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毕业论文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论文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论文英国文学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历史长河的推动下,经历了一个漫长又复杂的演变发展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国文学方面论文篇1浅论启蒙运动和英国文学摘要: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开始,对英国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启蒙文学最重要的成就。
其中,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锋之一。
它创作了一位18世纪典型的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现实主义小说;笛福;《鲁滨孙飘流记》一、启蒙文学与现实主义小说作为启蒙运动一部分的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
体现在文学上,基本都表现出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自由的经济竞争等等。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在启蒙运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并未产生伟大的作品。
尽管许多文学家仍借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
整体上看,启蒙文学中的反王权、反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文学有些相似,但更加激进。
由于根植于启蒙运动的土壤之中,启蒙文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哲学思辨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底蕴。
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多半以来自市民阶层的平民为主要人物,在体裁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和戏剧,而是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其中尤以小说最为突出,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欧洲文学的“诗体时代”向“散文体时代”的过渡就是在启蒙文学阶段完成的。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
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成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
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二、笛福与《鲁滨孙飘流记》《鲁滨孙飘流记》是英国小说家笛福(1660-1731)写的一部小说,发表于一七一九年。
《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
Samuel Richardson 英国文学小论文

A Brief Analysis of Samuel RichardsonI. His Life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amuel Richardson(1659-1761), was well-behaved boy when young,his school nickname being “Seriousness and Gravity”. Alought his parents hoped he would be a priest, financial problems forced him to be an appentice to a printer and he did very well, then he married tmaster’s daughter, gradually rose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ues printers in London. Unfortunately, ten years later,his wift dead following the death of five children.In1733, he remarried and had four surviving children.Richardson had received only a limited education, but it was not blocked hid writing career. As a printer, Richardson published some political writing, such as the Tory periodial, The True Britain, the newspaper Daily Journal, and Daily Gazeleevc(1738), and six volumes of the Journal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refore, he had early developed a passion for letter writing. At age of 13, he used to be called on to write live letters for young women. This exprience gave him some insight into the secrets of the femalehood and considerable fluency in writing letters. By accident, he wrote his first novel in fifty ,invited by two booseller to compile for them “a litte volume of letter, in a common style, on such s ubjects as might be use to those country readers who were unable to indite for themselves.” Some of these letters were for young girls in order to instruct them how to avoid the snares that might be laid against their virtue. As result, he wirte a long tale——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which was a huge success. Consequently, he wrote Pamela II, which was not as warmly received as Part One by the reading public. After the failures of the Pamela sequels, Richardson began to compose a new novel. By 1747-8 his masterpiece Clarissa was published in installment, and at that time he was in poor health. This novel was regarded as the first tragic novel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and gave Richardson the position of the greatest epistolary novelist in the world. He died in 1761 in his early seventies, and was burie d in St. Bride’s Church, London near his first wife MarthaII. His WorksA. PamelaThe story is told in a series of letters from the heroine, Pamela Andrews, a young girl from poor family. However, she was treated well by her mistress, unfortunately the prelude of this story was the kind lady’s death. The lady’s son, Mr.B., taking a dishonourable advantage of her position, pursues her with obstinacy, but sheindignantly refused him. When her parents knew thei r daughter’s dangerous situation, they urged her go home soon, finanlly those letters intercepted by Mr.B. Then Mr.B. resorted to all kinds of tricks to get what he wanted of the girl, including taking her off from his country house to his still more lonely estate. But in the end, Mr.B. was moved and educated by her letters, an admiration gradually deep-rooted in his heart. Finally B. is compelled to come to terms and proposed to Pamela. Then they get married.Pamela became a “best-seller”of the day. It was a new thing in three ways: First, it discarded the “improbable and mavellous” accomplishments of the former heroic romances, and pictured the life and love of ordinary people. Secondly, its intention was to afford not merely entertainment but also moral instruction. Thirdly, it described not only the sayings and doings of the character but also their secret thoughts and feelings. It was, in fact, the first English psycho-analytical novel.B. Clarissa, the History of a Young LadyThis novel contains altoghter more than 590 letters of two correspondencelines, one between Clarissa and her bosom friend Anne Howe, and the other between Lovelace and his rake friend Belford. It is a tragic story about a youngest daughter of a wealth family, struggle with her father ang brother to avoid marriage to the vilian Mr.Soames. Then she run away from home under the help of her debauchery lover Lovelace. No sooner is she upon the road with him than he makes her suffer suffer every abuse in his power from which she is unable to free herself. She resists all his advances, though abandoned by her family and housed by Lovelace in a brothel. Despairing of winning her love, Lovelace drugs and rapes her. After that, she steadily refused the marriage he offers when Lovelace found his true heart