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合集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重庆的轻轨站名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重庆的轻轨站名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的名称,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称谓,从实质上讲各线路、车站的名称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识别符号,是组成整个识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1] 重庆轻轨站名作为一种专有名词,是语言符号的一种载体,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地理标志作用,还与当地社会文化关系十分紧密。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重庆轻轨站名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重庆轻轨站名独特的语言特征,增加一些语言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而且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探索重庆这座城市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图景。

站名作为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识别符号,它的背后隐藏着独特的社会内涵。

目前,学者们大多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各地地名、公交站名和轻轨站名,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命名的影响,由此投射出当代社会的文化特点。

霍歆然和陶冉分别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鞍山和长春的地名做了相应的研究,李瑞、刘天祥、渠亚楠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别研究了青岛的公交站名、上海的轻轨站名以及南京的地铁站名。

一、重庆轻轨站名的语言特征笔者主要是运用重庆轨道交通网、搜索引擎·文化艺术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重庆的轻轨站名牟 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摘 要] 重庆轻轨站名之中暗藏着独特的语言特征和多元的社会文化。

从语音来看,重庆轻轨站名的音节数量从两个到七个不等,其中三音节和双音节站名最多,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韵律结构简短,节奏分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从词汇来看,自然地理类的通名多与山、水、动植物有关,人文地理类的通名多与街、路、道、桥相关,专名则呈现多样性特征。

此外,还可从站名的语言特征去透视重庆人民的命名心理、生活情怀和独特文化,历史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互相融合,共同绘制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巴渝文化图景。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轻轨站名;语言特征;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YNZ214-(2018)01-0070-04收稿日期:2018-01-20作者简介:赵牟佳(1993-),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成都市仿古文化景区商业店名的语言学考察——以锦里和宽窄巷子为例

成都市仿古文化景区商业店名的语言学考察——以锦里和宽窄巷子为例

2017.07语言应用研究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凭借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成为全国旅游热门城市之一,其旅游景点众多,尤以“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锦里和“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宽窄巷子最受欢迎,成为成都旅游的名片。

锦里和宽窄巷子均是仿古文化景区的代表,两者都有深厚的历史。

景区属于古典和现代结合的产物,既有古代建筑遗存的痕迹,又有现代化商业的气息。

景区内商业店铺众多,涉及食品、衣物、特色纪念品等各个方面,因此商业店名也各具特色。

商业店名体现着商家的心理,反映着社会语言的变化和时代风貌。

“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1]本文以在锦里和宽窄巷子实地调查的229个商业店名(锦里146个、宽窄巷子83个)为基础,通过语言学的视角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以此来探寻锦里和宽窄巷子景区商业店名在内容、音节、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和不足,透视其文化内涵。

一、语义内容特征(一)店名反映了景区文化与特点。

景区内商业店铺众多,风格各异,在商业店名的表现上也不尽相同。

但是从店名的语义内容出发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该景区商业店名体现了一部分共性特点。

表1:店名语义内容特征内容数量所占比例与三国历史有关1812.3%含有“锦里”二字7 4.8%仅含“锦”字128.2%含有“宽、窄”二字78.3%表1说明,店名的语义内容有效地反映了景区文化与特点。

锦里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依托,在该景区内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店名数量较多,占到了12.3%,例如“诸葛庐、隆中对、三顾园”,店名内容与景区历史主题相呼应。

同时,店名内容与景区名称相对照。

以“锦里、锦”作为店名构词元素的占到了总数的13%,如“锦上花、锦缘”等;宽窄巷子景区内多以“宽、窄”语素进行构词,体现了宽窄巷子的景区特点。

处于两个景区的商业店名充分体现了所处景区的文化特征。

(二)仿古名称的使用。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一、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名城,其方言独具魅力。

方言中的重叠式现象,作为成都话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其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以期为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成都方言概述成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体系,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其中,重叠式是成都方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成都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为后续的方言重叠式研究提供背景支持。

三、成都方言重叠式的类型与特点(一)类型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主要包括语音重叠、词汇重叠和语法重叠三种类型。

其中,语音重叠指在语音上重复同一个音节或词组;词汇重叠指使用相同的词语或词组进行叠加;语法重叠则是在句法结构上进行重复。

(二)特点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表达生动形象,使语言更具表现力;二是具有强调和夸张的修辞效果;三是体现了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四、成都方言重叠式的应用与文化内涵(一)应用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广告宣传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常用重叠式表达亲切、生动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重叠式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在广告宣传中,重叠式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宣传效果。

(二)文化内涵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体现了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研究这些重叠式,可以了解成都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同时,这些重叠式也反映了成都人民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五、成都方言重叠式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一)语言结构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在语言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语音重叠主要发生在音节或词组的层面上;词汇重叠则涉及到同义词语或词组的叠加;语法重叠则主要表现在句法结构的重复上。

