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王迪(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目的通过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问题分析,谋求今后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方法采取理论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进行广泛考察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空间布局、旅游开发等方面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自然保护资源与社区发展冲突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中出现自然保护模式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短缺等问题。
结论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全面统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提高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同时,应重视质量的提高、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面积42.58万㎞²。
甘肃省地处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域狭长,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生态类型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地址遗迹资源,可保护对象多,保护价值也高。
自1963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建成类型齐全、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截至“十一五”末,甘肃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物、湿地和荒漠类自然保护区5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76.2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居全国前列。
这些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生态环境,使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白唇鹿、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免于灭绝,并且种群数量稳步发展。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带来的几点思考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带来的几点思考作者:马小飞来源:《发展》2018年第10期一、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情况概述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著名的大山系,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祁连山区以其面积广、海拔高截留了大量的地形雨,显示了其重要的水源生成功能,特别是具有局部气候调节和生态维护功能价值,对于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奠定了前提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祁连山是西北地区一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战略地位重要。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在行政区划上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古浪、永昌、凉州、山丹、甘州、民乐县(区)的部分地区。
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对于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存在的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等环境破坏问题提出了严肃通报批评。
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立即做出了整改一系列部署安排,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结合各地实际,开展扎实有效整治行动,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恢复好转。
通过回顾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整改全过程,对于甘肃省做好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的启示与思考(一)生态安全治理的理念需要转变。
传统的生态治理理念是重在出现问题之后的整改和处置,通俗地讲,就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前工业时代发展路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处于高位增长的区间,不惜牺牲环境代价,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基本形成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注重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势必会减弱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特别是对于资源推动性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及保护建议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及保护建议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种类众多、地质地貌丰富多样、水体资源丰富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我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研究力度,加深对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了解。
通过科学的研究,了解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基础信息,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管理、资源利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监管。
加强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物种变化和数量变化,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加强对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洮河保护区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促进公众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四,加强对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力量建设。
建立健全保护区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团队,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确保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第五,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境内,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会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制定共同的发展规划,减少对保护区的负面影响,保持生态平衡。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科研研究等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支持,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共同保护和利用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通过加大研究力度、加强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增加资金投入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地处我国东西植被过渡带,地形多变,气候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家园。
野生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本文将对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珍稀植物资源丰富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珍稀植物资源,包括一些受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
有高山植物、沙漠植物、森林植物等,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植被遭受破坏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部分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受了严重破坏。
森林被乱砍滥伐,草原遭受过度放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植物资源的减少。
一些珍稀植物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况堪忧。
3. 气候变化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现象加剧了当地植物资源的紧张程度,一些对特定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受到了威胁,对保护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保护对策1. 加强立法保护针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丰富而又受到威胁的现状,应加强立法保护,出台相关法规,保护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
严格管理开发利用,限制过度开发,避免森林滥伐和草原过度放牧等行为,确保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 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变化、生长环境等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3. 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文明
于良性和协调 , 自然保护对 象得到拯救和恢复 ,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但是 由于甘 肃 自然环境条件十 分严酷 , 态系 生 统非常脆弱 , 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当前保护区生态安全存在 的问题 , 改善 重建生态环境。 关键词 : 态文 明; 生 自然保护 区; 建设 ; 面临 问题
中图 分 类 号 :799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保 持 能力 、 防风 固沙 能力 , 系 生 物 多样 性 能 力 , 维 防
全 面发展 、 续 繁 荣 为基 本 宗 旨的 文 化 伦 理 形 态 。 持 它将 使人类 社会形 态 发生根 本转 变 。生 态文 明要求
人类 摆脱 工业 文 明 中为增 长 而 增 长 的经 济 发 展 模
间的关系 , 使社会、 经济、 然三者协调发展 。 自
生境 的 “ 地 保 护 ” 生物 多样 性 保 护最 为有 就 是 力 和最为 高效 的保护 方法 。就地保 护不 仅保 护 了所
1 自然保护区在 生态文明建设 中的作用
1 1 自然保 护 区建 设是 生态 文明 的基础 .