to Clarissa. She wastes away until she dies when her family realised the misery they have caused ,but it was too late. Lovelace is killed in a duel by her cousin.In art, the work developed a model in epistolary novels with complex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It won an immediate popularity in Europe as well as in England. Samuel Johnson also speak highly of this novel, he said “If you were to read Richardson for the story, your impatience would be so much fretted that you would hang yourself. But you must read him for the sentiment, and consider the story as only giving occasion to the senti oment.” It is also the one of the longest novel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III. Some CommentsRichardson’s novels were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His last novel, The History of Sir Charles Grandison, appeared in 1753-4. His works, along with those of Defoe and Fielding, are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work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lthough he has been accused of being sentimental in novel wirting, his emphasis on detail, his psychological insights into women, and his dramatic technique have earned him a prominent place among English novelists. Richardson received great fame for his novel wirting and had many admirers and followers. Richarson fell out of favour of thr readers in 19th century and it was not untill mid-20th century when the psychological novel became fashionable that Richardson was re-evaluated and recognised as one of the two fountain heads of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He heralded the later psychological novelists such as Goerge Eliot, Herny James, Virginia Woolf and James Joyce.Works Cited:1. 刘炳善.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Revised & Enlarged Edition) . Zhengzhou: The Peoples Press of Hunnan, 2006.2. 刘意青,刘炅. 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3. 李正栓. A Cours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ure(British Literature). Peking: Science Press,2009.4. 李小鹿. 克拉丽莎的狂欢化特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5. /wiki/Samuel_Richardson6. /wiki/Clarissa。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篇1浅论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一.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定位(一)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程爱民(2002:17)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
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在高中阶段,一方面,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当代的高中生,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内心感情丰富,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
事实上,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
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 英国文学论文2000字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英国文学论文2000字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于英国文学的毕业论文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国文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1】浅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摘要:英美文学课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出现了诸多问题,并陷入了窘境。
本文拟从文学课边缘化的成因入手,全面剖析教师、学生及课本等几方面原因,并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边缘化;原因;对策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可以启迪精神、净化灵魂。
对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文学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有必要的。
尽管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却陷入了一些困境,文学课已出现逐渐地被边缘化趋向,已经引起了很多教育人士的担忧。
本文试从自身教学经历来探讨文学课边缘化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教育体制、教师、学生和教材等方面来探究。
1.教育结构失衡尽管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英美文学课划为专业知识课,并规定在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学课已被边缘化。
“从主干课、必修课沦落到选修课、讲座课;从二十人的小班、讨论式上课改为两三百人的、讲座式的大课堂;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期。
对该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放宽”。
[3]在教学实践环节,文学课已从主干课变成服务型课程,居于次要的位置。
有关英国文学论文

有关英国文学论文英国文学展现了作家内心的艺术世界,文学实质就是一种语言文字艺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英国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英国文学论文篇1浅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
近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
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
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_英国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_英国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一):“雨课堂”在“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现状,特别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和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雨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课堂;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智慧教学一、“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现状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文学赏析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文学。
胡文仲先生曾说:“在外语教学中,文学作品往往是能够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材料。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材料可以替代文学作品。
”随着本科专业必修课课时的缩减,许多学校对文学课尽量给其他应用课程让道,或将文学史与作品选读整合在一起。
在西南石油大学,“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仅有40学时。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及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基本文学常识,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人文素质。
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涵盖广(从古英语到近现代英国文学),传统教学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有限课堂时间几乎只能让教师快速按照时间脉络介绍各时期文学概况,不足以深入文学文本;作品选读成了精读或故事梗概介绍,很少或基本不涉及到文学批评或欣赏,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大,或由于满篇的生单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上课信息量大,老师讲课速度快,学生只有埋头抄笔记应付最后的考试,学习效果差;授课过程中;课后练习缺乏实效性,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雨课堂”在“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中的应用“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组织研发的推动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多通道互动的教学利器,将教学工具巧妙融入PowerPoint与微信全景式采集数据,驱动教学探微。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篇1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索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