这些结构使得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更加丰富多样。

成都市春熙路店铺名称中汉字与外文单词互译情况调查分析

成都市春熙路店铺名称中汉字与外文单词互译情况调查分析

成都市春熙路店铺名称中汉字与外文单词互译情况调查分析摘要: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同时,也有很多的国际品牌一并而来。

在中国的店铺名称不仅需要考虑到中国自己的人民,也应该考虑外国的朋友,因此,我国的店铺名称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汉字与外文单词混用的形式。

本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成都市春熙路上店名为语料来源,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文字之间互译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发掘与总结这些命名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店铺名称汉字外文单词互译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奠基者罗常培指出: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

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当代社会语言学认为,城市发展与语言变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

郑梦娟(2006)认为,商店名称是一种具有标识作用的语言符号,不仅具有对大众“投其所好”“循循善诱”的特点,而且常常直接突显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走向。

李宇明、周建民(2004)认为,研究商业领域的店铺命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学自身,而且可以健康社会语言生活,解决与语言相关的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发展”。

春熙路作为成都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其中的商铺包含服装、食品、摄影、化妆品等多个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成都市春熙路上的店铺名称中,在名字使用汉字与外文单词两种文字的112家店铺中,这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 由外文单词直接音译而成的名字有大约67.8%的店铺名称(见附表1),是出现了外文单词后,还有由外文单词直接音译而成的汉字。

音译法指以音位为单位,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发音, 以便突出原文主要功能的翻译方法。

商标的音译是原商标名无词义者,可用译人语、目标语的文字符号来表现原商标的发音而得译名。

“音译商标名称应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即原文如果是日语则应按日语发音,原文如果是法语则按法语发音,是德语则按德语发音,是意大利语则按意大利语发音,其他语言也是如此。

地名的社会语言学、传播学解析

地名的社会语言学、传播学解析

地名的社会语言学、传播学解析作者:谭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传播学的角度,结合地名词语的语法结构和内涵。

对地名的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和名称的由来进行具体解析。

关键词:地名;社会;传播;语言;文化作者简介:谭潞(1988-),女,蒙古族,籍贯:河南三门峡,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1一、研究背景研究语言本体和它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称为语言学。

而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与语言学联系紧密,地名词音、形、义等方面的特征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知识。

同时,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的过程、手段、媒介。

立足点即是人与社会。

二、研究内容:1.地名的定义和内涵地名是专门指代不同地域的语言符号,它指称的对象非地理实体,而是个体地域。

地名的属性有:(1)语言属性。

(2)地理属性。

(3)社会属性。

地名的功能可分为:(1)社会活动的基础。

(2)国家行政管理的工具。

(3)记录历史发展的化石(4)反映文化内涵。

因此,具有语言属性的地名与社会文化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汉语地名的要素和分类地名是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形成的一种语音符号,属于语言范畴。

它包括三个要素:地名的含义、记载地名词语的字形及它的读音和意义。

其中,地名词语的含义包括,指称意义、命名意义和附加意义。

其次,地名词语从结构成分的指称特点来看可分为通名和专名。

从造词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

从语法结构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地名和复合词地名。

在语音方面,汉语的地名中保存着较多的古音古字,同时,地名中也多方言用字和读音。

3.地名词语结构的社会语言学、传播学解析。

从结构成分和造词性质看,如“黄河”,从通名“河”知道,它代表一条河流,专名“黄”把它与别的河流相区别,从而确立“黄河”这个地理实体的方位和范围。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成都地名调查报告一、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调查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成都地名的起源1. 城市名称成都的名称源于古代的蜀国,据传为公元前316年蜀王建都于此,因而得名。

成都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演化,但其核心含义一直是指代这片土地上的城市。

2. 街道名称成都的街道名称多以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为基础,如锦江大道、宽窄巷子等。

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成都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特色,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三、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1. 历史事件的痕迹成都地名中有许多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名称,如春熙路、天府广场等。

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成为了人们追寻历史的重要标志。

2. 文化符号的象征成都地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武侯祠、文殊院等。

这些地名代表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也成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场所。

四、成都地名的社会意义1. 城市形象的塑造成都地名作为城市的标识和符号,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命名,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2. 社会认同的体现成都地名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

无论是出生在成都的人还是外来者,都会通过地名来建立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和归属感。

五、成都地名的保护与传承1. 历史文化的保护成都地名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

通过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保留地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2. 现代城市的发展成都地名的传承也需要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结合。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当注重保留和传承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要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和发展。

六、结论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成都地名作为城市的标识和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认同。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地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地名

从社会语言学看中国地名班级:汉语国际教育131班学号:7034313005 姓名:郭晨摘要:地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一个国家、地区的地名,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

不仅承载了物质文明,同时承载了精神文明。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

地名既能涉及到语言文化,又能涉及到社会文化。

而这些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文就是从中国众多地名中,总结规律,从多角度来探究中国地名当中的“社会语言学”因素。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中国地名;语言符号;引言地名,并非只是单纯的地理现象,它与文化学、语言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对于一个地方的总体概括,是一直沿袭的语言符号,文化标记。

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伴随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而产生,又跟随着人们对于世界的改造而发展、改变。

