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源流及迁徙
潘姓人口分布,潘家人速看!
潘姓人口分布,潘家人速看!人口迁徙分布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地区。
西汉至唐朝,潘姓的活动地区在中原。
唐朝以后,潘姓向西北甘肃、北部河北、东北部山东等地区发展。
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潘姓进入间南和广东,而长江以南地区南部和东部地区土著潘姓的融入,使南方地区潘姓迅速发展。
宋朝时期,潘姓大约有3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排在第四十五位。
潘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这两省潘姓大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安徽,这四省的濡姓又集中了32%。
全国形成了以中原冀豫,东南沿海浙苏闯为中心的两大块潘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潘姓大约有6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排在第三十一位。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潘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
600年中潘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6%,净增加了24万。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626%。
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福建,这三省的潘姓又集中了19.7%。
浙江为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30.6%。
宋元明时期600余年,播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形成了浙、赣、苏的潘姓人口聚集区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区为多,这九省潘氏族人约占全国潘氏人口的69%以上。
祝潘氏家族,人丁兴旺!能人辈出!,万世永昌!。
潘氏追根溯源
潘氏追根溯源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
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
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
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
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
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
资料来源: 潘:南北两大渊源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历史悠久的古姓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
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有广宗,河南两望。
”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
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
《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
潘姓的现状历史研究报告
潘姓的现状历史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潘姓的现状历史研究一、引言潘姓是中国姓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潘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索潘姓的来源、发展和变迁。
二、潘姓的起源1. 潘姓的源流据史书记载,潘姓源于中国古代的部落制度,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
相传潘姓起源于黄帝的后代,其始祖为黄帝之孙潘典。
2. 潘姓的分布自古至今,潘姓的分布范围广泛,以江南地区为主要聚居地。
潘姓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有一定的分布量,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潘姓移民到其他地区。
三、潘姓的发展与变迁1. 朝代统治者与潘姓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朝代更替对潘姓的影响较大。
潘姓在不同朝代中与统治者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有时得到崇尚,有时遭到打压。
2. 潘姓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分布潘姓在中国历史上多从事文化教育、医学、法律等知识型职业。
全国知名的潘姓人物有医学家潘建瑜、文学家潘金莲等。
四、潘姓的现状与影响1. 现代潘姓人口数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潘姓人口数量在中国姓氏中居中偏上,约占总人口的0.3%。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潘姓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
2. 潘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潘姓在中国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文化、教育、医学等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地位。
潘姓人物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和成就备受赞誉,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结论潘姓是中国姓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部落制度。
潘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发展和变迁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密切相关。
当前,潘姓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在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潘姓人士在各个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也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潘姓将继续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潘姓研究报告五年级
潘姓研究报告五年级潘姓研究报告一、潘姓来源潘姓是中国姓氏中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
据考证,潘姓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姒姓,还有一些源自姬姓、百氏和东夷百狄族。