护措施 就是建 立 自然 保 护 区 , 过 对 自然保 护 区的 通
人 类 文 化 与 孕 育 其 的 自然 环 境 具 有 紧 密 的 联 系, 多元 文化是 人类 适应发 展 的表现 , 民族文 化与 生 态系统 之间 的关 系体 现为 2个 复杂体 系之 间的寄 生 性共存关 系 , 文化对 自然 生 态 系统 的寄生 必 然 表 现 出一定程 度 的偏 离 , 决 不会 毁 掉 所 处 的 自然 生态 但 系统 , 借鉴 生态 知 识 能有 效 地 扭转 人 类 社会 现 只有 在面 临的严 重 的生态 受损 , 土流失 问题 , 人类 水 确保 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展 。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定西市交界处,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洮河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植物种群面临退化和减少的风险。
本文将就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一、野生植物资源现状1.植物物种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植物,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为主,有大约1500余种;灌木主要有柽柳、紫薇、狼尾草等,共计约400余种;乔木主要有杨树、柳树、松树等,共计约200余种。
2.植物保护现状由于洮河自然保护区地势复杂,人迹罕至,植被原始状态相对完好,保存了较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但受到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盗伐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植物物种面临着生存威胁。
一些珍稀的药用植物遭到过度采挖,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二、植物资源保护对策1.建立保护站和科研机构为了更好地保护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建立植物资源保护站和科研机构,对植物物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制定出合理的保护策略,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规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对游客开展生态保护教育,引导他们文明观光,不破坏植物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
3.加强监督执法加强对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进行监督和执法,严厉打击盗采、盗伐等行为,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
加大对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效果,维护洮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4.推动生态旅游通过引导和规范生态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从而激发对植物资源的保护热情。
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保护植物资源的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双赢。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对策
魏 龙.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8):127-129,133.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对策魏龙(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陇南 742500)摘 要为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与价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以甘肃白龙江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介绍该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分析其目前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整体规划有待优化、生态建设管理模式急需改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生态旅游发展不规范等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科学规划、优化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及模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规范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生态建设;对策;甘肃白龙江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8.040甘肃白龙江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长江上游关键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绿色屏障。
该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复杂且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推进生态建设期间,不仅通过造管并举大力保护原森林资源,而且同步营造大量生态公益林。
然而,该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积极探索优化对策,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
1 现状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
该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该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2 000余种,常见的有65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红豆杉、水杉、独叶草等;分布有药用植物400余种,食用植物和菌类近300种,植被分为8个植被型,38个群系;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2科237种(亚种),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27.7%;拥有国家级保护动物3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有37种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资源公约》附录物种。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及保护建议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及保护建议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地势较为复杂,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下是本人对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及保护的建议。
关于水资源的保护,应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在保护区内设置水质监测站,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源的安全和清洁。
对水资源的利用需限制不合理的开采和排放行为,避免对水源的破坏和污染。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保护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基础。
关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应加强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利用。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的功能分区,将重点保护区划定为禁止开发区,严禁一切破坏性开发行为。
对于一般开发区,要加强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避免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退化。
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推广科学种植和耕作方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关于植被资源的保护,应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保护区内应设立植被保护区,对重要的植被区域加强保护,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过度等行为。
通过植被恢复工程,加强植被的培育和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
在植被保护和恢复过程中,应注重引入本地植物物种,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关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应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
对于濒危物种和珍稀野生动物,要加强保护工作,严禁捕杀和非法贸易行为。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修复破坏的栖息地,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关于环境保护和宣教工作,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组织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实践活动,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习惯。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只有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才能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以上建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好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宝贵自然资源。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文章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引言在人类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设立了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被划定为特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旨在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分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资源而划定的地区。
按照保护目标和管理方式的不同,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严格保护区和温和保护区。
严格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一般禁止人类活动;而温和保护区则允许一定的人类活动,如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
3.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3.1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境,让珍稀濒危物种得以繁衍和生存。
保护区内的物种可以迁移、繁衍,避免了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物种灭绝。
3.2维护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避免了生物链条的断裂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同时,自然保护区还能保护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有效地维护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3.3促进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保护区内的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活动也可以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4.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挑战4.1管理机构与政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他们制定管理政策,确保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政府法规和政策文件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为保护区提供经费和人力资源。
4.2挑战及解决方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包括人类活动的干扰、非法捕捞和盗猎行为的侵害,以及保护区扩大和土地使用冲突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力度,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黄河流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及措施--以兴隆山保护区为例
Hi]陈蕾,徐涛.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初步研究m.绿色 科技,2017(12):181 — 182.