地名与社会语言学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名,就必须要了解这个社会文化。

而地名,则必须要用一种语言文字、一种词语加以概括。

结合了字形、语音、语义各个方面,包含了一定的语法形势和表达方式。

所以,地名是语言学必须要研究讨论的对象。

如果把地名比喻为一个生命体的话,表层的细胞壁就是语言学、文字学;内部的细胞核就是文化学。

本文对于地名的探究,就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进行的。

一、中国地名语义分析我们对于地名的语义研究,主要是对于它的构词过程的研究以及词语背后意义的研究,后者更为主要。

在语义研究系统当中,有外在、内在两种形式。

外在即我们通过该地区的名称直接了解到的含义,即外在含义;而隐形含义往往是在历史上或者现代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加义、引申义。

如北京,我们通过它的名称能直接了解到这是我国的首都。

这就是它的外在含义,而进一步就会联想到这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交通、文化、军事等的中心。

这是我们通过这个地名联想到的意义,即内在含义。

对于一个地方是否有名气,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在含义。

社会语言学和成都话中的有关问题举隅

社会语言学和成都话中的有关问题举隅

社会语言学和成都话中的有关问题举隅
吴雨时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语言学近年已成为语言学最热门的分支之一。

它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察。

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以及其他学问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着重联系社会生活的种种因素来研究语言,因而与着重探讨语言自身结构和规律的传统语言学有很大的差异,把那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究式研究的传统语言学引入到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极广。

注重宏观研究、理论探讨的人尽可以在诸如语言规划、语言与文化、民族、历史等方面大展身手。

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希曼(J.A.Fjshman)等人就在语言规划、双语交际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我国有一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吴雨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成都话中的"AP/VP+很了"句式 [J], 杨梅
2.成都话中的语气助词"在" [J], 鲜丽霞
3.成都温江话中的程度副词“飞”和“多” [J], 胡浩;曾晓舸
4.成都话的艺术魅力——看李伯清评说中的成都方言词汇 [J], 陈莎莎
5.社会语言学视角中定襄话的“人名+子”现象 [J], 王国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摘要:作为古蜀之都的成都,因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得成都现存的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结合文化语言学的理论结合语言分析方法,通过对成都地名中的语言现象的研究,阐释语言事实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蕴藏在成都地名语言背后的地域、历史、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特点;成都地名;文化内涵“语言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语言的文化性质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具体语言为观察对象,注重语言个性研究,致力于追求对语言的人文属性的把握,关于语言的外部形式以及语言的其他属性或功能的认识都可成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基础或研究材料。

文化语言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语言现象、语言形式、语言结构作出符合其人文本质属性的阐释”,“文化语言学所阐释的是语言与其所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而不再仅限于语言结构范围内的形式研究及语义研究。

作为语言结构体系单位的词,其最初功能是表述概念的语言符号而不是构建文化的符号。

语言符号通过指称某些范畴将自身改造成了文化符号,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把概念转化成了文化体系。

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对于民族文化的构建和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特征分析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指社会群体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形态特征以及方位指示意义的地域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具有社会性、区别性、文化性、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通名用于指出地名所属地理类别,专名用于区别同类中的不同个体,和通名一起定位地名。

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运用文化符号解析法,通过广泛收集有关语言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阐释在一定文化思想影响下产生的语言材料中包含的意义体系,解析地名中蕴涵的文化符号,揭示其内涵,从而充分认识地名语言的文化符号功能。

论文范文:汉语地名之社会语言学探索

论文范文:汉语地名之社会语言学探索

论文范文:汉语地名之社会语言学探索前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昌市地名。

所谓地名,“凡具有社会性的,标记着占据一定地域空间地名的名称,皆可认作地名。

”①本文所研究的仅限于南昌市城内街头巷尾的地名这个层面。

南昌市的地名大多沿承了明清两代的称名。

据清代《南昌县志》对地名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南昌地名从那时起就已经成型且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了。

本文收集的语料来自于1992 年南昌市地名委员会编制的《江西省南昌市地名志》,参考了2010 年江西省测绘局与江西省第三测绘所编制的《南昌交通旅游图》中的新城区地名。

所谓新城区,指的是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南昌市的人文历史及其地名1.1 概述南昌,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古老历史。

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南昌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

民族大融合是历史不可避免的趋势。

自建城以来,北方人口涌入南方,大量人口迁入南昌,这使得南昌百业日益兴旺,同时地处长江流域,据有千里之地,通四方水路的优势,也给古代南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文明,二者相辅相成。

南昌,就是在江南这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和自然土壤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它对我国的中部崛起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南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曾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帝都。

南唐显得八年,李璟迁都南昌,在此建立了一代王朝,这使南昌一时成为中央政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一定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使南昌闻名遐迩的是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不仅描绘了南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还以“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突出了南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