潘姓源于神农氏后裔。
二、潘姓分布潘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其中,江苏是潘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三、潘姓历史根据历史记载,潘姓在古代有许多有名的代表人物。
例如,有“文公潘通”、“宋潘仁美”、“宋潘玉良”等等。
潘姓人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四、潘姓特点潘姓的人多数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战。
他们追求进步,并且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责任心。
潘姓人物多数有家庭观念强烈,重视亲情和友情。
五、潘姓名人1. 潘国荣:中国著名音乐人,作曲家,被誉为"中国通俗音乐教父";2. 潘石屹:中国著名房地产商人,万科集团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最会赚钱的人";3. 潘乔:中国著名画家,以水墨画闻名,是当代国画的代表人物之一;4. 潘玮柏:中国著名流行歌手、演员,代表作有《不得不爱》、《不搭》等。
六、潘姓族谱潘姓有许多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
族谱是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潘姓家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各个世代的人物、事迹等。
七、潘氏宗祠在一些地方,潘氏宗祠是潘姓人物家族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潘姓宗祠一般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八、潘姓文化潘姓文化是潘姓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包括语言、习俗、礼仪等方面。
潘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家族传统。
以上是对潘姓的简要研究报告,旨在介绍潘姓的起源、分布、历史、特点以及一些知名的潘姓人物和文化元素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潘姓有所帮助。
潘姓的现状研究报告总结
潘姓的现状研究报告总结
根据对潘姓的现状进行的研究报告,以下是总结:
1.潘姓是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
它来源于姬姓,属于百家姓之一。
2.在中国,潘姓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浙江等省份。
其中,广东省是潘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3.潘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
相传,潘姓起源于殷商时期,是殷王室的后裔。
另外,也有一些族谱称潘姓起源于鲁国。
4.潘姓的起源较为复杂,分为多个支系。
其中,有潘派、潘洪派、潘璋派、潘瑄派等。
5.潘姓的文化传承较为丰富。
潘姓人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潘安、潘岳、潘抄等;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6.现代社会,潘姓人口较为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潘姓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和参与。
综上所述,潘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现代社会中具有较为庞大的人口规模。
潘姓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积极的参与和贡献。
潘氏简介潘氏家族
潘氏字辈-潘氏族谱-潘氏家族起源-潘氏宗谱-潘氏家谱潘氏简介潘氏荣耀而古老,是黄帝的后裔,和汉族所有姓氏一样同宗均为华夏子孙,同族共为汉族,潘氏家族属于汉族的一员,所有汉族姓氏都归宗于华夏,同归与汉。
何为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之祖即黄帝。
华夏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汉族第一个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
进而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称为“有夏”(见《尚书》),也称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也自称“华”“夏”,后又将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称作“诸夏”或“诸华”。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
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何为汉族:(序:了解学习汉族文化是潘氏家族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汉族的组成部分必须对我们的民族有所了解。
)汉族是世界上最尊贵的民族。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从约公元前五千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二千七百年,活动于陜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潘氏简介潘氏家族
潘氏字辈-潘氏族谱-潘氏家族起源-潘氏宗谱-潘氏家谱潘氏简介潘氏荣耀而古老,是黄帝的后裔,和汉族所有姓氏一样同宗均为华夏子孙,同族共为汉族,潘氏家族属于汉族的一员,所有汉族姓氏都归宗于华夏,同归与汉。
何为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之祖即黄帝。
华夏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汉族第一个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
进而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称为“有夏”(见《尚书》),也称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也自称“华”“夏”,后又将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称作“诸夏”或“诸华”。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
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何为汉族:(序:了解学习汉族文化是潘氏家族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汉族的组成部分必须对我们的民族有所了解。
)汉族是世界上最尊贵的民族。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从约公元前五千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二千七百年,活动于陜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潘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潘姓的起源、来源、由来姓氏起源关于潘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
