪心理将不断得到巩
应激能力差, 迅速进入消极应激状态: 或出现惊吓效应,一时呆住了; 或使用暴力,夺路逃跑, 在逃跑中伤人;
飞车抢夺案
作案过程受到干扰:惯犯
逃跑,
伺机再干 应激能力强,遇到障碍, 能够机警躲藏,静观变化, 行为机智。
继续作案
暴力反抗
飞车抢夺案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高度兴奋
作案过程中 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 高度集中
高度紧张
侥幸恐惧
作案过程中未受干扰 飞车抢夺案 作案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作案中受到干扰或被发现
犯罪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作案过程中未受干扰
侥幸心理迅速上升, 紧张和恐惧心理下降, 犯罪意志坚决,犯罪心理强化 (不论初犯,惯犯)
飞车抢夺案作案过程受到干扰:初犯不防卫无意不防卫
有意不防卫
积极防卫
暴力反抗
继续作案
劫持 暴力 人质… 拒捕…
张君渝湘鄂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
精神压力巨大
以逃匿 躲藏为主
消极防卫
一般不 携带武器
如有武器, 以防身为主
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
入室盗窃
犯罪有理论—寻求心理平衡
•犯罪是一种“社会分工”,甚至是必不可 少的“平衡器”
•自命为正义的化身,“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为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的犯罪是“小巫见大巫”,比起贪官 污吏算不了什么
•把自己的犯罪归咎于他人,说成是由某种 刺激、诱惑引起的。
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