[2:|张耀甲,王红梅,周瑞莲.甘肃马唧山地区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的生态学特性及种子发芽规律的初步研究[J].生态 学报,1992(2):155 〜160.
兴隆山保护区不仅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且 存在一些珍稀名贵的动植物。其中植物资源以原始的 青杆林为建群树种,还有丰富的灌木树种:有沙棘 、野蔷 薇、枸子、杜鹃、榛子、绣线菊、山梅花、锦鸡儿、忍冬、花 楸、悬钩子、樱桃、丁香等以及约60种药用植物,有国家 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3种,分别是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星叶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与膜荚黄英 ,国内 特有种:大果圆柏、紫果云杉、巴山冷杉、油松、榆中贝 母,以兴隆山命名的植物有:兴隆陇芥、兴隆山棘豆、兴 隆獐牙菜和兴隆山毛萇。动物资源大约有1千多种,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有4种:马麝、金雕、白尾海雕、玉带海 雕,二级保护动物有n种:莺、鹫、雕(金雕除外的所有 种)、鹫、隼(所有种)及鸦形目鸟类、蓑羽鹤等n种,省 级保护动物有6种:狼、狐、豹猫、石貂、黄鼬、艾鼬闪。 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不仅 丰富了国家动植物资源库,还为国内珍稀濒危动植物提 供了研究资源,尤其是原始青杆林,以兴隆山命名的5 种植物及马麝,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 3.3生态区位保护意义
2兴隆山保护区概况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南 约45 ktn处,在榆中县境内,属祁连山东延余脉,东起榆 中县新营镇,西至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林场,北靠榆中 平原,南连临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0'〜104°10', 北纬35°38'〜35°58',是甘肃省距省会城市兰州市最近 的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主体由 兴隆山、马啣山山地及山间谷地三部分组成,山势走向 呈西北西一东南东,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000-3600 m,马啣山主峰海拔为3676. 3 m,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 一超过3600 m的高峰m。保护区气候特征为温带半湿 润气候,主峰马啣山海拔3676 m,属大陆性干旱草原气 候区。年降水量丰富主要集中于7〜9月份⑵。主要土 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灰褐土、 黄绵土、新积土切。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带来的几点思考
俗 地讲 ,就是 走 “先 污 染 、后 治 理 ”的 前 工 业 时 代 发 改 进 和 产 品 的 创 新 走绿 色 发 展道 路 。社 会发 兜
展路子 ,在经济 社会发展 的初步阶段 ,以经济建设 底 保 障作 Jf1j,为 生 态 治 理 创造 环 境 条件 、竹造 良
安 全危 机桐 比较 ,其 危害 程 度 的 时间 跨度 会 更 长 , 畴之 外 ,与 其 关 联 度 比较 高 l,l勺还 有 经 济 建 I殳、文 化
有 的危 时间 跨度 f 以 延续 儿 一 卜甚 至 一 盯年 ;造 建 没和 社 会 建 没 此 ,生 态 治理 小 仪 仪』『lj限 j
度 进 行 “前预 防 ,降低 危 机发 ,J概 率 ,减 弱 危 机 带 来 的社 会 美有 饥 结 合起 米 ,发 展 卜念 _、J 经 济 、
扩 大化 n,J 子活 跃 度
生 态旅 游经 济和 生 态服 务、【【,经济 牛 念 治理 关
(二 )生态安 全 治理 的主体 需要 多元化 、僻理 向 在 丁 宣传 引 导 ,把 生 态 文 _1』J删 念 渗透 到 济 :会 发
济 发展 方式 转 变 , …注莺 速 度 向追 求 质量 转 变 ,势 型 生 活方 式 。
必 会减 5j5=}对生 态环 境 的依 赖 度 ,特 别 是 对于 资 源推
(三 )生 态治理 的 方式 内容 需要 综合 化 生 态 f}
动性 经 济增 长 方式 l,{勺挑 战 同 时 ,生 态危 机 与 公共 理是 一 个 系统 化 的宏 伟 工程 ,除 了生 态义 l1』]这 个范
火 包人 揽 ,承 担 rr大量 的 社 会职 能 : 随荇 公共 管 生态 环境 遭 到破 坏 与 后期 恪 改 治柙 的个过 .我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自然保护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做出以下方面的努力和改进:首先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以确保保护区内的活动符合相关政策和规定。
在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具体地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并与各相关部门强化协作,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更加规范、有序地执行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展开严厉打击,以维护保护区的自然环境。
其次是改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应该改进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
目前,保护区的管理存在着多个管理单位之间的监管不足、责任不明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保护工作无法有效执行。
因此,应该健全保护区的管理体系,将各个管理单位的职责和权益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
再次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需要有科学可行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作为支撑,以便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还可以提高保护区的公众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保护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公众对保护区的意识和行动,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