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
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
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
《通志。
氏族略三》:'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
潘岳家风诗自可见。
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出自北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
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
潘崇的儿子潘尪,为楚大夫;孙子叫潘党,继为大夫。
聚集地(迁徙分布)潘姓,从人数上说,是台湾的第四十二个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台北等县。
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非常丰富。
据记载,永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后盖寮捕鱼;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等等。
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荥阳堂”等。
家乘谱牒山西:荥阳重修潘氏宗谱四卷、潘氏合谱一卷、潘氏族谱不分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江苏:山阳潘氏统宗谱十卷、山阳潘氏统宗谱十二卷、淮安潘氏续修宗谱、润东顺江洲潘氏宗谱四军四卷、贤庄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永宁潘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潘氏族谱十六卷、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棠林潘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荥阳潘氏家谱不分卷;浙江:富桐潘氏宗谱八卷、萧邑崇化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六卷、慈溪潘氏宗谱四卷、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潘氏宗谱三卷、潘氏家谱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谱十二卷、东洋潘氏宗谱八卷、华墙潘氏家谱不分卷、临海潘氏宗谱四卷、荥阳潘氏宗谱二卷:安徽:历阳潘氏宗谱四卷、庐江潘氏宗谱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谱四卷、新安潘氏宗谱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谱、大阜潘氏族谱、潘氏支谱、六安潘氏宗谱十卷;江西:万载湖源潘氏族谱三卷;湖北:潘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谱十九卷、潘氏宗谱四十七卷、潘氏宗谱二卷、潘氏支谱四卷;历史名人潘安:即潘岳,字安仁。
潘氏辈分口诀
潘氏辈分口诀潘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姓氏,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
根据传言,潘姓是源于少昊的大臣潘兴,在他的子孙中形成了潘氏。
由于历史的长河不断地流淌,潘氏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分支,拥有非常复杂的辈分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潘氏的辈分口诀,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一、先把潘氏的儒林祖籍洛阳黄门府的历史脉络梳理好。
潘氏是黄门官的家族,主要聚集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如潘城、卫辉、开封、郑州等地,还有一些分布在四川、广东等地。
二、了解潘氏的祖先。
众所周知,潘兴是潘氏的祖先,他是少昊时期的大臣和一位著名的医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氏的后代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姓氏,如潘长江、潘春旺、潘逸阳、潘兆君等。
三、了解潘氏的最高称号:潘王。
潘兴的后代在后周的时候由于出现了一位担任过贞观大学士的潘王,在这之后,潘氏的辈分关系也随之有所变化。
如果你的祖先曾经担任过潘王这个职位,那么你就是潘氏中的显赫人物了。
四、学习潘氏辈分口诀。
潘氏辈分口诀非常有规律和逻辑,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曾、孙、属。
曾辈:曾、祖、烈、文、海、坤、侯、英、大、伟、华、星、惠、树、厚、裕、典、德、进、舜、王、申、祥、豪。
孙辈:孙、令、仁、徽、义、忠、功、节、信、秀、建、清、明、泽、阳、子、隆、岑、康、朝、源、谦、彬、兴。
属辈:兄、学、庶、俊、逸、茂、好、用、佳、盛、彦、光、勇、昌、正、豹、附、奕、嘉、兖、琛、骏、兰、乾、全、远、辰、浚。
总结:以上是潘氏辈分口诀的详细介绍,由于潘氏历史悠久,辈分关系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家族的历史有着很深刻的了解,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更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就是潘氏辈分口诀的重要性。
百家姓:潘姓的来源,姓潘的名人
百家姓:潘姓的来源,姓潘的名人潘一、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
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國。
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
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邑命氏。
或言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2、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
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
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
《通志?氏族略三》:“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
潘岳家风诗自可见。
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 3、出自北方鲜卑族。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4、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
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
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二、迁徙分布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陝西等地。
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