现代,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南昌就蕴含着醇厚的文化气息。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珠海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珠海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珠海地名研究》摘要:双音节地名:南坑、胡湾、吉大、江村、淇澳、宁堂、外沙、新围、东岸、那洲、上杨、南屏、鱼塘、马腿、春园、永昌、尖峰、新埠、福安、红旗、马墩、平岗、荔山、鹤咀、塔湾、蚊洲、狮山、崩谭,这种构成形式的地名中的常见通名有:“湾”“港”“岛”“坑”“山”“涌”“塘”“洲”“湖”“庙”“咀”“堤”“园”“角”“围”“礁”“排”“桥”“亭”“洞”“门”“河”“滩”“沙”“石”“埔”“庄”,通过对珠海市地名中与地形地貌相关的地名的通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珠海地形地貌相关的通名有“湾”“海”“港”“滩”“沙”“坑”“山”“涌”“岭”“礁”“石”“岛”“洲”等摘要:珠海是珠三角地区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地名研究对珠海的历史及社会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它还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法、列表归纳法等方法分析珠海地名的语言构成,并从地理风貌、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方面分析地名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旨在给岭南语言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珠海市地名社会语言学一、引言珠海市是广东省辖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的西部和南部,濒临南海。

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

全市总面积7,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6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289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44个[1]。

珠海市由珠海县改制而成。

珠海县建制以前属于中山县(原名香山县),1853年分置县建制,定名为珠海县,1958年底并入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

198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成立,面积6.81平方公里,之后经历了两次调整,面积扩大至121平方公里[2]。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地名能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

珠海历史有5000多年,作为岭南香山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历史底蕴和内涵丰富,不仅代表了大香山文化,而且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成都市地名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论文]

成都市地名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论文]

成都市地名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摘要:以成都三环路以内的地名为研究对象,阐释成都地名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地名的多种结构形式。

关键词:成都地名社会文化内涵结构形式一、引言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成都同时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的变迁,今人已无法复现历史原貌,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得知以前的概况,通过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对历史窥视一二。

其中最有特点的非“地名”莫属。

本文以成都市区三环线以内的地名为对象,结合《成都大词典》和“成都市地图”,拟通过对成都地名的得名之由、地名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成都这一历史文化古城的概貌。

二、成都地名的社会文化内涵1.地名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况。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人民聚居之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贸易、商业作坊不断壮大。

“浆洗街、锣锅巷、染房街、骡马市、草市街、东打铜街、南打金街”仿佛一幅幅描绘着成都工艺发展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2.地名记录了历史和有关传说。

“升仙湖、天仙桥路、二仙桥街、迎仙桥、送仙桥、望仙桥街、金仙桥路、神仙树公园、龙潭寺、文殊院、花牌坊”等地名的由来带有传说色彩。

3.地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识。

“陕西衔、燕鲁公所街、江南(会)馆、金玉街、江汉路、洛阳路、西安南路、西安中路”是外来移民对祖籍怀念之情的表达。

三、成都地名的语言类型1.语音特点。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语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成都话声韵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声母特点成都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计20个:p、ph、m、f、t、th、n、ts、?h、s、?、?、?h、?、?、k、kh、?、x、?。

同普通话比较,成都话声母有下列特点:1)成都话无卷舌音声母t?、t?h、?、?,普通话念卷舌音声母的字,成都话分别归入龈音声母?、?h、s、z。

例如,“石室巷”中的“石室“普通话为[?? ??],成都话读作[s? s?];“正通顺街”中的“正”和“顺”普通话为[t]、[?un],成都话读作[]、[sun]等。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成都市民政局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

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篇一:家(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成都地名调查报告)乡地名由来调查报告家乡地名由来调查报告学校名称:小组名称:学生姓名:调查日期:篇二: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民政局史春雷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