另外,要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复杂性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因此,应该为保护区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此外,应该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研究和科学活动,提高保护区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宣传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森林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对策建议分析———以甘肃某地区为例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3Vol.55No.1∗作者简介:张钰明(1983-),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技术推广㊂森林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对策建议分析以甘肃某地区为例张钰明∗(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陇南746000)[摘㊀要]㊀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后,我国林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林业资源保护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国家关注的重点㊂基于不同地区的林业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森林管护工作的适应性,该文主要选择了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结合林木种植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工作中的优缺点,希望能够研究出有效降低森林管护难度的方法[1]㊂实际上,当地多年来因自然保护区生态监管有力,资源保护效果㊁利用率都比较高,生态系统改善得到了提升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生态环境利用率低下㊁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不满足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需求㊂针对这个问题,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对策就成为当前生态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㊂[关键词]㊀森林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S759.9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3)01-0176-03Analysis 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Forest Resources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Taking an Area of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Zhang Yuming ∗(Bailong River Qianggang Liang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Center,Longnan 746000,Gansu,China)Abstract :After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put forward,China s forestry showed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and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ry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national atten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this paper mainly selected the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of Cuanggang beam in Gansu Province,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forest planting and management,fi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work,hope to be able to work out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forest management [1].In fact,the local natural reserve for many years due to strong ecological monitoring,re-source protection,utilization rate is relatively high,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system has been improved.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quickening pa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current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amage,serious pollution,can not meet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needs of forestry industry.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optim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field.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插岗梁保护区位于长江上游,特点是能够依靠长江水来补充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㊂树木的生长质量相对较高,能提高造林效果㊂该地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自然保护区,当地会积极结合国家出台的管理政策来落实森林管护任务,希望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㊂不过,目前管护人员在森林资源保护方案㊁工作流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解决㊂关键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分布情况㊁气候条件和常见自然灾害等问题,找到资源保护的重心及方向[2]㊂1㊀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现状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保护区毗邻迭部㊁宕昌㊁武都㊁文县及四川省九寨沟等县,最低海拔1020m,最高海拔为4536m㊂高等植物约有134科510属1477种;兽类有2目21科50属65种;昆虫24目227科1369属2138种;两栖爬行类2目2科4属8种;鸟类16目40科106属193种,有国家㊃671㊃2023Vol.55No.