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涂楼自然村,全村共有100余口人,均为姓潘),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
因为《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
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三、郡望、堂号1、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郡望: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
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
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
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潘姓姓氏源流潘(Pān)姓源出有四: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
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
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
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
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
关于潘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潘姓的研究报告潘姓是华夏族群中流行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且人数众多。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潘姓的起源、分布情况、历史变迁以及其相关文化内涵。
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相传,伏羲氏的后代之一叫潘神,他在水旁垂钓时采取了慢慢拉网的方法,最终捕获到了神秘的原始生物,为人类带来了鱼类食物,并发明了渔网的使用。
因此,潘神被尊为“水神”,后裔以神的名字作为姓氏,即潘姓的由来。
在中国大陆地区,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和湖南、广东等内陆省份。
尤其是江苏和浙江两省,潘姓在当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世代繁衍至今。
在台湾地区,潘姓也比较常见,主要分布在台南、云林等地。
关于潘姓的历史变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潘姓在古代的历史记载中,经常出现在政治、官僚和文化领域,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例如,晋朝时期的潘岳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为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
此外,明朝时期的潘季驯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这些历史人物的存在,为潘姓增添了辉煌的历史底蕴。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潘姓也逐渐演变和分化。
一些潘姓后裔加入了其他姓氏的家族,改变了姓氏,这可以从一些地方性的姓氏如龙潘、武潘等得以证明。
此外,作为一个常见姓氏,潘姓也出现了一些分支,例如潘明珠、潘石屹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文化内涵方面,潘姓源远流长的历史给予它一定的社会形象和象征意义。
潘姓被视为开拓者和创新者,与水相关的文化内涵凸显了家族的重要性和血脉的延续。
此外,潘姓也象征着智慧和聪明才智,与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和名人形成了集体形象。
总结起来,潘姓作为华夏族群中的姓氏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神话传说。
潘姓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大陆地区的沿海省份和部分内陆省份,以及台湾地区的某些县市。
潘姓在古代历史中有许多杰出人物,而其在现代的社会变迁中也逐渐分化和发展。
与水相关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潘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关于潘姓的起源
关于潘姓的起源关于潘姓的起源,史书和姓氏书籍都有记载,而关于潘姓的发源地,却众说纷纭,有北京延庆之说,有陕西兴平北之说,有河南荥阳之说,有河南固始之说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地方才是潘氏的发源地呢?针对这个问题,特提出以下研讨意见供大家商讨,使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关于潘姓的起源关于潘姓的起源,众多姓氏书籍都作了记载,为了准确认证潘氏的发源地,下面先看看这些书籍是如何记载的。
《中国姓氏辞典》,由陈明远、汪宗虎主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该辞典共收入中国古今常用姓氏1466条,其中的潘姓【历史来源】记载:“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广韵》及《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古潘国旧址在今陕西省北部,为毕国之附庸。
2出自芈姓。
以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是也。
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
潘崇之先,未详其始。
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
3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破多罗氏,随魏孝帝南迁洛阳,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潘氏。
”《当代百家姓》,由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其中对潘姓的起源记载:“潘姓的来源中,较有影响的有3支:第一支相传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
西周初年,毕公高被分封在毕国后,又在自己的封国内进一步分封。
于是,他的儿子之一季孙便被分封于潘(今陕西北部)。
后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姓,姓潘。
潘姓的第二支出自楚国公族,本姓芈,后来因故改姓潘。
楚成王时,潘姓中有位名为潘崇的人担任太子商臣的师傅,在楚成王打算另立太子时,他鼎力支持太子商臣,并使他得以继承王位。
商臣即位后,不仅让他担任了位高权重的太师职位,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赏赐给他。
从此,潘姓中因出了这样一位功勋之臣,便世享荣华,成为最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与上述两支不同,潘姓中的第三支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有关,是由这一民族中的破多罗改姓而来的。
潘氏源流及迁徙