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索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索道路,逐渐深刻地认识并开辟了海洋文化。
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相互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始,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
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始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提高,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
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幻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叙述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能够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二)英国海洋文学的形成在英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基础,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英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英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英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引言英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的学科。
毕业论文是英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篇关于英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研究背景英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了解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英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英语的演变、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英语言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并探讨其对当代英语研究及文化交流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英美文学作品和相关研究成果,以探讨英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介绍英语言文学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总结和分析已有的关于英语言文学的研究成果。
3. 研究方法: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 结果与讨论:展示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5. 结论:总结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期望成果通过对英语言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的演变历程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英语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论通过本篇毕业论文范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英语言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对于英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提高自己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机会。
希望对大家在撰写英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时能够有所帮助。
英国文学相关论文大全

英国文学相关论文大全英国文学中不乏一些著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些著作在故事背后表现出的情感方向也存在差异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相关论文下载大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文学相关论文下载大全篇1浅论英国文学中荒岛意象一、引言英国荒岛文学的出现与英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其殖民发展的历史和其本民族早先形成的资产阶级的冒险精神息息相关。
也正是因为如此,荒岛成为英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也是其文学的重要主题。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巴兰坦的《珊瑚岛》、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主要以荒岛为意象,目的在于揭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一种冲突,同时试图探索人改造社会以及自然过程中的途径。
二、英国荒岛文学中的母题英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荒岛文学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一)人文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模式,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英国的荒岛文学的形成也是由其人文。
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地理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英国属于典型的岛屿海洋性文化,它位于欧洲的大不列颠诸岛上南面和法国相望,中间隔着多佛海峡和英吉利海峡,这两个海峡是欧洲大部分国家前往大西洋的唯一的路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英伦三岛在世界的海上交通系统中占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独特的地位为作家们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基础。
此外,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冒险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酝酿了其文学作品中的荒岛母题。
总之,岛屿和海洋一直深深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形成于发展。
(二)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所出现的荒岛文学并不只是一两部,而是作为一种现象出现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在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荒岛文学的代表,这类的文学大多都带有很强的写实性,这类的作品大多都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
英国文学论文优秀范文

英国文学论文优秀范文英国文学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论人文精神与英国文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
然而,人们对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却持有不同观点。
英美文学等文学课程是使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所以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精神英国文学素质教从莎士比亚说起英国文学从发生、发展到今天已有千余年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英语文学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
这期间先后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作家数百上千,创作的作品更是卷帙浩繁。
就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言,学习英国文学最躲不开的作家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一个世界级文化名人,对英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阅读和理解莎士比亚的关键是把握和领会其作品里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也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精髓。
它强调人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宣扬个性解放,主张人们应重视现世而不是来生,是对禁锢欧洲思想达千年之久的宗教神学体系和僵化腐败的封建制度的有力反拨。
莎士比亚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交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他赞扬人的美德,歌颂爱情、友谊和忠诚,鞭挞昏聩的君主和奸邪的小人。
在莎士比亚身后的近四个世纪以来,他的声誉日隆,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其作品和生平事迹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有学者曾说,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整个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会呈现出一番不同的面貌。
17~20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早期积极投身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其犀利的笔锋和雄辩的才能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主要文学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是在其双目失明以后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作的。
说他是个重点是指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言的;说他是个难点是因为其主要作品的题材均取自《圣经》,与宗教的关系非常紧密,加之语言艰深,思辨曲折,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
英国文学方面的参考论文例文

英国文学方面的参考论文例文英美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参考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文学方面的参考论文例文篇1论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摘要: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文章从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个方面论述了英汉典故的对应关系。