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重点保护植物1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㊂辖区经营总面积194.13万亩,自然保护区内经营面积为83053.6hm2,其中核心区27104.9hm2,缓冲区13700.8hm2,试验区42247.9hm2,下辖4个保护站㊂森林活力木总蓄积量为852.07万m3,森林覆盖率为63.08%㊂通过多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森林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都有所增长,水源涵养功能提高,对生物多样性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但还存在经费短缺㊁基础设施陈旧㊁百姓保护生态观念意识淡薄㊁参与管护工作的素质及能力不达标㊁保护区与人们生活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和监管任务量大且难度高等问题[3]㊂针对这个情况,在具体工作时可以尝试将林业建设与当地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升华资源能保护工作的内涵,还要发展林业旅游业㊂新时期,个别地区还会发展康养小镇建设㊁林下种植养殖等来发展经济,打造特色农副产品来推动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㊂2㊀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插岗梁保护区原身为森工企业,七八十年代为了更快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大量的采伐林木森工生产㊂不过,很多人都存在经营误区,过分关注眼前的利益,没有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分析问题[4]㊂虽然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修复,但林区森林植被较脆弱,加上当地人口数量增加,经济要发展,人类要生存,仍然会出现过度使用森林资源㊁开采资源的情况㊂基于此,如何渗透自然资源保护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及能力,应作为各地区在发展建设阶段的一项重点任务㊂目前的主要难题是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脆弱㊁林区基础设施落后㊁环境污染和人才欠缺[5]㊂2.1㊀森林植被脆弱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受地理位置和当地立地条件的制约,经营面积小,森林分布不均匀㊂受自然灾害地震㊁林木病虫害和当地农牧民放牧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森林植被恢复较慢㊂又随着林业科技发展,国家提倡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 管理,使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更精确,经营面积无形中减少[6]㊂2.2㊀基础设施滞后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来,一直靠天保工程资金维持发展,国有林场改革把插岗梁管护中心纳入了事业单位,但事业单位省级财政预算近年未纳入㊂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没纳入整体规划,造成自然保护区林区道路㊁林务所管护用房㊁医疗卫生㊁饮水安全和职工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还停留在以前状态,林区交通不太便利,职工生活设施落后[7]㊂2.3㊀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常见的生态污染类型有很多,主要是由于人们乱扔垃圾㊁随意排放废气和废水㊂同时,引进外来物种,也会引发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㊂这是因为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下没有天敌,就会肆意生长[8]㊂此外,人为的污染也对保护区内生态资源带来负面影响㊂自然保护区辖区大多分布在白龙江沿河片区,早期当地为了开发经济,利用白龙江水域兴建小型水电站,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威胁㊂2.4㊀人才队伍欠缺插岗梁保护区管护中心现有在职职工668人, 51至60周岁职工有264人㊁41至50周岁职工有196人㊁31至40周岁职工有149人㊁21至30周岁职工人数有59人,职工平均年龄46岁,本科以上学历99人,占总人数14.8%;大专学历164人,占总职工人数24.4%㊂职工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㊂再加上,保护区地处偏远山区,受地理环境㊁经济条件限制,又加上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多年,保护区发展全靠天保管护资金,职工工资普遍偏低,林区经济㊁文化生活和地方政府相比差距较大[9]㊂林区用于人才开发㊁引进㊁建设㊁培训和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财力严重不足,这是林区人才队伍欠缺的直接原因㊂还有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措施不完善,引进人才观念比较陈旧,人才利用低效,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详见表1㊂表1㊀林区人才资源现状分布表年龄研究生大学大专中专高中㊁中技初中小学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1~300013 1.9%10 1.4%20 2.9%15 2.3%10.2%00 31~4020.3%45 6.7%497.3%40 5.9%12 1.8%10.2%00 41~500018 2.7%639.4%30 4.5%22 3.3%629.3%10.2% 51~600021 3.2%42 6.3%41 6.3%21 3.2%13119.4%8 1.3%合计20.3%9714.5%16424.4%13119.6%7010.6%19529.1%9 1.5%㊃771㊃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3Vol.55No.1㊀㊀从文化程度看,全中心研究生文化程度比较低,仅占全中心职工总数的0.3%;初中文化程度比例最高,为全中心职工总数的29.10%;51~60年龄阶段的文化程度最低,31~40年龄阶段的文化最高㊂从年龄结构来看:31~50年龄段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50.15%,然而21~30年龄段的青年职工仅为21.66%,全中心平均年龄46岁㊂3㊀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对策3.1㊀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监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制,执行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实管护工作,做到责任到位,分工明确,层层抓好落实㊂加强当地政府的合作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保护区人为活动比较密集的辖区加大巡护力度,宣传引导居民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生态环境意识[10]㊂利用大数据㊁森林视频监控系统定期监护保护区动态,做好林区野外火源管控和人为活动,同时加大林木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被退化修复工程,从而保证森林资源健康生长㊂3.2㊀加大自然保护区科技支撑力量在保护资源时,还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问题㊂特别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动植物,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11]㊂管护人员可以尝试在传统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为其提供繁衍生息环境,提高种群质量密度㊂协调保护区与外界的发展,提升保护区知名度㊂3.3㊀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资金投入机制保护区打破旧的用人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人才观,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全面开发的观念[12]㊂应利用甘肃近年来扩大人才引进机制,多招收一些高学历㊁专业技术强的人才队伍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解决人才欠缺断档问题㊂同时,抓住国家 