潘氏源流及迁徙潘伟斌一、潘氏支系关于潘氏的来源和支系,传统上有以下说法:第一支源出舜。
舜由于生于姚墟,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以姚为姓。
舜建都于潘,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
后来舜部落南迁到山西永济,潘地也随之迁移到了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
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年被周文王所并,子孙便以国为氏,因此,这是最早的一直潘氏来源。
但是,姚姓潘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姚姓潘氏后来融合到了姬姓潘氏之中。
第二支源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给了其子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
据《广韵》二十六桓“潘”字注:“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也就是今天的荥阳。
后来,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接近楚国的潘国,即今河南固始。
姬姓潘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附庸,后来被吴国所灭。
第三支源自芈姓。
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国为氏。
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子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老师的潘崇,即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尪,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
关于这一点,参考资料有汉代潘乾校官碑和《西华县续志》,说他是楚太傅潘崇之末续也。
其墓在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北,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岳家风诗里面也说自己为潘崇之后。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如北方地区的民族中东汉武都氐族中有潘姓,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州八旗中也有潘姓。
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一部分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第五支源自台湾土著支系。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是台湾潘姓的来源。
百家姓:姓氏潘
百家姓:姓氏潘潘有两个来源01其一:潘,一种米汁,能够沐头,就是淘米水,这种米汁十分适合于洗头,能够去污还带香味,相当于今天的洗头用的香波。
古时擅长制作潘的氏族被称为潘氏族,潘就是他们的氏族原始图嘴,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潘地,潘地必定近水系,河名自然地称为潘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的本义被忽略了,其通用的意义专指河名、地名和姓。
北方地区的带潘的河流和地名应是古潘人迁移时以前驻留过的地方。
02其二:潘是番的演化字:番,是一种兽足。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番字从采从田,田像兽张开的掌形,田还表示兽足着地的土地之义:古文中确实也有足部的蹯,同番;最早的番应出自南方。
最早的番人应是崇拜足的氏族,并作为氏族的原始图嘴和氏族之名。
后来,番人中有建立了城堡的分支,遂在番字边加邑成为鄱,这支氏族也成了鄱氏族;居于水边旁草又茂盛的分支,遂在番字上加艹加水成为藩氏族;而多数居于水边的人群则添水部称为潘,河名为潘水,族人成为潘氏族,以潘命居地名。
因为藩氏族比其他番氏族强大并且发展快,最终建立潘国,形成了南方的潘姓。
事实上近代考古中已经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关系,在河南固始地区古潘国地出土的文物中的铭文刻的是番字,而非潘字,可证。
起源与演变潘姓主要有三大支:姚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
舜因为生于姚墟又姓姚。
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
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
舜建都潘,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
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
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人之中。
姚姓潘氏的历史也有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
潘人随后东迂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迂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
潘姓的起源,潘姓的来源
潘姓的起源,潘姓的来源姓氏:【潘】拼音:Pan郡望:荥阳郡名人:潘重规,潘仰山胜迹:缺文献:上海潘氏家谱历史:潘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一。
潘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
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国,后来,毕公高又封自己的儿子季孙在潘,季孙的子孙就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潘。
而潘姓的另外一支,是出自芈姓,是楚国公族的后代,因为某些原因而改姓潘。
发展和演变:潘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春秋时期,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潘;北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成了潘姓;清朝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清朝,也被赐姓潘。
潘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并且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时,已经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
潘姓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
潘姓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后又迁居广东,云南,清朝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
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中牟,河南,汉寿,广宗,京兆,洛阳,杭州,江夏等。
补充资料:姓氏起源:关于潘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