从而得出英语典故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典故;差异;对应关系典故在英美文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在给文学语言增加亮丽色彩的同时,也形成了语言翻译的一道特殊障碍。
典故(Allusion),指诗文中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的词语构成的语句。
一、英汉典故的对应情况英汉典故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圣经》、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及一些民间文学。
典故有如此多的差异,能否互译两种语言,典故间的对应情况值得注意。
英汉典故在文化内涵方面可分为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个方面:1 基本对应指英语典故与对应的汉语典故的意义和用法上都基本一致,有可能互译,基本对应不是对等,两者仍有差异,但总的说还可以互译。
例如:burn one’s boat与“破釜沉舟” burn one’s boat来源:古时候从海路入侵外国的将军,到达彼岸后把他的船只弄上沙滩,放火烧掉,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退却。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
这两个典故不仅形象寓意相似,人们还认为他们的典故也相同。
2 部分对应指英语典故在意义上或用法上与汉语典故有不一致的地方,但仍存在共同点,所以说两者只是部分对应,在某些情况下仍可以互译,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
例如: the touch of Midas与“点铁成金” the touch of Midas出自希腊神话:酒神巴克科斯(Bacchus)报答弗利治亚(Phrygia)国王迈达斯(Mides)赋予他神力可以把接触的东西变成金子,他接触到的食物和他的女儿都变成了金子,他害怕了,只好求巴克科斯解除他这种神力。
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文学艺术关乎着人生的终极意义,文学作品是我们人类外化的生命。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2.1、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浅论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一、文学是人文理想教育的源泉英国十九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
因此大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惟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踏踏实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
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
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宝贵财富。
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
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
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写道: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奋斗的艰苦历程,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体验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们仿佛在和那些具有丰富思想的作家们面对面地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
在这丰富的文学世界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得到锤炼和升华。
因此,文学对于学生完善自我,提高素质,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篇1浅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文化环境、评论者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其中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因素。
把握好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才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英美文学时进行更准确的理解。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一)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中古世纪开始,英国文学就经历了英语文学和中古英语文学阶段。
到了16世纪,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渐增强,人民的民族英雄主义也空前高涨,英国文学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莎士比亚、萨里、斯宾塞等。
17世纪的英国文学主要由玄学派和骑士派组成,玄学派主要指的是作者的怀疑和信念相互交替的观念,骑士派主要指的是文学中末世的浪漫色彩。
18世纪的英国主要推崇的是新古典主义。
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形成,英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拜伦、雪莱等作家更是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更加广阔的境界。
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文学的题材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扩展开来,开始涉及到科学幻想、婚姻问题等各个方面。
进入20世纪以后,爱尔兰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使英国文学巩固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XX文学的发展历史与历史悠久的英国文学相比,XX文学发展历史很短,而且XX的多民族特点,有许多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导致了XX 文学更加复杂和多样。
XX文学早期发展大多是以英国文学为依据进行模仿,一直到19世纪末,XX文学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特点。
20世纪开始,随着XX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家,XX文学也开始达到了繁荣时期。
在此之后,XX文学发展迅速,很快便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XX 的新旧文学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XX的文学也更加多元化。
英国文学类论文例文

英国文学类论文例文英国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类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文学类论文例文篇1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
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
英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1.英式早茶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
而早茶主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
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分钟。
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
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
英国文学论文——傲慢与偏见

Book Report on Pride and PrejudiceAbstract: Jane Austen (1775-1817), whose novels are highly prized not only for light irony, humor, and depicti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country life, but also for their underlying serious qualities.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shaped Elizabeth, an intelligent, quick-witted, sensible and brave female image.Key words: summary; Elizabeth; character; writing style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of Jane Austen, whose works of romantic fiction have earned her a place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most beloved writer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no doubt her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shining pearl be cherished forever.The novel is about the Bennet family and set in 18th century England. The Bennet family consists of Mr. and Mrs. Bennet and their five unmarried daughters. At that time, we know that a poor woman must marry a wealthy husband to have luxurious lives. That’s why Mrs. Bennet is so excited about the coming of Mr. Bingley, a wealthy young gentleman. To help all her daughters get married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her life.Elizabeth is the second daughter in the Bennet family, and Mr. Darcy is unpopular because of his extremely aloof and proud attitude and is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very disagreeable. This two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novel. However, Darcy finds he has been attracted not only by Elizabeth’s physical beauty, but also by her sharp intelligence and witty observations gradually. He proposes marriage to her but isrefused. Later Elizabeth finds how foolish she was when she knew the truth about everything Darcy did for her family. The series of events which they both experience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ies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 