十四五 规划战略目标和天然林修复制度的政策落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到乡村振兴中,申请有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保护区建设全面发展㊂4㊀结语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视,提高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以及政策干预,理清管理机制,并通过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开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㊂自然保护区则应当强化自身建设,立足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积极思考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模式,并将当地群众也纳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当中[13-14]㊂总之,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还存在困难和矛盾,想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并非一日之功,还得国家在保护区建设上给予政策和法律上支持㊂坚持依法治林㊁依法兴林和严管队伍,强化宣传措施,深入持久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及自然资源类违法犯罪活动;从严落实防火责任,落实联防群防制度,强化防火队伍技能训练,落实经费保障,从而确保森林资源安全㊂参考文献[1]裴彩霞.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研究[J].江西农业,2020(16).[2]谢丽琼.林业资源保护的护林防火技术探讨[J].新业,2020(16).[3]伊金华.南方集体林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松溪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20(3).[4]张冬梅.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管理措施探讨[J].农家参谋,2020(13).[5]郭昊.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对策研究[J].花卉,2020(10).[6]白山稳.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种子科技,2020(6). [7]刘伟,潘宇,李洪斌.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1(3).[8]何文富.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J].乡村科技,2020(20).[9]张瑛,李登明,代其亮.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现代园艺, 2019(14):163-164.[10]王振海,高文彬,李龙.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9(1):93-94.[11]张来轩.林业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乡村科技,2019(6):45-46.[12]瞿琳升.关于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11):91-92. [13]李庭玉.加强森工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2). [14]范文雯.新时期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21,53(1).来稿日期:2022-12-09㊃871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基地纪实
大 、 态脆 弱 、 内外 知 名度 高 , 有一 定 的区域 代表 生 国 具 性 , 态地位 十分 重要 。保 护 区各类 生态 文 明教 育 资 生 源丰 富 , 生态 保 护严 格 , 态 文化 氛 围 浓厚 , 学 、 生 科 文 化 价值 高 , 开展 生态 文 明建设 理想 场所 。2 1 是 0 0年 3
文明。
山、 民乐 海 潮 坝 省级 森 林 公 园 , 以及 “ 一 ” 川 等 多 七 冰 个保 护 区生 态文 明示 范基 地 。 极 发挥 保护 区 内 4处 积
省 级森 林公 园和风 景 名 胜 区 自然 景 观 优势 , 开展 对 游 人 的生态 宣 传活 动 。
四是 发 挥生 态 文 明基 地示 范 带动 作 用 , 为大 专 院
两会 期 间 参加 甘 肃 代 表 团 审议 时 均 强调 要 加 强祁 连
山冰川 和 生态保 护 , 国人 大代 表和 全 国政 协 委员通 全
过 提 交议 案 , 表谈 话 , 达 了对 祁 连 山冰川 及 生态 发 表
祁连 山被 誉为 河西 走廊 的“ 亲 山 ” “ 命线 ” 母 和 生 ,
月, “ 被 甘肃省 生态 文 明教 育基地 ” 动领 导小组 授 予 活 首批 “ 甘肃省 生态文 明教 育基 地 ” 称号 。
重 要 的生态 文明建设 地位
年 被 《 国功 能生 态 区划 》 定 为水 源 涵 养 生态 功 能 全 确
区和全 国 5 个 重要 生态 服务 功能 区之一 。 0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 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论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后果 已经在 昭 示今 后 的前 途是 艰 难 的 。水 资 源承 载能 力 的不 断 降低 , 将 葬送 整 个 绿洲 . 必
甚 至 使 滚 滚 黄 沙 兵 临 武 威 和 金 昌 , 断 河 西 走 廊 , 而 导 致 华 北 地 区 乃 至 全 国 的 生 态 失 切 从
科 院 专 家 考 察 的 最 新 结 果 表 明 , 气 候 条 件 之 外 , 的 沙 尘 区 不 断 增 多 , 成 原 沙 尘 暴 策 除 新 造 源 区 面 积 不 断 扩 展 也 是 今 年 沙 尘 暴 频 率 快 、 隔 短 、 度 大 的 重 要 原 因 。 专 家 结 合 我 国 气 间 强 候 和 地 理 环 境 客 观 分 析 认 为 , 期 内 根 治 沙 尘 暴 是 不 可 能 的 , 止 新 尘 源 区 的 扩 展 是 减 缓 短 阻
维普资讯
20 02年第 1 期
西 北 华 北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总第 6 期 0
论 甘 肃 民 勤 连 古 城 自然 保 护 区 建 设 的 重 要 意 义
l
周 洁敏 .