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
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
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
《通志。
氏族略三》:"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
潘岳家风诗自可见。
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出自北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
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
潘崇的儿子潘尪,为楚大夫;孙子叫潘党,继为大夫。
聚集地:迁徙分布潘姓,从人数上说,是台湾的第四十二个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台北等县。
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非常丰富。
据记载,永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后盖寮捕鱼;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等等。
关于姓潘研究报告
关于姓潘研究报告
潘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源于潘国的国姓。
潘姓在中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传统。
在现代社会的潘姓人口众多,遍布全国各地。
本报告将从潘姓的来源和分布、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看一下潘姓的来源和分布。
潘姓最早起源于潘国,后来潘国被齐国征服,潘氏族人逐渐散居在全国各地。
根据《百家姓》的统计数据,潘姓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50位。
根据2019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有潘姓人口约510万人,其中广东、江苏、湖北、福建等省份的分布较为集中。
此外,潘姓还有很多外籍华人,海外分布也较广,如东南亚、欧美等地。
其次,潘姓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渊源。
据《史记》记载,潘姓始祖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孙太康的后代潘岳被封为潘国的国君。
潘姓也有一支源自商朝的谱系,据《姓氏考略》记载,商朝的大臣潘恶在商朝末年的动乱时期与殷商皇室有亲戚关系,因此潘姓被赐姓潘。
潘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最后,潘姓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潘姓的家族文化以“忠孝节义”为核心价值观,崇尚传统的家族道德和伦理观念。
潘氏族人重视家族的和睦和团结,注重家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潘氏家族中也出现过很多有名的人物,如潘仁美、潘光旦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潘姓增添了光彩。
综上所述,潘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潘氏族人在家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潘姓的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关于潘姓的研究报告400
关于潘姓的研究报告400
标题:潘姓的起源、分布和历史发展:一项全面研究
摘要:
潘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全球华人社群中也非常常见。
本研究通过收集潘姓相关的文献资料、人口统计数据以及遗传学研究,对潘姓的起源、分布和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首先,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追溯,我们发现潘姓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潘姓最早出现于中国华北地区,并逐渐扩散到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迁移,潘姓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开来。
其次,通过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潘姓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潘姓在华北地区、江浙地区和福建地区的人口占比较高,这与潘姓在历史上的迁徙路径相吻合。
同时,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如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大量的潘姓人口。
最后,通过遗传学研究的数据,我们发现潘姓人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联系,这也验证了潘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然而,由于遗传学研究的限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揭示潘姓人口的遗传特征和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潘姓的起源、分布和历史发展。
通过文献、人口统计和遗传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手段,揭示了潘姓的源流和迁徙轨迹,为进一步研究潘姓族谱、家族历史以及
人口遗传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潘姓;起源;分布;历史发展;遗传学研究。
潘姓的起源研究报告图片
潘姓的起源研究报告1. 引言潘姓作为一个在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其起源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潘姓起源的研究,对潘姓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了解潘姓的来源和发展。
2. 潘姓起源的研究过程2.1 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于潘姓起源的研究,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家谱记录以及学术研究成果,我们梳理了潘姓起源的相关信息,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2 姓氏起源的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学者对姓氏起源的研究成果。
据考证,姓氏起源主要可以分为地理起源、职业起源、族谱起源和神话起源等多种因素。
针对潘姓的起源,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属于地理起源和职业起源。
2.2.1 地理起源据文献资料记载,潘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分布。
首先,潘氏在古代通常与珠江、湖南等地区联系在一起。
这表明潘姓很可能与这些地区的人口迁徙和地理环境有关。