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

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

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

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

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

成都方言调查报告

成都方言调查报告

成都方言调查报告篇一:成都方言汇总巴适白卡卡棒客边花儿铲铲扯白撩谎扯马股吃赏午锤子打冲拳打醚头儿打牙祭荡荡头剁皮方脑壳干精火旺格老子古丁爆赞瓜兮兮光叉叉鬼扯哈开好没好红扯扯黄话灰包蛋豁老子火窑裤假老练脚板儿紧倒空了吹懒得烧蛇吃老汉儿连二杆卵子大麻扎扎莽子冒皮皮闷墩莫得拿问你闹麻了坝坝摆龙门阵棒老二标了长毛兔扯个幌子吃嘎嘎冲壳壳窜瞌睡打黑猫打摩登弹绷子抵拢倒拐耳巴子飞飞儿干啥子各人瓜戳戳挂挂钱光生鬼火冒哈批好凶红苕黄脚黄手灰面豁你鸡儿交割脚肚子惊风火扯诓睡着烂帐老坎莲花白落教马连骨毛根儿没来头瞄到莫得捞捞哪个你娃霸道拌壳儿包谷不存在超哥扯拐吃胡了冲壳子打饱嗝打金章打燃火淡瓦瓦定起切二杆子肥胴胴赶场跟了我噻瓜了关你球事龟儿锅魁憨包黑黢黢红苕花黄师父回锅肉豁皮鸡婆角角子脚杆精瘦拉豁啷个老子刘前进麻花慢慢摆毛脱没老少摸包包莫慌哪阵孃孃白逛逛帮干忙保险不落教扯把子扯筋吃九斗碗吹壳子打标枪打猫心肠打摔手荡荡对头二天疯扯扯哥老倌弓起瓜娃子光膀膀龟儿子哈儿憨口水嘿唷花古灵当灰巴拢耸豁别个火色几爷子脚粑手软脚脚拷沙罐癞疙宝老庚肋巴骨龙门阵麻麻亮莽莽冒火霉老子磨皮擦痒母母奶娃娃弄归一批噻噻欺头惹毛日怪啥子生意秋甩都不甩水龙私娃子梭梭板胎神天棒娃儿瘟猪洗脑壳下烂药相因醒耳壳耳牙巴眼眨毛洋盘幺妹一大坨有点悬造孽整饭爪子嘛装舅子打锤窝屎赏午戳锅漏黄辣丁宝器背时付你两耳屎挨球讨口子逮猫儿麻肉警防窑裤瓜得很批我的教强头子恁个嗓等啥子事生意烫涮坛子水叶子算球梭叶子摊摊土老肥歪东西屋头喜的好下嗓想精想怪醒瞌睡烟锅巴眼子洋芋幺女子一毛根儿渊兜贼娃子整嘛拽实走展毛了赞花儿丁丁猫儿理扯火经事神戳戳批话不摆了憋憋麻批绞家妖精十八怪泡灯影儿笋子熬肉暗起撇脱秋瓣儿日白臊子上切了勒书气水凼凼说锤子算坛塌塌讨口土老坎望绿了稀烂虾爬下水里头晓得兄弟些眼火堰塘幺爸要得阴悄悄院坝咋个抓卷儿转一下昨晚黑耙耳朵藏猫儿煤油灯儿有盐有味哈戳戳老练批话多黑区麻拱猫起麻起偷油婆绞起妖精十怪青勾子给是哈粑粑婆娘球打个日不拢耸杀割烧公鸡耍朋友水流水淌私娘子梭老二踏谑藤藤菜砣子瘟伤洗白虾子仙人板板行事雄起眼气羊儿疯幺儿夜猫子硬是遭烧了渣渣爪子装疯迷窍歪货筒筒饭九斗碗理抹弯弯瓜的翻山闷墩儿两耳屎粉子憋遭提劲牙尖臊皮莫搞吼头白嘴儿苍蝇儿称抖打梦脚倒拐子等一哈儿逗是二回搞紧关钱海椒嘿死个人鸡公交头开黄腔啷个嘛毛焦火辣煤油灯弄死当睡着盘海铺盖球逛逛日洋白脱笼垮稀喔宣宣稀客悬吊吊幺儿子一耳屎盅盅走人户宝气甩火腿蒜头儿拜子存在底下勾兑活腻了几哈儿麻麻扎扎七翘八拱耍长了凶巴巴螬虫吃皮打平伙倒栽盅地转转儿饿龙饿虾二麻二麻搞球滚滚儿好意思后颈窝家搭子脚板开腔笼起毛起蔑到怄人滂臭悄悄咪咪球莫名堂丧德娃娃儿书窝尿瞎迷串眼檐老鼠幺女一斜一斜爪爪要哪门悬吊吊的划得着算坛子绷起打麻扎放帕子关火火撒捡相因麻扎清风雅静松活一哈叉叉裤打摆子打丧火灯毒丁点儿二百五二盘搞球事滚龙耗子黄了假巴意思脚板心快点儿麻了没得哪们耙活撇火药切猫儿雀雀儿湿洼洼玩格窝稀笑得稀烂洋铲幺台油泡子翻翻着火老扎起淡瓦瓦的麻广广老牛吃嫩草闯鬼打水漂费头子恍兮惚兮几哈卡腰批酸尿酸清早八早弯酸一哈儿闯你妈个鬼哟打键儿大天白亮等哈哈儿定子二不垮五搞不懂瓜不兮兮哈巴狗喝麻了回切假打脚弯弯拉稀摆带猫煞没得搞奶娃儿耙伊儿凭哪点丘儿热和托儿车萎缩缩屋里头心口板板洋马儿妖艳儿咋个的嘛走狗屎运怪头扭精划不着鸡公车巴不得吃饱了低低儿搞不赢豁人几哈点老巴子七拱八翘秋蚊子醒豁装疯迷呛扯垛子戳拐打幺台抵拢瓜儿火炮儿苦毛子闷起脑壳有乒乓屁儿秋儿丝袜子鸭儿早十八年半中断腰扯扑汗吹屎泡儿虼蚤古倒鬼眉mi鬼眼好吃嘴儿惊叫唤茅司跑得脱翘根儿日眉mi日眼甩你两皮砣乌儿麻杂虾子娃娃遇得倒张事烹香苍蝇馆子称唤丁丁猫二锤嘠嘎搞不醒豁估倒瓜眉瓜眼鬼迷日眼孩子红扯扯的吃胡窜窜儿带把子搞球不懂怪经夹舌子烂眼儿抹货弄你匍爬日龙包退神光幺圆灶鸡子爆眼子嗔唤屙尿跟斗儿匍爬瓜麻批鬼眉mi日眼黑戳戳看一哈莫得抓拿跑得脱马脑壳青勾子娃娃扫底忒儿宝乌猫儿灶狗削尖脑壳灶灯影儿仗班子翁倒操油说吃球多了耳瓜子疯了该死鸡儿球朝天搞刨谷子瓜眉日眼郭孽好吃嘴花儿古董揣起打啵儿凼凼搞球不醒豁光巴子撅人螺丝骨默斗女娃儿欠耳子三飘一万精油阴倒折耳根苍蝇儿馆子吃多球了屙屎狗日的光胴胴哈波儿黑起屁儿啷个起的哪们喃批噻来噻秋得很少午温嘟嘟稀粑粑洵白灶头子割guo孽宝塞塞颤翎子穿孩子耳屎疯球了干豇豆搞眼鼓到瓜兮兮的哈屄黑搓黄糖川普打鼎锅盖倒拐跟头儿扑爬黑挨球砍脑壳的麻糖脑壳有包滂重倾候输脱悬宰崽儿粑倒烫扯谎穿鞋hai子屙稀姑妮儿鬼灯影儿憨眉mi 日眼混糖锅魁马脑壳耙红苕皮砣子盖脸日白撩谎十八怪温嘟嘟的稀撇牙尖十八怪咋个的喃没的抓拿不胎害扯筋郭孽打捶耳屎你旮旮角角干心儿狗痂瓜不兮兮的广耳屎哈黑儿黑起屁眼贾素芬脚猪解手砍脑壳拦中半腰麻起猫起那才怪扭骚奇麻子翘根曲鳝啥子哦手指拇忒宝污猫皂狗稀球几吧削尖脑壳往里钻疡子杂种张是中标专门灯儿啊当夜壶妈哟踩假水寡淡焦苦球烦太阳宝扯忽闪晚后天打麻子眼明年子往年个儿这回子向儿葵红柑儿子梨儿宝儿线鸡啄木官麻螂子较劲惊爪爪看一下老哈麻杂茅室呢儿农二哥起轰球光光日本人烧火耍横投耸稀巴巴洗澡泡菜宵夜野物咋个的呢掌班子周武郑王走嘛麻汤城墙倒拐衣裳丝瓜挂含捞粑稀粑烂月儿光打霜上前天黑尽往年子年晨子今晚夕枞果朵儿圆圆牯牛牙猪仔鸡鬼冬哥七姑娘街娃儿颈项啃得老汉马老壳梦脚扭精批酸壳掉千烦区黑日本人咯手背塔塔推屎爬儿稀瞥下课小鬼硬是港咋哪找死昼时租儿泡菜凉席厚皮菜日批豁我捞轻十圈儿星宿子天狗吃月夜天见天今年个儿年晨个儿明晚夕枞须子骨都子沙牛草猪老水子哼哄猫儿秋老虎结巴砍老壳孔雀咯蚤猫儿灶狗哪们喃唵扭掐撇火敲盘子区麻黑日你手倒拐讨厌拖孩儿稀球先人板板行实遇得倒哟站花儿罩子猪儿扯环筋草纸凉粉称东西帮硬交湿溜酸麻尾天老爷明儿天断黑今年子明年个儿哪百气地瓜儿棋柑桑泡儿牙狗壮猪檐老鼠儿猫儿狐懒虫子篇二:方言调查报告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13级2班指导教师:20XX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2)(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3)(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4)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6)(一)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6)(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6结语.................................................................................................................. ..............................7参考文献.................................................................................................................. . (7)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英语世界对成都城市形象的接受研究

