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业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A、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

学生只要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就能得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评B、价的主体上忽略了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

师生处于被评判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完全表现出来。

C、评价的目标上过分注重结果,知识和技能。

而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另外两个目标的实现。

导致应试技巧训练或题海战术,加重师生负担。

解决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A.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加强“课程统整”理论论证。

课程改革应从政策导向上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介入,同时更要呼唤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

课程学者理应为成功实施国家课程改革肩负重要的责任。

B.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提升“课程统整”品质。

课程设计应采取开放参与的模式,广征各界意见,使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不断突破的生成性活动。

C.进一步打通课程资源,做好课程层级的衔接。

做好幼儿园、小学课程的衔接;小学、初中课程的衔接;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是达成课程统整的有效手段。

D.坚持把教科书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统整的稳固载体。

使对“教材”这一课程载体的理解更富有统整性的时代内涵,使教科书、教材更好地反映课程的时代特点、记录课程时代精神、承载课程理想。

E.促进课程领导的转型。

教育行政的课程领导从政策性指引转型为兼具课程策略的创生、检验职责,课程领导需要在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使对课程统整的具体问题的解释具有生命的张力。

F.采取生态化课程设计。

践行学校社区化、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永续发展,要在生态化课程设计方面做更扎实的探索。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心理发展是按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的,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

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如果教育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表现,更多地与父母的遗传有关系,那么教育者就会更加关注那些遗传潜质好的学生,可能会忽视比较平庸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会感知到教师的态度,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不良。

而这种现状使老师的观点得到了验证,这更加坚定了教师的信念,造成恶性循环。

如果教育者认为环境对学生的后天成长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就会通过设置各种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现在看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择校费是被切除了,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校之所以愿意接收民工子女,是因为高额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能够给学校带来实惠。

如今,这种“实惠”被明令禁止了,也就是说,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即便不会明确拒收民工子女,但也不能保证它们不会抬高招生门槛而无形中把民工子女拒之门外?比如抬高民工子女的入校的分数线、抬高他们入校的体育达标标准等。

不论是从实施义务教育,还是从城市文明建设,还是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上讲,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意义都非常重大。

解决方法: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消除法律上的歧视。

同时政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

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

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
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

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

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

对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分析,大致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

哈格里夫斯将教师个人主义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行政压力、工作环境和教师个性特征。

中外学者们都认为从客观因素看,学校的建筑,具有细胞性的结构,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自给自足的细胞,每个教师都独立地在封闭的课堂中上课。

在教师上课过程中,没有同事之间的协同工作,也缺少同事之间的真诚评价。

再就是教师的工作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不确定性”指的是“在某课堂有效的计划,在别的课堂里未必有效”,它加剧了教师间的离散。

“无边界性”指的是教师工作的繁忙性,教师工作扩大了教师的职域和责任,所以如果不加以正确理解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教师精神疲惫而无暇、无力进行沟通。

此外,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师合作的阻力。

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

这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往往缺少信心,不愿意轻易示人。

另外个人主义也与教师的主观选择有关。

采取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保持对学生的关怀和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主义文化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它的优点在于关心规范和独立精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

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

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

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

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目前师徒模式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以“一对一”的形式确立的师徒关系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因此,构建一个可以确保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有合作性,更有可能进行专业上的交流的新的师徒制模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鉴于此,本人认为王建军提出了“多对多”的师徒群的关系模型更好一些。

在这种新的师徒制关系中,有多个指导教师和多个新教师共同构成一个“多对多”的“师徒群”。

在这个群体中,有多个指导教师参加,
更有可能避免因为某个指导教师在个人特质上的某些不良倾向而导致新教师的成长受限以及新老教师的合作受阻。

同时,多向度的互动合作也减少了传统师徒制给新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专业限制,更有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多途径的互动合作环境。

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有多个师傅,每个师傅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些风格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我的风格,我们学校的教师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