其次,潘氏在中国南方各省、特别是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较为集中。
这也佐证了潘氏的地理起源假设。
2.2.2 职业起源另一种对潘姓起源的解释是职业起源。
据研究发现,古代职业往往成为姓氏的来源之一。
潘姓在历史上有许多与航海和水运相关的职业人士。
这些人士可能因其职业特点而得名,最终演化为潘姓。
2.3 基因分析基因分析是研究姓氏起源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潘姓后裔进行基因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祖先迁移和遗传背景。
据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潘氏后裔在遗传上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这进一步支持了潘姓的起源和发展。
3. 潘姓的文化和历史背景3.1 姓氏与家族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潘姓作为一个常见的姓氏,早期往往与家族密切相关。
根据文献记载,潘家祠堂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成为潘姓家族的圣地和重要的文化符号。
3.2 潘姓的历史事件随着对潘姓的研究深入,我们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与潘姓相关的重大事件。
例如,潘顺在东汉末年起义,成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潘安是明代画家潘廷珪的表字,其绘制的《百鸟朝凤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氏源流及迁徙潘伟斌一、潘氏支系关于潘氏的来源和支系,传统上有以下说法:第一支源出舜。
舜由于生于姚墟,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以姚为姓。
舜建都于潘,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
后来舜部落南迁到山西永济,潘地也随之迁移到了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
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年被周文王所并,子孙便以国为氏,因此,这是最早的一直潘氏来源。
但是,姚姓潘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姚姓潘氏后来融合到了姬姓潘氏之中。
第二支源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给了其子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
据《广韵》二十六桓“潘”字注:“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也就是今天的荥阳。
后来,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接近楚国的潘国,即今河南固始。
姬姓潘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附庸,后来被吴国所灭。
第三支源自芈姓。
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国为氏。
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子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老师的潘崇,即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尪,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
关于这一点,参考资料有汉代潘乾校官碑和《西华县续志》,说他是楚太傅潘崇之末续也。
其墓在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北,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岳家风诗里面也说自己为潘崇之后。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如北方地区的民族中东汉武都氐族中有潘姓,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州八旗中也有潘姓。
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一部分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第五支源自台湾土著支系。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是台湾潘姓的来源。
但是,无论那一支脉,追根溯源,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
但是,本人认为,关于楚国支系的有关说法应该是错误的,潘崇一支应该仍然是姬姓潘氏中的一个分支。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姬姓潘氏的发展脉络中,来寻找一些线索。
二、毕公高的有关情况根据《史记》记载,武王即位之初,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因此,毕公高是当时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的主要功臣之一,是西周初年,周朝四圣之一。
在消灭殷商的战争中,文献中曾记载了毕公高的一些事情,比如《逸周书•和寤解》记载有“王乃出图商,召邵公奭、毕公高。
”也就是说,在战争之初,毕公高就参与了灭商大计的筹划。
再如在武王率师入殷时,《史记》卷四,周本纪载:“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也就是说,当时武王的两个弟弟周公和毕公作为护卫,在车阵的左右保护着武王。
其后,“又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
”让毕公出面担任平反百姓冤狱,宣扬周师仁政的重大任务。
在这一点上,反映了周武王对毕公的信任和重用,同时,也证明了毕公的美好德行和不凡能力。
此后,在成王一朝中,似乎再也没有见到毕公高的身影了。
而周公、召公二人成为朝政的宰辅。
此时,他到哪里去了呢?本人认为按照其功绩,他应该属于武王时首次分封的公子之一。
但是,根据《左传》记载,他是西周第二次分封也就是周公灭管、蔡二叔之乱后所封,他被封在毕地,故称毕公。
他的封地是文王和武王的陵寝所在地,因此,他极有可能是在封国之后,因朝政的某些因素到其封国内,肩负起守卫先王陵寝的重任了。
到了成王将薨的时候,因为成王担心太子钊不能承担大任,就命召公、毕公率群臣以相太子而立。
于是,毕公再次出山,与召公率领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
那么,此时的成王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他到底担心的是谁呢?从其遗令中我们看出,他并不担心召公,更不担心早已远离朝政的毕公,想必此时的太公望也早已离世了,不应该是他所担心的对象。
即使他没有离世,面临着周武王的众多兄弟和他对周王朝的忠心,也不该是武王防范的对象。
从历史经验上看,此时,武王最担心的应该是王族内部的成员中权倾朝野的重臣。
我们在这里不妨进行一下推测,在武王一世,权利最大的王族成员应该是周公,他不仅辅佐武王灭商,又辅佐成王登上王位,同时,他又出兵消灭了管蔡二叔和武庚的“三监之乱”,经营成周,制定了周初的各种典章制度,应该是维定周室的最大功臣,权倾朝野的他也是周康王继位的最大威胁。
我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成王初年,武王的其他弟兄就怀疑他有篡位的野心,这也是造成管蔡二叔叛乱的起因之一。