( 家 林 业 局 调 查 规 划 设 计 院 北 京 1 0 1 ) 国 0 7 4 摘 要 通 过 对 民 勤 连 古 城 自然 保 护 区 的 评 价 , 明 建 立 该 保 护 区 的 重 要 意 义 。 说 关 键 词 甘 肃 民 勤 连 古 城 自 然 保 护 区 综 合 评 价 建 设 意 义 甘 肃 民 勤 连 古 城 自 然 保 护 区 位 于 甘 肃 省 民 勤 县 境 内 的 荒 漠 区 域 内 , 地 理 位 置 在 北 其
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1 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甘肃省林业软科技、硬条件均比较落后,生态林
230
第17卷第12期 Vol.17 No.12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土建慧 . 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J]. 南方农业,2023,17(12):230-232.
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土建慧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甘肃张掖 734500)
2023年6月 Jun. 2023
23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7卷第12期 Vol.17 No.12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3年6月 Jun. 2023
以上的半湿润地区适合营造大规模的乔木生态林;在 森林草原地区,应营造混交乔木林或灌草植被;在高 海拔地区和退化严重的草场,要禁牧封育、封山绿化; 特别是在沙区和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地 区不宜种植乔木林,易加剧土壤水分的散失,引起土 壤沙化 [5]。以“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为框架,在祁 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二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 汉水)、河西沙区、黄土高原等地区,依水定林,依 托自然优势科学布局各山、路、渠、四旁等生态林资源。 在甘肃省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以恢复和保护 当地天然植被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木本植物的种 类,尤其在小气候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地区,更应该 加大木本植物的数量。因为木本植物不仅可以提供丰 富的生态资源和治理效能,而且相对于草本植物具有 更为强大和持久的生态稳定性。 3.3 完善生态林管护机制,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
园 林 园 艺2020年第5期新农民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杨新安,马彩霞(甘肃省庆阳市国营巴家咀林场,甘肃 西峰 745000)摘要:子午岭是陇东的“天然水库”,在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对策探讨子午岭林区是我国黄土高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片天然次生林,横跨陕、甘两省,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也是庆阳市面积最大的水源涵养林区,纵跨华池、合水、宁县和正宁4个县,境内南北长147.2km,东西宽67km,总面积745.5万亩。
可以说,子午岭是陇东大地的“天然屏障”,也是庆阳人民的“绿色生命线”,在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保护区现状1.1 范围及对象为了使子午岭林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庆阳市子午岭林区华池、合水、宁县、正宁4个管理分局所辖林区的核心地段,地理坐标在东经108°09′~108°43′,北纬35°18′~36°30′之间,区划总面积363.2万亩,占子午岭林区总面积的48.7%,其中:核心区97.7万亩,缓冲区70.3万亩,实验区195.2万亩。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次生林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湿地4个类型20个群系,以及多种多样的动物等。
1.2 建设成效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
2008年8月成立了甘肃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原市林业局合署办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里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存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和完整、稳定和连续性的生命支持系统,保留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地带,都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原始“本底”。
它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准则,对自然生产潜力、自然生态平衡、最优生态结构的研究,生物环境间的制约规律,天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分布及其活动规律,生物内部各品种间的消长与调控,以及环境因子改变后预测可能带来的后果;人类活动干扰与自然生物群落的自然恢复能力等研究,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对探讨某些自然地域生态系统的今后合理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调节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还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提供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停歇地,为研究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等提供天然场所;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限制地开展旅游事业。
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复杂性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发展和边疆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又是一个内陆河密集的省区,承担了我国主要江河源头水源保护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境内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地貌复杂,跨越亚热带、暖温带、温带3个热量带,正好处于全国几大自然地区的交汇处,是全国唯一同时占有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的省份。
其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区域分异明显,自然生态条件纷繁复杂,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暖温带阔叶林、青藏高寒植物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大植被类型。
森林、草甸、草原、丘陵、山地、高原、平川、沙漠、绿洲、戈壁和冰川冻土等地貌交错分布,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及走廊北山山地等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造就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与措施的复杂性。
3.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其重要性甘肃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极具保护价值。