英语世界对成都城市形象的接受研究

英语世界对成都城市形象的接受研究作者:李娟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提出要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含几千年的丰厚文化。

成都文化国际传播往往基于我们文化外传的需要出发,而忽视了对方对成都文化接受的研究。

本文从他者视野切入,通过研究成都城市形象在国际上的接受情况,探索适合成都文化传播的策略,促进成都文化世界性传播,提高成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成都文化;英语世界;文化传播;城市形象;文化软实力当前国际学界对成都文化研究兴趣点主要集中与成都历史文化研究和成都当代文化研究。

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又着重关注成都茶馆文化,如霍普金斯大学王笛的博士论文《成都茶馆历史文化研究》(1875-1930);成都当代文化研究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如华盛顿大学肖磊的博士论文《成都农民文化研究》、宾州州立大学董尔伟的博士论文《成都休闲城市文化研究》、爱荷华大学艾米丽的博士论文《改革开放后国家战略对成都社会文化影响的民族学研究》、芝加哥罗犹拉大学魏薇的博士论文《成都同性恋亚文化研究》、美国拜欧拉大学斯古勒的博士论文《成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及其以教育为先导融入城市社会的教育问题研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冯玉吉的博士论文《成都艾滋病防治研究》、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吴雨欣的博士论文《成都与曼尼托巴法律制度对比研究》,以及斯戴普乐敦的专著《成都城市改革研究》(1985-1937)、肯尼的专著《成都李劼人文学研究》、伍兹的专著《成都别墅景观研究》、丹尼尔的《成都地震灾后重建城乡融合文化研究》。