尽管他最终没有取成王而代之,但是,那是由于他还忌惮他的其他那些弟兄。
如今,他已经权倾朝野,经营多年,为三朝元老,他能不能再甘居孙子辈之下,就未可知了。
因此,成王忧患的极有可能是功高盖主的周公。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周公在成王朝时已经去世,如《书.君陈序》:“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孔颖达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
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
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
”《礼记•坊记》“君陈曰”汉郑玄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弟也。
”尽管周公对周王忠心不二,但是,也许正是他的儿子继承周公爵位,其忠心如何,就要另当别论了,可能这正是使周成王所不放心的地方。
因为此时的周公君陈,仍然镇守着成周,居于天下之中的位置,权利极大,完全有取周王而代之的实力,故成王在弥留之际,不得不找来威望较高的召公和毕公,来出面主政,辅佐他的儿子继承王位。
退一步说,即使君陈没有取代周王的野心,但是由于他是晚辈,已经没有了周公旦的威望了,难以承担辅佐康王继位的实力,故成王选择召公和毕公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康王继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正是周公旦的去世,没有了周公旦的压制,才是毕公才得以重新出山,被周王重用的一大原因。
康王一朝,毕公重新出山,担当辅佐周康王大任,其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如《周书•康王之诰》中记载:“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召公)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 [①]在这里发生的一件大事最能说明以上问题:康王十二年六月,命作册毕公,使其到成周,代替了周公君陈治理成周[②],这也是第二代周公地位下降的明确证据。
关于毕公执政成周这件事,有出土文物可以作为证据。
1966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一座西周墓,出土铜器17件,计有:鼎、方鼎、簋、角、卣等。
有铭铜器以史簋(又称毕公彝)最重要,该器与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同铭器,当为一人所作。
此簋为毕公属吏史所做,铭有“王诰毕公”之语。
唐兰先生指出,该器当为周康王时器,其铭中的毕公即文王之子毕公高,《史记•周本纪》:“康王命作册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器主为毕公下属。
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当初毕公被周王派往成周这件事。
关于康王时期的毕公这个问题,吴镇烽先生在其《陕西西周青铜器断代与分期研究》一文中认为,从武王伐纣到成王去世时,已经过了四十余年,那些文、武时期的重臣大都过世了。
在康王之世的毕公,由于成王临终时所作顾命中,所排列位在太保召公、芮伯、彤伯之下,因此,可以看出不是毕公高了,而是他的子辈。
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本人认为这种情况也有可能。
三、潘国迁徙至荥阳的原因及时间毕公受册命于康王,东迁掌管成周,可见康王对他是很是器重的,关于这一点,在《康王之诰》中就已经明白的告诉了大家。
此时,他已经是东方诸侯之长了,在朝中的地位非常显赫。
毕公东迁,除了部分子弟被留在封地之外,他应该带领部分子弟前往成周。
根据他当时的地位,将其最小的儿子季孙公询带到洛阳任职,并将其封邑迁往成周洛邑附近的潘邑,作为自己的藩卫和助手也是极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正是毕公到洛阳任职,潘国随之也东迁洛阳,此时的季孙公询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毕公,即吴镇烽先生所说的第二代毕公。
也就是说在毕公高去世以后,由他所宠爱的小儿子季孙公询继毕公位。
毕万的存在和出走晋国,也说明了这种变更是有一个曲折过程的,也许有着不同寻常的变故,但是,最起码这种变更是得到周王室的同意和认可的,在当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否则成王也不会重新起用毕公的。
如果这种推理成立,那么,此时的他完全有理由将自己的封国迁到他任职的地方。
虽然这有违周朝嫡长子继位的礼制。
但是,查看历史,为什么会没有任何毕国资料的记载?更没有有关毕公继承人的记载?这和其他诸侯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这正是毕公高的儿子和后代纷纷外出,到其他诸侯国任职的原因,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毕、冯、魏、王、潘等姓氏。
也许,正是这一点使正史不齿于记载,使毕国最终被重视礼制的周王室所抛弃,压制,最终沦为一个小国而埋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季孙公继承了毕公位,为什么他的封国迁到荥阳潘邑,其后代还以潘为姓氏呢?按理应该称毕氏才对呀,关于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解释的,如他原来被封为潘国,潘国就是他的根基,即使他升任毕公,为了纪念之,他完全有可能让其子孙继续沿用原来的氏号。
这仅仅是一种假想和推测,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文字资料来佐证。
那么,潘国迁往荥阳的时间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呢?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把康王在位时间为前1020年至前996年,其在位25年。
那么,康王十二年,应该是在公元前1008年左右。
因此,潘国迁往荥阳的时间当在此后不久。
四、潘国迁徙到其他地方的原因1、荥阳潘国的周边环境潘国迁到荥阳之前,这里已经有了东虢国和郐国等国存在,《国语•郑语》中史伯所说的“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就是指这件事。
其中东虢国是文王同母亲弟弟虢叔的封国,在西周初期它和西虢是作为凭护京师的两个重要国家。
《汉书•地理志》上有“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的记载。
当时虢叔被封在一个叫“制”的地方,《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
”《郡国志》上也有记载:“荥阳有虢亭,虢叔国。
”东虢国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荥阳市境内,今荥阳市广武乡有“平城”,即东虢都邑。
此地距安仁寨(安仁乡崇仁里[见浙江新安《潘氏宗谱》],又万安乡崇仁里)非常近。
虢国和郐国都是西周初年武王灭商后建立起来的诸侯国,时间要早于后来迁居于此的潘国。
在一郡之内竟有数国并存,说明了当时的这些诸侯国级别较低,面积都不大,比如东虢为子男小国,潘国也当为同等级别。
同时,也告诉我们它们之间必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2、潘国迁移他处的原因和时间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经过康王一朝之后,再也看不到毕公在周王朝中的身影,也就是说此后的历朝历代中,毕公一支逐渐衰落下去了,至于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