全省境内分布有脊椎动物8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一级保护动物33种(哺乳类19种,鸟类13种,昆虫1种),二级保护动物81种(哺乳类22种,鸟类48种,两栖类2种,昆虫类8种,鱼类1种),其中大熊猫、普氏野马、野骆驼、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雪豹、白唇鹿、藏原羚、野牦牛等是我国特有或濒危的野生动物。
甘肃自然分布植被类型种类繁多,野生植物4 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梓叶槭、香樟、榉树、水杉、岷江柏木、白豆杉、连香树、香果树、水曲柳、厚朴、发菜、独叶草等29种,甘肃省林业厅已研究但尚未公布的省级重点保护珍惜植物有七叶树、油茶、三尖杉、紫荆、油樟、武当木兰杉木、红茴香、黑壳楠等20种。
截止2012年,甘肃省林业系统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4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处(表1),省级32处,县级1处。
保护区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处在领先地位。
这些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是甘肃省生态保护的主体。
按类型划分: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4处,总面积356.87万公顷,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331.75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9处,总面积120.85万公顷,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64.22万公顷;按区域划分:河西地区自然保护区有18处,总面积670.86万公顷,甘南地区自然保护区有10处,总面积120.17万公顷,陇南地区自然保护区有9处,总面积37.84万公顷,分布在陇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有3处,总面积26.21万公顷。
分布在中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有9处,总面积18.61万公顷。
甘肃森林植被稀疏,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保护和发展生态系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其自然保护区布局科学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备,不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在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沙尘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甘肃林业生态保护和管理的主体,对祁连山的保护,民勤的生态治理,敦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甘南重要湿地的恢复和水源涵养,白龙江流域、黄河中上游、“两江一水”流域的生态治理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甘肃大多数国家级保护区虽然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基础建设项目,但保护区建设的总体进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保护站建设还存在着资源监测设施不足,巡护设备相对简单,生活生产条件简陋,科技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满足不了当前保护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省级保护区至今还没有建立管理机构,无人员无资金,各项工作几乎还处在停顿状态,有的保护区的社区共管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
开发建设项目监管不力,对非法采矿、修路、修筑设施、采石挖沙、建设水电站等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的措施不力,监管力度不强,不能在源头上制止。
(2)保护区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方式粗放,内部管理混乱不规范,不能打破地域观念,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对区内发生的违法、违规、违纪等问题不能依法及时查处,导致乱占林地和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松散,方法简单,工作制度不健全,宣教工作不扎实,管理工作仅在原地踏步,甚至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本底资源不清,监测手段落后,资源监测不系统,形成科研工作滞后。
人才队伍建设落后,职工整体素质较低且参差不齐,科研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引进培养困难,有的保护区的资源监测不规范,甚至有的还没有开展资源监测,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3)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还没有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有的地方把经济建设用地转向了自然保护区、湿地,危及生态安全,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带来压力。
国家级保护区虽然在项目建设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但仅仅维持了保护区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如果要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大多数省级保护区还未建立起管理机构,已建立机构的保护区,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建设项目没有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基础设施项目经费无来源,发展后劲不足。
致谢: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汪杰研究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魏怀东研究员给予文章很大帮助,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1] 甘肃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林业志(1986-2005),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2] 胡娟.论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促进发展,2007,(5):29-31.[3] 孙彦泉.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3):7-10.[4] 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野,2007,(7):32-34.[5] 任建军.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探析,甘肃理论学刊2010,6:128-131.[6] 石玉亭.将甘肃设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1):86-92.[7] 张韬,邱守仁.论甘肃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2006,22(11):1-3.[8] 许振文.甘肃省生态安全分析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8(01):32-34.[9] 吴晓军.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报告选,2010,(11).[10]张政民.建设甘肃生态文明省的思考,[J].发展论坛,2011(12),(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