基于英语世界对成都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英语世界对给予成都当代文化更大关注度,而在成都当代文化研究中主要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对成都城市建构、城乡二元文化结构、成都女性文化存在极大的学术兴趣。

面对当代英语世界对成都历史文化研究的缺失,如成都三星堆文化,成都美食文化,成都戏剧文化,本文展开相应措施探索,以期促进成都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增进西方世界对成都文化的了解,推动英语世界对成都城市形象的接受研究,提高成都城市文化影响力。

成都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成都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成都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孙畅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11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组合形式、多语言使用方面来探讨成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多方位展示其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以此来分析成都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特征.通过分析成都市春熙路及周边语言景观,发现成都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国际化、个性化、多样性、包容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势的象征功能.【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孙畅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南宁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以南宁市私人标牌语言景观为例 [J], 唐佳;
2.语言景观视角下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语言景观资源个案调查研究 [J], 王琪
3.南宁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以南宁市私人标牌语言景观为例 [J], 唐佳
4.成都市西蜀园林声景观调查研究——以成都百花潭及崇州罨画池为例 [J], 姚鳗卿
5.基于人性化设计的成都市人南立交桥附属空间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J], 谢龙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

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

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

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

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

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

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

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定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以及民众市井生活在时代变化中产生的一些新事物。

从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来看,上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中古汉语出现了复音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以前,语言复杂度较低,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际需要,这在成都地名的命名也有所反映。

而随着语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细致深入,需要区别出不同事物,所以三音节、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的地名相继出现。

成都现存地名包含了从双音节到七音节的地名,其中以三、四音节为主。

以下是部分地名的列举分析:1.双音节地名锦里、岷江、郫县2.三音节地名春熙路、浆洗街、椒子街、金马街、科甲巷、猛追湾、千祥街、琴台路、青年路、青石桥、驷马桥、望江楼、武侯祠、玉泉街、岳府街3.四音节地名有光华村街、红庙子街、拐枣树街、落酱园巷、人民南路、三元正街、四圣祠街、铁箍井街、牛王庙街、五岳宫街4.五音节地名有大福建营巷、点将台横街、肥猪市横街、古卧龙桥街、荷花池西路、九里堤中路、燕鲁公所街、平安桥正街、一心桥横街、饮马河上街、忠烈祠坝街5.六音节及以上地名有二仙桥西北一路、二仙桥西一巷、青羊东一路北巷、天祥寺河边街、小红土地庙街、一环路南四段从以上罗列的地名来看,成都地名中单音节地名已经消失,多音节地名广泛存在,其中区分方位的地名比较多,凸显了地名的标志作用。

(二)成都地名词汇结构分析地名是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它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产物。

从地名的词汇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地名所蕴涵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属性。

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专名是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特点鲜明,往往联系着历史人文事件或周边自然景观;通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代表该地名所属类别。

成都地名也不例外,许多地名背后都深藏着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记录了从古至今蜀地文明的千姿百态。

如“琴台路”就是由专名”琴台”和通名“路”构成的,相传“琴台路”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抚琴堂有关。

1.“专名”形式地名组成只有专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直观展现了本地区的语言使用习惯。

但由于受到地名规范化影响,地名被要求定位归属清晰,现保存较少。

如:大炕沿儿、火巷子、水巷子、席草田、小西天(已消失)。

2.“专名+通名”形式该形式是最实用的一种地名命名形式,在成都地名中也是最普遍的。

人们通常喜欢把带有事物特点的专名和区分类别的通名相结合组成地名,这样既能保留特色又可以方便归类统计。

比较常见的一些通名有:坝、村、沟、河、街、口、里、路、门、庙、桥、市、亭、湾、巷、堰。

如:槽营坝、大科甲巷、复兴里、合江亭、交通路、骡马市、荔枝巷、猛追湾、牛市口、牛王庙、平安巷、前沙湾、青羊街、树德里、双栅子街、水碾河、天竺街、万里桥、先锋路、小盐市口3.“专名+通名+通名”形式这种形式是由专名加双通名复合组成的,以“專名+通名”形式为基础,前半部分“专名+通名”在社会语境中使用频繁,整体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专名,才能在其结构后增加通名组合成新地名。