and the time to reconcile their feelings for each other, for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Finally, they are together.Throughout the book, I love Elizabeth most. She is outstanding and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omen around her. She dares to speak as well as act. In addition, no flattering to the rich. She is like a red rose, beautiful with throne. Actually she is the main heroine in the novel. Sensible, intelligent, humorous, has sharp mind and her own mi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we know that Mr. Bennet adores his Elizabeth more, because “she has something more of quickness than her sisters”. Though she is young and having been confined in the rural society, Elizabeth always has deep insight and watch things from her knowledge, which makes her distinctive. Also we cannot neglect her conversations are full of wit and humor. Her language is very concise and penetrating, especially in her dialogues with Darcy. It’s interesting to read their talks, which is like a “battle”but in a wit and intelligent way. Here is a description:"Oh!" said she, "I heard you before; but I could not immediately determinewhat to say in reply. You wanted me, I know, to say "Yes," that you mighthave the pleasure of despising my taste; but I always delight inoverthrowing those kind of schemes, and cheating a person of theirpremeditated contempt. I have therefore made up my mind to tell you that Ido not want to dance a reel at all -- and now despise me if you dare."This passage perfectly demonstrates Elizabeth is quick-witted and sensible. Her sense and skillful words come from her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as well as her self-confidence. It is the inner beauty of Elizabeth that has attracted Darcy rather than her appearance.She is definitely brave and believes in love, she want to find a man she really loves. It is a precious character of Elizabeth I appreciate. She is determined and strong-minded, and she will do anything she thinks right rather than do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social norms. She shows her mock towards some social rules. When Mr. Collins tells Elizabeth he wants to marry her so that she can take possession of her father’s legacies, and it’s good for both sides. Without hesitating, Elizabeth refuses him immediately. It’s beyond imagination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under the pressure of her mother and the family house. I think the strongest rebellion Elizabeth has made against the social custom is that she marries Darcy despite that her family background is inferior to Darcy’s. Elizabeth and Darcy’s marriage is not admitted by the social norms. When Catherine comes to Elizabeth’s home to blame her for the engagement with her nephew Darcy, she is brave enough to negotiate with her. In the hierarchical society, she does not feel inferior. Instead, she is confidant and brilliant. We know in Jane Austen’s soc iety, obedience is suppos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virtue of a woman. In a male-dominating society, women are supposed to behave like Jan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who is gentle, mild, pleasing and obedient. Women are imprisoned and constrained by the dominant ideologies of womanhood, and they are restrained in expressing their passion or telling the feelings about their experience.Men do not want women to have independent characters, because once women become spirit-independent and powerful, they will threat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which men are masters of everything.Jane Austen’s capability of writing subtle discrimination and her shrewd perceptiveness are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she is able to convey such a complex message using a simple and witty style. The e first sentence of the novel: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In this statement, Austen has declared that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novel will be courtship and marriage, and then she has established the humorous tone of the novel by taking a simple subject and she has told the reader that in the novel, either a husband in search of a wife, or a woman in pursuit of a husband. And the sentence also defines Austen's book as a piece of literature that connects itself to the 18th century period. Pride and Prejudice is 18th century because of the emphasis on man in his social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in his individu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satire and wit is a common form of 18th century literature, also make it belongs to18th century.Jane Austen’s writing i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her own life, so she can describe a picture of life of her time vividly with her forceful insight and gentle wit. She is skillful in the interesting plot and quick-witted language of the novel, she also presents her attitude toward the society which seriously discriminates against women. Her attitude is ironic and critical. Elizabeth represents her to revolt against the tradition and convention, so we must aware that Jane Austen is one of thechallengers of the male dominant tradition in the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Works Cited:Edward Corpland & Juliet Mcmast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 上海: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Susan M. Shaw and Janet Lee, Women’s V oices, Feminist Visions,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毕业论文英国文学

毕业论文英国文学英国文学,犹如一座宏伟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情感。
从古老的史诗到现代的小说,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以及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不断探索。
英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那时候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神秘的神话色彩,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的英国文学迎来了浪漫传奇和宗教诗歌的繁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威廉·莎士比亚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从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到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里对生活的幽默描绘,莎士比亚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征服了世界。