如:成都的“武侯祠大街”,最初“武侯祠”是单独的地名,后为满足城市建设增设新地名的需要,又在“祠”后增加“大街”一通名。

如:多宝寺路、肥猪市街、光华村街、荷花池路、黉门街、马河湾、倪家桥路、体院路、万年场路、洗面桥上街。

4.“专名+通名+通名+通名”形式此种专名加三个通名的地名形式不多见,由于过于繁琐,仅仅是用来区别地名的不同。

如:曹家巷工人村、崔家店路、抚琴三道河巷、金家坝街、米市坝街。

5.“通名”形式只由通名组成的地名,往往是根据人的居住活动环境和人们普遍的命名习惯取名,有时我们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城市可以发现完全相同的地名,如靠着河边的路就取名为“河边路”。

成都地名中也有个别相同情况。

如:城边街、城隍庙、经一路、宁夏街、陕西街、学府路、小河街。

二、成都地名的历史来源与变迁地名是城市发展变化的“记录者”,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

文字符号积累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成都地名的来源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较好地反映了成都的自然、历史、人文风貌。

(一)反映自然地理风貌1.河流桥梁成都平原古代多河流、水井,所以桥梁沟渠广布。

李白有诗句“锦江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就是赞美成都的河流桥梁的。

虽然成都地区历史上水系发达,但是时过境迁,饱受战火和岁月的冲刷,许多河流、桥梁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与之相关的部分地名。

如:金河街、锦江路、井巷子、九眼桥、莲花池街、凉水井街、南沟头巷、水碾河、顺河街、铁箍井街、梓潼桥。

2.花卉、动物、植物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成都花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古代成都气候比如今更温暖,城内种植各种花木,与花木相关的地名也沿用至今。

成都被称为“蓉城”,就是因为后蜀孟昶于城墙上遍种芙蓉,每到深秋,芙蓉花开,四十里如锦绣。

其他花卉动植地名有:冻青树街、干槐树街、拐枣树街、桂花巷、老虎巷、梨花街、荔枝巷、泡桐树街、狮子巷、乌鸦坡、竹林巷等。

3.数字方位人们在给街道命名时经常会加入一些数字和方位词以便于标记地理位置和确定主次程度。

方位地名一般都会带有“东、西、南、北、正、前、后、上、中、下”等方位词,有时还会增加数字。

如:二仙桥东路、二仙桥西路、建设南街、建设中街、莲花村北五巷、莲花村东一巷、青羊正街、文庙后街、一环路西二段、一环路西一段。

(二)反映民众心理倾向1.祈福求善心理人们普遍会对事物的发展寄予美好的祝愿,如“安、长、德、福、隆、寿、顺、兴”等字,有的是表达人们祈求亲朋好友幸福安康,有的则祝愿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有的则表达对财富和长寿的追求。

成都地名中有不少此类地名。

如:长春巷、长顺上街、大科甲巷、福善巷、福兴街、平安巷、仁寿里、上升街、万福街、永安街。

2.求雅避讳心理人们对一些粗俗卑微的地名往往有排斥心理,通常采取谐音改字或相近换字的方法使其雅化,更容易让人接受。

如青羊区的“监墙街”,清朝时期,街东侧本为成都县监狱围墙,故称“监强街”,后因名称欠佳,谐音雅化为“千祥街”;锦江区的“大坟包”,因巷内有一座古墓而得名,后因名称欠雅改为“大同巷”。

类似的还有“八宝巷”(原名“笆笆巷”)等。

还有为避免地名包含一些长者或尊者圣贤的名字而改字,如“纯化街”,清初名为“淳化街”,后避同治“载淳”名讳,改为今名。

3.宗族集群观念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很看重血缘亲疏关系,同姓的人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认同感。

同一个地区的人在距离家乡遥远的地方相见时也会有亲近感。

他们往往接触交流得更频繁、更亲切,组成不同群体。

成都还有一种因为特殊的群体聚集而形成的地名,明末张献忠屠蜀导致人口骤减,战后清政府组织移民填补川内缺失人口,这些移民在成都建立了各自的会馆,与会馆姓氏相关的地名也就产生了,如“燕鲁公所街”,清代燕、鲁两地同乡会在此修建了一座公用会所,因此得名。

再如:湖广官街(已消失)、林家巷、马家巷、陕西街、王家塘巷、殷家沟。

(三)反映政治经济状况1.政治活动政治可以从多方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地点区域的命名也不例外。

有些地名带有强烈的政治气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普遍政治认知和社会管理状况。

相关的内容有军事活动、社会治理、舆论口号、方针政策等。

成都长期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中心,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都有新地名产生,比较典型的有“胜利街”,该街命名时间是1947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再如:东御街、工农村、共和路、红星南路、护城街、校场坝街、解放路一段、民生里。

2.商贸经济成都市带有贸易活动地点的地名再现了当年车水马龙的商业景象,间接反映了城市的商业分工和规模。

历史上成都的商业非常繁荣,唐朝时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国时期,成都因蜀锦闻名,蜀汉王朝曾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

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椒子街”(谐音演变)。

如今,从保留下来的地名仍然可以看到过去老成都商贸盛况,如:北打铜街、草市街、鸡市巷、浆洗街、金丝街、锣锅巷、骡马街、牛市口、染坊街、纱帽街、杀猪巷、暑袜街、铁匠巷、油篓街、盐市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