他的戏剧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在舞台上不断上演,被视为文学经典。
17 世纪的英国文学在约翰·弥尔顿的作品中达到了新的高度。
《失乐园》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宗教思考展现了人类的堕落与救赎。
18 世纪的英国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通过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展现了人类的坚韧和智慧。
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则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
19 世纪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
简·奥斯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爱情,其作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成为了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则以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震撼了读者。
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如《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进入 20 世纪,英国文学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DH劳伦斯的作品探讨了人性与工业文明的冲突,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创新的意识流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世界。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范文3篇

英语专业⽂学论⽂范⽂3篇英语专业英美⽂学论⽂⼀、注重培养⽂学鉴赏能⼒、审美能⼒以及⽂学研究能⼒,即“三个培养”。
1)⽂学鉴赏能⼒。
⽂学鉴赏是基于领会⽂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种审美活动。
⽂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
学习英美⽂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的⽂学鉴赏能⼒作为重要教学⽬标。
在英美⽂学课堂,培养学⽣的⽂学鉴赏能⼒主要注意三点:⼀是要敦促学⽣⼴泛阅读,⼴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
⼆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
⽂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
最后⼀点是学⽣要对作品产⽣真实感悟。
读者只有和作者⼼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境界。
2)审美能⼒。
⽂学作品具有认识作⽤、教育作⽤和审美作⽤三⼤功能。
在英美⽂学课堂培养学⽣的审美能⼒要坚持“⼀个中⼼,两个基本点”。
“⼀个中⼼”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本为中⼼。
⽆论⽂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废。
“两个基本点”即在“⼀个中⼼”的基础上引导学⽣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然美、社会美以及⽣活美等。
经典的英美⽂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去发现、模仿⽂本中的⾳韵美、修辞美、⽂体美以及⽂本意外的思想美、⽣活美等。
总之,“美”是⽂学艺术的最⾼境界。
审美能⼒的培养是⽂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
在英美⽂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通过学习,提⾼对于英语语⾔和⽂化的认识能⼒,更要积极培养学⽣的审美能⼒,使得英美⽂学课程担负起全⾯提⾼学⽣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
⽂学创作与⽂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
⽂学作品⼀旦问世,⽂学研究便随即产⽣。
因此在英美⽂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的上述能⼒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般⽂学研究的能⼒。
郑秀恋、吴俊等⼈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在毕业论⽂写作中,选英美⽂学的⼈数最多,分别占30%、39.75%。
这表明,作为⼀个研究⽅向⼤类,英美⽂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点⽽备受学⽣青睐。
当代英国文学论文

当代英国文学论文英美文学课程,一般由英美两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分支课程组成,一直是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当代英国文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当代英国文学论文篇1论英美文学作品和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著名教授王佐良曾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由此可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英美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作品中所创设的文化语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也使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英美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英语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新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目前,学界普遍将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视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作者还将“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归为文化大系统下的两个子系统,并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时间、空间时所表达出的意义存在明显的差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此之后,众多学者纷纷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了研究。
Byram(1997)指出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还需具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
Spitzberg(2000)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
Lustig和Koester(200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境、得体性与有效性以及知识、动机、行为组成。
Perry和Southwell(2011)指出虽然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归纳而言,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英国留学的学生都是要写论文的,尤其是最后的Dissertation,毕业论文这项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接受,在研究的灵活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也由此来考核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以下就是英国留学论文宝老师的指导。
一、对毕业论文要有一个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在英国留学读本科是三年制,如果有的学生是读了本科预科的,就和国内的四年制差不多了。
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也就相对比较充裕了,导师也会根据这来观察学生是否已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硕士毕业论文:英国的硕士大多是授课型的一年制,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学习九个月,最后要上交一份Dissertation,因为学生在硕士期间对本门学科已经掌握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能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最好是有所创新。
二、论文撰写过程的讲解。
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整个完成过程来看,算是研究工作的总结升华,是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也是用实验数据对理论有力佐证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期间要掌握学位论文的文体体例和语言特点,一篇好的论文在各个环节都要精雕细刻。
尤其是在论文中表达的思想要严谨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推理合乎逻辑,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1、定题之后是取标题。
论文的第一个主体就是标题,它的基本功能是概括全文内容,一般要求提纲挈领、点名主题,做到文题相符;吸引读者,引人去读正文;便于后来读者检索,因为标题是检索论文的重要缩阴,好的论文标题有利于流传和传播标题的语言特点。
2、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中最主要、最关键、重复率最高的的词或词组,它的功能在于使读者据名猜意,有助于了解全片的主旨。
为了便于检索,一般情况下关键词常常作为索引列入文献检索系统。
3、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重要部分,必须精心组织,因为它是论文的缩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也是扩大流通的媒介,语言特点是短小精悍,但是又必须提纲挈领、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4、主体。
论文的问题一般比较固定,大多是三段式结构,其中在展开段进一步阐明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分析过程及论证要点,结尾段是给全文作出结论并指出结论的意义。
论文的主体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研究,该部分应占整个论文的60%以上。
主体部分应做到论点明确、基础理论扎实、逻辑推理严密,尽量用专业语言,避免平铺直叙白话连篇。
以上就是英国留学论文宝老师对留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主要方面
的辅导介绍。
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多写作技巧,欢迎随时浏览留学论文
宝官网,咨询留学论文宝客服老师,24小时在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